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战电影:左翼电影与国防电影的形态延续——以《塞上风云》(1940~1942)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袁庆丰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66-71,共6页
从历史源流上看,抗战电影就是抗战全面爆发前的国防电影,而国防电影又是1930年代左翼电影的升级换代版。中国电影制片厂1940年摄制、1942年上映的《塞上风云》,既是抗战全面爆发后官方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抗战电影之一,也是第一部以蒙汉两... 从历史源流上看,抗战电影就是抗战全面爆发前的国防电影,而国防电影又是1930年代左翼电影的升级换代版。中国电影制片厂1940年摄制、1942年上映的《塞上风云》,既是抗战全面爆发后官方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抗战电影之一,也是第一部以蒙汉两族人民团结抗日为主题和题材的抗战电影。鲜明的北方少数民族特色和区域特殊性既是影片的新特点,同时,又与左翼电影、国防电影中以汉民族为主体,以华北、东北和江南为主的地域特征相区别。在结构、模式和基本元素等方面,抗战电影完全建立在战前左翼电影和国防电影形态的承接借用基础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抗战爆发 《塞上风云》 抗战电影 国防电影 左翼电影
下载PDF
迷途抑或归路——抗战电影审美范式的转变 被引量:2
2
作者 董广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112-116,共5页
抗战电影的审美范式一直在由"一元"向"多元"裂变,尤其是在娱乐化时代的今天发生了重大转变,主要表现为内容肤浅、没有历史深度的庸俗恶搞。在这种转变中,抗战电影的文化意义和历史意义被大大颠覆和消解,观众的质疑... 抗战电影的审美范式一直在由"一元"向"多元"裂变,尤其是在娱乐化时代的今天发生了重大转变,主要表现为内容肤浅、没有历史深度的庸俗恶搞。在这种转变中,抗战电影的文化意义和历史意义被大大颠覆和消解,观众的质疑、指责甚至唾骂声也随之而来。抗战电影审美范式的这种转变是大众文化转型、消费领域扩展至媒介文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一味地颠覆和消解文化理性的转变也造成了抗战电影经典难现的后果,是误入迷途,而不是折回归路。抗战电影如何找到避免陷入脸谱化、概念化和模式化误区的路径,如何以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表达对历史和人性的反思,这直接决定着其审美范式的走向和大众审美品位的高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电影 审美范式 娱乐化
下载PDF
坚守 重构 突围——论姜文导演作品另类叙事图景的文本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冀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47-53,共7页
作为导演的姜文,坚守着自己对于电影的独特感知与个性理解,其导演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终结了青春想像神话;《鬼子来了》颠覆了红色经典抗战叙事;《太阳照常升起》则通过对基督精神的张扬和对悲剧人性的探讨,完成了对"中国制造&q... 作为导演的姜文,坚守着自己对于电影的独特感知与个性理解,其导演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终结了青春想像神话;《鬼子来了》颠覆了红色经典抗战叙事;《太阳照常升起》则通过对基督精神的张扬和对悲剧人性的探讨,完成了对"中国制造"大片的一次历史性突围。姜文创造性地表达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直接奠定了这三部影片在中国电影史上存在的价值与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演姜文 青春想像 抗战叙事 基督精神 人性反思 电影史意义
下载PDF
女性主义与民族主义:红色经典抗战小说及改编影视剧中的妇女与民族国家 被引量:2
4
作者 韩元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9-148,173,共11页
与西方的女权运动不同,第三世界国家妇女解放运动是在男性领导下配合民族国家抵抗战争的,女性主义从属于民族主义。本文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批红色经典抗战小说如《苦菜花》《平原枪声》《敌后武工队》及以之为基础改编的影视作品为研... 与西方的女权运动不同,第三世界国家妇女解放运动是在男性领导下配合民族国家抵抗战争的,女性主义从属于民族主义。本文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批红色经典抗战小说如《苦菜花》《平原枪声》《敌后武工队》及以之为基础改编的影视作品为研究对象,通过民族国家视野中女性的三个角色定位:作为劳动力与战斗力的女性,作为献祭子女的母亲,作为被男人窥视的压抑个体性欲的女人,来分析在这些不同时代、不同介质的作品中一以贯之的民族主义的强势地位,以及女性主义理念如何在部分作品中曲折幽微地闪烁其辞并在改编的过程中被不断改写诠释,但始终未能挣脱的从属与被支配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 民族主义 红色经典抗战小说 影视改编
原文传递
南方局领导下的重庆抗战电影的勃兴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建华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3年第3期107-112,共6页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是国民政府的陪都、国共合作的重要政治舞台,同时也是中共中央南方局所在地,云集了大批进步的电影工作者。他们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以满腔的爱国热情,走出摄影棚,走到前线和民众中去,拍摄了一批深受...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是国民政府的陪都、国共合作的重要政治舞台,同时也是中共中央南方局所在地,云集了大批进步的电影工作者。他们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以满腔的爱国热情,走出摄影棚,走到前线和民众中去,拍摄了一批深受观众欢迎的故事片和抗日新闻纪录片。也由于这一时期国民政府对电影的重视,促使重庆的抗战电影蓬勃发展,取代上海,成为新的电影之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电影 战时陪都 南方局
下载PDF
1937~1945年中国电影文化生态中的抗战电影研究——兼析影片《日本间谍》(1943)
6
作者 袁庆丰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第3期148-153,共6页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战前已然形成的中国新电影形态,在整体上并没有被战火摧毁,只是被分割进入并依附不同的地缘政治继续发展前行。上海"孤岛"和沦陷区接受容纳了新市民电影和国粹电影,同时复兴了战前被新电影淘汰出局的旧...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战前已然形成的中国新电影形态,在整体上并没有被战火摧毁,只是被分割进入并依附不同的地缘政治继续发展前行。上海"孤岛"和沦陷区接受容纳了新市民电影和国粹电影,同时复兴了战前被新电影淘汰出局的旧市民电影,共同构成其畸形繁荣局面。此前由左翼电影转型提升而来的国防电影自然延伸为战时的抗战电影,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香港受到市场和内地文化辐射的双重激励,曾一度跻身主流电影;国统区抗战电影的生产完全依赖于三家官方制片厂,启蒙民众、激励军心民心和政治宣传并重。现存的、公众可以看到的抗战电影文本只有6个,香港和"中制"出品的各占一半。《日本间谍》的特殊性在于,在反映东北地区抗战上与《塞上风云》中的北部边疆抗日形成地域呼应,在涉及他国的关系上,主人公的意大利籍身份,又与《东亚之光》中日本反战士兵的国族背景相呼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岛”电影 沦陷区电影 左翼电影 国防电影 抗战电影 《日本间谍》
下载PDF
抗战中期官营故事片的叙事美学
7
作者 王菱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2-66,190,共5页
抗战中期,国民党官营的电影机构"中国电影制片厂"和"中央电影摄影场"成为了抗战电影制作的主力军,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制作了大量堪称抗战代表性影片的抗战故事片,形成了抗战电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叙事美学,即抗战中... 抗战中期,国民党官营的电影机构"中国电影制片厂"和"中央电影摄影场"成为了抗战电影制作的主力军,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制作了大量堪称抗战代表性影片的抗战故事片,形成了抗战电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叙事美学,即抗战中期的官营故事片站在救亡图存的叙事立场上,以民族国家为叙事主体,秉持故事性与纪实性交叉与结合的叙事策略,将蒙太奇思维作为电影叙事的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电影 故事片 叙事美学
原文传递
别样风景:张彻和他的抗战电影
8
作者 姜庆丽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105-110,共6页
香港武侠片导演张彻,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创作鼎盛时期,拍摄了五部抗战电影。这些电影的拍摄源于其特殊的政治身份和艺术理想,但整体上又未脱离武侠片的表现范畴。从《八道楼子》到《过江龙》,影片中都或多或少地流露出武侠片的影子。... 香港武侠片导演张彻,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创作鼎盛时期,拍摄了五部抗战电影。这些电影的拍摄源于其特殊的政治身份和艺术理想,但整体上又未脱离武侠片的表现范畴。从《八道楼子》到《过江龙》,影片中都或多或少地流露出武侠片的影子。从影片内涵、人物形象到动作设计,张彻导演的抗战电影呈现出一种另类的阳刚派风格,为香港抗战电影的拍摄作出了重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彻 抗战电影 阳刚 武侠电影
下载PDF
从《电影与播音》回望抗战时期川渝电化教育的发展
9
作者 黄斌 《科教导刊》 2016年第9X期148-152,共5页
《电影与播音》创办于抗日救亡的时代背景下,是中国知识分子"科学救国"、"教育救国"乃至"电影救国"等现代务实观念在电教事业的卓越体现。文章通过对《电影与播音》在蓉期间载文的爬梳与整理,从"电... 《电影与播音》创办于抗日救亡的时代背景下,是中国知识分子"科学救国"、"教育救国"乃至"电影救国"等现代务实观念在电教事业的卓越体现。文章通过对《电影与播音》在蓉期间载文的爬梳与整理,从"电影教育"的视角再现了抗战时期川渝电化教育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川渝电化教育成绩斐然,原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回望这段历史,可以加深对于教育传播媒体本质的认识,为教育技术人才的培养方向指明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与播音》 抗战时期 川渝电化教育 电影教育 教育影片
下载PDF
范式回归、人性表达与商业探索——冯小宁抗战题材电影述论
10
作者 林吉安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74-78,共5页
冯小宁在其二十余年的电影生涯中,迄今已创作了多达七部抗战题材影片。这些影片大多给人以场面壮观、风光旖旎、视角独特、激情澎湃的印象,充满着传奇、悲壮的英雄主义色彩,并彰显出浓烈的国家民族主义情绪。他反复探讨有关战争与和平... 冯小宁在其二十余年的电影生涯中,迄今已创作了多达七部抗战题材影片。这些影片大多给人以场面壮观、风光旖旎、视角独特、激情澎湃的印象,充满着传奇、悲壮的英雄主义色彩,并彰显出浓烈的国家民族主义情绪。他反复探讨有关战争与和平、生与死、爱与恨的永恒主题,致力于兼顾大众审美取向和主流意识形态诉求,同时又不乏一定的艺术追求,为我国抗战题材电影乃至主旋律电影的创作提供了有益镜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小宁 抗战题材电影 民族英雄主义 商业化
下载PDF
论抗战电影知识分子“被大众所化”的“原罪”意蕴
11
作者 张育仁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17-22,共6页
与戏剧、诗歌、小说等艺术样式的创作者所遭遇的情景不完全相同——在电影和电影知识分子"被大众所化"的语境中,蕴含着很深的原罪意识。电影在中国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的谱系中,其地位就显得十分尴尬——它不是民族文化艺术的&... 与戏剧、诗歌、小说等艺术样式的创作者所遭遇的情景不完全相同——在电影和电影知识分子"被大众所化"的语境中,蕴含着很深的原罪意识。电影在中国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的谱系中,其地位就显得十分尴尬——它不是民族文化艺术的"亲子",最多只能算作一个外来的"养子",而且是"来路不正"!只是因为,电影不仅是西方现代文明的产物,而且从一开始就是商品经济"唯利是图"的产物,其原罪之深重可想而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电影 电影知识分子 被大众所化 原罪意识
下载PDF
中国“抗战主题”电影的美学特征
12
作者 蒋尧尧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53-58,共6页
"抗战电影",即是在抗战期间为了抗战需要而创作的电影。那么,抗战电影必然具有鲜明的社会意识形态特征,表达的是中华民族的整体意志和精神向度,它的美学品格无疑是国家想象和民族政治需要。抗战电影正是以民族存亡为己任的电... "抗战电影",即是在抗战期间为了抗战需要而创作的电影。那么,抗战电影必然具有鲜明的社会意识形态特征,表达的是中华民族的整体意志和精神向度,它的美学品格无疑是国家想象和民族政治需要。抗战电影正是以民族存亡为己任的电影界知识分子政治美学的艺术实践。抗战电影的主题就是"救亡图存",这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政治。与压倒一切的"救亡图存"主题相适应的则是它所彰显的政治美学特征,影像话语权力的初建以及呈现出的纪实美学形态雏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电影 美学特征 影像话语权 纪实美学
下载PDF
抗战大后方电影期刊的文化救亡
13
作者 沈艾娥 黄轶斓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4-108,共5页
抗战时期的电影文化在分流中出现断裂趋向。大后方的电影期刊应势而生,扎根于当时中国电影的本土语境之中,成为承接中国电影艺术历史演进中的必要一环。深重的民族灾难,严酷的军事对抗,使得大后方电影期刊负载着抗战文化宣教、民族情感... 抗战时期的电影文化在分流中出现断裂趋向。大后方的电影期刊应势而生,扎根于当时中国电影的本土语境之中,成为承接中国电影艺术历史演进中的必要一环。深重的民族灾难,严酷的军事对抗,使得大后方电影期刊负载着抗战文化宣教、民族情感排遣等多重诉求,成为战时国家政略和战略需要的舆论工具,具有强烈的战争工具属性与文化宣教属性,与同一时期的商业性电影期刊划开了明确界限。复杂的成长背景,为其多重底色的形成做了最为有力的注脚。围绕文化救亡这一主题,抗战大后方电影期刊显现出工具性、民族性、现代性等多种特征,其经营也呈现出使命化色彩。大后方电影期刊在极度艰难的情况下,以主导之姿引导社会价值与民众认知,对当前的期刊出版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大后方 电影期刊 文化救亡 全能主义政治
下载PDF
抗战喜剧电影题材的后现代表征与深层民族心理探析
14
作者 屠玥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6年第1期18-23,共6页
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批喜剧形式的抗战题材电影。这些电影除了少数具备黑色幽默的特质,进行了艺术和思想上的深层挖掘外,其它基本都属于"闹剧"的形式。这些影片对过去的抗战题材进行了戏仿与解构,一定程度上反映了1990... 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批喜剧形式的抗战题材电影。这些电影除了少数具备黑色幽默的特质,进行了艺术和思想上的深层挖掘外,其它基本都属于"闹剧"的形式。这些影片对过去的抗战题材进行了戏仿与解构,一定程度上反映了1990年代以及当下观众的心理和精神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题材喜剧 闹剧 后现代 民族心理
下载PDF
梁实秋事件:抗战议题设置与“学术民主”的缺失
15
作者 张育仁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5-11,共7页
梁实秋事件得出的教训,除了议题设置一方没严格按"学术民主"的程序出牌外,其在大众文化传播学意义上的教训必须深刻检讨。这就是:在大众媒介的强势宣传之下,如果掌控舆论强势的一方对不同意见的另一方面施加强大的政治情绪威... 梁实秋事件得出的教训,除了议题设置一方没严格按"学术民主"的程序出牌外,其在大众文化传播学意义上的教训必须深刻检讨。这就是:在大众媒介的强势宣传之下,如果掌控舆论强势的一方对不同意见的另一方面施加强大的政治情绪威慑力,并形成指导性主流压力,那么弱势的一方就会感到恐惧和孤独;由于支持他的人越来越少,于是他就只能面临两种选择:一是被迫放弃自己的意见,向主流意见屈服,一是继续孤独、顽抗下去,最终落荒而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与抗战无关”论 梁实秋事件 议题设置 “电影界里的梁实秋”
下载PDF
战乱中的四个平民女子故事——导演朱石麟的一种心路历程
16
作者 秦翼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2-136,I0005,共6页
朱石麟先生在抗战期间及抗战后分别两次改编两部外国小说,或编或导了《孤城烈女》《洞房花烛夜》和《花姑娘》《新婚第一夜》四部影片,表现了战争中的四个平民女子的命运,构成了与抗战中期银幕上流行的“女英雄”不同的女性角色。而分... 朱石麟先生在抗战期间及抗战后分别两次改编两部外国小说,或编或导了《孤城烈女》《洞房花烛夜》和《花姑娘》《新婚第一夜》四部影片,表现了战争中的四个平民女子的命运,构成了与抗战中期银幕上流行的“女英雄”不同的女性角色。而分别于全面抗战前、“孤岛”沦陷前后和南下中国香港后创作的这四部影片,流露出朱石麟对战争中无辜平民的同情、对牺牲的矛盾,也体现了抗战后朱石麟等一代电影人回溯战时记忆、剖白附逆经历的一种心路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石麟 附逆影人 抗战时期电影 中国香港电影
下载PDF
弥合“黑洞”--抗战时期中国电影的广泛存在与历史延续 被引量:3
17
作者 秦翼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5-160,I0003,共7页
在对中国电影史连续性的考察中,抗战时期长期存在着一个“黑洞”。随着十四年抗战的正名,抗战电影研究的诉求由以往清算战争问题转变为更客观的史述,这也需要我们将以往对于该时期偏向于地域性板块式的电影研究,整合为具统一性的电影产... 在对中国电影史连续性的考察中,抗战时期长期存在着一个“黑洞”。随着十四年抗战的正名,抗战电影研究的诉求由以往清算战争问题转变为更客观的史述,这也需要我们将以往对于该时期偏向于地域性板块式的电影研究,整合为具统一性的电影产业与文化思考。在搁置政治争端和民族情感后,如能将以往被排斥于“中国电影”之外的沦陷区电影纳入该时期电影的整体考察,找寻存于历史发展中的产业与影人主体性连接,弥合“黑洞”,中国电影史也将更为完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中国电影 电影产业 历史性
下载PDF
抗战时期内地电影在香港地区的传播及影响——以港版《申报》为中心
18
作者 王保平 陈雨人 《文化研究》 2022年第3期144-156,共13页
20世纪30年代后期,抗战的全面爆发促使内地电影进入香港地区传播的活跃期。港版《申报》通过大量内地电影的海报与影讯,在活跃香港地区抗战文化的同时,促进了内地电影消费中心的南移。在港版《申报》的呈现中,上海“孤岛”商业片与大后... 20世纪30年代后期,抗战的全面爆发促使内地电影进入香港地区传播的活跃期。港版《申报》通过大量内地电影的海报与影讯,在活跃香港地区抗战文化的同时,促进了内地电影消费中心的南移。在港版《申报》的呈现中,上海“孤岛”商业片与大后方抗战宣传片共同形成了内地电影商业与宣传并存的艺术类型与风格。港版《申报》也分别采取了推广与动员平行的传播策略。内地电影在香港地区的影响折射出中华民族同仇敌忾、投身抗战的文化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内地电影 港版 《申报》 电影传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