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1篇文章
< 1 2 5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说记忆与族群认同——以盘瓠传说为考察对象 被引量:51
1
作者 万建中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39-143,共5页
盘瓠传说在中国畲、瑶、苗等族群中广为流传 ,成为族群的集体记忆。它解释了这些族群的族源 ,为盘瓠即祖先信仰提供了支撑 ,衍生出“缠头和绑腿”、“留长发”和不食狗肉等族群标识。这些标识伴随着传说的不断演述而得到认定和传承。盘... 盘瓠传说在中国畲、瑶、苗等族群中广为流传 ,成为族群的集体记忆。它解释了这些族群的族源 ,为盘瓠即祖先信仰提供了支撑 ,衍生出“缠头和绑腿”、“留长发”和不食狗肉等族群标识。这些标识伴随着传说的不断演述而得到认定和传承。盘瓠传说实际上是这些族群神圣的口述史 ,坚固着这些族群的自我认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瓠传说 记忆 族群认同 口述史 祖先
下载PDF
隔代教育问题浅探 被引量:8
2
作者 王娅霜 《科技创新导报》 2011年第32期140-140,142,共2页
目前,隔代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家庭教育中客观存在的一种教育形态。隔代教育有利有弊,但更应注意有可能导致子女出现偏差的因素,其负面影响更易导致儿童产生一些心理和行为问题,并影响儿童将来的发展。因此,笔者对有关该问题的研究提出了... 目前,隔代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家庭教育中客观存在的一种教育形态。隔代教育有利有弊,但更应注意有可能导致子女出现偏差的因素,其负面影响更易导致儿童产生一些心理和行为问题,并影响儿童将来的发展。因此,笔者对有关该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代教育 亲子关系 祖辈
下载PDF
枣杏梅橘梨李等果树名源及其驯化种植起源 被引量:7
3
作者 王俊杰 《甘肃林业科技》 2017年第2期55-64,共10页
为了探究果树驯化种植起源,利用语言学、人类学、植物形态学、果树栽培学、生态学、遗传学、演化生物学等原理,通过理论分析和历史反演,结果认为:枣、杏、梅、橘、梨、李六类果树栽培品种经由酸食阶段驯化而来;其种植业起源于儿童栽树游... 为了探究果树驯化种植起源,利用语言学、人类学、植物形态学、果树栽培学、生态学、遗传学、演化生物学等原理,通过理论分析和历史反演,结果认为:枣、杏、梅、橘、梨、李六类果树栽培品种经由酸食阶段驯化而来;其种植业起源于儿童栽树游戏;伴随着播种育苗移栽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六类果树栽培品种最终驯化成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树 采集渔猎时代 先民 语言学 名源 驯化 种植
下载PDF
事神与均惠:从儒家祭礼的两条脉络看中国社会的神圣性来源
4
作者 宋丹丹 凌鹏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1-174,217,共15页
《仪礼》中所有的《特性馈食礼》记载了儒家祭祀父祖之礼,这一礼经文本显露了儒家尝试通过蕴含“事神”和“均惠”这两条脉络的祭礼在宗族中激发“尊祖敬宗”情感的努力。其中,“事神”指的是作为主祭者的主人和主妇在宗族族人和宾客的... 《仪礼》中所有的《特性馈食礼》记载了儒家祭祀父祖之礼,这一礼经文本显露了儒家尝试通过蕴含“事神”和“均惠”这两条脉络的祭礼在宗族中激发“尊祖敬宗”情感的努力。其中,“事神”指的是作为主祭者的主人和主妇在宗族族人和宾客的帮助下馈享父祖,“均惠”指的是神惠通过礼仪动作下的饮食在父祖之神、主人主妇、宗族族人和宾客间流转。“事神”和“均惠”的双重礼意明确了神惠来源于祖先、流向宗族,达成了祖先与宗族共在的仪式效果,祭礼对于宗法制度的动态维续至关重要。宗族始终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儒家祭礼文本揭示了祖先是宗族神圣性的来源,这一神圣性亦通过宗族构成中国社会的基础和底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祭礼 祖先 宗法制度 礼物理论
下载PDF
清代儒家先贤奉祀型家族的生成与扩张
5
作者 贺晏然 《孔子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8-130,159,160,共15页
明清时期儒家先贤奉祀逐渐得到中央朝廷的重视,陆续设置五经博士和奉祀生承担先贤奉祀职责。此前主要集中于山东的先贤奉祀,随着清初奉祀生的大量增置而扩展到山东以外的区域。在此过程中,地方家族通过对奉祀制度规定的祠与谱的构建,重... 明清时期儒家先贤奉祀逐渐得到中央朝廷的重视,陆续设置五经博士和奉祀生承担先贤奉祀职责。此前主要集中于山东的先贤奉祀,随着清初奉祀生的大量增置而扩展到山东以外的区域。在此过程中,地方家族通过对奉祀制度规定的祠与谱的构建,重塑先贤后裔身份,形成了一批儒家“奉祀型家族”。以江南为代表的这类家族呈现出与以衍圣公府为核心的山东有差的奉祀结构,也造成了背靠衍圣公府的奉祀族裔和地方族支之间多元的竞合关系。考察清代儒家先贤奉祀制度发展过程中“奉祀型家族”的发展过程,有助于理解儒学社会化在清代政治环境中的发展路径,关涉家族、衍圣公府、各级官府和中央朝廷的儒家先贤奉祀的活态也可由此得以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奉祀 先贤 奉祀生 奉祀型家族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先民遗骸人工改形的发现与研究
6
作者 李海军 刘力铭 +1 位作者 张一丹 肖小勇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40-553,共14页
对古代先民遗骸人工改形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古代文化习俗、审美取向、医疗技术,间接了解古代社会的组织结构、等级分化等;研究人工改形的起源、传播,还能揭示不同地区、族群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碰撞。我国目前发现的古代先民遗骸人工改形类... 对古代先民遗骸人工改形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古代文化习俗、审美取向、医疗技术,间接了解古代社会的组织结构、等级分化等;研究人工改形的起源、传播,还能揭示不同地区、族群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碰撞。我国目前发现的古代先民遗骸人工改形类型丰富,但是相关研究成果缺乏整体性总结。因此,本文尝试系统梳理先民遗骸人工改形现象的相关案例,总结其主要类型、特点及相关学术争论,从民族学视角分析研究人工改造痕迹的借鉴价值,并对人工改形的研究意义进行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民 遗骸 改造痕迹 民族考古
下载PDF
从神话看先民的海洋认知 被引量:4
7
作者 汪汉利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0年第1期6-9,共4页
海洋神话反映了先民与海洋的亲密关系。从海洋形成神话、蓬莱传说到精卫故事,先民的海洋认知经历了想像、诠释、探求和征服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与其说海洋是人类活动的对象化客体,不如说它是见证人类成长的重要参照物。先民了解和认... 海洋神话反映了先民与海洋的亲密关系。从海洋形成神话、蓬莱传说到精卫故事,先民的海洋认知经历了想像、诠释、探求和征服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与其说海洋是人类活动的对象化客体,不如说它是见证人类成长的重要参照物。先民了解和认识海洋的过程,也是逐步确立生存主体意识、不断发现自我价值、验证自身本质力量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话 海洋 先民 认知
下载PDF
祭祀祖先和以性娱神——《周颂》、《九歌》祭祀诗两极现象的文化考察 被引量:2
8
作者 刘惠卿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5-38,共4页
本文从周公制礼作乐的北方礼乐文化和巫风盛行的南楚文化之差异大背景着眼,通过对祭祀对象、祭祀功能及祭祀手段诸层面的分析,揭示了《周颂》与《九歌》呈现两极反差现象的原因。通过对先秦巫的主要职掌及特性的探索和《九歌》文本的考... 本文从周公制礼作乐的北方礼乐文化和巫风盛行的南楚文化之差异大背景着眼,通过对祭祀对象、祭祀功能及祭祀手段诸层面的分析,揭示了《周颂》与《九歌》呈现两极反差现象的原因。通过对先秦巫的主要职掌及特性的探索和《九歌》文本的考察,揭示了《九歌》以性娱神的真面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颂》和《九歌》 祭祀诗 祖先 以性娱神 文化
下载PDF
“類”与“禷”祭 被引量:3
9
作者 庞慧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38-144,共7页
《诗经》、《尚书》、《周礼》、《礼记》等经籍提到的“禷”祭(又作“類”祭),是上古中国一项有着深厚民俗文化背景和深远历史影响的祭仪。不幸其礼早亡,汉儒已经难究其详。影响及今的《尚书》古文家说和郑玄《礼记》注等,将“禷”祭... 《诗经》、《尚书》、《周礼》、《礼记》等经籍提到的“禷”祭(又作“類”祭),是上古中国一项有着深厚民俗文化背景和深远历史影响的祭仪。不幸其礼早亡,汉儒已经难究其详。影响及今的《尚书》古文家说和郑玄《礼记》注等,将“禷”祭解为祭天之礼。但根据经籍中的记载来看,“禷”祭指的是当国有大事时,向上帝或社稷宗庙祈福禳灾的一种“祷祈”仪式,与祭天之礼并不是一回事。据《说文解字》等书,“類”字本义是一种犬,可能是白犬。“禷”祭应是指特以“類”为牺牲的祭仪。《山海经》等说“類”具有“自为牝牡”的神奇特性,这与该书所记“白犬有牝牡,是生犬戎”的传说非常相似。在先秦文献中,“類”字常用来指出自同一祖先的子孙后代。这些材料表明“類”与古代中国某些族群的祖先神话有着密切的关系。“禷”祭之形成,正植根于此种观念之上。“禷”祭当属于曾广为流行于上古中国北方地区的犬祭礼俗中某种特定的类型,它的消亡可能与周人颇具理性色彩的的礼制改革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禷祭 祭仪 犬祭 白犬
下载PDF
巴蜀文化的肇始:神话和上古传说 被引量:2
10
作者 邓经武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22-25,29,共5页
巴蜀大盆地有着久远的生命历史 ,巴蜀先民创造了人类童年时代充满瑰丽奇幻想像的神话和传说故事 ,治水、大石崇拜、羽化成仙等与“蛇”形图腾崇拜 ,构成该地域文化肇始阶段最具魅力和特色的内容 。
关键词 巴蜀文化 大盆地 原始先民 神话 上古传说
下载PDF
小麦TaBES1/BZR1基因的克隆及其在祖先种和六倍体小麦中的序列比较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丹 梁丹 +5 位作者 王建贺 王从磊 崔燕娇 时晓伟 冯刚 刘正理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38-240,共3页
高温、冻害、土壤盐渍化等非生物胁迫已经成为小麦稳产高产的重要限制因素[1-3]。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培育抗逆性强的小麦新品种,并在生产上进行大面积应用,而挖掘和利用与抗逆性密切相关的关键基因能够为培育抗逆性强的小麦品... 高温、冻害、土壤盐渍化等非生物胁迫已经成为小麦稳产高产的重要限制因素[1-3]。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培育抗逆性强的小麦新品种,并在生产上进行大面积应用,而挖掘和利用与抗逆性密切相关的关键基因能够为培育抗逆性强的小麦品种提供重要的基因资源,因而与抗逆性相关的信号通路及信号通路上的关键基因的功能及序列特征的解析业已成为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祖先种 油菜素内酯 BES1/BZR1 序列分析
下载PDF
罗汝芳生平与家世述略
12
作者 罗伽禄 《抚州师专学报》 2002年第1期13-17,共5页
罗汝芳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被称为泰州学派“唯一特出者”。出生于南城县,一生研习理学,传播理学,门人众多,影响深远。罗氏为南城望族,人才辈出,而汝芳又是其杰出代表。汝芳世居南城,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关键词 罗汝芳 生理 故乡 世系 祖裔
下载PDF
跨越生死:湘黔边界一个迁徙家族清明祭祀的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吴才茂 龙泽江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0年第4期118-124,共7页
湘黔边界,有一个由吴姓"放牛娃"迁移而建立起来的家族村落社区吴家塖,在两百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透过民间文献和田野作业的资料,文章对吴家塖这一村落形成过程进行了梳理。同时叙述了吴家塖吴氏家族以清明祭祀为纽带的集体... 湘黔边界,有一个由吴姓"放牛娃"迁移而建立起来的家族村落社区吴家塖,在两百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透过民间文献和田野作业的资料,文章对吴家塖这一村落形成过程进行了梳理。同时叙述了吴家塖吴氏家族以清明祭祀为纽带的集体行动组织是如何被组织起来的。进而讨论清明祭祀在迁徙家族中的功能问题,得出了一个似乎被忽略的论点,即清明祭祀是乡村社区中集体行动得以组织起来及长久维持的纽带,这也是清明祭祀活动在乡村社区中具有长盛不衰的活力的关键因素之一。而乡村社区中国家权力真空的填补和具有娱乐及狂欢功能的清明祭祀活动,也是清明祭祀在乡村社区中长期存在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家塖 村落 祖先 清明祭祀
下载PDF
历史早期“圣”观念的演变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鑫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9-116,159,160,共20页
在金文中,"圣"字被作为形容先祖、先王美好形象的修饰词使用。《诗》《书》中的"圣"字则多用于智识义的层面。"圣"与"智"虽然含义相近,但"圣"侧重对未然事物的预见,"智"... 在金文中,"圣"字被作为形容先祖、先王美好形象的修饰词使用。《诗》《书》中的"圣"字则多用于智识义的层面。"圣"与"智"虽然含义相近,但"圣"侧重对未然事物的预见,"智"则偏重对已然事物的认知。由于"圣"字常被作为形容地位较高者的修饰词,且其所代表的预知能力受到重视,其含义逐渐抽象化,变成了指称理想人物形象的套语。"圣人"所具有的指称历史上优秀人物与指称观念中的理想人物的两种不同含义,正是从"圣"字形容先祖、先王与指称预知能力这两个含义演化而来的。这两种不同含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古人对圣人形象的认知上的分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人 先祖 预见性 理想人格
原文传递
Discussion on the systematic position of the Early Cambrian priapulomorph worms 被引量:2
15
作者 HUANG Diying CHEN Junyuan J. VANNIER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6年第2期243-249,共7页
关键词 早寒武纪 古生物学 曳鳃动物 物种多样性
原文传递
客家族谱中不附会始祖现象的原因探析——以《绍德堂杨氏族谱》为中心 被引量:1
16
作者 罗诗雅 《嘉应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35-38,共4页
明清时期,通过修族谱的方式宣扬本族历史悠久,始祖为华夏贵胄是众多宗族的普遍做法。但嘉应州的绍德堂杨氏却与众不同,不仅将始祖只追溯至元末明初,且以布衣为始祖。分析杨氏采取这一做法的原因,并由此探讨地方宗族对国家的文化认同方式。
关键词 族谱 始祖 宗族 林朝曦
下载PDF
豫卦《大象传》中祭天配祖的观念发微 被引量:1
17
作者 蔡杰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2-51,共10页
结合先秦儒家典籍的记载,《周易》豫卦《大象传》的"祭天配祖"或者说"严父配天"的观念,主要有两种解释模式,差异在于对"亲亲"与"尊尊"的不同侧重。宋代之后,主流儒者格外强调"非天子不祭... 结合先秦儒家典籍的记载,《周易》豫卦《大象传》的"祭天配祖"或者说"严父配天"的观念,主要有两种解释模式,差异在于对"亲亲"与"尊尊"的不同侧重。宋代之后,主流儒者格外强调"非天子不祭天",朱子更是对"严父配天"的言论提出质疑,认为孝亲之心不可逾越制礼之节。与此对立的观点主张士庶皆可有配享之意,并指出其中蕴含着孔子"以亲亲救尊尊"的隐微意图,原因在于三代之后的"天子"发生德位的分离,而孔子之意在于褒崇美德。天帝与祖考之间存在张力,然而儒家传统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和豫,以"理一分殊"的方式消解天人之间的张力。可以说,祭天配祖的观念体现了儒家对超越与现实两个维度的兼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帝 祖考 圣人 美德 和豫
原文传递
从节庆信俗看广西北部湾地区先民万物有灵的原始思维 被引量:1
18
作者 吴坚 《钦州学院学报》 2016年第8期7-12,共6页
民俗被誉为"活化石",广西北部湾地区有多姿多彩的民俗,节庆信俗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透过节庆信俗可看出北部湾先民们万物有灵的原始思维。主要表现为:敬畏与感恩自然;与自然共生;敬畏与珍视一切生命等三方面。这一原始... 民俗被誉为"活化石",广西北部湾地区有多姿多彩的民俗,节庆信俗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透过节庆信俗可看出北部湾先民们万物有灵的原始思维。主要表现为:敬畏与感恩自然;与自然共生;敬畏与珍视一切生命等三方面。这一原始思维对当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庆信俗 北部湾地区 先民 万物有灵
下载PDF
太阳神崇拜的文化内涵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文胜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2009年第10期79-82,共4页
中国上古曾普遍存在过崇拜太阳神的现象,这种现象具有三个方面的文化内涵:生殖神崇拜、农业神崇拜、祖先神崇拜等,因而,太阳神就具有三重身份:生殖神、农业神、祖先神。这三个方面互相交织,构成一个整体系统,共同表现了同样的主题——... 中国上古曾普遍存在过崇拜太阳神的现象,这种现象具有三个方面的文化内涵:生殖神崇拜、农业神崇拜、祖先神崇拜等,因而,太阳神就具有三重身份:生殖神、农业神、祖先神。这三个方面互相交织,构成一个整体系统,共同表现了同样的主题——太阳是万物(包括人类)之源,是繁衍万物和人类的生殖大神,是主宰世界的最高的神祇。这是原始人类一种生命的呐喊和渴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神崇拜 文化内涵 生殖神崇拜 农业神崇拜 祖先神崇拜
下载PDF
从《石屏彝族文献家谱译注》谈彝族文献家谱及其文化内涵 被引量:1
20
作者 普梅笑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65-71,共7页
彝族文献家谱是流传在彝族民间用彝文记载,追溯族源、叙述分支发展、迁徙历程和地点,记载祭祀家谱的仪式程序和家规祖训的特殊古籍文献。彝族文献家谱既是后代子孙寻根溯源、认祖归宗、教育子女的重要文献依据,也是地方史和民族史研究... 彝族文献家谱是流传在彝族民间用彝文记载,追溯族源、叙述分支发展、迁徙历程和地点,记载祭祀家谱的仪式程序和家规祖训的特殊古籍文献。彝族文献家谱既是后代子孙寻根溯源、认祖归宗、教育子女的重要文献依据,也是地方史和民族史研究不可或缺的资料。因此,以《石屏彝族文献家谱译注》为例,从彝族文献家谱概念、内容、特征和其所反映出的文化信息探讨彝族文献家谱的文化内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文献家谱 祖先 家族史 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