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心性论意义上的“物不迁”——兼谈所谓“心性论” |
陈坚
|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2
|
|
2
|
元康《肇论疏》对僧肇佛学思想的经学还原 |
覃江
|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
2015 |
6
|
|
3
|
《物不迁论》义析 |
杨国平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4 |
1
|
|
4
|
僧肇的“不真空”义——兼谈“六家七宗”对“空”的理解 |
陈坚
|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4 |
3
|
|
5
|
《物不迁论》与佛教中国化 |
李勇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2
|
|
6
|
《肇论》篇目《宗本义》与《涅槃无名论》文本真伪再辨——运用现代语言学方法的新考察 |
张鋆良
|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
2020 |
0 |
|
7
|
名实与彼此的消解——僧肇对庄子“指马”的哲学阐释 |
张翊轩
汪柔竹
|
《哲学分析》
CSSCI
|
2023 |
0 |
|
8
|
再谈《物不迁论》的物性、时间问题 |
李宜静
马熙曦
|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3 |
0 |
|
9
|
《不真空论》与般若学 |
熊凯
|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1
|
|
10
|
论拉康“伪我要”与僧肇“不真空”之间的契合 |
王培暄
|
《学术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0 |
|
11
|
论僧肇哲学的批判性、超越性与启示性 |
裴甲军
|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
2012 |
0 |
|
12
|
论《不真空论》的“真”与“不真” |
张彤磊
|
《安康学院学报》
|
2015 |
0 |
|
13
|
论僧肇“有无之辨”对佛玄的融摄 |
张彤磊
|
《武陵学刊》
|
2021 |
0 |
|
14
|
近代以来三论宗教义的研究 |
夏金华
|
《哲学分析》
|
2013 |
0 |
|
15
|
魏晋哲学对“言不尽意”的两种回应——以王弼和僧肇为例 |
何波宏
|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22 |
0 |
|
16
|
《物不迁论》“不迁”的方便随缘前提与实相旨归 |
杨本华
|
《社会科学论坛》
|
2022 |
0 |
|
17
|
僧肇《不真空论》与佛教中国化——兼论僧肇对般若学三宗的批判及其“空”论观 |
罗才成
|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4 |
0 |
|
18
|
僧肇的中观思想 |
居易
|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7 |
0 |
|
19
|
僧肇假名说的逻辑与语言自觉 |
冒婉莹
|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0 |
0 |
|
20
|
僧肇“不真空论”与现代西方哲学的通途 |
孙尚诚
杨洁高
|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14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