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谁是翻译主体 |
陈大亮
|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257
|
|
2
|
教材的“二次开发”:涵义与本质 |
俞红珍
|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67
|
|
3
|
教学理论:走向交往与对话的时代 |
黄忠敬
|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111
|
|
4
|
语篇研究中的互文性分析 |
辛斌
|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27
|
|
5
|
论生态式艺术教育 |
滕守尧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102
|
|
6
|
后现代主义对教育评价研究的启示 |
王景英
梁红梅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54
|
|
7
|
建构主义理论运用于科学教学的15条原则 |
袁维新
|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49
|
|
8
|
话语分析的文化转向:试论建立当代中国话语研究范式的动因、目标和策略 |
施旭
|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8 |
72
|
|
9
|
翻译:文本与译者的对话 |
贺微
|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41
|
|
10
|
灌输式教学及其批判 |
李太平
李炎清
|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69
|
|
11
|
理解与对话:从解释学视角解读教师评价 |
王景英
梁红梅
朱亮
|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41
|
|
12
|
对话:一种新的教学精神——从“主体思维”到“关系思维” |
万伟
|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31
|
|
13
|
巴赫金对话理论的人文精神 |
陈太胜
|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
2000 |
41
|
|
14
|
meme 的翻译 |
谢朝群
林大津
|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46
|
|
15
|
从主体间性理论看文学作品的复译 |
李明
|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43
|
|
16
|
说四言格 |
沈家煊
|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54
|
|
17
|
论德育走向 |
杜时忠
|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53
|
|
18
|
基于动态系统理论的同伴反馈实证研究——社会文化观视角 |
盖淑华
周小春
|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52
|
|
19
|
身体美学:研究进展及其问题——美国学者与中国学者的对话与论辩 |
舒斯特曼
曾繁仁
|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43
|
|
20
|
现实人与虚拟人的对话——网络时代教育主体的交往方式 |
刘国永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2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