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超声速飞行器鼻锥迎风凹腔结构防热效能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陆海波 刘伟强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013-1018,共6页
对高超声速飞行器鼻锥使用迎风凹腔结构作为热防护系统时,凹腔结构的防热效能进行了数值研究。通过与相关实验对比,验证了本文数值方法的可靠性,获得了鼻锥的流场参数,外表面、凹腔内壁面的热流分布,分析了不同的凹腔尺寸参数选择对鼻... 对高超声速飞行器鼻锥使用迎风凹腔结构作为热防护系统时,凹腔结构的防热效能进行了数值研究。通过与相关实验对比,验证了本文数值方法的可靠性,获得了鼻锥的流场参数,外表面、凹腔内壁面的热流分布,分析了不同的凹腔尺寸参数选择对鼻锥冷却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迎风凹腔结构能够有效的对高超声速飞行器的鼻锥尤其是驻点区域进行冷却,凹腔越深,其冷却效果越好。鼻锥气动加热的最大热流并不在尖锐唇缘的顶点,而是位于凹腔内的侧壁面上,凹腔的深度(L)变化对最大热流的出现位置影响很小。除非凹腔很浅(L/D<0.5),凹腔底面的热流值都非常小,基本可以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迎风凹腔 热防护 鼻锥 高超声速
下载PDF
Modeling and optimal design of multilayer thermal cantilever microactuators 被引量:5
2
作者 FU JianYu CHEN DaPeng +2 位作者 YE TianChun JIAO BinBin OU Yi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9年第5期1167-1170,共4页
A model of curvature and tip deflection of multilayer thermal cantilever actuators is derived.The sim-plified expression received from the model avoids inverting complex matrices enhances understanding and makes it ea... A model of curvature and tip deflection of multilayer thermal cantilever actuators is derived.The sim-plified expression received from the model avoids inverting complex matrices enhances understanding and makes it easier to optimize the structure parameters.Experiment is performed,the modeled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validity of the model,and it also indicates that Young's module makes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deflection;therefore,thin layers cannot be ignored arbitrari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rmal MICROACTUATOR tip DEFLECTION MULTILAYER model optimization
原文传递
用扫描热显微镜测量微小区域热导性质的探讨 被引量:3
3
作者 顾毓沁 晋宏师 +2 位作者 孙晓毅 陈皓明 谢志刚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56-460,共5页
随着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许多研究对象已进入亚微米和纳米范畴。在对这些对象的热性能和热可靠性的研究中,亚微米尺度的热物性测量已成为关键技术之一。例如:在微电子、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领域中,已使用纳米量级厚度的材质和做... 随着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许多研究对象已进入亚微米和纳米范畴。在对这些对象的热性能和热可靠性的研究中,亚微米尺度的热物性测量已成为关键技术之一。例如:在微电子、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领域中,已使用纳米量级厚度的材质和做出纳米尺度线宽的器件。在材料科学、生物学、医学和化学等许多领域,高空间分辨率下的热物性测量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经过实验;初步用扫描热显微镜判定了微小区域材料热导性质的差别,并从理论上探讨了用该仪器测量微小区域热导性质的方法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热显微镜 热探针 热导率 微小区域
下载PDF
Thermal Protection Efficiency of Forward-facing Cavity and Opposing Jet Combinational Configuration 被引量:3
4
作者 Haibo Lu Weiqiang Liu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12年第4期342-347,共6页
To deal with the thermal protection of high speed vehicle, the cooling efficiency of a combinatorial thermal protection configuration which is composed of the forward-facing cavity and opposing jet is investigated. Th... To deal with the thermal protection of high speed vehicle, the cooling efficiency of a combinatorial thermal protection configuration which is composed of the forward-facing cavity and opposing jet is investigated.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 is validated by experiment and the flow field parameters, aerodynamic force and heat flux distribution are obtained. The detailed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is kind of combinatorial thermal protection configuration has an excellent effect on cooling the surface of the nosetip. By adding of the opposing jet with a small total pressure, it can avoid the disadvantage to the control performance of the aircraft which is caused by the cavity oscillating flow. And the low stagnation pressure is propitious to simplify the opposing jet system. The location of the recirculation region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f the aerodynamic heating. The heat flux along outer body surface of the nosetip does not increase with the stagnation pressure of opposing jet decreases monotonical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rmal protection Forward-facing cavity Opposing jet Nose-tip Aerodynamic heating
原文传递
高空间分辨率的热测试技术——扫描热显微技术 被引量:1
5
作者 晋宏师 顾毓沁 +3 位作者 陈皓明 朱德忠 韩立 谢志刚 《计量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66-273,共8页
简述了用扫描热显微技术进行高空间分辨率热测试的技术特点和研究现状,介绍了实际测试的情况,初步分析了扫描热探针和样品表面间的传热机理,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扫描热显微技术 高空间分辨率 热测试技术
下载PDF
Thermal integrity profiling of cast-in-situ piles in sand using fiber-optic distributed temperature sensing 被引量:1
6
作者 Jing Wang Honghu Zhu +4 位作者 Daoyuan Tan Zili Li Jie Li Chao Wei Bin Shi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CIE CSCD 2023年第12期3244-3255,共12页
Defects in cast-in-situ piles have an adverse impact on load transfer at the pile‒soil interface and pile bearing capacity. In recent years, thermal integrity profiling (TIP) has been developed to measure temperature ... Defects in cast-in-situ piles have an adverse impact on load transfer at the pile‒soil interface and pile bearing capacity. In recent years, thermal integrity profiling (TIP) has been developed to measure temperature profiles of cast-in-situ piles, enabling the detection of structural defects or anomalies at the early stage of construction. However, using this integrity testing method to evaluate potential defects in cast-in-situ piles requires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 of hydration heat transfer from piles to surrounding soils. In this study, small-scale model tests were conducted in laboratory to investigate the performance of TIP in detecting pile integrity. Fiber-optic distributed temperature sensing (DTS) technology was used to monitor detailed temperature variations along model piles in sand. Additionally, sensors were installed in sand to measure water content and matric suction. An interpretation method against available DTS-based thermal profiles was proposed to reveal the potential defective regions. It shows that 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normal and defective piles is more obvious in wet sand. In addition, there is a critical zone of water migration in sand due to the water absorption behavior of cement and temperature transfer-induced water migration in the early-age concrete setting. These findings could provide important insight in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IP testing method for field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technical monitoring Distributed temperature sensing(DTS) Pile defect Fiber-optic thermal integrity profiling(FO-tip) Heat transfer Pile‒soil interface
下载PDF
对工作用廉金属铠装热电偶检定方法的探讨
7
作者 刘静 《湖北电力》 1999年第4期41-42,共2页
对“JJG351-96工作用廉金属热电偶检定规程”中检定方法的捆扎方式提出了修改意见,原规程要求将标准热电偶与被检热电偶一起捆扎成圆形束;修改意见是将标准热电偶固定于检定炉的一端,将被检热电偶置于检定炉另一端,使它们的测量端... 对“JJG351-96工作用廉金属热电偶检定规程”中检定方法的捆扎方式提出了修改意见,原规程要求将标准热电偶与被检热电偶一起捆扎成圆形束;修改意见是将标准热电偶固定于检定炉的一端,将被检热电偶置于检定炉另一端,使它们的测量端在检定炉轴线最高温区内接触。最后用热电偶的测量原理进行了理论分析确认这种改变不会影响检定结果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电偶 标准 温度测量 检定 炉温
下载PDF
青藏高原热力状况异常特征及其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14
8
作者 葛旭阳 朱永禔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47-153,共7页
本文首先对青藏高原热力状况特征进行统计分析 ,得出高原下垫面热力状况分布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除具有整个高原一致性外 ,还具有南北反相关及东西反相关等异常的热力对比分布型 ,不同的下垫面热力分布型能够对大气环产生不同的影响。... 本文首先对青藏高原热力状况特征进行统计分析 ,得出高原下垫面热力状况分布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除具有整个高原一致性外 ,还具有南北反相关及东西反相关等异常的热力对比分布型 ,不同的下垫面热力分布型能够对大气环产生不同的影响。并针对南北反相现象进行成因及持续性分析 ,青藏高原下垫面热力状况南北反相关分布型与大气环流的异常有关 ,分析表明青藏高原下垫面热力状况南北反相关分布型与大气环流的异常有关 ,青藏高原下垫面热力状况异常实际上可能是亚洲冬季风异常活动的结果 ;而高原下垫面热力异常状况具有较强的持续性 ,其与后期大气环流存在密切的联系 ,通过影响亚洲夏季风进而影响我国夏季降水的分布型 ,即当青藏高原下垫面前冬热力状况为南侧偏暖 (冷 ) ,北侧则偏冷(暖 )分布时 ,对应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易偏旱 (涝 ) ,反之亦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热力状况 夏季 长江中下游 下垫面 大气环流 降水
下载PDF
低温热力耦合下岩体椭圆孔(裂)隙中冻胀力与冻胀开裂特征研究 被引量:20
9
作者 黄诗冰 刘泉声 +1 位作者 刘艳章 程爱平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59-467,共9页
寒区岩体工程含水孔(裂)隙中低温水冰相变会产生冻胀力与温度应力,岩体冻融损伤与断裂是由温度应力和孔(裂)隙中的冻胀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考虑温度应力对椭圆孔(裂)隙形变的影响,推导了椭圆孔(裂)隙中的冻胀力解析方程;基于最... 寒区岩体工程含水孔(裂)隙中低温水冰相变会产生冻胀力与温度应力,岩体冻融损伤与断裂是由温度应力和孔(裂)隙中的冻胀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考虑温度应力对椭圆孔(裂)隙形变的影响,推导了椭圆孔(裂)隙中的冻胀力解析方程;基于最大拉应力准则,得到了低温热力耦合下椭圆孔(裂)隙周围最大拉应力与冻胀开裂角,建立了椭圆孔可简化为椭圆裂隙进行冻胀计算的临界条件;最后采用改进的等效热膨胀系数方法对隧道单裂隙围岩冻胀力与裂隙尖端应力场进行了数值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椭圆孔中的最大冻胀力与岩石的热膨胀性、裂隙倾角和裂隙长短轴比χ等因素有关;(2)长短轴比χ≥10的扁平椭圆孔可简化为裂隙进行计算分析,此时冻胀基本发生在裂隙尖端且尖端拉应力集中明显;(3)改进的等效热膨胀系数方法可以很好的模拟裂隙中的冻胀力与裂尖应力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椭圆孔(裂)隙 冻胀力 温度应力 冻胀开裂角 裂尖应力场
下载PDF
脉冲放电截止热疲劳裂纹的亚临界扩展 被引量:9
10
作者 高殿奎 李慧 +1 位作者 付宇明 白象忠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28-31,共4页
对3Cr2W8V模具热疲劳裂纹进行脉冲放电,裂纹尖端熔化形成焊点,使裂尖钝化,阻止了热疲劳裂纹的亚临界扩展。脉冲放电能使裂尖处的组织和性能发生有利的变化,显著地 提高裂尖处裂纹萌生所需的能量和扩展功,截止了亚临界裂纹... 对3Cr2W8V模具热疲劳裂纹进行脉冲放电,裂纹尖端熔化形成焊点,使裂尖钝化,阻止了热疲劳裂纹的亚临界扩展。脉冲放电能使裂尖处的组织和性能发生有利的变化,显著地 提高裂尖处裂纹萌生所需的能量和扩展功,截止了亚临界裂纹的继续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疲劳裂纹 脉冲电流 裂尖钝化 板条马氏体 亚临界扩展 裂纹扩展 热作模具
下载PDF
沥青路面温缩裂缝的应力强度因子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谭智军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4年第10期884-886,共3页
通过有限元对沥青面层温缩裂缝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连续降温条件下,影响沥青面层内温缩裂缝应力强度因子的主要因素为初始温度和降温幅度。
关键词 应力强度因子 温度裂缝 裂纹尖端
下载PDF
内部结构对空冷叶片换热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苏生 胡捷 +1 位作者 刘建军 安柏涛 《热能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67-571,共5页
为了深入了解空冷透平动叶的冷却机理和冷气流动特性,对某型燃气轮机透平动叶进行了气-热耦合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叶片端部气膜孔可以促进冷气在蛇形通道中的流动,改善冷却效果;涡流矩阵通道中子通道的宽度与高度比减小会加大涡流矩阵... 为了深入了解空冷透平动叶的冷却机理和冷气流动特性,对某型燃气轮机透平动叶进行了气-热耦合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叶片端部气膜孔可以促进冷气在蛇形通道中的流动,改善冷却效果;涡流矩阵通道中子通道的宽度与高度比减小会加大涡流矩阵通道中的流动阻力,冷气在涡流矩阵通道中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而对尾缘的冷却能力会下降,致使尾缘温度升高,因此其高宽比与冷气进口条件存在一个最佳组合关系;涡流矩阵通道结构与叶尖之间的间隙会降低冷气的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冷叶片 气热耦合 叶片端部气膜孔 蛇形带肋通道 涡流矩阵通道 叶尖内部间隙
下载PDF
暖机对涡扇发动机加速过程中压气机叶尖间隙影响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钱仁军 李本威 +2 位作者 宋汉强 武晓龙 张赟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44-1151,共8页
为了研究涡扇发动机暖机程序是否合理,分析了暖机与不暖机对发动机加速过程中压气机叶尖间隙变化造成的影响,并进行了两种情况下变化规律的对比分析。建立了转子模型,在综合考虑转子离心载荷与温度载荷基础上,运用该发动机暖机与不暖机... 为了研究涡扇发动机暖机程序是否合理,分析了暖机与不暖机对发动机加速过程中压气机叶尖间隙变化造成的影响,并进行了两种情况下变化规律的对比分析。建立了转子模型,在综合考虑转子离心载荷与温度载荷基础上,运用该发动机暖机与不暖机情况下台架测试数据绘制载荷谱,并基于Workbench平台采用热-固耦合分析方法对加速过程中发动机转子径向位移进行仿真计算。根据转子径向间隙计算模型,利用仿真结果计算获得暖机与不暖机情况下的叶尖间隙。结果表明,充分暖机后的压气机叶尖间隙值明显小于不暖机情况下的间隙值,相对原始装配间隙,两者在慢车状态时相差19.86%,在最大加力状态相差8.04%,且加速过程中叶尖间隙变化规律均为随时间增加而不断减小,在慢车至中间状态过程中迅速减小,在加力过程中缓慢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机 冷推 热-固耦合 加速过程 压气机 叶尖间隙
下载PDF
温度/交变载荷作用下裂纹扩展模型及其参量确定 被引量:4
14
作者 杨洪琴 鲍蕊 +1 位作者 钱秀清 费斌军 《机械强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51-655,共5页
提出温度/交变载荷共同作用下含裂纹体的裂纹扩展修正模型。该模型采用两项线性叠加的形式,分别考虑交变载荷、温度对疲劳裂纹扩展和对蠕变裂纹扩展的影响。采用商用软件ABAQUS,对榫槽底部含穿透性裂纹的航空发动机涡轮盘结构进行数值模... 提出温度/交变载荷共同作用下含裂纹体的裂纹扩展修正模型。该模型采用两项线性叠加的形式,分别考虑交变载荷、温度对疲劳裂纹扩展和对蠕变裂纹扩展的影响。采用商用软件ABAQUS,对榫槽底部含穿透性裂纹的航空发动机涡轮盘结构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不同工况下的应力强度因子K和蠕变裂尖控制参量Ct。为便于工程应用,通过提取远场应力获得K和Ct的通用表达式。最后给出算例,以验证所提出的裂纹扩展分析方法在工程实际中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纹扩展 温度/交变载荷 裂尖控制参量 有限元方法
下载PDF
Review: Tip-based vibrational spectroscopy for nanoscale analysis of emerging energy materials 被引量:1
15
作者 Amun JARZEMBSKI Cedric SHASKEY Keunhan PARK 《Frontiers in Energy》 SCIE CSCD 2018年第1期43-71,共29页
Vibrational spectroscopy is one of the key instrumentations that provide non-invasive investigation of structural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for both organic and inorganic materials. However, diffraction of light funda-... Vibrational spectroscopy is one of the key instrumentations that provide non-invasive investigation of structural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for both organic and inorganic materials. However, diffraction of light funda- mentally limits the spatial resolution of far-field vibrational spectroscopy to roughly half the wavelength. In this article, we thoroughly review the integration of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FM) with vibrational spectroscopy to enable the nanoscale characterization of emerging energy materials, which has not been possible with far-field optical techniques. The discussed methods utilize the AFM tip as a nanoscopic tool to extract spatially resolved electronic or molecular vibrational resonance spectra of a sample illuminated by a visible or infrared (IR) light source. The absorption of light by electrons or individual functional groups within molecules leads to changes in the sample's thermal response, optical scattering, and atomic force interactions, all of which can be readily probed by an AFM tip. For example, photothermal induced resonance (PTIR) spectroscopy methods measure a sample's local thermal expansion or temperature rise. Therefore, they use the AFM tip as a thermal detector to directly relate absorbed IR light to the thermal response of a sample. Optical scattering methods based on scanning near-field optical microscopy (SNOM) correlate the spectrum of scattered near-field light with molecular vibrational modes. More recently, photo-induced force microscopy (PiFM) has been developed to measure the change of the optical force gradient due to the light absorption by molecular vibrational resonances using AFM's superb sensitivity in detecting tip-sample force interactions. Such recent efforts successfully breech the diffraction limit of light to provide nanoscale spatial resolution of vibrational spectroscopy,which will become a critical technique for characterizing novel energy materi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brational spectroscopy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photo-thermal induced resonance scanning near-field optical microscopy tip-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 photo-induced force microscopy molecular reso-nances surface phonon polaritons energy materials
原文传递
基于代理模型的双路燃气组合热试验参数优化 被引量:1
16
作者 阿嵘 齐玢 +3 位作者 陈鑫 王日 董素君 周印佳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097-2106,共10页
为确保双路燃气组合热试验过程中试件表面热流与高超声速气动热流的吻合性,对试验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针对典型尖楔结构建立了双路燃气组合加热的数值计算模型,通过拉丁超立方采样及基于模糊聚类的加点策略获取了128个样本点,开展了数... 为确保双路燃气组合热试验过程中试件表面热流与高超声速气动热流的吻合性,对试验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针对典型尖楔结构建立了双路燃气组合加热的数值计算模型,通过拉丁超立方采样及基于模糊聚类的加点策略获取了128个样本点,开展了数值模拟,并采用Kriging代理模型以及带精英策略的非支配排序遗传优化算法,以燃气加热热流与气动热流的吻合度为优化目标,完成了多目标优化。结果表明,通过增加样本点,显著减小了代理模型误差;8个测试样本点下试件表面热流密度平均相对误差最大约为7%,大部分区域平均误差不超过5%,方均根误差的均值为1.72%,最大值误差的最大值为13.6%,表明Kriging代理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通过优化,试件表面燃气加热热流分布与气动加热热流分布吻合较好,驻点处热流密度相对误差小于1%,平板区域相对误差不超过10%,表明了基于Kriging代理模型的双路燃气组合热试验参数优化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燃气 热试验 优化设计 代理模型 尖楔结构
原文传递
卧式数控加工中心主轴热误差及刀尖轨迹分布 被引量:1
17
作者 仇健 刘启伟 +1 位作者 刘春时 马晓波 《工具技术》 2011年第11期10-15,共6页
应用热力学经典理论对主轴系统热源分布及传热方式进行了分析,并对主轴温度场和机床热变形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发现,主轴的转动及其与轴承的摩擦热是主要热源之一,并且主轴热变形与温度有直接关系。通过对不同转速下的刀尖点轨迹进行... 应用热力学经典理论对主轴系统热源分布及传热方式进行了分析,并对主轴温度场和机床热变形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发现,主轴的转动及其与轴承的摩擦热是主要热源之一,并且主轴热变形与温度有直接关系。通过对不同转速下的刀尖点轨迹进行分析发现,同一轴向上不同位置测点的热变形及同一位置不同轴向测点的热变形分别在局部细节和宏观趋势上存在线性相关性。最后,对数控机床热误差控制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减小主轴发热量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控机床 温度场 热误差 刀尖轨迹
下载PDF
典型尖楔结构燃气流热试验工况确定方法 被引量:1
18
作者 齐玢 董素君 +2 位作者 石泳 左光 王浚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11-918,共8页
在传统冷壁热流模拟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以热壁温度及热流密度的时序变化曲线为控制目标的燃气流热试验工况确定方法,即利用壁温控制目标与实测值的偏差对热壁热流控制目标做一定修正,以尽可能消除和弥补前期试验误差,同时利用300K... 在传统冷壁热流模拟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以热壁温度及热流密度的时序变化曲线为控制目标的燃气流热试验工况确定方法,即利用壁温控制目标与实测值的偏差对热壁热流控制目标做一定修正,以尽可能消除和弥补前期试验误差,同时利用300K冷壁边界热流密度数据库插值迭代方法,快速确定一定气动热模拟所需燃气流温度,解决了沿飞行轨迹瞬态热试验技术难题之一。利用CFD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典型尖楔结构高/中温双路燃气流组合热试验300K冷壁边界热流密度数据库,并针对典型尖楔结构沿某飞行轨迹9个典型状态气动热模拟需求,确定相应双路燃气流热模拟参数。相关数值计算结果显示,驻点区域热流密度平均模拟偏差为4.5%,平板区热流密度平均模拟偏差为4.6%,两者最大模拟偏差均不大于8%,满足工程试验精度要求。同时,瞬态热分析结果显示第45s时,距驻点1mm处最大温度梯度达到21K/mm,距驻点10.1mm处最大温度梯度达到18K/mm,满足气动热大温度梯度效应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试验 气动热 尖楔结构 高温燃气 瞬态热模拟
原文传递
硅基纳机电探针及其敏感和执行特性
19
作者 杨尊先 李昕欣 +3 位作者 王跃林 鲍海飞 刘民 陆德仁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863-868,共6页
阐述了集成纳机电探针实现超高密度存储的工作原理 ,并对所设计的结构进行了力学理论计算和有限元模拟 .采用硅基微纳机械加工工艺 ,将压阻敏感器和电热纳米针尖一体集成到硅悬臂梁上 ,实现器件制作 .对加热电阻进行温度标定 ,得到了加... 阐述了集成纳机电探针实现超高密度存储的工作原理 ,并对所设计的结构进行了力学理论计算和有限元模拟 .采用硅基微纳机械加工工艺 ,将压阻敏感器和电热纳米针尖一体集成到硅悬臂梁上 ,实现器件制作 .对加热电阻进行温度标定 ,得到了加热电阻与温度间二次关系曲线 .在此基础上对器件进行微秒级瞬态电热特性分析和测试 ,测试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和有限元模拟结果都有较好的吻合 .测试结果表明在 4 V脉冲电压下 ,加热时间为 3μs时 ,针尖温度达到 4 6 3.1 5 K,相应的加热电阻的降温时间常数为 6 .2 μs,数据写入速度达到近百 k Hz.悬臂梁上的压阻器件敏感度 (电阻相对变化 )在 2× 1 0 - 7N预力作用针尖处时 ,达到了 5 .4 1× 1 0 - 4,满足纳米数据坑读出灵敏度的要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臂梁-针尖探针 纳机电系统技术 压阻敏感 电热纳米针尖 数据存储技术 PACC 0670M
下载PDF
1+1/2对转涡轮高压动叶叶顶间隙变化规律及影响作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魏泽明 赵巍 +1 位作者 隋秀明 赵庆军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9-54,共6页
为阐明1+1/2对转涡轮高压动叶叶顶间隙高度在变工况时的变化规律,以涡轮流场和高压动叶为整体进行气热双向耦合计算,根据所得温度场对叶片进行热弹单向耦合计算,获取了叶片形变量。不同于常规亚音速涡轮动叶的间隙变化规律,1+1/2对转涡... 为阐明1+1/2对转涡轮高压动叶叶顶间隙高度在变工况时的变化规律,以涡轮流场和高压动叶为整体进行气热双向耦合计算,根据所得温度场对叶片进行热弹单向耦合计算,获取了叶片形变量。不同于常规亚音速涡轮动叶的间隙变化规律,1+1/2对转涡轮高压动叶在较高转速和膨胀比的工况范围内,随着膨胀比降低,前缘间隙高度保持不变,而尾缘间隙高度以二次曲线规律减小。这是由于该工况范围内高压动叶流场展向全超音堵塞,喉道上游流场不受膨胀比变化影响,下游流场的温度随膨胀比减小而升高。相应地,叶片喉道前部温度不变、后部温度升高,导致前缘叶高不变、尾缘因热膨胀伸长。为避免尾缘间隙减小引起碰磨,根据叶片尾缘形变特点增大了设计点的尾缘间隙高度,导致设计工况时叶片后部间隙泄漏流射流速度增大、剪切作用增强,泄漏流流量和损失增加。为保证工作安全的同时提高涡轮效率,有必要发展前、尾缘叶顶间隙独立控制方法,使变工况时前、尾缘的叶顶间隙高度皆在合理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1/2对转涡轮 热流固耦合 叶顶间隙 变工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