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孔子“天命观”的现代阐释 被引量:6
1
作者 孟淑媛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42-45,共4页
关于孔子的道德体系,具不具有宗教精神,其道德是不是宗教性道德,在学术界争议颇多。笔者认为要弄清这个问题,关键要确定孔子的道德体系的来源——天命观的性质。本文对孔子“天命”的含义、态度及其本质进行解析,并揭示其现代价值。
关键词 孔子 天命 价值
下载PDF
从auspicia patrum到auspicia plebeii——罗马共和早期平民与贵族的“天命”之争 被引量:5
2
作者 胡玉娟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5-88,共14页
公元前5—前4世纪,罗马平民要求获得担任执政官的权利,贵族元老院认为平民缺少担任公职的宗教资格,理由是“平民没有auspicia”(nemo plebeius auspicia haberet)。这是一条古老而重要的观念证据,它揭示出古代罗马国家神权政治的本质:au... 公元前5—前4世纪,罗马平民要求获得担任执政官的权利,贵族元老院认为平民缺少担任公职的宗教资格,理由是“平民没有auspicia”(nemo plebeius auspicia haberet)。这是一条古老而重要的观念证据,它揭示出古代罗马国家神权政治的本质:auspicia是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事,也是贵族垄断政权的依据,谁掌握了auspicia,谁就能执掌政权。auspicia的本义是“飞鸟占卜”仪式,引申为“举行占卜的权利”(the right of taking auspices),并与统治权紧密结合,从宗教语境过渡到政治语境,其本质含义代表“神的意志”,与中国古代政治传统中的“天命”意思相近。中国殷商时代形成的天命观和君权神授的政治传统与古罗马的神权政治环境十分相似。罗马平民与贵族的占卜仪式纠纷,也可以理解为“天命”之争。李维记载了平民同贵族围绕auspicia的三次争论(公元前445年、公元前367年、公元前300年)。在第一次、第二次争论之后,平民先后取得了与贵族的通婚权和担任最高行政职官的权利。不过,由于“无天命在身”(ne in magistratibus quidem habent),第一批平民职官的职权是有缺陷的,他们只有军事指挥权(potestates),而无命令权(imperium),不能主持换届选举、宣战、召开公民大会、净化等宗教仪式,不能举行凯旋式,不能制定法律,还经常因宗教原因被罢免。导致平民无法获得天命的根本原因是宗教隔离。平民有平民的宗教,也有平民的天命(auspicia plebeii),只是不被贵族承认。“天命”与朱庇特崇拜、占卜和婚礼仪式有关。朱庇特原为贵族的神,平民无权祭祀,但平民很早就模仿贵族祭祀朱庇特;通过与贵族通婚,平民显贵的后代成为朱庇特的子孙,拥有了“神佑”;平民祭司、占卜师、预言师也逐渐进入公共领域,逐渐实现与贵族的宗教认同。天命遂从贵族手中转移到平民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罗马 占卜 天命 命令权 平民 贵族
下载PDF
先秦尊天情结述论 被引量:3
3
作者 汪韶军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32-37,共6页
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可以说是一种崇天的文化。天不是位格化的绝对实体,而是一个"如在"的神圣对象。古人借天命论证政权的合法性,或借天来约束君权,其深层都是德的观念。此时,"天"代表着正义或神圣的宇宙法则,对人构... 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可以说是一种崇天的文化。天不是位格化的绝对实体,而是一个"如在"的神圣对象。古人借天命论证政权的合法性,或借天来约束君权,其深层都是德的观念。此时,"天"代表着正义或神圣的宇宙法则,对人构成一种道德律令。天地因其化育万物、公而不私、予而不争等德性,被古人当作人类行为的伟大典范。古人尊天、法天的主旨是以德性来配天,即依照所谓的天德行事,以天来指引人的在世方式。如果人的德性达到了天的高度,便是"天人合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诸子 天命
下载PDF
孔子“天命”论的人格教育启示——以西方崇高理论为鉴 被引量:2
4
作者 王世巍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7-93,共7页
孔子所谓的"知天命"、"畏天命",其实质是指知晓并且敬畏生命之意义,进而表现为对生命责任与使命的明确。"天"本质上是一个成熟而且确定的文化、心理概念,因此完全不可以用西方崇高论中的"无形式&qu... 孔子所谓的"知天命"、"畏天命",其实质是指知晓并且敬畏生命之意义,进而表现为对生命责任与使命的明确。"天"本质上是一个成熟而且确定的文化、心理概念,因此完全不可以用西方崇高论中的"无形式"来界说孔子的"天"。孔子以"知天命""畏天命""立天命"为本根的生死观、人生观和宇宙观,是一种根植于古代华夏民族心理与信仰的、优于数学与力学之崇高的文化性、生命性崇高,对于培育文化土壤以及价值认同,引导当代青年人的人格理想教育具有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命” 崇高论 数学的崇高 力学的崇高 人格教育 孔子
下载PDF
《左传》、《国语》中的天道观
5
作者 石磊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7期34-37,41,共5页
天道概念源自于天命神学,最早产生于《左传》、《国语》中。《左传》、《国语》中的天道观有三层意涵:道德义、天人感应的神学义、普适天人的宇宙法则。《左传》和《国语》的天道观在儒家的天论中有重要意义,它涵括了儒家天道概念的三... 天道概念源自于天命神学,最早产生于《左传》、《国语》中。《左传》、《国语》中的天道观有三层意涵:道德义、天人感应的神学义、普适天人的宇宙法则。《左传》和《国语》的天道观在儒家的天论中有重要意义,它涵括了儒家天道概念的三项主要意涵和两大天道观模式(天人感应和天道自然),为儒家的天论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和基础。《左传》和《国语》天道观的最大意义也正是在于,将对天的认识发展到"道"的水平和层次,而只有在"道"的层面上,使儒家的天论得以真正形成和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传 国语 天道 天命
下载PDF
周代天命论的道德转化及其审美导向
6
作者 王世巍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29-37,共9页
天命论作为儒家重要的思想观念,其实萌芽于夏商时期。天所具有的威严性和"命"的初始含义——命令——的结合,使得天命论思想自其一开始就具有至高的权威性和政治特征。从夏朝的"天用"、"天之罚"到商代的&... 天命论作为儒家重要的思想观念,其实萌芽于夏商时期。天所具有的威严性和"命"的初始含义——命令——的结合,使得天命论思想自其一开始就具有至高的权威性和政治特征。从夏朝的"天用"、"天之罚"到商代的"帝令",再到周代的"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天命最终完成了道德的转向,从而也就为原始儒家思想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商周 天命 道德转化
下载PDF
终极存在的认识论问题:“神意”与“天命”——评谢文郁与林安梧2018于湖南师范大学的耶儒对话
7
作者 林孝斌 《基督教文化学刊》 CSSCI 2018年第2期258-272,共15页
天命和神意从表面上看似乎都共同指向某种终极性关怀,而这种关怀又对人的生存具有相当的的吸引力。就是说,如果人能够把握天命和懂得神意,那么就可以生活在一种'顺天则昌'或'讨神喜悦'的生存状态中,既有了终极性的寄托... 天命和神意从表面上看似乎都共同指向某种终极性关怀,而这种关怀又对人的生存具有相当的的吸引力。就是说,如果人能够把握天命和懂得神意,那么就可以生活在一种'顺天则昌'或'讨神喜悦'的生存状态中,既有了终极性的寄托,也有源源不断的生存动力。问题是,究竟该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才能够去掌握天命或认识神意,从而进入这样的生存呢?儒家和基督教各有自己的说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伦理 宗教 天命 神意
原文传递
张家山汉简中的《田命籍》与《田租籍》 被引量:1
8
作者 晋文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2-118,共7页
根据走马楼汉简《都乡七年垦田租簿》,张家山汉简中的《田命籍》或许应定名为《田命令籍》。之所以被称为《田命籍》,很可能是《户律》的抄本漏抄了“令”字。《田命籍》是登记对某些特殊人群豁免田租的籍簿。综合文献记载,汉初被免征... 根据走马楼汉简《都乡七年垦田租簿》,张家山汉简中的《田命籍》或许应定名为《田命令籍》。之所以被称为《田命籍》,很可能是《户律》的抄本漏抄了“令”字。《田命籍》是登记对某些特殊人群豁免田租的籍簿。综合文献记载,汉初被免征田租的,有卿以上高爵、中高级官吏、“乐人”“邮人”和优秀工匠等。《田租籍》的主要功能,是记录纳税民户耕种了多少舆田(垦田)和必须按舆田(垦田)缴纳多少田租,也具有分户统计耕种田亩总数和缴纳田租总数的作用。它的券书格式,就是北大秦简《算书》记载的舆田亩数、税田亩数、产量租率和应交多少田租的文书格式。之所以会出现误券和更改券书的现象,是因为算术知识的普遍缺失和县、乡有简、详两个券书版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家山汉简 《田命籍》 《田租籍》 误券
下载PDF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析疑二则
9
作者 李曌华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056-3060,共5页
文章对《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两处争议较大之处析疑:“德”的造义是通过观察事物表象获得对事物属性的认知,其实义则指事物的属性,《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藏德”之“德”即为此义,指天气的属性,即“清净光明”;“天明则... 文章对《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两处争议较大之处析疑:“德”的造义是通过观察事物表象获得对事物属性的认知,其实义则指事物的属性,《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藏德”之“德”即为此义,指天气的属性,即“清净光明”;“天明则日月不明”之“则”表示转折,指的是天空清明但日月的光辉却不明显,即多云或阴霾天气;“肾气独沉”之“独”亦应释为“暗暗”“暗自”,“沉”指消亡,“肾气独沉”即肾气不知不觉地消亡。可见,《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始终围绕自然界的“阴阳”和“四时”两方面展开论述,进一步阐发了应该顺应阴阳四时的自然规律,防患于未然的防治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藏德 天明则日月不明 独沉 析疑
原文传递
从《左传》中的天命观看神话历史化
10
作者 唐迪 《长治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54-57,共4页
周人的"天命观"延续了殷商时期对"天"或"帝"的崇拜与信仰,仍将占卜、观天象等作为接受天命的方式,但天人关系的核心由"天"逐渐过渡到"人"。以《左传》为例进行分析,周人的"天命... 周人的"天命观"延续了殷商时期对"天"或"帝"的崇拜与信仰,仍将占卜、观天象等作为接受天命的方式,但天人关系的核心由"天"逐渐过渡到"人"。以《左传》为例进行分析,周人的"天命观"糅合了"德"、"民本"的思想,理性意识的觉醒使原本宗教观念的神性弱化,成为神话历史化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命观 神话历史化
下载PDF
褚少孙研究三题
11
作者 顿文聪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10期10-16,共7页
褚少孙主要在三个方面续补《史记》:重大政治事件、重要人物与占卜龟策。褚补材料来源广泛,具有相当的史料、文学、语料价值,尽管如此,班固总体上对褚补抱有怀疑;在天命观上,褚少孙提出了"鬼神不能自成,须人而生"的进步观点,... 褚少孙主要在三个方面续补《史记》:重大政治事件、重要人物与占卜龟策。褚补材料来源广泛,具有相当的史料、文学、语料价值,尽管如此,班固总体上对褚补抱有怀疑;在天命观上,褚少孙提出了"鬼神不能自成,须人而生"的进步观点,进而否定了"无父而生"的神话传说,将"无父而生"与"天命"联系起来,认为"天命"就是"以其先之有德""泽流后世","无父而生"的传说实质上是天命降临的征兆,象征可以继承乃父的德泽;在人生观方面,褚少孙不否定人们追求荣华富贵的心理,而是认为一旦"立名当世",需"持满守成""知进知退";政治倾向上,褚少孙尊崇汉武帝,认为汉武帝雄才大略有远见;主张朝廷任命官员要选择通经术、直言极谏之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褚少孙 《史记》 褚补《史记》 天命观 人生观 政治倾向
下载PDF
孔子养生思想的历史文化解读及其意义 被引量:11
12
作者 王宏海 代璐遥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9-44,共6页
养生是人们面对天灾人祸和社会激烈竞争调整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传统文化中的养生思想对现代人进行自我审视与反思,树立健康的身心观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对《论语》等原典的研究,发现孔子有践履中庸,心平气和;言说天命,调整心... 养生是人们面对天灾人祸和社会激烈竞争调整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传统文化中的养生思想对现代人进行自我审视与反思,树立健康的身心观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对《论语》等原典的研究,发现孔子有践履中庸,心平气和;言说天命,调整心理;面对困境,心常坦然;饮食习惯,讲究卫生等养生思想。孔子的养生思想受到历代医学家和思想家的重视,究其原因就在于孔子对生命的存在和意义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种超越的理想境界。孔子的养生思想对现代生活有一定的借鉴和启迪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养生 中庸 天命 饮食习惯
下载PDF
丁若镛思想中孔子的天命与仁的关系 被引量:2
13
作者 高明文 《当代韩国》 2016年第3期61-71,共11页
朱熹认为孔子的"天"是理,具有超越性、根源性、主宰性。并以此为基础解释孔子的"天命"是天理流行而赋予事物的本性。而丁若镛认为孔子的"天"与《诗经》中的"上帝"一脉相承,是外在于天地、万物... 朱熹认为孔子的"天"是理,具有超越性、根源性、主宰性。并以此为基础解释孔子的"天命"是天理流行而赋予事物的本性。而丁若镛认为孔子的"天"与《诗经》中的"上帝"一脉相承,是外在于天地、万物和人的造化者和灵明主宰者,据此主张孔子的"天命"为天的命令。然而他的这一诠释不是为了把儒学改造成宗教,相反,是为法律不健全且执行力低下的朝鲜王朝建立实用型道德秩序,以批判掌权者之间的明争暗斗和牧民官对百姓的剥削。丁若镛主张天对人有两个命令,第一命令是"仁",即"天"命令人在人事上尽人之本分,以实践"人伦之德"成为君子。第二命令是"中庸",即命令君子至诚无息地走在"仁"的道路上,最终与天合德成为圣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若镛 孔子 天命
原文传递
性命攸关:孟子生命伦理的义理逻辑和精神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舜清 《齐鲁学刊》 CSSCI 2022年第4期5-13,共9页
孟子对生命的伦理思考,可视之为一种“性命攸关”的生命伦理思想。孟子基于性与命同一性的理解展开诠释,提出人之生命的本质及其存在价值,以及意义实现的根本方式和终极可能。孟子之天具有浓郁的宗教性和伦理性特征,而人则是天在现世的... 孟子对生命的伦理思考,可视之为一种“性命攸关”的生命伦理思想。孟子基于性与命同一性的理解展开诠释,提出人之生命的本质及其存在价值,以及意义实现的根本方式和终极可能。孟子之天具有浓郁的宗教性和伦理性特征,而人则是天在现世的代表。天的伦理性决定了人之作为天之“在世形式”的本质特性亦在于善。性是先天的、固定的,故孟子性善即指性即善,只有善才能证明和成就人自身,而非说人性向善。人性善即“天之性”在人身上的呈现。天命与人的这种关系决定了人类生命存在的根本意义即在于“事天”,这也是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实现的根本途径。但这并非宿命论,孟子同样维护了人的某种“主体自由”,从而强调在顺应天命的过程中人如何“造命”而“立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生命伦理 天命 事天
下载PDF
《昊天有成命》属《大武乐章》考辨 被引量:4
15
作者 梁锡锋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91-96,共6页
王国维考证《大武乐章》包含《昊天有成命》,此结论却为高亨等学者否定。王氏循《武宿夜》以考《大武》的方法是正确的,《昊天有成命》中的"成王"决非姬诵,故不能以此将其排除在《大武》之外,而《我将》亦非《武宿夜》。总之... 王国维考证《大武乐章》包含《昊天有成命》,此结论却为高亨等学者否定。王氏循《武宿夜》以考《大武》的方法是正确的,《昊天有成命》中的"成王"决非姬诵,故不能以此将其排除在《大武》之外,而《我将》亦非《武宿夜》。总之,《昊天有成命》即《武宿夜》,为《大武》之一篇信无可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昊天有成命》 《大武乐章》 《武宿夜》 成王 生号 死谥 《我将》
下载PDF
重泰寺水陆壁画内容考 被引量:3
16
作者 戴晓云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1-80,161,共10页
《天地冥阳水陆仪文》是作者考订出的散佚在佛藏外一百多年的水陆仪文,它是北水陆的修斋仪轨。经作者研究,北方地区所有水陆图像都是依据《天地冥阳水陆仪文》绘制,而重泰寺正是北水陆图像。本文拟以河北蔚县重泰寺为例,根据仪文对图像... 《天地冥阳水陆仪文》是作者考订出的散佚在佛藏外一百多年的水陆仪文,它是北水陆的修斋仪轨。经作者研究,北方地区所有水陆图像都是依据《天地冥阳水陆仪文》绘制,而重泰寺正是北水陆图像。本文拟以河北蔚县重泰寺为例,根据仪文对图像进行必要的释读,补充缺漏的榜题,对神祇分组并对明王本尊尊号进行了必要的释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地冥阳水陆仪文》北水陆重泰寺正位神祗天仙下界神祗冥殿十王往古人伦孤魂
原文传递
悲剧精神的张扬——论电影《百鸟朝凤》对同名小说的改编 被引量:1
17
作者 吕珍珍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7年第1期69-74,共6页
电影《百鸟朝凤》改编自肖江虹的同名中篇小说。它重塑了焦三爷的形象,强化了其顽强抗争的意志和行为,在原作的悲剧意识中注入悲剧精神,使其从悲情悲剧转变为崇高悲剧。这种变化体现了导演吴天明的电影美学观念和实践体验。
关键词 《百鸟朝凤》 小说 电影 悲剧精神 吴天明
下载PDF
《天问》“皇天集命,惟何戒之”考 被引量:1
18
作者 舒大清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54-55,72,共3页
过去注家解释《天问》"皇天集命,惟何戒之?受礼天下,又使至代之"四句字面意义基本准确,但是不能定为何人何事,仍是不得其解,根据这四句在《天问》中的语境和历史文献考证,可以确定为周公故事。
关键词 《天问》 皇天集命 惟何戒之 周公事迹
下载PDF
《太一生水》9—14简的两个疑难问题探析
19
作者 孙功进 《中原文化研究》 2021年第4期92-97,共6页
《太一生水》的14支竹简存在着思想上的统一主题,此即第9简所言的“天道贵弱”,第9简是连接前8简和后5简的理论桥梁,9—14简不宜视为独立的一篇。9—14简中的“天地”是“字”,“道亦其字”的“道”作为“字”是指天地二者相互作用而构... 《太一生水》的14支竹简存在着思想上的统一主题,此即第9简所言的“天道贵弱”,第9简是连接前8简和后5简的理论桥梁,9—14简不宜视为独立的一篇。9—14简中的“天地”是“字”,“道亦其字”的“道”作为“字”是指天地二者相互作用而构显的“天道”,此“天道”的特点在于以抽象普遍性的“贵弱”为宇宙法则。“青昏其名”的“青昏”指天地之名,其来源于天地之色,有晦暗不明义;竹简“讬其名”即是托“青昏”之名,但“讬其名”的“青昏”已是在抽象的意义上使用,指含藏锋芒、不自我显现的行为法则,是“贵弱”的落实。“天地名字并立”,则是指被“字”为天地、名为“青昏”的天地二者之并立,其目的在于强调天地二者形成新的法则即“天道”的过程,这一过程又通过《太一生水》所理解的天之西北和地之东南的高下之势得到了说明。《太一生水》的思想归宿在于确立人道的行为法则,结合简文中的“君子”“圣人”来看,其当为黄老学文献,并且简文已经隐含着政治哲学的思想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一生水》 太一 天地名字 青昏其名
下载PDF
1980年代文化视阈下《百鸟朝凤》解读
20
作者 卢月风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年第6期36-39,共4页
电影《百鸟朝凤》根据肖江虹的同名小说改编,是第四代著名导演吴天明执导的作品。整部影片以唢呐为媒介表达了民间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文化消费主义潮流裹挟中的命运转折以及师徒两代唢呐匠对这一技艺的坚守。1980年代是影片故事发生... 电影《百鸟朝凤》根据肖江虹的同名小说改编,是第四代著名导演吴天明执导的作品。整部影片以唢呐为媒介表达了民间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文化消费主义潮流裹挟中的命运转折以及师徒两代唢呐匠对这一技艺的坚守。1980年代是影片故事发生的时间,在这一文化视阈、时代主题下解读作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超越时代的启示意义,在文化趋于多元的当下社会,怎样解决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存危机,故步自封亦或顺势创新,都值得深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鸟朝凤 吴天明 1980年代 传统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