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楚简《曹沫之阵》豫教章新证 被引量:1
1
作者 孙思旺 《军事历史研究》 2016年第2期33-42,共10页
楚简《曹沫之阵》是目前为止中国所发现的存在状态最为古老的兵家文献,以往论者对该文献的简支编联和简文释义存有较大分歧,其中尤以豫教章分歧最多。本文从解读其中关键的第25简的性质内容入手,继而对该简中的将军、嬖大夫、大官之师... 楚简《曹沫之阵》是目前为止中国所发现的存在状态最为古老的兵家文献,以往论者对该文献的简支编联和简文释义存有较大分歧,其中尤以豫教章分歧最多。本文从解读其中关键的第25简的性质内容入手,继而对该简中的将军、嬖大夫、大官之师与公孙公子等进行考释,最后为豫教章提供了新的简支编联次序和文义解读,为进一步整理这部先秦兵家文献,也为从新的角度研究先秦军事思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简 曹沫 《曹沫之阵》 《左传》
原文传递
古代“语”文体的起源与发展——上博简《曹沫之陈》篇题的启示 被引量:14
2
作者 王青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0-37,共8页
"语"是先秦时期常见的一种文体,它出于实录,最早出自史官的"记言",是早于"六经"而出现的。长时期内,"语"文体发展并不成熟,一直到《国语》的结集成书,"语"作为一种文体才完备起来。... "语"是先秦时期常见的一种文体,它出于实录,最早出自史官的"记言",是早于"六经"而出现的。长时期内,"语"文体发展并不成熟,一直到《国语》的结集成书,"语"作为一种文体才完备起来。《国语》主要记君臣之政治得失,这种取向对后代影响很大,形成正史中的"国语家"。"语"在发展分化中,实录性质有所减弱,多少加入了作者的主观意志。诸子书最初多采用"语"体,被称为"百家语"。先秦时期,对文体的界定相当模糊,在"语"这个宽泛的文体里,可以说,"谚语"、"俗语"是其剪裁,"事语"是其流变。近年面世的上博简《曹沫之陈》竹书对于我们认识"语"文体很有启发意义。作为篇题的"陈"字,应该如本字读,不必假"陈"为"阵",以牵强于军阵之意。题为《曹沫之陈》,正是曹沫陈述之语的意思。《曹沫之陈》见证了古代"语"文体的发展演变,是早期"语"文体的一个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 文体 记言 上博简 曹沫之陈
下载PDF
从口述史到文本传记——以“曹刿—曹沫”为考察对象 被引量:5
3
作者 王青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8-26,共9页
有关先秦历史人物的史事记载在流传过程中,往往经历着史官记载——口述史——史官再记载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其人会因音近而出现异名,其事可能会有所增益或失真。纠缠不已的"曹刿—曹沫"的相关问题可以作为典型例证。上博... 有关先秦历史人物的史事记载在流传过程中,往往经历着史官记载——口述史——史官再记载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其人会因音近而出现异名,其事可能会有所增益或失真。纠缠不已的"曹刿—曹沫"的相关问题可以作为典型例证。上博简第四册《曹沫之陈》篇,曹刿、曹沫的本字""或"蔑"的出现,再次印证了先秦时期人物史事流传与演变的这一特点。这对于认识先秦史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刿 曹沫 口述史 传记 上博简
下载PDF
论孟子对先秦儒家战争观的继承与提升 被引量:1
4
作者 王世林 刘全志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96-102,共7页
孟子的战争观有着一套完整的逻辑框架,其中包括理论层面和现实层面,前者隐含着对战争技巧的不屑态度;后者在论及具体战争中小国面对大国的攻伐时,则显示出孟子战争观念的局限所在,这种局限恰好在于孟子对战争技巧的反对。然而从孟子对... 孟子的战争观有着一套完整的逻辑框架,其中包括理论层面和现实层面,前者隐含着对战争技巧的不屑态度;后者在论及具体战争中小国面对大国的攻伐时,则显示出孟子战争观念的局限所在,这种局限恰好在于孟子对战争技巧的反对。然而从孟子对《司马法》的继承中能够得知孟子并非接触不到有关战争技巧的理论资源。其反对的原因在于儒家内部理论体系的惯性和学派论辩的话语需要。至战国中后期,孟子战争理论在《曹沫之陈》的承继与超越中实现了儒家学说的蜕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司马法 上博简 曹沫之陈 战争观念
下载PDF
论上博简《曹沫之陈》的性质——兼论先秦时期“语”文体的起源与发展 被引量:2
5
作者 王青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6-131,共6页
上博简《曾沫之陈》内容丰富,性质较为特殊,或认为是古兵书,或认为是儒家的教材类短文。从全篇的内容看,《曹沫之陈》虽然经过传抄与修改,其底本成书时间还是很早的,它成书于鲁庄公生活的春秋前期,系鲁国史官的著述,不属于子书范围。从... 上博简《曾沫之陈》内容丰富,性质较为特殊,或认为是古兵书,或认为是儒家的教材类短文。从全篇的内容看,《曹沫之陈》虽然经过传抄与修改,其底本成书时间还是很早的,它成书于鲁庄公生活的春秋前期,系鲁国史官的著述,不属于子书范围。从全篇的性质看,《曹沫之陈》系"语"类著作,是原始《鲁语》的一部分。由于其大部分内容是论述小国、弱国怎样转败为胜,而这种思想在《国语》成书的时代已经不具有普遍性和借鉴意义,故被《国语》的编纂者所舍弃。《曹沫之陈》既有鲁国史官记言的特征,也有后人整理的痕迹,它在学术史上应该处在"王官文化"向"诸子文化"转化的过渡阶段。它见证了先秦"语"这种文体发展演变的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博简 《曹沫之陈》 史官 《鲁语》 文体
原文传递
先秦儒家的战争观——从竹书《曹沫之阵》到《孟子》 被引量:2
6
作者 欧阳祯人 《衡水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29-41,共13页
《曹沫之阵》虽然汲取了墨家的思想,但它仍是一部货真价实的儒家兵书。它代表了战国时期先秦儒家面临新的时代,急剧改变自己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的思潮涌动。《曹沫之阵》提出的军事思想实际上是政治思想与军事思想的交融,体现了孔子?德... 《曹沫之阵》虽然汲取了墨家的思想,但它仍是一部货真价实的儒家兵书。它代表了战国时期先秦儒家面临新的时代,急剧改变自己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的思潮涌动。《曹沫之阵》提出的军事思想实际上是政治思想与军事思想的交融,体现了孔子?德政?的理想。由此,本文揭示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与曹沫同时或稍晚的孟子,在撰写《孟子》文本的时候,直接或间接地吸收了这一思潮的精华。《孟子》的成功是长期以来此前儒家不断探索、积淀而形成的结果,其深刻的政治理念不仅是对《六韬》《孙子兵法》等同类著作的超越,在其精神境界上已经超过了德国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沫之阵》 《墨子》 《孟子》 兵书 先秦儒家 政治哲学
下载PDF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二)献苴及其他 被引量:1
7
作者 洪波 《汉字汉语研究》 2022年第3期17-22,125,共7页
本文就《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二)的“耑语”“非山非泽”的释读问题提出不同于整理者的意见,并根据《简二》及《上博四》之《曹沫之陈》,对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曹刿”“曹沫”之名进行辩证。
关键词 耑语 非山非泽 曹沫
下载PDF
上博简《曹沫之陈》的军事思想 被引量:2
8
作者 王青 《军事历史研究》 2016年第2期21-32,共12页
上博简《曹沫之陈》是政治家言"兵",而非兵家言"战",其立足点是政治,其论兵是为了论政。其中"有克政而亡克阵"相关简文,体现了政治在战争中的优先地位、政治对战争的制约等思想。"夫阵者,三教之末&q... 上博简《曹沫之陈》是政治家言"兵",而非兵家言"战",其立足点是政治,其论兵是为了论政。其中"有克政而亡克阵"相关简文,体现了政治在战争中的优先地位、政治对战争的制约等思想。"夫阵者,三教之末"相关简文,体现了政治教化是战争胜利前提的思想。"战有显道,勿兵以克"相关简文,则早于《孙子》《尉缭子》等经典兵书而提出了内涵不同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凡贵人使处前位一行"相关简文,更是重视"贵人"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以贵族血统维系军心的重要性。《曹沫之陈》简文所反映的应该是宋襄公以前中国古老"兵法"的面貌,此时尚未形成"兵以诈立"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沫之陈》 上博简 政治教化 不战而屈人之兵 贵人 公孙公子
原文传递
先秦侠风的历史书写——从《史记》曹沫形象谈起 被引量:1
9
作者 邵剑书 《泰山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85-95,共11页
曹沫位列《史记·刺客列传》所载侠客之首位,作为行侠风气的首倡者,对先秦侠风历史书写颇具典范意义。曹沫以其丰富的性格特质、多重的角色身份、看似矛盾实则互为补充的个人事迹,展现了春秋时期士风变革、文武两类特质分道扬镳的... 曹沫位列《史记·刺客列传》所载侠客之首位,作为行侠风气的首倡者,对先秦侠风历史书写颇具典范意义。曹沫以其丰富的性格特质、多重的角色身份、看似矛盾实则互为补充的个人事迹,展现了春秋时期士风变革、文武两类特质分道扬镳的大背景下,于侠客史具有"承上启下"地位的侠客雏形姿态——"国士"群体,在塑造侠客行为样态和价值取向的重要作用。"国士"们继承、发扬肇始曹沫的侠风,最终使战国以来的成熟侠客群体得以脱胎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侠客史 曹沫形象 国士 侠风
下载PDF
先秦时期战功名称问题——上博简《曹沫之陈》的一个启示
10
作者 王青 《管子学刊》 CSSCI 2009年第2期96-99,共4页
上博简《曹沫之陈》简文"一人又(有)多,四人皆赏",是简帛材料上关于"伍"之间相保的明确记载,也是"战功曰多"的又一条注解。先秦时期以"多"作为战功的代称,当与自古以来战争的杀伐性质有关。而... 上博简《曹沫之陈》简文"一人又(有)多,四人皆赏",是简帛材料上关于"伍"之间相保的明确记载,也是"战功曰多"的又一条注解。先秦时期以"多"作为战功的代称,当与自古以来战争的杀伐性质有关。而以"多"释战功,可能源自远古狩猎后的论功行赏之俗。"战功曰多"之事,秦汉以降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这从一个角度让人们看到了上古时代人们的战争观念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功 《曹沫之陈》 上博简
下载PDF
《曹沫之阵》“■”字考——兼谈战国文字中几个从“巤”的字
11
作者 王晓阳 《汉字汉语研究》 2021年第4期24-31,125,126,共10页
本文认为上博简《曹沫之阵》简63中的"■"可读作"猎","弗猎危地"即"不夺取危险的地方",是国君在战败后用以自责、恢复国力的措施。在此基础上,我们系统梳理了东周文字中从"巤"的字,... 本文认为上博简《曹沫之阵》简63中的"■"可读作"猎","弗猎危地"即"不夺取危险的地方",是国君在战败后用以自责、恢复国力的措施。在此基础上,我们系统梳理了东周文字中从"巤"的字,归纳各区系中"巤"字的形体演变规律并分析相关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博简 曹沫之阵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