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香港青少年国民教育缺失的原因与出路 被引量:14
1
作者 陈丽微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37-143,共7页
国民教育是对国民进行国家身份认同与归属的教育,是凝聚国家、民族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国家的有效治理和永续发展的基础保障,对任何主权国家而言都至关重要。由于历史原因,也由于香港教育制度的关系,当前香港青少年的国民身... 国民教育是对国民进行国家身份认同与归属的教育,是凝聚国家、民族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国家的有效治理和永续发展的基础保障,对任何主权国家而言都至关重要。由于历史原因,也由于香港教育制度的关系,当前香港青少年的国民身份认同存在诸多缺失。为确保“一国两制”事业行稳致远,亟须加强香港青少年国民身份认同教育,大力增进香港青少年对国家的认同、民族的认同及其文化的认同,让他们对自身国民身份的认识建立在丰富、坚实的历史与事实根基之上,由衷地认同自己的国民身份,效忠自己的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 国民教育 国家认同 民族认同 文化认同
下载PDF
试析香港国家认同的困境——从被言说的“他者”到“伪主体” 被引量:15
2
作者 杨晗旭 徐海波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9-143,共5页
英国殖民者最初将"自我"与"他者"二元对立的殖民逻辑带入香港,逐步将包括香港人在内的"中国人"视为"他者",从而确立了具有殖民主义色彩的"伪主体"意识。"伪主体"意识是港... 英国殖民者最初将"自我"与"他者"二元对立的殖民逻辑带入香港,逐步将包括香港人在内的"中国人"视为"他者",从而确立了具有殖民主义色彩的"伪主体"意识。"伪主体"意识是港人国家认同困境危机的根源。在香港回归后,由于后殖民主义文化渗透,该症候非但没有消除,反而得到了强化。根据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的相关理论,必须用反思性"自我"消解"伪主体",才能使香港真正走出国家认同困境。在操作层面,就是要发扬香港(中国)文化上的包容传统,防止文化和价值观上的一元化(西方化)倾向,掌握香港完整历史(而非将殖民历史看成是香港的全部历史)的自我书写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 一国两制 国家认同 精神分析
原文传递
基于主动公民观的香港公民教育发展——国家认同的视角 被引量:14
3
作者 施雨丹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9-114,159,共6页
香港回归后,国家认同教育虽有一定进步,但由于制度、文化等历史和现实原因,国家认同教育仍面临很多困难。全球化对香港国家认同教育又带来了新的挑战。公民教育的核心是国家认同教育,香港应重新审视其历史发展的独特性和公民教育的独特... 香港回归后,国家认同教育虽有一定进步,但由于制度、文化等历史和现实原因,国家认同教育仍面临很多困难。全球化对香港国家认同教育又带来了新的挑战。公民教育的核心是国家认同教育,香港应重新审视其历史发展的独特性和公民教育的独特要求,积极促进公民教育观的转变。构建以主动公民观为基础的公民教育是香港公民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 公民教育 国家认同 主动公民
下载PDF
香港“占中”行动的深层剖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刘兆佳 《港澳研究》 2015年第1期18-23,93-94,共8页
香港的"占中"行动由行政长官普选争议触发,涉及到特区管治权的争夺,但其深层原因则源于国际、内地和香港环境变化所衍生的诸多矛盾。中国的迅速崛起、西方对中国崛起的疑虑、内地经济发展对香港形成的竞争威胁、两地同胞来往... 香港的"占中"行动由行政长官普选争议触发,涉及到特区管治权的争夺,但其深层原因则源于国际、内地和香港环境变化所衍生的诸多矛盾。中国的迅速崛起、西方对中国崛起的疑虑、内地经济发展对香港形成的竞争威胁、两地同胞来往频繁所引起的人际间的摩擦、港人对政治社会和经济状况的不满、港人的身份认同"危机"、香港年轻人的政治躁动和反对派的夺权意图都在不同程度上为"占中"行动提供主、客观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占中 一国两制 内地与香港 香港年轻人 身份认同 香港反对派
下载PDF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香港小说与“香港意识” 被引量:11
5
作者 许子东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6-41,共6页
在 2 0世纪 90年代的香港小说中 ,经常出现“此地他乡”与“失却城市”的主题 :可能是漂流异国怀念故乡 ,可能是感慨眼前的城市面目全非 ,或者是新旧移民在安居乐业中透露对城市的陌生感 ,更对现代都市形态(噪音、建筑、生活方式 )感到... 在 2 0世纪 90年代的香港小说中 ,经常出现“此地他乡”与“失却城市”的主题 :可能是漂流异国怀念故乡 ,可能是感慨眼前的城市面目全非 ,或者是新旧移民在安居乐业中透露对城市的陌生感 ,更对现代都市形态(噪音、建筑、生活方式 )感到疏离。文章将具体分析以上几种“他乡”与“失城”故事类型 ,试图探讨这些小说创作与所谓“香港意识”之间的复杂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 小说 文学创作 情感 20世纪90年代 主题
原文传递
内地经验对香港青年中国观感及身份认同的影响 被引量:13
6
作者 赵永佳 梁凯澄 黄汉彤 《港澳研究》 2017年第3期38-47,94-95,共12页
本文探讨了内地经验对香港青年的中国观感和身份认同的影响。问卷调查的结果发现,有长期内地经验的香港青年,比只有短期或没有内地经验者,有显著较正面的中国观感。有长期内地经验者亦较愿意往内地工作,并较同意香港青年应往内地工作。... 本文探讨了内地经验对香港青年的中国观感和身份认同的影响。问卷调查的结果发现,有长期内地经验的香港青年,比只有短期或没有内地经验者,有显著较正面的中国观感。有长期内地经验者亦较愿意往内地工作,并较同意香港青年应往内地工作。然而,进一步分析深入访谈的结果后发现了一个较复杂的情境。有内地经验的香港青年(特别是较长经验者)虽然倾向发展出较正面的中国观感,但他们的国民身份认同倾向较死板而较难改变。宜提供更多机会让香港青年亲身了解国家,但这些内地经验与其国民身份认同的关联性需小心解读,亦不能轻视筹办这类活动的前期规划与执行细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青年 内地经验 国民身份认同 内地交流计划
下载PDF
港澳青年的国家认同:趋势、现状和成因 被引量:11
7
作者 夏瑛 《当代港澳研究》 2019年第2期66-86,共21页
回归以来,澳门青年人的国家认同始终处于极高的水平。相比之下,香港青年人的国家认同水平则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又回升的曲折变化。与较年长群体相比,香港青年人的国家认同水平略低,这与该群体本身的一些特征有关。比如:他们往来内地... 回归以来,澳门青年人的国家认同始终处于极高的水平。相比之下,香港青年人的国家认同水平则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又回升的曲折变化。与较年长群体相比,香港青年人的国家认同水平略低,这与该群体本身的一些特征有关。比如:他们往来内地的频率远低于较年长群体,这可能导致他们对国家缺乏了解;他们对内地人来港购物和工作的态度较为负面,这可能导致他们将日常生活中对内地人的消极印象投射为对国家的负面认知;他们习惯使用社交媒体等互联网媒体获取信息,其所获取的关于国家的信息可能有限或者失真。此外,就香港本地治理而言,香港青年人将"民生"和"法治"看作未来五年最重要的政府治理目标,而非很多"反对派"政治力量所鼓吹的民主政治体制改革。香港青年人的国家认同背后隐藏的是复杂的经济和民生等本地治理问题,并非根深蒂固的价值性和政治性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 澳门 青年人 国家认同
原文传递
香港学校公民教育政策变迁与改进路径 被引量:11
8
作者 黄崴 王岩 《复旦教育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3-39,共7页
学校公民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构青少年国民身份认同的主要途径。当前香港地区社会运动参与者呈低龄化趋势,引发社会对香港青少年国民身份认同以及学校公民教育政策问题的高度关注。香港学校公民教育政策问题是一个囊括法... 学校公民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构青少年国民身份认同的主要途径。当前香港地区社会运动参与者呈低龄化趋势,引发社会对香港青少年国民身份认同以及学校公民教育政策问题的高度关注。香港学校公民教育政策问题是一个囊括法律、政治、文化与教育等多方面问题的社会系统问题。香港学校公民教育政策变迁可分为殖民时期、过渡时期、回归初期和最近十年等四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从法律、治理、文化与教育四个维度分析,香港学校公民教育政策存着法律上对"一国"重视不够、治理上行政中立、文化上去殖民化任务没有完成、教育上淡化国民身份认同教育等问题。因此,需要从法律、治理、文化和教育等多方面入手改进香港学校公民教育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 公民教育政策 国民身份认同
下载PDF
香港身份认同的媒体建构:社会建构论的视角 被引量:10
9
作者 陈薇 《港澳研究》 2017年第1期86-92,96,共8页
身份认同很大程度上源于社会成员彼此之间对共同体的想象,是社会互动与社会承认的结果。大众传媒通过引导、界定、修改个人对外在环境的认知与判断、价值与行为,从而在公众的想象和政治话语中建构社会认同。本文通过梳理和比较回归前后... 身份认同很大程度上源于社会成员彼此之间对共同体的想象,是社会互动与社会承认的结果。大众传媒通过引导、界定、修改个人对外在环境的认知与判断、价值与行为,从而在公众的想象和政治话语中建构社会认同。本文通过梳理和比较回归前后香港居民身份认同的历史变迁,分析了大众传媒对于"自我"与"他者"身份定位二元框架的建构与消解,以及回归后随着民族意识的传播所强化的双重认同。这种媒体的符号现实与受众基于社会情境与自身经验的主观现实,对回归后香港居民的身份认同形成共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 身份认同 香港媒体 社会建构论
下载PDF
香港国民教育实施背景、困境与出路——基于文化冲突视角 被引量:9
10
作者 姜洋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3年第4期27-30,共4页
殖民时期,西方文化传播下的港人存在身份迷惘;后殖民时代,中西文化冲突下的港人深陷矛盾之中;新时期,中西文化融合下的港人需要树立国家认同感。2010年,特区政府正式计划于两年后在中小学设置"德育与国民教育科",旨在促进香... 殖民时期,西方文化传播下的港人存在身份迷惘;后殖民时代,中西文化冲突下的港人深陷矛盾之中;新时期,中西文化融合下的港人需要树立国家认同感。2010年,特区政府正式计划于两年后在中小学设置"德育与国民教育科",旨在促进香港民众对国家的归属感,提高身份认同感,增进对国家民族文化的认识。然而,由于中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差异和教育传统的差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却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与问题。其出路在于:了解冲突根源,积极寻求解决途径;关注学生诉求,避免"政治手腕",加强文化交流;借鉴国外国民教育的相关方法和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 国民教育 国家认同 文化冲突
下载PDF
香港《南华早报》的国家认同研究(2007-2016) 被引量:9
11
作者 孙有中 胡洁 《新闻大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2-72,共11页
文章运用内容分析法以及基于自建语料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方法,考察了香港英文媒体《南华早报》社论在2007-2016年间构建国家认同的媒介框架与话语特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该报对于中国的认同度在波动中稳步上升;第二,该报有意识地构建... 文章运用内容分析法以及基于自建语料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方法,考察了香港英文媒体《南华早报》社论在2007-2016年间构建国家认同的媒介框架与话语特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该报对于中国的认同度在波动中稳步上升;第二,该报有意识地构建认同主题框架和认同态度框架;第三,民族认同框架已发展成为当前的主导型认同主题框架,且对构建国家认同具有正面意义;第四,认同标签语言的使用已形成较固定的政治话语,营造了同一的国家认同语境和归属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 国家认同 《南华早报》
原文传递
香港电影伦理叙事中的身份认同与国族意识(1949—2019)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燕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44-150,共7页
香港电影是有效探询香港人身份认同与国族意识的重要指标。香港电影伦理叙事常讲述以血缘关系为依托的小人物家庭悲欢离合的故事,并将之延伸至"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伦理层面。从战后多元意识形态的特定历史时空,到当下香港已... 香港电影是有效探询香港人身份认同与国族意识的重要指标。香港电影伦理叙事常讲述以血缘关系为依托的小人物家庭悲欢离合的故事,并将之延伸至"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伦理层面。从战后多元意识形态的特定历史时空,到当下香港已然回归的新时期,1949年-2019年香港电影伦理叙事的发展演变,可分为"南下怀乡:社会写实""香港是我家:本土意识显影""回归想象:怀旧与寻根""北进神州:家与国的新时代抒写"四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电影 伦理叙事 身份认同 国族意识
原文传递
文化认同:内地高校港澳台学生民族认同的建构路径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潇斌 骆文伟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4期60-63,共4页
文化认同是构建民族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下推进文化认同,有利于增强港澳台学生的民族认同。推进文化认同,需要分析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理解国家意识、历史底蕴和兼容风格对于增强民族认同的重要作用。通过开展历史文化教育、... 文化认同是构建民族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下推进文化认同,有利于增强港澳台学生的民族认同。推进文化认同,需要分析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理解国家意识、历史底蕴和兼容风格对于增强民族认同的重要作用。通过开展历史文化教育、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等途径增强港澳台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以文化认同助力推动中华民族大一统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认同 港澳台学生 民族认同 建构路径
下载PDF
香港媒体“国家认同”的修辞建构——以《南华早报》粤港澳大湾区新闻文本为例 被引量:7
14
作者 鞠玉梅 《当代修辞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4-66,共13页
本研究以《南华早报》粤港澳大湾区新闻文本为个案,采用修辞与语料库话语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索香港媒体的国家认同建构。研究发现,媒体在较高程度上呈现出以发展为中心的积极话语,构建了融合有利于香港发展的修辞视野,国家认同度较高;... 本研究以《南华早报》粤港澳大湾区新闻文本为个案,采用修辞与语料库话语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索香港媒体的国家认同建构。研究发现,媒体在较高程度上呈现出以发展为中心的积极话语,构建了融合有利于香港发展的修辞视野,国家认同度较高;对于合作过程中如何保持香港独立性等问题也进行了理性的探讨;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消极话语,对于香港身份、合作规划以及实施等问题充满疑虑,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国家认同,尤其是较大比例的香港青年人对大湾区持有疏离感,国家认同度较低。研究表明,大湾区经济与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发展为国家认同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但建设中的一些阶段性问题易被媒体放大并传播,成为干扰国家认同不可忽视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媒体 国家认同 修辞建构 《南华早报》 粤港澳大湾区 新闻文本
原文传递
香港回归以来港人“国家认同教育”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陈杰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CSSCI 2021年第3期38-46,共9页
自香港回归以来,由于部分港人的思想认识偏差、反对派的长期阻挠和教育改革的政策局限等方面的原因,包括国民教育、国情教育、“国史”教育、“一国两制”和“基本法”教育在内的“国家认同教育”开展得并不顺利,始终存在着重大遗漏和... 自香港回归以来,由于部分港人的思想认识偏差、反对派的长期阻挠和教育改革的政策局限等方面的原因,包括国民教育、国情教育、“国史”教育、“一国两制”和“基本法”教育在内的“国家认同教育”开展得并不顺利,始终存在着重大遗漏和缺憾。对此,香港社会各界有必要团结一致,从“国家认同教育”的科目、教师、教材和舆论等方面着手填补空白和短板,改进工作,促使“国家认同教育”落到实处,从而巩固“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思想基础、保障“一国两制”在香港行稳致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国两制” 香港教育 国家认同
下载PDF
香港本土意识与青年国家认同——基于内地与港澳学界的文献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冯庆想 《青年学报》 2020年第1期93-101,共9页
近年来,香港青年强烈的本土意识与薄弱的国家认同形成较大反差,引起中央与社会各界关注。综观内地与港澳学界相关文献,可以发现,既有研究主要围绕香港本土意识的来源与成因、内涵与特点、类别与走势,以及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的现状、特征... 近年来,香港青年强烈的本土意识与薄弱的国家认同形成较大反差,引起中央与社会各界关注。综观内地与港澳学界相关文献,可以发现,既有研究主要围绕香港本土意识的来源与成因、内涵与特点、类别与走势,以及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的现状、特征、影响因素和提升对策等方面展开探讨。尽管学界的上述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回应了社会关切的现实问题,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研究对象与内容存在局限,研究视角存在偏差,二次归纳演绎存在失真,建言策略存在失效。进一步拓展香港本土意识与青年国家认同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需要构建更系统的分析框架,探索更立体的理论视野,应用更精细的研究方法,推进更全面的理论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青年 本土意识 国家认同 一国两制
原文传递
香港人的国家认同与展望:基于港台海外学术成果的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郝诗楠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7-44,共8页
纵观港台海外学术研究中关于香港人国家认同问题的代表性著述,学者大都认为香港人对国家的认同具有两大特性。一是双重性,即香港人对于政权意义以及文化/族群意义上的"中国"在认同上存在差异;二是功利性,即香港人的国家认同... 纵观港台海外学术研究中关于香港人国家认同问题的代表性著述,学者大都认为香港人对国家的认同具有两大特性。一是双重性,即香港人对于政权意义以及文化/族群意义上的"中国"在认同上存在差异;二是功利性,即香港人的国家认同更多地受到工具主义思维的影响,也存在着一定的波动性。究其原因,学者们认为教育内容、内地-香港的跨境经验以及政治制度与本土意识的复杂交互作用对于香港人国家认同的塑造有着重要作用。在综合港台海外文献观点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增加香港人尤其香港青年人的跨境经验是提升国家认同的主要路径;改进香港的国民教育以及中国历史教育是提升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香港本土认同可以通过"创造性转化"成为构建国家认同的有利资源;最后,为了提升香港人的国家认同,除了需要消弭激进本土主义的社会土壤以及加强国民教育,更应努力在香港构建起一套向心型的政治体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人 国家认同 海外学术 跨境经验 本土认同
原文传递
“港独”思潮的演化趋势与法理应对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理万 《港澳研究》 2017年第1期13-25,93-94,共15页
近年来极少数"港独"分子正在积极建构其理论体系,试图从法理上证成"港独"的合理性。"港独"理论呈现三种演变趋势,即从民主回归到民族自决、从香港城邦到革新保港、从文化本土到政治本土。"港独"... 近年来极少数"港独"分子正在积极建构其理论体系,试图从法理上证成"港独"的合理性。"港独"理论呈现三种演变趋势,即从民主回归到民族自决、从香港城邦到革新保港、从文化本土到政治本土。"港独"分子试图曲解国际条约中有关"民族自决权"的条款,为"港独"寻求国际法基础和国外势力支持。事实上,由于香港居民无法构成独立民族,并且香港也并非联合国认可的殖民地或非自治领土,因而"民族自决权"无法适用于香港特区。反击"法理港独"需要遵循法治的方式,判定"港独"不属于言论自由的范畴。中央政府可以通过宪法在特区的实施、总结基本法解释的原则和技术、落实中央权力在香港常态化运行等方式,增强香港居民的国家认同意识,树立中央政府的政治权威,从根本上遏制"港独"势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港独 民族自决 国家认同 本土意识 分离主义 一国两制
下载PDF
高校港澳台学生文化认同状况调查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陈竹林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5年第4期100-104,共5页
港澳台学生的文化认同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存在一致性,并且在内容上协同、载体上互补。本文选择港澳台学生较为集中的侨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港澳台学生在文化认同方面的现状和差异,分析其对价值观认同、国家认同、政治认同和行为方... 港澳台学生的文化认同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存在一致性,并且在内容上协同、载体上互补。本文选择港澳台学生较为集中的侨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港澳台学生在文化认同方面的现状和差异,分析其对价值观认同、国家认同、政治认同和行为方式取向上的影响,探索加强港澳台学生文化认同教育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港澳台学生 文化认同 思想政治教育
下载PDF
后殖民认知偏见与港人国家认同建构 被引量:5
20
作者 杨晗旭 常乐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9,共9页
心理结构对社会集体认知和价值判断的影响具有长期性。香港地区回归前,港英政府在香港地区建立了基于偏见认知的社会心理结构。香港地区回归后,由于西方势力的介入及反对派的长期错误引导,香港地区在文化教育层面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 心理结构对社会集体认知和价值判断的影响具有长期性。香港地区回归前,港英政府在香港地区建立了基于偏见认知的社会心理结构。香港地区回归后,由于西方势力的介入及反对派的长期错误引导,香港地区在文化教育层面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中华文化相疏离,港人对内地的了解和融入存在诸多障碍。从后殖民主义和社会心理学视域来看,香港地区社会需要制定相应的教育、文化和民生保障方案,在集体心理认知层面打破以文化偏见、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偏见以及身份认同偏见为主要要素的“后殖民”心理症候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国两制 中国香港 国家认同 偏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