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莫斯科VS彼得堡——19世纪俄罗斯经典作家笔下的“双城记” |
王宗琥
|
《俄罗斯文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3
|
|
2
|
赫尔岑《往事与沉思》的思想史意义 |
刘文飞
|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3 |
1
|
|
3
|
“后文革”语境中的文学翻译:以巴金对《往事与随想》的译介为中心 |
姚孟泽
|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0 |
|
4
|
赫尔岑思想和性格的多重性及其马赛克文体 |
杨明天
|
《俄罗斯学刊》
|
2012 |
0 |
|
5
|
罗赞诺夫的赫尔岑观探析 |
纪薇
|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
2021 |
0 |
|
6
|
赫尔岑“俄国社会主义”思想述评 |
李兴
王晨星
|
《俄罗斯文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0 |
|
7
|
论赫尔岑创作中的审丑意识 |
张中锋
|
《俄罗斯文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0 |
|
8
|
于绝望中寻找希望——从《彼岸书》看赫尔岑的虚无主义 |
朱建刚
|
《俄罗斯文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2
|
|
9
|
“空想”非“彼岸”:赫尔岑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价值 |
张建华
|
《俄罗斯文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
|
|
10
|
从想象西方到回归俄国——斯特拉霍夫论赫尔岑 |
朱建刚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0 |
|
11
|
“钟声”依旧:当代俄罗斯学界对赫尔岑思想的研究与思考 |
陈余
|
《俄罗斯文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