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沙遗址出土象牙、骨角质文物现场临时保护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肖璘 孙杰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2年第2期26-30,共5页
为寻求一种实际可行、安全可靠的出土象牙、骨角质文物现场加固保护的方法,通过用几种加固剂在象牙等样品上做渗透加固实验,对比、筛选出效果较好的聚乙烯醇缩丁醛加固剂,用该加固剂对考古发掘现场的象牙等进行现场临时加固,效果尚可。
关键词 象牙 骨角质 渗透加固 文物保护 金沙遗址
下载PDF
论三星堆-金沙文化 被引量:17
2
作者 施劲松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5-72,共8页
成都平原以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为代表的青铜时代遗存为同一个考古学文化,它不同于此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和东周时期的巴蜀文化。从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两方面对这个文化进行考察,可以更为深入地认识成都平原青铜时代甚至整个先秦时期的... 成都平原以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为代表的青铜时代遗存为同一个考古学文化,它不同于此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和东周时期的巴蜀文化。从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两方面对这个文化进行考察,可以更为深入地认识成都平原青铜时代甚至整个先秦时期的文化与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星堆遗址 金沙遗址 知识体系 价值体系
下载PDF
成都金沙遗址距今3000年的古气候探讨 被引量:15
3
作者 姚轶锋 李奎 +3 位作者 刘建 王宇飞 杜乃秋 李承森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4期549-560,共12页
成都金沙遗址位于成都西郊金沙村,推测是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0年)古蜀国的都邑所在地。文中分析了金沙遗址2个探方WT7908和IT8305的31个孢粉样品。探方IT8305孢粉组合表明:蕨类植物孢子占60.3%,草本被子植物花粉... 成都金沙遗址位于成都西郊金沙村,推测是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0年)古蜀国的都邑所在地。文中分析了金沙遗址2个探方WT7908和IT8305的31个孢粉样品。探方IT8305孢粉组合表明:蕨类植物孢子占60.3%,草本被子植物花粉占24.8%,木本裸子和被子植物花粉占14.2%,水生植物花粉相对较少,仅占0.7%。蕨类植物主要以蹄盖蕨科、水龙骨科和凤尾蕨属为主,草本植物中野牡丹科占绝对优势,木本裸子和被子植物中主要以松属和桦木属为主,水生植物主要包括双星藻、鸭跖草科和香蒲属。成都平原在这个时期的气候分为2个阶段,早期的气候属于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平原上生长着茂盛的草本植物和蕨类植物;晚期的气候虽然还属于亚热带气候,但较早期更加湿热,气温和降雨量都比早期要高,平原上生长的草本植物种类有所减少,蕨类植物种类有所增加。定量分析了金沙遗址距今3 000年的古气候:年均温17.7~19.8℃,最热月均温21.7~28.6℃,最冷月均温11.5~11.9℃,年较差12.1~14.9℃,年降雨量993.3~1 113.3mm,最大月降雨量224.6~268.1mm,最小月降雨量6.9~14.1mm。成都地区3 000年前的年均温比现在要高1.7~2.8℃,年降雨量基本和现在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 金沙遗址 距今3 000年 孢粉 古气候
下载PDF
金沙江干热河谷立地类型的划分及其造林技术措施 被引量:16
4
作者 田广红 王仁师 张尚云 《云南林业科技》 2003年第3期29-35,共7页
通过对金沙江干热河谷实地考察与资料分析,初步划定了各地干热河谷的上限和层域范围。提出了地形是影响金沙江干热河谷水分变化的主要因子,确定以坡向和坡位作为金沙江干热河谷立地类型划分的主要依据,划分的立地类型分别是:坡上灌丛区... 通过对金沙江干热河谷实地考察与资料分析,初步划定了各地干热河谷的上限和层域范围。提出了地形是影响金沙江干热河谷水分变化的主要因子,确定以坡向和坡位作为金沙江干热河谷立地类型划分的主要依据,划分的立地类型分别是:坡上灌丛区,分坡上灌丛区阴坡类型、坡上灌丛区阳坡类型;坡下草丛区,分坡下草丛区阴坡类型、坡下草丛区阳坡类型;坡足冲积区;河谷平坝区。据此,针对干热河谷各立地类型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造林技术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 干热河谷 立地类型 区域划分 造林技术 坡向 坡位 坡上灌丛区 阴坡类型
下载PDF
金沙遗址出土古象牙的现场清理加固保护 被引量:12
5
作者 肖璘 白玉龙 孙杰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4年第3期24-28,共5页
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古象牙 ,保存现状十分脆弱。出土后由于失水速度加快 ,象牙会迅速开裂、风化 ,最终完全粉化。为了能将这批珍贵的象牙完好地保存下来 ,必须寻找一种简单的方法对象牙进行有效的保护。根据对象牙的成分分析和脱水试验... 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古象牙 ,保存现状十分脆弱。出土后由于失水速度加快 ,象牙会迅速开裂、风化 ,最终完全粉化。为了能将这批珍贵的象牙完好地保存下来 ,必须寻找一种简单的方法对象牙进行有效的保护。根据对象牙的成分分析和脱水试验研究 ,选择用改性的有机硅材料把象牙嵌封保存起来。对材料的保护性能进行研究的结果显示 ,用这种有机硅材料对出土脆弱古象牙进行嵌封保护 ,可以减缓象牙的失水速度 ,隔绝大气环境对脆弱象牙的腐蚀 ,又不影响直接观看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遗址 象牙 嵌封 加固 清理 保护
下载PDF
成都金沙玉器的稀土元素特征及材质来源 被引量:16
6
作者 向芳 王成善 +3 位作者 蒋镇东 张擎 李奎 刘建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8年第1期54-56,共3页
通过对成都金沙主要软玉型玉器、四川汶川龙溪玉、新疆和田玉稀土元素特征的测定,并对比前人对良渚玉器的研究,发现金沙玉器具有与四川龙溪玉相同的稀土元素特征,而与和田玉、良渚玉器明显不同。同时金沙玉器与龙溪玉在宏观特征和显微... 通过对成都金沙主要软玉型玉器、四川汶川龙溪玉、新疆和田玉稀土元素特征的测定,并对比前人对良渚玉器的研究,发现金沙玉器具有与四川龙溪玉相同的稀土元素特征,而与和田玉、良渚玉器明显不同。同时金沙玉器与龙溪玉在宏观特征和显微特征方面也非常相似,因此,可以认为金沙出土的玉器主要材质应该来自于四川汶川的龙溪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遗址 软玉型玉器 稀土元素特征 材质来源
下载PDF
古蜀祭祀传统观察——以金沙遗址祭祀区为例 被引量:7
7
作者 周志清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6-22,155,共8页
金沙遗址是成都平原商周时期的都邑性中心聚落,其“梅苑”东北部的堆积有特定边界,出土遗物有着特定的组合和特殊的质料及非生活用品等特质,应是商周时期古蜀人的一处祭祀区。祭祀区的考古发掘与研究表明,金沙先民的祭祀传统复杂而多样... 金沙遗址是成都平原商周时期的都邑性中心聚落,其“梅苑”东北部的堆积有特定边界,出土遗物有着特定的组合和特殊的质料及非生活用品等特质,应是商周时期古蜀人的一处祭祀区。祭祀区的考古发掘与研究表明,金沙先民的祭祀传统复杂而多样,祭祀方式与祭祀对象历时性特征显著,凸显出古蜀社会发达的神权体系与超稳定的社会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遗址 祭祀区 古蜀文化 神权 自然崇拜
原文传递
考古地层的三维可视化及应用研究——以成都金沙遗址为例 被引量:5
8
作者 朱利东 阚瑷珂 +5 位作者 王绪本 罗丽萍 罗虹 龚建辉 陈中林 王成善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64-568,共5页
基于IDL语言实现了金沙遗址的考古地层三维模型,并在Microsoft.NET平台上建立了完整的三维可视化系统。运用该系统,实现了地层的断面切割等功能,并结合空间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了地层的空间特征,推断地层的沉积变化过程。研究表明,应用三... 基于IDL语言实现了金沙遗址的考古地层三维模型,并在Microsoft.NET平台上建立了完整的三维可视化系统。运用该系统,实现了地层的断面切割等功能,并结合空间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了地层的空间特征,推断地层的沉积变化过程。研究表明,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可以直观地描述考古地层的内部构造,并获取对地层空间特征的微观性理解,实现定量化的记录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地层 三维可视化 金沙遗址 空间特征
下载PDF
成都金沙遗址青铜器的化学特征及矿质来源 被引量:7
9
作者 向芳 蒋镇东 张擎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0年第2期144-148,共5页
在总结前人对商周遗址中青铜器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成都金沙遗址出土青铜器的铅同位素和主要金属元素含量的测定,分析讨论了金沙青铜器的化学特征及可能的矿质来源。通过对测定结果的分析认为:青铜器的冶炼过程中人为进行铜铅锡含量配... 在总结前人对商周遗址中青铜器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成都金沙遗址出土青铜器的铅同位素和主要金属元素含量的测定,分析讨论了金沙青铜器的化学特征及可能的矿质来源。通过对测定结果的分析认为:青铜器的冶炼过程中人为进行铜铅锡含量配比的迹象并不明显,更多体现出直接利用多金属矿的结果;金沙遗址中青铜器的铅同位素值大部分异常高,表现出N(206Pb)/N(204Pb)大于20。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和前人对多金属矿床的研究结果,认为金沙青铜器的铜矿石极有可能来自于距离较近的会理拉拉厂铜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遗址 青铜器 化学特征 铅同位素 矿质来源
下载PDF
金沙遗址出土铜片的加工工艺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魏国锋 毛振伟 +2 位作者 秦颍 王昌燧 龚明 《有色金属》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7-120,共4页
采用X射线荧光仪、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等现代检测手段,分析金沙遗址出土铜片的元素成分和金相组织,探讨其加工工艺。结果表明,铜片为高温热锻成形,其热锻温度范围在500-700℃之间,符合现代金属学原理。铜片表面的树形纹饰是用预先制... 采用X射线荧光仪、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等现代检测手段,分析金沙遗址出土铜片的元素成分和金相组织,探讨其加工工艺。结果表明,铜片为高温热锻成形,其热锻温度范围在500-700℃之间,符合现代金属学原理。铜片表面的树形纹饰是用预先制作的树模在铜片上压印而成。这一研究结果对进一步了解成都平原的青铜加工技术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冶金史 金沙遗址 高锡青铜 热锻 金相分析
下载PDF
成都金沙遗址区古环境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傅顺 王成善 +2 位作者 江章华 刘建 李奎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0-74,18,共6页
通过对成都金沙遗址区孢粉分析方法复原古植被特征,同时结合遗址区广汉亚粘土层古土壤的地球化学行为分析结果得出,金沙遗址文化期内气候总体上属于热带和亚热带的温暖湿润气候, 并有温暖湿润与温暖干旱气候交替现象发生。
关键词 成部市 金沙遗址 古环境 孢粉分析 文物考古
下载PDF
成都平原4ka以来地层磁化率特征及气候变化意义 被引量:6
12
作者 罗丽萍 朱利东 +6 位作者 杨文光 张擎 王成善 阚瑷珂 罗虹 江章华 朱章义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27-330,共4页
对成都金沙遗址IT6814探坑约4 m厚地层的5 cm间距磁化率分析,建立了成都平原4 ka以来的质量磁化率曲线和频率磁化率曲线。根据质量磁化率和频率磁化率特征结合粒度中值曲线对比,探讨了金沙遗址4 000 a来的气候环境变化,划分出成都平原... 对成都金沙遗址IT6814探坑约4 m厚地层的5 cm间距磁化率分析,建立了成都平原4 ka以来的质量磁化率曲线和频率磁化率曲线。根据质量磁化率和频率磁化率特征结合粒度中值曲线对比,探讨了金沙遗址4 000 a来的气候环境变化,划分出成都平原的三个气候阶段:4 000~3 380 aBP,气候偏湿;3 380~1 700 aBP,气候条件相对湿热;1 700 aBP^20世纪90年代初,气候逐渐偏干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平原 金沙遗址 质量磁化率 频率磁化率 气候变化
下载PDF
金沙遗址玉器的材质来源探讨 被引量:6
13
作者 向芳 王成善 +4 位作者 杨永富 蒋镇东 张擎 李奎 刘健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04-108,共5页
成都金沙遗址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玉器最多的遗址,通过对其中551件玉器材质鉴定的结果发现,最主要的材质类型为透闪石集合体构成的软玉。通过对软玉型玉器的宏观特征、显微特征、玉器和石器的矿物及岩石组合特征研究,以及与四川汶川龙溪... 成都金沙遗址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玉器最多的遗址,通过对其中551件玉器材质鉴定的结果发现,最主要的材质类型为透闪石集合体构成的软玉。通过对软玉型玉器的宏观特征、显微特征、玉器和石器的矿物及岩石组合特征研究,以及与四川汶川龙溪玉、新疆和田玉特征的对比,并且采用ICPMS进行主要玉器类型和玉料的微量元素特征的研究,同时结合现代资料和古代史料,认为金沙出土的玉器主要的材质应该来自于汶川的龙溪玉,与新疆和田玉、良渚玉器没有关系,但同时也存在其他地区玉料甚至是玉器交流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遗址 软玉玉器 材质来源 龙溪玉
下载PDF
金沙土遗址裂隙灌浆材料比选室内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岳磊 王捷 +3 位作者 张小兵 王逢睿 周杰 王瑞林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847-2855,共9页
为探究适用于金沙土遗址裂隙加固的灌浆材料,选取了烧料礓石、SH(改性聚乙烯醇)和无机矿物聚合物与金沙遗址试验土拌合制备了三种灌浆材料。通过室内试验,对各种灌浆材料结石体试样的基本物理性能、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能进行了详细分析。... 为探究适用于金沙土遗址裂隙加固的灌浆材料,选取了烧料礓石、SH(改性聚乙烯醇)和无机矿物聚合物与金沙遗址试验土拌合制备了三种灌浆材料。通过室内试验,对各种灌浆材料结石体试样的基本物理性能、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能进行了详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无机矿物聚合物灌浆材料具有较低的收缩性,能够有效填充裂隙;同时,其较高的抗折和抗压强度为提升土遗址的力学稳定性提供了可靠保障;在研究的三种灌浆材料中,无机矿物聚合物灌浆材料展现出最佳的耐久性能。因此,建议在金沙土遗址的裂隙注浆加固工程中采用无机矿物聚合物灌浆材料,研究成果将为潮湿环境下土遗址裂隙灌浆材料的选择与应用提供有益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遗址 土遗址 无机土加固剂 灌浆材料
下载PDF
金属配合物溶胶对金沙遗址出土潮湿古象牙加固的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陈家昌 柴东朗 +3 位作者 周敬恩 黄霞 贺晓东 白玉龙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62-65,共4页
以自行制备的含钙金属配合物溶胶(CCG)为加固剂,对金沙遗址出土的潮湿古象牙进行了加固试验,采用FT-IR、XRD、DSC-TGA、ESEM-EDAX对加固前后古象牙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潮湿古象牙经CCG加固后弯曲强度提高了56.36%,失水干... 以自行制备的含钙金属配合物溶胶(CCG)为加固剂,对金沙遗址出土的潮湿古象牙进行了加固试验,采用FT-IR、XRD、DSC-TGA、ESEM-EDAX对加固前后古象牙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潮湿古象牙经CCG加固后弯曲强度提高了56.36%,失水干燥过程中的崩解现象消失,使潮湿象牙自然干燥后能够保持出土时的原有形貌,含钙配合物溶胶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潮湿糟朽古象牙加固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合物 金沙遗址 出土 潮湿象牙 加固
下载PDF
从金沙“太阳神鸟”看金沙遗址文化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道军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65-171,共7页
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四鸟绕日金箔”,被学术界命名为“太阳神鸟”,它具有多重象征意义:既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等原始宗教寓意和神话色彩,也反映出金沙遗址文化中和谐、辨证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意识,更具有科技、历法等丰富的科学内涵。... 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四鸟绕日金箔”,被学术界命名为“太阳神鸟”,它具有多重象征意义:既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等原始宗教寓意和神话色彩,也反映出金沙遗址文化中和谐、辨证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意识,更具有科技、历法等丰富的科学内涵。金沙“太阳神鸟”体现了金沙遗址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也是三星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遗址 太阳神鸟 金沙遗址文化
下载PDF
试论金沙遗址出土早期铜戈 被引量:4
17
作者 田剑波 左志强 周志清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8-74,67,共8页
无胡直内带阑铜戈是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一类年代较早的铜戈,本文将其分为两型,判断其年代集中在二里岗上层至殷墟时期,部分晚至西周早期。两型铜戈都根源于中原地区,分别通过关中地区及北方——西部文化走廊传入成都平原。其中A型... 无胡直内带阑铜戈是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一类年代较早的铜戈,本文将其分为两型,判断其年代集中在二里岗上层至殷墟时期,部分晚至西周早期。两型铜戈都根源于中原地区,分别通过关中地区及北方——西部文化走廊传入成都平原。其中A型铜戈在北方、西北和西南地区的流布反映出商文化在中商时期急剧扩张的历史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遗址 无胡直内带阑铜戈 商时期 文化扩张
原文传递
激发极化法在金沙遗址青铜器文物探测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胡清龙 王绪本 江玉乐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08年第2期152-156,共5页
金沙遗址主体文化遗存的时代是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绝对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200~公元前600年左右,极有可能是继三星堆之后的又一个古蜀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金沙遗址青铜器文物对金沙遗址文明的溯源、遗址的发掘与研究都具有十... 金沙遗址主体文化遗存的时代是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绝对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200~公元前600年左右,极有可能是继三星堆之后的又一个古蜀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金沙遗址青铜器文物对金沙遗址文明的溯源、遗址的发掘与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是利用激发极化法在金沙遗址探测青铜器等金属文物的分布,其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发极化法 金沙遗址 青铜器 探测
下载PDF
金沙——成都城市文明之根
19
作者 周志清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1-110,共10页
金沙遗址不仅拥有成熟的城市聚落结构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是青铜时代成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不仅聚集众多的人口,也汇集诸多的资源与文化。它与今之成都有着相近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发展肌理,奠定了明清以前成都城市空间发展格局... 金沙遗址不仅拥有成熟的城市聚落结构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是青铜时代成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不仅聚集众多的人口,也汇集诸多的资源与文化。它与今之成都有着相近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发展肌理,奠定了明清以前成都城市空间发展格局。作为古蜀都邑的金沙遗址将成都城市文明发展历程向前延伸了千年,拓展和强化了成都城市发展的历史厚度与信度。金沙遗址宏大的规模、复杂的城市聚落体系、丰富而异质的资源网络、社会差序结构及圈层格局等的形成,彰显金沙遗址已经具备了城市文明发展诸多要素和特征,开启了成都城市文明之初,形塑了成都城市文明的魂魄,是成都城市文明之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遗址 青铜时代 十二桥文化 古蜀文明 成都
原文传递
成都市金沙遗址“罡正”地点商周墓葬发掘简报
20
作者 袁艳玲 刘玥琳 +2 位作者 田剑波 周志清(执笔/照相) 孙志辉(绘图)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31,共12页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原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2~2003年对金沙遗址“罡正”地点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现墓葬44座,皆为竖穴土坑墓,仰身直肢葬,其中M258发现船棺痕迹,其余不见葬具。墓葬随葬品较少,以陶器为主,主要器形有尖底器、平底...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原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2~2003年对金沙遗址“罡正”地点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现墓葬44座,皆为竖穴土坑墓,仰身直肢葬,其中M258发现船棺痕迹,其余不见葬具。墓葬随葬品较少,以陶器为主,主要器形有尖底器、平底罐、簋形器等,部分墓葬随葬磨石和玉石条。墓葬分早、晚两段,早段墓葬年代约为商末周初;晚段墓葬年代推测为西周中晚期。本次发掘为探讨成都平原商末周初墓葬习俗与社会分化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遗址 “罡正”地点 商周墓葬 船棺葬 十二桥文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