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典型论在中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内涵、争论与运用 被引量:3
1
作者 王鍾陵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9-146,共8页
社会学模式向社会政治学模式的演化,在整个新文学运动中是普遍的,但因文体特征的不同,其转化的途径与表现形式并不相同。典型问题在20年代便已受到了理论上的关注。胡风与周扬关于典型的表面激烈的辩论,可以让我们明白作为小说领域社会... 社会学模式向社会政治学模式的演化,在整个新文学运动中是普遍的,但因文体特征的不同,其转化的途径与表现形式并不相同。典型问题在20年代便已受到了理论上的关注。胡风与周扬关于典型的表面激烈的辩论,可以让我们明白作为小说领域社会政治学模式兴起的直接途径的典型论之具体内涵。在这一辩论中所表达出来的两方面观点,直接奠定了此后约半个世纪典型论问题的总体格局。典型的艺术概括是有一定历史界限的,即只能从处于大同小异的社会环境下的同一社会群的个人里面抽出本质的特点来概括成一个特定的典型。一个文学上的典型,同时一定是这个人物所由来的社会关系之反映。胡风对于典型的特殊性的说明,仅仅着眼于与别的群体及其个人的比较,从而取消了同一群体内各个体之间的差异问题。胡风典型论中的普遍性,受到了阶级的、时代的、地域的种种限制,他是用对普遍性的限制来代替了个体差异性的缺失。周扬对于胡风典型论的缺陷其实并没有深入的认识,他仅仅抓住了胡风忽视个体特性这一点作出修正。然而,周扬恰恰对于普遍性与个体性之间的关系没有作出任何说明。这样,普遍性与个体性就互相游离了,个体性成为一种外加在普遍性上的东西。周扬观点的这一缺陷其实也是长时间占统治地位的上述典型论所存在的共同问题。当众多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家与小说家将人的特点分为共同的与特殊的两个方面时,他们已经犯了割裂两者的错误。其实,个性的生成也有普遍性的原因,正是普遍性通过曲折的途径展现为个性。个性是由先天的气质、性别的差异,经由后天的环境、教育及经历诸因素的作用而形成的。典型问题的突出,标志着普遍性与必然性的上升以及个体性与偶然性的被消解。由于看不到个体性与共同性,特殊性与普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论 20世纪三四十年代 胡风 周扬 姚雪垠
下载PDF
论姚雪垠文学道路的“故乡”与“他乡”之旅
2
作者 王宗辉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86-91,共6页
在姚雪垠的人生成长过程中,开封、南阳等河南历史文化名城均留下了他的足迹。这些足迹与姚雪垠走过的文学道路密不可分,开封是青年时代的姚雪垠求学与办刊之地,南阳为姚雪垠打造了一系列具有文化工程意义的项目。在当代河南文学作家作... 在姚雪垠的人生成长过程中,开封、南阳等河南历史文化名城均留下了他的足迹。这些足迹与姚雪垠走过的文学道路密不可分,开封是青年时代的姚雪垠求学与办刊之地,南阳为姚雪垠打造了一系列具有文化工程意义的项目。在当代河南文学作家作品经典化序列中,姚雪垠不仅重视传世作品的创作,而且重视文化名人的自我建设工作。从河南出发的姚雪垠并未把文学创作与交往活动局限于“故乡”之内,而是通过作品的译介出版走向了“他乡”,在世界舞台上传播着中国作家的声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雪垠 《李自成》 河南 故乡 他乡
下载PDF
论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中的河南元素
3
作者 王宗辉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71-75,共5页
在建构当代河南文学经典化的历史进程中,姚雪垠及其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具有重要文学史地位。以重写明末农民起义为创作目的的《李自成》,虽然不乏革命战争历史题材小说的基本属性,但作品融入的方言土语等河南元素,使其与当代河南文... 在建构当代河南文学经典化的历史进程中,姚雪垠及其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具有重要文学史地位。以重写明末农民起义为创作目的的《李自成》,虽然不乏革命战争历史题材小说的基本属性,但作品融入的方言土语等河南元素,使其与当代河南文学产生内在精神关联。《李自成》中的河南元素,既是一种彰显地域文化的叙述策略,也是姚雪垠想象故乡河南的重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雪垠 《李自成》 河南元素 历史小说
下载PDF
李长之与20世纪40年代“春暖花开论争”
4
作者 李婷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8期25-33,94,共10页
姚雪垠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春暖花开的时候》面世后,曾引起热议。李长之率先评论,不久后,胡风派联合炮轰该小说,姚雪垠愤而回击,茅盾与胡绳等人也纷纷发声,形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论争。李长之先后作的两篇书评,其中一篇已收入《李长之文... 姚雪垠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春暖花开的时候》面世后,曾引起热议。李长之率先评论,不久后,胡风派联合炮轰该小说,姚雪垠愤而回击,茅盾与胡绳等人也纷纷发声,形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论争。李长之先后作的两篇书评,其中一篇已收入《李长之文集》中,另一篇却成为了集外遗珠。李长之的批评看似随意漫谈,其实切中肯綮,与姚雪垠的自评相比,两者不谋而同,与胡风派的刻意抹黑及茅盾、胡绳的“各打五十大板”相比,也显得较为客观公正。但是,李长之在这场论争中并未受到关注,这可能与他和姚雪垠的关系、他的批评方式和文坛地位、文学批评的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从中,不仅可以看出李长之在学界的尴尬处境,还可以窥探当时的文学批评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长之 姚雪垠 《春暖花开的时候》 论争 佚文
下载PDF
革命的隐没与“文人”的诞生——论姚雪垠自传书写中的症候与隐微修辞
5
作者 史峻嘉 《现代传记研究》 2023年第1期154-167,共14页
姚雪垠晚年的自传书写搭建了“《李自成》生成史”的意义秩序与格局。在较为整一的意义结构中,作家“不合时宜”地隐去了其青年时代筹划武装革命的事迹,将彼时的心境与精神样态借“隐微修辞”的方式于自传的阅读史结构中隐晦地呈现出来... 姚雪垠晚年的自传书写搭建了“《李自成》生成史”的意义秩序与格局。在较为整一的意义结构中,作家“不合时宜”地隐去了其青年时代筹划武装革命的事迹,将彼时的心境与精神样态借“隐微修辞”的方式于自传的阅读史结构中隐晦地呈现出来。通过探查其自述中隐没的青年革命等“症候”、早期的文艺作品及阅读史序列中具有自照镜意味的《清代学术概论》,一个“文人”姚雪垠的诞生线索悄然浮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雪垠 自传书写 症候 隐微修辞
原文传递
论姚雪垠的“抗战加恋爱”小说
6
作者 熊文 《安康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89-95,共7页
姚雪垠是抗战时期的重要作家,他以知识分子为主角创作的“抗战加恋爱”小说通过书写战争与爱情,反映出青年知识分子在战争中的苦闷、彷徨与追求,其独具特色的创作探索体现出对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革命加恋爱”叙事模式的扬弃与超越,在... 姚雪垠是抗战时期的重要作家,他以知识分子为主角创作的“抗战加恋爱”小说通过书写战争与爱情,反映出青年知识分子在战争中的苦闷、彷徨与追求,其独具特色的创作探索体现出对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革命加恋爱”叙事模式的扬弃与超越,在当时有助于激发广大青年投身抗战救亡的热情和决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雪垠 抗战加恋爱 革命加恋爱 知识分子
下载PDF
试析姚雪垠战时文学的文艺大众化创作——以《差半车麦秸》和《牛全德与红萝卜》为例
7
作者 雷鸥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57-61,共5页
姚雪垠在抗战时期为宣传抗战思想做出了巨大的努力,经历各种艰难险阻的困境之后创作出《差半车麦秸》与《牛全德与红萝卜》两部具有思想启迪意义的作品。他将文艺大众化的思想用朴素平凡的大众形象、用具有河南地方色彩的语言和人物精... 姚雪垠在抗战时期为宣传抗战思想做出了巨大的努力,经历各种艰难险阻的困境之后创作出《差半车麦秸》与《牛全德与红萝卜》两部具有思想启迪意义的作品。他将文艺大众化的思想用朴素平凡的大众形象、用具有河南地方色彩的语言和人物精神变化充分地体现出来,塑造出多个思想升华转变的人物,也为大众提供了一个个鲜活的积极参与革命抗战的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雪垠 文艺大众化 人物形象 地方方言
下载PDF
不能为“红学”而“红学”——简论姚雪垠的“红学”贡献
8
作者 熊金星 熊元义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1年第2期71-75,共5页
姚雪垠不但积极推动中国当代红学界的思想解放,而且致力于扭转中国当代"红学"的发展方向,反对《红楼梦》研究重思想轻艺术的倾向。在促进"红学"的研究方法"转轨"的基础上,辩证地把握了《红楼梦》这部伟... 姚雪垠不但积极推动中国当代红学界的思想解放,而且致力于扭转中国当代"红学"的发展方向,反对《红楼梦》研究重思想轻艺术的倾向。在促进"红学"的研究方法"转轨"的基础上,辩证地把握了《红楼梦》这部伟大小说,既分析和研究了《红楼梦》在艺术上的辉煌成就,也分析它的不足之处。姚雪垠在推动中国当代"红学"的发展时没有停留在"红学"上,而是要求"红学""探索产生一个伟大作家或伟大作品的若干规律"。姚雪垠还提出了宏伟的红学史观,这种红学史观是姚雪垠的"大文学史"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雪垠 红学 《红楼梦》
下载PDF
回顾刘再复与姚雪垠的论争
9
作者 周志雄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49-54,共6页
姚刘之争反映的是两代作家、学者对文艺理论问题基本看法的不同,是中国当代文论系统转换中出现的观念冲突。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姚雪垠的历史小说和刘再复的文学主体性理论都是我们当代文学的重要文学资源。姚刘之争的论争方式是值得反思... 姚刘之争反映的是两代作家、学者对文艺理论问题基本看法的不同,是中国当代文论系统转换中出现的观念冲突。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姚雪垠的历史小说和刘再复的文学主体性理论都是我们当代文学的重要文学资源。姚刘之争的论争方式是值得反思的,这表现在以政治批判代替文学论争,在论争中使用武断的谩骂式语言。对此,我们需要重申批评家和作家的雅量,需要维护文学批评的正常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雪垠 刘再复 文学主体性 《李自成》
下载PDF
胡风研究:历史的还原与问题的凸显——对商金林、吴永平、解志熙诸先生胡风研究的考量
10
作者 孔育新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8-126,285-286,共9页
在新世纪,商金林、吴永平、解志熙等人在胡风研究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得到了学界的关注。商金林对胡风1927年到1928年胡风编辑《武汉评论》和《策进》史料进行了详细论证,为学界贡献了新的材料,但其认为现代作家日记、书信中的胡风的... 在新世纪,商金林、吴永平、解志熙等人在胡风研究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得到了学界的关注。商金林对胡风1927年到1928年胡风编辑《武汉评论》和《策进》史料进行了详细论证,为学界贡献了新的材料,但其认为现代作家日记、书信中的胡风的负面形象更真实,这个观点似有商榷之处;吴永平在《隔膜与猜忌——胡风与姚雪垠的世纪纷争》中挖掘了大量史料,但其关于胡风文艺思想是"党的文学"的观点并不全然合理,且论述过程也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解志熙认为胡风主张启蒙优先甚至启蒙优胜论的观点也与事实有一定的出入。总之,上述诸人在为胡风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存在着诸般可供商榷的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风 姚雪垠 主观战斗精神
下载PDF
现代作家“心态史”传记缺失的琐思——以两部《姚雪垠传》为例
11
作者 曹转莹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113-119,共7页
姚雪垠是抗战时期的重要作家,也是中国当代长篇历史小说的开山人。他生平“可传性”史料相当多,但囿于20世纪80年代新启蒙语境至文学消费时代对传主倾向性的选择等因素,当前关于“姚雪垠传”的版本相对较少,且所传内容差异较大,以杨建... 姚雪垠是抗战时期的重要作家,也是中国当代长篇历史小说的开山人。他生平“可传性”史料相当多,但囿于20世纪80年代新启蒙语境至文学消费时代对传主倾向性的选择等因素,当前关于“姚雪垠传”的版本相对较少,且所传内容差异较大,以杨建业和许建辉两位作者的《姚雪垠传》(以下简称“杨传”与“许传”)尤其典型。“杨传”与“许传”都以纪念性的创作动机为主,注重对传主人生经历写实的线性书写与完整记录,对其重要的人生节点及有关争议的事件有所回应。相比“杨传”报告文学式的对传主的宣传刻画与文学研究摘录式的作品分析,“许传”对传主的文学创作与思想理路的把握更加细密,部分填补了“杨传”无开掘传主精神心理内容的空缺。作为现当代文学史上“奇怪的个案”,“许传”对姚雪垠“心态史”的传记与对其“单纯”而“复杂”的精神世界的发掘引人深思,对于现代作家学术型传记的书写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雪垠传》 杨建业 许建辉 心态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