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里头二期文化与后羿代夏问题 被引量:12
1
作者 郑杰祥 《中原文物》 2001年第1期40-44,78,共6页
后羿是生活于夏王朝西方的原始部族首领。后羿部族统治集团取代夏王朝政权,入主中原约历40年,对夏王朝时期的社会、文化造成了巨大影响。作为夏文化的二里头文化,其二期文化就是在继承一期文化的基础上,受到西方原始文化和东下冯... 后羿是生活于夏王朝西方的原始部族首领。后羿部族统治集团取代夏王朝政权,入主中原约历40年,对夏王朝时期的社会、文化造成了巨大影响。作为夏文化的二里头文化,其二期文化就是在继承一期文化的基础上,受到西方原始文化和东下冯类型文化的强烈影响而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羿 二里头文化 夏文化 首领 统治集团 中原 朝政 西方 原始文化 生活
原文传递
夏代是杜撰的吗——与陈淳先生商榷 被引量:12
2
作者 沈长云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89-96,共8页
夏王朝是否存在,过去由于史证较少曾被一些学者所怀疑。随着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不断取得进展,绝大多数国内学者对夏王朝的存在已不怀疑,然仍有部分外国学者出于种种原因,捡拾过去学者的论点而对夏的存在持否定态度。陈淳博士发表于《复... 夏王朝是否存在,过去由于史证较少曾被一些学者所怀疑。随着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不断取得进展,绝大多数国内学者对夏王朝的存在已不怀疑,然仍有部分外国学者出于种种原因,捡拾过去学者的论点而对夏的存在持否定态度。陈淳博士发表于《复旦学报》2004年第4期的《二里头、夏与中国早期国家研究》一文,采取转述国外学者有关批评的方法并基本站在他们的立场上,认为夏是“杜撰”的。此论很值得商榷:一、不能带着“周人杜撰夏朝历史”的先入为主的成见;二、甲骨卜辞中并非没有丝毫夏的踪迹;三、夏与商、周一样,同属于“早期国家”;四、不能否定二里头文化遗址对于研究夏朝历史及中国早期国家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文化 杜撰 陈淳
下载PDF
说“夏族”——兼及夏文化研究中一些亟待解决的认识问题 被引量:13
3
作者 沈长云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1-68,共8页
作为夏文化创造者的“夏族”,是构成夏代国家主体的夏的“内服”氏族成员的统称,它包括与夏后氏同姓的诸姒姓氏族及其姻亲氏族。它们一开始都围绕在夏王所由产生的夏后氏周围,分布在古河济之间及其附近。今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第三期... 作为夏文化创造者的“夏族”,是构成夏代国家主体的夏的“内服”氏族成员的统称,它包括与夏后氏同姓的诸姒姓氏族及其姻亲氏族。它们一开始都围绕在夏王所由产生的夏后氏周围,分布在古河济之间及其附近。今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第三期文化层具有都邑性质,只是表明夏王朝在其发展后期一度将势力伸展至河洛地区并在此建立一个新的政治中心。目前考古界一些学者在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之间划上等号的做法是难于理解的,因为一个已经进入文明的王朝的居民绝不会由一个单纯的族系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文化 夏族 内服 外服 二里头遗址
下载PDF
三星堆文化的形成与夏人西迁 被引量:12
4
作者 向桃初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0-67,共8页
本文从宏观角度出发,通过对三星堆文化与夏文化及三峡地区夏商时期文化关系的分析,认为三星堆文化不是成都平原土生土长的文化,而应是夏文化与三峡地区土著文化联盟进入成都平原征服当地原有文化后形成的。三峡地区夏商时期文化所见三... 本文从宏观角度出发,通过对三星堆文化与夏文化及三峡地区夏商时期文化关系的分析,认为三星堆文化不是成都平原土生土长的文化,而应是夏文化与三峡地区土著文化联盟进入成都平原征服当地原有文化后形成的。三峡地区夏商时期文化所见三星堆文化因素不仅不是成都平原之三星堆文化向东发展的结果,反而是成都平原三星堆文化的主要源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星堆文化 夏文化 朝天嘴类型 路家河文化 三峡地区
下载PDF
玉石之路与华夏文明的资源依赖——石峁玉器新发现的历史重建意义 被引量:12
5
作者 叶舒宪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8-26,共9页
阐发中华文明起源的难点,在于寻找从龙山文化到夏商周文化的过渡契机,说明中华版图从新石器时代多中心分立格局("满天星斗"说)到有史以来的一元中心格局(华夏国家)的转换及动因。青铜时代商周国家建构和意识形态所必须的青铜... 阐发中华文明起源的难点,在于寻找从龙山文化到夏商周文化的过渡契机,说明中华版图从新石器时代多中心分立格局("满天星斗"说)到有史以来的一元中心格局(华夏国家)的转换及动因。青铜时代商周国家建构和意识形态所必须的青铜器生产,及其所需铜矿资源依赖问题,已有充分讨论,而先于青铜时代的玉器时代之资源依赖,只能以考古新发现为依据,聚焦到形成华夏礼乐文化之源的早期玉礼器生产和使用。中心与边缘的早期互动体现为东玉西传(以玉石神话信仰为核心的玉文化传播)和西玉东输(玉料资源的传播),探讨先于丝绸之路而存在的玉石之路,至关重要。2012年石峁遗址古城及建筑用玉器的发现,使得黄河对华夏文明起源的作用得到新审视:黄河不是作为灌溉农业的水资源,而是作为西部玉石资源调配之漕运交通线而发挥作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文化 玉石之路 文明起源 资源依赖 新黄河摇篮说
下载PDF
侠文化与中国武术内在关系探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周建新 《体育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2-105,共4页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侠文化的视角,讨论其与中国武术的内在关系,提出:侠是中国武术精神的最终体现,武术修行成就了侠,以及侠义精神与武德的一致性。
关键词 中国武术 侠文化 侠义精神 武德
下载PDF
夏商分界、夏文化分期及“夏文化”定义诸题新探 被引量:9
7
作者 王震中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9-88,115,共11页
夏商文化分界在二里头文化第三期与第四期之交,其年代为公元前1553年或公元前1572年,由此上推471年,则夏代开始的年代应为公元前2024年或公元前2043年。按照这样的年代,早期夏文化应为中原龙山文化晚期的遗存,中期夏文化应为"新砦... 夏商文化分界在二里头文化第三期与第四期之交,其年代为公元前1553年或公元前1572年,由此上推471年,则夏代开始的年代应为公元前2024年或公元前2043年。按照这样的年代,早期夏文化应为中原龙山文化晚期的遗存,中期夏文化应为"新砦期"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第一期的遗存,晚期夏文化应为二里头文化第二期、第三期的遗存。长期以来,将"夏文化"定义为"夏王朝时期夏民族的文化",实际上有许多困惑和问题,为此本文提出并论证了"应将夏文化定义为‘夏王朝时期夏后氏(夏王族)的文化’"这样一个新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文化 早商文化 二里头文化 中原龙山文化 碳十四测年系列数据
原文传递
夏代纪年考 被引量:8
8
作者 程平山 《中原文物》 2004年第3期17-28,共12页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的夏年 471年是自大禹任夏伯之年始 ,而《世经》记载的夏年 432年是自大禹即帝位之年算起 ,《世经》的记载是正确的。河南龙山文化王湾类型末期文化和二里头一期文化是早期夏文化 ,二里头一期大体包括启、太康时期...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的夏年 471年是自大禹任夏伯之年始 ,而《世经》记载的夏年 432年是自大禹即帝位之年算起 ,《世经》的记载是正确的。河南龙山文化王湾类型末期文化和二里头一期文化是早期夏文化 ,二里头一期大体包括启、太康时期和后羿代夏时期 ,二里头二至四期文化是少康中兴以后的夏代中晚期文化 ,二里头遗址是少康中兴以后的夏代中晚期都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代纪年 二里头遗址 《竹书纪年》 大禹
原文传递
“禹是一条虫”再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吴锐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5-47,共13页
1923年,顾颉刚先生根据《说文》"禹,虫也",猜测"禹或是九鼎上铸的一种动物",引起轩然大波,有人将作为动物之名的"虫"偷换为蠕虫加以讽刺。其实虫为动物总名,顾先生的假说已触及到了用图腾解释族系祖先。1... 1923年,顾颉刚先生根据《说文》"禹,虫也",猜测"禹或是九鼎上铸的一种动物",引起轩然大波,有人将作为动物之名的"虫"偷换为蠕虫加以讽刺。其实虫为动物总名,顾先生的假说已触及到了用图腾解释族系祖先。1937年,古史辨派健将之一童书业先生提出的"禹为句龙"是朝顾氏假说的正确发展,顾先生晚年也仍然坚持"禹为动物"。从金文字形来看,"禹"就是蛇的象形,确属"虫"。禹父"鲧",又作"鮌",实为"玄鱼"二字的合写,"玄鱼"等于"天鱼",意谓神圣的鱼族。甲骨文中存在没有释读出的"天鱼"、"大鱼"合文,意思等于"玄鱼"。早在仰韶文化大量出现的"蒙面人"神秘主义纹饰,其中"蒙面人"和鱼的组合,寓意即"天鱼"。受崇拜的鱼、龙、龟,长期被先民视为一物。当前学术界寄希望于从豫西或晋南寻找最早的夏文化,而夏文化的渊源可能在西部渭水流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颉刚 夏文化
下载PDF
信而有征:中国考古学思想史上的徐旭生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旻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5-120,共16页
在发掘方法、分析手段与解释体系的完善之外,现代考古学成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考古学思想史的自觉。20世纪前期形成中的中国考古学,如何在民族救亡图存的大时代中定义自己的使命?在现代学术形成的过程中,中国考古学如何在历史与哲学、... 在发掘方法、分析手段与解释体系的完善之外,现代考古学成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考古学思想史的自觉。20世纪前期形成中的中国考古学,如何在民族救亡图存的大时代中定义自己的使命?在现代学术形成的过程中,中国考古学如何在历史与哲学、在静止的物质文化与动态的古代社会之间架设桥梁?如何在中西思想体系的折冲中营造一套文明观来诠释中国社会所经历的古今之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旭生 考古学思想史 传说时代 疑古 信古 夏文化
原文传递
青铜爵与良渚陶鬹的关系再议 被引量:6
11
作者 吕琪昌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2-78,共7页
爵是夏、商两代的重要青铜礼器,对中国早期文明的研究具有特殊意义。本文作者曾主张青铜爵是良渚文化陶鬹传入河南地区后所衍生的一个新的品种,并藉以提出夏文化可能起源于良渚文化的看法。本文根据新获得的信息予以重新讨论,确认良渚... 爵是夏、商两代的重要青铜礼器,对中国早期文明的研究具有特殊意义。本文作者曾主张青铜爵是良渚文化陶鬹传入河南地区后所衍生的一个新的品种,并藉以提出夏文化可能起源于良渚文化的看法。本文根据新获得的信息予以重新讨论,确认良渚文化陶鬹有大、小两种类型,而青铜爵即是渊源于其中的小型陶鬹。青铜爵与良渚文化小型陶鬹嫡传关系的确立,使得夏朝来源于良渚文化的看法得到更有力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渚文化 王湾三期文化 二里头文化 夏文化 青铜爵 陶鬹
原文传递
夏文化探讨的现状与任务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绪 《中原文化研究》 2018年第5期5-13,2,共9页
关于夏文化探讨,经过80多年的努力,到20世纪末,学界基本形成共识。近年来,于共识之外尚有不同声音发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受14C测年数据的影响,回归旧说——二里头遗址西亳说,二里头文化前半是夏文化,后半是商文化;二是受西方学... 关于夏文化探讨,经过80多年的努力,到20世纪末,学界基本形成共识。近年来,于共识之外尚有不同声音发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受14C测年数据的影响,回归旧说——二里头遗址西亳说,二里头文化前半是夏文化,后半是商文化;二是受西方学者的影响,拒绝或回避探讨夏文化。二者都是老话题。当前对夏文化的探讨,需重点解决与夏文化首尾相关的问题,同时还要考虑夏代王世与夏代积年之间的关系是否合理,是否能得到考古人类学鉴定结果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文化 14C测年 西亳 夏王世 夏积年
下载PDF
早期夏文化与早期国家问题初探
13
作者 方燕明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2期13-22,共10页
考古学文化所对应的夏文化,即庙底沟二期文化晚期(先夏)—王湾三期文化(先夏与早夏)—新砦期(后羿代夏)—二里头文化(夏中晚期)。中原龙山时代文明化进程加速发展,各种文化逐鹿中原,形成以中原为中心的趋势,由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绵延... 考古学文化所对应的夏文化,即庙底沟二期文化晚期(先夏)—王湾三期文化(先夏与早夏)—新砦期(后羿代夏)—二里头文化(夏中晚期)。中原龙山时代文明化进程加速发展,各种文化逐鹿中原,形成以中原为中心的趋势,由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绵延不断,终至夏王朝诞生在中原腹地——嵩山地区。其时,大禹治水体现的行政组织与管理机构的存在,禹画九州对固定地域实施的统治与贡赋制度的出现,夏桀囚商汤于夏台即监狱的出现,武力征服导致频繁的战争,考古所见社会分层与分化的材料,血缘关系逐渐被地缘关系取代——二里头广域王权国家的出现,体现王权的宫殿、宗庙等高等级建筑滥觞于龙山文化中晚期,成熟于二里头文化时期,以上表现大体对应了早期国家的若干特征,反映出国家的初级形态即早期国家——夏王朝的样貌。王湾三期文化晚期和新砦期,以王城岗、瓦店、古城寨、新砦、花地嘴和东赵等遗址为代表的早期夏文化,已进入早期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文化 早期夏文化 早期国家
下载PDF
夏文化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先登 《中原文物》 2001年第3期11-17,共7页
夏文化代表了古代文明的诞生,同时又是探索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基础和出发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特点是多个源头而以中原地区为主源,中国古代文明诞生时期的特点是出现统一的王朝,有一个先进的全国性中心,具有很强的文化凝聚力。
关键词 夏文化 文明起源 中国古代 古代文明 文化凝聚力 中原地区 源头 统一 出发点 时期
原文传递
“陶寺文化为夏文化说”的学术史观察
15
作者 王梦恒 《华夏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0-58,共9页
“陶寺文化为夏文化说”是关于陶寺文化族属和夏文化指认的一种学术观点。该说于1983年前后产生,陶寺文化的年代、地域和社会性质等方面与传说中的“夏代”有颇多相合之处,因此该说曾一度得到若干学者的支持。随着夏文化探索的不断深入... “陶寺文化为夏文化说”是关于陶寺文化族属和夏文化指认的一种学术观点。该说于1983年前后产生,陶寺文化的年代、地域和社会性质等方面与传说中的“夏代”有颇多相合之处,因此该说曾一度得到若干学者的支持。随着夏文化探索的不断深入,该说日渐式微,但迄今在学界仍有遗响。“陶寺文化为夏文化说”在当时的学术背景下产生有一定的原因,在夏文化考古研究的进程中退出主流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对该说的完整学术历程进行回顾,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同时也可为当前的夏文化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寺文化 夏文化 陶寺遗址 考古学史
原文传递
二里头文化动物资源的利用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维明 《中原文物》 2004年第2期40-45,75,共7页
二里头文化动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对当时社会生产、生活和文化的发展起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应当引起夏文化探索者的注意。
关键词 二里头文化 动物资源 夏文化 生产工具 生活用具 文化内涵
原文传递
夏文化考古学探索
17
作者 刘雅泽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9期21-26,共6页
20世纪20年代中国近代考古学诞生。考古学以调查、发掘等田野工作为基础,采用与多学科结合的方法,为夏文化的探索奠定了科学的基础。以1921年李济先生赴晋南汾河流域的考古调查为起点,至今已经历了百年春秋。在这百年里,几代考古人筚路... 20世纪20年代中国近代考古学诞生。考古学以调查、发掘等田野工作为基础,采用与多学科结合的方法,为夏文化的探索奠定了科学的基础。以1921年李济先生赴晋南汾河流域的考古调查为起点,至今已经历了百年春秋。在这百年里,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孜孜探求,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59年,被誉为“夏文化开拓者”的徐旭升先生前往河南登封、禹县、偃师等地进行调查,开启了夏文化考古学研究的序幕。开展夏文化探索,对中华早期文明的起源研究、中国早期国家形成与发展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文化 考古学 回顾 展望
下载PDF
从二里头文化的人群构成看夏文化概念 被引量:1
18
作者 梁云 李盼盼 《中原文化研究》 2023年第4期21-30,共10页
根据墓向葬俗可将含墓葬遗存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分为甲、乙、丙三类,甲类以北向墓为主,乙类以南向墓为主,丙类北向、南向墓比例大体相当,三类遗址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规律。经分析可知该文化的北向墓和南向墓分别代表了不同人群,该文化的... 根据墓向葬俗可将含墓葬遗存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分为甲、乙、丙三类,甲类以北向墓为主,乙类以南向墓为主,丙类北向、南向墓比例大体相当,三类遗址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规律。经分析可知该文化的北向墓和南向墓分别代表了不同人群,该文化的人群构成是以北向墓人群为主,南向墓人群为辅。参考夏、商、周三代皆流行北首葬的文献记载,以及夏遗民墓葬的考古发现,可知二里头文化的北向墓人群为姒姓夏族。文献又记载了彭姓的韦和己姓的顾、昆吾等夏之与国,考古发现周代彭姓、己姓贵族墓为南向墓,可推知二里头文化的南向墓人群为彭姓、己姓部族;这些部族擅长制陶、铸铜、绿松石工艺。夏王朝的兴起开始于姒姓夏人与部分“祝融”后裔的联盟。“夏文化”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分别是在考古学文化和族属两个层面的定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里头文化 北向墓 南向墓 人群构成 夏文化
下载PDF
“武”的历史命运反思与“侠”的现代出路探寻——从老舍作品看侠文化改造的意义 被引量:4
19
作者 陈夫龙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2-38,共17页
在老舍的武侠题材、类武侠题材作品以及不少纯文学作品中,都活跃着侠客的身影,张扬着侠文化精神。但老舍并没有大肆铺展武功描写,更未沉湎于“武”的自我陶醉,而是对"武"的历史命运进行了理性反思,对“侠”的现代出路作出了... 在老舍的武侠题材、类武侠题材作品以及不少纯文学作品中,都活跃着侠客的身影,张扬着侠文化精神。但老舍并没有大肆铺展武功描写,更未沉湎于“武”的自我陶醉,而是对"武"的历史命运进行了理性反思,对“侠”的现代出路作出了积极探寻。老舍以侠文化作为改造国民性的重要精神资源,其作品的侠义书写以提振民气和启蒙救亡为鲜明特征,在主题内蕴和艺术精神上已大大超越雅俗的范畴,彰显出他对侠文化进行改造的现代意义。老舍对待侠文化的态度离不开其人生历程中深刻的生命体验和理性思考,他对待侠文化的理性反思态度和建构型改造思路,对于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侠文化 侠文化改造 提振民气 启蒙救亡
下载PDF
从石峁建筑用玉新发现看夏代的瑶台玉门神话——大传统新知识重解小传统 被引量:5
20
作者 叶舒宪 《百色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1-8,共8页
史前大传统的考古新发现对于重新解释文字记述小传统具有重要的知识创新意义。文学人类学者思索华夏第一王朝即夏文化的源流,将目光转向2012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的建城用玉器现象,参照北方萨满教的活态文化实践,解读... 史前大传统的考古新发现对于重新解释文字记述小传统具有重要的知识创新意义。文学人类学者思索华夏第一王朝即夏文化的源流,将目光转向2012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的建城用玉器现象,参照北方萨满教的活态文化实践,解读为辟邪驱魔的精神防卫功能,归结到玉石承载神力的信仰观念。对文献中有关夏桀修建玉门瑶台之类神话建筑物的说法提出大传统背景的新解读:史前建筑用玉的真实情况如何被后人夸张为夏代玉质建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峁遗址 建筑用玉 辟邪驱魔 萨满教 夏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