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秦巴文化与巴楚文化的形成 被引量:42
1
作者 段渝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2-19,共8页
巴是一个文明古国 ,早在商代已见称于世。从商至西周 ,巴立国于汉水上游 ,春秋时一度东出汉东 ,与楚国缔结政治军事联盟 ,发生种种和战关系。同时 ,在川东鄂西称为巴的广袤地域上 ,活跃着若干族群 ,它们与汉上巴国有着不尽一致的关系。... 巴是一个文明古国 ,早在商代已见称于世。从商至西周 ,巴立国于汉水上游 ,春秋时一度东出汉东 ,与楚国缔结政治军事联盟 ,发生种种和战关系。同时 ,在川东鄂西称为巴的广袤地域上 ,活跃着若干族群 ,它们与汉上巴国有着不尽一致的关系。所谓巴文化 ,在战国以前其实包含着巴国文化和巴地文化两大组成部分或层次 ,两者不论在地域还是面貌上均有明显相异 ,战国时由于巴国南移长江流域 ,巴文化才从地域和形态上充分整合起来。所谓巴楚文化 ,主要是指在原为巴地后为楚地的地域范围内 ,巴文化与楚文化的共生与互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国 巴地 巴文化 巴楚关系 巴楚文化
下载PDF
巴楚文化的形成及其民族特性初探 被引量:6
2
作者 黄萍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1期10-12,共3页
先秦特别是战国时期以来,巴文化和楚文化在长期共存过程中不断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了半巴半楚或亦巴亦楚的新文化样式,即巴楚文化。巴楚文化作为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类型,具有神秘而浪漫和悲剧精神等民族特性。
关键词 巴文化 楚文化 巴楚文化 民族特性
下载PDF
“巴楚文化”的称谓不宜再使用 被引量:6
3
作者 王善才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6期20-21,共2页
指出了在古代巴、楚两个民族交错杂居的长江三峡地区 ,不宜用“巴楚文化”来作为这一地区的地域文化名称。因巴文化和楚文化各有特点 ,虽有一些相互影响或部分融合现象 ,但尚不构成一种新的文化 ,故仍不宜随意命名。同时 ,对“三峡地区... 指出了在古代巴、楚两个民族交错杂居的长江三峡地区 ,不宜用“巴楚文化”来作为这一地区的地域文化名称。因巴文化和楚文化各有特点 ,虽有一些相互影响或部分融合现象 ,但尚不构成一种新的文化 ,故仍不宜随意命名。同时 ,对“三峡地区是楚文化的摇篮”的提法 ,也认为不妥。对有的学者还用“巴楚文化”这一词汇来涵盖从古到今的地域文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称谓 “巴楚文化” 词汇 巴文化 楚文化 地域文化
下载PDF
三峡库区民居院落初探——兼析库区民国时期院落空间形态的演变 被引量:4
4
作者 赵炜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1期11-15,19,共6页
以民国时期修建的长寿左家大院为例,对库区院落空间的一种典型类型进行分析,探索此类院落空间形态的内涵与演变规律,初步把握库区院落空间的总体意象。
关键词 三峡库区 院落空间 山地建筑 民居
下载PDF
鄂西土家族民居审美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姚雅琼 《山西建筑》 2004年第13期10-11,共2页
通过对鄂西土家族民居建筑形态的美学特征的分析 ,试图揭示土家族建筑中包含的深层次的文化底蕴 ,研究对传统建筑风格的传承与发展 。
关键词 鄂西 土家族 民居 美学 巴楚文化
下载PDF
巫山神女:巴楚民族历史文化融合的结晶 被引量:8
6
作者 程地宇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0-46,共7页
 巫山神女故事是巴文化和楚文化融合后的结晶,背后隐藏着沉重的历史,其民俗内核是追求生存与繁衍、融合与兴旺。但这些意义都已沉淀至故事的深处,后世人更多地从中体会到的是极致的浪漫与美好的情爱,巫山神女因此成为中华民族的美神与...  巫山神女故事是巴文化和楚文化融合后的结晶,背后隐藏着沉重的历史,其民俗内核是追求生存与繁衍、融合与兴旺。但这些意义都已沉淀至故事的深处,后世人更多地从中体会到的是极致的浪漫与美好的情爱,巫山神女因此成为中华民族的美神与爱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巫山神女 巴楚文化 民俗意义 浪漫主义 宋玉
下载PDF
从三峡民俗看三峡文化的两大特点 被引量:3
7
作者 程瑜 陈熙 《怀化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23-28,共6页
长江三峡地区在古代,处于“巴楚交错地段”,巴楚两种文化于此交融、混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似巴似楚,亦巴亦楚”的“第三种文化”,文化界称之为“巴楚文化”。同时,这一地区又位于长江这条经济开发带和北起大巴山、中经巫山、南过武陵山... 长江三峡地区在古代,处于“巴楚交错地段”,巴楚两种文化于此交融、混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似巴似楚,亦巴亦楚”的“第三种文化”,文化界称之为“巴楚文化”。同时,这一地区又位于长江这条经济开发带和北起大巴山、中经巫山、南过武陵山、止于五岭这条“文化沉积带”的十字路口,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三峡地区特有的文化特点。从分析三峡地区的民俗入手,阐释了文化本身的多元复合性,总结了三峡文化的本质特点,以利于更好地开发和建设新巴东,建设大三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 民俗 巴楚文化 巴人 土家族 区域文化 山地民俗 流域民俗
下载PDF
刘禹锡诗的风物民俗钩沉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彤 白俊奎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69-74,共6页
刘禹锡久贬南方巴楚地区,其殊异的风物民俗在诗中多有反映,尤其对于生产劳动、衣食住行、婚姻恋情、宗教节庆、自 然景观、物产等方面探论深入,充分展示了刘禹锡诗歌的历史和民俗价值。
关键词 刘禹锡 巴楚 风物民俗
下载PDF
对襄樊市"襄""樊"得名的文化人类学诠释——兼论巴楚文化的南北演变及廪君系巴人五姓的起源地
9
作者 白俊奎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100-104,共5页
以文献、史书和传说等资料、地名学和谱牒学等为据,结合南北相关民俗,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对襄樊名称来由进行探讨,重点在探讨"襄"的由来:相———相人———襄。巴人廪君系五姓都与东夷族关系紧密,因各种原因都迁居晋南,晋南结... 以文献、史书和传说等资料、地名学和谱牒学等为据,结合南北相关民俗,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对襄樊名称来由进行探讨,重点在探讨"襄"的由来:相———相人———襄。巴人廪君系五姓都与东夷族关系紧密,因各种原因都迁居晋南,晋南结盟后,五姓适时南迁,经过今湖北省襄樊市襄城、樊城故地相氏控制今襄城故地及襄水,樊氏控制今樊城故地。襄地、襄水,相氏之地理山川;樊地、樊家坡,樊氏地理山川。相,后来演变为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人类学 巴楚文化
下载PDF
万州余家河墓地发掘主要收获及其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小刚 赵丛苍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78-79,共2页
万州余家河墓地发掘东周、两汉等各时代墓葬145座,并发现同时期的房屋基址、灰坑、陶窑、水渠诸类丰富的遗迹。其对研究三峡地区东周墓葬内涵与特点及巴楚文化交流、两汉墓葬结构特征、埋葬习俗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 余家河墓地 墓葬 埋葬习俗 巴楚文化交流
下载PDF
三峡地区巴、楚文化的考古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前凤 杨华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1-14,137,共15页
三峡地区是古代巴、楚民族活动的重要区域。近几十年来,考古人员在该区域陆续发现不少巴、楚文化的遗存。从这些遗存的文化面貌来看,除部分存在巴、楚文化杂糅的特点外,大多有各自明显的巴、楚文化特征。同时,同一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也... 三峡地区是古代巴、楚民族活动的重要区域。近几十年来,考古人员在该区域陆续发现不少巴、楚文化的遗存。从这些遗存的文化面貌来看,除部分存在巴、楚文化杂糅的特点外,大多有各自明显的巴、楚文化特征。同时,同一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也表现出一定的时代差异。这里主要从考古学的角度,归纳总结在三峡地区考古发现的巴、楚文化遗存的特点,并结合文献对巴、楚民族的记载,围绕巴楚民族关系进行讨论,以期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三峡地区的巴、楚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地区 巴、楚文化遗存 巴楚文化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