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4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鲁迅、胡适对李伯元人格与创作的误解 被引量:7
1
作者 王学钧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17-123,共7页
鲁迅所创“谴责小说”概念是以李伯元及其《官场现形记》为典范概括、推广而成的小说史概念,内涵丰富,逻辑严谨,包含着对作者人格及创作的双重贬义。其发生论依据三项事实判断,但这三项事实判断都不合事实,而属误解。其误解经代代承袭,... 鲁迅所创“谴责小说”概念是以李伯元及其《官场现形记》为典范概括、推广而成的小说史概念,内涵丰富,逻辑严谨,包含着对作者人格及创作的双重贬义。其发生论依据三项事实判断,但这三项事实判断都不合事实,而属误解。其误解经代代承袭,遮蔽了晚清小说固有的人文内涵及其意义,需要澄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伯元 鲁迅 胡适 谴责小说
原文传递
从“谴责小说”看文学研究的亟待突破 被引量:8
2
作者 杨联芬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4期138-141,共4页
“谴责小说”概念在获得它特有的含义、被用于指称晚清社会讽刺小说之后,也渐渐获得一种整体性质,几乎成为晚清小说的代称。而实际上,这个概念难以承担对晚清小说的整体指称,时代赋予了鲁迅、胡适那一代新文化人创造新文化和新文学的使... “谴责小说”概念在获得它特有的含义、被用于指称晚清社会讽刺小说之后,也渐渐获得一种整体性质,几乎成为晚清小说的代称。而实际上,这个概念难以承担对晚清小说的整体指称,时代赋予了鲁迅、胡适那一代新文化人创造新文化和新文学的使命,也决定了“谴责小说”一类概念的历史暂定性。五四对传统形式文学的批评,目的是创造新形式,并不负责为将来的批评提供固定的结论。因此,超越前人和历史,是当今文学研究能否有实质进展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谴责小说 鲁迅 胡适 《孽海花》 超越历史
下载PDF
刘向《诗》学家法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黄梓勇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2期9-19,共11页
刘向之《诗经》学家法,前人每有论及。然其论据及研究方法,均仍有可改善之处。本文从家学、异文比较、《诗》说比较三方面,考论刘向之《诗》学家法,以图全面分析刘向《诗》学家法的问题,并希望由此而于两汉《诗》学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 刘向 《诗经》学 家法 鲁诗
下载PDF
《毛诗》晚出四证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启成 付星星 《贵州文史丛刊》 CSSCI 2008年第2期1-7,共7页
《毛诗》晚出,这已是诗经史上不争的事实。但《毛诗序》、《毛传》晚出于何时?晚出的原因何在?证据是否确凿?这些问题均未得到深入的研究。为此,本文拟对《毛诗序》、《毛传》与《礼记》、《史记》与三家诗的关系,对《毛诗》学派的发展... 《毛诗》晚出,这已是诗经史上不争的事实。但《毛诗序》、《毛传》晚出于何时?晚出的原因何在?证据是否确凿?这些问题均未得到深入的研究。为此,本文拟对《毛诗序》、《毛传》与《礼记》、《史记》与三家诗的关系,对《毛诗》学派的发展流程作较为全面的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诗序》 《毛传》与《礼记》 《史记》与三家诗的关系 《毛诗》学派的全流程
下载PDF
论“五四”女作家的反家庭叙述——以庐隐、石评梅、白薇为个案
5
作者 马美爱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30-32,共3页
庐隐、石评梅、白薇等女作家在作品中经常表现出以否定家庭的合理性为核心的反家庭叙述,否定家庭中的"男权统治",摧毁"父亲"的形象;反映家庭对女性的压抑、歧视和囚禁;表现新式家庭对女性的束缚,等等,主张打破家庭... 庐隐、石评梅、白薇等女作家在作品中经常表现出以否定家庭的合理性为核心的反家庭叙述,否定家庭中的"男权统治",摧毁"父亲"的形象;反映家庭对女性的压抑、歧视和囚禁;表现新式家庭对女性的束缚,等等,主张打破家庭的藩篱,走上社会去追求女性解放。虽不免偏激,但反映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女性主体意识的初步觉醒,推动了女性解放事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时期 现代文学 女作家 反家庭叙述 庐隐 石评梅 白薇 女性解放思想
下载PDF
辜鸿铭、鲁迅、胡适的文化价值观之比较 被引量:1
6
作者 吴建华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102-104,共3页
辜鸿铭、鲁迅、胡适是20世纪中国思想界和文学界的三位标志性人物,三人的文化价值观也各不相同,在如何对待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上表现尤为明显。辜鸿铭盲目排外;胡适崇洋媚外;鲁迅则主张吸收外国好的东西,排斥外国坏的东西。鲁迅的思想... 辜鸿铭、鲁迅、胡适是20世纪中国思想界和文学界的三位标志性人物,三人的文化价值观也各不相同,在如何对待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上表现尤为明显。辜鸿铭盲目排外;胡适崇洋媚外;鲁迅则主张吸收外国好的东西,排斥外国坏的东西。鲁迅的思想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在对待新文化运动的态度上及如何看待中国国民性问题,三人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辜鸿铭 鲁迅 胡适 中国 文化价值观 西方文化
下载PDF
说“美刺”——兼谈鲁、齐、韩、毛四家诗之异同
7
作者 张毅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5-72,共8页
古代儒家成系统的诗论 ,出自对《诗经》的解读 ,较早的有鲁、齐、韩、毛四家。四家说诗互有异同 ,但无论是讲诗言志 ,或是以比兴言诗 ,还是谈风雅正变 ,都以“美刺”为一贯之宗旨。这成为汉代诗学思想体系最显著的特征 。
关键词 美刺 四家诗 比兴 风雅正变
下载PDF
1933年鲁迅对胡适的批评 被引量:3
8
作者 郝庆军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15-20,共6页
1933年初,胡适作为"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北平分会的主席,公然替政府当局掩饰罪责,指责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总会。此后鲁迅在《申报.自由谈》上发表了《王道诗话》和《"光明所到"》等一系列文章批评胡适,而台湾个别学者... 1933年初,胡适作为"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北平分会的主席,公然替政府当局掩饰罪责,指责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总会。此后鲁迅在《申报.自由谈》上发表了《王道诗话》和《"光明所到"》等一系列文章批评胡适,而台湾个别学者认为鲁迅是公报私仇。其实,通过史料的发掘和解读,可以发现,鲁迅对胡适的批评揭示了某些自由知识分子宣扬的自由精神的虚妄性,揭示出在民族危机的时代,知识阶层思想层面出现的某些更为复杂的方面。其特点是在用"戏仿"的修辞手段和批评策略,在多重反讽中对胡适当时的某些行为及其隐含的思想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剖析。在第一篇文章中,鲁迅戏仿了胡适的"人权说"、"实验主义"和"鹦鹉对话",并用诗话的形式对胡适替当局说话、压制民主的言行予以反讽。在第二篇文章中,鲁迅使用了三重戏仿的方式,对胡适关于北平监狱的调查进行颠倒性的讽喻,并对谁代表光明与谁维护黑暗作了有说服力的辩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胡适 戏仿修辞 文化批评
下载PDF
鲁迅与胡适的个人主义思想之比较 被引量:2
9
作者 曹艳红 《韶关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48-52,共5页
鲁迅和胡适是20世纪初期的启蒙思想家,他们在早期都宣扬个人主义,呼唤人的解放。同样名为个人主义,其思想内涵有相似之处,有与西方个人主义基本精神相一致的内容,也有按照中国实际改造过的内容。因此,在五四时期两人是同道者。但是两人... 鲁迅和胡适是20世纪初期的启蒙思想家,他们在早期都宣扬个人主义,呼唤人的解放。同样名为个人主义,其思想内涵有相似之处,有与西方个人主义基本精神相一致的内容,也有按照中国实际改造过的内容。因此,在五四时期两人是同道者。但是两人的思想在不同精神资源的影响下也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胡适 个人主义
下载PDF
自欺意识与生存困境:《伤逝》意蕴再探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仲雷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期103-109,共7页
《伤逝》是鲁迅的一篇意蕴丰赡、晦涩难懂的爱情小说。造成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不仅来自社会环境和经济因素等外部压力,也源自他们精神世界中无法摆脱的自欺意识。这种意识既体现在他们对待生活和爱情的态度上,也隐现在其强烈的自... 《伤逝》是鲁迅的一篇意蕴丰赡、晦涩难懂的爱情小说。造成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不仅来自社会环境和经济因素等外部压力,也源自他们精神世界中无法摆脱的自欺意识。这种意识既体现在他们对待生活和爱情的态度上,也隐现在其强烈的自我意识中。在两性关系中,子君试图用自欺的方式挽留爱情,涓生则在自欺中选择逃避子君的逼促。当涓生勇于面对真实、逃离自欺后,子君的悲剧性结局让他重新回到了自欺的状态,他带着悔恨和悲哀反思自己的真诚。《伤逝》中所表现的自欺意识和复杂人格,是鲁迅丰富复杂的思想和内心世界的间接折射,体现出他对人类普遍生命状态的揭示和对人的存在困境的哲学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伤逝》 自欺 生存困境
下载PDF
鲁迅与胡适“和而不同”的现代文化阐释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宗刚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8-76,共9页
鲁迅与胡适的关系终其始末是“和而不同”,其基调是“和”,具体表现在:鲁迅对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贡献以及胡适的学术研究成就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胡适对鲁迅的白话文创作实绩、前期的杂文创作以及小说史研究等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鲁... 鲁迅与胡适的关系终其始末是“和而不同”,其基调是“和”,具体表现在:鲁迅对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贡献以及胡适的学术研究成就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胡适对鲁迅的白话文创作实绩、前期的杂文创作以及小说史研究等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鲁迅和胡适的“和”是统一在其现代文化理念上的“和”,而他们的“不同”则是在“和”的前提下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其具体的文化方法和策略的差异上。鲁迅与胡适的“和而不同”恰好说明他们作为觉醒了的“真的人”,在确立了现代文化理念之后,其主体性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确立,这确保了五四新文学在其后的继承与发展中并没有被定于一尊,其历史价值和意义不可小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胡适 五四新文学 “和而不同”
下载PDF
论《鲁诗》形成渊源及其特色 被引量:1
12
作者 房瑞丽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85-89,共5页
依据三家《诗》研究的成果,可以分三个部分全面探讨《鲁诗》在先秦时期的形成渊源及其特色:一、通过《毛诗》、《鲁诗》与《左传》中的“引诗”相对照,说明《鲁诗》最接近先秦诗义古貌;二、从《鲁诗》诗说本身的特色,揭示班固“鲁最为... 依据三家《诗》研究的成果,可以分三个部分全面探讨《鲁诗》在先秦时期的形成渊源及其特色:一、通过《毛诗》、《鲁诗》与《左传》中的“引诗”相对照,说明《鲁诗》最接近先秦诗义古貌;二、从《鲁诗》诗说本身的特色,揭示班固“鲁最为近之”之说;三、从仅有的保留材料中,分析《鲁诗》诗篇、诗句存在的原始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诗 毛诗 左传 引诗
下载PDF
唐代诗话中的陆机批评——以《乐府古题要解》、《诗式》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璐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2019年第2期60-75,共16页
唐代的陆机批评角度比较客观,内容趋于具体,体现尚实倾向,代表者是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皎然《诗式》。具体来说,《乐府古题要解》解析陆机乐府诗,溯源诗歌本义,展现变化轨迹,体现复古思想,可分三个方面。一是指出拟作本义,揭示题目渊... 唐代的陆机批评角度比较客观,内容趋于具体,体现尚实倾向,代表者是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皎然《诗式》。具体来说,《乐府古题要解》解析陆机乐府诗,溯源诗歌本义,展现变化轨迹,体现复古思想,可分三个方面。一是指出拟作本义,揭示题目渊源;二是批评陆机变古,比较其中异同;三是肯定陆机创新,辨析俗说谬误。《诗式》则选录陆机诗歌11首,主要集中在乐府诗和赠答诗。从评语来看,陆机诗歌内容丰富,情真意切,符合皎然情境理念。皎然以意境论审视陆机诗歌,撷取陆机诗歌菁华,揭示陆机诗歌特点,深化陆机诗歌内涵。它们的意义在于,具体评论陆机诗歌作品,凸显陆机立意与重情特征,开创陆机专体批评先声,突破陆机风格批评窠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机 《乐府古题要解》 《诗式》 批评
原文传递
鲁迅为什么远离胡适 被引量:2
14
作者 孙郁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30-33,共4页
在新文化运动初期,鲁迅和胡适的许多观点比较相似。但后来随着政治及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他们两人的不同之处凸显出来。鲁迅在文化和思想观念上受尼采、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影响,以非确切性、反本质主义的哲学视角透视社会人生苦难;胡适以... 在新文化运动初期,鲁迅和胡适的许多观点比较相似。但后来随着政治及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他们两人的不同之处凸显出来。鲁迅在文化和思想观念上受尼采、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影响,以非确切性、反本质主义的哲学视角透视社会人生苦难;胡适以杜威的实验主义为认识论基础,以清明理性执著于启蒙和改良。对于当下中国而言,他们共同奠定了现代文明基石,是文化生态的两翼,不可分割与对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胡适 新文化运动
下载PDF
当仁不让于师:“楚辞之争”与陆侃如对胡适的驳辩 被引量:2
15
作者 徐坤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7-54,共8页
近年来,学界对胡适和陆侃如的师徒关系逐渐予以正视,但仍缺乏专门系统的梳理分析。在学术成长之路上,陆侃如一直得到胡适的青睐和栽培,也深受胡适的影响,但在学术理念和方法上却不尽一致,甚至有很大的分歧,这由1922年发生在师徒之间的&q... 近年来,学界对胡适和陆侃如的师徒关系逐渐予以正视,但仍缺乏专门系统的梳理分析。在学术成长之路上,陆侃如一直得到胡适的青睐和栽培,也深受胡适的影响,但在学术理念和方法上却不尽一致,甚至有很大的分歧,这由1922年发生在师徒之间的"楚辞之争"可见一斑。一些学者因此常把陆侃如放在胡适的对立面,实际上,陆侃如虽然在某些方面与胡适有不同程度的分歧,但作为胡适一手栽培起来的现代古典学者,就其基本学术立场而言,他们无疑志同而道合,彼此间的讨论和分歧是同道间正常的交流互动。讨论过程中,作为弟子的陆侃如坦率批评胡适的方法观点,可谓当仁不让于师;而胡适主动请弟子批评自己的论作,对弟子的批评质疑不以为忤,平心回应,也足可谓之虚怀能容,雅量可佩。可以说,现代楚辞研究正是在胡适与陆侃如等弟子们自由活跃的交流互动中生成发展起来的,而胡适与陆侃如师徒二人的创始之功尤其不可泯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侃如 胡适 历史演进方法 楚辞
下载PDF
明代近体律诗题标"平水韵"缉考 被引量:2
16
作者 沈文凡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4年第6期49-53,共5页
金大定年间(1161-1190),王文郁将宋人《广韵》206部合并为106韵:上下平各十五韵,上声廿九,去声三十,入声十七。大定六年(1166)由平水(地名)书坊首次刊行,定名为《增注礼部韵略》,这是我国最早诞生的"平水韵"。由元到明,特别... 金大定年间(1161-1190),王文郁将宋人《广韵》206部合并为106韵:上下平各十五韵,上声廿九,去声三十,入声十七。大定六年(1166)由平水(地名)书坊首次刊行,定名为《增注礼部韵略》,这是我国最早诞生的"平水韵"。由元到明,特别是到了明代。诗人已经非常普遍自觉地将"平水韵"用法规则运用于诗歌创作之中,而且在明显的诗题处标示出来,是诗韵史上辉煌的时期。当时诗人将"平水韵"用法规则,逆推于唐诗宋诗,对唐诗宋诗声韵格律的研究也起了沿波讨源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近体律诗 平水韵 缉考
下载PDF
恢复文学史之“争”相——从“《庄子》与《文选》之争”说开去 被引量:2
17
作者 高强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5期14-17,共4页
《庄子》与《文选》之争是一场各有洞见、也各有盲见的论争,但是,在"鲁迅中心主义"和"新文学史观的话语霸权"的影响下,对于相关问题的认识和反思还显得远远不足。对作为"反对者"的施蛰存的言说进行历史化... 《庄子》与《文选》之争是一场各有洞见、也各有盲见的论争,但是,在"鲁迅中心主义"和"新文学史观的话语霸权"的影响下,对于相关问题的认识和反思还显得远远不足。对作为"反对者"的施蛰存的言说进行历史化,有助于我们反思新文学史的话语霸权,复原文学史轮番上演的争执、争论、争辩、争吵的"众声喧哗"的"争"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施蛰存 争论 文学史 话语霸权
下载PDF
鲁迅与胡适:互为镜像的知识分子 被引量:2
18
作者 禹权恒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124-128,共5页
作为中国新文学天穹的两位巨星,鲁迅和胡适是互为镜像的知识分子。他们从同一营垒中的革命战士到分道扬镳,经历了一个曲折过程。后来,鲁迅思想开始"向左转",逐渐成为左翼文艺运动的精神领袖;胡适却不断向自由主义思想靠拢,终... 作为中国新文学天穹的两位巨星,鲁迅和胡适是互为镜像的知识分子。他们从同一营垒中的革命战士到分道扬镳,经历了一个曲折过程。后来,鲁迅思想开始"向左转",逐渐成为左翼文艺运动的精神领袖;胡适却不断向自由主义思想靠拢,终于成为蒋介石的重要"诤臣"。实际上,他们在政治立场和文化态度方面的迥异选择,是由于思想观念等诸多因素造成的。鲁迅和胡适都是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智者,肆意抬高或贬损其中一方,都是一种非理性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胡适 左翼 右翼 镜像
下载PDF
“解放了社会,也就解放了自己”——鲁迅、胡适论女性解放 被引量:1
19
作者 郭运恒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40-143,共4页
中国女性一直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她们除了要受到政权、族权、神权的统治之外,还要受到夫权的压迫。对此,作为中国现代文化宗师的鲁迅与胡适分别对中国女性生存的历史和现实作出了全面的考察,对压制中国女性的男权文化进行了系统而深刻... 中国女性一直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她们除了要受到政权、族权、神权的统治之外,还要受到夫权的压迫。对此,作为中国现代文化宗师的鲁迅与胡适分别对中国女性生存的历史和现实作出了全面的考察,对压制中国女性的男权文化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批判,并对中国的女性解放事业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胡适 女性解放 女性主义
下载PDF
鲁迅的光影与柔石《二月》的主题发覆
20
作者 陈思广 金洋洋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13-221,240,共10页
鲁迅的《柔石〈二月〉小引》是柔石《二月》接受史上的第一篇论文,在“悲剧动因”“典型人物”“艺术技巧”“现实意义”四个视野上开启了《二月》接受的新视阈,不仅助力了《二月》在新文学史上的经典地位,也对后来的接受者产生了深远... 鲁迅的《柔石〈二月〉小引》是柔石《二月》接受史上的第一篇论文,在“悲剧动因”“典型人物”“艺术技巧”“现实意义”四个视野上开启了《二月》接受的新视阈,不仅助力了《二月》在新文学史上的经典地位,也对后来的接受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过,鲁迅的视阈效应一方面生成了有效的接受环链,另一方面也使《二月》的接受渐入视点交融、视界重合的尴尬。“二月”作为象征,既是写萧涧秋在时间上仅在芙蓉镇上待了二个月,也在时代环境上予以透视:那料峭肃杀如寒风凛冽的氛围即如二月。作品不仅写了军阀混战造成的生灵涂炭,也揭示了乡言可畏、流言杀人、愚昧吃人的可悲现实。封建道德似无形之人,战争如有形之手,罪恶之本,它不仅使底层的农民家破人亡,也使立志济世救人的知识青年深陷重围,不得不以失败告终。小说以萧涧秋的人生遭际和文嫂的悲剧命运为线索,揭示了人道主义理论的破产和战争戕害百姓的残酷现实,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憎恶和对底层百姓的深刻同情,也使文本的反战主题得以凸显。而将《二月》视为“五四”以来“非战文学”发展史上一部承上启下的巅峰之作,其独特的文学价值更能凸显。这也是走出鲁迅的光影打开《二月》接受新视阈的有益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研究 鲁迅 柔石 《二月》 接受 反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