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危险品道路运输选线问题分析 被引量:38
1
作者 任常兴 吴宗之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2期84-88,共5页
从运输网、运输危险源、影响区域3方面提出了危险品道路运输风险分析的框架。将道路固有特征、气象条件、交通状况和人口密度分布等风险减缓或扩大因素划分为8类,重点讨论了主要路线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因素。采用双层选线管理模式,深入分... 从运输网、运输危险源、影响区域3方面提出了危险品道路运输风险分析的框架。将道路固有特征、气象条件、交通状况和人口密度分布等风险减缓或扩大因素划分为8类,重点讨论了主要路线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因素。采用双层选线管理模式,深入分析了最小化运输事故概率和暴露人口风险模型。应用权数调整节点标号算法和边线标号算法解决危险品道路运输选线问题。对影响区暴露人口的选取做了深入探讨,考虑了邻接交迭路段暴露人数的误差,对准确计算危险品运输风险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危险品运输 选线 最短路线 暴露人口
下载PDF
中国区域性极端降水事件及人口经济暴露度研究 被引量:41
2
作者 景丞 姜彤 +4 位作者 王艳君 陈静 蹇东南 罗岚心 苏布达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72-582,共11页
基于中国1960—2014年771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资料,选取有效降水序列95百分位数作为极端降水阈值,将既定持续时间尺度和连续面积上超过阈值的降水事件定义为区域性极端降水事件。采用强度-面积-持续时间(Intensity-Area-Du-ration,IAD)法... 基于中国1960—2014年771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资料,选取有效降水序列95百分位数作为极端降水阈值,将既定持续时间尺度和连续面积上超过阈值的降水事件定义为区域性极端降水事件。采用强度-面积-持续时间(Intensity-Area-Du-ration,IAD)法,根据极端降水事件空间和时间上的连续性特征,对不同持续时间的区域性极端降水事件演变趋势及暴露于极端降水事件下的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相对强度最大的区域性极端降水事件主要集中在1960—1968、1991—1999和2006—2013年3个时段;(2)区域性极端降水事件最强中心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和东北地区,发生在北方的多为单日极端降水,南方多为持续多日的极端降水;(3)1960—2014年区域性极端降水事件影响面积有所增大,相对强度变化不明显;(4)暴露于极端降水事件影响区域内的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均呈显著增大趋势,暴露人口最多的年份在1983年,达到2408万人/d,暴露国内生产总值最多的年份在1998年,达到20亿元/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极端降水事件 IAD分析 人口和经济 暴露度 中国
下载PDF
蔬菜水果中的新烟碱类农药残留量与人群摄食暴露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39
3
作者 谭颖 张琪 +5 位作者 赵成 王心怡 李敬尧 王丹 周萤 卢晓霞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7-81,共15页
新烟碱类农药是目前被广泛用于农业中的一类作用独特、高效广谱的内吸性杀虫剂,它们在蔬菜水果中的残留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本研究目的是查明北京市场上蔬菜水果中不同新烟碱类农药的残留量,并对人群摄食暴露健康风险进行评估。从北京... 新烟碱类农药是目前被广泛用于农业中的一类作用独特、高效广谱的内吸性杀虫剂,它们在蔬菜水果中的残留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本研究目的是查明北京市场上蔬菜水果中不同新烟碱类农药的残留量,并对人群摄食暴露健康风险进行评估。从北京市场上采集49种蔬菜和24种水果,采用Qu ECh ERS–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法测定蔬菜水果中9种新烟碱类农药的含量。利用测得数据和中国居民膳食结构调查资料,采用蒙特卡罗模拟方法计算了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日均经口摄入暴露量的概率分布,并采用商值法计算了新烟碱类农药的非致癌风险。结果显示新烟碱类农药普遍存在于北京市场上的蔬菜水果中。49种蔬菜样品中检出7种新烟碱类农药,其中吡虫啉、啶虫脒和噻虫嗪检出率均达100%,噻虫胺、烯啶虫胺、噻虫啉和呋虫胺的检出率分别为47%、14%、10%和4%。24种水果样品中检出5种新烟碱类农药,其中吡虫啉和啶虫脒的检出率均达100%,噻虫嗪、噻虫胺和噻虫啉的检出率分别为54%、13%和4%。不同新烟碱类农药在蔬菜水果中的含量范围为0.01 ng·g^(-1)~126 ng·g^(-1),均未超过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美国联邦管理条例中的限量值。小部分(约3%)人群因摄食蔬菜水果暴露于新烟碱类农药的非致癌风险商值大于0.1。新烟碱类农药在蔬菜水果中普遍存在,对人体健康有潜在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烟碱类农药 蔬菜水果 人群 摄食暴露 健康风险 残留
下载PDF
天津地区人群对多环芳烃的暴露 被引量:32
4
作者 李新荣 李本纲 +6 位作者 陶澍 郭淼 曹军 王学军 刘文新 徐福留 吴永宁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989-993,共5页
以天津地区PAHs各介质浓度的实测数据和文献中相关参数为基础资料,采用多介质-多途径暴露模型,估算了天津市人群对环境中16种PAHs的暴露水平.计算结果说明,天津地区居民终生日均暴露量为3.3μg·kg-1·d-1,其中儿童、青少年和... 以天津地区PAHs各介质浓度的实测数据和文献中相关参数为基础资料,采用多介质-多途径暴露模型,估算了天津市人群对环境中16种PAHs的暴露水平.计算结果说明,天津地区居民终生日均暴露量为3.3μg·kg-1·d-1,其中儿童、青少年和成人亚群的暴露水平分别是4.3、3.8和3.1μg·kg-1·d-1.膳食摄入约占总暴露量的75%,呼吸贡献为20%,皮肤接触约占5%.8种致癌PAHs的终生日均暴露量为0.38μg·kg-1·d-1,其中3个亚群的暴露水平分别为0.48、0.45和0.36μg·kg-1·d-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地区 多环芳烃 人群 PAHS 暴露水平 暴露量 基础资料 实测数据 介质浓度 计算结果 多介质 天津市 青少年 生日 亚群 环境
下载PDF
京津冀大气污染的时空分布与人口暴露 被引量:33
5
作者 赵辉 郑有飞 +1 位作者 张誉馨 王占山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2,共12页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导致京津冀地区的空气质量不断恶化,已经引起学术界广泛的关注.为了揭示近年来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状况,本研究基于中国空气质量在线监测分析平台发布的PM2.5、PM10、SO2、CO、NO2和O3_8 h_max长期监测数据,采用...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导致京津冀地区的空气质量不断恶化,已经引起学术界广泛的关注.为了揭示近年来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状况,本研究基于中国空气质量在线监测分析平台发布的PM2.5、PM10、SO2、CO、NO2和O3_8 h_max长期监测数据,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了2014—2018年京津冀13个市这6种污染物的时空变化特征,结合各城市人口数据,评估了在此背景下该地区PM2.5和O3_8 h_max的人口暴露风险.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PM2.5、PM10、SO2、CO和NO2近年来整体上呈下降趋势,而O3_8 h_max则呈上升趋势.总体而言,PM2.5、PM10、SO2、CO和NO2表现为冬季最高、春秋季次之、夏季最低的特征,而O3_8 h_max则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的特点,并在月变化上呈倒“V”型,从1月份开始逐渐上升,在6月份达到峰值,而后又逐渐下降.空间上,PM2.5、PM10、SO2、CO和NO2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而O3_8 h_max在2014—2016年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但在2017—2018年则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特点.此外,京津冀北部地区PM2.5的来源主要是一次气溶胶,而二次气溶胶是中部地区PM2.5的主要来源.除秦皇岛、承德和张家口外,其他城市细粒子在颗粒物中占的比重较大.随着近年来PM2.5浓度的降低,暴露于高浓度的PM2.5中的人口比例逐年减少,但距离年平均浓度限值还相差很远.除2014年外,暴露在O3浓度超标情况下的人口在2015—2017年逐渐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PM2.5 O3 时空特征 人口暴露 京津冀
原文传递
未来情景下中国高温的人口暴露度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8
6
作者 黄大鹏 张蕾 高歌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189-1200,共12页
基于RCP 8.5气候情景下21个高分辨率全球气候模式的日最高气温数据和A2r社会经济发展情景下的人口数据,以高温日数和人口数量的乘积构建高温的人口暴露度指标,采用多个气候模式集合平均的方法从网格单元尺度分析未来不同时段中国高温和... 基于RCP 8.5气候情景下21个高分辨率全球气候模式的日最高气温数据和A2r社会经济发展情景下的人口数据,以高温日数和人口数量的乘积构建高温的人口暴露度指标,采用多个气候模式集合平均的方法从网格单元尺度分析未来不同时段中国高温和强危害性高温的人口暴露度变化,并从全国和气象地理分区两种空间尺度研究人口暴露度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未来情景下,中国高温的人口暴露度明显增加,2021-2040年、2041-2060年、2061-2080年和2081-2100年相比基准时段1981-2010年分别增加了1.3、2.0、3.6和5.9倍,强危害性高温的人口暴露度增加更为显著,相比基准时段分别增加了2.0、8.3、24.2和82.7倍。高温的人口暴露度在华北、黄淮、华南、江南、江淮、西南和江汉地区增加较为明显,其中华北、黄淮、华南和江南最为显著;强危害性高温的人口暴露度在华北、黄淮、江南、江淮、西南和江汉等区域增加较为明显,其中华北、黄淮、江南和江淮最为显著;未来情景下人口暴露度的变化主要受气候因子的影响,其次受人口和气候因子的共同影响,单独人口因子的影响很小。全国尺度上,气候因子对未来不同时段人口暴露度变化的影响逐渐减弱,贡献率由70.0%左右逐渐减至60.0%左右。人口和气候因子的共同作用逐渐增强,贡献率由20.0%左右逐渐增至40.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来情景 人口暴露度 高温 强危害性高温 影响因子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国民剂量初步评价 被引量:22
7
作者 潘自强 《辐射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81-102,共22页
在中国国民所受照射中天然本底辐射占93.4%,其中氡子体产生的照射约占天然本底辐射照射的48%。在人工活动所产生的照射中,最大的是医疗照射,约占总剂量的4.21%;其次是职业性照射,约占总剂量的1.25%;对公众产... 在中国国民所受照射中天然本底辐射占93.4%,其中氡子体产生的照射约占天然本底辐射照射的48%。在人工活动所产生的照射中,最大的是医疗照射,约占总剂量的4.21%;其次是职业性照射,约占总剂量的1.25%;对公众产生的照射占1.16%。在人工活动增加的照射中,以下几种实践和人群组是值得特别注意的:(1)医疗照射约占60%;(2)地下矿工职业照射约占18%;(3)燃煤产生的照射约为20.9%;三者相加等于98.9%。核工业产生的集体有效剂量仅占约4.9×1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剂量 天然本底辐射 职业性照射 中国 辐射
下载PDF
中国地表臭氧浓度估算及健康影响评估 被引量:23
8
作者 赵楠 卢毅敏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35-1245,共11页
在PM_(2.5)浓度逐年下降的背景下,臭氧浓度不降反升,臭氧已成为中国暖季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基于大数据关联分析思路,构建并开发了极限梯度提升(XGBoost)臭氧浓度估算模型,用以估算2019年中国每日最大8 h平均臭氧浓度(O_(3)_8h),用于人类... 在PM_(2.5)浓度逐年下降的背景下,臭氧浓度不降反升,臭氧已成为中国暖季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基于大数据关联分析思路,构建并开发了极限梯度提升(XGBoost)臭氧浓度估算模型,用以估算2019年中国每日最大8 h平均臭氧浓度(O_(3)_8h),用于人类暴露评估.该模型输入地面监测站点数据、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数据、气象数据、排放清单数据、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和人口数据,捕捉O_(3)_8h的时空变化.本研究采用十折交叉验证的方式评估模型的估算性能(R^(2)为0.871,RMSE为11.7μg·m^(-3)),与随机森林模型(RF)和核岭回归模型(KRR)相比,由于算法本身的提升和并行处理的推进,使得XGBoost模型估算结果表现出更高的准确性(RF:R^(2)为0.864,RMSE为12.387μg·m^(-3);KRR:R^(2)为0.582,RMSE为23.1μg·m^(-3))且模型运算效率明显提升.同时对中国各省市人口臭氧暴露水平和归因于臭氧暴露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死亡相对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在超标天数上,非达标天数排在前五的有山东省、河南省、河北省、安徽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在暴露强度上,人口加权臭氧浓度排在前五的有河北省、山东省、山西省、天津市和江苏省;在健康影响上,COPD死亡相对风险表现出季节变化,夏季最高,冬季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臭氧 极限梯度提升算法(XGBoost) 对流层观测仪(TROPOMI) 人口暴露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
原文传递
高分辨率人口空气污染暴露GIS空间区划研究 被引量:21
9
作者 邹滨 彭芬 +1 位作者 焦利民 翁敏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34-338,共5页
集成大气污染扩散模型、GIS空间分析及人口动态制图模型(PDMM)实现了高空间分辨率空气污染浓度和人口空间分布模拟,通过构建人口空气污染暴露相对风险评价模型实现了人口空气污染暴露程度的空间格局划分。研究结果显示,空气污染浓度与... 集成大气污染扩散模型、GIS空间分析及人口动态制图模型(PDMM)实现了高空间分辨率空气污染浓度和人口空间分布模拟,通过构建人口空气污染暴露相对风险评价模型实现了人口空气污染暴露程度的空间格局划分。研究结果显示,空气污染浓度与人口空气污染暴露相对风险评价模型两种方法生成的人口空气污染暴露评估结果差异较大。研究结果揭示,前者在区域人口空气污染暴露评估中存在缺陷的同时(如无人居住的SO2高浓度区被误判为人口SO2污染暴露高风险区),也肯定了基于后者得到的人口空气污染暴露空间区划结果在区域空气污染暴露风险调控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重要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人口暴露 风险评估 空间分析
原文传递
天津地区人群对六六六的暴露分析 被引量:18
10
作者 郭淼 陶澍 +6 位作者 杨宇 李本纲 曹军 王学军 刘文新 徐福留 吴永宁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64-167,共4页
以天津地区六六六 (HCH)各介质浓度的实测数据和文献中相关参数为基础资料 ,采用多介质暴露模型 ,估算了天津地区人群对环境中HCH的暴露水平 .计算结果说明 ,该地区人群的终身日均暴露量为 0 0 5 μg·(kg·d) -1,儿童、青少... 以天津地区六六六 (HCH)各介质浓度的实测数据和文献中相关参数为基础资料 ,采用多介质暴露模型 ,估算了天津地区人群对环境中HCH的暴露水平 .计算结果说明 ,该地区人群的终身日均暴露量为 0 0 5 μg·(kg·d) -1,儿童、青少年和成人亚群的暴露水平分别为 0 10、0 0 6和 0 0 4 μg·(kg·d) -1.膳食摄入占总暴露量的 87%以上 ,是最主要的途径 ;其次是呼吸暴露 ,对总暴露的贡献达 5 %~ 10 % .各项参数中 ,膳食结构和食品、气相HCH残留水平是影响暴露的重要因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群暴露 六六六 暴露模型 慢性日均暴露量
下载PDF
基于多源数据的北京地区PM2.5暴露风险评估 被引量:20
11
作者 张西雅 扈海波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03-1113,共11页
基于2014—2016年的北京地区PM_(2.5)监测数据,用空间插值法获得北京地区的PM_(2.5)空间分布,并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模拟得到北京地区的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在此基础上,从PM_(2.5)浓度空间分布、PM_(2.5)污染的人口暴露特征、PM_(2... 基于2014—2016年的北京地区PM_(2.5)监测数据,用空间插值法获得北京地区的PM_(2.5)空间分布,并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模拟得到北京地区的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在此基础上,从PM_(2.5)浓度空间分布、PM_(2.5)污染的人口暴露特征、PM_(2.5)污染人口暴露强度以及人口加权PM_(2.5)浓度4个方面评估北京地区PM_(2.5)污染暴露风险。结果显示:1)PM_(2.5)浓度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人口暴露风险空间分布与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呈现高度的一致性,即人口密度高的区域,PM_(2.5)污染人口暴露风险也相对较高;2)2014,2015,2016年北京地区GB3095—2012二级年均浓度标准35μg/m3的超标人口比例均为100%,24小时平均浓度标准75μg/m3的超标人口比例呈逐年显著下降趋势;3)2014—2016年北京市人口加权PM_(2.5)年均浓度值与PM_(2.5)年均值均存在差异,差异度与城市暴露人口和污染情况密切相关;4)由于PM_(2.5)污染物浓度空间分布特征与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特征不同,北京市PM_(2.5)污染对总体人群的实际影响和健康危害与其平均浓度水平并不相同,因此考虑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特征的暴露风险评估比只考虑PM_(2.5)污染物浓度的暴露风险评估更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人口暴露 人口加权 风险评估
下载PDF
基于梯度提升回归树算法的地面臭氧浓度估算 被引量:18
12
作者 李一蜚 秦凯 +2 位作者 李丁 樊文智 何秦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97-1007,共11页
将机器学习中的梯度提升回归树(GBRT)算法应用到中国地区地面O3浓度制图中,利用地面O3浓度观测数据,结合WRF气象数据、MODIS植被归一化指数以及高程人口数据建立训练预测数据集.通过反向变量选择法选取模型最佳特征变量对其进行训练,十... 将机器学习中的梯度提升回归树(GBRT)算法应用到中国地区地面O3浓度制图中,利用地面O3浓度观测数据,结合WRF气象数据、MODIS植被归一化指数以及高程人口数据建立训练预测数据集.通过反向变量选择法选取模型最佳特征变量对其进行训练,十折交叉验证结果:决定系数R^2=0.89、均方根误差RMSE=4.75 μg/m^3.同时对全国O3人口暴露水平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在暴露强度上,我国人口加权O3浓度值排在前5的省依次是山东、河南、江苏、河北、上海,均值浓度为94.48 μg/m^3.在暴露持续时间上,非达标天数最多的5个省依次是河南、山东、河北、宁夏、北京,一年内有42%的天数处于非达标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O3) 梯度提升回归树(GBRT) 人口暴露 时空分布
下载PDF
高温影响下西安市人口脆弱性评估及其空间分异 被引量:16
13
作者 黄晓军 祁明月 +2 位作者 赵凯旭 郑殿元 刘萌萌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84-1700,共17页
高温给城市人口健康和社会发展带来的脆弱性后果愈发严重,如何科学量化与评估城市高温人口脆弱性,为制定更具针对性的高温适应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成为当前国际研究热点。在城市高温人口脆弱性分析框架基础上,以西安市为例,整合遥感影像、... 高温给城市人口健康和社会发展带来的脆弱性后果愈发严重,如何科学量化与评估城市高温人口脆弱性,为制定更具针对性的高温适应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成为当前国际研究热点。在城市高温人口脆弱性分析框架基础上,以西安市为例,整合遥感影像、手机信令、POI、社会经济等多源数据,从高温暴露、敏感性、适应能力3个维度构建高温影响下人口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和脆弱性测度模型,揭示高温人口脆弱性等级分布特征和空间异质性,识别人口脆弱性空间地域及其致脆因子类型。结果表明:①西安市高温暴露、敏感性和适应能力都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且总体上均呈现出"中心-边缘"结构,即城市中心地区形成"高暴露、高敏感、高适应",城市边缘表现为"低暴露、低敏感、低适应"。②西安市人口脆弱性以低值和较低水平为主,脆弱性也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性,脆弱性较高地区主要集中在城市三环以内,形成断续的"岛状"分布形态,脆弱性低值和较低值地区分布在城市边缘。③不同致脆类型的面积占比依次为综合主导型(37.3%)>高温暴露主导型(33.3%)>适应能力不足主导型(23.6%)>人口敏感主导型(5.8%);高温暴露主导型广泛分布在城市中心、北部和西部等地,人口敏感主导型相对集中在城市中心偏南地区,适应能力不足主导型主要分布在城市边缘,综合主导型主要集中在城市南部,北部也有大量分散式分布。本研究可在城市高温人口脆弱性评估方法,城市高温人口脆弱性的减缓与治理等方面提供借鉴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 人口 脆弱性 暴露 敏感性 适应能力 西安市
原文传递
新药研发中群体药动学/药效学研究的一般考虑 被引量:16
14
作者 马广立 许羚 +15 位作者 陈锐 陈渊成 赵维 刘东阳 焦正 李健 季双敏 李丽 李良 王玉珠 杨进波 王亚宁 孙鹤 胡蓓 郑青山 卢炜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9年第11期1201-1220,共20页
群体药动学/药效学研究以及基于此之上的量效关系研究已成为新药研发与监管的工具与重要组成部分。将其有机地嵌入新药研发和评审过程中,将能够使研发和评审更为高效,并回答一些传统药动学/药效学无法回答的问题。作为专家共识,本文对... 群体药动学/药效学研究以及基于此之上的量效关系研究已成为新药研发与监管的工具与重要组成部分。将其有机地嵌入新药研发和评审过程中,将能够使研发和评审更为高效,并回答一些传统药动学/药效学无法回答的问题。作为专家共识,本文对群体药动学/药效学研究在新药研发与评审中的应用、试验设计、模型分析方法、分析结果的质量控制与研究报告内容进行了论述。作者们期望本文能为群体药动学/药效学研究在我国新药研发中的应用提供积极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药研发 定量药理学 群体药动学 药效学 量效关系 专家共识
下载PDF
Changes in Extreme Maximum Temperature Events and Population Exposure in China under Global Warming Scenarios of 1.5 and 2.0°C: Analysis Using the Regional Climate Model COSMO-CLM 被引量:12
15
作者 Mingjin ZHAN Xiucang LI +3 位作者 Hemin SUN Jianqing ZHAI Tong JIANG Yanjun WANG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18年第1期99-112,共14页
We used daily maximum temperature data(1986–2100) from the COSMO-CLM(COnsortium for Small-scale MOdeling in CLimate Mode) regional climate model and the population statistics for China in 2010 to determine the fr... We used daily maximum temperature data(1986–2100) from the COSMO-CLM(COnsortium for Small-scale MOdeling in CLimate Mode) regional climate model and the population statistics for China in 2010 to determine the frequency, intensity, coverage, and population exposure of extreme maximum temperature events(EMTEs) with the intensity–area–duration method. Between 1986 and 2005(reference period), the frequency, intensity, and coverage of EMTEs are 1330–1680 times yr^–1, 31.4–33.3℃, and 1.76–3.88 million km^2, respectively. The center of the most severe EMTEs is located in central China and 179.5–392.8 million people are exposed to EMTEs annually. Relative to 1986–2005, the frequency, intensity, and coverage of EMTEs increase by 1.13–6.84, 0.32–1.50, and15.98%–30.68%, respectively, under 1.5℃ warming; under 2.0℃ warming, the increases are 1.73–12.48, 0.64–2.76,and 31.96%–50.00%, respectively. It is possible that both the intensity and coverage of future EMTEs could exceed the most severe EMTEs currently observed. Two new centers of EMTEs are projected to develop under 1.5℃ warming, one in North China and the other in Southwest China. Under 2.0℃ warming, a fourth EMTE center is projected to develop in Northwest China. Under 1.5 and 2.0℃ warming, population exposure is projected to increase by 23.2%–39.2% and 26.6%–48%, respectively. From a regional perspective, population exposure is expected to increase most rapidly in Southwest China. A greater proportion of the population in North, Northeast, and Northwest China will be exposed to EMTEs under 2.0℃ warm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a warming world will lead to increases in the intensity, frequency, and coverage of EMTEs. Warming of 2.0℃ will lead to both more severe EMTEs and the exposure of more people to EMTEs. Given the probability of the increased occurrence of more severe EMTEs than in the past, it is vitally important to China that the global temperature increase is limited within 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treme maximum temperature events population exposure 1.5 and 2.0℃ global warming COSMO-CLM regional climate model China
原文传递
2019年北京市PM2.5人群暴露剂量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16
作者 林金煌 陈文惠 张岸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348-2357,共10页
近年来,PM2.5已成为雾霾爆发的主要污染物之一,人口长期暴露在高浓度的PM2.5中可能会大大的提高居民患病的几率,危害居民身心健康。本研究以空气污染严重且人口高度集中的北京市作为研究区,以2019年北京市的PM2.5浓度监测数据、人口空... 近年来,PM2.5已成为雾霾爆发的主要污染物之一,人口长期暴露在高浓度的PM2.5中可能会大大的提高居民患病的几率,危害居民身心健康。本研究以空气污染严重且人口高度集中的北京市作为研究区,以2019年北京市的PM2.5浓度监测数据、人口空间分布栅格数据及不同人群的长期呼吸量等为数据基础,构建了"污染物浓度—暴露人口—呼吸量"的PM2.5人口暴露剂量评估模型,进而对北京市2019年的PM2.5人口暴露强度空间分异特征及不同人群的暴露剂量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2019年北京市的PM2.5浓度在冬季时最高,日均浓度达48.89μg/m3,并均呈现出北低南高的整体态势;②PM2.5人口暴露量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不同人群的PM2.5暴露量均呈现出由城中心向周边减弱的整体态势,高暴露区主要集中于城区地带;③不同性别、年龄组人群的PM2.5人口暴露强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且城市内部不同人群的PM2.5暴露剂量也存在明显差异;④PM2.5的暴露风险并非完全取决于污染物浓度的大小,而是由污染源浓度和暴露受体的空间分布特征等多方面共同决定,北京城区的高PM2.5人口暴露区才是高风险区,是未来政府有效防控污染物危害的核心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人口暴露 暴露剂量 普通克里格 暴露受体 时空演变 人群响应 北京市
原文传递
GIS-based analysis of population exposure to PM2.5 air pollution-A case study of Beijing 被引量:11
17
作者 Zhao Liu Meihui Xie +1 位作者 Kun Tian Peichao Gao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9期48-53,共6页
PM_(2.5), formally defined as particulate matter with diameter less than 2.5 μm, is one of most harmful air pollutants threatening human health. Numerous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both short-term and ... PM_(2.5), formally defined as particulate matter with diameter less than 2.5 μm, is one of most harmful air pollutants threatening human health. Numerous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both short-term and long-term exposures to PM_(2.5) are strongly linked with respiratory diseases. In this study, various types of spatio-temporal data were collected and used to estimate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PM2.5 exposure in Beijing in 2014. The seasonal and daily variation of the population-weighted exposure level(PWEL) in 2014 was estimated and compa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opulation exposure to ambient air pollution differs significantly in the four seasons, and the exposure levels in winter and spring are notably higher than the other seasons; the exposure level changes greatly from North to South, and each sub-district maintains similarity to neighboring sub-distri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population exposure PM2.5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原文传递
湖南省大气污染物排放与人体暴露水平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李继 郝吉明 +1 位作者 叶雪梅 朱天乐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6-20,共5页
基于吸入因子概念 ,建立了污染物排放造成的人体暴露的计算方法 .应用CALPUFF长距离扩散模型和多元回归分析对湖南省 1 7个电厂 (2 4个排放源 )的一次细颗粒 (PM2 5)、SO2 和NOx 排放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在半径 5 0 0km范围内 ,PM2... 基于吸入因子概念 ,建立了污染物排放造成的人体暴露的计算方法 .应用CALPUFF长距离扩散模型和多元回归分析对湖南省 1 7个电厂 (2 4个排放源 )的一次细颗粒 (PM2 5)、SO2 和NOx 排放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在半径 5 0 0km范围内 ,PM2 5、SO2 - 4和NO- 3 的平均吸入因子分别为 9 73× 1 0 - 6 、2 3 9× 1 0 - 6 和 2 4 7× 1 0 - 6 .回归分析表明 ,PM2 5的吸入因子与烟囱高度及人口数量有很高的相关性 (R2 =0 83 ) ,SO2 - 4吸入因子与烟囱高度无关 ,与人口数量有较好的相关性 (R2 =0 64 ) ,而NO- 3 的吸入因子与烟囱高度、人口数量的相关性较高 (R2 =0 74 ) .基于回归方程和人口分布地图 ,对湖南省污染排放的吸入因子进行区划 ,得到的吸入因子等值图反映了人口分布对吸入因子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入因子 人体暴露 颗粒物 回归分析
下载PDF
高温热浪暴露风险评价——以内蒙古包头市为例 被引量:12
19
作者 同丽嘎 李雪铭 +1 位作者 斯琴 张靖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84-292,共9页
高温热浪事件作为气候变暖带来的严重后果之一,其对社会经济和人群健康影响较大,已成为政府及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焦点。以包头市为例,采用2001-2014年气象和遥感数据,通过人口高温暴露风险评价模型,分析包头市高温热浪时空分布特征,并进... 高温热浪事件作为气候变暖带来的严重后果之一,其对社会经济和人群健康影响较大,已成为政府及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焦点。以包头市为例,采用2001-2014年气象和遥感数据,通过人口高温暴露风险评价模型,分析包头市高温热浪时空分布特征,并进行人口高温暴露风险评价。结果显示:(1)包头市高温热浪出现在2001、2005、2010年和2011年,尤其2010年出现连续8 d以上的高温热浪,极端最高温达到40.1℃,2005年出现最高温40.4℃,2003、2004年和2009年温度较低,高温区分布在工业、住宅和商业区,林地、耕地、园地、公园及广场绿地和水域等地温度普遍较低。(2)人口高温暴露极高和高风险区处于东河区,中等风险区主要分布于昆都仑区和青山区住宅和商服用地,低风险区分布在青山、昆都仑和九原区工业和人口分布相对较少区,无风险区分布在城市绿地覆盖和水域等区域,低、中等风险区面积有所增长,高风险区逐渐转成中等风险区,极高风险区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热浪 人口暴露 风险评价 近14a 包头市
下载PDF
汾渭平原大气污染时空分布及相关因子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郝永佩 宋晓伟 +1 位作者 赵文珺 向发敏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12-523,共12页
汾渭平原已成为中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区域之一。为深入探究汾渭平原大气污染物浓度变化特征和相关因子对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基于2014—2020年污染物PM_(2.5)、PM_(10)、NO_(2)、CO、SO_(2)和O_(3)_8 h_max监测数据,利用统计学方法分... 汾渭平原已成为中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区域之一。为深入探究汾渭平原大气污染物浓度变化特征和相关因子对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基于2014—2020年污染物PM_(2.5)、PM_(10)、NO_(2)、CO、SO_(2)和O_(3)_8 h_max监测数据,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汾渭平原11个城市6种污染物质量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评估其与相关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014—2020年污染物PM_(2.5)、PM_(10)、NO_(2)、CO和SO_(2)年均质量浓度整体上呈现波动下降趋势,而污染物O_(3)_8 h_max却呈现上升趋势。污染物质量浓度变化呈现显著的季节性特征,前5种污染物表现为夏季最低,春秋次之,冬季最高特征,而O_(3)_8 h_max则表现为夏季最高。空间上,污染物PM_(2.5)、PM_(10)和NO_(2)空间分布格局呈现南高北低的特征,而CO和SO_(2)则呈现出中北部城市较高、南部较低的特征;O_(3)_8 h_max空间分布在2017年前呈现南高北低,2017年后北高南低的特征。人口暴露主要集中在高于55μg·m^(−3)的PM_(2.5)年均质量浓度中,呈现高密度人口集聚在高污染区的特征;而随着污染物O_(3)_8 h_max年均质量浓度逐年上升,人口暴露在高浓度O_(3)污染中的比例逐年上升。气象因子上,各主要污染物浓度年际变化与气温、降水和气压关系密切,除与降水呈现负相关性之外,与其他气象因子的相关关系呈现出不同特征。该研究可为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防控及区域联防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物 时空变化 人口暴露 气象因素 汾渭平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