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物酸性磷酸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5
1
作者 黄宇 张海伟 徐芳森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8-154,共7页
酸性磷酸酶是植物体和土壤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水解酶,其活性高低与植物体和土壤中的磷素丰缺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低磷胁迫能够诱导植物体内和根系分泌的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增加,并且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增加能够促进有机磷的水解... 酸性磷酸酶是植物体和土壤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水解酶,其活性高低与植物体和土壤中的磷素丰缺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低磷胁迫能够诱导植物体内和根系分泌的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增加,并且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增加能够促进有机磷的水解,因此,研究植物酸性磷酸酶及其在磷胁迫条件时诱导分泌的机理对于植物磷营养性状的遗传改良、挖掘土壤有机磷资源、缓解世界磷矿资源短缺矛盾以及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磷胁迫条件下植物体内和根际酸性磷酸酶活性变化、根系分泌机理以及酸性磷酸酶与土壤有机磷有效性等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磷酸酶 缺磷胁迫 土壤有机磷 植物有效性
下载PDF
土壤磷酸酶活性及其与有机磷组分的相关性 被引量:60
2
作者 耿玉清 白翠霞 +3 位作者 赵广亮 余新晓 姚永刚 秦永胜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2期139-143,共5页
为探讨土壤磷有效性管理的措施,该文对北京八达岭地区9种林分类型下土壤的磷酸酶活性、有机磷组分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磷酸酶的类型以酸性磷酸酶为主。表层0~5cm土层的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5~25cm和25~45c... 为探讨土壤磷有效性管理的措施,该文对北京八达岭地区9种林分类型下土壤的磷酸酶活性、有机磷组分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磷酸酶的类型以酸性磷酸酶为主。表层0~5cm土层的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5~25cm和25~45cm土层的磷酸酶活性,且与土壤有机碳、氮有显著的相关性。土壤有机磷有明显的表聚性,在全磷中的比例为15.51%~17.48%。在土壤有机磷组分中,以中活性有机磷含量最高,其次为活性有机磷,而高稳性有机磷的含量最低。活性有机磷与中活性有机磷含量的相关性显著。磷酸酶活性与有机磷含量有密切的关系,无论是酸性磷酸酶还是碱性磷酸酶,都与活性有机磷、中活性有机磷、中稳性有机磷以及土壤有效磷含量有极显著的相关性。增加土壤有机质,诱导磷酸酶的产生,是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活性 土壤磷酸酶 土壤有机磷 有机磷组分 活性有机磷 土壤有效磷 相关性
下载PDF
酸性水稻土有机磷分组法的探讨 被引量:42
3
作者 熊恒多 李世俊 范业宽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390-399,共10页
本文研究了Bowman-Cole土壤有机磷有效性分组法应用于酸性水稻土所存在的若干问题。并在该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法。结果表明:改进法比Bowman-Cole法能更好地将易矿化的(如RNA、磷脂等)、中度易矿化的(如植酸钙)和难矿化的(如植酸铁... 本文研究了Bowman-Cole土壤有机磷有效性分组法应用于酸性水稻土所存在的若干问题。并在该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法。结果表明:改进法比Bowman-Cole法能更好地将易矿化的(如RNA、磷脂等)、中度易矿化的(如植酸钙)和难矿化的(如植酸铁)有机磷化合物区分开来。改进法所测的结果比Bowman-Cole法提高了活性有机磷的数量和中度活性有机磷的质量,增加了稳定性有机磷应有的数量,改善了HA-P_0FA-P_0的比值,使土壤有机磷对植物有效性的分组更合理更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土壤 水稻土 有机磷
下载PDF
土壤有机磷矿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39
4
作者 姜一 步凡 +1 位作者 张超 陈立新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60-166,共7页
土壤有机磷矿化在土壤磷转化和供磷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笔者总结现阶段土壤中有机磷矿化的研究成果,详述了各时期有机磷矿化的研究方法,影响有机磷矿化的土壤微生物类群、土壤酶活性、土壤理化特性和农田管理措施等各种因素,提出目前... 土壤有机磷矿化在土壤磷转化和供磷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笔者总结现阶段土壤中有机磷矿化的研究成果,详述了各时期有机磷矿化的研究方法,影响有机磷矿化的土壤微生物类群、土壤酶活性、土壤理化特性和农田管理措施等各种因素,提出目前有机磷矿化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磷 矿化过程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土壤有机磷分级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5
作者 冯跃华 张杨珠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59-264,共6页
综述了近 2 0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土壤有机磷分级研究的概况 ,系统介绍了不同学者针对各自地区土壤资源特点提出的分级体系及其对土壤有机磷分级的研究结果 ,指出了其研究结果在评价磷素肥力中的作用及其存在的问题 .
关键词 土壤有机磷 分级 肥力
下载PDF
Bowman-Cole石灰性土壤有机磷分组法的改进 被引量:27
6
作者 范业宽 李世俊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43-749,共7页
本文研究了Bowman-Cole土壤有机磷分组法应用于石灰性土壤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法。改进法的四组土壤有机磷(P0)的分组为:在氯仿预处理土样后用0.5molL-1NaHCO3浸提活性P0;然后,先用0.05molL-1NaOH、后用1molL-1H2SO4处理残余土... 本文研究了Bowman-Cole土壤有机磷分组法应用于石灰性土壤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法。改进法的四组土壤有机磷(P0)的分组为:在氯仿预处理土样后用0.5molL-1NaHCO3浸提活性P0;然后,先用0.05molL-1NaOH、后用1molL-1H2SO4处理残余土样浸提中度活性P0,0.05molL-1NaOH提取的无机磷和1molL-1H2SO4提取的有机磷属于中度活性P0;在氯仿和0.5molL-1NaHCO3处理后,用0.05molL-1NaOH浸提稳定性P0,把浸提液的酸度调至pH3.00时,上清液中的有机磷为中度稳定性P0,而沉淀中的有机磷为高稳性P0。结果表明,改进法能更好地区分具有不同矿化率的有机磷化合物,例如,核酸、甘油磷酸、植酸钙、肌醇三磷酸铁、植酸铁等。改进法增加了超声波处理,使震荡时间也明显缩短。因此,石灰性土壤有机磷分组的改进法比Bowman-Cole法更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磷 分组法 石灰性土壤 氯仿 浸提液
原文传递
长期施肥对塿土磷素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25
7
作者 杨学云 孙本华 +2 位作者 古巧珍 李生秀 张树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37-842,共6页
利用塿土12年长期定位肥料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对耕层土壤全磷(TP)、有机磷(OP)与有效磷(Olsen-P)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化学磷肥提高了耕层土壤TP、Olsen-P含量,但并未提高OP含量;对照与磷钾处理的OP含量有降低趋势。当基于含氮量... 利用塿土12年长期定位肥料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对耕层土壤全磷(TP)、有机磷(OP)与有效磷(Olsen-P)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化学磷肥提高了耕层土壤TP、Olsen-P含量,但并未提高OP含量;对照与磷钾处理的OP含量有降低趋势。当基于含氮量施有机肥时,土壤TP和Olsen-P含量大幅度提高,也提高了OP含量,但OP/TP比率在降低到一定程度后维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水平;即使施用有机肥的处理,磷素也主要以无机形态累积。土壤Olsen-P与TP或两者的增加量都呈显著线性相关,塿土TP每提高100 mg/kg,Olsen-P增加量约为20.8 mg/kg,且单位土壤全磷增加带来的Olsen-P增加有随施肥时间降低的趋势。在土壤Olsen-P含量达到一定水平时应考虑减少磷肥用量。基于有机肥中磷素含量来推荐有机肥施用或延长其施用的时间间隔,将有助于减少由于有机肥施用带来的磷素大量快速累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lsen磷 土壤全磷 土壤有机磷 长期定位肥料试验
下载PDF
湖南省主要类型水稻土有机磷形态分级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冯跃华 张杨珠 +1 位作者 黄运湘 周清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4-28,共5页
采用 Bowm an- Cole有机磷分级体系 ,以湖南省几种主要母质发育的稻田土壤为材料 ,对供试耕层土壤不同形态有机磷的含量及其与土壤有效磷的关系、各形态有机磷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构成水稻土的有机磷主要是中活性... 采用 Bowm an- Cole有机磷分级体系 ,以湖南省几种主要母质发育的稻田土壤为材料 ,对供试耕层土壤不同形态有机磷的含量及其与土壤有效磷的关系、各形态有机磷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构成水稻土的有机磷主要是中活性有机磷 ,有机磷组成随水稻土母质、肥力的不同而不同 .就同一耕层土壤而言 ,各形态有机磷的绝对含量及其占有机磷总量的比例从大到小顺序为 :中活性有机磷 [(10 2 .4± 48.7) mg/ kg,47.5 5 % ],中稳性有机磷 [(6 8.0± 2 7.5 ) m g/ kg,32 .17% ],高稳性有机磷 [(30 .8± 16 .3) mg/ kg,15 .5 7% ],活性有机磷 [(9.4±6 .6 ) mg/ kg,4.71% ].供试耕层土壤的有机磷总量及其中活性有机磷和中稳性有机磷均与土壤有效磷达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土壤有机磷 分级 湖南 形态
下载PDF
磷肥减施对玉米根系生长及根际土壤磷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23
9
作者 陈磊 云鹏 +3 位作者 高翔 卢昌艾 刘荣乐 汪洪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48-1557,共10页
【目的】我国农业过量和不合理施用磷肥现象普遍存在,导致磷资源的浪费,对环境也造成潜在威胁。研究减少磷肥用量对玉米产量、根系形态及根际中磷转化特征的影响,为集约化农业生产体系中磷肥合理施用提供技术基础。【方法】在河北省衡... 【目的】我国农业过量和不合理施用磷肥现象普遍存在,导致磷资源的浪费,对环境也造成潜在威胁。研究减少磷肥用量对玉米产量、根系形态及根际中磷转化特征的影响,为集约化农业生产体系中磷肥合理施用提供技术基础。【方法】在河北省衡水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连续三年进行了田间试验,在冬小麦季设置4个P_2O_5用量处理:0、112.5、150.0、187.5 kg/hm^2,收获后在原处理小区免耕播种夏玉米。利用Win RHIZO根系分析系统分析获取根长、直径等数据,测定玉米籽粒产量、生物量和地上部磷含量及根际土壤中磷形态等指标。【结果】与农民习惯磷肥用量(P_2O_5187.5 kg/hm^2)相比,3年磷肥用量减施20%~40%处理(P_2O_5150和112.5kg/hm^2),玉米籽粒产量、根系长度与直径和土壤有效磷含量尚未发生明显变化。但3年不施磷处理,根际土壤有效形态磷含量和玉米籽粒产量开始出现下降趋势。2009年和2010年玉米收获期,不施磷肥处理根际土壤有机磷含量低于非根际土壤。2008年玉米苗期和收获期土壤有机磷分组中,中等活性有机磷含量最高;磷肥减施20%~40%处理苗期根际中中等活性有机磷含量显著低于非根际土壤。土壤无机磷形态分组研究发现:从玉米苗期到收获期,各磷肥处理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Ca_2-P下降明显;而不同磷肥处理间土壤中Ca_(10)-P、Ca_8-P、O-P(闭蓄态磷)、Al-P和Fe-P含量差异不显著。减施磷肥处理2008年玉米苗期根际土壤微生物量P含量较非根际土壤高;与习惯施肥量相比,磷肥减施未明显降低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磷。【结论】在华北小麦玉米轮作种植体系下,在土壤肥力水平较高地区,连续3年将小麦季磷肥的习惯用量减少20%~40%,对夏玉米产量、根系形态以及根际土壤无机磷、有机磷、微生物量磷含量影响尚不明显,因此,该地区磷肥施用量可从习惯用量的P_2O_5180 kg/hm^2减至112.5 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磷肥减施 根际磷吸收 无机磷形态 有机磷
下载PDF
红壤微生物量磷与土壤磷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陈国潮 何振立 黄昌勇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13-516,共4页
对8 种肥力水平差异较大的红壤进行了微生物量磷与土壤磷之间的相关性研究⒚结果表明,红壤微生物量磷与土壤全磷、土壤有机磷以及土壤速效磷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⒚红壤微生物量磷尤以与土壤速效磷关系最为密切,提示两者之间存在某种... 对8 种肥力水平差异较大的红壤进行了微生物量磷与土壤磷之间的相关性研究⒚结果表明,红壤微生物量磷与土壤全磷、土壤有机磷以及土壤速效磷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⒚红壤微生物量磷尤以与土壤速效磷关系最为密切,提示两者之间存在某种动态平衡;同时,要提高红壤固定磷的利用率,可通过刺激土壤微生物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微生物量 土壤全磷 土壤有机磷
下载PDF
长期增施有机肥对土壤不同组分有机磷含量及微生物丰度的影响 被引量:15
11
作者 王静 王磊 +2 位作者 张爱君 张辉 张永春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161-1168,共8页
为探究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不同组分有机磷(Po)含量,细菌、真菌、有机磷转化相关微生物(phoD微生物)丰度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的影响。以长期施肥定位试验点土壤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共选取不施肥(CK)、施氮钾肥(NK)、施... 为探究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不同组分有机磷(Po)含量,细菌、真菌、有机磷转化相关微生物(phoD微生物)丰度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的影响。以长期施肥定位试验点土壤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共选取不施肥(CK)、施氮钾肥(NK)、施氮磷钾肥(NPK)、单施有机肥(M)和有机无机肥配施(NPKM)5个处理。结果表明:与CK和NK处理相比,M处理土壤有机磷含量显著提高52.3%和47.8%,NPKM处理有机磷含量显著提高34.7%和30.6%。M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别为CK和NK处理的34.2和31.0倍,NPKM处理有效磷含量分别为CK和NK处理的25.3和23.0倍。与CK处理比较,M和NPKM处理土壤活性Po、中度活性Po、中稳性Po和高稳性Po含量显著增加。M和NPKM处理土壤细菌、真菌、phoD微生物丰度和ALP活性均显著高于CK、NK和NPK处理。土壤活性Po、中度活性Po、中稳性Po和高稳性Po含量与phoD微生物丰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活性Po、中稳性Po和高稳性Po含量与ALP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且不同组分有机磷受phoD微生物丰度和ALP活性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均为高稳性Po、活性Po、中稳性Po和中度活性Po。土壤增施有机肥增加了土壤有机磷及不同组分有机磷含量,提高了细菌、真菌、phoD微生物丰度和ALP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土壤有机磷 不同组分有机磷 土壤phoD微生物
下载PDF
采伐剩余物的处理方式对杉木幼林土壤磷组分及其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12
作者 贾淑娴 吴传敬 +1 位作者 刘小飞 郭剑芬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3662-3670,共9页
森林采伐剩余物的不同处理方式改变了输入土壤的有机质数量和质量,从而影响森林土壤的养分含量和有效性.而磷(P)作为影响植物生长的关键因子,其含量及有效性对森林采伐剩余物不同处理方式的响应尚不明确.本研究对福建省三明市格氏栲自... 森林采伐剩余物的不同处理方式改变了输入土壤的有机质数量和质量,从而影响森林土壤的养分含量和有效性.而磷(P)作为影响植物生长的关键因子,其含量及有效性对森林采伐剩余物不同处理方式的响应尚不明确.本研究对福建省三明市格氏栲自然保护区杉木成熟林采伐后产生的采伐剩余物进行保留、清除、火烧处理,4年后,对不同处理0~10及10~20 cm土层土壤中各组分P的变化及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0~10 cm土层保留处理极有效P、中等有效P、非有效P含量显著高于清除处理,而在10~20 cm土层保留处理中,中等有效P、非有效P含量显著高于火烧处理.各处理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与有机磷的比值(C∶Po)>200,并且保留处理在不同土层C∶Po均显著小于清除、火烧处理,表明保留处理可以缓解本地区P限制.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游离型铁、无定形铁是影响土壤P组分的重要因素.土壤有机P和有效P主要来源于植物残体的降解,保留采伐剩余物可以增加土壤P含量,还可以提高土壤P的有效性,缓解地区P限制,为植被生长提供持续的P供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伐剩余物 杉木林 土壤磷组分 土壤有机磷
原文传递
不同农田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磷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3
作者 文方芳 李菊梅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0-16,共7页
综述了土壤有机磷种类、来源、含量、分布及影响因素。重点介绍了不同耕作方式、秸秆还田、施用无机磷肥及有机肥对土壤有机磷变化的影响。开垦、轮作有利于土壤有机磷下降;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磷含量,但由于有机物性质不... 综述了土壤有机磷种类、来源、含量、分布及影响因素。重点介绍了不同耕作方式、秸秆还田、施用无机磷肥及有机肥对土壤有机磷变化的影响。开垦、轮作有利于土壤有机磷下降;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磷含量,但由于有机物性质不同,有机磷组分转化不同。施用无机磷肥后,有部分无机态磷转化为有机态。外源有机酸、磷酸酶有利于有效性低的有机磷组分向有效性高的组分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磷 施肥 秸秆还田
下载PDF
遗传转化的黑曲霉植酸酶基因(phyA2)对玉米利用土壤有机磷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侯文通 杨俐苹 +1 位作者 陈茹梅 张少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360-1365,共6页
以转黑曲霉植酸酶基因(phyA2)玉米T9代纯合系及与之对应世代的阴性对照为材料,通过低磷土壤培养试验研究植酸酶基因(phyA2)对玉米利用土壤有机磷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施用植酸钠和不施磷的条件下,与阴性对照相比,转基因玉米根际土壤... 以转黑曲霉植酸酶基因(phyA2)玉米T9代纯合系及与之对应世代的阴性对照为材料,通过低磷土壤培养试验研究植酸酶基因(phyA2)对玉米利用土壤有机磷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施用植酸钠和不施磷的条件下,与阴性对照相比,转基因玉米根际土壤的磷酸酶活性分别提高5.17%和5.48%,根际中等活性有机磷分别降低16.2%和28.2%;植株磷积累量分别增加140%和100%,各生长指标都明显好于阴性对照。说明遗传转化的黑曲霉植酸酶基因能提高玉米利用土壤有机磷的能力,增加玉米体内磷的积累,改善玉米的生长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酸酶基因 玉米 土壤有机磷 植株磷
下载PDF
转植酸酶基因玉米提高土壤磷素有效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侯文通 杨俐苹 +4 位作者 白由路 代明 陈日远 李新柱 胡兆平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54-659,共6页
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了3种转植酸酶(phyA2)基因事件C63、C83-1-7和C84-1-14玉米根系分泌的植酸酶对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土壤磷素有效性以及作物磷积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转基因玉米根系植酸酶活性远远高于阴性对照,显著提高了根际... 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了3种转植酸酶(phyA2)基因事件C63、C83-1-7和C84-1-14玉米根系分泌的植酸酶对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土壤磷素有效性以及作物磷积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转基因玉米根系植酸酶活性远远高于阴性对照,显著提高了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的活性、增加了对根际土壤有机磷的活化和利用、减少了土壤速效磷的降低;与阴性对照相比,转phyA2基因玉米生长发育状况更好,C63和C84-1-14植株干重和磷积累量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磷积累量分别是阴性对照的4.3倍和3.4倍。初步说明在土壤条件下,转phyA2基因玉米对土壤有机磷的利用增加,土壤磷素有效性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酸酶基因 玉米 土壤有机磷 磷积累量
原文传递
不同肥力塿土、棕壤磷酸酶活性对土壤培养温度和含水量的响应 被引量:4
16
作者 于星辰 刘倩 +3 位作者 温智辉 杨学云 韩晓日 李海港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7-43,共7页
为研究土壤培养温度,含水量和肥力差异对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影响,采用室内培养,以不同肥力(CK、NPKM)长期定位试验土壤(塿土、棕壤)为供试土壤,分别设定3个培养温度(-20、4和25℃)和3个水分处理(10%、25%和40%),避光培养2个月,测定土壤磷... 为研究土壤培养温度,含水量和肥力差异对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影响,采用室内培养,以不同肥力(CK、NPKM)长期定位试验土壤(塿土、棕壤)为供试土壤,分别设定3个培养温度(-20、4和25℃)和3个水分处理(10%、25%和40%),避光培养2个月,测定土壤磷酸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1)土壤磷酸酶活性变化对培养温度响应不敏感;2)培养的土壤含水量显著影响土壤磷酸酶活性变化,且与土壤肥力关系密切。对于含水量25%处理,低肥力CK在土壤含水量为40%时,磷酸酶显著增加50%以上;3)土壤有机磷浓度与土壤磷酸酶活性呈正相关,相同土壤有机磷浓度时,棕壤的磷酸酶活性始终大于塿土。因此,土壤水分是影响低肥力土壤有机磷积累-矿化动态平衡的重要因素,而有机磷浓度是决定土壤磷酸酶活性主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磷酸酶活性 有机磷浓度 土壤培养温度 土壤含水量
原文传递
转植酸酶基因(phyA2)玉米磷素营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侯文通 杨俐苹 +1 位作者 白由路 范分良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7-42,共6页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3种转phyA2基因玉米C63、C83-1-7和C84-1-14对土壤有机磷的利用能力及玉米磷素营养状况。初步结果表明,转phyA2基因玉米能有效利用土壤有机磷,与阴性对照相比,转phyA2基因玉米生长发育状况更好,磷素积累量更多,可...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3种转phyA2基因玉米C63、C83-1-7和C84-1-14对土壤有机磷的利用能力及玉米磷素营养状况。初步结果表明,转phyA2基因玉米能有效利用土壤有机磷,与阴性对照相比,转phyA2基因玉米生长发育状况更好,磷素积累量更多,可获得更高的生物量和子粒产量,转基因玉米C63、C83-1-7和C84-1-14单株磷积累量分别是阴性对照的7.8倍、1.6倍和2.5倍,单株子粒产量分别是阴性对照的5.5倍、1.5倍和2.1倍。在大田栽培条件下转phyA2基因玉米生长状况好于阴性对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植酸酶基因 土壤有机磷 磷积累量 子粒产量
原文传递
山东省几种主要土壤中有机磷素状况的研究
18
作者 隋方功 杨静之 +1 位作者 刘勤红 孟祥霞 《莱阳农学院学报》 1990年第4期270-273,共4页
对山东棕壤、褐土及潮土类土壤中有机磷素状况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潮土类土壤中有机磷平均含量为64ppm-P,占土壤有机质的0.65%,占土壤全磷量的7.6%,有机磷和全磷与速效磷含量间存在极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棕壤和褐土类土壤中,... 对山东棕壤、褐土及潮土类土壤中有机磷素状况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潮土类土壤中有机磷平均含量为64ppm-P,占土壤有机质的0.65%,占土壤全磷量的7.6%,有机磷和全磷与速效磷含量间存在极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棕壤和褐土类土壤中,有机磷平均含量分别为88.1ppm-P和148.0ppm-P,各占有机质的0.81%和0.64%,占全磷量的24.9%和30.2%。各类土壤中均随着土壤有机质含量水平的提高,有机磷含量相应增加,二者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土壤速效磷并不因为有机磷的增加而增加。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土壤有机质水平,也是提高土壤磷素肥力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磷 棕壤 褐土 潮土
下载PDF
土壤有机磷形态的生物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李孝良 于群英 陈如梅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8-101,共4页
通过对土壤有机磷形态测定及其与土壤有效磷、小麦幼苗吸磷量、黑麦幼苗吸磷量、幼苗试验土壤有机磷矿化量的相关分析,研究了土壤有机磷形态的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反映土壤供磷状况及植物磷素营养状况的一些相关指标,如有效磷、黑麦... 通过对土壤有机磷形态测定及其与土壤有效磷、小麦幼苗吸磷量、黑麦幼苗吸磷量、幼苗试验土壤有机磷矿化量的相关分析,研究了土壤有机磷形态的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反映土壤供磷状况及植物磷素营养状况的一些相关指标,如有效磷、黑麦草幼苗吸磷量与有机磷组分无明显直线相关关系,不能说明土壤有机磷形态的有效性。而幼苗试验土壤有机磷的矿化量、小麦幼苗吸磷量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土壤有机磷形态的有效性。总的趋势是活性有机磷和中等活性有机磷表现出较高的有效性,高稳性有机磷有效性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磷形态 生物有效性
原文传递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旱地土壤总磷及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1
20
作者 许艳 张仁陟 +2 位作者 张冰桥 程睿芳 武均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54-260,共7页
为了探明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总磷及磷组分的影响,依托在陇中黄土高原旱地区设立的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采用Tiessen土壤磷素分级法,系统研究了传统耕作(T)和5种保护性耕作方式—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秸秆覆盖(NTS)、... 为了探明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总磷及磷组分的影响,依托在陇中黄土高原旱地区设立的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采用Tiessen土壤磷素分级法,系统研究了传统耕作(T)和5种保护性耕作方式—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秸秆覆盖(NTS)、传统耕作地膜覆盖(TP)、免耕地膜覆盖(NTP)下0—5,5—10,10—30cm土层总磷和各磷组分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较之T处理,5种保护性耕作方式均可提高0—10cm土层总磷含量,尤以NTS处理表现最明显,10—30cm土层NTS、TS处理总磷含量显著高于T处理,而NT、NTP、TP处理显著低于T处理;(2)NTS、NTP、NT处理可不同程度地提高0—10cm土层活性无机磷组分Resin—Pi、NaHCO_3—Pi的含量,尤其以NTS、NTP效果最显著,但10—30cm土层NTP处理2种磷组分分别较T处理低39.2%,13.6%;(3)保护性耕作对NaOH—Pi的影响没有明显规律;(4)D.HCl—Pi、C.HCl—Pi和Residual—P对耕作方式的响应不明显;(5)NTS、TS处理可以显著提高0—30cm土层有机磷组分NaHCO_3—Po、NaOH—Po、C.HCl—Po含量,NTP处理也可以提高NaHCO_3—Po和NaOH—Po含量,但该处理下稳定态的C.HCl—Po较T处理低11.5%;(6)各处理总磷和多数磷组分在土壤剖面呈自上而下逐渐递减分布规律,且在10—30cm土层同种覆盖条件下免耕处理的降幅大于耕作处理,无机磷组分Resin—Pi、NaHCO_3—Pi、NaOH—Pi的降幅明显,而有机磷组分NaHCO_3—Po、NaOH—Po的降幅相对较小;(7)Resin—Pi、NaHCO_3—Pi、NaHCO_3—Po对有效磷和作物产量都具有正向作用且贡献较大,免耕秸秆覆盖方式促进3种磷组分积累的效果最明显,从土壤磷素角度看它是最适合本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护性耕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旱地 土壤总磷 土壤无机磷组分 土壤有机磷组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