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56篇文章
< 1 2 7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子女数量对我国流动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基于M型与倒U型劳动参与曲线的分析 被引量:32
1
作者 陈瑛 江鸿泽 《南方人口》 CSSCI 2018年第2期47-60,14,共15页
本文利用2011-2014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发现我国流动女性劳动参与曲线随年龄呈M型,而有生育经历的随年龄呈倒U型。基于LPM与工具变量回归,认为子女数量对流动女性劳动参与有负面影响,生养孩子使年轻流动女性更易退出劳动力市场;子... 本文利用2011-2014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发现我国流动女性劳动参与曲线随年龄呈M型,而有生育经历的随年龄呈倒U型。基于LPM与工具变量回归,认为子女数量对流动女性劳动参与有负面影响,生养孩子使年轻流动女性更易退出劳动力市场;子女数量递增对非农流动女性劳动参与没有显著影响,但会使农业流动女性的劳动参与概率显著降低,这一作用因家庭经济支撑需要有所弱化;农业流动女性的劳动参与存在子女数量的边际递减效应,二孩之后继续生育对其劳动参与没有显著影响。本文分析结论对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下全社会共享生育公平有一定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女性 M型劳动参与曲线 U型劳动参与曲线 子女数量
下载PDF
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孔祥智 顾洪明 +3 位作者 KONG Xiang-zhi GU Hong-ming 《山西财经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1-37,共7页
随着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的大规模流动,与父母一起流动的农民工子女队伍日趋庞大,他们的教育问题日益显现出来。现阶段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状况不容乐观,对此,教育部门应取消农民工子女进入公立学校的歧视性收费,城市政府应... 随着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的大规模流动,与父母一起流动的农民工子女队伍日趋庞大,他们的教育问题日益显现出来。现阶段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状况不容乐观,对此,教育部门应取消农民工子女进入公立学校的歧视性收费,城市政府应将民工子女的教育费用纳入教育事业费的预算,同时要积极引导和支持民工子弟学校的发展,保证民工子女都能上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子女 公立学校 教育问题 子女教育 教育部门 教育费用 受教育状况 农村劳动力转移 歧视性 城市政府
原文传递
安居才能团聚?--保障性住房对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的推动效应研究 被引量:27
3
作者 李勇辉 李小琴 沈波澜 《财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2-45,共14页
人口流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家庭化流动趋势加强,子女是否随迁不仅会影响到家庭的幸福,也反映了中国城镇化的速度、结构和质量。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的限制和住房制度设计的缺陷,流动人口子女留守的现象仍然较为普遍。文章利用全... 人口流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家庭化流动趋势加强,子女是否随迁不仅会影响到家庭的幸福,也反映了中国城镇化的速度、结构和质量。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的限制和住房制度设计的缺陷,流动人口子女留守的现象仍然较为普遍。文章利用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在考虑稀有事件偏差和内生性的情况下检验了保障性住房对子女随迁的影响。研究表明:保障性住房可以减少由于子女随迁所导致的退出劳动力市场和房租增长的负面影响,提高流动人口子女随迁的可能性。但是,在我国双体制住房市场结构中,保障性住房对流动人口的供给存在着门槛效应,流动人口保障性住房的整体可得性水平较低。同时,在户籍制度所产生的"社会屏蔽"作用下农业户籍流动人口在家庭化迁移过程中受制度性因素的影响更大且对保障性住房的依赖性更高。文章的研究揭示了在人口城镇化过程中迁移模式的转变与住房供给之间的匹配矛盾,阐明了制度性约束对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不足的深层次影响,为在当前新一轮的住房制度改革中应加大对流动人口公共住房供给,并建立与此相适应的新型住房保障供应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子女随迁 新型城镇化 住房保障
原文传递
一个现实问题的理论关照——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特征分析及其策略探索 被引量:6
4
作者 张宁娟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73-76,共4页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已经“升级”为一个社会问题。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包括流动子女教育和留守子女教育两个方面,其问题的焦点分别集中于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上。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即必须依赖学校教育外部...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已经“升级”为一个社会问题。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包括流动子女教育和留守子女教育两个方面,其问题的焦点分别集中于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上。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即必须依赖学校教育外部力量支持和学校教育内部各环节改革。作为一类社会性教育问题,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在最大程度上依赖于教育外部力量的支持,但与任何教育问题一样,其深度解决的关键依然在于学校教育内部各环节的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流动子女 留守子女
下载PDF
子女随迁对女性流动人口就业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谢鹏鑫 岑炫霏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06-120,共15页
当前家庭流动成为人口流动的新趋势,在子女随迁的同时,出现大量女性流动人口"流而不工"的现象。本文利用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调查数据,采用流入地中小学学校数量作为工具变量克服内生性问题,从实证上研究了子女随迁对女性流动... 当前家庭流动成为人口流动的新趋势,在子女随迁的同时,出现大量女性流动人口"流而不工"的现象。本文利用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调查数据,采用流入地中小学学校数量作为工具变量克服内生性问题,从实证上研究了子女随迁对女性流动人口就业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子女未随迁的女性流动人口相比,子女随迁后其就业概率下降了37.4%。随迁子女数量每增加1个,女性流动人口就业水平降低23.4%。进一步分析发现,虽然子女随迁带来家庭消费的增加有助于推动女性流动人口就业,但是子女随迁对其就业的不利影响仍然存在,而随迁子女入园和祖父母随迁照料能够促进女性流动人口的就业。异质性分析发现,子女随迁对农村女性流动人口、90后和70后的群体、中低收入的流动家庭的女性流动人口就业的负向影响更加显著。本文研究结论为理解女性流动人口就业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助于降低子女随迁的隐形成本,促进女性流动人口的充分就业,也有利于解决当前"用工荒"等劳动力短缺问题,推动流动人口市民化身份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流动人口 子女随迁 就业
原文传递
属地化管理体制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公共资源配置探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杨明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3-163,共11页
公共产品生产需要有效的公共资源配置机制。中国长期以来实行属地化管理体制,规定地方政府负有为户籍人口提供公共产品的事权责任,中央政府对财力、建设用地和行政编制三项公共资源进行宏观管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公共产品生产需要有效的公共资源配置机制。中国长期以来实行属地化管理体制,规定地方政府负有为户籍人口提供公共产品的事权责任,中央政府对财力、建设用地和行政编制三项公共资源进行宏观管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量猛增,使流入地政府客观上必须为他们提供义务教育,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需在财力资源、建设用地和教师编制等方面均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但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高度集中的地区,义务教育资源供求矛盾非常突出,资源不足且配置失衡。为全面、公正、有效地为随迁子女提供义务教育,政府应设立义务教育专项基金,明晰不同层级政府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分担职责,科学实施区域规划、调整学校布局,促使大型住宅项目配套建设学校,实行统一的城乡学校生师比和班师比配置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属地化管理体制 进城务工人员 随迁子女 义务教育 公共资源 户籍制度 教育专项资金
原文传递
城市规模的政治学:为什么特大城市的外来人口控制政策难以奏效 被引量:9
7
作者 熊易寒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21,共11页
2014年,中国政府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城市类型由四类变为五类,增设了超大城市,并加强了对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外来人口数量的控制。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开始采取严苛的政策,试图驱离外来人口,主要的措施包括拆除外来人口聚居的城中村... 2014年,中国政府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城市类型由四类变为五类,增设了超大城市,并加强了对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外来人口数量的控制。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开始采取严苛的政策,试图驱离外来人口,主要的措施包括拆除外来人口聚居的城中村或违章建筑、治理群租、提高流动儿童的入学门槛等。然而,这一系列严苛的外来人口管理政策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原因在于:人口的迁移本质上是一种市场行为,外来人口的就业以非公共部门为主,政府很难限制外来人口的就业;治理群租的信息成本和执法成本高昂,并且损害了本地居民(房东)的利益,难以实施;外来人口进入城市的首要目标不是为了获取优质的公共服务(如教育资源),而是为了相对高的收入和发展机会,提高入学门槛导致一部分儿童返乡,而他们的父母仍然留在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规模 外来人口 超大城市 特大城市
下载PDF
在校流动儿童健康风险研究述评 被引量:7
8
作者 纪颖 张炎 王倩怡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4-99,105,共7页
随着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和结构的改变,流动儿童比例不断增加,流动方式由"短期滞留"向"长期居住"转变,流动儿童的教育和健康问题日见突显。主要针对7-14岁的在校流动儿童的健康状况和健康风险进行文献述评。在校流动... 随着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和结构的改变,流动儿童比例不断增加,流动方式由"短期滞留"向"长期居住"转变,流动儿童的教育和健康问题日见突显。主要针对7-14岁的在校流动儿童的健康状况和健康风险进行文献述评。在校流动儿童的健康状况相对户籍儿童差,环境、行为与生活方式、卫生服务利用等方面的风险因素高于户籍儿童。在未来研究中应该更加关注在校流动儿童的健康监测研究、健康影响因素的系统分析、健康行为的多因素分析、相似儿童群体的比较研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流动儿童 健康风险 打工子弟学校
下载PDF
民工子弟与公办学校初中生安全感相关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马季 汪凯 +3 位作者 朱春燕 李孝明 庞礴 王小倩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年第7期778-781,共4页
目的比较民工子弟学校与公办学校初中生在安全感上的差异,探讨影响安全感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安全感量表、内在—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和自编问卷对76名民工子弟学校学生和146名公办学校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两类学生在安全感和心理控制... 目的比较民工子弟学校与公办学校初中生在安全感上的差异,探讨影响安全感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安全感量表、内在—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和自编问卷对76名民工子弟学校学生和146名公办学校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两类学生在安全感和心理控制源上没有差异(P>0.05);安全感和心理控制源呈显著性(P<0.001)负相关;对自编调查问卷进行因素分析,得到的8个因素中7个因素与安全感呈显著性相关;两类学生在各影响因素上有差异的是因素1(P<0.01)和因素8(P<0.001)。结论民工子弟学校与公办学校初中生在安全感总体水平上没有差异,影响安全感的是心理控制源等共8项因素,两类学生在各影响因素中有差异的是家庭教育方式和学校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心理学 青少年心理健康 比较研究 民工子弟 安全感
下载PDF
我国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受教育状况考察 被引量:5
10
作者 马学阳 《城市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5-90,共6页
利用原国家计生委开展的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对我国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基本特征和受教育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流动人口随迁子女规模庞大,近半数为省内流动,86.5%来自农村,其在城市流入地生活的平均时间为4年;在学前教育阶段... 利用原国家计生委开展的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对我国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基本特征和受教育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流动人口随迁子女规模庞大,近半数为省内流动,86.5%来自农村,其在城市流入地生活的平均时间为4年;在学前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入幼儿园的状况不容乐观,入幼儿园的比例约为70%,其中就读公立幼儿园的比例不到25%;在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不在学的比例高达10%;在高中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在学的比例约为80%,存在"早离校、早就业"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随迁子女 教育
原文传递
浅析我国农民工流动子女的家庭教育 被引量:4
11
作者 黄金生 《三明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336-339,共4页
培养后代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家庭教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建国至今,我国家庭教育特别是农村家庭教育仍然很落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和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部分农民工子女跟随父母一起流动而成为流动... 培养后代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家庭教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建国至今,我国家庭教育特别是农村家庭教育仍然很落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和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部分农民工子女跟随父母一起流动而成为流动儿童。由于大多数流动农民工家庭居无定所、收入低等原因,其家庭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社会各界应该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农民流动工子女的家庭教育的发展,以促进农民工子女的成长成才和全社会共同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流动子女 家庭教育
下载PDF
北京市6~23月龄流动儿童辅食喂养状况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冯超 许梦雪 +6 位作者 李堃 丁美琦 王博 吴思蒲 张霆 朱宗涵 关宏岩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8年第7期825-828,共4页
目的调查了解北京市流动人口聚集区6~23月龄流动儿童的辅食喂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16年11月至2017年4月,使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北京市流动人口聚集区6~23月龄流动儿童的主要看护人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世界卫生组织《婴幼... 目的调查了解北京市流动人口聚集区6~23月龄流动儿童的辅食喂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16年11月至2017年4月,使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北京市流动人口聚集区6~23月龄流动儿童的主要看护人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世界卫生组织《婴幼儿喂养评估指标》中的指标分析评价辅食喂养状况。结果调查6~23月龄流动儿童有效例数305名,其中膳食种类合格率为84.6%(258/305),膳食频率合格率为64.9%(198/305),可接受膳食合格率为58.4%(178/305),昨日富铁或强化铁食物添加率为55.7%(170/305)。通过卡方检验分析发现,6~11月龄、12~17月龄、18~23月龄组之间的膳食种类、频率、可接受膳食合格率和昨日富铁或强化铁食物添加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0.725、10.189、7.093和37.098,均P<0.05);在6~17月龄流动儿童中,持续母乳喂养儿童与断乳儿童之间膳食种类合格率和昨日富铁或强化铁食物添加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1.200和25.844,均P<0.05)。结论北京市流动人口聚集区小年龄段和持续母乳喂养流动儿童出现辅食喂养不合格的风险较高,提示应加强对小年龄段和持续母乳喂养流动儿童的辅食喂养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流动儿童 婴幼儿喂养 辅食喂养
下载PDF
生态移民儿童的框架效应及人格特征对风险决策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孙文喜 方建群 +5 位作者 刘艳秋 刘浩 胡静 魏佳 杜芸芸 张朝霞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8年第3期407-410,共4页
目的:探讨生态移民儿童的框架效应及其人格特征对风险决策的影响。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于2014年11月对宁夏生态移民地区月牙湖乡回民二中与贺兰县欣荣小学的738名10~15岁儿童分别进行问卷调查,被试者要求分别在正面和负面信息框... 目的:探讨生态移民儿童的框架效应及其人格特征对风险决策的影响。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于2014年11月对宁夏生态移民地区月牙湖乡回民二中与贺兰县欣荣小学的738名10~15岁儿童分别进行问卷调查,被试者要求分别在正面和负面信息框架下做出选择并完成艾森克人格问卷。结果:正面信息框架下生态移民儿童选择回避和寻求风险百分比为58.54%和41.46%,负面信息框架下生态移民儿童选择回避和寻求风险百分比为38.35%和61.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0.224,P〈0.01)。生态移民儿童的男生和女生在面临风险时的决策均表现出框架效应,在正面或负面信息框架下选择回避风险的概率在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正面和负面信息框架下,精神质与外倾性典型高分组和典型低分组的风险倾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神经质典型高分组和典型低分组的风险倾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735,5.098;P〈0.05)。结论:生态移民儿童风险决策的框架效应显著,神经质人格的移民儿童更倾向于风险寻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移民 儿童 风险决策 框架效应 人格特征
下载PDF
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与“城市梦”的实现 被引量:1
14
作者 徐莉 林雪明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年第4期105-108,共4页
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是流动人口"城市梦"实现的重要内容。采用文献研究、调查问卷和综合分析的方法,指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存在如下问题:未能全面适龄入学、教育经费"真空"、管理缺位、家庭教育缺失等问题,提... 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是流动人口"城市梦"实现的重要内容。采用文献研究、调查问卷和综合分析的方法,指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存在如下问题:未能全面适龄入学、教育经费"真空"、管理缺位、家庭教育缺失等问题,提出建立技能培训制度,提升城市流动人口素质;主动适应城市化趋势,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将城市流动人口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化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服务和管理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流动人口 城市梦 子女教育
下载PDF
“学做人”的新轨——乡村随迁子女都市教育的心态与生态
15
作者 刘谦 姚曼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19年第4期84-91,共8页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以其瞩目的市场规模吸引着大量务工人员进京谋生。从教委到学校,对随迁子女学业要求不抱过高期待的同时,将“学做人”作为主要教育目标明确提出。在此之中,“静默的伙伴”“惯常的节奏”“突发的事件”共同构成随迁...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以其瞩目的市场规模吸引着大量务工人员进京谋生。从教委到学校,对随迁子女学业要求不抱过高期待的同时,将“学做人”作为主要教育目标明确提出。在此之中,“静默的伙伴”“惯常的节奏”“突发的事件”共同构成随迁子女在城市生活中“学做人”的生态系统。“静默的伙伴”指那些萦绕在随迁子女学校和社区生活中的设施与场所。它们安静地存在着,却表明了城市对随迁子女的接纳与区隔。“惯常的节奏”指随迁子女在学校和家庭里惯常的时间节奏,以日常生活的姿态展现了教师和家长对随迁子女品行塑造的着力点、频率和方式;“突发的事件”则是在超越于日常生活节奏之外,以一种更极端和鲜明的方式,向随迁子女展现着进城务工人员成人世界的矛盾处理方式。这三个构成乡村随迁子女在都市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主要面向,共同从接纳与区隔、流动与固化、市场与人性等维度上构成“学做人”的新轨,塑造着乡村随迁子女在融入城市文化过程中的自我认识、定位与教育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做人 随迁子女 教育生态 教育生态系统 进城务工人员 成人世界 自我认识 矛盾处理
下载PDF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16
作者 周劭馨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1-3,共3页
重视农民工子女教育,是从我国新的社会现实和教育现实出发的,体现的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它是全面实现教育公平的要求,是有效培育城镇化建设人才的要求,是维护城镇社会稳定的要求、是城镇社会文化发展的要求。我们应该采取一些宽松的... 重视农民工子女教育,是从我国新的社会现实和教育现实出发的,体现的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它是全面实现教育公平的要求,是有效培育城镇化建设人才的要求,是维护城镇社会稳定的要求、是城镇社会文化发展的要求。我们应该采取一些宽松的措施,补课的措施,资助的措施,灵活的措施,热情做好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工作,让他们在充满阳光和温暖的学校大家庭中学习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农民工子弟 教育
下载PDF
Educating the children of migrants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a common challenge?
17
作者 Jennifer Holdaway 《China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Studies》 2018年第1期108-128,共21页
The education of the children of migrants is a policy issue of great importance in both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While first generation migrants have generally completed their education in the place of origin,and s... The education of the children of migrants is a policy issue of great importance in both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While first generation migrants have generally completed their education in the place of origin,and some may return,their children will generally remain in the receiving place.Both pragmatic and moral considerations therefore require that schools equip them to participate fully in society as workers and citizens.This paper considers what we know about 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 of low-skilled international labor migra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children of rural-urban migrants in China.It finds that although one migration flow is international and the other internal,the similar background characteristics of migrants create common challenges in both contexts;and the structure of both education systems serves to exacerbate underlying socio-economic inequalities.Residential segregation,unequal funding and formal and informal tracking processes concentrate migrant children in poor quality schools,resulting in low average levels of attainment and high drop-out rates.There are some obvious steps that could be taken in China to expand opportunities for migrant children,especially with regard to the transition to post-compulsory education,which is still constrained by their parents’household registration status(hukou).However,the experience of the United States shows that expanding access,while necessary,is not sufficient to level the playing field.To do this,targeted investments must be made to meet the specific educational needs of migrant childr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grants children EDUCATION Social mobility China United States
原文传递
四川省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心理复原力特征 被引量:22
18
作者 周文娇 高文斌 +1 位作者 孙昕霙 罗静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86-390,共5页
目的:探索四川省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心理复原力特点及差异。方法:使用青少年心理复原力量表对四川省成都、广元、宜宾、绵阳的打工子弟学校和留守儿童较集中的农村学校1 391名在校学生(504名小学生和887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中学生... 目的:探索四川省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心理复原力特点及差异。方法:使用青少年心理复原力量表对四川省成都、广元、宜宾、绵阳的打工子弟学校和留守儿童较集中的农村学校1 391名在校学生(504名小学生和887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中学生组流动儿童在心理复原力上得分(128.11±21.70)显著低于对照组普通学生(132.87±23.22)和留守儿童(135.61±22.77),F0.05(2,884)=8.076,P<0.001,流动儿童在心理复原力除同伴外的4个维度上(包括家庭、学校、社会以及自身特质)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儿童(家庭:F0.05(2,884)=7.820,P<0.001;学校:F0.05(2,884)=5.041,P=0.007;社会:F0.05(2,884)=9.261,P<0.001;自身特质:F0.05(2,884)=3.510,P=0.030),而留守儿童与对照组儿童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的年级和不同的性别间,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在心理复原力的不同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农民工子女,尤其是流动儿童,整体来说心理复原力较差,从外界环境获得的心理资源和支持较少,对外部环境的参与也相对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暂居者和移居者 儿童心理学 留守儿童
下载PDF
农民工教养方式与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特征和关系 被引量:18
19
作者 靳小怡 刘红升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0-59,共10页
从乡城流动和学校性质的视角,分析农民工教养方式与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的特征,揭示农民工教养方式与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的关系。结果发现: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的总体水平不高,各维度发展水平不一,并显著低于城市儿童;关爱关怀和鼓励自主较少,... 从乡城流动和学校性质的视角,分析农民工教养方式与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的特征,揭示农民工教养方式与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的关系。结果发现: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的总体水平不高,各维度发展水平不一,并显著低于城市儿童;关爱关怀和鼓励自主较少,过度保护和冷漠拒绝较多,是农民工教养方式的重要特征,且明显不同于城市人;不同弹性水平的流动儿童在父母教养方式的各维度上均有显著差异;农民工不同的教养方式对流动儿童心理弹性有不同影响,且明显区别于城市人。进一步分析发现,农民工教养方式特征、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特征以及农民工教养方式对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均呈现出明显的群体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教养方式 流动儿童 心理弹性 异质性
下载PDF
关于“打工子弟”学校存在的合法性思考 被引量:13
20
作者 张燕韡 王宁 黄亮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1期70-75,共6页
打工子弟学校是城市流动人口自发创造的产物,其最初的办学目的和最终的社会效果都在于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但是,这个中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特殊事物,虽然大量地、长时期地实际存在,却迟迟得不到社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认... 打工子弟学校是城市流动人口自发创造的产物,其最初的办学目的和最终的社会效果都在于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但是,这个中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特殊事物,虽然大量地、长时期地实际存在,却迟迟得不到社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认可,其原因复杂多样。《昆明市城区农民工子女教育状况的调查研究》课题组用了一年的时间,调查分析这一社会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打工子弟学校 农民工子女 义务教育 合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