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耕地供需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65
1
作者 蔡运龙 汪涌 李玉平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1-18,31,共9页
研究目的:探讨中国城市化—工业化用地需求和满足粮食安全的耕地供给之间的消长关系及变化规律,以期为国家土地利用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首先提出关于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即满足粮食安全的人均耕地需求)和耕地非农化逻辑斯蒂的假... 研究目的:探讨中国城市化—工业化用地需求和满足粮食安全的耕地供给之间的消长关系及变化规律,以期为国家土地利用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首先提出关于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即满足粮食安全的人均耕地需求)和耕地非农化逻辑斯蒂的假设。然后对历年中国耕地的统计数据进行订正,重建1980—2006年耕地数据序列。据此计算了同期的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反映耕地需求和供给的对比关系),并验证耕地非农化逻辑斯蒂假设。研究结果:保障粮食安全的人均耕地需求数量逐渐降低,耕地压力指数虽先降后升但总体呈下降趋势。中国在基本满足城市化—工业化用地需求和生态退耕,因而满足粮食安全需求的耕地供给不断减少,同时人口又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粮食安全状况非但没有恶化,反而有所改善;耕地压力指数非但没有加重,反而有所减轻,根本原因在于土地生产率的不断提高。耕地非农化逻辑斯蒂增长过程的推导和证明,显示了两个拐点分别出现在1980年和2050年,前者是从缓慢到加速的转折点;后者是从增长到停滞的转折点,保证粮食安全的耕地供给将趋于稳定。其间还有一个由加速到减缓的拐点将出现在2015年。研究结论:城市化—工业化用地需求和粮食安全用地需求可以兼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用地需求 最小人均耕地面积 耕地压力指数 耕地非农化 逻辑斯蒂增长
下载PDF
经济增长与耕地非农化的Kuznets曲线验证——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 被引量:62
2
作者 李永乐 吴群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67-672,共6页
利用1999年~2003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验证了耕地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在经济增长初期,耕地非农化水平随经济增长逐渐增大,但当经济增长到一定的程度,耕地非农化水平随经济增长会逐渐减小,即随经济增长耕地非农化水平呈先增大后减小... 利用1999年~2003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验证了耕地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在经济增长初期,耕地非农化水平随经济增长逐渐增大,但当经济增长到一定的程度,耕地非农化水平随经济增长会逐渐减小,即随经济增长耕地非农化水平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倒“U”型变化趋势。土地市场化水平、产业结构变动以及国家政策对耕地非农化亦有影响,研究表明:①耕地非农化在人均GDP达到31468元(1999年不变价)时出现拐点,若经济以目前速度持续增长,预计2018年前后,“吃饭”与“建设”之间的矛盾将得到缓解;②借鉴环保观念和措施,建议加强耕地保护宣传,完善土管制度,建立三级目标体系,加大执法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非农化 经济增长 KUZNETS曲线 计量经济分析
下载PDF
数量质量并重管理的耕地保护政策研究 被引量:59
3
作者 陈桂珅 张蕾娜 +1 位作者 程锋 郧文聚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39-43,共5页
研究目的:研究中国耕地保护的现状,构建数量质量并重的耕地保护体系。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因果分析法。研究结果:(1)中国耕地保护的现状是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等级不高、分布细碎、后备资源少;(2)数量质量并重管理的耕地保护体系是严... 研究目的:研究中国耕地保护的现状,构建数量质量并重的耕地保护体系。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因果分析法。研究结果:(1)中国耕地保护的现状是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等级不高、分布细碎、后备资源少;(2)数量质量并重管理的耕地保护体系是严守耕地红线、提升耕地等级、稳定耕地布局、严格耕地占补。研究结论:农用地分等成果是耕地质量保护的有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保护 基本农田 农用地分等 按等级折算
下载PDF
黑龙江省耕地非农化与经济发展的Granger因果关系研究 被引量:44
4
作者 宋戈 吴次芳 王杨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2-37,共6页
研究目的:分析黑龙江省耕地非农化过程的内在原因,以助于协调黑龙江省耕地非农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使耕地保护工作与未来经济运行相一致。研究方法: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利用Eviews4.1软件分析。研究结果:城市化进程对耕地非... 研究目的:分析黑龙江省耕地非农化过程的内在原因,以助于协调黑龙江省耕地非农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使耕地保护工作与未来经济运行相一致。研究方法: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利用Eviews4.1软件分析。研究结果:城市化进程对耕地非农化进程的影响与经济增长对耕地非农化的影响并不一致,城市化进程对耕地非农化的影响更加显著。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耕地非农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须将城市化作为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耕地非农化 GRANGER因果关系 黑龙江省
下载PDF
耕地利用效益体系与耕地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重构 被引量:32
5
作者 牛海鹏 张安录 李明秋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4-167,共4页
基于耕地功能的多样性以及在社会经济整体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重构了耕地利用的效益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耕地利用生态社会效益外部性下的耕地非农化机制。分析表明,耕地利用生态社会效益的外部性是耕地非农化的根本原因,而构建耕地... 基于耕地功能的多样性以及在社会经济整体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重构了耕地利用的效益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耕地利用生态社会效益外部性下的耕地非农化机制。分析表明,耕地利用生态社会效益的外部性是耕地非农化的根本原因,而构建耕地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则是抑制耕地非农化的根本途径。最后提出了耕地保护的区内经济补偿和区际经济补偿运行机制、补偿体系和实施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 效益体系 耕地非农化 补偿机制
下载PDF
中国耕地流转驱动力研究综述 被引量:34
6
作者 汪涌 蔡运龙 蒙吉军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77-182,共6页
驱动力研究是土地利用变化机制研究中的核心研究内容。加强耕地资源变化的驱动力与驱动机制研究,准确找出导致耕地数量减少与质量退化的驱动因子并了解各因子内部关系及动态规律,对于合理利用耕地资源、调整用地结构、保护耕地、维护耕... 驱动力研究是土地利用变化机制研究中的核心研究内容。加强耕地资源变化的驱动力与驱动机制研究,准确找出导致耕地数量减少与质量退化的驱动因子并了解各因子内部关系及动态规律,对于合理利用耕地资源、调整用地结构、保护耕地、维护耕地质与量的动态平衡、制定调控政策与措施、合理进行经济发展布局、促进耕地资源持续利用等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对比分析法,总结了中国耕地流转驱动力研究现状,提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现今中国耕地流转驱动力研究中,不同的研究者、不同的时空尺度、不同口径的数据、不同的研究方法,所选取的驱动因子存在较大差异,所得出的结论相去较远,存在着统一性、连续性和可对比性较差等问题。如何进一步探索耕地流转驱动力机制研究范式,是土地变化科学发展中的一个挑战,需要在理论和方法上有所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流转 驱动因子 研究方法 时空尺度 中国
下载PDF
农用地等级折算成果在耕地占补平衡中的应用 被引量:32
7
作者 钱凤魁 王秋兵 +4 位作者 董婷婷 董秀茹 边振兴 贾树海 孙福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00-103,共4页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是实现中国严格保护耕地的一项基本制度,耕地占补平衡即包括数量平衡又包括质量平衡。该研究以辽宁省为例,在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基础之上,进行了辽宁省耕地各等级之间的折算系数测算,建立了耕地各等级之间...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是实现中国严格保护耕地的一项基本制度,耕地占补平衡即包括数量平衡又包括质量平衡。该研究以辽宁省为例,在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基础之上,进行了辽宁省耕地各等级之间的折算系数测算,建立了耕地各等级之间的折算系数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用地等级折算成果在耕地占补平衡应用中应注意的两个问题,一是要注意各等级折算系数间的变化规律,二是要注意耕地各等级系数间的变化梯度,本研究最后提出在依据农用地等级折算系数进行补充耕地时,有必要建立所补充耕地的质量标准体系,真正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中的质量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等级折算 占补平衡
下载PDF
中国1986年至2006年耕地非农化数量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计量分析 被引量:28
8
作者 刘庆 陈利根 张凤荣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87-793,共7页
为探讨我国耕地非农化数量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协调耕地非农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本文采用经济计量分析方法检验了1986年~2006年耕地非农化数量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动态演进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耕地非农化数... 为探讨我国耕地非农化数量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协调耕地非农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本文采用经济计量分析方法检验了1986年~2006年耕地非农化数量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动态演进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耕地非农化数量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两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短期内却存在失衡,短期波动向长期均衡趋近的调整幅度达到68.07%;耕地非农化数量变化对来自经济发展的冲击响应强烈,且必然带动数量的急剧增加,而经济发展对来自耕地非农化数量的冲击响应微弱,耕地非农化资源消耗量的上升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因此,为协调耕地非农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实现既保经济又保耕地的目标,必须从城市土地内部挖潜,把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先补后占"等系列耕地保护政策作为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非农化 经济发展 协整检验 误差修正模型 脉冲响应函数 方差分解
原文传递
耕地非农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区域差异研究——基于山东省17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28
9
作者 张基凯 吴群 黄秀欣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59-969,共11页
耕地非农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处理好经济发展和耕地非农化的关系是直接影响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利用山东省17个地级市1995年-2006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山东省耕地非农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区域差异,并从资源配置效率角度... 耕地非农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处理好经济发展和耕地非农化的关系是直接影响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利用山东省17个地级市1995年-2006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山东省耕地非农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区域差异,并从资源配置效率角度提出了各地级市耕地非农化的最优配置数量。研究结果表明:①17个地级市的耕地非农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基本都在3%以上,有的甚至达到13%,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土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无法低估的;②耕地非农化贡献率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从总体分布趋势上看,贡献率由鲁东地区向鲁西逐渐递减;③各地级市的耕地非农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区域差异不仅仅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而且也受城市化、二三产业结构、居民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影响;⑤根据各地耕地非农化的最佳配置值与现实配置量之间的差异进行耕地非农化适度性分析,发现鲁中地区的适度性最高,而鲁东地区和鲁西地区则分别出现了耕地非农化严重过度和严重滞后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非农化 配置效率 影响因素 区域差异 山东省
原文传递
江西省耕地转移驱动机理 被引量:28
10
作者 战金艳 史娜娜 邓祥征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85-493,共9页
构建涵盖农业生产、耕地向建设用地转移和耕地向林/草地转移的江西省土地用途转移驱动机理模型,采用分段估计逐步增加解释变量的方法测度了人口、社会、经济、区位和自然因素等驱动土地用途转移的机理。研究表明,人口规模是江西省土地... 构建涵盖农业生产、耕地向建设用地转移和耕地向林/草地转移的江西省土地用途转移驱动机理模型,采用分段估计逐步增加解释变量的方法测度了人口、社会、经济、区位和自然因素等驱动土地用途转移的机理。研究表明,人口规模是江西省土地用途转移的重要驱动力,社会经济因素在短时间内起决定性作用,各种驱动力以各种方式组合来增强或者减弱其对区域土地用途转移的作用效果。其中,农业人口规模及生产投入要素是影响江西省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人口规模、平原面积比例及土地管理政策是江西省耕地向建设用地转移过程的重要解释变量;农业人口比重、地形坡度、粮食产量及非农产业是江西省耕地向林/草地转移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并揭示了解释了江西省在众多驱动力作用下土地用途转移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转移 驱动机理 驱动机理模型 计量经济模型 江西省
下载PDF
我国耕地非农化的驱动因素研究 被引量:25
11
作者 叶宇航 《科学决策》 CSSCI 2015年第9期33-50,共18页
以耕地非农化为表现的农地生产结构变迁是引发我国现实粮食安全风险和城乡空间结构失序的根本诱因。通过梳理理论界对影响我国耕地非农化的驱动因素的主流观点,文章构建了适用于我国国情的耕地非农化驱动因素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 以耕地非农化为表现的农地生产结构变迁是引发我国现实粮食安全风险和城乡空间结构失序的根本诱因。通过梳理理论界对影响我国耕地非农化的驱动因素的主流观点,文章构建了适用于我国国情的耕地非农化驱动因素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逐步回归法对11项反映耕地非农化驱动因素的指标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从中提取了三个公共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推动我国耕地非农化的本质驱动力是非农用地需求因子、比较利益驱动因子和地方政府行为因子;(2)我国省际耕地非农化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俱乐部特征并在区域格局上近似呈现出东西膨胀中部塌陷的"骨状"规律,因此要分区域制定耕地非农化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非农化 驱动因素 主成分分析 线性回归
下载PDF
耕地非农化格局的演变及其影响因子分析——以京津冀都市圈为例 被引量:19
12
作者 王磊 刘逢媛 +1 位作者 李双成 蔡运龙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2-38,共7页
研究目的:探索快速城市化过程中耕地非农化的规律。研究方法:基于GIS平台,分析耕地非农化的格局演变,探讨与其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京津冀地区在1995—2000年建设占地的数量较1985—1995年有所减少,且格局发生了轴向变化,由东... 研究目的:探索快速城市化过程中耕地非农化的规律。研究方法:基于GIS平台,分析耕地非农化的格局演变,探讨与其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京津冀地区在1995—2000年建设占地的数量较1985—1995年有所减少,且格局发生了轴向变化,由东北—西南向发展成了西北—东南向。研究结论:低海拔的平整农田是非农化最集中的区域,转换面积占转换总量的72.49%;耕地非农化的空间变化与城市等级密切相关;与不同等级的道路亦联系紧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非农化 空间格局 GIS分析 京津冀都市圈
下载PDF
中国耕地用途转移对耕地生产力影响的预测与分析 被引量:17
13
作者 姜群鸥 邓祥征 +1 位作者 林英志 崔永伟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3113-3119,共7页
依据DLS模型模拟了未来情景下中国耕地面积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应用ESLP估算了栅格尺度上的耕地生产力水平,分析了不同农业生态区耕地生产力的空间分异特征.基于以上两个模型的估算结果,分析了2000—2020中国耕地用途转移对耕... 依据DLS模型模拟了未来情景下中国耕地面积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应用ESLP估算了栅格尺度上的耕地生产力水平,分析了不同农业生态区耕地生产力的空间分异特征.基于以上两个模型的估算结果,分析了2000—2020中国耕地用途转移对耕地生产力的影响,提炼了影响耕地生产力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在耕地生产力有较大增长空间的地域,提高单位面积耕地生产力比耕地用途转移对耕地生产力总量的影响显著;但对于耕地生产力增长空间较小的地域,耕地用途转移对耕地生产力总量的影响显著.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既要合理控制耕地转移,保证中国1.2×108hm2耕地红线,又要增加投入、提高管理水平,增加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用途转移 耕地生产力 未来情景分析 DLS模型 ESLP
原文传递
基于SD模型的三峡库区快速城镇化地区耕地利用模拟研究 被引量:17
14
作者 宋蕾 曹银贵 +3 位作者 周伟 何灏 况欣宇 罗古拜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18-827,共10页
对引起耕地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研究,有利于解决当下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与耕地资源的矛盾。基于对耕地变化相关因素的线性分析,提出改进基于时间序列对耕地变化驱动力静态研究的模式,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从动态的耕地变化仿真模拟过程... 对引起耕地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研究,有利于解决当下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与耕地资源的矛盾。基于对耕地变化相关因素的线性分析,提出改进基于时间序列对耕地变化驱动力静态研究的模式,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从动态的耕地变化仿真模拟过程中对长寿区耕地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研究,为快速城镇化地区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提供借鉴。结果表明:(1)长寿区耕地面积25 a间共减少9 535 hm2,在数量上总体呈现波动下降趋势;(2)长寿区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与社会经济发展、人口与城市发展、农业结构调整与科技进步密切相关;(3)利用SD模型在不同情景设定下的模拟发现,区内城镇化率对耕地面积的影响>GDP对耕地面积的影响>人口增长对耕地面积的影响;(4)耕地利用变化在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下的差异较大,而GDP和城镇化率的缓速增长发展模式最为理想,对区内耕地资源保护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由此可以得出,为减轻未来长寿区耕地保护工作压力,必须转变以牺牲耕地作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集约节约用地、积极开展农村建设用地复垦等工作来协调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变化 驱动力 耕地非农化 系统动力学 城镇化 三峡库区
原文传递
重庆市耕地占补平衡体系构建 被引量:16
15
作者 李萍 邵景安 +2 位作者 张贞 魏朝富 邱道持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19-931,共13页
耕地数量的减少和耕地质量的退化成为目前为保护18亿亩(1.2×108hm2)耕地红线所必须关注的焦点领域,为此,如何在保证耕地质量不退化的前提下,实现区域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不仅是一项紧迫的政府工作,也是严肃的科学问题。论文基于现... 耕地数量的减少和耕地质量的退化成为目前为保护18亿亩(1.2×108hm2)耕地红线所必须关注的焦点领域,为此,如何在保证耕地质量不退化的前提下,实现区域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不仅是一项紧迫的政府工作,也是严肃的科学问题。论文基于现有研究成果,借助定额指标预测、相关分析和双因子调控模型等方法,结合ArcG IS的空间分析功能,从耕地现有质量和建设用地需求预测两方面体现占用耕地的保有格局,从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和占补耕地数量质量折算分析补充耕地的主要来源,进而建立重庆市耕地占补平衡体系。结果表明:到2020年重庆因建设占用将减少耕地58 856.56 hm2,土地开发整理现实新增耕地潜力达89 961.06 hm2,考虑到新增耕地的质量折算因素,新增耕地的现实潜力可达84 239.54 hm2,即是说,按照现有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预测,重庆完全有能力实现耕地的占补平衡。耕地占补平衡体系的建立按照建设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在数量和质量上相当的要求,采用按等折算方式将其真正落到实处,对掌握重庆市实现占补平衡的最大理论潜力,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占补平衡 按等折算 重庆市
原文传递
资源型城市耕地非农化及关联因子研究--以河北省邯郸市为例 被引量:15
16
作者 温利华 刘红耀 +1 位作者 张广录 高海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25-132,共8页
【目的】以河北省邯郸市为例,研究资源型城市耕地资源的时空变化过程,为该区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邯郸市1990、2000、2008年遥感影像、耕地调查资料及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分析邯郸市耕地非农化的时空变化特征,并... 【目的】以河北省邯郸市为例,研究资源型城市耕地资源的时空变化过程,为该区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邯郸市1990、2000、2008年遥感影像、耕地调查资料及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分析邯郸市耕地非农化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转移矩阵进一步探讨邯郸市耕地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化关系;最后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探讨2000-2010年来邯郸市耕地非农化的影响因素。【结果】1990-2010年,邯郸市耕地非农化面积在时间上呈现一定的波动性,在空间上表现出很强的地域性,城市中心耕地非农化程度最高,耕地非农化程度从市中心向外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先后出现耕地缓慢非农化区、耕地增长区;转移矩阵分析表明,耕地转出量大于转入量,耕地面积呈减少趋势;最后经过灰色关联分析得出,人口因素、农民人均收入水平、科技水平、第三产业是影响2000-2010年邯郸市耕地非农化的主要因素。【结论】资源型城市耕地非农化问题日益严重,促进其耕地资源合理非农化,对保障该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非农化 GIS分析 转移矩阵 灰色关联分析 资源型城市 邯郸市
下载PDF
中部地区耕地非农化及其驱动因子的灰色关联分析——以安徽省阜阳市为例 被引量:15
17
作者 郇红艳 孙君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2-88,共7页
基于1995—2008年社会经济发展与耕地变化统计数据,分析了阜阳市耕地资源时序变化特点,并运用广义灰色关联度方法对阜阳市耕地非农化的驱动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农业发展是耕地非农化的首要前提与基础,人口增长与城市化水平提高与耕地... 基于1995—2008年社会经济发展与耕地变化统计数据,分析了阜阳市耕地资源时序变化特点,并运用广义灰色关联度方法对阜阳市耕地非农化的驱动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农业发展是耕地非农化的首要前提与基础,人口增长与城市化水平提高与耕地非农化相对变化速率存在高度关联性,经济总量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对耕地非农化的影响源自经济发展自身内在的驱动力。政府利益推动、投资热、房地产热、经济外向度提高这些导致许多大城市耕地非农化的主要因素对阜阳市的驱动作用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非农化 驱动因子 灰色关联分析 中部地区
下载PDF
黑龙江省耕地非农化的空间格局与重心曲线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李丹 曲建光 王帅 《测绘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1-177,共7页
为了揭示耕地非农化的空间格局与重心曲线,为耕地资源保护和利用政策制定提供决策支撑,该文以黑龙江省1980、1990、2000、2010、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引入重心模型分析黑龙江省耕地非农化的空间格局及重心曲... 为了揭示耕地非农化的空间格局与重心曲线,为耕地资源保护和利用政策制定提供决策支撑,该文以黑龙江省1980、1990、2000、2010、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引入重心模型分析黑龙江省耕地非农化的空间格局及重心曲线。研究结果表明:1980—2015年黑龙江省耕地非农化发展不平衡,4个时期耕地非农化面积呈波动增长的趋势;耕地非农化等级空间分布特征明显,等级较高的城市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区;耕地非农化速度等级的重心曲线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从中心向边缘延伸的特点;耕地非农化围绕中心地区进行,其空间扩散路径在图形上呈现出一个回旋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非农化 空间格局 重心曲线 黑龙江省
原文传递
主体权益下耕地非农化价值损失补偿的反思与重构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李国敏 卢珂 黄烈佳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37-145,共9页
耕地及其转化的非耕地同为土地的社会化利用方式,二者的多功能价值具有同一性和差异性。所以,在人类劳动的作用下,耕地非农化价值损失的实质,是土地的多功能价值在其不同社会化利用方式及服务主体之间的相互转移或转化,并没有完全损失(... 耕地及其转化的非耕地同为土地的社会化利用方式,二者的多功能价值具有同一性和差异性。所以,在人类劳动的作用下,耕地非农化价值损失的实质,是土地的多功能价值在其不同社会化利用方式及服务主体之间的相互转移或转化,并没有完全损失(甚至出现增值),也无需全部补偿。但是,由于人类对耕地多功能价值和耕地非农化主体价值损失认识的局限性和不足,造成耕地非农化主体价值损失评估理论和方法存在缺陷,导致耕地非农化价值损失补偿出现重复评估或低估等问题,致使耕地非农化价值损失补偿的实践严重背离其客观真实,极大损伤相关利益主体耕地保护的积极性,最终使耕地保护政策存在缺憾而执行不力。为此,论文基于主体权益保护,采用文献研究和演绎推理等研究方法,从认识耕地及其转化的非耕地的多功能价值入手,分析耕地非农化主体价值损失的客观真实,剖析现有耕地非农化价值补偿的评估理论与方法以及实践所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提出完善耕地非农化主体价值损失补偿评估的理论与方法;同时基于耕地天然具有服务于宏观主体的公共物品属性,提出耕地非农化主体价值损失补偿分配所应坚持的服务主体原则、生存发展原则和监管使用原则,并构建耕地非农化主体价值损失补偿的分配机制。其目的在于阐释耕地非农化主体价值损失并不完全等于耕地多功能价值,阐明主体权益下耕地非农化主体价值损失补偿重构的意义,以强化各耕地保护主体的权利和责任,保障耕地非农化主体价值损失补偿及分配的公平性,激发各主体保护耕地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对耕地的有效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非农化 主体价值损失补偿 主体权益 耕地多功能价值
下载PDF
耕地非农化的空间过程与扩散路径研究——以成都市龙泉驿区为例 被引量:11
20
作者 任平 吴涛 周介铭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68-73,F0002,F0003,共8页
研究目的:在土地利用现状及变更数据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空间分析法,揭示2005—2013年龙泉驿区耕地非农化空间过程和规律,并通过非农化重心曲线分析其空间扩散路径,从而为耕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参考借鉴。研究方法:综合运用空间... 研究目的:在土地利用现状及变更数据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空间分析法,揭示2005—2013年龙泉驿区耕地非农化空间过程和规律,并通过非农化重心曲线分析其空间扩散路径,从而为耕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参考借鉴。研究方法:综合运用空间数据挖掘、GIS空间分析、重心模型等数学模型方法。研究结果:(1)龙泉驿区耕地非农化空间分布较为明显,集中分布在西部平原的城镇周边及主要交通干线附近区域,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但2009—2013年与2005—2009年相比,这种不均衡性有所减弱;(2)以耕地非农化指数为等级划分标准的高等别非农化区的行政村集中分布西部平原城镇周边区域,整体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但2005—2009年与2009—2013年不同等级耕地非农化区数量关系及空间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3)2005—2013年不同等级耕地非农化重心呈现出由高到低从城乡结合部外围区域向城镇中心回旋的趋势,以2005—2009年为基础,2009—2013年高等级耕地非农化重心向西移动,而低等级向东移动,耕地非农化总体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了1861.32 m。研究结论:研究结果较好揭示了2005—2013年龙泉驿区耕地非农化空间格局及其空间扩散路径,在一定程度上能为耕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耕地非农化 空间格局 扩散路径 城乡结合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