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总生平与佛教关系考述 被引量:5
1
作者 段双喜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115-119,共5页
文章考察了梁陈文人江总与佛教的密切关系,列述了他一生中交往的高僧和所经历佛教史上的重大事件。江家祖上崇佛,相交文人也多有好佛者。江总从惠布为师,二受菩萨戒。又咨问智文、慧乘,为惠勇、法朗、琼法师作碑志,又代群臣作忏文为梁... 文章考察了梁陈文人江总与佛教的密切关系,列述了他一生中交往的高僧和所经历佛教史上的重大事件。江家祖上崇佛,相交文人也多有好佛者。江总从惠布为师,二受菩萨戒。又咨问智文、慧乘,为惠勇、法朗、琼法师作碑志,又代群臣作忏文为梁武帝赎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总 佛教 高僧
下载PDF
南岳寺庙与历代国家政权 被引量:3
2
作者 张齐政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0年第1期96-99,共4页
南岳寺庙与国家政权自它形成之日起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为南岳寺庙的客体 ,即寺庙本身来说 ,它的发展与兴盛得力于国家政权的大力扶持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 ,既是皇权伸向地方的触角 ,又是国家政权的某些象征。作为南岳寺庙的主体 ,... 南岳寺庙与国家政权自它形成之日起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为南岳寺庙的客体 ,即寺庙本身来说 ,它的发展与兴盛得力于国家政权的大力扶持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 ,既是皇权伸向地方的触角 ,又是国家政权的某些象征。作为南岳寺庙的主体 ,即寺庙的僧众们来说 ,积极地参与了国家政权的活动 ,极力维护了国家政权的稳定 ,使南岳寺庙与国家政权形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整体 ,幻化出国家政权浓缩了的影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岳寺庙 衡山 国家政权 佛教寺院 道教宫观
下载PDF
从心性论看朱熹对佛学思想的吸收与融会 被引量:3
3
作者 高建立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8-32,共5页
佛教传入中国后,历经两晋、南北朝和隋唐,到宋代依然得到较大发展。佛教的发展一方面说明了佛教对中国固有文化的妥协,另一方面也展示了佛学理论思辩性强的特点,这突出表现在它的佛性论方面。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尽管也和宋代其他士人一样... 佛教传入中国后,历经两晋、南北朝和隋唐,到宋代依然得到较大发展。佛教的发展一方面说明了佛教对中国固有文化的妥协,另一方面也展示了佛学理论思辩性强的特点,这突出表现在它的佛性论方面。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尽管也和宋代其他士人一样,对佛教展开了批判,但由于他认识到了佛学心性思想的可取之处,在批佛的过程中,灵活地采取了明排佛学、暗窃佛学的方式,对佛教的佛性论进行了吸收改造,从而发展完善了自己的心性思想。朱熹的心性思想使儒家心性论达到了完备的程度,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心性论 佛性论 佛教
下载PDF
西藏密教述论
4
作者 吴彦 金伟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108-112,共5页
佛教传入西藏后经历了复杂的受容和变容过程。西藏密教的成立与几位印度和西藏僧人的活动密切相关 ,诸如莲花生、仁钦桑布、布顿、玛尔巴、宗喀巴等。他们的修行。
关键词 西藏 佛教 显教 密教
下载PDF
敦煌石窟“迦陵频伽”图像的认定与来源 被引量:3
5
作者 刘璟 《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6-121,共6页
本文通过梳理相关佛教经典,将最早记载"迦陵频伽"的两部经典《妙法莲华经》和《佛说阿弥陀经》与敦煌石窟壁画中的同类经变画作对比,确认敦煌壁画西方净土类经变画中的人头鸟身形象为"迦陵频伽",进而将其与其他题... 本文通过梳理相关佛教经典,将最早记载"迦陵频伽"的两部经典《妙法莲华经》和《佛说阿弥陀经》与敦煌石窟壁画中的同类经变画作对比,确认敦煌壁画西方净土类经变画中的人头鸟身形象为"迦陵频伽",进而将其与其他题材中的人头鸟身形象进行区分。在此基础上寻找敦煌石窟之外地区佛教造像中的人头鸟身形象,分析其特点,为敦煌石窟"迦陵频伽"图像可能受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迦陵频伽 佛教 净土经变画
原文传递
20世纪初期佛教慈善的个案研究:以北平龙泉孤儿院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阳珺 《科学.经济.社会》 2015年第1期176-181,共6页
光绪三十二年(1906),北京龙泉寺以寺庙房地产作基金,创办龙泉孤儿院,收养12岁以下孤儿,予以抚养、教育、就业,这是国内宗教界在北京创办的第一所儿童慈善机构。20世纪初的中国内忧外患交织、天灾人祸纷至,社会局势动荡不安、贫困日益恶... 光绪三十二年(1906),北京龙泉寺以寺庙房地产作基金,创办龙泉孤儿院,收养12岁以下孤儿,予以抚养、教育、就业,这是国内宗教界在北京创办的第一所儿童慈善机构。20世纪初的中国内忧外患交织、天灾人祸纷至,社会局势动荡不安、贫困日益恶化的厄运并没有放过作为首善之地的北京,龙泉孤儿院就是在这种境况中"应运而生"的。本文以相关相关档案资料为着手点,分析龙泉孤儿院的创办缘起及历史沿革,进而了解孤儿院的组织运作、财务管理、孤儿管理等方面的情况,以求重现北平龙泉孤儿院的历史风貌,总结其独特的慈善活动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慈善 龙泉孤儿院
下载PDF
康僧会与东吴佛教
7
作者 余鹏飞 《襄樊学院学报》 2001年第3期93-96,共4页
汉末三国时期 ,一些外国僧人从陆路或海路来中国译经传教。康僧会来到建业后 ,创建塔寺 ,设立佛像 ,又通过宣传因果报应说 ,将中国传统的儒学和外来佛教二者相结合 ,从而使佛教得以在江南民间广泛流传。他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个很特殊的人物。
关键词 康僧会 三国 佛教 东吴 佛教史 中国
下载PDF
李相之《五台山游记》的价值及其评价——基于两种版本文献整理的考察 被引量:1
8
作者 冯大北 赵新平 王福应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1-6,共6页
李相之《五台山游记》是民国以来关于五台山篇幅最长的游记专著,也是唯一的晋籍作者对当时五台山的记述。《游记》以白话文写作为特点,带有明显的史志特征。它既不同于以时间或行程为序的日记体游记,又尚不能称其为体例完备和严格意义... 李相之《五台山游记》是民国以来关于五台山篇幅最长的游记专著,也是唯一的晋籍作者对当时五台山的记述。《游记》以白话文写作为特点,带有明显的史志特征。它既不同于以时间或行程为序的日记体游记,又尚不能称其为体例完备和严格意义上的佛教方志,而是一种介于传统游记与方志之间的史志作品。李相之两个版本的时间跨度,囊括了清末民国时期以及建国之后的16年,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史料数据链,真实地反映了民国以后直至1965年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变迁史,具有重要的文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相之 五台山 佛教 游记 史志
下载PDF
王安忆《长恨歌》的宗教世界 被引量:1
9
作者 蒋小平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76-78,共3页
运用弗莱的“向后站”理论审视剖析王安忆的《长恨歌》 ,指出《长恨歌》世俗素材都是对于宗教精神的暗示。这一暗示揭示儒学的现世快乐追求、基督教的灵魂拯救、佛教的人生超脱都无法让人类安身立命 。
关键词 王安忆 长恨歌 儒学 基督教 佛教
下载PDF
儒、释、道的报应观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树卿 张洋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1-4,共4页
我国传统的报应观是以儒学为主体,以佛教、道教为其两个分支组成的。儒、释、道三家均有各自的报应观,认真批判总结三家报应思想及其实践得失,不但具有学术理论意义,而且也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儒学 佛教 道教 报应观 比较研究
下载PDF
秦岭:人类智慧活动述略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正奇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13-19,共7页
秦岭为古代人类智慧活动搭建了天然平台。从远古社会到文明时代都在这里留下了中国古人类上百万年筚路蓝缕、披荆斩棘,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遗迹。秦岭地区的山山水水为历代名将搭建了建功立业的理想平台。从姜子牙秦岭北麓蟠溪垂钓到卢... 秦岭为古代人类智慧活动搭建了天然平台。从远古社会到文明时代都在这里留下了中国古人类上百万年筚路蓝缕、披荆斩棘,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遗迹。秦岭地区的山山水水为历代名将搭建了建功立业的理想平台。从姜子牙秦岭北麓蟠溪垂钓到卢藏用隐居终南山,"终南捷径"为人称道,秦岭山区成为隐士取官的通途。秦岭地区是中国传统文化孕育衍生之地,历来有"立儒、生道、融佛"之说。秦岭作为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不仅是中国地理意义上的龙脉,而且是名符其实的文化意义上的龙脉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 长安 帝王 儒学 佛教 道教 “终南捷径”
下载PDF
欧阳询真迹考─—敦煌卷子伯五O四三号试探 被引量:1
12
作者 叶永胜 《金陵职业大学学报》 2000年第4期33-39,共7页
该文试图从书法入手,并结合文章所反映的史实对P5043号卷子加以探讨,从而提出以下假设:卷子出于欧阳询之手,因敦煌官吏僧俗请为唐太宗立生祠而作,用于刻碑纪事。对此卷子的考订有着多方面的意义。
关键词 欧阳询 真迹考 敦煌 卷子
下载PDF
长生、苦空与忠孝——宝卷命名路径及民族文化视野 被引量:1
13
作者 韩洪波 陈安梅 《保定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101-107,共7页
中国宝卷的命名具有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其用语多源于儒释道三教典籍,并进行相应的改造与组合,是民间宗教思想的反映,体现了劝惩与娱乐的双重功能。
关键词 宝卷命名 民族文化 佛教 道教 儒家 劝惩 娱乐
下载PDF
通向最高“自由”之路——南禅“解脱论”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成东娥 熊伟 《唐都学刊》 2000年第4期71-75,共5页
文章对东西方宗教做了比较 ,界定了南禅解脱论历史地位形成的起点 ;概述了南禅解脱论形成前史 ,点明它的理论渊源 ;指出顿悟是南禅所强调的惟一解脱方式 。
关键词 佛教 禅宗 南禅 解脱论
全文增补中
废名《桥》的创作背景探析
15
作者 杨阳 《郑州师范教育》 2014年第3期63-68,共6页
废名与"科玄论争"的细密联系,与大时代风潮的关联,其佛学思想和对社会的想象,都对《桥》的写作影响甚深。历史性地对《桥》进行解读,对于理解《桥》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 废名 《桥》 科玄论争 佛学思想
原文传递
近代杨文会的佛学教育及其现代启示
16
作者 卫春梅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37-41,共5页
杨文会被誉为"中国佛教复兴之父"。晚清国势衰微,杨文会提出以佛学教育振兴佛教,拯救人心,进而振兴中国。他主张佛学人才必须具备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和科学精神,通过兴办佛学学堂、刻印流通佛经、建立佛学研究会等教育实践培... 杨文会被誉为"中国佛教复兴之父"。晚清国势衰微,杨文会提出以佛学教育振兴佛教,拯救人心,进而振兴中国。他主张佛学人才必须具备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和科学精神,通过兴办佛学学堂、刻印流通佛经、建立佛学研究会等教育实践培养佛学人才。杨文会的佛学教育思想和实践在思想文化革新、人才综合素质培养、文化强国缔造、教育条件及教育方法等方面为现代教育提供了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文会 佛教 佛学教育 教育实践 人才培养
下载PDF
重提多马传道会个案:从21世纪的视角看1世纪
17
作者 黎惠伦 王蓉 王志成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5-20,共6页
跨对话的方法论允许对话各方把各自在世界中存在的冲突作为开放的探索进路。东西方文明的第一次相遇,即基督教和佛教的相遇,发生在公元1世纪的丝绸之路上。从基督教的视角看,是多马传道会改变了佛教的特点,把佛教引向了有神论的一边(因... 跨对话的方法论允许对话各方把各自在世界中存在的冲突作为开放的探索进路。东西方文明的第一次相遇,即基督教和佛教的相遇,发生在公元1世纪的丝绸之路上。从基督教的视角看,是多马传道会改变了佛教的特点,把佛教引向了有神论的一边(因此有了大乘佛教),并首次将佛法介绍到了西方;从佛教的视角看,则是阿育王的使团将佛法带到了西方世界,并启发了艾赛尼派思想,耶稣接受最初来自该教派随后又离开该教派的施洗约翰的洗礼,把福音带到了另一个方向。佛教和基督教在东西方文明的相遇上都有一些正确的说理。佛教经典《法华经》中的寓言故事可视为我们今天开创多声音的文明对话而在古代丝绸之路上找到的一个历史见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基督教 多马传道会 诺斯替 《法华经》
下载PDF
“悲欣交集”——弘一法师生死观探秘
18
作者 海波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7-31,共5页
弘一法师是中国近代佛教史上的传奇人物,在律学、诗词、书画领域贡献至鉅。他直探佛教本源将信仰落实于实践,表现在生死观方面,他了悟佛教生死观的本质,突破明清以来追求死后世界的已经变异的世俗化的佛教生死观,以"了生脱死"... 弘一法师是中国近代佛教史上的传奇人物,在律学、诗词、书画领域贡献至鉅。他直探佛教本源将信仰落实于实践,表现在生死观方面,他了悟佛教生死观的本质,突破明清以来追求死后世界的已经变异的世俗化的佛教生死观,以"了生脱死"为旨归,直指生命的超越;他外依于律学,精研行持,内归心于净土,以净土修行为证道途径;最终由安然离世实证了自己的生死观,成为后人的楷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弘一法师 佛教 生死观 《晚晴集》
下载PDF
透过佛学的鲁迅诠释
19
作者 姚彬彬 《云梦学刊》 2016年第5期126-130,共5页
根据鲁迅师友间的回忆,鲁迅平生对佛学造诣甚深,但在其著作中几乎未有专门的论述。以往对此问题的相关研究,皆根据一些蛛丝马迹性的叙述进行猜测,很难得其要领。事实上,与其论述"鲁迅的佛学",不如透过佛学的一些基本价值理念... 根据鲁迅师友间的回忆,鲁迅平生对佛学造诣甚深,但在其著作中几乎未有专门的论述。以往对此问题的相关研究,皆根据一些蛛丝马迹性的叙述进行猜测,很难得其要领。事实上,与其论述"鲁迅的佛学",不如透过佛学的一些基本价值理念来看鲁迅思想与其之契合。通过探讨佛教对世间之"苦"的看法,对渊默沉静境界的追求,以及"破邪即显正"这类思辨视角,可见鲁迅思想的内在层面,确与佛学间有许多本质上的遥相呼应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佛学 诠释
下载PDF
略论印度教与印度佛教的关系 被引量:8
20
作者 欧东明 《南亚研究季刊》 2004年第4期63-67,共5页
在历史上 ,佛教是作为印度教的异端、同时也是在承续了印度教某些教义思想的基础上而产生的 ,其后印度教与印度佛教之间又存在着复杂的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吸收和影响的关系。在理论上 ,二者之间既存在着重大的区别 (例如在对待“种姓制度... 在历史上 ,佛教是作为印度教的异端、同时也是在承续了印度教某些教义思想的基础上而产生的 ,其后印度教与印度佛教之间又存在着复杂的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吸收和影响的关系。在理论上 ,二者之间既存在着重大的区别 (例如在对待“种姓制度”的问题上、在关于“空”与“有”的问题上 ) ,但也存在着许多出自同一文化背景的基本的一致性 (例如关于“灵魂不灭”的观念、关于“业报轮回”的观念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教 印度佛教 相同与区别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