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莫斯科VS彼得堡——19世纪俄罗斯经典作家笔下的“双城记” 被引量:3
1
作者 王宗琥 《俄罗斯文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16,共6页
莫斯科与彼得堡的对立是俄罗斯文化中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现象。自彼得大帝在涅瓦河口的一片沼泽地上建起了俄罗斯的北方新都之后,莫斯科和彼得堡便成为俄罗斯现代化进程中的两个标志性文化符号,它们之间的对立和融合反映着俄罗斯文化的两... 莫斯科与彼得堡的对立是俄罗斯文化中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现象。自彼得大帝在涅瓦河口的一片沼泽地上建起了俄罗斯的北方新都之后,莫斯科和彼得堡便成为俄罗斯现代化进程中的两个标志性文化符号,它们之间的对立和融合反映着俄罗斯文化的两极性和欧亚性。19世纪的经典作家如普希金、果戈理、赫尔岑和别林斯基都对这两个城市的关系做过精辟的论述,他们笔下的莫斯科和彼得堡是"自然和文明"的对立,是"圣城和魔都"的对立,是"古老和现代"的对立,是"俄罗斯和西方"的对立,在这些对立中却时而透露出某种互补和趋同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斯科VS彼得堡 普希金 果戈理 赫尔岑 别林斯基
原文传递
赫尔岑《往事与沉思》的思想史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文飞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57-62,141,共6页
赫尔岑的《往事与沉思》是一部文学杰作,也是一座思想丰碑。它是"历史在一个人身上的反映",是赫尔岑个人的心路历程和精神历史的写照;它是对19世纪中期那一代俄国知识分子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的形象再现,揭示了"思想"... 赫尔岑的《往事与沉思》是一部文学杰作,也是一座思想丰碑。它是"历史在一个人身上的反映",是赫尔岑个人的心路历程和精神历史的写照;它是对19世纪中期那一代俄国知识分子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的形象再现,揭示了"思想"在俄国成为一种"力量"的历史场景;它也是赫尔岑本人思想一个集大成式的表达。《往事与沉思》的思想史意义还有待我们去作更为细致和深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尔岑 《往事与沉思》 俄国思想史
下载PDF
“后文革”语境中的文学翻译:以巴金对《往事与随想》的译介为中心
3
作者 姚孟泽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96-117,共22页
文革"结束之后,巴金作为赫尔岑《往事与随想》的译者复出,通过对它的介绍对"文革"展开反思。巴金对赫尔岑的选择和解释,实际上是他的文学生命、20世纪中国历史与"后文革"语境三者交织的产物。巴金试图通过对... 文革"结束之后,巴金作为赫尔岑《往事与随想》的译者复出,通过对它的介绍对"文革"展开反思。巴金对赫尔岑的选择和解释,实际上是他的文学生命、20世纪中国历史与"后文革"语境三者交织的产物。巴金试图通过对赫尔岑的译介,来调用他无政府主义中重视个体和伦理的批判性因素,然而,当他的解释被导入"反封建"的话语通道时,这种批判即面临着普泛化和失效的危险,其思想和文学能量也就被封闭在这个局促的空间之中。将这项译介视为发生在复杂语境中的事件,可以为理解"后文革"时代与历史经验的关联,翻译文学与本土语境的关联,以及文学与政治的关联提供个案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文革” 巴金 赫尔岑 《往事与随想》 无政府主义 反封建
原文传递
赫尔岑思想和性格的多重性及其马赛克文体
4
作者 杨明天 《俄罗斯学刊》 2012年第4期53-63,共11页
赫尔岑的思想和性格具有多重性,其表达手段同样具有多重性,所形成的特殊文体,我们借用赫尔岑自己的说法,称之为马赛克文体。在赫尔岑的作品中,摘引成为一种主要表达手段。他的思想和性格的多重性与其使用的表达手段具有内在联系。摘引... 赫尔岑的思想和性格具有多重性,其表达手段同样具有多重性,所形成的特殊文体,我们借用赫尔岑自己的说法,称之为马赛克文体。在赫尔岑的作品中,摘引成为一种主要表达手段。他的思想和性格的多重性与其使用的表达手段具有内在联系。摘引的大量存在,使我们可以认为,赫尔岑具有新神话主义意识。他本人的性格和创作特点,与20世纪的文化特点具有一定的联系。赫尔岑的体裁并不统一和连贯。其"意识流"鲜明体现在体裁上,20世纪的意识流鲜明体现在句子层面上。赫尔岑的创作具有我们现在所说的超现实主义的一些特点。他借助马赛克文体,一直试图创建自己的"现实主义"的"现实"。阅读赫尔岑的著作,可以使我们看到20世纪散文原则形成的一些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尔岑 思想 性格 多重性 马赛克文体
下载PDF
罗赞诺夫的赫尔岑观探析
5
作者 纪薇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21年第1期128-132,140,共6页
罗赞诺夫为我们呈现出“两幅面孔”的赫尔岑:在创作评价方面,赫尔岑既是非凡的文学家,同时也是脱离生活的老爷;在思想评价方面,赫尔岑既是尼古拉时代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亚历山大时代的空谈家;在个人评价方面,赫尔岑既是物质上的富翁,同... 罗赞诺夫为我们呈现出“两幅面孔”的赫尔岑:在创作评价方面,赫尔岑既是非凡的文学家,同时也是脱离生活的老爷;在思想评价方面,赫尔岑既是尼古拉时代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亚历山大时代的空谈家;在个人评价方面,赫尔岑既是物质上的富翁,同时也是精神上的穷人。罗赞诺夫对赫尔岑的多方面矛盾评价,为我们重新全方位审视赫尔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赞诺夫 赫尔岑 双重评价
下载PDF
赫尔岑“俄国社会主义”思想述评
6
作者 李兴 王晨星 《俄罗斯文艺》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2-37,共6页
19世纪是俄国思想界群星荟萃、百家争鸣的时代。赫尔岑开启了俄国民粹主义思潮,创立了"俄国社会主义"理论思想,无疑是诸多明星中最闪耀的一颗。从他的著述中可以读出这位伟大思想家具有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理论品质,以及崇... 19世纪是俄国思想界群星荟萃、百家争鸣的时代。赫尔岑开启了俄国民粹主义思潮,创立了"俄国社会主义"理论思想,无疑是诸多明星中最闪耀的一颗。从他的著述中可以读出这位伟大思想家具有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理论品质,以及崇高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他最大功绩在于为我们思考俄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启示。时过境迁,他的思想仍然焕发着独特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国社会主义 赫尔岑 政治思想 村社
原文传递
论赫尔岑创作中的审丑意识
7
作者 张中锋 《俄罗斯文艺》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5-51,共7页
赫尔岑的创作中包含着审丑意识,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社会之丑,即指出了社会环境和社会历史的癫狂性是造成人物心理变态等精神疾病主要原因;二是对文化沙化之丑的描写。专制统治下文化的沙漠化给整个社会各阶层特别是新一代青年人... 赫尔岑的创作中包含着审丑意识,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社会之丑,即指出了社会环境和社会历史的癫狂性是造成人物心理变态等精神疾病主要原因;二是对文化沙化之丑的描写。专制统治下文化的沙漠化给整个社会各阶层特别是新一代青年人,带来极大的心灵毒化,使他们变得更加自私自利、孤傲冷漠,以及感情的粗鄙化和思维的简单化;三是政治的功利化之丑。政治已不再是启蒙所希冀的实现"理性王国"的单纯和浪漫,而变得非常实用与功利,作者对欧洲大革命失败后的政治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检讨,对诸如自由主义、民主主义、民粹主义、无政府主义、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等意识形态学说,以及巴枯宁、蒲鲁东、穆勒和欧文等人的政治主张,均展开了批判,显示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深度和睿智的政治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尔岑 创作 审丑意识
原文传递
于绝望中寻找希望——从《彼岸书》看赫尔岑的虚无主义 被引量:2
8
作者 朱建刚 《俄罗斯文艺》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7-23,共7页
赫尔岑历来被视为革命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其后期的彷徨与探索却极少被学界关注。笔者以为,自《彼岸书》起,赫尔岑就陷入了虚无主义思想之中。本文立足《彼岸书》,指出赫尔岑既失去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期望,对新兴无产阶级同样持怀疑态度,... 赫尔岑历来被视为革命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其后期的彷徨与探索却极少被学界关注。笔者以为,自《彼岸书》起,赫尔岑就陷入了虚无主义思想之中。本文立足《彼岸书》,指出赫尔岑既失去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期望,对新兴无产阶级同样持怀疑态度,最终只能在否定与怀疑中前行,虚无主义自此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尔岑 虚无主义《彼岸书》
原文传递
“空想”非“彼岸”:赫尔岑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价值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建华 《俄罗斯文艺》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4-31,共8页
本文将赫尔岑及其思想置于俄国思想史和俄国革命史的双重视野之下,从历史主义的认识论视角出发,考察赫尔岑社会主义思想的本体内涵,评价其历史价值。赫尔岑是俄国农民社会主义思想的创始人,他的思想的核心是人道主义,它是基于对俄国村... 本文将赫尔岑及其思想置于俄国思想史和俄国革命史的双重视野之下,从历史主义的认识论视角出发,考察赫尔岑社会主义思想的本体内涵,评价其历史价值。赫尔岑是俄国农民社会主义思想的创始人,他的思想的核心是人道主义,它是基于对俄国村社传统的珍视和对西欧资产阶级政治的批判基础之上的。他的思想和政治理想超越了斯拉夫派和西方派,真实地反映了俄国历史发展的要求和时代的呼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尔岑 民粹主义 米尔 社会主义
原文传递
从想象西方到回归俄国——斯特拉霍夫论赫尔岑
10
作者 朱建刚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3-54,共12页
传统的赫尔岑研究历来将其视为贵族革命者,崇尚西欧的西欧派。但文学批评家斯特拉霍夫从文化冲突的角度入手,将赫尔岑看作是一位曾经走投无路的虚无主义者,揭示了他最终转向俄国文化传统的精神历程,称他是在俄国文学中坚持民族信仰,与... 传统的赫尔岑研究历来将其视为贵族革命者,崇尚西欧的西欧派。但文学批评家斯特拉霍夫从文化冲突的角度入手,将赫尔岑看作是一位曾经走投无路的虚无主义者,揭示了他最终转向俄国文化传统的精神历程,称他是在俄国文学中坚持民族信仰,与西方斗争的第一人。这一论述在今天看来不仅是思想家反西方理论的个案,更是19世纪下半期俄国文化自我反思的起点之一,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特拉霍夫 赫尔岑 文学批评 文化特性
原文传递
“钟声”依旧:当代俄罗斯学界对赫尔岑思想的研究与思考
11
作者 陈余 《俄罗斯文艺》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8-44,共7页
赫尔岑是19世纪俄国杰出的革命家、哲学家、政论家、文学家,是俄国民粹派的先驱,他在俄国革命史和思想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俄罗斯经历了21年不平凡的社会动荡和转轨试错之后,赫尔岑及其思想再度成为学术界批判现实和规划未来的思... 赫尔岑是19世纪俄国杰出的革命家、哲学家、政论家、文学家,是俄国民粹派的先驱,他在俄国革命史和思想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俄罗斯经历了21年不平凡的社会动荡和转轨试错之后,赫尔岑及其思想再度成为学术界批判现实和规划未来的思想路标。本文试图从思想史和学术史的角度对苏联解体21年后俄罗斯社会,尤其是学术界对赫尔岑及其思想的回顾和解读加以梳理和评价,借以窥探赫尔岑思想对于当代俄罗斯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 赫尔岑思想 政治自由 知识分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