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何以存在:规定、窘境与超越 被引量:33
1
作者 唐玉溪 何伟光 《中国远程教育》 CSSCI 2022年第10期21-28,39,76,共10页
智能时代教师面临存在合法性、职业挑战和发展方向的困惑。从师生交往、教师素养和教师使命三个维度对教师存在之基进行考察,可发现人类教师本质生成于师生深度交往关系之中,须具备以优良师德为先的教师核心素养,肩负社会不可或缺的守... 智能时代教师面临存在合法性、职业挑战和发展方向的困惑。从师生交往、教师素养和教师使命三个维度对教师存在之基进行考察,可发现人类教师本质生成于师生深度交往关系之中,须具备以优良师德为先的教师核心素养,肩负社会不可或缺的守道者、传道者和弘道者的崇高使命,内蕴人工智能无法僭越的基本规定性。然而,教师在智能时代面临技术资本主义导致智能教育异化、身体赛博格化颠覆传统教育范式以及超级人工智能引发多重危机等困扰。为了突破智能时代教师存在的窘境,应规范智能教育发展以构建良好的育人生态,养成优良师德以彰显职业本质,提升专业素养以炼成新型智慧教师,重视人机和谐以规避技术伦理风险,创新育人范式以赋能学生驭技成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教师存在 优良师德 专业素养 师生交往 智慧教育 教育异化 技术伦理
原文传递
走出技术批判的误区 被引量:11
2
作者 许良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55-58,共4页
技术异化是技术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根据技术所具有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技术异化具体内容来自三个方面:由自然规律所决定的不可消除的技术异化、由于人的认识的局限性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技术异化以及由于人的异化所导致的技术异... 技术异化是技术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根据技术所具有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技术异化具体内容来自三个方面:由自然规律所决定的不可消除的技术异化、由于人的认识的局限性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技术异化以及由于人的异化所导致的技术异化。其中的第三个方面是各种技术批判理论所关注的焦点。对此,马克思主义的技术批判理论具有特殊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 技术异化 技术的二重性 资本主义制度
下载PDF
现代信息技术异化的根源分析及其消解的可能性 被引量:19
3
作者 颜士刚 《现代教育技术》 CSSCI 2009年第1期8-11,32,共5页
通过对教育领域现代信息技术异化现象的阐释和根源分析,给出技术与人的竞争关系是异化的直接根源,而导致异化产生的因素则可分为主体性原因和客体性原因两个方面。这两种因素在实践过程中都不可能完全消解,因此异化现象只能在一定的范... 通过对教育领域现代信息技术异化现象的阐释和根源分析,给出技术与人的竞争关系是异化的直接根源,而导致异化产生的因素则可分为主体性原因和客体性原因两个方面。这两种因素在实践过程中都不可能完全消解,因此异化现象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弱化。经过论证分析给出了弱化的途径:树立合目的的教育观、技术价值观,在技术活动中凸显技术的人文关怀,使技术与人的关系重新回归和谐,使祛魅的现代信息技术走向返魅的后现代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信息技术 异化 现代技术 后现代技术 消解
下载PDF
劳动、技术与人类解放——恩格斯技术哲学思想探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许良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5-47,60,共4页
在《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等光辉著作中,恩格斯基于劳动(技术或工业)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作用,就技术与人类生存、技术异化及技术与人类未来发展等论题阐发了一系列精湛的技术哲学思想,对于当代技术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劳动 技术 技术异化 人类解放
下载PDF
绿色技术研究综述 被引量:13
5
作者 衡孝庆 魏星梅 邹成效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153-155,共3页
目前对绿色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通过对技术异化现象以及传统技术观的反思与批判,树立起绿色技术观,奠定绿色技术产生和发展的基础;通过对绿色技术概念的内涵及其属性的分析,透视绿色技术的本质;通过对绿色技术社会建构过程的分... 目前对绿色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通过对技术异化现象以及传统技术观的反思与批判,树立起绿色技术观,奠定绿色技术产生和发展的基础;通过对绿色技术概念的内涵及其属性的分析,透视绿色技术的本质;通过对绿色技术社会建构过程的分析,充分理解绿色技术的社会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技术 技术哲学 技术异化 生态经济 生态哲学
下载PDF
人性与技术的共生:基础、困境与实现 被引量:15
6
作者 范元涛 朱敬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43-48,57,共7页
为了探寻人性与技术能否共存、何以共存的问题,文章借由理性思辨的方法,以共生理论为基础,审视了二者之间的关系。由人性与技术的内涵和特征分析可知,人性是人之为人的内在稳定属性,它有着个体与代际间的同质性,是充满了无限创造性的存... 为了探寻人性与技术能否共存、何以共存的问题,文章借由理性思辨的方法,以共生理论为基础,审视了二者之间的关系。由人性与技术的内涵和特征分析可知,人性是人之为人的内在稳定属性,它有着个体与代际间的同质性,是充满了无限创造性的存在。技术是人类的欲求、理性及其产出物的有机联结,技术与人存在着文化层面的互构性,它的产生与发展遵循实用的原则而非道德的原则,创造性品格是其本体价值所在。人性与技术因空间上的相融、时间上的共在、内容上的异质共存以及终极意义上的统一,本已具备基于人之界面的共生可能。然而,人性与技术的共生须破除人性中私与恶、技术的非道德性与泛滥等阻遏之困境。有限理性与有限欲求的平衡可为人性与技术的共生提供内源动力,技术伦理的建立可提供外围保障,互惠共生则应成为其终极目标与价值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 技术 共生 异化 理性 技术伦理
下载PDF
数字消费异化:本质、影响及应对 被引量:11
7
作者 陈鹏 龙玥儿 《消费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4-25,共12页
目前,数字技术与资本的耦合催生了数字消费,它打破了消费的时空限制、革新了人们的消费理念、提升了商品交易的透明度,但也带来了数字消费的异化问题。数字消费异化缩小了传统消费异化的限制,加深了人机捆绑关系,还使炫耀消费、冲动消... 目前,数字技术与资本的耦合催生了数字消费,它打破了消费的时空限制、革新了人们的消费理念、提升了商品交易的透明度,但也带来了数字消费的异化问题。数字消费异化缩小了传统消费异化的限制,加深了人机捆绑关系,还使炫耀消费、冲动消费现象更为明显。据此,可以将数字消费异化界定为在数字资本逻辑下,商品消费通过数字技术的手段支配人与社会的现象,是传统消费异化的升级,因为它在传统消费异化基础上还具有科技的阶级性问题。在个人层面,数字消费异化重塑了个体的消费知觉与感觉,使消费行为数据化、档案化,进一步剥夺了消费者的主权;在社会层面,它更为隐秘地遮蔽了社会阶层之间的冲突与矛盾,通过产业融合改变了社会分工体系与支配关系,同时在更深层次加深了抽象统治的地位。破解数字消费异化问题不仅需要进行人本层面的哲学反思,还需要为驾驭资本问题提供策略选择,以建立理性的数字消费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异化 数字技术 数字消费异化 资本逻辑
原文传递
NBIC会聚技术的“后人类”议题 被引量:12
8
作者 陈万求 黄一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A04期5-10,共6页
随着会聚技术的兴起,在欧美各国引发了"后人类"热议。"后人类"技术的"善"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其"恶"的效应必须引起高度警惕。技术主体———类的消解以及技术客体———技术异化诠释了其... 随着会聚技术的兴起,在欧美各国引发了"后人类"热议。"后人类"技术的"善"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其"恶"的效应必须引起高度警惕。技术主体———类的消解以及技术客体———技术异化诠释了其负面价值。在资本逻辑推力下,后人类主义借助于高新技术手段,一路高歌猛进,书写了"后人类"技术调控难题的沉重画卷。在发展会聚技术的同时如何调控好它,将是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BIC会聚技术 后人类主义 类的消解 技术异化 资本逻辑
下载PDF
教育数字化转型中师生主体性的缺失风险与复归策略 被引量:8
9
作者 朱珂 张斌辉 张瑾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2-58,共7页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教育主体在与数字化技术的碰撞下面临主体性缺失的风险。文章从主体性概念的哲学探究出发,解析出师生主体性缺失与技术异化问题的内隐与外显现象。师生主体性缺失自然地发生于教学活动中,内隐且难以觉察;技术异...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教育主体在与数字化技术的碰撞下面临主体性缺失的风险。文章从主体性概念的哲学探究出发,解析出师生主体性缺失与技术异化问题的内隐与外显现象。师生主体性缺失自然地发生于教学活动中,内隐且难以觉察;技术异化现象具有外显性,代替主体性缺失暴露在观察者的视野之内。基于视角主义理论,从“人”“教育”和“技术”的三重视角和两两关系审视技术异化现象,构建“三位一体”异化关系分析结构。究其异化原因,追溯至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形而上学根基,通过链式逻辑分别演化出“有机体—环境”和“主客体依存对立”的存在模式,进而衍生出技术意向性和技术不当使用的归因实体。对主体性缺失的现象及原因进行深入剖析,提出主动遵循数字技术的意向性逻辑、借由发展实践修复师生主体性的缺失、超越原有建构模式以回归师生主体性本身的复归策略,以期在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筑牢师生主体性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数字化转型 主体性 异化现象 数字化技术 技术意向性
下载PDF
数字资本主义的技术批判与当代技术运用的合理界域 被引量:11
10
作者 孟飞 冯明宇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8,共8页
数字资本主义时代,对数字技术应用中产生的新异化的反思与对数字资本主义的技术批判已陆续展开,而这二者是可通达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在“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意义上讨论技术,认为技术异化是人技关系错置的表现;另一方面,... 数字资本主义时代,对数字技术应用中产生的新异化的反思与对数字资本主义的技术批判已陆续展开,而这二者是可通达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在“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意义上讨论技术,认为技术异化是人技关系错置的表现;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将技术异化归因于一定社会的总体,洞悉到技术异化是资本关系的随附品及其存在的合法性来源。当今的“数字异化”是“机器异化”在数字时代的进一步延续,这种逻辑关联性表明马克思主义技术批判的持续性在场。马克思主义技术批判以“社会—政治”批判为底色,始终强调以现实的物质力量解蔽资本主义,为我们规范技术应用的合理界域指明了真正可为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资本主义 技术异化 马克思主义 技术批判 政治经济学
下载PDF
对技术异化的新解读 被引量:4
11
作者 万舒全 《科学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3-55,73,共4页
技术负效应不断显现,技术异化成为技术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文章从技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入手,探讨了技术异化的根源,评述了国内外对技术异化价值观的研究,运用辨证的方法对技术异化进行了新的解读,提出技术异化激发人类改造世界... 技术负效应不断显现,技术异化成为技术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文章从技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入手,探讨了技术异化的根源,评述了国内外对技术异化价值观的研究,运用辨证的方法对技术异化进行了新的解读,提出技术异化激发人类改造世界的潜力;技术异化为人类改进技术提供了切入点等新观点,从而促进我们对技术异化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 技术异化 技术发展
下载PDF
后现代技术观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之沧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1-7,共7页
后现代技术指当代最先进和未来可能出现的技术。它与后现代思潮、后现代科学、后现代艺术与后现代哲学紧密相关 ,直接关系到人类文明的进步、破裂人格的整合、文化形态的复魅 ,技术的艺术化以及人性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它既涉及到技术的... 后现代技术指当代最先进和未来可能出现的技术。它与后现代思潮、后现代科学、后现代艺术与后现代哲学紧密相关 ,直接关系到人类文明的进步、破裂人格的整合、文化形态的复魅 ,技术的艺术化以及人性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它既涉及到技术的异化、技术的道德属性、新技术如何更好为人类服务的问题 ,也涉及到如何使最尖端的科学技术的创造、利用和普及成为高水平的文化知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技术 技术异化 人格整合 文化 新技术革命 为人民服务
下载PDF
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形成 被引量:3
13
作者 牟焕森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1期8-13,共6页
马克思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研究向度对人类改造自然进行考察 ,先后以人文的、实践唯物主义的和工程学的分析为切入点来反思技术。在第一个阶段 ,在人文传统的熏陶下 ,他主要思辨地批判哲学与技术之间“始终是疏远的”的状况 ,还不能立足... 马克思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研究向度对人类改造自然进行考察 ,先后以人文的、实践唯物主义的和工程学的分析为切入点来反思技术。在第一个阶段 ,在人文传统的熏陶下 ,他主要思辨地批判哲学与技术之间“始终是疏远的”的状况 ,还不能立足于实证的技术研究建构自然改造论。在第二个阶段 ,他扬弃了人文批判向度 ,转向实践唯物主义的技术批判 ,重视实证地透视自然改造活动 ,取得技术哲学研究的长足进步。在第三个阶段 ,他对许多技术事实及工艺学术语已非常熟悉并能实际把握 ,沿袭自己一贯的社会批判旨趣 ,扬弃了贝克曼的唯技术论技术的工程学分析传统 ,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透彻的批判。这三个阶段递次呈现 ,构成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由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技术哲学 形成史 异化 技术批判
下载PDF
AI与教育融合的动力系统建模与演化机制 被引量:7
14
作者 胡艺龄 赵梓宏 顾小清 《开放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1-90,共10页
智能教育应用被寄予了赋能教学过程、重塑教育生态的厚望,但其设计主体缺乏教育理论知识、实践主体缺乏技术应用能力,使得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出现了技术异化。为突破这一局限,本研究基于技术哲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并设计了人工智能与教... 智能教育应用被寄予了赋能教学过程、重塑教育生态的厚望,但其设计主体缺乏教育理论知识、实践主体缺乏技术应用能力,使得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出现了技术异化。为突破这一局限,本研究基于技术哲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并设计了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动力系统,构建人工智能规范主体、设计主体与实践主体之间相互制衡、相互协调的主体互动关系;从理论上探讨了实现人工智能与教育实践协调融合的路径,并使用非线性动力系统仿真方法将该路径量化,以定性建模与动态仿真的方法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在时间尺度上的演化发展机制。文章还结合理论分析与仿真实验成果,从“研-产-教”三方协调制衡机制、教学实践智慧与反馈、教育价值的规范引导和扎根教育理论的技术设计四方面提出了实践建议,以促进人工智能与教育实践的协调融合与正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教育应用 教育生态系统 技术异化 技术哲学 非线性动力系统
下载PDF
技术异化的根源和规避 被引量:5
15
作者 闫坤如 黄理稳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63-68,共6页
技术是推动现代化建设的主导力量,技术在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恶化、人的主体性地位丧失等局面,导致了技术异化的出现。我们通过对技术异化表现以及对技术异化根源的分析来加深对技术异化的理解,从而对技术异化进... 技术是推动现代化建设的主导力量,技术在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恶化、人的主体性地位丧失等局面,导致了技术异化的出现。我们通过对技术异化表现以及对技术异化根源的分析来加深对技术异化的理解,从而对技术异化进行合理规避和有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化 技术异化 反自然性
下载PDF
教育领域中的技术异化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刚要 王苏平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121-124,共4页
教育领域中的技术异化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必须警惕的问题。过往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异化现象的表层分析上,鲜有深入系统地探讨异化的本质与根源,进而导致研究结果的片面性。从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角度,全面审视了这一问题,认为教育领域... 教育领域中的技术异化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必须警惕的问题。过往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异化现象的表层分析上,鲜有深入系统地探讨异化的本质与根源,进而导致研究结果的片面性。从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角度,全面审视了这一问题,认为教育领域中的技术异化主要体现在人身上,异化源于人的矛盾本性,我们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实践观出发,通过建构内在合理的实践机制来规范和引导教育中的技术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异化 教育 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
下载PDF
数字消费异化批判:表象形式、发生缘由及解蔽路径 被引量:4
17
作者 谭静 刘文钦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5期99-112,共14页
数字消费异化是一个当代社会现象。在数字工业社会,资本和数字技术“合谋”,在消费领域深耕、开掘出资本积累和利润增长的数字空间,导致了数字消费主体的奴役化、数字消费活动的剥削化、消费商品的数据流量化和数字消费体验的荒芜化等... 数字消费异化是一个当代社会现象。在数字工业社会,资本和数字技术“合谋”,在消费领域深耕、开掘出资本积累和利润增长的数字空间,导致了数字消费主体的奴役化、数字消费活动的剥削化、消费商品的数据流量化和数字消费体验的荒芜化等消费异化的新的表象形式。数字消费异化这一新表象形式有其深刻的发生缘由,即数字资本积累时空加速的本性驱迫、数字技术黑箱隐蔽操纵的算法霸权以及二者“合谋”制造的数字消费文化价值观念的弥漫散播。据此,要解蔽数字消费异化,就应以人民为中心规训资本、依托制度优势公正数据算法、构建理性的主体消费心理、建立数字资源共享机制以优化数字消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 数字资本 数字消费 消费异化 资本积累 数字技术
下载PDF
技术人文: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本真诉求——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的体会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社字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2期7-10,共4页
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是观念形成的巨大影响力量。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历史趋势和必然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培养六大支柱产业人才的教育类型之一,在全... 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是观念形成的巨大影响力量。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历史趋势和必然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培养六大支柱产业人才的教育类型之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在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的使命中,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中,职业教育应该且必须有所作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之所以发展艰难,技术规律探索不够是根本原因,技术文化弘扬不够是关键所在,技术人文凸显不够是核心因素。如果能够从人文的角度思考技术,形成健康的技术文化和技术人文文化,那么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问题必然能得到有效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技术文化 技术异化 技术人文 职业教育吸引力
下载PDF
农业技术异化与后现代农业技术观的建构
19
作者 李繁荣 许继红 《科学.经济.社会》 2024年第3期95-104,共10页
伴随着工业文明而生的现代农业的发展加大了农业经济再生产与农业自然再生产之间的矛盾,这矛盾的根源在于农业技术异化。后现代农业是从技术哲学层面上对现代农业技术的反思。立足于关乎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现代农业时代背景,重新... 伴随着工业文明而生的现代农业的发展加大了农业经济再生产与农业自然再生产之间的矛盾,这矛盾的根源在于农业技术异化。后现代农业是从技术哲学层面上对现代农业技术的反思。立足于关乎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现代农业时代背景,重新思考现代农业技术异化及其影响,构建后现代农业技术观,以期弱化农业技术异化,推动人类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技术 异化 后现代 技术观
下载PDF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思想及其启示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海霞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119-123,共5页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以异化理论为基点深刻阐述了其生态思想: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在自然界中是一种对象性的存在物,劳动实践是人作用于自然界的中介,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加剧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以异化理论为基点深刻阐述了其生态思想: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在自然界中是一种对象性的存在物,劳动实践是人作用于自然界的中介,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加剧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双重异化,建立共产主义是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双重"和解"的根本出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思想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基本路径,为正确利用科学技术提供了有效规范,为加快推进我国"五位一体"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异化 生态思想 科学技术 五位一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