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天、道、圣、王四合一——中国政治思维的神话逻辑 被引量:14
1
作者 刘泽华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9-38,共10页
天、道、圣、王四合一主要表现为功能上的一致性。天、道、圣、王不仅仅是万物生成的本源,同时也养育了万物与万民,天、道、圣、王四者共同创制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天、道、圣、王称谓之间接混通进一步证明了天、道、... 天、道、圣、王四合一主要表现为功能上的一致性。天、道、圣、王不仅仅是万物生成的本源,同时也养育了万物与万民,天、道、圣、王四者共同创制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天、道、圣、王称谓之间接混通进一步证明了天、道、圣、王四合一的合理性。天、道、圣三者只是一种观念性的、道义性的理想信念,而王作为天下之主,拥有和掌握着体制性的、支配性的强制力量,因此,所谓的天、道、圣、王四合一事实上合于王,从而王是全社会最高的权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道 圣王 政治思维 王权主义
原文传递
董仲舒教化哲学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朱人求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1-56,共6页
教化哲学是董仲舒思想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秉承《中庸》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思想路径,董仲舒教化理论可分为天道教化、人性教化和王道教化三个不同的思想向度。天是董仲舒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宇宙的... 教化哲学是董仲舒思想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秉承《中庸》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思想路径,董仲舒教化理论可分为天道教化、人性教化和王道教化三个不同的思想向度。天是董仲舒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宇宙的主宰和最高权威,是社会道德教化、政治教化的终极价值根源。在人性教化方面,董仲舒主要提出了"教化成性"说,它充分论证了道德教化和政治教化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王道教化是董仲舒教化思想的现实归宿,它集中体现了董仲舒的时代关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化 天道 教化成性 王道教化
下载PDF
邓曼:中国第一女哲
3
作者 黄玉顺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9-107,212,213,共11页
春秋早期的邓曼,堪称“中国第一女哲”。她对中国哲学的贡献,不仅在于具有涵盖形上学、形下学以及“天人之际”关系的思想系统,更在于她做出的三个思想首创:一是“天道”概念(天帝显示的必然法则);二是“天不假易”命题(天帝绝不宽容傲... 春秋早期的邓曼,堪称“中国第一女哲”。她对中国哲学的贡献,不仅在于具有涵盖形上学、形下学以及“天人之际”关系的思想系统,更在于她做出的三个思想首创:一是“天道”概念(天帝显示的必然法则);二是“天不假易”命题(天帝绝不宽容傲慢轻率之人);三是“天道盈荡”命题(事物发展到满盈状态时,就会动荡不安,这是天帝确定的必然法则)。此外,她特别表述了以“德”“信”“刑”为核心范畴的政治哲学思想,并以形上的天帝信仰来为这种形下的政治哲学奠基,意味着人对天的一种应有态度——必须敬畏天命以尽人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曼 女哲学家 天道 人道 天人之际
下载PDF
中井履轩《中庸逢原》中的诚论——基于“天道”“人道”视角的考察
4
作者 项依然 《日本学研究》 2024年第1期212-233,370,共23页
作为日本“怀德堂学派”的集大成者,中井履轩沿袭了以往怀德堂儒者重视《中庸》诚论的传统,尤其是在《中庸逢原》之中,中井履轩认为,《中庸》的作者子思不仅将诚作为“人道”,同时也将诚作为“天道”,这种从人伦社会到宇宙全体视域上的... 作为日本“怀德堂学派”的集大成者,中井履轩沿袭了以往怀德堂儒者重视《中庸》诚论的传统,尤其是在《中庸逢原》之中,中井履轩认为,《中庸》的作者子思不仅将诚作为“人道”,同时也将诚作为“天道”,这种从人伦社会到宇宙全体视域上的扩展是《中庸》诚论独创性的体现。不过,子思言天道之诚的目的不在于探讨“天道何以为诚”,而是为了引出“人道如何诚之”的问题,子思诚论的基本精神依旧在于人道。对此,中井履轩以“忠信”释诚,揭示了人道之诚的自足性,而不去追问诚的终极根据之所在。这一经学研究反映出来的问题意识与其说是朱子学,倒不如说更为接近伊藤仁斋之学。归根结底,中井履轩的学问与伊藤仁斋一样有着浓厚的“町人”学问的底色,诚作为与町人之“生业”紧密相关的重要德目,似乎无须从天道那里寻求其根据,亦难以引申为普遍性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井履轩 中庸逢原 天道 人道
原文传递
朱子《家礼》思想在日本江户时代的传播与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彭卫民 《国际汉学》 CSSCI 2019年第4期95-100,201,共7页
江户时代的知识人在摆脱佛教丧葬礼轨的束缚后,将死生观建立在朱子《家礼》仪式的日常实践上,这是日本社会容受朱子学的一项重要课题。为了使儒家生命仪式进一步本土化,知识人注重从“天理”“道统”“水土”三个层面对《家礼》思想进... 江户时代的知识人在摆脱佛教丧葬礼轨的束缚后,将死生观建立在朱子《家礼》仪式的日常实践上,这是日本社会容受朱子学的一项重要课题。为了使儒家生命仪式进一步本土化,知识人注重从“天理”“道统”“水土”三个层面对《家礼》思想进行“日本化”的改造。“天理观”确保了名分与人伦之间的融合;“道统观”从日用伦常的角度论证了礼制容受的合法性;“水土观”则强化了《家礼》思想在日本社会的自我认同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江户时代朱子学 《家礼》 天理 道统 水土
原文传递
天道、王道与人道的和合之象——从作为一种文化符码的“乾陵”看唐人的审美境界 被引量:1
6
作者 赵录旺 江秀玲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46-49,共4页
乾陵是一座意蕴丰富的古老的文化符号,从审美角度解读这一文化符号,展现出的是中国人在其历史性生存中所追求的天地境界之美,这一境界表现为天道、王道和人道的和合。这一天地境界体现出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形而上追问与形而下关怀相和谐... 乾陵是一座意蕴丰富的古老的文化符号,从审美角度解读这一文化符号,展现出的是中国人在其历史性生存中所追求的天地境界之美,这一境界表现为天道、王道和人道的和合。这一天地境界体现出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形而上追问与形而下关怀相和谐的自觉的生命意识和超迈的人道情怀。对乾陵的审美解读,就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跳动的生命底蕴的触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符号 天道 王道 人道 和谐
下载PDF
《易传》中“道”思想发微
7
作者 袁玖林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0年第6期1-5,共5页
《易经》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其哲学思想主要是由《易传》来阐释发挥出来的,而“道”这一范畴又是《易传》思想的核心。在《易传》简短的十篇中,“道”字出现37次,并且是作为核心范畴出现的,这不得不引起后学者的注意和重视。“道”... 《易经》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其哲学思想主要是由《易传》来阐释发挥出来的,而“道”这一范畴又是《易传》思想的核心。在《易传》简短的十篇中,“道”字出现37次,并且是作为核心范畴出现的,这不得不引起后学者的注意和重视。“道”是《易传》哲学思想的核心,以往学者从宇宙生成论阐发《易传》中“道”的思想,但是在今天哲学话语体系已经改变的情况下,理应用准确、深动、切合时代特征的话语来阐述《易传》中的“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传 天道 地道 人道
下载PDF
试论《道德经》中“天道”的译介——以亚瑟·韦利的英译本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肖志兵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101-105,共5页
"道"的译介是《道德经》翻译中最为核心的问题,英译成"Tao"已被英语世界的读者所接受,"Tao"完成了经典化的过程,亚瑟.韦利在翻译这个概念时使用了两种译法。在厘清"道"的译介历史之后,辨析韦译... "道"的译介是《道德经》翻译中最为核心的问题,英译成"Tao"已被英语世界的读者所接受,"Tao"完成了经典化的过程,亚瑟.韦利在翻译这个概念时使用了两种译法。在厘清"道"的译介历史之后,辨析韦译"天道/天之道"的特色,可以发掘韦利在《道德经》英译史上所做的贡献,从而得见其翻译策略和文化用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经》 “道” “天道” 亚瑟·韦利 翻译策略 文化解读
下载PDF
《周易》“德”论析
9
作者 陈改桃 《阴山学刊》 2006年第5期66-70,共5页
《周易》通过打通天道与人道,为人道之“德”找到了形上学根基,并通过九卦的三陈建立了由内而外、由个人而天下的完整的“德”论体系。“德”不仅是沟通天人的桥梁,而且是谛造君子和天下得平的途径。透过《周易》的占筮形式和思辨语言,... 《周易》通过打通天道与人道,为人道之“德”找到了形上学根基,并通过九卦的三陈建立了由内而外、由个人而天下的完整的“德”论体系。“德”不仅是沟通天人的桥梁,而且是谛造君子和天下得平的途径。透过《周易》的占筮形式和思辨语言,可以发现其核心是在表“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天道 人道
下载PDF
天道、身道与国体:董仲舒国家建构思想的三重维度
10
作者 郭敬东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5-42,共8页
汉朝发展至武帝时期,原有的政治体制已经无法适应社会政治发展的需要,各种制度问题不断涌现。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董仲舒以天道作为政治体制设计与运行的宇宙论依据,以身道作为规范政治体制要素及其关系的正当性基础,以政治家的实践技艺... 汉朝发展至武帝时期,原有的政治体制已经无法适应社会政治发展的需要,各种制度问题不断涌现。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董仲舒以天道作为政治体制设计与运行的宇宙论依据,以身道作为规范政治体制要素及其关系的正当性基础,以政治家的实践技艺作为消解政治体制建构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权力问题的主要方式,对汉朝的政治体制进行了规范性的研究与设计,建构了系统的贤能政治体制。对董仲舒国家建构思想进行整体分析,并在此的基础上对其所建构的贤能政治进行反观与检视,有助于理解传统政治的特点及古今政治的分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天道 身道 国体 国家构建
下载PDF
宗教性——儒家式的思考 被引量:1
11
作者 宋霞(译) 《基督教文化学刊》 2019年第2期54-78,共25页
问题的起源在儒学被介绍到西方学术的过程中,儒家宗教性的关键哲学词汇和用语艺术已经被亚伯拉罕宗教的价值所覆盖,并未呈现出其自身的价值。的确,在许多人眼中,儒家思想无非是一种毫无生气的、次等形式的基督教。
关键词 亚伯拉罕 儒家思想 儒家宗教性 毫无生气 基督教 西方学术 儒学 宗教
原文传递
《左传》、《国语》中的天道观
12
作者 石磊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7期34-37,41,共5页
天道概念源自于天命神学,最早产生于《左传》、《国语》中。《左传》、《国语》中的天道观有三层意涵:道德义、天人感应的神学义、普适天人的宇宙法则。《左传》和《国语》的天道观在儒家的天论中有重要意义,它涵括了儒家天道概念的三... 天道概念源自于天命神学,最早产生于《左传》、《国语》中。《左传》、《国语》中的天道观有三层意涵:道德义、天人感应的神学义、普适天人的宇宙法则。《左传》和《国语》的天道观在儒家的天论中有重要意义,它涵括了儒家天道概念的三项主要意涵和两大天道观模式(天人感应和天道自然),为儒家的天论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和基础。《左传》和《国语》天道观的最大意义也正是在于,将对天的认识发展到"道"的水平和层次,而只有在"道"的层面上,使儒家的天论得以真正形成和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传 国语 天道 天命
下载PDF
从圣境和谐到两极分化--美学视域下的张载气学人性论
13
作者 张学炳 《中国美学》 2022年第1期112-124,共13页
张载以气学为理学奠基,其思想以气化宇宙生成为始,以框定人性的伦理目的为终。他将人性论置于气论的宇宙图景之下,"太虚"的"至静无感"状态是人性的根源,"气"的聚散清浊决定了人性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张载以气学为理学奠基,其思想以气化宇宙生成为始,以框定人性的伦理目的为终。他将人性论置于气论的宇宙图景之下,"太虚"的"至静无感"状态是人性的根源,"气"的聚散清浊决定了人性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在用最高理性的"天德"弥合"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时,张载以自然理性之真(天道)强化伦理目的之善(天德),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又功利地成为封建后期统治的无形力量。人性呈现为天德高悬和情欲收束的两极分化状态,这一状态代表着在宋代宗法制度趋向瓦解的背景下,刚性僵化的伦理本体使前代人性结构中理性与感性的形而中结构被打破,和谐的圣境人性之美趋于瓦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气学 圣境 天道 天德
原文传递
先秦儒道天道观异同探微
14
作者 王兆响 褚冠军 《济宁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34-37,共4页
同一时代不同哲学思想体系的语言有相同、相通之处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但是,根本不同的思想体系的差异必然表现为其基本范畴的选择、创设和内涵的差别,这样在结果上才呈现为归旨不同的思想体系。"天"、"道"、"... 同一时代不同哲学思想体系的语言有相同、相通之处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但是,根本不同的思想体系的差异必然表现为其基本范畴的选择、创设和内涵的差别,这样在结果上才呈现为归旨不同的思想体系。"天"、"道"、"天道"在儒、道思想中都是重要的概念,儒、道思想的分歧与"天"、"道"、"天道"内涵的差别是相呼应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思想 道家思想 天道
下载PDF
程颐《易说·系辞》之“理”的概念分析
15
作者 王艳芬 《理论界》 2022年第5期45-49,共5页
程颐《周易程氏传》体现了其易学的主要观点,是理学中易学思想的代表作。而其中《易说·系辞》非常能体现出程颐义理派易学的特征,他推阐天道并将之运用到人事之中,同时为理学构建开辟了新途径,他在《易说·系辞》中拓展了“理... 程颐《周易程氏传》体现了其易学的主要观点,是理学中易学思想的代表作。而其中《易说·系辞》非常能体现出程颐义理派易学的特征,他推阐天道并将之运用到人事之中,同时为理学构建开辟了新途径,他在《易说·系辞》中拓展了“理”的内涵,如秩序性、乾坤易简、时中与位、理与天道、性与心等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颐 易说 系辞 天道
原文传递
论钱大昕的天道思想
16
作者 刘湘平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498-503,共6页
钱大昕通过对先秦经典文本中"天道"一词的考释,"还原"出了"天道"的科学含义和宗教含义。对于科学意义上的"天道",钱大昕主张采取实证的办法来加以研究;对于宗教意义上的"天道",钱大... 钱大昕通过对先秦经典文本中"天道"一词的考释,"还原"出了"天道"的科学含义和宗教含义。对于科学意义上的"天道",钱大昕主张采取实证的办法来加以研究;对于宗教意义上的"天道",钱大昕基于"经世致用"的考虑,将其划入信仰的范围,并提出了一套有宗教意味的"敬天修身"学说,从而在与佛、道二教的竞争中,为儒家"明善寡过"的教化理论提供了新的基础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大昕 天道 德福一致
下载PDF
施特劳斯政治哲学的精神与中国传统之重建
17
作者 陈开先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6-62,共7页
该文认为政治就是以公共权力分配为核心内容的游戏;政治学与政治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政治学研究权力游戏规则的运行规律,而政治哲学则研究权力游戏规则的合法性;古典西方政治哲学所形成的是一种正义传统,而它正与中国古典政治哲学的天道... 该文认为政治就是以公共权力分配为核心内容的游戏;政治学与政治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政治学研究权力游戏规则的运行规律,而政治哲学则研究权力游戏规则的合法性;古典西方政治哲学所形成的是一种正义传统,而它正与中国古典政治哲学的天道传统相呼应。中国近代所形成的革命文化破坏了我们自己的政治哲学传统,重建我们自己的政治哲学和政治文化传统,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 政治哲学 正义 天道
下载PDF
“性命”怎么和“天道”相贯通的——理学家对孟子核心概念的改造 被引量:8
18
作者 杨儒宾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2,共12页
主流理学的主要议题集中在天道性命上面,"天道"是形而上学的语汇,"性命"则是心性论的语汇,理学思想中的形上学命题大抵是心性论的延伸,两相比较之下,心性论的问题更为根本。理学家一般都认为其心性论思想来自《孟子... 主流理学的主要议题集中在天道性命上面,"天道"是形而上学的语汇,"性命"则是心性论的语汇,理学思想中的形上学命题大抵是心性论的延伸,两相比较之下,心性论的问题更为根本。理学家一般都认为其心性论思想来自《孟子》,这样的溯源有文献及哲学理据的双重理由。但笔者认为理学家从《孟子》处借得诠释的正当性时,事实上已作了语义的转换工作。孟子的"性善"与"良知"两个核心概念原本只是纯粹的心性论语汇,理学家将它们扩充到形而上学去,天道性命因此相贯通。理学家的解释有哲学的理由,它可释为原语词蕴义之朗现,但这种朗现也可视为跳跃,其内涵已非原始语义所能拘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理学 良知 性善 性命—天道
下载PDF
董仲舒君子论之天元端机及其王道意蕴
19
作者 白立强 代春敏 《德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8-15,共8页
董仲舒君子思想以对天性的洞明而展开,为君子人格的挺立奠定了至上性的先天根基。君子在“本天元”的生命复归中,于元之生生境域,承元之正,守元之仁,在“知仁谊”与“重礼节”的程式中,径入“安处善”与“乐循理”之境,逻辑上型塑了道... 董仲舒君子思想以对天性的洞明而展开,为君子人格的挺立奠定了至上性的先天根基。君子在“本天元”的生命复归中,于元之生生境域,承元之正,守元之仁,在“知仁谊”与“重礼节”的程式中,径入“安处善”与“乐循理”之境,逻辑上型塑了道德完美主义的君子主体人格,从而潜在地为庶民人格培育提供了范式与诱导。在天元涵摄中,君子品质复归于生命之本真,体悟生命原态的安然与自适,同时客观上导引社会渐次趋于整体良序。由是,董仲舒“天性”君子论自然具备了王道意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君子 天元端机 社会良序 王道
下载PDF
论柳宗元天人观的政治逻辑——以“大中之道”为线索 被引量:2
20
作者 郑建钟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11年第1期101-106,共6页
柳宗元的天人观突出了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将"天人之际"转化为现实政治努力的总概括"大中之道",并将这一理论范畴贯穿于现世的政治原则与政治目标,这种观点在宋明理学后备受诟病。然而,历史最终证明,对天人观的神... 柳宗元的天人观突出了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将"天人之际"转化为现实政治努力的总概括"大中之道",并将这一理论范畴贯穿于现世的政治原则与政治目标,这种观点在宋明理学后备受诟病。然而,历史最终证明,对天人观的神秘性的解蔽,是现实政治走向现代的一条必由之路,现代政治的合法性证明不源于"上帝",也不源于神秘的"天志",而源于人自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之际 大中之道 政治逻辑 经权 生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