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末熊明遇《格致草》内容探析 被引量:24
1
作者 冯锦荣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1997年第4期304-328,共25页
熊明遇生当明清鼎革之际“东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时刻。他的主著《格致草》广被时人以至遗民征引和称颂。作为明末东林党的成员之一,熊氏对耶稣会士抱持开明的态度,并跟他们建立良好的友谊。正如书名所示,《格致草》的撰作,毫无疑问... 熊明遇生当明清鼎革之际“东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时刻。他的主著《格致草》广被时人以至遗民征引和称颂。作为明末东林党的成员之一,熊氏对耶稣会士抱持开明的态度,并跟他们建立良好的友谊。正如书名所示,《格致草》的撰作,毫无疑问是继承了宋明理学“格物致知”的传统。《格致草》当中,具见熊明遇从耶稣会士的译作中节引西学所涵盖的多个领域,如天文学及相关科学仪器、气象学、世界地理及绘图、灵魂学说和创世理论。然而,约从清初行禁书之令后,《格致草》一书使销声匿迹,而国人也不复知此书仍存于天壤之间,熊明遇研究西方科学的成果又多被其门人游艺征引;游氏著作《天经或问》传入日本后,当中提及第谷学说和熊明遇的观点,对江户时期的日本天文学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明遇 《格致草》 中国天文学史 明朝 生平 著作
全文增补中
明清之际在华耶稣会士之《易》说 被引量:11
2
作者 杨宏声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1-51,58,共12页
近代之前易学的某些内容就已传入西方世界,例如数学化的洛书图式即是其例。西方人真正对《易经》展开研究是在近代时期,开创者是明清之际来华的耶稣会士。随着《易经》的译介,易学作为西方汉学最初的课题确立起来,迄今已逾四百年历史。... 近代之前易学的某些内容就已传入西方世界,例如数学化的洛书图式即是其例。西方人真正对《易经》展开研究是在近代时期,开创者是明清之际来华的耶稣会士。随着《易经》的译介,易学作为西方汉学最初的课题确立起来,迄今已逾四百年历史。本文是对以利玛窦、白晋为代表的耶稣会士之《易》说而作的初步梳理。这种梳理带有哲学分析的性质,显示耶稣会士围绕太极之辨而突出的宗教性的哲学立场。耶稣会士一般推崇早期儒学及中国哲学原典,对理学和宋易则颇有批评,这就使他们卷入当时中西学界的复杂的学术纷争。对这场持续近二百年的学术论辩仍有待展开更为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稣会士 《易经》 太极之辨
下载PDF
十七世纪来华波兰耶稣会士卜弥格中医译介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银泉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3-121,共9页
17世纪来华的波兰耶稣会传教士卜弥格是第一个将中国古代中医知识全面介绍给西方的欧洲人,向欧洲翻译传播了若干重要的中医著作,促进了欧洲对中医文化的认识与了解,为"中学西传"做了历史性的奠基工作。他在这方面的突出成就... 17世纪来华的波兰耶稣会传教士卜弥格是第一个将中国古代中医知识全面介绍给西方的欧洲人,向欧洲翻译传播了若干重要的中医著作,促进了欧洲对中医文化的认识与了解,为"中学西传"做了历史性的奠基工作。他在这方面的突出成就和贡献,长期被学术界忽略。依托大量重要文献,对卜弥格的中医译介著述成果进行整理和挖掘,可以进一步明确其在中西科技文化交流史上的居功至伟作用和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卜弥格 耶稣会士 中医 翻译 中西科技文化交流
下载PDF
耶稣会传教士《易经》的索隐法诠释 被引量:9
4
作者 杨平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9-46,共8页
索隐法原本是指在《旧约》中找到耶稣基督显灵及其意义的线索,后来被来华耶稣会士借指在中国古代典籍尤其是《易经》中寻找《圣经》和基督的印证。索隐派成员通过分析汉字来进行基督教化解读,把中国典籍中的人物与基督教人物进行类比,... 索隐法原本是指在《旧约》中找到耶稣基督显灵及其意义的线索,后来被来华耶稣会士借指在中国古代典籍尤其是《易经》中寻找《圣经》和基督的印证。索隐派成员通过分析汉字来进行基督教化解读,把中国典籍中的人物与基督教人物进行类比,将《易经》卦象与上帝神圣启示结合起来,同时还把《易经》编年史归于《圣经》的编年史之下,确立中国的经学与基督教的关系,由此确立了《易经》乃至中国文化对外诠释和传播的一种富有创意和成效的方式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稣会传教士 《易经》 索隐法 诠释
下载PDF
明清之际耶稣会士翻译活动、翻译观与翻译策略刍议 被引量:6
5
作者 王银泉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3期109-115,共7页
明清之际的200余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翻译高潮,也是第一个科学翻译高潮。遵循适应性传教路线,来华耶稣会士纷纷投入到了"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译介活动之中。他们以及与其合作的一些中国士大夫虽然未能建立系... 明清之际的200余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翻译高潮,也是第一个科学翻译高潮。遵循适应性传教路线,来华耶稣会士纷纷投入到了"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译介活动之中。他们以及与其合作的一些中国士大夫虽然未能建立系统的翻译方法和理论,但是开创了"洋译华述"的翻译模式,而且还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活动,对翻译观和翻译策略进行了初步探索,其翻译策略尝试了目的论翻译法,至今不失其借鉴意义。本文在全方位总结耶稣会士翻译活动的基础上就他们的翻译活动特点、翻译观和翻译策略及其现代意义进行了述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之际 耶稣会士 翻译特点 翻译观 翻译策略
下载PDF
Traces and echoes of De Architectura by Marcus Vitruvius Pollio in the work of Xu Guangqi in 17th century China 被引量:2
6
作者 Michela CIGOLA Yibing FANG 《Frontiers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 CSCD 2016年第1期3-11,共9页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played by Xu Guangqi (1562-1633), minister of the Ming Dynas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European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knowledge in China between the 16th and 17th centuries ...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played by Xu Guangqi (1562-1633), minister of the Ming Dynas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European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knowledge in China between the 16th and 17th centuries by analyzing a book of Western technology that he wrote, namely, Taixi Shuifa (On Western Hydraulics). Several Western books related to machine knowledge are searched to trace the source of the illustrations in Taixi Shuifa. We found that Archimedes' screw and Ctesibius' machine, which are included in Vitruvius' De Architectura volumes, also appear in the work of Xu Guangq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truvius' De Architectura Xu Guangqi'sTaixi Shuifa jesuit missionaries Italian Renaissance drawing representation
原文传递
南怀仁《鞑靼旅行记》的文本流布与相关研究
7
作者 麻荣轩 《国际汉学》 2023年第6期60-71,157,共13页
南怀仁所著《鞑靼旅行记》一文是其向耶稣会进行汇报的信件类文书。作为“记叙性史料”,该文记载了南氏扈从康熙帝东巡的见闻,极具史料价值。该信寄抵欧洲后,由拉丁文写本转译衍生出诸多语言版本。次生文本语种多元、传播较广,赋予了版... 南怀仁所著《鞑靼旅行记》一文是其向耶稣会进行汇报的信件类文书。作为“记叙性史料”,该文记载了南氏扈从康熙帝东巡的见闻,极具史料价值。该信寄抵欧洲后,由拉丁文写本转译衍生出诸多语言版本。次生文本语种多元、传播较广,赋予了版本对勘以可能性,但也在传播过程中造成了诸多误读舛错,需综合多语史料对证考辨。同时由于史料资源禀赋以及治学旨趣的差异,国内外对该史料的研究依托于各自“知识基准”,呈现出侧重各有不同的研究理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怀仁 《鞑靼旅行记》 耶稣会传教士 鞑靼
下载PDF
17、18世纪之交欧洲在华传教士汉语知识的传承与流变——基于梵蒂冈图书馆一份手稿的个案探讨 被引量:3
8
作者 吴蕙仪 《国际汉学》 CSSCI 2017年第4期94-109,共16页
作为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传教士的汉语学习经验一向广受关注。本文旨在通过梵蒂冈图书馆所藏法国耶稣会传教士傅圣泽(Jean-Fran?ois Foucquet,1665—1741)入华之初居留福建期间的一卷私人笔记(编号为Borgia Latino 523),探... 作为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传教士的汉语学习经验一向广受关注。本文旨在通过梵蒂冈图书馆所藏法国耶稣会传教士傅圣泽(Jean-Fran?ois Foucquet,1665—1741)入华之初居留福建期间的一卷私人笔记(编号为Borgia Latino 523),探讨这一代天主教传教士在华学习汉语的经历。通过对傅圣泽手抄的语法书、词汇表、会话教材和汉文书单的微观分析,对比同一文本不同版本的源流,并结合其本人及同时代传教士的相关史料,试图还原傅圣泽个人汉语学习的动态过程,并由此探讨传教士汉语知识的传承和流变机制,同时对比早期传教士,分析这一时期传教士基本汉学知识结构的特点与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圣泽 万济国 耶稣会传教士 汉语学习
原文传递
《格体全录》抄本及其流传辨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高晞 《国际汉学》 CSSCI 2022年第3期67-88,I0001,203,共24页
《格体全录》是一部由满文翻译的西方解剖学作品,它涉及康熙、耶稣会传教士和西方科学知识三个方面。本文将以17世纪至今所有文献记载为依据,采用版本学研究方法对现存于世界各大图书馆的七种不同《格体全录》的写本、抄本、绘本和译本... 《格体全录》是一部由满文翻译的西方解剖学作品,它涉及康熙、耶稣会传教士和西方科学知识三个方面。本文将以17世纪至今所有文献记载为依据,采用版本学研究方法对现存于世界各大图书馆的七种不同《格体全录》的写本、抄本、绘本和译本进行比对校勘,通过对版本内容、结构编排和图像进行分析比对,考订《格体全录》不同版本间的相互关系,梳理不同版本的译文和译名,在不同人群和不同国别中的持续流转史,以此分析传播者的初衷、接受者的意愿和决策力、收藏者的动机,以及近人研究的旨趣和纷争,尝试绘出《格体全录》在全球流转的轨迹,并追索其流传背后的推手和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体全录》 解剖学 耶稣会传教士 俄罗斯东正教使团 巴多明 康熙
下载PDF
《西洋药书》与康熙朝宫廷西洋药物知识刍议 被引量:2
10
作者 蔡名哲 《国际汉学》 CSSCI 2022年第3期89-97,203,204,共11页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之满文本《西洋药书》,据传是传教士白晋、张诚所著。过往对于《西洋药书》之研究,并未建立在全译的基础上。《西洋药书》实载药方48种,其中42种于该书中重复介绍一次,但重复部分所载内容不完全相同。过往清宫档案并...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之满文本《西洋药书》,据传是传教士白晋、张诚所著。过往对于《西洋药书》之研究,并未建立在全译的基础上。《西洋药书》实载药方48种,其中42种于该书中重复介绍一次,但重复部分所载内容不完全相同。过往清宫档案并没详述西洋药方之药效与使用方法,《西洋药书》可补足这方面的缺失。将《西洋药书》与清宫档案比较,可见清宫中对药物之使用并不完全按照《西洋药书》实施。部分药物之样态、药效与《西洋药书》所载不同,可推测某些药物是共用了某些名称或词根,但不一定是相同药物。《西洋药书》各章节之笔迹、内容,甚至用语都有差异,是未来研究其成书过程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洋药书》 《格体全录》 西洋药学 文化交流 耶稣会传教士
下载PDF
Restituting Church Buildings and Negotiating Church Factions: Missionary Mapmakers and the Making of Local Networks (1712-1716)
11
作者 Mario Cams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2014年第4期489-505,共17页
At the turn of the 18th century, the Kangxi emperor initiated a large project to map the vast territories of the Qing. The land surveys that ensued were executed by teams of Qing officials and European missionaries, m... At the turn of the 18th century, the Kangxi emperor initiated a large project to map the vast territories of the Qing. The land surveys that ensued were executed by teams of Qing officials and European missionaries, most of them French Jesuits first sent to China in 1685 and actively supported by the French crown. Early 18th century Jesuit publications foster a much-heralded claim that these missionary-mapmakers drew on their status of imperial envoys during the surveys to locally advance the position of the Catholic church. This article strives to explore the format/on of such local networks by these missionaries as they passed through the cities and towns of the Chinese provinces. On the basis of archival material, details emerge of contacts with local Qing administrators and Chinese Christians, and of attempts to purchase and recover local churches. This is then discussed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Rites Controversy, in an attempt to evaluate how such local networks relate to the rivalry between missionaries of different orders. The article emphasizes that there was (and perhaps is) no such thing as "pure science" by underscoring that important technical achievements such as the Qing mapping project are often shaped by complex networks and historical contingen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tography Rites Controversy Kangxi atlas jesuit missionaries MEP early Sino-European contacts Huangyu quanlan tu
原文传递
比较与17、18世纪东西方的相遇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隆溪 张炼(译) 郝田虎(校)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 2022年第1期2-19,共18页
作为文化和传统的东方和西方这两个概念,只有通过比较,通过商贸、旅行及其他各种交往形式的相遇才可能产生。如果说13世纪的马可·波罗代表了欧洲在商贸和地理知识拓展方面的东西方交往的早期阶段,那么,随着耶稣会传教士的介入,以... 作为文化和传统的东方和西方这两个概念,只有通过比较,通过商贸、旅行及其他各种交往形式的相遇才可能产生。如果说13世纪的马可·波罗代表了欧洲在商贸和地理知识拓展方面的东西方交往的早期阶段,那么,随着耶稣会传教士的介入,以及启蒙运动时期欧洲文化和社会的内部发展,17、18世纪成了东西方交往中智性接触的重要时期。不仅“中国风”的流行改变了欧洲人物质生活的趣味和美学,而且莱布尼茨和伏尔泰等哲学家通过中国找到了他们正在寻求建构的国家和社会。这一国家和社会建立在理性基础上,而非基于宗教信仰。再次探讨当时的东西方相遇,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流中的比较和差异,而这一议题对于我们当前所处的时代显得尤为相关和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交流 比较 东方和西方 欧洲 中国 17世纪 18世纪 马可·波罗 莱布尼茨 伏尔泰 耶稣会士
下载PDF
关于日本耶稣会史中教会本地化问题的矛盾与斗争 被引量:1
13
作者 戚印平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91-98,共8页
自1549年沙勿略进入日本之后,日本本地修士一直在教义宣讲、社会交际以及与佛教憎侣的辩论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本地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教会内部的保守派与温和派发生了空前激烈的斗争。
关键词 日本 耶稣会传教士 本地修士
下载PDF
乾隆御制釉上彩母子图的文化解读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屹 王莹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7-70,共4页
在乾隆御制釉上彩出现为数不少的西洋式母子图题材,这类题材在形式上既有强烈的西洋特点,又融入了部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本文试图通过对这类釉上彩西洋式母子图题材的分析,来解读其背后所隐涵的东西方文化在18世纪的碰撞与融合,尤其... 在乾隆御制釉上彩出现为数不少的西洋式母子图题材,这类题材在形式上既有强烈的西洋特点,又融入了部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本文试图通过对这类釉上彩西洋式母子图题材的分析,来解读其背后所隐涵的东西方文化在18世纪的碰撞与融合,尤其是耶稣会士希望通过合儒来达到传播天主教所做出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子图 釉上彩 耶稣会士 合儒
下载PDF
17-18世纪适应政策影响下耶稣会士对易学范畴的宗教解读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丹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2-98,105,共8页
耶稣会士在《易经》西传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尤其是索隐派对《易经》的宗教性解读,对后来西方易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将耶稣会士对《易经》的解读置于适应政策的大背景下,以"上帝""太极"和"圣人"... 耶稣会士在《易经》西传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尤其是索隐派对《易经》的宗教性解读,对后来西方易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将耶稣会士对《易经》的解读置于适应政策的大背景下,以"上帝""太极"和"圣人"为例,阐释耶稣会士们为推行适应政策、扩大在中国的传教事业而进行的《易经》宗教化诠释以及中国儒士的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稣会士 适应政策 易经 上帝 太极 圣人
原文传递
沉与浮:明清鼎革变局中的欧洲传教士利类思与安文思(上) 被引量:2
16
作者 汤开建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8-128,共11页
利类思和安文思神父是17世纪来华传教士中不得不提的重要人物,二人见证并亲历了明清变革这一特殊年代。他们经历并参与四川开教、成都教案、服务大西政权、耶稣会反汤风暴、北京传教、建立东堂、服务清廷以及杨光先教案等一系列重大事件。
关键词 利类思 安文思 耶稣会传教士 大西政权 汤若望
下载PDF
刘松龄及其信函中的郎世宁 被引量:1
17
作者 娜塔莎 吴若明 《故宫学刊》 2019年第1期396-409,共14页
十八世纪郎世宁和刘松龄是两位活跃在清代乾隆年间宫廷中的耶稣会传教士。郎世宁得名于其绘画之才,刘松龄则以科学天文闻名,并在1747年补授钦天监监正,任职长达近三十年。其期间协助戴进贤修订天文学论著《灵台仪象志》,并帮助设计天文... 十八世纪郎世宁和刘松龄是两位活跃在清代乾隆年间宫廷中的耶稣会传教士。郎世宁得名于其绘画之才,刘松龄则以科学天文闻名,并在1747年补授钦天监监正,任职长达近三十年。其期间协助戴进贤修订天文学论著《灵台仪象志》,并帮助设计天文仪器—玑衡抚辰仪,还与欧洲的其他传教士、兄弟姐妹及葡萄牙女王都保持着通信。这些尚存的信件中有多封提到郎世宁,包括他在清代宫廷和北京耶稣会的地位,以及一些作品的创作背景如《百骏图》,以及郎世宁在圆明园中关于欧洲风格宫殿建筑的计划图等。本文围绕刘松龄在华活动展开研究,通过对他存世信件等相关文献的收集和编辑,侧重探讨其信函中的关于郎世宁的记载,从宗教和艺术的角度综合阐释郎世宁在清朝乾隆年间宫廷中的生活与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 刘松龄 郎世宁 传教士 信函
原文传递
孔夫子:“舶来品”还是“本土货”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庆节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8-42,共5页
美国学者詹启华曾经断言,"孔夫子"这个今天一般世人对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汉语称谓,在利玛窦来到之前的中国本土语言和思想文献中几乎不存在,它完全是利玛窦等西洋耶稣会传教士们"创造"和"制造"的结果。事实... 美国学者詹启华曾经断言,"孔夫子"这个今天一般世人对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汉语称谓,在利玛窦来到之前的中国本土语言和思想文献中几乎不存在,它完全是利玛窦等西洋耶稣会传教士们"创造"和"制造"的结果。事实上,无论从西洋耶稣会传教士来华前的历史文物还是思想典籍两个方面来看,詹启华的上述说法都不能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夫子 利玛窦 耶稣会传教士 儒家思想史
原文传递
沉与浮:明清鼎革变局中的欧洲传教士利类思与安文思(下) 被引量:1
19
作者 汤开建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2-128,共17页
四、在耶稣会内部掀起的"反汤风暴" 1647年1月,张献忠死于清军先锋马队的箭簇之下,安、利二神父被肃王部下俘获,因为他们是外国人,受了箭伤的神父没有被杀头。后经讯问得知,他们是汤若望神父的同会兄长,肃亲王豪格立即命令士... 四、在耶稣会内部掀起的"反汤风暴" 1647年1月,张献忠死于清军先锋马队的箭簇之下,安、利二神父被肃王部下俘获,因为他们是外国人,受了箭伤的神父没有被杀头。后经讯问得知,他们是汤若望神父的同会兄长,肃亲王豪格立即命令士兵对两位神父以礼相待①。当在北京的汤若望得知两位神父被俘获的消息后,立即写了一份奏折,请求将他们释放。但当时担任耶稣会中国副省北方传教会会长的傅泛济命令汤若望不要将奏折上呈清廷,利、安二神父也不希望汤若望插手这件事。他们认为,在豪格亲王管辖的范围内由别人插手此事对亲王来说是一种侮辱,他们比较愿意豪格亲王将他们带到北京,然后释放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鼎革 传教士 文思 欧洲 汤若望 耶稣会 神父 张献忠
下载PDF
作为创世隐喻的自鸣钟——反思明末清初时期传教士引入的钟表与机械知识
20
作者 苏文捷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4-23,共10页
明清时期被介绍到中国的自鸣钟绝不仅是外交礼物或西洋奇器,钟表及其相关的机械知识也是传教士向中国士人学者阐释基督教宇宙观的重要媒介。天地万物有没有外在的设计者和推动力?这是早期现代中西对话中浮现出的核心宇宙观差异。在辩教... 明清时期被介绍到中国的自鸣钟绝不仅是外交礼物或西洋奇器,钟表及其相关的机械知识也是传教士向中国士人学者阐释基督教宇宙观的重要媒介。天地万物有没有外在的设计者和推动力?这是早期现代中西对话中浮现出的核心宇宙观差异。在辩教著作中,寰宇的秩序被类比成精准运行的机械钟,以论证必然存在创造天地且调停万物的终极钟表匠。在十六到十七世纪欧洲机械与力学知识的发展脉络中,实证数理方法其实始终和神学理论交叉碰撞,它们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被介绍到明清中国。反观本土尤其是清宫设计的钟表,并非只限于技术接受,而是在图像学层面与西方宗教观进行了深度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鸣钟 基督教创造论 机械世界观 耶稣会传教士 明清西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