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外汉语语用学研究:现状及启示——言语行为系列研究之一 被引量:8
1
作者 刘绍忠 廖凤荣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1-48,共8页
《中文作为本族语和目的语的语用学》一书是海外汉语语用学研究最集中的成果,分别研究了请求、拒绝、埋怨、报告坏消息、反对、表扬等言语行为,对言语行为理论的研究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对汉语语用学研究,尤其是对汉语言语行为的研究有若... 《中文作为本族语和目的语的语用学》一书是海外汉语语用学研究最集中的成果,分别研究了请求、拒绝、埋怨、报告坏消息、反对、表扬等言语行为,对言语行为理论的研究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对汉语语用学研究,尤其是对汉语言语行为的研究有若干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文作为本族语和目的语的语用学》 海外 汉语语用学 现状 启示
原文传递
汉字语用学论纲 被引量:8
2
作者 李运富 《励耘语言学刊》 2005年第1期43-50,共8页
汉字的“字”具有三种涵义,因而汉字学应该区分三个平面,形成三个学术系统,建立三个分支学科,即汉字样态学、汉字构形学和汉字语用学.汉字语用学是研究汉字使用职能和使用现象的科学,也就是研究如何用汉字记录汉语或者实际上是怎样用汉... 汉字的“字”具有三种涵义,因而汉字学应该区分三个平面,形成三个学术系统,建立三个分支学科,即汉字样态学、汉字构形学和汉字语用学.汉字语用学是研究汉字使用职能和使用现象的科学,也就是研究如何用汉字记录汉语或者实际上是怎样用汉字记录汉语的科学,主要内容包括汉字的记录单位、记录方式、使用属性、字词对应关系、同功能字际关系、用字现象的测查描写、用字规律的归纳总结、用字变化的原因分析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字语用学 使用职能 字词关系 用字现象
下载PDF
孟子的语用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3
作者 陈启庆 《莆田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51-54,共4页
通过对孟子语用思想的梳理与总结,指出孟子的语用观已经触及到了当代语用学科的诸多范畴,从而说明,中国的语用理论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资源丰富,对它们的深入开掘,对建构汉语语用学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孟子 语用思想 语用学 汉语语用学
下载PDF
中国语用学研究范式的自觉、批评与优化——来自解放语用学的启示 被引量:1
4
作者 毛延生 何刚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4-103,共10页
由日本语用学家Sachiko Ide等自2007年提出的解放语用学范式尝试挣脱西方语用学理论体系的束缚,为中国语用学研究范式的凝练与更新提供了重要参考。因此,系统地研究解放语用学产生的背景、架构及其运作,具有一定的学科观照意义,也是进... 由日本语用学家Sachiko Ide等自2007年提出的解放语用学范式尝试挣脱西方语用学理论体系的束缚,为中国语用学研究范式的凝练与更新提供了重要参考。因此,系统地研究解放语用学产生的背景、架构及其运作,具有一定的学科观照意义,也是进一步结合当前国际和国内语用学发展态势,开展中国语用学当下境遇与未来走向的客观批评与提升文化自觉性的重要前提。具体来说,第一,解放语用学的目的与原则可以看作中国语用学研究范式自觉的起点;第二,解放语用学的范式与应用可以看作中国语用学研究范式批评的重点;第三,解放语用学的价值与启示可以看作中国语用学研究范式优化的焦点。上述几点共同展示了中国语用学学者向国际语用学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理念、中国方案的可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语用学 研究范式 文化自觉 批评 优化 解放语用学 语言多元性
原文传递
构建“中国语用学”的三个基本问题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建华 施麟麒 《励耘语言学刊》 CSSCI 2014年第1期33-43,共11页
构建"中国语用学"是语用学发展的应有之义。本文取法冯友兰的哲学研究,讨论了关于"中国语用学"的三个基本问题。一是正名,"中国语用学"和"在中国的语用学"、"汉语语用学"具有重大差别,而与"中国修辞学"则是同大于异。二是... 构建"中国语用学"是语用学发展的应有之义。本文取法冯友兰的哲学研究,讨论了关于"中国语用学"的三个基本问题。一是正名,"中国语用学"和"在中国的语用学"、"汉语语用学"具有重大差别,而与"中国修辞学"则是同大于异。二是研究内容,中国语用学包括理论史和理论创新这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而理论创新可以从在西方语用学的空骨架上注入中国语用学的精神做起。三是研究方法,中国语用学史是"照着讲",中国语用学是"接着讲"。"照着讲"可以借鉴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六种方法,"接着讲"也可以借鉴其哲学研究的"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语用学 照着讲 接着讲 正的方法 负的方法
下载PDF
汉语教学中的语用点:由点到面的教学实践 被引量:13
6
作者 吴伟平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1-96,共6页
本文以香港中文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口语教学探索为例,重点讨论三个问题:(1)语用点的结构与难度指数;(2)语用点与语言水平之间的关系;(3)如何以语用点为纲定出教学大纲及教学指标。作者认为,语言教学的总体设计以语用为纲... 本文以香港中文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口语教学探索为例,重点讨论三个问题:(1)语用点的结构与难度指数;(2)语用点与语言水平之间的关系;(3)如何以语用点为纲定出教学大纲及教学指标。作者认为,语言教学的总体设计以语用为纲,不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在这个大框架下,本文探讨一种逆向设计的教学理念与实践:先根据主流学生的要求设计考试。再按测试的内容和形式决定教材编写和教学活动,由考试之点及教学之面。既然大部分学外语的学生都希望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最后测试考的就应该是这种运用语言的能力。语用点是对语言运用能力的综合测量,也是贯穿测试、教学和教材编写各个重要环节的基本单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用点 语用学 水平测试 汉语教学 教学大纲
原文传递
语际语用学及其应用 被引量:8
7
作者 李军 薛秋宁 《语言文字应用》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0-77,共8页
本文探讨了国外语际语用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的应用,从语用理解、语用表达、语用能力发展的理论探讨和教学模式研究等方面总结了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应借鉴的内容、需要研究的课题和开拓发展的路向。
关键词 语际语用学 对外汉语教学 汉语语用能力习得
下载PDF
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语用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孙德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6期96-99,共4页
对80名来华学习汉语的留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留学生的国籍、动机、性格维度中的社交性和开放性与其汉语语用能力存在中等相关性;性别、母语、焦虑与其汉语语用能力存在低相关性;年龄、在中国生活时间、语言态度对汉语语用能力没... 对80名来华学习汉语的留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留学生的国籍、动机、性格维度中的社交性和开放性与其汉语语用能力存在中等相关性;性别、母语、焦虑与其汉语语用能力存在低相关性;年龄、在中国生活时间、语言态度对汉语语用能力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语用能力影响因素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形式语用学研究综论——兼论汉语形式语用学研究的发展思路 被引量:2
9
作者 刘根辉 金鐘讚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18,共7页
语用学研究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而逻辑方法的渐趋成熟为建立形式语用学奠定了基础。国外对形式语用学的探讨为我们开展面向汉语的形式语用学研究提供了参考。文章全面介绍了形式语用学的起源、发展和现状,给出了... 语用学研究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而逻辑方法的渐趋成熟为建立形式语用学奠定了基础。国外对形式语用学的探讨为我们开展面向汉语的形式语用学研究提供了参考。文章全面介绍了形式语用学的起源、发展和现状,给出了形式语用学的定义,评述了国内在形式语用学研究方面的工作,并集中讨论了面向汉语的形式语用学研究的总体发展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式语用学 汉语形式语用学 形式化 语用推理
下载PDF
来华学生课外社交投入与汉语语用能力的社会网络分析
10
作者 李茨婷 朱逸琳 《现代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28-539,共12页
本研究采用汉语请求口语语篇补全任务、社会网络问卷、回溯性口头报告和半结构化访谈,从社会网络分析视角探讨3名来华国际学生课外社交投入与其汉语语用能力之间的联动机制。结果发现:1)网络平衡型和稀疏型学习者社交投入程度较高,汉语... 本研究采用汉语请求口语语篇补全任务、社会网络问卷、回溯性口头报告和半结构化访谈,从社会网络分析视角探讨3名来华国际学生课外社交投入与其汉语语用能力之间的联动机制。结果发现:1)网络平衡型和稀疏型学习者社交投入程度较高,汉语语用能力较强;2)网络单一密集型学习者社交投入程度较低,汉语语用能力较弱;3)作为社会网络分析的重要维度,中心度对社会投入和语用能力存在重要影响。本研究揭示了课外社会网络对来华学生汉语语用能力发展的作用,具象界定了社交投入的内涵和维度,为来华学生的二语语用能力发展提供了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投入 社会网络分析 汉语语用能力 来华国际学生
原文传递
儿童语用能力研究及其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被引量:2
11
作者 何思颖 李姗泽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1年第3期50-62,共13页
语用能力决定了儿童语言的实际表现,目前有关儿童语用能力的构成及内涵还缺乏明晰的界定。通过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和理论研究等方法,对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儿童语用能力的构成及内涵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综合语言学、语用学及教育学的相关... 语用能力决定了儿童语言的实际表现,目前有关儿童语用能力的构成及内涵还缺乏明晰的界定。通过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和理论研究等方法,对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儿童语用能力的构成及内涵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综合语言学、语用学及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将儿童汉语语用能力构成要素概括为语篇组织能力、言语行为能力、间接含义理解能力、会话能力、社交情感调节能力和非言语交流行为能力几个方面。儿童语用能力对学前教育的启示为:充分认识儿童语用能力发展的重要性,创设良好的语用能力学习环境,全面培养儿童的语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语用能力 学前教育 汉语语用能力
下载PDF
以汉语为语料的语用学研究又见新成果——《中华文化与汉语语用》评介
12
作者 杨永和 陈英红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98-101,共4页
1997年,钱冠连先生出版的《汉语文化语用学》,是中国第一部以汉语为语料的语用学专著。之后,刘伯奎先生的《中华文化与汉语语用》于2004年由暨南大学出版发行,成为中国以汉语为语料的语用学研究的另一部力作,值得汉语语用研究者思考和... 1997年,钱冠连先生出版的《汉语文化语用学》,是中国第一部以汉语为语料的语用学专著。之后,刘伯奎先生的《中华文化与汉语语用》于2004年由暨南大学出版发行,成为中国以汉语为语料的语用学研究的另一部力作,值得汉语语用研究者思考和学习。从语用学的视角介绍和评价《中华文化与汉语语用》的重要性及其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与汉语语用》 语用学 汉语语用
下载PDF
论文化词英汉互译的语用策略 被引量:1
13
作者 叶苗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2期58-60,共3页
文化词是指带有强烈社会心理信息的语词 ,在英汉互译中应有不同的语用策略选择 ,包括了直译、移译、解释、对译和语用翻译等多种方法及其相互融合。
关键词 文化词 英汉互译 语用策略 社会心理信息 文化内涵 文化信息
下载PDF
歧义现象新视
14
作者 王珺 赵莎莎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7-9,共3页
歧义现象是自然语言中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近年来人们从各个视角探讨其成因、分类、结构及消解等。本文拟从汉语文化语用学的角度重新阐释歧义现象的成因、消解途径,并以借而用之的语用观将歧义的主观使用作为一种语用策略进行讨论,以... 歧义现象是自然语言中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近年来人们从各个视角探讨其成因、分类、结构及消解等。本文拟从汉语文化语用学的角度重新阐释歧义现象的成因、消解途径,并以借而用之的语用观将歧义的主观使用作为一种语用策略进行讨论,以期对歧义现象的进一步研究尽微薄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歧义的成因 汉语文化语用学理论 无意歧义 故意歧义
下载PDF
《说文解字》的“字用”思想发微
15
作者 李运富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72-81,共10页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通常被看作“形”书,其说解汉字的方法及对汉字的具体解析得到学史肯定。本文认为,《说文》还有重要的字用学价值,其“字用”思想可以从《说文·叙》和《说文》正文对字的解释两个方面考察。在《说文...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通常被看作“形”书,其说解汉字的方法及对汉字的具体解析得到学史肯定。本文认为,《说文》还有重要的字用学价值,其“字用”思想可以从《说文·叙》和《说文》正文对字的解释两个方面考察。在《说文·叙》中,许慎揭示了“假借”之“依声托事”的用字实质;用“古文”泛指古代文字,表面上是字体概念,实际上指的是古文字的结构和古文献中的用字;许慎对文字的定义和文字功能的表述体现了职用实质;许慎对时人谬解文字的批评,对《说文》编撰目的和编撰原则的说明也都是从文字使用角度表述的。《说文》正文对每个字的解说首重意义,形体分析只是对意义的印证;《说文》解说中常用“古文以为某”来揭示古代不同于汉代的用字现象;《说文》的“重文”如“古文作某”“某古文”等也是就字的功能而言;“一曰”的说解则反映了同字异用现象;《说文》还常引用书例来证明字义。这些都说明《说文》从服务解读经书的目的出发,非常重视汉字的使用功能,多方面揭示了汉语字词的各种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文解字》 汉字职用 字词关系 字用思想
下载PDF
外国留学生汉语中介语语用能力测量方法初探 被引量:3
16
作者 范香娟 刘建达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19,共11页
本文采用多项选择话语填充的形式对外国留学生汉语言语行为和程式语的产出及会话含意的理解进行测量,以探索外国留学生汉语中介语语用能力的测量方法。试卷的产生包括情景的选择、选项的征集确定和整份试卷的试测三个阶段。在情景产生阶... 本文采用多项选择话语填充的形式对外国留学生汉语言语行为和程式语的产出及会话含意的理解进行测量,以探索外国留学生汉语中介语语用能力的测量方法。试卷的产生包括情景的选择、选项的征集确定和整份试卷的试测三个阶段。在情景产生阶段,包括情景调查、可能性调查和元语用调查三个步骤,经过反复的调查,产生60个情景。然后用书面话语填充测试来征集选项,并对有多个选项的试卷进行测试,最终确定1个答案项和2个干扰项。试测后,去掉10个区分度低的题目,最终产生有50个题目的试卷。经过正式测试,显示试卷能够有效测量出外国留学生的语用能力,说明这一方法合理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国留学生 汉语中介语语用能力 测量方法 多项选择话语填充
原文传递
中西语言哲学“语用学转向”新解 被引量:2
17
作者 曾文雄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7-83,共7页
哲学与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哲学的发展促进了哲学与现代语言学的发展。“语用学转向”有其深厚的哲学思想渊源,经历传统和现代的发展,形成了英美语言哲学,以德、法、俄等国组成的欧洲大陆语言哲学,以及中国语言哲学的“语用学转向... 哲学与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哲学的发展促进了哲学与现代语言学的发展。“语用学转向”有其深厚的哲学思想渊源,经历传统和现代的发展,形成了英美语言哲学,以德、法、俄等国组成的欧洲大陆语言哲学,以及中国语言哲学的“语用学转向”思想。这些思想体现了英美、欧洲大陆、中国语言哲学的融合,人文性和科学性的融合,语形、语义和语用在动态的、语境化的、理性的、美学多维视野下的融合,系哲学与语言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为现代哲学与语用学的建构带来新的思想与发展平台,更为处理当前各领域的“文化转向”主流所引起的问题提供有效的理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哲学 中西语用学转向 欧洲哲学语用学 英美哲学语用学
下载PDF
中国传统实学认识论与本土教育学知识建构
18
作者 苏启敏 曾翠霞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2期57-65,共9页
中国传统实学提出了本土教育学知识建构的原初思路,这种思路深受其认识论影响。中国传统实学认识论"合内外"的知识旨趣、指向"行动"的知识性格成为本土教育学知识建构原则。中国传统实学认识论"经世致用/明体... 中国传统实学提出了本土教育学知识建构的原初思路,这种思路深受其认识论影响。中国传统实学认识论"合内外"的知识旨趣、指向"行动"的知识性格成为本土教育学知识建构原则。中国传统实学认识论"经世致用/明体适用"取向孕育出本土教育学知识建构的基本内容,求"实"被视为知识建构的主题,从而使教育学知识表现出工具主义、紧密联系民生日用、不脱离科学等特征。中国传统实学知识论注重对知识进行"确证",在本土教育学知识建构过程中,实证和考据的"确证"方法为知识的有效性、真实性和可靠性提供了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实学 认识论 本土教育学 知识建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