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庭阵发症的影像学特点 被引量:23
1
作者 李艳成 徐瑾 +5 位作者 贺琦 徐雪元 陈瑛 靳哲 庄建华 赵忠新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3-65,共3页
目的探讨前庭阵发症(VP)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应用MRI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3D-FIESTA)对51例VP患者(VP组)及51例其他眩晕病患者(对照组)的桥小脑角区进行轴位扫描,并比较其结果。结果 VP组42例(82.4%)患者存在神经血管交互压迫(NVCC)... 目的探讨前庭阵发症(VP)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应用MRI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3D-FIESTA)对51例VP患者(VP组)及51例其他眩晕病患者(对照组)的桥小脑角区进行轴位扫描,并比较其结果。结果 VP组42例(82.4%)患者存在神经血管交互压迫(NVCC),其中单侧37例(88.1%),双侧5例(11.9%);对照组8例(15.7%)患者有NVCC,均为单侧。VP组NVCC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5.351,P<0.001)。VP组NVCCⅠ型23耳(48.9%),Ⅱ型5耳(10.6%),Ⅲ型17耳(36.2%),Ⅳ型2耳(4.3%);压迫小脑前下动脉45耳(95.7%)。对照组Ⅰ型4耳(50.0%),Ⅱ型1耳(12.5%),Ⅲ型3耳(37.5%),无Ⅳ型;压迫血管均为小脑前下动脉。VP组与对照组分型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7,P=0.947)。结论 VP患者NVCC的发生率较高,最常见的为单侧NVCCⅠ、Ⅲ型的前庭蜗神经与小脑前下动脉交互压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影像学 前庭阵发症
下载PDF
前庭阵发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特点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艳成 徐瑾 +3 位作者 陈瑛 靳哲 庄建华 赵忠新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7-59,共3页
目的探讨前庭阵发症(V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特点。方法对51例VP患者的BAEP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BAEP异常者40例,异常率为78.4%。与Ⅰ-Ⅲ波峰间期正常的患者相比,Ⅰ-Ⅲ波峰间期延长的患者男性比例高(χ2=4.763,P=0.029),病程... 目的探讨前庭阵发症(V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特点。方法对51例VP患者的BAEP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BAEP异常者40例,异常率为78.4%。与Ⅰ-Ⅲ波峰间期正常的患者相比,Ⅰ-Ⅲ波峰间期延长的患者男性比例高(χ2=4.763,P=0.029),病程显著延长(t=2.469,P=0.021),而平均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Ⅲ-Ⅴ波峰间期正常的患者比较,Ⅲ-Ⅴ波峰间期延长的患者男性比例、平均病程、平均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Ⅰ-Ⅲ波峰间期耳间差正常的患者比较,Ⅰ-Ⅲ波峰间期耳间差延长的患者病程相对较长(P=0.055),男性有增多趋势(P=0.05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VP患者BAEP异常以Ⅰ-Ⅲ波峰间期延长为主,且以男性更多见。病程越长,蜗神经越易受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前庭阵发症 眩晕
下载PDF
周围前庭阵发症七例的临床与影像学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何兰英 董为伟 +2 位作者 黄文 罗勇 吕发金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3期909-911,共3页
目的报道7例周围前庭阵发症(PVP)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资料,介绍PVP的临床特点、影像学发现;探讨PVP的可能机制。方法对2006年10月到2008年1月收集的7例临床确诊的PVP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进行全面分析。结果7例PVP患者的... 目的报道7例周围前庭阵发症(PVP)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资料,介绍PVP的临床特点、影像学发现;探讨PVP的可能机制。方法对2006年10月到2008年1月收集的7例临床确诊的PVP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进行全面分析。结果7例PVP患者的临床特点为:(1)均存在反复发作的头晕或眩晕;(2)在头位突然变动时出现短暂头晕或眩晕是最突出的症状;(3)7例患者头颅MRTA显示存在血管和第Ⅷ颅神经交叉征象;(4)经卡马西平或盐酸氟桂利嗪治疗可使发作减轻、消失。结论PVP的发病可能与血管交叉压迫第Ⅷ颅神经有关,临床上应注意识别与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前庭阵发症 头颅磁共振 血管神经交又
原文传递
卡马西平治疗前庭阵发症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9
4
作者 陈瑛 赵忠新 +3 位作者 庄建华 尹又 靳哲 李艳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42-243,共2页
目的观察及评价卡马两平在前庭阵发症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9年9月~2010年3月经眩晕门诊诊断的前庭阵发症患者20例,予以卡马西平进行干预后每月随访1次并进行疗效评价,共随访及评价3个月。结果经随访观察,予以卡马两平干预后... 目的观察及评价卡马两平在前庭阵发症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9年9月~2010年3月经眩晕门诊诊断的前庭阵发症患者20例,予以卡马西平进行干预后每月随访1次并进行疗效评价,共随访及评价3个月。结果经随访观察,予以卡马两平干预后患者头晕的发作频率,发作程度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不良反应较轻,耐受性良好。结论卡马两平治疗前庭阵发症有效且安全,值得临床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马西平 前庭阵发症 疗效
下载PDF
前庭阵发症的临床特点及疗效观察 被引量:8
5
作者 赵梓博 孙淑萍 +1 位作者 范凯慧 卢伟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31-235,共5页
目的探讨前庭阵发症(vestibular paroxysmia,VP)的临床特点,观察其药物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诊断为VP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眩晕发作特点、纯音听阈(pure-tone audiometry PTA)、听性脑干反应(ABR)、头颅磁共振(MRI)及前庭功能... 目的探讨前庭阵发症(vestibular paroxysmia,VP)的临床特点,观察其药物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诊断为VP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眩晕发作特点、纯音听阈(pure-tone audiometry PTA)、听性脑干反应(ABR)、头颅磁共振(MRI)及前庭功能等检查结果。给予卡马西平或奥卡西平治疗3个月后评估其疗效。结果32例VP患者均以反复发作的短暂性眩晕为主要临床表现,24例(75.0%)患者在转头或转身时诱发眩晕发作,24例(75.0%)患者伴平衡障碍或自身感觉的不平衡感;11例(34.38%)患者PTA阈值上升;所有患者的颅脑MRI均显示前庭蜗神经存在神经血管交互压迫(neurovascular cross-compression,NVCC)现象;行ABR检测的30例患者中有24例(80.00%)异常,其中I-III波间期延长(>2.2ms)者19例(63.33%),其病程较I-III波间期正常者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1)。所有患者经抗癫痫药物治疗1个月,失访1例,症状无改善者4例,其余27例患者均继续治疗3个月,停药6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其眩晕发作频率明显减少(P<0.05),眩晕的严重程度亦明显减轻(P<0.05)。结论 VP以反复发作的短暂性眩晕为主要临床表现,常见诱发因素有头位或体位变动;MRI均提示有NVCC现象,多数患者ABR I-III波间期延长,部分患者PTA阈值上升;卡马西平或奥卡西平能有效控制眩晕症状,在试验性治疗中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阵发症 听性脑干反应 磁共振成像 卡马西平
下载PDF
前庭阵发症患者高分辨MR和前庭神经功能检查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周国庆 姜岐涛 +3 位作者 韩峰 孔玉 柏燕燕 朱祖福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8年第13期1419-1423,共5页
目的评估高分辨磁共振影像技术诊断前庭阵发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一步分析前庭阵发症血管压迫侧和前庭功能受累侧一致和矛盾特点。方法连续收集20例前庭阵发症患者和2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运用磁共振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 目的评估高分辨磁共振影像技术诊断前庭阵发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一步分析前庭阵发症血管压迫侧和前庭功能受累侧一致和矛盾特点。方法连续收集20例前庭阵发症患者和2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运用磁共振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和三维时间飞跃血管成像序列技术,分析第Ⅷ脑神经和血管压迫情况,所有患者进行详细的前庭功能检查。结果高分辨磁共振诊断前庭阵发症敏感度100%,特异度70%,血管压迫距离脑干0~10mm,20例患者中14例(70%)为小脑前下动脉,2例(10%)为小脑后下动脉,2例(10%)为静脉,2例(10%)为椎动脉。5例(25%)前庭神经功能检查无明显异常,9例(45%)表现神经血管压迫侧同前庭神经功能下降或缺失侧一致,6例(30%)神经血管压迫侧同前庭神经功能下降或缺失侧不一致。结论前庭阵发症患者神经血管压迫侧和前庭功能受累侧存在一致和矛盾,联合详细的前庭神经功能检查和高分辨MR可进一步明确前庭阵发症受累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阵发症 高分辨磁共振 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 三维时间飞跃血管成像 前庭神经功能 神经血管压迫 眩晕 前庭蜗神经
下载PDF
前庭阵发症的临床特征及其误诊原因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孔卫国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6年第2期106-108,共3页
目的分析前庭阵发症的临床特征及其误诊原因。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8月宣城市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中最终确诊为前庭阵发症的患者11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及误诊原因。结果 (1)临床症状:发作性眩晕、头晕10例,... 目的分析前庭阵发症的临床特征及其误诊原因。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8月宣城市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中最终确诊为前庭阵发症的患者11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及误诊原因。结果 (1)临床症状:发作性眩晕、头晕10例,耳鸣4例,步态不稳3例,听力减退2例;伴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症状10例。自述症状持续时间:6例患者症状持续时间<10 min,3例患者症状持续时间为10 min^1 h,2例患者症状持续时间>1 h。症状发作频率:10~50次/月。发作时体格检查:眼震11例,以水平眼震为主,无其他神经系统异常体征。磁共振检查:前庭蜗神经与血管交互压迫6例。电测听检查:听力减退5例,其中单耳听力减退4例,双耳听力减退1例;轻度减退3例,明显减退2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查:Ⅰ~Ⅲ波峰间期延长6例。(2)诊治及误诊情况:11例患者入院后首次诊断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者5例,予以手法复位治疗;首次诊断为焦虑状态2例,予以抗焦虑治疗;首次诊断为后循环缺血(PCI)、脑供血不足各1例,予以预防卒中、改善循环治疗;首次诊断为突发性耳聋1例,予以扩张血管、营养神经治疗;首次诊断为梅尼埃病1例,予以脱水、营养神经治疗。首次诊断至最终明确诊断为前庭阵发症时间为3~10 d,平均(7.2±2.1)d。3例患者依据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其余8例患者均在抗癫痫药物治疗有效后结合病史明确诊断;11例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结论前庭阵发症的临床症状以发作性眩晕、头晕为主,磁共振检查多显示前庭蜗神经与血管交互压迫,BAEP检查结果多显示Ⅰ~Ⅲ波峰间期延长;前庭阵发症的临床误诊率较高的原因与临床医生认识不足、患者病史提供不准确、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及缺少特异性实验室检查手段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疾病 眩晕 误诊
下载PDF
卡马西平联合敏使朗治疗前庭阵发症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6
8
作者 李建辉 《中国伤残医学》 2013年第10期41-42,共2页
目的:观察和探讨卡马西平联合敏使朗治疗前庭阵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9月~2012年2月经我院眩晕门诊诊断的前庭阵发症患者8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卡马西平联合敏使朗组(43例)和卡马西平组(43例),观察2组的疗效。结果:... 目的:观察和探讨卡马西平联合敏使朗治疗前庭阵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9月~2012年2月经我院眩晕门诊诊断的前庭阵发症患者8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卡马西平联合敏使朗组(43例)和卡马西平组(43例),观察2组的疗效。结果:卡马西平联合敏使朗组的有效率高于卡马西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不良反应少。结论:卡马西平联合敏使朗治疗前庭阵发症的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马西平 敏使朗 前庭阵发症 疗效
原文传递
奥卡西平治疗前庭阵发症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6
9
作者 陈素芬 赵岳中 +1 位作者 胡珏 唐建生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第11期29-30,共2页
目的观察及评估奥卡西平治疗前庭阵发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40例门诊及住院治疗的前庭阵发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口服奥卡西平,对照组口服卡马西平,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减轻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眩晕发作... 目的观察及评估奥卡西平治疗前庭阵发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40例门诊及住院治疗的前庭阵发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口服奥卡西平,对照组口服卡马西平,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减轻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眩晕发作频率较治疗前均有减少,程度较治疗前均有减轻,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低于对照组的25%。结论奥卡西平治疗前庭阵发症总体优于卡马西平,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卡西平 卡马西平 前庭阵发症 疗效
下载PDF
前庭阵发症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特征及应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莉莉 刘春岭 +5 位作者 李慧 贾艳露 段志毅 余海涛 关志童 张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9年第1期48-52,共5页
目的观察前庭阵发症(vestibular paroxysmia,VP)患者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VEMPs)的引出率和各参数指标,探讨其临床诊断及应用价值。方法将20例伴有神经血管交互压迫(neurovascular cross compress... 目的观察前庭阵发症(vestibular paroxysmia,VP)患者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VEMPs)的引出率和各参数指标,探讨其临床诊断及应用价值。方法将20例伴有神经血管交互压迫(neurovascular cross compression,NVCC)的VP患者作为VP组,并以同期20例年龄、性别分布相仿磁共振检查未见NVCC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入组者行眼肌前庭诱发电位(ocular vestibular evoked potential,o VEMP)和颈肌前庭诱发电位(cervical vestibular evoked potential,c VEMP)检查,对其VEMPs的引出率和各参数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进一步对VP的VEMPs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1) VP组o VEMP引出22耳(55%),其非NVCC侧引出16耳(84. 21%)、NVCC侧6耳(28. 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 33,P <0. 05),对照组引出35耳(87. 50%); VP组c VEMP引出26耳(65%),其中非NVCC侧引出17耳(89. 47%),NVCC侧9耳(42. 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 59,P <0. 05),对照组引出35耳(87. 50%); VP组NVCC侧与对照组o VEMP、c VEMP引出率经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1. 70,P <0. 05;χ~2=13. 65,P <0. 05); VP组非NVCC侧与对照组o VEMP、c VEMP引出率经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 00,P> 0. 05;χ~2=0. 00,P> 0. 05)。(2)在VP组,c VEMP与o VEMP引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83,P> 0. 05)。(3) VP组NVCC侧潜伏期延长、振幅下降,与非NVCC侧VEMPs各参数值经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5); VP组NVCC侧与对照组VEMPs各参数值经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5); VP组非NVCC侧与对照组VEMPs各参数值经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5)。结论 VP患者NVCC侧VEMPs引出率较低、潜伏期延长、振幅下降,NVCC是VP的发病机制之一且VEMPs有助于鉴别病变侧; VP患者NVCC侧前庭上、下神经传导通路均有一定的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阵发症 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 眩晕 前庭上神经 前庭下神经
下载PDF
35例前庭阵发症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估 被引量:5
11
作者 罗丽霞 黎景佳 +3 位作者 叶虹 李卓卫 龚汉贤 杨晓洁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1714-1716,共3页
目的:研究前庭阵发症(VP)患者抗癫痫药物治疗前后生活质量(QOL)的变化。方法:选取2012-09-2015-09期间在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35例VP患者,采用SF-36健康调查量表(SF-36)和眩晕障碍量表(DHI)对患者的QOL进行调查与评估.统计分析治疗前后QO... 目的:研究前庭阵发症(VP)患者抗癫痫药物治疗前后生活质量(QOL)的变化。方法:选取2012-09-2015-09期间在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35例VP患者,采用SF-36健康调查量表(SF-36)和眩晕障碍量表(DHI)对患者的QOL进行调查与评估.统计分析治疗前后QOL的改变。结果:VP患者接受抗癫痫药物治疗1个月后,SF-36量表中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和情感职能等6个维度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HI量表中的情感、功能、躯体评分和三项总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抗癫痫药物可明显改善VP患者的QOL,SF-36和DHI量表能有效评估VP患者的Q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阵发症 卡马西平 生活质量 眩晕障碍量表
原文传递
前庭阵发症的临床评估与进展
12
作者 胡全福 杜一 +4 位作者 徐正燕 廖镇密 王郁 刘兴健 吴子明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3,共5页
前庭阵发症(vestibular paroxysmia,VP)是一种相对罕见的眩晕疾病,其病因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目前,VP症状为主要诊断依据,而影像学、前庭功能检查及听力学检查等辅助检查可作为排除依据。治疗手段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尤其是小剂量卡马... 前庭阵发症(vestibular paroxysmia,VP)是一种相对罕见的眩晕疾病,其病因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目前,VP症状为主要诊断依据,而影像学、前庭功能检查及听力学检查等辅助检查可作为排除依据。治疗手段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尤其是小剂量卡马西平或奥卡西平。对于药物可控的患者,手术非必需选择。阵发性耳鸣和打字机耳鸣可能是血管压迫耳蜗神经的特异性指标,但仍需要进一步研究验证。未来研究的方向应包括针对VP的确诊及治疗手段,以期精准医学在此类疾病的诊疗中发挥更大作用。我们主要对VP的发病机制、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阵发症 发病机制 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治疗方法 综述
下载PDF
奥卡西平与卡马西平治疗前庭阵发症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13
作者 沈长波 杨文宽 +2 位作者 张林丽 刘亚美 靳玫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CSCD 2024年第8期487-492,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和比较奥卡西平与卡马西平治疗前庭阵发症(V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截至2023年3月),收集奥卡西平与卡马西平治疗VP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结局指标包括有效率、眩晕程度的视觉模拟评分、眩晕发作频率... 目的系统评价和比较奥卡西平与卡马西平治疗前庭阵发症(V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截至2023年3月),收集奥卡西平与卡马西平治疗VP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结局指标包括有效率、眩晕程度的视觉模拟评分、眩晕发作频率和不良事件/反应发生率。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数资料效应量为比值比(OR)及其95%置信区间(CI),计量资料效应量为均数差(MD)及其95%CI。结果共7项RCT纳入分析,包括476例患者,奥卡西平组236例,卡马西平组24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奥卡西平和卡马西平治疗VP的总有效率[85.7%(168/196)比85.0%(170/200),OR=1.07,95%CI:0.61~1.86]、治疗后眩晕程度视觉模拟分数下降情况(MD=0.40,95%CI:-0.52~1.32)和眩晕发作频率减少次数(MD=1.15,95%CI:-1.78~4.08)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但奥卡西平组总体不良事件/反应、头晕/共济失调和恶心/呕吐症状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卡马西平组患者[13.6%(32/236)比30.8%(74/240),OR=0.34,95%CI:0.22~0.55,P<0.001;2.1%(5/236)比7.9%(19/240),OR=0.32,95%CI:0.13~0.76,P=0.01;2.4%(5/211)比7.1%(15/211),OR=0.38,95%CI:0.15~0.95,P=0.04]。结论奥卡西平与卡马西平治疗VP的效果相似,但奥卡西平的安全性更好,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卡西平 卡马西平 前庭阵发症 META分析 安全性
原文传递
奥卡西平与卡马西平对前庭阵发症患者眩晕症状、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常虎飞 郝军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年第35期69-70,共2页
目的探讨奥卡西平(OXC)与卡马西平(CBZ)对前庭阵发症(VP)患者眩晕症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56例V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CBZ治疗,观察组采用OXC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眩晕发作频率... 目的探讨奥卡西平(OXC)与卡马西平(CBZ)对前庭阵发症(VP)患者眩晕症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56例V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CBZ治疗,观察组采用OXC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眩晕发作频率、眩晕程度、DH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OXC和CBZ治疗VP的效果相当,但OXC对眩晕症状、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较明显,且不良反应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阵发症 奥卡西平 卡马西平
下载PDF
前庭阵发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艺鸣 崇奕 +3 位作者 薛慧 张锦凤 王林 王青印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1年第9期824-828,共5页
前庭阵发症是一种发作性前庭疾病,目前研究认为前庭蜗神经血管交互压迫为引起眩晕短暂发作的原因。根据Bárány学会制定的诊断标准,详细的病史是诊断的主要依据。影像学检查及神经电生理检查可对VP的诊断起排除作用。鉴别诊断... 前庭阵发症是一种发作性前庭疾病,目前研究认为前庭蜗神经血管交互压迫为引起眩晕短暂发作的原因。根据Bárány学会制定的诊断标准,详细的病史是诊断的主要依据。影像学检查及神经电生理检查可对VP的诊断起排除作用。鉴别诊断主要包括梅尼埃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前庭性偏头痛、上半规管裂综合征等。目前临床治疗以奥卡西平及卡马西平为主。手术治疗因其手术指征的不确定,目前对于是否对VP进行第Ⅷ对脑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仍存在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阵发症 眩晕 神经血管压迫 卡马西平 奥卡西平 微血管减压术
下载PDF
锁孔入路颅神经血管减压术诊治前庭阵发症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芳 魏成忠 +1 位作者 许鸾森 黄魏宁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15年第11期575-577,共3页
目的探讨局部麻醉下锁孔入路颅神经血管减压术对前庭阵发症的诊断价值及疗效评估。方法 40例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及舌咽神经痛患者中,8例合并前庭阵发症患者采用局麻下经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探查听神经根血管压迫情况,并进行神经血管减压... 目的探讨局部麻醉下锁孔入路颅神经血管减压术对前庭阵发症的诊断价值及疗效评估。方法 40例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及舌咽神经痛患者中,8例合并前庭阵发症患者采用局麻下经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探查听神经根血管压迫情况,并进行神经血管减压治疗。运用症状卡,评价术后眩晕情况,随访期为36~61个月。结果术中8例前庭阵发症患者前庭神经根部均可见责任血管压迫,7例患者可诱发血管压迫性眩晕,术后眩晕均消失;1例患者未诱发出血管压迫性眩晕,术后眩晕无明显改善。平均随访57个月,8例前庭阵发症患者中,7例前庭阵发症患者无血管压迫性眩晕复发,眩晕有效控制率为87.5%。结论局麻下听神经根血管减压术是治疗前庭阵发症、控制血管压迫性眩晕的有效治疗方法,同时该方法对明确诊断前庭阵发症也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前庭耳蜗神经 颅神经 麻醉 局部 前庭阵发症 神经血管减压术
下载PDF
神经电生理检查对前庭阵发症的诊断意义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莉莉 刘春岭 +2 位作者 李慧 贾艳露 关志童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19年第4期305-309,共5页
前庭阵发症(VP)是一种以短暂、频繁的发作性眩晕为主要表现,伴或不伴耳部症状的外周眩晕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缺乏特异性的检查方法,诊断主要依靠典型的临床表现及相关辅助检查。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是一项反映听神经传导通路... 前庭阵发症(VP)是一种以短暂、频繁的发作性眩晕为主要表现,伴或不伴耳部症状的外周眩晕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缺乏特异性的检查方法,诊断主要依靠典型的临床表现及相关辅助检查。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是一项反映听神经传导通路上电位变化的电生理检查手段,Ⅰ~Ⅲ波峰间期延长是VP在BAEP上最常见的异常表现。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MPs)是反映前庭-眼肌和前庭-颈肌反射通路的电生理测试手段,可准确发现VP损害部位,对前庭系统的微变化更敏感。眼震视图(VNG)是通过红外线摄像头直接记录眼球震颤,反映视动系统和前庭系统功能状态的检查方法,VP的眼震形式多样。本综述总结了VP的BAEP、VEMPs、VNG表现特点及三者在VP诊疗中的应用,以期提高临床医生的诊疗效率和水平,避免漏诊和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阵发症 电生理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 眼震视图
下载PDF
奥卡西平与卡马西平治疗前庭阵发症的临床效果比较 被引量:2
18
作者 周伟锋 张赛赛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1年第17期67-69,共3页
目的比较奥卡西平与卡马西平治疗前庭阵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新密市中医院收治的50例前庭阵发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给予奥卡西平治疗,对照组给予卡马西平治疗。比较... 目的比较奥卡西平与卡马西平治疗前庭阵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新密市中医院收治的50例前庭阵发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给予奥卡西平治疗,对照组给予卡马西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发作频率、SAS、SDS评分及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DHI评分及发作频率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卡西平治疗前庭阵发症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眩晕症状,缓解焦虑、抑郁情绪,且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卡西平 卡马西平 前庭阵发症 DHI评分 发作频率 不良反应
下载PDF
MRI高分辨神经血管成像在前庭阵发症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折霞 陈丽 +4 位作者 汤敏 张东升 高洁 白伏霞 张小玲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8年第3期190-193,共4页
目的探讨MRI高分辨率神经血管成像在前庭阵发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T_2WI加权三维驱动平衡(T_2WI-3D-DRIVE)序列对32例前庭阵发症(VP)患者的桥小脑角区前庭蜗神经进行扫描,由两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对VP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包括... 目的探讨MRI高分辨率神经血管成像在前庭阵发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T_2WI加权三维驱动平衡(T_2WI-3D-DRIVE)序列对32例前庭阵发症(VP)患者的桥小脑角区前庭蜗神经进行扫描,由两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对VP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包括前庭蜗神经周围有无血管神经交互压迫(NVCC)、压迫类型、判定责任血管、接触点距前庭蜗神经脑干发出点的最短距离。结果两名放射科医生对诊断前庭蜗神经周围有无血管神经交互压迫的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K=0.82;95%CI:0.66~0.99)。32例VP患者NVCC阳性率为96.88%(31/32),最常见的NVCC类型为血管袢压迫(17/32,53.13%),责任血管分别为小脑前下动脉(23/32,71.88%)、小脑后下动脉(4/32,12.50%)、小脑上动脉(3/32,9.38%)、椎动脉(2/32,6.25%)。接触点距前庭蜗神经脑干发出点的最短距离为0~14 mm,平均为(5.90±4.60)mm。结论高分辨神经血管成像可以多角度、立体直观显示桥池段血管与神经压迫关系,有助于疾病的病因诊断及手术计划的制定,为术中探查责任血管提供客观的可视化影像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 前庭阵发症 血管神经交互压迫
下载PDF
锁孔开颅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前庭阵发症的初步研究
20
作者 王永楠 王启弘 +1 位作者 殷杰 欧春影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3年第1期43-47,共5页
目的:探讨前庭蜗神经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前庭阵发症(VP)的疗效。方法:选取徐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6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10例明确诊断为VP的患者,均全麻下行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前庭蜗神经MVD,随访10~30个月,观察手术治疗效果... 目的:探讨前庭蜗神经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前庭阵发症(VP)的疗效。方法:选取徐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6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10例明确诊断为VP的患者,均全麻下行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前庭蜗神经MVD,随访10~30个月,观察手术治疗效果。结果:10例患者手术中均探及微血管压迫前庭蜗神经。术后5例患者症状立即消失,3例患者症状较术前减轻,其中2例患者随访12个月后症状逐步减轻至消失;2例患者术后症状无明显改善,其中1例患者随访20个月后症状改善。所有患者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前庭蜗神经的MVD手术可成为治疗VP安全有效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阵发症 微血管减压术 血管神经压迫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