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1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地方政府与次区域合作:动力、行为及机制 被引量:52
1
作者 苏长和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24,共21页
中国地方政府参与国际合作是国际关系和中国政治研究中的一个新问题。中国地方政府参与国际合作的动力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关系领域的分权是分不开的,制度性分权和政策性分权为地方政府参与国际合作提供了激励和保障。在现行中国国... 中国地方政府参与国际合作是国际关系和中国政治研究中的一个新问题。中国地方政府参与国际合作的动力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关系领域的分权是分不开的,制度性分权和政策性分权为地方政府参与国际合作提供了激励和保障。在现行中国国家结构下,地方参与国际合作对中央外交起着配合、补充和支持的作用。通过对港澳、沿海省份、西南省份、西北省份和东北省份参与次区域合作的研究,作者指出:跨界次区域合作是亚洲区域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国际组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其中发挥不同的作用;政府主导的区域主义符合亚洲政治文化的特点,更能有效地推进亚洲的区域化进程;从中国与亚洲区域化关系看,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中国-东盟机制、上海合作组织和东北亚合作机制的"Y"形干状制度性安排,地方政府参与的次区域合作则形成了多层次枝状制度性安排,在"枝繁干壮"的区域化战略中,需要对地方政府的作用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区域合作 地方政府 对外事务分权 国际制度
原文传递
北极理事会的“努克标准”和中国的北极参与之路 被引量:40
2
作者 郭培清 孙凯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18-139,159-160,共22页
2012年,北极理事会努克会议通过《北极高官报告》,提出欲成为北极理事会观察员必须承认北极国家在北极地区"主权、主权权利和管辖权"的苛刻要求。该标准有明显的内在逻辑缺陷,并面临着法律适应性的挑战,因此缺乏可操作性。然... 2012年,北极理事会努克会议通过《北极高官报告》,提出欲成为北极理事会观察员必须承认北极国家在北极地区"主权、主权权利和管辖权"的苛刻要求。该标准有明显的内在逻辑缺陷,并面临着法律适应性的挑战,因此缺乏可操作性。然而,北极理事会是北极地区一个高水平的政府间论坛,中国作为非北极国家,接受这一标准成为观察员,可以获得参与北极事务的重要平台和丰富信息资源,而接纳中国为观察员也是北极国家基于现实考量的双赢选择。但北极理事会在北极治理的很多方面功能有限,其观察员席位的价值亦不可过度解读。中国可以承认北极国家符合国际法准则的主权、主权权利和管辖权,在充分利用包括北极理事会在内的所有与北极相关国际制度的基础上,不断开辟新领域并探索新的身份认同,加强与其他观察员国家之间的协调,与北极国家通过多渠道开展双边合作,按照自身能力,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只有这样,才能拓开中国的北极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治理 北极理事会 努克标准 国际制度 全球治理
原文传递
国际制度设计的领导权分析 被引量:37
3
作者 陈琪 管传靖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4-28,155-156,共25页
国际制度设计体现了国家之间的合作和竞争。拥有实力优势的参与者会积极引领、塑造制度设计的价值、目标和规则,使制度安排体现自身偏好。国际制度是国家之间权力和利益均衡的结果,具有功能性、分配性和非中性等特征;国际制度设计表征... 国际制度设计体现了国家之间的合作和竞争。拥有实力优势的参与者会积极引领、塑造制度设计的价值、目标和规则,使制度安排体现自身偏好。国际制度是国家之间权力和利益均衡的结果,具有功能性、分配性和非中性等特征;国际制度设计表征的是集体行动,但规避不了领导权问题。作者界定了国际关系中领导权的内涵与特征,认为国际关系中的领导权是对国际事务集体行动进行协调和塑造的能力。由于实力地位和利益需求的差异,国际制度设计过程中异质性参与者自然地出现策略分化,从而体现出领导、追随、搭便车、干扰等行为特征。其中,领导权的存在是国际制度设计活动启动和维持的重要条件,并在制度设计的不同环节发挥着差异化的作用。虽然权力结构从根本上限定国际制度安排,但是领导国家的作用方式和策略选择也影响着制度的设计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制度 制度设计 策略分化 领导权
原文传递
崛起国创建国际制度的策略 被引量:36
4
作者 刘玮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4-106,共23页
国家实力对比的变化会引起崛起国对现存国际制度分配结果的不满。崛起国大体上可以采取两项策略来改革国际制度安排:一是推动现存国际制度内部的改革,二是在外部创建功能重叠的新的国际制度。已有的制度主义研究多认为新建国际制度很难... 国家实力对比的变化会引起崛起国对现存国际制度分配结果的不满。崛起国大体上可以采取两项策略来改革国际制度安排:一是推动现存国际制度内部的改革,二是在外部创建功能重叠的新的国际制度。已有的制度主义研究多认为新建国际制度很难实现,但现实世界中却出现了崛起国成功创建国际制度的不少实例。作者试图探寻在何种条件下,崛起国创建的国际制度更容易获得初始生存。由于新建国际组织天生的脆弱性,崛起国能否建立稳定可见的自我约束机制,塑造"新旧"国际制度的合作预期,是决定国际制度能否创建成功的关键。基于此,作者提出一个制度间合作的分析框架,认为崛起国在议题领域选择和组织间架构两方面的策略选择,会影响制度间合作承诺的可信性,进而影响新创国际制度的初始生存。通过对亚洲开发银行、亚洲货币基金、清迈倡议以及金砖银行创建的比较案例研究,文中提出的假说得到验证。其政策启示在于,崛起国通过选择网络外部性较低的议题领域以及建立合股、授权和战略伙伴等制度化的组织间架构,有利于塑造制度合作的稳定预期,促进国际制度在创设初期的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崛起国 国际制度 网络外部性 组织间架构 承诺的可信性
原文传递
全球治理赤字及其解决——中国在解决全球治理赤字中的作用 被引量:34
5
作者 庞中英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11,共9页
现存的全球治理面对许多严峻挑战。挑战之一是"全球治理赤字"。全球治理赤字一直在增长。围绕全球治理赤字,有几个关键问题:什么是全球治理赤字、为什么存在全球治理赤字、如何克服全球治理赤字,以及中国在解决全球治理赤字... 现存的全球治理面对许多严峻挑战。挑战之一是"全球治理赤字"。全球治理赤字一直在增长。围绕全球治理赤字,有几个关键问题:什么是全球治理赤字、为什么存在全球治理赤字、如何克服全球治理赤字,以及中国在解决全球治理赤字中的作用。解决全球治理赤字是中国进一步嵌入现有世界秩序的最好机会。中国在全球治理中不仅是国家参与者,而且是全球治理改革的主要力量之一。如果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到位,全球治理赤字的状况将得到重大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治理 全球治理赤字 国际机构 中国
下载PDF
退出的政治:美国制度收缩的逻辑 被引量:32
6
作者 温尧 《当代亚太》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37,155-156,共35页
国际关系研究在聚焦大国利用国际制度扩展权势的同时,也日益需要关注"制度收缩",即大国频繁退出或威胁退出国际制度的现象。美国的制度收缩有着基本的政治过程逻辑: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能为制度收缩打开时机窗口,有力的借口能... 国际关系研究在聚焦大国利用国际制度扩展权势的同时,也日益需要关注"制度收缩",即大国频繁退出或威胁退出国际制度的现象。美国的制度收缩有着基本的政治过程逻辑: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能为制度收缩打开时机窗口,有力的借口能塑造正当性和合理性,而对退出成本的权衡则决定了制度收缩的具体形式。即使美国总统特朗普有着"非传统"特质,其主导的制度收缩仍然适用于这一分析视角。特朗普上任时的国内政治状况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制度收缩时机;基于国家利益和他者过错等借口,特朗普得以合理化其决策;围绕退出的变更成本和机会成本的复杂考量则决定了特朗普政府最终采取的制度收缩形式。制度收缩一方面可能帮助美国缓解压力、调适主导地位,另一方面也可能削弱其声望和影响力,并诱导其走向过度收缩。尽管如此,当前各类结构性因素仍然能够对特朗普政府的行为起到钳制作用,制度收缩尚未成为美国长期的战略取向。与此同时,中国可能赢得良好的制度扩展机会,但仍应保持审慎态度。制度收缩并非静态、机械的政策行为,其长远影响取决于大国在具体情境下的操作以及彼此之间的复杂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朗普政府 制度收缩 国际制度 美国政治 国际秩序
原文传递
交易费用理论视野下的国际制度需求分析 被引量:13
7
作者 田野 《欧洲》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2-20,共9页
在国际关系研究中 ,国际制度日益成为经验研究与理论争鸣的主要焦点。本文以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理论为基础 ,试图分析国际制度的需求。国家间交易的实质在于国家权利的让渡。在权利的让渡过程中 ,由于有限理性特征和机会主义行为倾... 在国际关系研究中 ,国际制度日益成为经验研究与理论争鸣的主要焦点。本文以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理论为基础 ,试图分析国际制度的需求。国家间交易的实质在于国家权利的让渡。在权利的让渡过程中 ,由于有限理性特征和机会主义行为倾向 ,国家不得不投入大量资源以防止自身的利益受到侵害 ,由此产生了国家间关系中的交易费用。信息费用、界定权利费用和监督及惩罚费用构成交易费用的主要组成部分。国际制度能够降低这三部分交易费用 ,促进国际合作的实现 ,使国家获得由合作带来的收益 ,从而产生了主权国家对国际制度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易费用 国际制度 需求
原文传递
中美制度竞争分析——以“一带一路”为例 被引量:20
8
作者 赵洋 《当代亚太》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8-57,156-157,共30页
国际制度竞争是当前各国间竞争的一种重要形式,这种竞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现有国际制度内部对于制度主导权的竞争,二是不同国际制度之间在主导国际事务方面的竞争。美国作为当前国际体系中的霸权国,其对于世界事务的主导很大程... 国际制度竞争是当前各国间竞争的一种重要形式,这种竞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现有国际制度内部对于制度主导权的竞争,二是不同国际制度之间在主导国际事务方面的竞争。美国作为当前国际体系中的霸权国,其对于世界事务的主导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支配现有的国际制度来实现的,即它的霸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制度性霸权"。但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中国等新兴国家的崛起,美国的这种制度性霸权受到了挑战。中国等国家一方面要求在现有的国际制度中增加话语权,另一方面也尝试建立新的国际制度。作为一种多边合作框架,"一带一路"战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美两国间的制度竞争,同时也是中国尝试建立新的国际制度的努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也对现有的多边开发银行构成了挑战。因此,妥善应对和处理与美国的制度竞争,是推进"一带一路"所必须面对的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制度 制度竞争 “一带一路” 亚投行
原文传递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被引量:16
9
作者 刘宏松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5-35,共11页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全球治理体系包含跨越议题的规范性原则、各议题领域的国际制度、非正式对话机制三个层级。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新型全球治理体系为制度支撑。新型全球治理体系包含作为规范性原则的全人类共同价...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全球治理体系包含跨越议题的规范性原则、各议题领域的国际制度、非正式对话机制三个层级。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新型全球治理体系为制度支撑。新型全球治理体系包含作为规范性原则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融合共生理性的国际制度、基于多边主义的非正式对话机制三个层级。中国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通过多种路径参与国际制度改革,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实践平台形成引领效应。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项长期工程,中国将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导下持续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球治理体系 国际制度 “一带一路”倡议
下载PDF
试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制度化路径 被引量:18
10
作者 赵庆寺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9-57,共9页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国际制度的创设提供了价值目标和方式方法,国际制度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落实提供了交往规范和实践路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制度化建设需要秉持新型国际关系的理念,提升国际制度的领导权,推进国际法律制度的理念创新,...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国际制度的创设提供了价值目标和方式方法,国际制度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落实提供了交往规范和实践路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制度化建设需要秉持新型国际关系的理念,提升国际制度的领导权,推进国际法律制度的理念创新,制定全球治理新领域的国际规则,构建"一带一路"的国际规则,加快国际制度领域供给与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治理 人类命运共同体 国际制度
下载PDF
单边与多边之间:特朗普政府退约的国际制度逻辑 被引量:17
11
作者 王明国 《当代亚太》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9-85,158,159,共29页
特朗普政府的退约行为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于国际制度体系运转的广泛关注。退约本质上是为了协调国际制度的刚性承诺与国家的灵活性需求之间的紧张关系。长期以来,国际制度理论对退约的研究相对忽视和不足,尽管“制度困境论”“制度互动论... 特朗普政府的退约行为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于国际制度体系运转的广泛关注。退约本质上是为了协调国际制度的刚性承诺与国家的灵活性需求之间的紧张关系。长期以来,国际制度理论对退约的研究相对忽视和不足,尽管“制度困境论”“制度互动论”“制度收缩论”和“制度现实主义论”等学说提供了部分解释,但仍需要明确退约在现有国际制度研究谱系中的位置。究其原因,制度主义在研究设计中用“背叛”研究把退约排除在研究议程之外,而制度扩散长期掩盖了制度退出的影响。本质上,制度主义聚焦制度的形成和维持,是一种关注稳定大于变动的理论。为此,文章从制度要素出发,提出退约具有国际制度自身的逻辑和特征,即从制度成员身份、条约义务偏好和后果不确定性程度这三个方面对退约进行动态把握。特朗普政府的退约行为是历史延续性和当前的特殊性相结合的产物,不会给当前的国际制度体系和国际合作进程产生决定性影响。对于美国退约后的国际制度行为,中国应高度重视,从政治、法律和经济等多维度加以全面审视,而非简单地从道德层面进行谴责。同时,中国在必要时需要重新审视退约作为外交战略的可选工具,以切实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约 国际制度 单边主义 多边主义 特朗普政府
原文传递
大国经济外交与全球经济治理制度——基于中美经济外交战略及其互动分析 被引量:17
12
作者 陈伟光 蔡伟宏 《当代亚太》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7-94,157,158,共30页
从一定意义上讲,大国经济外交互动是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演进的重要力量。通过经济外交手段塑造有利于自身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是近百年来大国通常的做法。文章通过梳理二战前后美英两国经济外交博弈及其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制度性权力的关系... 从一定意义上讲,大国经济外交互动是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演进的重要力量。通过经济外交手段塑造有利于自身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是近百年来大国通常的做法。文章通过梳理二战前后美英两国经济外交博弈及其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制度性权力的关系发现,美国经济外交及其政策对于塑造和维护其国际政治经济的主导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是经济外交战略运用的后起之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外交助推中国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融入者转变为建设者、改革者乃至成为新型全球经济治理的塑造者。由于特朗普政府实施"有原则的现实主义"的外交路线,中美双方在全球经济治理领域互动的针对性和竞争性会进一步强化,中国需要与美国在相互调适中争取更大的制度性权力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外交 大国关系 全球经济治理 国际制度
原文传递
国际组织研究的发展脉络和理论流派争鸣 被引量:16
13
作者 张小波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0-40,共11页
在论述国际组织研究发展脉络的基础上,详细比较国际组织主流和批判理论,评述它们在各自理论框架下的多种视角及争论,可以发现:国际组织领域的研究曾滞后于国际关系学整体的学科研究,然而在经历了四波的研究浪潮后,国际组织研究已经从浅... 在论述国际组织研究发展脉络的基础上,详细比较国际组织主流和批判理论,评述它们在各自理论框架下的多种视角及争论,可以发现:国际组织领域的研究曾滞后于国际关系学整体的学科研究,然而在经历了四波的研究浪潮后,国际组织研究已经从浅层次的重要性研究向深层次的问题性研究延伸;在国际组织理论的发展史中,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论战为国际组织的研究奠定了学理性基础,它们成为了传统的主流理论;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第四次大论战构成了国际组织研究突飞猛进的背景,特别令人瞩目的是,建构主义通过赋予国际制度独立行为体的地位,从而引领了国际组织研究的新阶段,并与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形成了国际组织理论三足鼎立的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组织 国际机制 国际制度 建构主义 全球治理
下载PDF
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市场化机制和国际制度 被引量:11
14
作者 陆文聪 倪琪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85-290,共6页
随着植物物种资源的不断减少和因生物技术迅猛发展对植物遗传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 ,植物遗传资源正逐步由公共物品转变为稀缺物品。坚持《生物多样性公约》所确立的遗传资源效益公平分享原则 ,完善现有国际多边体系 ,促进以“遗传编码功... 随着植物物种资源的不断减少和因生物技术迅猛发展对植物遗传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 ,植物遗传资源正逐步由公共物品转变为稀缺物品。坚持《生物多样性公约》所确立的遗传资源效益公平分享原则 ,完善现有国际多边体系 ,促进以“遗传编码功能”价值概念和遗传资源保护效应“内部化”与“补偿”方案为基础的植物遗传资源市场化保护与利用机制的形成 ,建立“植物遗传资源交易所”和“生物多样性合作社” ,将有助于提高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保护植物遗传资源的积极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遗传资源保护 利用 市场化机制 国际制度
下载PDF
共建“一带一路”:一个基于制度分析的理论框架 被引量:15
15
作者 陈伟光 《当代亚太》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47,157-158,共27页
针对学界对"一带一路"的属性认知与学术定位比较分散这一现象,文章从制度视角考察了古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历史变迁。作为物质形态的丝绸之路承载着东西方商贸流通、文明对话的重要功能,在长期的演化进程中,逐渐内化为一种制度,... 针对学界对"一带一路"的属性认知与学术定位比较分散这一现象,文章从制度视角考察了古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历史变迁。作为物质形态的丝绸之路承载着东西方商贸流通、文明对话的重要功能,在长期的演化进程中,逐渐内化为一种制度,协调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关系。而"一带一路"倡议所体现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正是在现代话语体系下对丝路精神的传承与创新,其多元性、复合性、开放性、关系性及互补性表现出对现有国际制度创新的典型特征,是一种能兼容贸易、金融、货币、发展等治理领域的多边制度。这一创新性设计,使得"一带一路"建设具有减少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经济合作绩效的制度功能。随着"一带一路"的走深走实,客观上需要"一带一路"合作进一步制度化,形成更高水平的国际合作机制。制度分析有助于对"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发展加以理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 国际制度 全球经济治理
原文传递
国际制度研究:从旧制度主义到新制度主义 被引量:9
16
作者 田野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2-58,共7页
 国际制度研究在早期阶段具有形式或法律的制度主义的深刻印记,在研究方法上属于旧制度主义的范畴。行为主义革命的发生和“国际机制”概念的提出为新制度主义取代旧制度主义创造了学术积累上的必要条件。当前在国际关系研究中至少有...  国际制度研究在早期阶段具有形式或法律的制度主义的深刻印记,在研究方法上属于旧制度主义的范畴。行为主义革命的发生和“国际机制”概念的提出为新制度主义取代旧制度主义创造了学术积累上的必要条件。当前在国际关系研究中至少有三种不同的新制度主义,即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和历史制度主义。就解释行动的基本逻辑而言,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属于“预期结果逻辑”,社会学制度主义则属于“适当性逻辑”,但就历史观而言,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都认为历史总是有效率的,历史制度主义则将无效率的历史带入研究议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制度研究 旧制度主义 新制度主义
原文传递
选择性退出、多边间竞争与特朗普的反制度化国际战略 被引量:14
17
作者 王明国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0-40,156,157,共23页
特朗普改变前任对国际制度的承诺和支持,在国际政治中执行了一种反制度化的国际战略。特朗普的反制度化国际战略由指导原则、主要目标和执行措施构成,是“美国优先”国家安全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反制度化战略以选择性退出主义和竞争性... 特朗普改变前任对国际制度的承诺和支持,在国际政治中执行了一种反制度化的国际战略。特朗普的反制度化国际战略由指导原则、主要目标和执行措施构成,是“美国优先”国家安全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反制度化战略以选择性退出主义和竞争性多边主义为基本原则,通过国际制度内的抗议、退约、机制转移及新建国际制度等多重措施,试图把国际制度作为继续维持霸权地位的工具。反制度化国际战略具有历史延续性和当前特殊性相结合的特征,反映了美国的霸凌主义和单边主义。美国自认是自由国际秩序的牺牲品,力图改变现行国际制度体系;中国崛起给美国带来的恐慌和美国的地位焦虑,加速了美国终结其接触与融入的国际制度战略;而特朗普本人对国际制度持质疑态度,执意实施反制度化国际战略。特朗普反制度化战略引发多边主义危机,进一步恶化了基于规则的国际制度体系。不过,这一战略无法阻止多边主义和多边制度的发展演进。反制度化战略能否成功实现,取决于目标、能力与执行的匹配度及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朗普 退约 竞争性多边主义 国际制度 反制度化
下载PDF
中美国际制度策略取向比较——基于议题领导权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14
18
作者 凌胜利 王彦飞 《国际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7-88,155,156,共24页
中美在国际制度领域的战略竞争加剧,但双方在该领域的策略取向却截然不同。对此,既有研究主要从权力、制度和地位三种视角进行探讨,权力竞争视角认为国际制度策略从属于权力分配和权力互动,制度竞争视角强调制度竞争和制度制衡的作用,... 中美在国际制度领域的战略竞争加剧,但双方在该领域的策略取向却截然不同。对此,既有研究主要从权力、制度和地位三种视角进行探讨,权力竞争视角认为国际制度策略从属于权力分配和权力互动,制度竞争视角强调制度竞争和制度制衡的作用,地位竞争视角关注国家对国际地位的追求。本文主要基于议题领导权的视角,探讨中美国际制度策略取向背后的逻辑。随着世界朝着多元复合秩序演变,权力竞争的方式对于中美战略竞争的功效有所下降,两国在国际制度领域的竞争也逐渐显现。特朗普政府奉行单边主义,奥巴马和拜登政府则偏向排他性多边主义,其目的是借助国际制度制衡中国,维护美国的国际领导地位。中国坚持包容性多边主义,在维护自身发展权的同时也谋求提升国际领导权。当然,双方在国际制度领域并非零和竞争,议题的多元性和差异性使得中美双方的制度竞争没有权力竞争激烈。展望未来,议题领导权竞争将成为中美战略竞争的重要形式,中美双方能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在不同领域加强议题领导权,最终形成中美各具优势、相互制约的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美战略竞争 国际制度 议题领导权 全球治理
下载PDF
国际体系转型与全球治理变革 被引量:13
19
作者 吴志成 董柞壮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4-133,共10页
国际体系转型表现为全球权力分布的消长,全球治理变革则是全球层面权力运用的变化,权力分布的变化常常成为全球治理变革的先导。国际权力结构变化引发国际体系的转型,而国际体系转型要求全球治理变革与之适应,它不仅挑战全球治理的有效... 国际体系转型表现为全球权力分布的消长,全球治理变革则是全球层面权力运用的变化,权力分布的变化常常成为全球治理变革的先导。国际权力结构变化引发国际体系的转型,而国际体系转型要求全球治理变革与之适应,它不仅挑战全球治理的有效性,也促进全球治理民主化,深化全球治理合作,为全球治理创造新的机遇。在实现国际体系平稳转型、促进全球治理和平变革的进程中,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增强全球治理机制的合法性与有效性将成为重要的优先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体系转型 全球治理变革 全球治理民主化 权力转移 国际机制
原文传递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制度基础 被引量:13
20
作者 王明国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5-84,共10页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期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内在地包含了国际制度的合理诉求,从国际制度视角探讨命运共同体,是对现有研究的必要补充。共同利益是通过国际制度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物质基础,共有价值是国际制度推动人类命运共...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期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内在地包含了国际制度的合理诉求,从国际制度视角探讨命运共同体,是对现有研究的必要补充。共同利益是通过国际制度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物质基础,共有价值是国际制度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规范基础,共同理解是国际制度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知基础,而中国参与和引领国际组织的实践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基础。国际制度具有明确的载体和实施的路径,避免了共同体建设的模糊和不明确方面。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经实现对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合作机制的全覆盖,中国以"一带一路"制度建设为核心,以现有制度改革为驱动,以周边制度建设为首要方向,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制度建设方面具备一定基础。今后,应把共同体理念贯穿到中国的国际制度外交中,妥善应对美国的选择性制度战略冲击,在若干重点国际组织中先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国际制度 全球治理 制度建设 “一带一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