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永久希氏束起搏临床应用 被引量:27
1
作者 吴高俊 苏蓝 +1 位作者 方丹红 黄伟剑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2年第4期302-306,共5页
目的探讨永久希氏束起搏(HBP)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对17例有常规心脏起搏适应证或长期依赖右心室起搏伴收缩性心力衰竭的患者,采用4.1F螺旋导线进行永久HBP,门诊随访3~12个月。结果成功HBP9例(52.9%),急性期和慢性期的感... 目的探讨永久希氏束起搏(HBP)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对17例有常规心脏起搏适应证或长期依赖右心室起搏伴收缩性心力衰竭的患者,采用4.1F螺旋导线进行永久HBP,门诊随访3~12个月。结果成功HBP9例(52.9%),急性期和慢性期的感知、阈值分别为(3.5±1.4)mV、(1.2±0.7)V和(3.4±3.3)mV、(1.7±1.3)V,相互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例中有2例心力衰竭伴持续性心房颤动、宽QRS波,其中1例依赖右心室流出道起搏半年,HBP后QRS时限由术前的150、200ms变为120、160ms,心功能由术前的Ⅲ级(NYHA分级)变为Ⅰ、Ⅱ级。17例中1例术后出现中等量心包积液,未予处理,随访1年心包积液明显减少。结论永久HBP是安全、可行的,对于有常规心脏起搏适应证并预期心室起搏依赖的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或长期依赖右心室起搏后出现的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永久HBP可能是较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氏束起搏 右心室起搏 心力衰竭
原文传递
希氏束起搏和传统右室心尖起搏对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7
2
作者 贾晓艳 李赐恩 +2 位作者 景莉娟 宋卫锋 陶海龙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8年第1期78-81,共4页
目的比较希氏束起搏(HBP)与右室心尖起搏(RVAP)在保持左室结构和收缩功能方面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5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和郑州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因房室传导阻滞住院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共39例患者,其中HBP组... 目的比较希氏束起搏(HBP)与右室心尖起搏(RVAP)在保持左室结构和收缩功能方面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5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和郑州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因房室传导阻滞住院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共39例患者,其中HBP组成功植入患者15例,RVAP组成功起搏器植入18例,随访观察24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变化。结果 HBP组NYHA心功能分级术前、术后无明显变化(P>0.05),RVAP组NYHA心功能分级由术前平均1.4下降至2.5(1.4±0.7 vs.2.5±0.9,P<0.001);HBP组永久性起搏器植入前后LVEF、LVEDD变化无明显变化(P>0.05),RVAP组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后LVEF显著降低[(58.3±6.3)%vs.(50.8±7.5)%,P=0.002],LVEDD显著增加[(43.1±4.6)mm vs.(53.3±7.9)mm,P<0.001]。结论与传统右室心尖起搏相比,希氏束起搏对于收缩功能和左室舒张末内径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氏束起搏 右室心尖起搏 心功能 左室射血分数 左室舒张末内径
下载PDF
3830导线在选择性心室起搏的应用及近期安全性观察 被引量:11
3
作者 苏蓝 吴高俊 +2 位作者 李海鹰 肖方毅 黄伟剑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4年第3期236-239,共4页
目的探讨使用Select Secure系统的3830导线及配套的C304或C315的递送装置完成选择性心室起搏的有效性和近期安全性。方法对122例符合起搏器植入指征的患者都使用了Select Secure系统包括3830导线和配套的递送装置行选择性心室起搏,首选... 目的探讨使用Select Secure系统的3830导线及配套的C304或C315的递送装置完成选择性心室起搏的有效性和近期安全性。方法对122例符合起搏器植入指征的患者都使用了Select Secure系统包括3830导线和配套的递送装置行选择性心室起搏,首选希氏束部位起搏(HBP),如HBP失败改为间隔部或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术中观察指标包括:操作时间、记录心房及心室电极的起搏参数(即刻R波高度、阻抗、阈值)、术中脱位率等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内容:术后第1个月进行随访并记录心房及心室起搏参数、H-V传导性、导管脱位、心包积液等并发症。结果成功HBP 98例,右室间隔起搏20例,RVAP4例。HBP术后随访无一例电极因参数变化导致失用,1例于术后第8天导线脱位;1例出现心包积液;至今无一例死亡。术后1个月随访阈值和感知与术中无差异(P>0.05),阻抗降低(P<0.001)。24例右室间隔部和RVAP无并发症。结论 3830导线和配套的专用输送鞘在选择性心室起搏,特别用于HIS束起搏是目前操作较为简便且容易定位并固定安全、有效的器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3830导线 选择性心室起搏 希氏束起搏 应用 安全性
原文传递
希氏束起搏临床应用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6
4
作者 张金龙 侯小锋 邹建刚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220-1224,共5页
传统的右室心尖部起搏会导致心室失同步,左心室结构改变以及增加心衰住院风险。而希氏束起搏是符合生理的起搏方式,通过希浦系统传导可实现理想的双心室同步激动。希氏束起搏是具有可行性,稳定性和安全性的起搏方式。而且可以避免左室... 传统的右室心尖部起搏会导致心室失同步,左心室结构改变以及增加心衰住院风险。而希氏束起搏是符合生理的起搏方式,通过希浦系统传导可实现理想的双心室同步激动。希氏束起搏是具有可行性,稳定性和安全性的起搏方式。而且可以避免左室失同步。文中就希氏束的纵向分离解剖结构及意义,直接希氏束起搏和希氏旁起搏的定义,希氏束起搏的再同步化治疗以及希氏束起搏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氏束起搏 直接希氏束起搏 希氏旁起搏
下载PDF
瓣环造影方法指导犬类动物传导系统起搏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胡奕然 顾敏 +7 位作者 金汉 程思静 翁思贤 黄灏 杨举微 喻瑜 牛红霞 华伟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3年第5期420-425,共6页
目的探讨瓣环造影方法指导比格犬传导系统起搏(CSP)的可行性研究。方法选取6只成年比格犬(12~15 kg,雌雄不限)均使用双主动固定导线实施CSP。首先在右前斜30°影像下通过瓣环造影显示三尖瓣瓣环和右心室游离壁。将希氏束鞘管和其中... 目的探讨瓣环造影方法指导比格犬传导系统起搏(CSP)的可行性研究。方法选取6只成年比格犬(12~15 kg,雌雄不限)均使用双主动固定导线实施CSP。首先在右前斜30°影像下通过瓣环造影显示三尖瓣瓣环和右心室游离壁。将希氏束鞘管和其中1根主动固定导线送入三尖瓣膈瓣下方区域实施希氏束远端起搏(DHBP);之后,对于其中3只犬,利用造影显示的三尖瓣环顶端、两侧右心室游离壁中点这3个点形成的三角区域,将另外1根主动固定导线送入该三角中心位置实施左间隔支起搏(LSFP);另外3只犬,平行于该三角底边方向移动鞘管至三角左侧线位置实施左后分支起搏(LPFP)。术中收集12导联心电图、腔内心电图、束支电位、起搏阈值、R波感知等主要心电和起搏参数数据,术后通过5%卢戈碘染色法取材判断导线的最终位置是否与影像位置符合。结果所有比格犬均成功实施CSP,心电图符合CSP夺获的标准。进一步分析显示,LSFP和LPFP犬的P电位到V波间期[(11.33±0.58)ms对(11.00±1.00)ms,P=0.643]、V_(6)导联达峰时间[(36.67±1.53)ms对(34.67±4.04)ms,P=0.468]和起搏QRS时限[(68.33±3.21)ms对(63.00±4.58)ms,P=0.17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起搏参数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5只犬术中出现一过性右束支损伤,均为实施DHBP过程中发生。其中2只犬最后发展为永久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无一只实验犬出现急性期导线脱位、随访期间导线脱位或穿孔等并发症。所有犬取材后通过传导系统染色,提示导线的最终位置与术中影像位置基本符合。结论三尖瓣环造影方法有助于指导比格犬类动物实施DHBP、LSFP和LPFP,其建模安全有效,易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人工 传导系统起搏 希氏束起搏 左束支起搏 比格犬 三尖瓣环造影
原文传递
希浦系统起搏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孙劲禹 张常莹 王如兴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9年第3期206-213,共8页
目前希浦系统起搏是心脏起搏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技术。一些临床研究已证实希浦系统起搏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但仍需大样本前瞻性临床研究以评估其远期疗效,从而进一步明确希浦系统起搏的真正获益人群。本文主要从适应证、有效性、安全性... 目前希浦系统起搏是心脏起搏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技术。一些临床研究已证实希浦系统起搏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但仍需大样本前瞻性临床研究以评估其远期疗效,从而进一步明确希浦系统起搏的真正获益人群。本文主要从适应证、有效性、安全性、优势、远期疗效及局限性等方面,对希浦系统起搏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浦系统起搏 希氏束起搏 左束支区域起搏
下载PDF
不同部位起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王秀君 李倩 +1 位作者 李学勋 李健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9年第11期1496-1500,共5页
目的研究希氏束起搏(HBP)、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和右室间隔部起搏(RVSP)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2015年8月至2018年5月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且安装起搏器108例患者... 目的研究希氏束起搏(HBP)、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和右室间隔部起搏(RVSP)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2015年8月至2018年5月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且安装起搏器108例患者,其中HBP植入成功患者32例(HBP组),RVSP植入成功患者38例(RVSP组),RVAP植入成功患者38例(RVAP组)。通过6 min步行试验(6-MWT)、心脏超声、B型利钠肽(BNP)评价心功能情况,使用SF-36生活质量调查表等作为评价生活质量的手段,对比三组患者于术前、术后6个月的6-MWT结果、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房舒张末期内径(LAEDD)、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房颤动(房颤)发生率、血浆BNP值和SF-36生活质量调查表的评分,评价三组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三组术前心功能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的LAEDD较术前均有提高,但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HBP组6个月后的LVEDD、LAVI及LVEF均高于RVAP组及RVS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前6-MWT及BNP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HBP组6个月后的6-MWT高于RVAP组及RVSP组(P<0.05),且HBP组6个月后的BNP值均低于RVAP组及RVSP组(P<0.05)。术前三组患者的房颤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HBP组术后6个月的房颤发生率明显低于RVAP组及RVSP组(P<0.017)。术前三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HBP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改善明显优于RVAP组及RVSP组(P<0.05)。结论相较于RVAP和RVSP,HBP对于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疗效较好,可降低房颤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希氏束起搏 间隔起搏 右室心尖部起搏 心房颤动 6min步行试验 生活质量
原文传递
继续探寻生理性起搏 被引量:3
8
作者 刘宇博 栾颖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8年第5期799-802,共4页
心脏起搏是由窦房结功能障碍或房室传导阻滞导致心动过缓患者的有效治疗措施。尽管随着几十年来技术的进步,但模拟正常人体心脏生理的理想心室起搏部位仍是个难题。以心房同步右室心尖部起搏开始,继而至可代替右室的起搏位点,如双心室... 心脏起搏是由窦房结功能障碍或房室传导阻滞导致心动过缓患者的有效治疗措施。尽管随着几十年来技术的进步,但模拟正常人体心脏生理的理想心室起搏部位仍是个难题。以心房同步右室心尖部起搏开始,继而至可代替右室的起搏位点,如双心室起搏、左心室起搏,以及希氏束起搏。现综述现有起搏方案的地位,并特别关注希氏束起搏。左室同步起搏、左室多部位起搏、左室心内膜起搏作为新颖的起搏方案为部分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性起搏 双心室起搏 希氏束起搏 左室多部位起搏 左室心内膜起搏
下载PDF
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在合并巨大右心房起搏患者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潘轶文 张杰芳 +5 位作者 盛夏 王敏 徐添添 孙雅逊 杨莹 傅国胜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1年第5期397-402,共6页
目的通过单中心回顾性分析,探讨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HPCSP)在有起搏适应证且合并巨大右心房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巨大右心房患者155例,分为3组:希... 目的通过单中心回顾性分析,探讨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HPCSP)在有起搏适应证且合并巨大右心房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巨大右心房患者155例,分为3组:希氏束起搏(HBP)组53例,男35例,年龄(69.5±11.7)岁;左束支起搏(LBBP)组72例,男44例,年龄(71.3±8.6)岁;右心室起搏(RVP)组30例,男20例,年龄(69.5±10.3)岁。评估和比较术中及随访期间导线阈值、感知、阻抗等参数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右心室收缩压(RVSP)等超声心动图指标。结果3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①成功行HBP 45例(84.9%,45/53),成功行LBBP 68例(94.4%,68/72);RVP组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②与RVP组比较,HBP组术中阈值及R波感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阻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3组患者随访期间阈值、感知、阻抗较术中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P组和LBBP组术前及随访期间LVEF和LVEDD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VSP均较基线下降[HBP组:(44.0±19.9)mmHg(1 mmHg=0.133 kPa)对(50.1±25.4)mmHg,P=0.04;LBBP组:(41.8±15.7)mmHg对(51.7±19.8)mmHg,P=0.03]。RVP组在随访期间LVEF较基线下降(45.1%±18.2%对50.8%±19.9%,P=0.04),LVEDD及RVS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PCSP在巨大右心房患者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对于有起搏适应证的巨大右心房患者,HPCSP可能是较优选择,可通过鞘管塑形或使用"鞘中鞘"等技术提高植入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人工 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 希氏束起搏 左束支起搏 右心室起搏 巨大右心房
原文传递
希氏束起搏和右心室起搏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的荟萃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常青 鲁大胜 +1 位作者 陈元元 单其俊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0年第1期18-23,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希氏束起搏(HBP)和右心室起搏(RVP)应用于有起搏器植入指征的患者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2000年至2019年3月30日数据库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关于HBP的临床研究,采用... 目的系统评价希氏束起搏(HBP)和右心室起搏(RVP)应用于有起搏器植入指征的患者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2000年至2019年3月30日数据库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关于HBP的临床研究,采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评价随机对照实验的研究质量,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评价观察性研究的研究质量,采用STATA 12.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最终纳入临床试验6项,包括交叉试验3项,观察性研究3项,共包含希氏束起搏组582例,右心室起搏组622例。荟萃分析结果提示,随访时间大于3个月,与RVP组相比,HBP组起搏QRS显著变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49.13,95%CI:-59.70^-38.56,P<0.01);起搏阈值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1.15,95%CI:1.02~1.28,P<0.01);感知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6.67,95%CI:-7.89^-5.45,P<0.01);阻抗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85.08,95%CI:-165.61^-4.56,P=0.04)。与RVP组相比,HBP组左室射血分数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4.06%,95%CI:2.22~5.89,P<0.01);肺动脉压力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4.17,95%CI:-7.27^-1.07,P<0.01);电极相关并发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3.30,95%CI:1.63^-6.65,P<0.01);HBP组心衰住院率、全因死亡率减低,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与RVP相比,长期HBP能显著缩短起搏QRS,提高左室射血分数,减少心衰住院率和全因死亡率。但HBP有起搏参数不理想、电极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高等缺点。以上结论仍需更多大型随机对照试验的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氏束起搏 右心室起搏 心衰住院率 全因死亡率 电极相关并发症
下载PDF
希氏束起搏与右心室起搏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星 何益 +2 位作者 詹启路 周娇 戴树人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286-1291,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希氏束起搏(HBP)与右心室起搏(RVP)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CNKI、VIP和WanFang Data数据库,搜集关于HBP与RVP疗效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队列研究,检索时限均为... 目的系统评价希氏束起搏(HBP)与右心室起搏(RVP)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CNKI、VIP和WanFang Data数据库,搜集关于HBP与RVP疗效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队列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8年12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个研究,包括1 13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HBP组在QRS时限[MD=–43.88,95%CI(–52.53,–35.22),P<0.000 01]、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MD=4.53,95%CI(2.67,6.38),P<0.000 01]、心功能(NYHA分级)[MD=–0.85,95%CI(–1.14,–0.56),P<0.000 01]等方面均优于RVP组,但HBP的手术时间[MD=15.21,95%CI(11.44,18.98),P<0.000 01]、曝光时间[MD=2.98,95%CI(2.09,3.86),P<0.000 01]比RVP组更长。结论当前证据显示,HBP在QRS时限、LVEF、NYHA等指标方面优于RVP,但手术时间更长。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待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氏束起搏 右心室起搏 左心室射血分数 QRS时限 META分析 系统评价 随机对照试验 队列研究
原文传递
希浦系统起搏操作和临床分析:单中心经验 被引量:1
12
作者 盛琴慧 褚松筠 +4 位作者 金汉 陈尔冬 王玉玲 王梓鸣 周菁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21年第4期201-205,共5页
目的总结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前50例希浦系统起搏病例,为初期开展此项技术提供临床借鉴。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12月本中心同一术者团队行希浦系统起搏操作的前50例患者资料及手术和随访情况。按起搏部位分为希氏束起搏(HBP)组、左束支区... 目的总结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前50例希浦系统起搏病例,为初期开展此项技术提供临床借鉴。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12月本中心同一术者团队行希浦系统起搏操作的前50例患者资料及手术和随访情况。按起搏部位分为希氏束起搏(HBP)组、左束支区域起搏(LBBP)组、室间隔内起搏(IVSP)组,比较各组间的手术操作、起搏结果和参数随访情况。结果按患者手术先后顺序每10例患者一组,共分为5组。随着手术例数的增加,希浦系统起搏的成功率从前10例的50%上升至最后10例的90%,而手术时间显著缩短[(152.7±55.1)min比(89.8±37.7)min,P=0.037],完成20例手术后,成功率稳定在80%以上较好的水平。按照最终起搏的结果,IVSP组15例、HBP组10例、LBBP组25例。左心室激动时间(LVAT),HBP组[(79.4±8.2)ms比(96.0±19.2)ms,P=0.012]和LBBP组[(81.5±13.5)ms比(96.0±19.2)ms,P=0.013]均显著短于IVS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HBP组和LBBP组[(79.4±8.2)ms比(81.5±13.5)ms,P=0.92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起搏QRS波时限,HBP组[(106.4±19.9)ms比(138.8±18.9)ms,P<0.001]和LBBP组[(118.9±12.3)ms比(138.8±18.9)ms,P<0.001]均显著短于IVS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BBP组较HBP组延长[(118.9±12.3)ms比(106.4±19.9)ms,P=0.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HBP组的起搏阈值显著高于IVSP组[(1.4±0.5)V比(0.6±0.3)V,P<0.001]和LBBP组[(1.4±0.5)V比(0.7±0.2)V,P=0.0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感知R波则HBP组显著低于IVSP组[(5.7±2.1)mV比(10.2±5.3)mV,P=0.009]和LBBP组[(5.7±2.1)mV比(9.6±2.2)mV,P<0.001]。而LBBP组和IVSP组各项起搏参数均无差异。各组随访期间,起搏阈值和感知R波均无明显变化。手术操作中我们采用了影像法辅助希氏束及左束支区域的解剖定位。结论本中心回顾分析显示,第20~50例的手术操作,可以较熟练掌握希浦系统起搏技术。LBBP可作为初期开展希浦系统起搏的首选。影像解剖定位法可简化手术流程,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浦系统起搏 希氏束起搏 左束支区域起搏
下载PDF
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动物实验研究的现况与展望 被引量:1
13
作者 胡奕然 金汉 华伟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2年第3期198-202,共5页
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是目前炙手可热的生理性起搏技术,但相关研究仍处在起步阶段,尤其是基础研究方面较为滞后。动物实验研究是生命科学研究和发展重要的基础和支撑条件,对深入认识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明确起搏治疗背后的相关分子和细... 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是目前炙手可热的生理性起搏技术,但相关研究仍处在起步阶段,尤其是基础研究方面较为滞后。动物实验研究是生命科学研究和发展重要的基础和支撑条件,对深入认识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明确起搏治疗背后的相关分子和细胞学机制尤为关键。现回顾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动物实验研究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氏束起搏 左束支起搏 动物实验
下载PDF
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在心房颤动伴缓慢心律失常中应用价值研究
14
作者 焉晓蕾 于海波 +8 位作者 徐白鸽 许国卿 高阳 刘荣 武敏 李佳霖 李苗苗 王娜 梁延春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21年第10期1087-1091,共5页
目的探讨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HPSP)在心房颤动伴缓慢心律失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6年3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因心房颤动伴缓慢心律失常而行HPSP的12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有临床症状的持续性心房颤动伴缓慢心室率... 目的探讨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HPSP)在心房颤动伴缓慢心律失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6年3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因心房颤动伴缓慢心律失常而行HPSP的12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有临床症状的持续性心房颤动伴缓慢心室率,即动态心电图检查24 h心室率<80000次的94例患者纳入A组,进一步将A组患者分入RR间期匀齐组(A1组,n=40)和RR间期不匀齐组(A2组,n=54)2个亚组;将有临床症状的持续性心房颤动伴长间期,即动态心电图检查24 h心室率>80000次且伴有5 s以上长间期的29例患者纳入B组。由术者选择希氏束起搏(HBP)或左束支起搏(LBBP);如HPSP不成功,则采用传统方法起搏。比较A组(A1组+A2组)和B组的一般资料,记录HPSP参数,分析HBP、LBBP的手术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23例患者中,男性85例(69.1%);平均年龄(69.9±10.5)岁;扩张型心肌病18例,缺血性心肌病4例;22例(17.9%,22/123)同时伴有心力衰竭(左室射血分数<0.50),平均左室射血分数为(0.39±0.08);17例(13.8%,17/123)伴束支传导阻滞,平均QRS波时限为(166±13)ms,其中,12例为左束支传导阻滞,5例为右束支传导阻滞。A1组、A2组平均心率、总心搏低于B组,发现心房颤动时间长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2例患者首先尝试HBP,术中平均X射线曝光时间为(9.1±5.9)min,成功率为91.3%(84/92)。HBP术中和术后次日阈值分别为(1.3±0.5)V/1.0 ms和(1.2±0.4)V/1.0 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和术后次日R波振幅分别为(3.5±2.2)mv和(4.0±2.4)m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次日阻抗为(556.1±107.4)Ω,低于术中的(634.5±103.4)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1例患者首先尝试LBBP,术中平均X射线曝光时间为(9.5±4.6)min,成功率为90.3%(28/31)。LBBP术中和术后次日阈值分别为(1.1±0.4)V/1.0 ms和(1.2±0.3)V/1.0 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和术后次日R波振幅分别为(11.0±3.6)mv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缓慢心律失常 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 希氏束起搏 左束支起搏
下载PDF
希氏束起搏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明阳 王沛坚 《医学综述》 CAS 2021年第11期2157-2162,共6页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通常通过双心室起搏实现,但因解剖因素等导致的左心室电极无法成功植入以及植入后较高的无应答率限制了双心室起搏的应用。希氏束起搏(HBP)不仅符合心脏电生理,还能实现心脏再同步化。HBP不仅在伴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左心...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通常通过双心室起搏实现,但因解剖因素等导致的左心室电极无法成功植入以及植入后较高的无应答率限制了双心室起搏的应用。希氏束起搏(HBP)不仅符合心脏电生理,还能实现心脏再同步化。HBP不仅在伴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左心室功能受损的心力衰竭治疗中具有良好的疗效,还可替代双心室起搏,使伴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非特异室内传导阻滞、双心室起搏无应答心力衰竭患者达到双心室起搏无法达到的临床及心脏超声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束支传导阻滞 希氏束起搏 双心室起搏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下载PDF
His束起搏应用于心脏再同步化时导线不同极性配置的参数差异 被引量:1
16
作者 苏蓝 陈骁 +5 位作者 吴圣杰 吴高俊 徐蕾 李海鹰 肖方毅 黄伟剑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5年第3期205-208,共4页
目的寻找His束起搏(His-bundle pacing,HBP)用于心脏再同步化起搏和除颤治疗(CRT或CRT-D)更好的起搏和感知配置,从而改善HBP用于CRT-D患者治疗的安全性。方法 16例成功植入His束起搏导线的CRT-D患者在术中和术后即刻、1个月随访时通过... 目的寻找His束起搏(His-bundle pacing,HBP)用于心脏再同步化起搏和除颤治疗(CRT或CRT-D)更好的起搏和感知配置,从而改善HBP用于CRT-D患者治疗的安全性。方法 16例成功植入His束起搏导线的CRT-D患者在术中和术后即刻、1个月随访时通过改变起搏及感知配置,测量组合双极[HBP tip(Left Ventricular-tip,LVtip)—RV-coil(Right Ventricular-coil)]与传统双极[HBPtip(LV-tip)-—HBP-ring(LV-ring)]时的R波感知振幅、阈值及阻抗并通过公式计算HBP消除CLBBB阈值输出时(脉宽为0.5 ms)的输出能量、导线电流和导线电流密度。结果在术中和术后即刻、1个月随访时,组合双极的感知幅度高于传统双极(P<0.05),阻抗、阈值均低于传统双极(P<0.05);组合双极在术中输出能量低于传统双极;术后即刻和1个月时无差异(P>0.05)。术后1个月随访两种配置的阈值与术中比较保持稳定(P>0.05)。结论当HBP应用在CRT-D治疗时,通过改变不同的HBP(LV)起搏/感知配置发现组合双极比传统双极表现出更高的R波感知振幅,更低的起搏阈值和阻抗,并且不增加能量消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his束起搏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极性配置 起搏阈值 感知
原文传递
永久性希氏束起搏对患者左心结构及功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罗莎 孙守刚 +2 位作者 姜程 吴强 白锋 《现代医药卫生》 2022年第9期1455-1458,共4页
目的探讨希氏束起搏(HBP)对患者左心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该院心内科因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患者47例,将其分为HBP组(23例)和右心室起搏组(24例)。比较2组左心室舒张末期... 目的探讨希氏束起搏(HBP)对患者左心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该院心内科因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患者47例,将其分为HBP组(23例)和右心室起搏组(24例)。比较2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分输出量(CO)、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QRS间期和心室电极参数,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组起搏器植入时及术后1年阻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起搏器植入时感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起搏器植入时及术后1年阈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年LVEF、CO水平及QRS间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LVEDD水平及NYHA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P可明显降低LVEDD水平,缩短QRS间期,改善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氏束起搏 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左心室射血分数
下载PDF
希氏束及其周围心室肌的电生理特性比较
18
作者 李亚萍 王娜 +2 位作者 李东升 于海波 梁延春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557-561,共5页
目的:比较希氏束及其周围心室肌兴奋性及传导性的差异。方法:242例QRS波正常(QRS波形态正常,且时程<120ms)的患者(第1组)和60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伴心力衰竭的患者(第2组)进行了希氏束起搏。通过对术中出现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的... 目的:比较希氏束及其周围心室肌兴奋性及传导性的差异。方法:242例QRS波正常(QRS波形态正常,且时程<120ms)的患者(第1组)和60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伴心力衰竭的患者(第2组)进行了希氏束起搏。通过对术中出现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的患者测量希氏束及其周围心室肌的起搏阈值(PT)和有效不应期(ERP),比较二者兴奋性及传导性的差异。结果:第1组和第2组出现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的患者分别为190例和34例。所有患者希氏束的ERP均长于各自周围心室肌的ERP至少20ms。第1组患者希氏束的PT与其周围心室肌的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0.5)Vvs(1.1±0.6)V,P=0.47],其中希氏束的PT高于、低于和等于其周围心室肌的PT各91例(47.9%)、87例(45.8%)和12例(6.3%)。第2组患者希氏束的PT高于其周围心室肌的PT[(2.5±0.9)Vvs(1.6±0.8)V,P<0.01],其中希氏束的PT高于、低于和等于其周围心室肌的PT各28例(82.3%)、6例(17.6%)和0例(0%)。结论:希氏束的传导性低于其周围心室肌,QRS正常患者希氏束及其周围心室肌的兴奋性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不应期 希氏束起搏 起搏阈值
原文传递
His束起搏治疗扩张型心肌病伴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患者的心力衰竭(附二例报道)
19
作者 马建军 高学忠 +1 位作者 阿米娜.马合木提 吴高俊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5年第6期537-540,共4页
2例均为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NYHA心功能Ⅲ级,在接受心脏再同步化过程中,左室电极不能到达靶静脉,改用His束起搏治疗。1例57岁男性患者,随访10个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QRS波恢复正常,左室及左室射血分数恢复正... 2例均为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NYHA心功能Ⅲ级,在接受心脏再同步化过程中,左室电极不能到达靶静脉,改用His束起搏治疗。1例57岁男性患者,随访10个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QRS波恢复正常,左室及左室射血分数恢复正常。另1例50岁的男性患者,随访12个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QRS波恢复正常,左室及左室射血分数恢复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his束起搏 左束支传导阻滞 扩张型心肌病
原文传递
希氏束起搏新进展
20
作者 连敏 曹宾 +1 位作者 王骏 张必利 《心脏杂志》 CAS 2019年第1期111-114,共4页
从电学及血流动力学来说,由于希氏束起搏(HBP)能保持心室的同步性以及更长久的保持心脏功能。在过去的数年中,HBP被更多的应用于临床。本文就HBP的现状和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 希氏束起搏 心室同步性 临床应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