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甲骨文同义词“乎、令”辨析
1
作者 闫佳琳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101-106,共6页
“乎”和“令”是卜辞里常用的一组动词同义词。两词的词义和用法相近,在卜辞中均具有使令意义,可以引导兼语句。“乎”本为“呼唤”义。由于它常常引导兼语句,才具有了使令义。“乎”的“控制义”较“令”弱。词义内涵的不同以及商人... “乎”和“令”是卜辞里常用的一组动词同义词。两词的词义和用法相近,在卜辞中均具有使令意义,可以引导兼语句。“乎”本为“呼唤”义。由于它常常引导兼语句,才具有了使令义。“乎”的“控制义”较“令”弱。词义内涵的不同以及商人的用词习惯导致“乎、令”在引导主体和对象、命令事类、词语搭配、构成辞句等方面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文 同义词
下载PDF
疑问强度与主观化强度:上古汉语语气词“乎”的功能变化 被引量:2
2
作者 杨荣祥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6-27,126,共13页
“乎”在上古汉语里的基本功能是表疑问语气,但也可以表测度、反问、祈使、感叹语气,这是“乎”功能扩展的结果。“乎”表五种不同语气,所处语篇有别,疑问强度递减,而主观性逐渐加强,即“乎”表不同语气,其疑问度与主观性成反比。用于... “乎”在上古汉语里的基本功能是表疑问语气,但也可以表测度、反问、祈使、感叹语气,这是“乎”功能扩展的结果。“乎”表五种不同语气,所处语篇有别,疑问强度递减,而主观性逐渐加强,即“乎”表不同语气,其疑问度与主观性成反比。用于是非问,疑问度最高,主观性最弱;用于感叹,完全无疑无问,主观性最强。认知语言学认为,疑问与感叹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疑问强度 主观化强度 语气词
原文传递
论今文《尚书》使令动词“伻”的来源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树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5-70,共6页
今文《尚书》"伻"应是由甲、金文使令动词"乎"讹变而来。大约从东周开始"乎"主要功能偏向于句尾语气词和介词,加之"乎"与"平"形体相近,《尚书》中的使令动词"乎"便产生讹... 今文《尚书》"伻"应是由甲、金文使令动词"乎"讹变而来。大约从东周开始"乎"主要功能偏向于句尾语气词和介词,加之"乎"与"平"形体相近,《尚书》中的使令动词"乎"便产生讹误。讹字"平"在后世流传过程中受使令动词"使"、"俾"字形影响,增加意符写作"伻"。在传世典籍中讹字"平"又误读为"釆",使"辩"具有使令的假借义,"平"又通假为"拼"、"荓"等字表使役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使令动词
原文传递
上古语气词“乎”构式分析——从《左传》《国语》语气词“乎”谈起 被引量:1
4
作者 周广干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79-86,94,共9页
"乎"是上古汉语中最常见最复杂的语气词之一。《左传》和《国语》是上古汉语的重要文献而且两书关系极为密切,从构式语法角度观察、比较和分析其中语气词"乎"的使用特点,发现"乎"具有较强的构式特征,表... "乎"是上古汉语中最常见最复杂的语气词之一。《左传》和《国语》是上古汉语的重要文献而且两书关系极为密切,从构式语法角度观察、比较和分析其中语气词"乎"的使用特点,发现"乎"具有较强的构式特征,表达疑问等各种语气多与其他相关词语搭配成相对固定的构式共同承担,使"乎"在表达语气时体现出严整的规律性和鲜明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传》 《国语》 语气词 构式 规律性
下载PDF
论合音词“诸”的例外
5
作者 曹亚北 《历史语言学研究》 2022年第2期141-156,共16页
一般认为“诸”是兼词,来源于“之于”或“之乎”的合音。然而,文献中有些“诸”在用法上只相当于其所兼的某一成分,即用同介词“于/乎”、助词“乎”或代词“之”。这些用例是“诸”字合音说的例外,学者常认为是兼词灵活性的表现。根... 一般认为“诸”是兼词,来源于“之于”或“之乎”的合音。然而,文献中有些“诸”在用法上只相当于其所兼的某一成分,即用同介词“于/乎”、助词“乎”或代词“之”。这些用例是“诸”字合音说的例外,学者常认为是兼词灵活性的表现。根据文献调查,本文指出:古书中用同“于/乎”的“诸”多接在以t收尾的入声字后,这些“诸”可能是“于/乎”受邻近音影响的语音变体;用同“之”的“诸”多来自特定语用环境下的合音羡余。文章据此讨论了“诸”的用法与其语音环境的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 “诸用同于/ “诸用同之” 连读音变 合音羡余
原文传递
甲骨文、金文所谓“乎”字当释为“平”字 被引量:4
6
作者 王森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18-328,共11页
根据古文字材料,《说文》中的"丂"字至少有四个字形来源,甲骨文、金文中的"■"字,其下部所从"丂"形是"杖"字的初文,应当将其释为"平"字。"平"字本义指"抨击",... 根据古文字材料,《说文》中的"丂"字至少有四个字形来源,甲骨文、金文中的"■"字,其下部所从"丂"形是"杖"字的初文,应当将其释为"平"字。"平"字本义指"抨击",在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中,均可用作使令动词。"■(平)"与"兮"字没有任何联系。真正的"乎"字来源于"虖"字,出现时代较晚,与"兮"字有紧密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字考释
下载PDF
缅怀尊敬的严学宭先生——《论语》“说(悦)乎”、“乐乎”近解
7
作者 伍巍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5,共4页
首届汉语音韵学研究班1981年9月在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称)正式开班,来自全国38所高校的近50位中青年教师参加了该班的学习。文章对30年前该班的学习情况作了简要回顾,深情缅怀开办学习班的严学宭教授。
关键词 首届汉语音韵学研究班 缅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