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1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审前羁押的法律控制——比较法角度的分析 被引量:143
1
作者 陈瑞华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97-110,共14页
审前羁押作为一种最严厉的强制措施 ,会使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受到较为严重的侵害。为对审前羁押实施严密的法律控制 ,西方国家在法律上将羁押与逮捕加以严格的分离 ,从实体构成要件上限定了适用羁押的法律根据 ,对羁押的期限及其... 审前羁押作为一种最严厉的强制措施 ,会使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受到较为严重的侵害。为对审前羁押实施严密的法律控制 ,西方国家在法律上将羁押与逮捕加以严格的分离 ,从实体构成要件上限定了适用羁押的法律根据 ,对羁押的期限及其延长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将羁押场所与逮捕后的监禁场所加以分离 ,并从程序上为被羁押者提供了各种司法救济途径。在这些问题上 ,西方国家的法律确立了一些基本原则和理论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前羁押 法律控制 司法审查 司法救济
原文传递
我国环境权理论研究三十年之回顾、反思与前瞻 被引量:83
2
作者 吴卫星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80-188,共9页
环境权是全球性生态危机背景下的新兴权利之一。三十年来我国环境权理论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形成了最广义环境权说、广义环境权说和狭义环境权说等各种学术主张。但是,既往的研究仍然存在外文文献引证数量较少、跨部门法研究有待加强、... 环境权是全球性生态危机背景下的新兴权利之一。三十年来我国环境权理论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形成了最广义环境权说、广义环境权说和狭义环境权说等各种学术主张。但是,既往的研究仍然存在外文文献引证数量较少、跨部门法研究有待加强、环境权概念的泛化、"美日中心主义"倾向和实证研究欠缺等问题。今后的环境权研究应当着重从环境权的类型化、环境权的司法救济特别是环境权与其他基本权利的竞合与冲突、作为公权的环境权与作为私权的环境权及其相互关系以及环境权的本土化研究这四个方面予以推进和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权 实证研究 类型化 司法救济
原文传递
非法证据排除程序再讨论 被引量:62
3
作者 陈瑞华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6-182,共17页
对于被告方提出的排除非法证据的申请,法院要进行专门的程序性裁判。作为一项基本原则,被告方一旦提出排除非法证据的申请,法院就要优先审查侦查行为的合法性问题,使程序性裁判具有优先于实体性裁判的效力。作为程序性裁判的两个重要部... 对于被告方提出的排除非法证据的申请,法院要进行专门的程序性裁判。作为一项基本原则,被告方一旦提出排除非法证据的申请,法院就要优先审查侦查行为的合法性问题,使程序性裁判具有优先于实体性裁判的效力。作为程序性裁判的两个重要部分,初步审查要求被告方承担初步的证明责任,具有过滤不必要的程序性裁判的功能;正式调查作为法院的程序性听证程序,具备基本的诉讼构造,偏重于职权主义的诉讼模式,并由公诉方承担证明侦查行为合法性的责任,且要达到最高的证明标准。对于一审法院就非法证据排除问题所作的决定,二审法院无法提供独立的司法救济,只能将其与实体问题一并作为是否撤销原判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法证据排除程序 初步审查 正式调查 司法救济
原文传递
生态环境损害多元救济机制之衔接研究 被引量:51
4
作者 吕梦醒 《比较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3-151,共19页
围绕着生态环境损害救济,我国构建了多元主体参与、多种路径并存的制度体系,为公共利益提供全面保障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同机制之间应如何衔接的难题。衔接规则的缺失会引发不同机制功能重叠、相关主体角色错位、权责不明等诸多问题,严重... 围绕着生态环境损害救济,我国构建了多元主体参与、多种路径并存的制度体系,为公共利益提供全面保障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同机制之间应如何衔接的难题。衔接规则的缺失会引发不同机制功能重叠、相关主体角色错位、权责不明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生态环境损害救济制度功效的发挥。因此,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损害救济的多维衔接机制是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迫切任务。生态环境损害救济机制的衔接安排本质上是行政权能和司法权能的优化配置问题。基于二者的权限划分与功能定位,结合我国实践和域外经验考察,我国生态环境损害救济机制的衔接安排应当遵循"行政救济优先于司法救济"的基本原则。在具体制度设计层面,通过明确政府索赔权的适用范围,确立行政执法的优先性;通过完善民事公益诉讼启动的前置条件,确立行政救济的优先性;通过完善具体的诉讼程序规则,确立"先行后民"的检察公益诉讼衔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损害 行政救济 司法救济 衔接安排 环境公益诉讼
原文传递
高校法治与特别权力关系 被引量:33
5
作者 刘庆 王立勇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52-157,共6页
依法治校是我国行政法学界新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一些对高校的诉讼更是将对高校的依法治理问题的讨论置于公众的广泛关注之下。高校法治并不完全排斥特别权力关系理论,而需要吸收其合理内核,并做出一定的改良。通过引入法律保留、司... 依法治校是我国行政法学界新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一些对高校的诉讼更是将对高校的依法治理问题的讨论置于公众的广泛关注之下。高校法治并不完全排斥特别权力关系理论,而需要吸收其合理内核,并做出一定的改良。通过引入法律保留、司法救济以及正当程序原则和禁止权力滥用原则等,完善我国的高校法治理论,对学生管理权的法治化进行有益的尝试,以期对实践有所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法治思想 特别权力关系 司法救济 受教育权
原文传递
制定《政务处分法》应处理好的七对关系 被引量:29
6
作者 秦前红 刘怡达 《法治现代化研究》 2019年第1期8-24,共17页
为制定一部良善的《政务处分法》,立法应妥善处理诸多复杂关系:在处理《政务处分法》与《监察法》的关系时,应明确后者是前者的立法依据;在处理处分对象与监察对象的关系时,应明确处分对象需以监察对象为限,但监察对象并非皆为处分对象... 为制定一部良善的《政务处分法》,立法应妥善处理诸多复杂关系:在处理《政务处分法》与《监察法》的关系时,应明确后者是前者的立法依据;在处理处分对象与监察对象的关系时,应明确处分对象需以监察对象为限,但监察对象并非皆为处分对象;在处理处分措施及事由与公职人员身份的关系时,应注意处分措施及事由会随公职人员身份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在处理政务处分与内部惩戒的关系时,应注意政务处分对不同内部惩戒产生的不同影响;在处理处分事由与调查事项的关系时,应注意处分事由不限于监察机关的调查事项,因此需要实现司法、行政执法与监察工作的衔接;在处理政务处分内部救济与外部救济的关系时,应明确复审和复核并非唯一的救济途径,此外还可适当引入司法救济;在处理政务处分与党纪处分的关系时,应明晰二者的区别及联系,并据此实现彼此间的区分与衔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务处分法》 处分对象 处分事由 处分措施 内部惩戒司法救济
下载PDF
检察官客观义务的立法评析 被引量:23
7
作者 陈卫东 杜磊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3-46,173,共15页
我国法律上的检察官客观义务包括客观证据义务、逮捕审查责任、客观追诉责任、定罪救济责任、监督与法律救济责任、诉讼关照义务以及正当程序义务。总结来看,我国的检察官客观义务呈现出根源的复杂性、主体的机关性、律他性、客观真实... 我国法律上的检察官客观义务包括客观证据义务、逮捕审查责任、客观追诉责任、定罪救济责任、监督与法律救济责任、诉讼关照义务以及正当程序义务。总结来看,我国的检察官客观义务呈现出根源的复杂性、主体的机关性、律他性、客观真实性、法律公正性、司法性等特征。这种立法虽然有其积极意义,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弊端,需要在立法与实践中予以重视并积极应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检察官客观义务 法律监督 客观真实 法律守护人 司法救济
原文传递
体育纠纷救济法治化方案论纲 被引量:17
8
作者 张春良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9-28,55,共11页
无救济即无法治,无法治化的救济即无法治化的体育。我国现行体育救济机制虽在法理上包括行业内和行业外两大救济类型,但在实践中却存在行业外救济不足、行业内救济独大的跛足效应。为实现体育救济的法治化,应重建自力救济、行政救济与... 无救济即无法治,无法治化的救济即无法治化的体育。我国现行体育救济机制虽在法理上包括行业内和行业外两大救济类型,但在实践中却存在行业外救济不足、行业内救济独大的跛足效应。为实现体育救济的法治化,应重建自力救济、行政救济与司法救济三位一体的均衡化的体育治理体系,在补善各别救济机制的前提之上实现它们之间法治化的分工与合作,无为而治的救济体制才是体育法治化的上善之境。法治化不是格式化,中国问题应得到中国式解决,内生型的法治化道路才是重振中华体育辉煌伟业的对治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法治 自力救济 行政救济 司法救济 接近正义
下载PDF
“诉调对接”的理论透视及制度建构——司法救济与社会救济的互补性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冯伟 舒秋膂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73-79,共7页
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剖析了"诉调对接"的内涵和正当性基础,从理论上寻求"诉调对接"的存在价值,指出"诉调对接"是实现司法救济与社会救济互补的最佳途径和有效平台。同时结合司法实践,就"诉调对接"... 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剖析了"诉调对接"的内涵和正当性基础,从理论上寻求"诉调对接"的存在价值,指出"诉调对接"是实现司法救济与社会救济互补的最佳途径和有效平台。同时结合司法实践,就"诉调对接"的原则确定、流程设置、平台搭建、核心保障等问题提出具体设想,并对构建"诉调对接"的司法审查制度进行了积极探索,就司法审查的程序启动、审查原则、结果判断、强制执行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救济 社会救济 “诉调对接” 理论透视 制度建构
下载PDF
债券投资者司法救济规则建构论纲 被引量:16
10
作者 冯果 刘怿 《财经法学》 2020年第3期77-94,共18页
债券纠纷的恰当处理直接关系投资者权益保护和金融市场的整体稳定,不仅要考虑个体纠纷的妥善解决,还要着眼于群体性权利受损的整体救济。当前司法救济机制在债券市场的运行不畅,一方面源于行政权与司法权的纠结关系还未完全理顺,另一方... 债券纠纷的恰当处理直接关系投资者权益保护和金融市场的整体稳定,不仅要考虑个体纠纷的妥善解决,还要着眼于群体性权利受损的整体救济。当前司法救济机制在债券市场的运行不畅,一方面源于行政权与司法权的纠结关系还未完全理顺,另一方面在于主要基于股票交易模型形成的证券法律责任体系,难以满足当前债券纠纷责任追究的现实需求。面对司法救济规则碎片化和司法实践标准不一的现状,亟须厘清债券纠纷相关主体之间的角色定位和责任的边界,系统性建构一套结合债券自身特点的标准化司法救济规则,解决当前规则混乱和程序迟滞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债券纠纷 虚假陈述 司法救济 责任追究 规则建构
下载PDF
对监察专员(Ombudsman)制度的思考 被引量:15
11
作者 罗智敏 《行政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04-111,共8页
瑞典创设议会监察专员制度的一百多年后,为解决三权分立与代议制的危机,更好的保护公民的权益,监察专员制度作为行政监督的一种手段在世界上广泛传播。监察专员具有地位独立、程序简洁、形象公正、权力独特等特征,深受公众信任。近些年... 瑞典创设议会监察专员制度的一百多年后,为解决三权分立与代议制的危机,更好的保护公民的权益,监察专员制度作为行政监督的一种手段在世界上广泛传播。监察专员具有地位独立、程序简洁、形象公正、权力独特等特征,深受公众信任。近些年来监察专员在保护人权、反对腐败、促进公民与政府之间的良好关系以及保护集体利益和分散利益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监察专员制度对我国建立人大监督专员制度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监督 司法救济 人大监督专员
原文传递
高校教育惩戒权法理依据之反思与修正 被引量:14
12
作者 秦涛 张旭东 《复旦教育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1-47,63,共8页
传统观点认为,高校惩戒权是以特别权力关系理论为基础发展而来的一种非对等性权力,这种权力排除了被惩戒人的人权保障及司法救济。该观点显然与依法治教的顶层设计不符,也无法解释当前行政权、司法权对高校管理权的介入和干预。从法律... 传统观点认为,高校惩戒权是以特别权力关系理论为基础发展而来的一种非对等性权力,这种权力排除了被惩戒人的人权保障及司法救济。该观点显然与依法治教的顶层设计不符,也无法解释当前行政权、司法权对高校管理权的介入和干预。从法律关系上来看,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具有内部性,应定性为特别行政法律关系。在行政处罚、行政处分理论二分下,教育惩戒权属于行政处分,应当依据行政处分的基本法理来行使。但这种行政处分与《公务员法》中的行政处分不同,可依据是否“足以改变学生身份”“对学生有重大影响”的标准来判断是否可提起司法救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惩戒权 特别权力关系 行政处分 司法救济
下载PDF
环境公私协作:契约行政理路与司法救济进路 被引量:14
13
作者 柯坚 吴隽雅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3-121,共9页
环境公私协作通过在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引入责任共担、风险分担、互利互倚的合作契约机制的建立,旨在引入社会资本,推进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治理以及增进环境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它体现了环境行政从传统的监督管理行政到契... 环境公私协作通过在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引入责任共担、风险分担、互利互倚的合作契约机制的建立,旨在引入社会资本,推进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治理以及增进环境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它体现了环境行政从传统的监督管理行政到契约行政的法理拓展与机制创新。环境公私协作契约在法律性质上属于环境公益目标导向下的行政契约,并具有公法性和私法性并存、行政目的性和契约合意性兼具的特点。依据环境公私协作契约中契约合意与行政权力优位顺序的差异以及所占比重的不同,可将其类型化为私法性环境公私协作契约和公法性环境公私协作契约。司法救济是环境公私协作法治化、规范化不可或缺的环节,私法性环境公私协作契约以传统的民事诉讼为主要司法救济途径,而公法性环境公私协作契约的司法救济,则可根据具体纠纷起因而选择适用行政诉讼或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此外,环境公私协作契约行政追求的环境保护公益目标,也为环境公益诉讼司法救济机制的引入提供了必要性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公私协作 契约行政 法律性质 类型化 司法救济
下载PDF
《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及其实施 被引量:8
14
作者 陈寒枫 周卫国 蒋豪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61-66,共6页
虽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与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相比具有一些不同的特点,但前者并非“二等权利”,也是文明人类所享有的基本权利。经社文权利的实施主要通过立法及行政措施,其中一部分也可获得缔约国国内司法救济。在国际层面,政府... 虽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与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相比具有一些不同的特点,但前者并非“二等权利”,也是文明人类所享有的基本权利。经社文权利的实施主要通过立法及行政措施,其中一部分也可获得缔约国国内司法救济。在国际层面,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对国家履行经社文公约的情况进行监督。全球化进程将促进经社文权利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法 权利 司法救济 国际监督 全球化
原文传递
公司债券违约的司法救济:规范分析与体系建构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李安安 《中国应用法学》 2019年第5期34-47,共14页
我国目前的公司债券违约处置过程伴随着地方政府压力,司法介入公司债券违约有着坚实的正当性依据:能动司法理念的兴起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司法被动性,为公司债券违约的司法救济提供了理论前见;法院在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的特殊角色为司... 我国目前的公司债券违约处置过程伴随着地方政府压力,司法介入公司债券违约有着坚实的正当性依据:能动司法理念的兴起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司法被动性,为公司债券违约的司法救济提供了理论前见;法院在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的特殊角色为司法介入公司债券违约提供了现实依据。公司债券违约的司法救济完善的进路是摆正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树立能动司法的观念,将“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的公共政策融入司法裁判活动中,同时要补足基础性制度,构建操作性的程序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司债券违约 能动司法 司法救济 公共政策
下载PDF
行政合同救济的反思与重构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艳丰 雷建国 《行政与法》 2007年第5期87-90,共4页
随着现代行政管理的发展,行政合同在国家行政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尽管行政合同在行政法中的地位仍有争议,但在行政实践中已有大量行政合同的存在。行政合同的大量运用不可避免地会引发纠纷,而救济渠道不畅,制约了行政合同法治化的进程。... 随着现代行政管理的发展,行政合同在国家行政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尽管行政合同在行政法中的地位仍有争议,但在行政实践中已有大量行政合同的存在。行政合同的大量运用不可避免地会引发纠纷,而救济渠道不畅,制约了行政合同法治化的进程。本文从行政合同的行政可诉性入手,对行政合同救济的范围、救济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根据行政合同纠纷的特点,结合当前的司法救济制度对行政合同救济制度进行了构建,以期促进我国行政合同救济理论的发展与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合同 司法救济 行政调解 行政诉讼
下载PDF
“医养结合”模式下老年人权益保障的法律规制 被引量:10
17
作者 彭科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44-50,共7页
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老年人对医疗辅助的需求增加,"医养结合"模式成为新时代的养老趋势。虽然"医养结合"模式的实行极大地提高了老年人的养老质量,但是其实行过程中老年人权益未能得到有效保障。从法律规制视角而言... 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老年人对医疗辅助的需求增加,"医养结合"模式成为新时代的养老趋势。虽然"医养结合"模式的实行极大地提高了老年人的养老质量,但是其实行过程中老年人权益未能得到有效保障。从法律规制视角而言,当前"医养结合"模式下老年人权益保障主要存在立法有缺陷、执法不规范、司法救济乏力、普法宣传不当等问题,需完善相关立法、深化执法规范建设、强化司法保障、改善普法宣传效果,以切实保障老年人权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养结合 老年人 权益保障 司法救济
下载PDF
临时仲裁程序僵局及其机构介入 被引量:10
18
作者 陈磊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4期42-50,共9页
临时仲裁赋予当事人高度的自治与程序控制权,但其灵活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程序主体的合作,一旦合意不能,易致程序失灵、程序僵局。临时仲裁在启动、组庭、运行、执行四个环节均可能出现僵局:仲裁协议成立要件不明确造成程序无法启动,仲... 临时仲裁赋予当事人高度的自治与程序控制权,但其灵活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程序主体的合作,一旦合意不能,易致程序失灵、程序僵局。临时仲裁在启动、组庭、运行、执行四个环节均可能出现僵局:仲裁协议成立要件不明确造成程序无法启动,仲裁庭组成不能导致程序失灵,临时仲裁运作失败后易陷入"三不管"困境,临时仲裁裁决缺乏法律支撑会引发执行难题。破解临时仲裁程序僵局须通过仲裁机构介入及司法机构救济。仲裁机构介入临时仲裁可提供程序协助及管理服务,在临时仲裁程序中指定仲裁员、监督仲裁庭履职状况、为临时仲裁裁决提供转化桥梁。机构介入并不改变临时仲裁的性质,机构介入的理想模式是"服务"而非"管理"。司法对临时仲裁的介入体现为当事人与仲裁员合意不能时的司法救济、临时仲裁程序中断后的司法衔接、临时仲裁裁决的司法承认与执行。司法介入需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协助临时仲裁并进行合法性监督,为临时仲裁僵局提供外部协助和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时仲裁 程序失灵 程序僵局 机构介入 司法救济
下载PDF
基于PPP合同行政属性的政府介入权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朱蕾 袁竞峰 杜静 《建筑经济》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92-95,共4页
PPP合同兼具"合同属性"和"行政属性",而其行政属性使政府部门拥有很多特权。对其中的一种特权——政府介入权进行研究,分析出这种特权以PPP合同的行政属性为前提,以行政合同的特权和政府的自由裁量权为依据,以行政... PPP合同兼具"合同属性"和"行政属性",而其行政属性使政府部门拥有很多特权。对其中的一种特权——政府介入权进行研究,分析出这种特权以PPP合同的行政属性为前提,以行政合同的特权和政府的自由裁量权为依据,以行政司法救济为规制方法。此研究将促进公共和私人部门正确运用并规制行政特权,有助于PPP合同在我国的成功应用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介入权 行政特权 自由裁量权 违约 司法救济
原文传递
司法救助及其中国模式——以《关于建立完善国家司法救助制度的意见(试行)》展开 被引量:10
20
作者 赵国玲 徐然 《政法论丛》 CSSCI 2014年第5期15-23,共9页
司法救助的前身是刑事被害人救助,后者与各国刑事被害人补偿具有同一性,而前者在吸收被害人救助内涵后,不再属于民事诉讼费用制度中的特定概念。社会矛盾激化、纠纷解决的司法化以及普遍存在的执行难现象,是司法救助取代刑事被害人救助... 司法救助的前身是刑事被害人救助,后者与各国刑事被害人补偿具有同一性,而前者在吸收被害人救助内涵后,不再属于民事诉讼费用制度中的特定概念。社会矛盾激化、纠纷解决的司法化以及普遍存在的执行难现象,是司法救助取代刑事被害人救助的内在原因。我国司法救助以功利主义作为正当化根基,倡导保护生活模式,大幅扩张救助对象范围,实现救助决定权的多元分享,从而具有了鲜明的中国特点。明确国家在司法救助中的清偿代位人角色,多元化地理解司法救助的正当性根据,确定被救助人权利主体的地位,同时合理地对救助对象加以类型化,是我国司法救助制度完善的可行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救助 被害人救助 代位责任 功利主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