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俄国形式主义的文学本质论及其美学基础 被引量:8
1
作者 陈本益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95-100,共6页
俄国形式主义的“纯形式”文学本质论基于康德美学。但这种“纯形式”概念是依据感觉(“陌生化”感觉 )经验来确定的 ,因而剥离了康德美学“形式”概念中的主体性意蕴。
关键词 俄国形式主义 文学本质论 康德美学 经验主义美学
下载PDF
康德与黑格尔崇高理论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朱立元 黄文发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19,共8页
在概述康德、黑格尔崇高理论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对两者的异同,特别是差异从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又对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两人对理论前驱思想的选择性接受和他们的基本哲学立场,进行了追根溯源的探讨。
关键词 康德 黑格尔 崇高理论 关学
下载PDF
论康德的地域美学思想——以《自然地理学》为中心 被引量:8
3
作者 钟仕伦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3-71,共9页
康德的地域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自然地理学》中。康德从受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的人的种属特征、性格气质、生活习俗等视域考察了18世纪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风格与审美趣味,在孟德斯鸠"人从属于自然和气候"的思想基础... 康德的地域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自然地理学》中。康德从受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的人的种属特征、性格气质、生活习俗等视域考察了18世纪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风格与审美趣味,在孟德斯鸠"人从属于自然和气候"的思想基础上建构起他的地域美学思想。康德的地域美学思想是他重视审美经验的前批判期美学向重视理性分析的批判期美学的过渡,也是他整个美学思想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康德在《自然地理学》中阐释的受地理环境决定所形成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的差异、"鉴赏的偏离"、鉴赏是"对普遍使感官满意的判断"的思想、山区气候和乡愁悲剧的关系等,为他的《判断力批判》奠定了实践经验的基础,而《自然地理学》也因此成为康德建构整个美学思想体系的重要著作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地域美学思想 《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环境 鉴赏力的偏离 山区气候 乡愁悲剧
下载PDF
康德“目的”概念析义 被引量:8
4
作者 庄振华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81-90,共10页
康德在他的目的论中显示出他的三大"批判"真正的深层次结构,对整个德国观念论哲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传统的研究往往偏重于哲学家们的差异,而多少忽视了康德目的论在他的批判哲学中的关键地位和对后世的持久影响。康德认为... 康德在他的目的论中显示出他的三大"批判"真正的深层次结构,对整个德国观念论哲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传统的研究往往偏重于哲学家们的差异,而多少忽视了康德目的论在他的批判哲学中的关键地位和对后世的持久影响。康德认为,人可以感受到合目的性在自然事物上的表现(审美),也可以猜测有机物或有机的自然系统为一种自足地合目的的事物(自然目的论),但无法认识世界的终极目的与内在完善性,因为那样的认识超出了人的能力。他对知识的界定,以及局限于意识哲学立场的做法,虽然程度不同地被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突破了,但他的目的论的主体主义方式,即目的为主体所设定,却深深地影响了他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目的论 美学 判断力
下载PDF
康德美学的身体维度及其生态美学意义 被引量:6
5
作者 程相占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2-31,共10页
康德美学是典型的"心灵-表象"美学:心灵运用其各种认知能力,将客体通过综合而呈现为表象,客体于是通过表象被给予主体,心灵中的鉴赏力则将表象与主体的感受联系起来进行审美判断。但是,康德对于感受力与鉴赏力之间的关系一直... 康德美学是典型的"心灵-表象"美学:心灵运用其各种认知能力,将客体通过综合而呈现为表象,客体于是通过表象被给予主体,心灵中的鉴赏力则将表象与主体的感受联系起来进行审美判断。但是,康德对于感受力与鉴赏力之间的关系一直语焉不详,从而使其美学主要是一种理性的"判断学"而不是感性的"感受学"。不过,康德也曾经提出了与"反思的鉴赏力"相对的"感官的鉴赏力",还曾经偶然提及舌头、软腭、喉咙、眼睛与耳朵等身体感官,这都可以视为康德审美理论的身体维度。今天看来,人体的各种感官都具有特定的感知能力,客观世界正是通过这些感官而向人类显现的。按照康德目的论哲学包含的"适合性"原理,人类感官与客观事物具有天然的对应关系,客观事物能够以它们为通道而显现其自身。身体美学由此反思、批判进而超越了康德美学,从忽视、掩盖事物自身的"心灵-表象"美学,走向了关切事物自身、邀请事物自身如其本然地显现的"身体-事物自身"美学--后者正是生态美学的核心主题。从这个角度来说,身体美学是扭转康德美学的非生态倾向、进而将之重构为生态美学的最佳中介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美学 感受力 身体维度 身体美学 生态美学
下载PDF
康德美学中的直观问题 被引量:6
6
作者 牛宏宝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19,共9页
康德哲学和美学中的直观/直觉理论,在西方关于直观/直觉的话语历史上,居于非常特殊也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康德在直觉问题上,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因为康德的先验哲学主要进行的是人的心智能力之知、情、意的界限、原理和有效性... 康德哲学和美学中的直观/直觉理论,在西方关于直观/直觉的话语历史上,居于非常特殊也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康德在直觉问题上,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因为康德的先验哲学主要进行的是人的心智能力之知、情、意的界限、原理和有效性的研究,这就使得前现代的本体论哲学得到了彻底的扭转,即转向了主体哲学或意识哲学,转向了认识论。正是在这个双重背景下,直观问题在康德哲学和美学中获得了完全不同的阐释,获得了完全不同的话语呈现的框架。但也正是其启蒙哲学和主体论哲学的话语框架,使得康德一方面对前现代的本体论直观进行"祛魅",从而将其严格限定在主体感性直观的范围内,并因此而不承认有"理智直观"和审美直观;但另一方面,他在自然与自由之间架构桥梁的审美判断,却处处要求着一种超越自然与自由、感性与理性之分裂的整体性直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直觉 直观 美学 启蒙话语逻辑
下载PDF
从“主观美学”到“辩证美学”:阿多诺对康德美学的超越及其启示 被引量:1
7
作者 范永康 袁冰清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24年第1期15-27,471,共14页
阿多诺对康德美学的主体性立场、审美自律论、美丑关系论以及感性直观论进行了批判性的超越,他并没有片面地否定康德美学,而是加以辩证地扬弃和综合。与康德的主观美学相比,阿多诺的美学理论具有鲜明的辩证色彩,他深刻地揭示出主体与客... 阿多诺对康德美学的主体性立场、审美自律论、美丑关系论以及感性直观论进行了批判性的超越,他并没有片面地否定康德美学,而是加以辩证地扬弃和综合。与康德的主观美学相比,阿多诺的美学理论具有鲜明的辩证色彩,他深刻地揭示出主体与客体、自律与介入、审美与审丑、直观与概念、形式与内容、共相与殊相之间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关系。阿多诺的辩证美学并非严谨的理论体系,但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一是传统的哲学美学需要契合现代艺术实践,进行现代转换;二是可以运用“中介”思维改进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辩证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多诺 康德 主观美学 辩证美学
原文传递
康德:审美与教育的相遇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政文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02-107,共6页
自席勒以来,审美教育成为现代化进程中人类所面对的基本精神问题与社会问题之一,也是现代人类始终没有很好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因而有必要对审美教育的基本理念进行历史考察,以实现对审美教育的现代性重建。在历史的视野中,希腊人对审... 自席勒以来,审美教育成为现代化进程中人类所面对的基本精神问题与社会问题之一,也是现代人类始终没有很好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因而有必要对审美教育的基本理念进行历史考察,以实现对审美教育的现代性重建。在历史的视野中,希腊人对审美和教育倾注了极大的关怀,至18世纪卢梭,更是将教育、情感、培养问题判读为人类复归的基本问题。但是,直到康德,审美与教育才在人类自由定位和全面解放的路径上全面相遇,审美教育的核心理念逐渐生成,之后才有现代审美教育思想的产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艺术 审美 教育 自由
下载PDF
论康德鉴赏判断的先验理据 被引量:4
9
作者 胡友峰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25,68,共10页
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需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寻求鉴赏判断的先验依据,以便将鉴赏判断纳入到其先验哲学体系之中。康德对鉴赏判断先验理据的追寻经历了一波三折:首先要解决的是鉴赏判断何以是先验的这一基本问题,为其目的论寻找... 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需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寻求鉴赏判断的先验依据,以便将鉴赏判断纳入到其先验哲学体系之中。康德对鉴赏判断先验理据的追寻经历了一波三折:首先要解决的是鉴赏判断何以是先验的这一基本问题,为其目的论寻找先验原理。其次,通过对鉴赏判断的先验演绎,为鉴赏判断寻求普遍必然性。康德在人的心意状态中寻找鉴赏判断的先验依据,找到的是"审美共通感"。由于"审美共通感"是一种假设,要确保鉴赏判断的普遍必然性,必须要为其寻求终极依据,康德在鉴赏判断的二律背反中寻求到鉴赏判断的终极依据,这就是具有不确定性的"超感官之物的先验的理性概念",也就是康德所强调的"实践理性",最终得出康德对鉴赏判断的判定结论"美是道德的象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美学 鉴赏判断 先验理据
下载PDF
康德关于审美普遍性的双重证明
10
作者 彭保林 戴茂堂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0-159,共10页
康德批判哲学体系把证明人的认识、道德和审美何以具有普遍性作为根本旨趣。其中,康德为了证明审美普遍性,一方面在看不见的人的审美心理体验上探寻审美普遍有效的先天条件,康德找到了共通感;另一方面又在看得见的人的审美经验事实里寻... 康德批判哲学体系把证明人的认识、道德和审美何以具有普遍性作为根本旨趣。其中,康德为了证明审美普遍性,一方面在看不见的人的审美心理体验上探寻审美普遍有效的先天条件,康德找到了共通感;另一方面又在看得见的人的审美经验事实里寻求审美普遍有效的现实根据,康德找到了艺术。只有共通感,人的情感的普遍传递得不到现实的、经验的体察;只有艺术,人的情感的普遍传递得不到先天确认与根本保证。可见,康德对审美普遍性的双重证明是相互支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审美 普遍性 共通感 艺术
原文传递
从康德的美学原则看体育人文之美 被引量:4
11
作者 翁中清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94-99,共6页
我们从康德美学原则思考体育美,探讨体育人文美的审美理想,发现体育蕴含的人文之美的敬畏形式与自由形式;个体进入满足体育人文之美审美需求的状态,有助于建立个体体育生活中的审美判断;体育的人文之美是不能回避的、先验似的主题,它是... 我们从康德美学原则思考体育美,探讨体育人文美的审美理想,发现体育蕴含的人文之美的敬畏形式与自由形式;个体进入满足体育人文之美审美需求的状态,有助于建立个体体育生活中的审美判断;体育的人文之美是不能回避的、先验似的主题,它是体育的灵魂。怀着虔诚的、膜拜似的审美意识,把人文之美渗透到体育实践中,可丰富主体对体育人文之美的体验,促进主体对于体育的美学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体育 人文
下载PDF
黑格尔美学:马克思超越康德美学的桥梁——对李泽厚“康德→席勒→马克思”美学思路的补正 被引量:1
12
作者 范永康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23年第1期243-253,445,共12页
李泽厚绕开黑格尔,构建了一个“康德→席勒→马克思”的人道主义美学传统,但事实上,黑格尔在此传统中发挥了重要的过渡功能。黑格尔从康德和席勒那里发现了“美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理论渊源,再用一套严谨的客... 李泽厚绕开黑格尔,构建了一个“康德→席勒→马克思”的人道主义美学传统,但事实上,黑格尔在此传统中发挥了重要的过渡功能。黑格尔从康德和席勒那里发现了“美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理论渊源,再用一套严谨的客观唯心主义美学体系对之加以演绎和论证。马克思汲取了黑格尔的“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等美学思想,并在他的“劳动创造人”和“对象化”思想的启发下,创立了“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实践美学观,从而彻底突破了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美学。本文用“康德→席勒→黑格尔→马克思”对李泽厚的美学思路进行补正,并在“去黑格尔化”的学术背景下,重申黑格尔美学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泽厚 康德美学 黑格尔美学 马克思美学
原文传递
康德美学的审美救赎之途 被引量:3
13
作者 徐蔚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7年第8期68-70,80,共4页
韦伯认为世俗化是信仰消解的内驱力。当下,质感的、非理性的审美世俗化倾向使"审美的乌托邦"濒临危机,在宗教伦理没落的地方,人类的精神当归属何处?康德说:"我们的时代是真正的批判的时代,一切事物都必须接受批判。"... 韦伯认为世俗化是信仰消解的内驱力。当下,质感的、非理性的审美世俗化倾向使"审美的乌托邦"濒临危机,在宗教伦理没落的地方,人类的精神当归属何处?康德说:"我们的时代是真正的批判的时代,一切事物都必须接受批判。"那么,我们对时代是否也应该进行反思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美学 审美救赎 附庸美 自由美
下载PDF
从远古到现代体育艺术的形式逻辑与艺术限度考察 被引量:3
14
作者 杜高山 王欢 韩春利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4-48,共5页
体育艺术关系问题一直是国际体育哲学界关注的焦点话题。研究将体育艺术置于西方历史、艺术哲学、康德美学和现代艺术观念中进行形式逻辑与艺术限度考察,认为从古希腊将体育作为西方艺术的起源,到艺术哲学将体育艺术拒之门外,从康德美... 体育艺术关系问题一直是国际体育哲学界关注的焦点话题。研究将体育艺术置于西方历史、艺术哲学、康德美学和现代艺术观念中进行形式逻辑与艺术限度考察,认为从古希腊将体育作为西方艺术的起源,到艺术哲学将体育艺术拒之门外,从康德美学为体育的审美性、艺术性正名,到现代艺术观念转变中的体育艺术复归,人们对于体育艺术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研究为丰富发展我国体育艺术理论,促进体育美好生活实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艺术 艺术哲学 康德美学 审美运动 形式逻辑 艺术限度
下载PDF
从“物”的形式到“人”的形式——康德形式美论的理论意义 被引量:3
15
作者 方国武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8-23,共6页
西方美学史上,形式主义美学一味强调美与"物"之间的关联,将形式美的根源归结于物的自然属性。康德形式美论将形式之美与人紧密相连,具有区别于传统形式主义美学的"人"的特质,主要表现为形式之美在于人的本质力的创... 西方美学史上,形式主义美学一味强调美与"物"之间的关联,将形式美的根源归结于物的自然属性。康德形式美论将形式之美与人紧密相连,具有区别于传统形式主义美学的"人"的特质,主要表现为形式之美在于人的本质力的创造以及理想美的归属。就审美思维和审美主体的层面而言,康德形式美论对西方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形式主义美学 审美判断
下载PDF
蔡元培美育思想与孔门仁学 被引量:3
16
作者 左剑峰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35-142,共8页
蔡元培美育思想既受康德美学影响,又有所背离。他借助孔门仁学,破除了康德对审美精神价值的人为框限。"美育代宗教"与孔子以仁爱替代当时被普遍怀疑的天帝信仰,颇为相似。实际上,孔门人文精神及其对艺术教育的重视,是推动蔡... 蔡元培美育思想既受康德美学影响,又有所背离。他借助孔门仁学,破除了康德对审美精神价值的人为框限。"美育代宗教"与孔子以仁爱替代当时被普遍怀疑的天帝信仰,颇为相似。实际上,孔门人文精神及其对艺术教育的重视,是推动蔡元培提出"美育代宗教"主张的重要原因。蔡元培美育思想注入了科学、民主、平等、自由、个性等新文化精神,但其主导精神是孔门仁学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蔡元培 “美育代宗教” 孔门仁学 康德美学
下载PDF
中国山水画内涵与康德美学之比较 被引量:3
17
作者 余凡 《黑河学院学报》 2022年第12期119-120,177,共3页
山水画在中国绘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画的审美及价值取向。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与创作渗透着儒道禅三种宗教美学观念,尤其文人画兴起后,山水画的审美偏向“无功利性”。将哲学家康德的基本美学思想“无功利目... 山水画在中国绘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画的审美及价值取向。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与创作渗透着儒道禅三种宗教美学观念,尤其文人画兴起后,山水画的审美偏向“无功利性”。将哲学家康德的基本美学思想“无功利目的性”,从文化思想层面切入,发现其与文人山水画所传达的美学思想有着相通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山水画 艺术道德 康德美学 无功利审美
下载PDF
以中国传统智慧会通和消化康德的第三批判——牟宗三美学思想初探 被引量:1
18
作者 宛小平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4-30,共7页
牟宗三以"无向判断"来代替传统"反思判断"的翻译,其深意是试图和中国传统道家"道无"的智慧挂上钩,以便强调审美的"无相原则"比起康德立于"道有"思维背景上的"超越原则"要... 牟宗三以"无向判断"来代替传统"反思判断"的翻译,其深意是试图和中国传统道家"道无"的智慧挂上钩,以便强调审美的"无相原则"比起康德立于"道有"思维背景上的"超越原则"要高明些。牟宗三不同意康德把"合目的性"应用于审美判断,认为出了"滑转"和"混漫"的纰漏,并指出康德的审美判断还是一个知识机能,并不能充当自然和自由的"桥梁",应该依中国人的道德形而上直贯下来。此外,康德用来说明审美的"超越原则"是一种"外离"而不是"内合"方法。基于对康德的第三批判的怀疑,牟宗三提出了要以中国传统"妙"、"慧"来改造康德的鉴赏判断,指出"审美判断既是妙感妙慧之品鉴",且是一种"无向判断"。因此,审美判断之超越原则应该就是"无相原则"。事实上,牟宗三是以"无相原则"去代替康德那个只在"分别说"层次上的"超越原则",并主张"分别说"里的美相还要到"合一说"里给"化掉",这样才能达到即真即善即美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宗三美学 康德关学 超越原则 无相原则 分别说 合一说
下载PDF
论伽达默尔对艺术真理的探寻 被引量:1
19
作者 胡友峰 付昌玲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2-35,共4页
伽达默尔通过对康德美学的重释和对审美意识抽象的批判,得出了他关于艺术真理的结论,即我们在艺术中经验到的不是一种科学真理,而是一种存在的真理,这种真理是一种生活真理和意义真理,这种真理经验改变了我们理解主体并影响到我们整个... 伽达默尔通过对康德美学的重释和对审美意识抽象的批判,得出了他关于艺术真理的结论,即我们在艺术中经验到的不是一种科学真理,而是一种存在的真理,这种真理是一种生活真理和意义真理,这种真理经验改变了我们理解主体并影响到我们整个的世界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达默尔 艺术真理观 康德美学 审美意识抽象
下载PDF
审美与自由——略论《判断力批判》对当代美学的启示 被引量:2
20
作者 庄振华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0-56,共7页
当代美学处在市民社会全面技术复制的情形下,试图颠覆这种技术复制,同时却又接受了后者提供的一个基本前提:感性与想象力的自足性。正是这个基本前提将当代美学与和它一样也追求自由的康德美学区别开来了,因为康德美学的出发点是一套目... 当代美学处在市民社会全面技术复制的情形下,试图颠覆这种技术复制,同时却又接受了后者提供的一个基本前提:感性与想象力的自足性。正是这个基本前提将当代美学与和它一样也追求自由的康德美学区别开来了,因为康德美学的出发点是一套目的论的终极秩序,而当代美学对此不感兴趣,将其斥为幻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当代美学 审美 自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