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文学研究的史论关系的再认识 被引量:8
1
作者 黄修己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1-5,共5页
20世纪在思想上是一个重主观轻客观、重主体轻客体的时代 ,这样的背景决定了在学术研究中产生忽视史料的弊病 ,只有社会环境的改变才可能在整体上改变这种状况。学术工作存在“我思故史在”和“史在促我思”两条路线 ,这两条路线都一样... 20世纪在思想上是一个重主观轻客观、重主体轻客体的时代 ,这样的背景决定了在学术研究中产生忽视史料的弊病 ,只有社会环境的改变才可能在整体上改变这种状况。学术工作存在“我思故史在”和“史在促我思”两条路线 ,这两条路线都一样重要。“论从史出”的关键是“出论”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未能出论 ,是它的更大的弱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文学研究 史论关系 史料 观点 我思 史在 出论
下载PDF
意识有什么世界就有什么 被引量:6
2
作者 赵汀阳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12,159,共8页
哲学的现代转向是从世界形而上学转向意识形而上学,产生了探究意识的先验论哲学。先验论意识哲学经历了从笛卡尔到康德再到胡塞尔的三次里程碑式的问题推进:笛卡尔力图证明意识是理解一切问题的唯一可靠出发点;康德力图证明意识具备构... 哲学的现代转向是从世界形而上学转向意识形而上学,产生了探究意识的先验论哲学。先验论意识哲学经历了从笛卡尔到康德再到胡塞尔的三次里程碑式的问题推进:笛卡尔力图证明意识是理解一切问题的唯一可靠出发点;康德力图证明意识具备构造有效知识的能力,并且证明意识具备指导正当行为的能力;胡塞尔则力图证明意识内在地拥有完整的客观对象,相当于拥有属于意识自己的世界。经过这三次伟大而艰巨的努力,先验论意识哲学完成了求证我思和所思的唯心论论证,特别是关于内置于主观性的客观性的论证。但是从根本上说,先验论意识哲学的这些工作只是辩护性的,仍然没有达到奠基性的论证,因此仍然对世界无所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 我思 客观性 主观性
原文传递
幻体之幻与真:关于身心关系的思想实验 被引量:5
3
作者 朱光亚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45-152,共8页
"身"与"心"的关系问题曾经被思想家们反复讨论,并以思想实验的方式进行过前瞻性构想。这些思想实验散见于思想家们的著作,并折射于文学、艺术作品中,又激发出了新的问题:基于科技无限发展基础之上的身心同一可能吗... "身"与"心"的关系问题曾经被思想家们反复讨论,并以思想实验的方式进行过前瞻性构想。这些思想实验散见于思想家们的著作,并折射于文学、艺术作品中,又激发出了新的问题:基于科技无限发展基础之上的身心同一可能吗?身心同一是中国哲学的传统,"庄周梦蝶"是中国人审视身心关系的开端,这一开端确立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道家对待身心关系的基本路向。与此相反,西方哲学一开始"身"与"心"是对立的,在经历了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主客二分之后,这种二元对立的认知方式最终由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正式确立。身心对立在普特南"缸中之脑"的思想实验中达到了极端:"身"与"心"之间很有可能存在着难以打破的隔离。但科技的飞速发展使我们面临一个新的思考:我们有没有可能借助科技的手段,达到"身"与"心"的同一?然而,虽然幻体之幻与真是对身心关系的一种突破,但是它却不能回答这个我们早已思索过的老问题:何谓"身"?我是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周梦蝶 我思故我在 缸中之脑 幻体 忒修斯之船 身心关系
原文传递
COLEC与LOCNESS语料库中ITHINK用法比较 被引量:4
4
作者 李楠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99-102,共4页
本文采用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比较了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库中2000多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作文(COLEC,474511字符)及朗漫英语本族学习者语料库(LOCNESS,181879字符)中I THINK的用法,发现在语义方面,中国英语学习者对I THINK的义项使用明显... 本文采用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比较了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库中2000多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作文(COLEC,474511字符)及朗漫英语本族学习者语料库(LOCNESS,181879字符)中I THINK的用法,发现在语义方面,中国英语学习者对I THINK的义项使用明显多于本族英语学习者;在语用方面,中国英语学习者I THINK的滥用造成了许多晦暗语境的产生,并且引起了指示中心的转移。为客观研究中国英语学习者及英语本族语学习者I THINK用法特点,本文分四步进行:第一,对两个语料库分别检索包含I THINK及其所有曲折变化形式的索引行;第二,再次筛选索引行得到确定的目标索引行;第三,观察并分析索引行形成假设;第四,检验并修改假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EC LOCNESS i think 母语迁移
下载PDF
论笛卡尔哲学中人的感性存在之悬置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兴章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9-84,共6页
按照黑格尔的说法,笛卡尔是"新世界"哲学的真正奠基人,因为是他把"真理"问题置入主体思维的"内在性"之中。然而,我们认为,这一"置入"实际地确立了"我思"(主体)设定"对象"... 按照黑格尔的说法,笛卡尔是"新世界"哲学的真正奠基人,因为是他把"真理"问题置入主体思维的"内在性"之中。然而,我们认为,这一"置入"实际地确立了"我思"(主体)设定"对象"(客体)的主体性哲学原则,从而决定性地开启了近代知识论哲学路向。正是这一哲学路向的开启,感性——这一彰显人的鲜活的生存情态或人在存在论上的处境被深深地锁闭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笛卡尔 我思故我在 知识论哲学 感性存在 悬置
下载PDF
从“我思”到“自由意志”——对康德“自我”观念的一些修正 被引量:4
6
作者 陈晓平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9-140,191,共12页
笛卡尔关于"我思故我在"的论证受到诸多批评,本文通过两个步骤将其论证补充完整:一是提供基于语言分析的先验分析论证;二是提供基于先验统觉的先验综合论证。"先验统觉"是康德先验哲学的奠基石,但却被他错放在知性... 笛卡尔关于"我思故我在"的论证受到诸多批评,本文通过两个步骤将其论证补充完整:一是提供基于语言分析的先验分析论证;二是提供基于先验统觉的先验综合论证。"先验统觉"是康德先验哲学的奠基石,但却被他错放在知性直观的位置,本文则将它改为感性直观,并且区分了自返性统觉和对象化统觉,进而区分了"我思之我"和"自由意志",在此基础上阐明先验主体和先验客体、先验时间和先验空间等重要概念及其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先验统觉 我思 自由意志 直观
下载PDF
“我想”与I think的语义和功能考察 被引量:4
7
作者 李秋杨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2年第6期16-21,共6页
网络博客们在虚拟社区中以键盘输入的书面形式进行交流,他们经常以"第一人称与内隐动词共现"这一结构缩短博客们和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读者"身临其境"的效果。本文通过对电子语篇中的语法化形式"我想"... 网络博客们在虚拟社区中以键盘输入的书面形式进行交流,他们经常以"第一人称与内隐动词共现"这一结构缩短博客们和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读者"身临其境"的效果。本文通过对电子语篇中的语法化形式"我想"和I think语义、功能的探讨,对比分析汉英博客中内隐认知动词与第一人称共现形式的使用情况。从一个侧面揭示出中西方网络博客们在虚拟空间中体现出的社会背景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隐动词 我想 语义 功能
下载PDF
笛卡尔基于“我思”的道德哲学探究
8
作者 张彭松 李阳熠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3-9,共7页
笛卡尔的道德哲学是他的整个科学知识之树的顶端,是最高等级的智慧,需要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和探究。虽然笛卡尔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伦理学专著,但从他散见的伦理表达中也能窥探到从“我思”出发,将人看作灵魂和身体的统一体,在突出理性... 笛卡尔的道德哲学是他的整个科学知识之树的顶端,是最高等级的智慧,需要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和探究。虽然笛卡尔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伦理学专著,但从他散见的伦理表达中也能窥探到从“我思”出发,将人看作灵魂和身体的统一体,在突出理性能力的同时,也重视经验在道德实践中的作用,使形而上学、认识论和伦理学形成一个整体的逻辑链条。在第一哲学中,凭借理性就能够得到“我思”这个确定无疑的观念,但在道德哲学领域,无法仅凭抽象的思辨得到确定无疑的准则,需要理性和经验共同发挥作用。对此,笛卡尔设立了临时行为准则作为过渡,使人们能够获得和领悟道德领域的真理性认识,为人们追求自由、获得幸福,提供充分的道德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笛卡尔 “我思” 道德哲学 自由意志
下载PDF
话语标记语“I think”的韵律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唐小利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第1期67-68,96,共3页
话语标记语是动态话语中十分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本文从韵律的角度,结合声音的波形文件直观地探讨了话语标记语"I think"的语用功能,以期为话语标记语方面的研究补充一种新的视角。
关键词 话语标记语 韵律 i think ”语用功能
下载PDF
笛卡尔 “我思故我在”中的自我关系问题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猛 尹舒羿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期86-91,共6页
笛卡尔在“第二沉思”中证明了“我存在”以及“我的本质是思维的东西”,进而把“我存在”与“我的本质”等同起来,构成了著名的“我思故我在”的命题。梳理“第二沉思”中的论证结构可以阐明“我思”与“我在”之间的关系与“我思故我... 笛卡尔在“第二沉思”中证明了“我存在”以及“我的本质是思维的东西”,进而把“我存在”与“我的本质”等同起来,构成了著名的“我思故我在”的命题。梳理“第二沉思”中的论证结构可以阐明“我思”与“我在”之间的关系与“我思故我在”的具体内涵。通过对于这一命题中自我关系问题的分析,“我思故我在”可以被重构为更加符合逻辑的“我思考我在,故我在”。在此基础上,“我思考我在”这一前提中的两个“我”需要被视为同一主体,且其指代范围应当被限定为纯粹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笛卡尔 我思故我在 自我关系
下载PDF
基于学生习作的语言输入优化方法——以沪教版初中牛津英语教材中I think为例
11
作者 王丹斌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CSSCI 2018年第4期163-168,共6页
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频率最高的立标语I think已经引起了不少关注。语料库对比研究发现,我国学生输出中的I think存在过度使用、语用石化、中式搭配等问题,但尚无文献分析过他们输入中的I think使用情况。文章考察了初中牛津英语教材中I ... 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频率最高的立标语I think已经引起了不少关注。语料库对比研究发现,我国学生输出中的I think存在过度使用、语用石化、中式搭配等问题,但尚无文献分析过他们输入中的I think使用情况。文章考察了初中牛津英语教材中I think出现的频次、位置和搭配,并进一步探讨了优化输入的方法,即控制输入频次、补充教材中未涉及的某些用法的例子,强化低频例子、明确I think的常用、不常用及独有搭配并介绍其语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习作 语言输入优化 牛津英语教材 i think
下载PDF
“I think”类结构的构式分析研究
12
作者 许名央 傅昭桂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80-83,共4页
"I think"类结构的整体意义大于部分意义之和,满足语言构式的界定。"I think"类构式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语法化过程,呈现出从字面意义到构式意义逐渐过渡的特征。"I think"构式在语义上体现为表达一定的传... "I think"类结构的整体意义大于部分意义之和,满足语言构式的界定。"I think"类构式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语法化过程,呈现出从字面意义到构式意义逐渐过渡的特征。"I think"构式在语义上体现为表达一定的传信意义,在语用上表示说话人根据已知信息或现存语境对事件的发展或结果做出的推断或估测,但关于其句法地位,仍然存在较大分歧。功能主义认为,此类结构是独立的插入语成分,与饰句之间没有句法关系;但生成主义认为此类结构和饰句之间存在一种纯句法的生成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 think 构式 语法化
下载PDF
康德论“我思”——评表达论解读
13
作者 梁亦斌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 2023年第2期3-13,共11页
对于康德所谓“我思”的属性,文献里存在两种基本立场。主流的描述论认为“我思”表征的是主体处于思维的心灵状态这一事实;非描述论者认为以“我思”为内容的心灵状态不是一个描述性的心灵状态,不具有表征内容。本文是对最新一种非描... 对于康德所谓“我思”的属性,文献里存在两种基本立场。主流的描述论认为“我思”表征的是主体处于思维的心灵状态这一事实;非描述论者认为以“我思”为内容的心灵状态不是一个描述性的心灵状态,不具有表征内容。本文是对最新一种非描述论解读——表达论解读——的一个简单评论。本文将揭示表达论解读在文本和义理上存在一些棘手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我思 统觉 表达论 描述论
原文传递
论笛卡尔的“普遍怀疑”与存在论的重新奠基 被引量:1
14
作者 黄裕生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20,共7页
作为普遍怀疑的剩余物,"我思"不仅成了真实可靠的"第一存在",而且成为一切事物之真实存在的合法性源泉;而就超感性的理智活动是"我思"的核心行为而言,存在论被笛卡尔奠定在在场性的概念行为之上。因此,... 作为普遍怀疑的剩余物,"我思"不仅成了真实可靠的"第一存在",而且成为一切事物之真实存在的合法性源泉;而就超感性的理智活动是"我思"的核心行为而言,存在论被笛卡尔奠定在在场性的概念行为之上。因此,笛卡尔通过普遍怀疑而确立的是一种在场存在论。不过,这种在场存在论在古希腊哲学中就有其传统,笛卡尔不过是第一次自觉地把这种存在论奠定在人类专属的"我思"这一现场行为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怀疑 我思 理智行为 客观实在性
原文传递
论康德哲学的先验主体性思想及其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姬海涛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9-13,共5页
康德哲学是在继承和批判前人的基础上创立的先验主体性哲学,它主要包含认识主体、道德主体、审美主体及其相互关系等内容。它对当代西方哲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对正确认识当代人类发展的困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我思” 先验主体 意义
下载PDF
笛卡尔论逻辑的直观来源
16
作者 毛燕妮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91-93,共3页
笛卡尔认为,直观是人把握世界的根本方法,是生命实践的根本方法。在达到真知的两种途径——直观和演绎之间,直观是更根本的,逻辑判断始于直观也终于直观,作为保证直观的工具而存在。
关键词 直观 逻辑 我思故我在 上帝存在
下载PDF
“我思”向“我在”的范式转换——以海德格尔为例
17
作者 刘兴盛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28-33,共6页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奠定了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后世众多哲学家如康德、胡塞尔在这种范式的影响下建构哲学体系。然而,这种范式在奠立伊始即埋下了主客对立、认识与实在难以统一的鸿沟,后世哲学家对这一鸿沟始终难以有效...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奠定了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后世众多哲学家如康德、胡塞尔在这种范式的影响下建构哲学体系。然而,这种范式在奠立伊始即埋下了主客对立、认识与实在难以统一的鸿沟,后世哲学家对这一鸿沟始终难以有效弥合。海德格尔通过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显明了"存在"所具有的根本意义,在此基础上重新整合"思在"关系,实现了对"我思"范式困境的破解。这一思维方式的前提变革,推动了认识论哲学走向现当代更广阔的生存实践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思” “我在” 认识论范式 转换 生存实践
下载PDF
索萨驳倒怀疑论了吗?——对索萨安全性路径的批判性考察
18
作者 李香莲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1年第3期74-86,共13页
如何反驳怀疑论是当代知识论的一个重要议题。作为反怀疑论的重要代表,索萨在早期采取了一种基于知识的安全性条件的路径。根据知识的安全性条件,知识要求的是安全性而非敏感性,一个不容易出错或为假的信念是一个安全的信念。“我没有... 如何反驳怀疑论是当代知识论的一个重要议题。作为反怀疑论的重要代表,索萨在早期采取了一种基于知识的安全性条件的路径。根据知识的安全性条件,知识要求的是安全性而非敏感性,一个不容易出错或为假的信念是一个安全的信念。“我没有被极端欺骗”是一个安全的信念,因而,索萨捍卫了摩尔的常识立场,进而驳斥了极端怀疑论。但在遭遇梦境怀疑论时,索萨预设了一种梦境想象模型,该模型主张“梦中无信念”与“做梦是想象”,用以修补安全性路径。不过,梦境怀疑论的深层威胁在于,我们不能够反思地知道我们不在做梦。然而,索萨提供的“我思故我醒”的论证被认为是一种循环论证。因此,索萨并没有真正驳倒怀疑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萨 安全性条件 梦境怀疑论 梦境想象模型 “我思故我醒”
下载PDF
近代形而上学的数学筹划——对海德格尔《物的追问》B部分第Ⅰ.5节的解读
19
作者 李日容 《科学.经济.社会》 2016年第1期16-22,共7页
海德格尔对近代形而上学之数学筹划本质的揭示是围绕物的问题也就是近代自然科学或形而上学对物之物性的本质规定来展开和探讨的。在他看来,近代自然科学的基本特征是数学的东西或数学筹划,它由牛顿的第一运动定律所奠定,并在笛卡尔&qu... 海德格尔对近代形而上学之数学筹划本质的揭示是围绕物的问题也就是近代自然科学或形而上学对物之物性的本质规定来展开和探讨的。在他看来,近代自然科学的基本特征是数学的东西或数学筹划,它由牛顿的第一运动定律所奠定,并在笛卡尔"我思故我在"之基本思想的决定性推动下,成为近代形而上学的本质特征,由此使得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如此追问物之物性的方式得以可能和成为必然,真正的绝对的知识就是纯粹出自"我思"亦即理性的先天知识,它是物之物性乃至一切存在规定的引线和尺度。数学筹划不仅是近代思想的核心,而且直到今天还支配着实证科学的研究,海德格尔质疑数学筹划的自足性基础并试图从源始的生存论存在论角度重新揭示之,我们在今天仍然没有足够严肃地回应海德格尔的这一深刻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数学筹划 牛顿运动第一定律 “我思故我在” 近代形而上学
下载PDF
自我意识与对自己身体的意识:一个康德论题的种种变体
20
作者 贝阿特利克·隆圭尼斯 王芷西(译)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 2018年第2期3-37,共35页
康德对两种自我意识进行了根本区分:对自己作为主体的意识与对自己作为客体的意识。在主张作为那个思着的主体,一个人不可能是他自己的一个客体时,康德也就将一种意识——对自己身体的意识——排除于对自己作为主体的意识之外。作为对... 康德对两种自我意识进行了根本区分:对自己作为主体的意识与对自己作为客体的意识。在主张作为那个思着的主体,一个人不可能是他自己的一个客体时,康德也就将一种意识——对自己身体的意识——排除于对自己作为主体的意识之外。作为对此观点的挑战者之一,卡萨姆在其《自我与世界》一书中构造了一个'客体性论证'来支持如下论题:以主体身份将自己作为一个物理客体而意识到,是自我意识的一个必要条件,或至少是与其紧密结合的。本文尝试显示,卡萨姆的挑战未能击中目标,而其主要原因在于他的'主体'概念与康德的'主体'概念之间的巨大差异:卡萨姆在经典形而上学意义上使用'主体',即知觉经验的承载者,而康德使用它的意思则是'我思'这一命题的逻辑主语'我'。卡萨姆在其'客体性论证'的'概念版本'中承认了这一差异,却误读了它:他将康德的'我'仅仅作为当代自我指称理论意义上的主体的一个抽象。这样的化归完全错失了康德观点的重要方面:康德'我思'中的'我'的功能,并非指称一个特定存在物,而是在我们结合诸表象的活动中,将诸表象既关联于独立存在的诸客体,也关联于那个结合诸表象的主体。在其论证的第二个版本,即'直观版本'中,卡萨姆为自我意识提出两个标准(识别的不可错性、无时间性追踪)以试图容纳身体性自我意识。进一步详细化之下,康德的自我意识观确实有一种描述符合上述标准,即对自己作为统觉的先验统一之下被辨认为属己的诸内在状态之统一序列的意识,但对自己身体的意识仍属对自己作为客体的意识之列。尽管未能驳倒康德的自我意识观,卡萨姆的尝试有助于揭明康德自我意识观的原创性和独特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意识 身体性意识 先验演绎 客体性论证 我思 自我指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