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周秦之际天命观的多重内涵及其演变
1
作者 谢乃和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2-84,179,180,共15页
周秦之际天命观具有鬼神之天命、规律之天命和心性之天命等多重内涵。西周时期天命观是一种以鬼神之天命为核心内涵同时侧重于国家治理层面的天命观,但也含有后世规律之天命和心性之天命等天命观念之因子。在西周天命观的基础上,春秋战... 周秦之际天命观具有鬼神之天命、规律之天命和心性之天命等多重内涵。西周时期天命观是一种以鬼神之天命为核心内涵同时侧重于国家治理层面的天命观,但也含有后世规律之天命和心性之天命等天命观念之因子。在西周天命观的基础上,春秋战国时期鬼神之天命在国家宗教领域仍广有影响,但随着东周权力结构由王政走向霸政进而再度走向统一,社会思想领域里规律之天命、心性之天命则日益发展成主流。不惟如此,东周诸子还对上古天命观多重内涵进行了哲理化的理论建构,对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秦之际 天命观 鬼神 规律 心性
下载PDF
六祖惠能的偈语中的心学思想探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李炳全 叶枝青 张旭东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97-301,共5页
六祖的偈语是其禅学思想的肇始和集中体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心学思想。概括起来,它所蕴含的心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心的本体性与修心;心无与心存;心悟;静心等。这些思想既是一种哲学思想,也是一种宗教思想,同时也是一种人们修... 六祖的偈语是其禅学思想的肇始和集中体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心学思想。概括起来,它所蕴含的心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心的本体性与修心;心无与心存;心悟;静心等。这些思想既是一种哲学思想,也是一种宗教思想,同时也是一种人们修心处世之道。它们给予当代人以很大的启迪作用和借鉴价值,在当今社会仍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祖惠能 偈语 心学
下载PDF
虚灵、实理与气禀:朱子论心、性、情
3
作者 陈志伟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14-20,共7页
朱子针对孟子只讲本原之性而忽略气禀之性,认为这种心性论无法解决恶的来源问题,从而无法认识人的整全性和差异性。朱子梳理了从孔孟到荀扬再到韩愈的人性理论的历史脉络,指出他们各有所偏;以张载“心统性情”以及张载二程“天地之性”... 朱子针对孟子只讲本原之性而忽略气禀之性,认为这种心性论无法解决恶的来源问题,从而无法认识人的整全性和差异性。朱子梳理了从孔孟到荀扬再到韩愈的人性理论的历史脉络,指出他们各有所偏;以张载“心统性情”以及张载二程“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分为基础,朱子重新解释了心、性、情三个范畴的含义、特点和效用,认为心是虚灵明觉,具有统摄义和主宰义;性是实理,其内涵是“合当”或当然之理,即规范性和正当性的道德指向;而情则是心之已动和性体的发用,因此属于气禀的范畴,气禀精粗和正偏导致情有善恶之分。并且朱子坚持认为气禀也属于性,其中的恶也是性之构成因素,这就打破了孟子性善论的判定,倾向于性善恶相混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 心性情 本原之性 气禀之性
下载PDF
己易心性:杨慈湖易哲学的心学建构 被引量:2
4
作者 杨月清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5-51,共7页
杨慈湖是宋明时期心学派易学承上启下的主要代表人物,上接明道与象山,下启阳明与龙溪,认为易之理即人之心,并惟以人心为主,以个人的自我意识为易道本源,象数事物皆在所略,以不起意为宗,籍此诠释易之卦爻辞以及《彖》、《象》、《文言》... 杨慈湖是宋明时期心学派易学承上启下的主要代表人物,上接明道与象山,下启阳明与龙溪,认为易之理即人之心,并惟以人心为主,以个人的自我意识为易道本源,象数事物皆在所略,以不起意为宗,籍此诠释易之卦爻辞以及《彖》、《象》、《文言》三传,又通论易理,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以己易心性为总体特征的心学派易哲学体系,是此一学派中最为突出的代表,其易学特点和解《易》风格直接影响到明季以后心学派的解《易》路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简 易学 心性 己心 道心 己易 不起意 未尝不一
下载PDF
易学视域下周敦颐的理学建构 被引量:3
5
作者 王新春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9-28,共10页
周敦颐对《易》进行了心性论的创造性解读,将它由"《五经》之源"进一步实质性定位为"性命之源",实现了易学天人之学的心性论转向。借实现了此一转向的易学之视域,他成功进行了其理学体系的建构,有力引领、促成了儒... 周敦颐对《易》进行了心性论的创造性解读,将它由"《五经》之源"进一步实质性定位为"性命之源",实现了易学天人之学的心性论转向。借实现了此一转向的易学之视域,他成功进行了其理学体系的建构,有力引领、促成了儒学的整体心性论转向,正式拉开了理学思潮的序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学 心性论转向 刚柔善恶之性 圣贤境界
下载PDF
Water, Plant, Light, and Mirror: On the Root Metaphors of the Heart-Mind in Wang Yangming's Thought 被引量:1
6
作者 BAO Yongling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2015年第1期95-112,共18页
Clarifying Wang Yangming's thought through a study of his root metaphors of heart-mind is an important step toward explaining his further concepts of the human world. Along with the root metaphors of water and mirror... Clarifying Wang Yangming's thought through a study of his root metaphors of heart-mind is an important step toward explaining his further concepts of the human world. Along with the root metaphors of water and mirror, the metaphors of plant and light work together for Wang to form a cohere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ystem of xin (heart-mind). This method is also a good way to unravel the various theories of the "three teachings" that are intermingled in his thinking. By using this methodology Wang's attempts to harmonize several ancient traditions of heart-mind that appear as possibly polarized to modem readers, are illuminated (though they did not appear contradictory to the Neo-Confucia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ng Yangming root metaphor heart-mind innate knowledge human nature SELF-CULTIVATION
原文传递
“理学易”向“心学易”的过渡桥梁——《童溪易传》以心解《易》探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周超 郭文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24-27,共4页
王宗传是南宋以心解《易》的开创者,他的"心学易"思想与程颐"理学易"思想有着密切关系,与杨简并称为南宋"心性说易"思想的发起者。他的易学思想矛盾性表现为:一方面,在思想上借鉴程颐的很多观点,但没有... 王宗传是南宋以心解《易》的开创者,他的"心学易"思想与程颐"理学易"思想有着密切关系,与杨简并称为南宋"心性说易"思想的发起者。他的易学思想矛盾性表现为:一方面,在思想上借鉴程颐的很多观点,但没有完全脱离程颐的"理学易"思想束缚;另一方面,他的"心学易"是"理本体"向"心本体"内在转向的阶段,并没有像杨简那样建立完全意义的"心本体"学说。因此,文章认为,把王宗传思想理解为"理学易"向"心学易"的过渡桥梁较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溪易传》 “理本体” “心本体”
下载PDF
心术不同——孟子对荀子的回应
8
作者 劳悦强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3期1-13,共13页
孟子道性善,荀子后起主性恶,肆力批判前贤。两人论心见解同样扞格不入,对于孟子治心的功夫,荀子尤其蔑视。事实上,孟、荀对心的认识迥然有别,与其较量两者高下,不如实事求是,让双方对话,将更有利于我们了解战国儒者对心性的认识的演变... 孟子道性善,荀子后起主性恶,肆力批判前贤。两人论心见解同样扞格不入,对于孟子治心的功夫,荀子尤其蔑视。事实上,孟、荀对心的认识迥然有别,与其较量两者高下,不如实事求是,让双方对话,将更有利于我们了解战国儒者对心性的认识的演变。由于时代有先后,相隔数十百年,孟荀两家论心术修养各有所承,不尽相同,在此不拟旁涉而专就其论心术之旨,阐述其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荀子 心术
下载PDF
《易传》心性论抉隐
9
作者 刘鹿鸣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1-71,共11页
在目前学界关于简、帛《易》出土文献研究基础上,本文讨论《易传》心性论思想,认为《易传》总体性质是仁德已尽之后的智德,思想实质合于孔子之道,以尽性至命的穷神知化为思想核心。《易传》心性论比较隐微,经常与本体论结合在一起论述,... 在目前学界关于简、帛《易》出土文献研究基础上,本文讨论《易传》心性论思想,认为《易传》总体性质是仁德已尽之后的智德,思想实质合于孔子之道,以尽性至命的穷神知化为思想核心。《易传》心性论比较隐微,经常与本体论结合在一起论述,不主要从人性生成的角度论心性,更主要是以"神"概念表达心体觉性,其思想实质是基于心性之体同于大化之体的本体阖辟论,而不是生成论。《易传》以"寂感之体—神—几"模式表述心与意识的结构,"圆而神"与"方以智"在一定意义上可视为心的两种认知方式。《易传》心性论的重点在圣智觉性,于本体与现象之际抉择人之心性作为天地之中,又以圣智觉性作为心性之中,由此阐发"穷神知化,由通礼乐"的内外一贯之道,这是《易传》心性论思想的根本特征。又对《中庸》与《易传》作了许多义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传 中庸 心性 人性 觉性
下载PDF
从“心性大小之辨”看陆象山心学的展开
10
作者 席玥桐 《理论界》 2021年第6期42-48,共7页
孟子关于"心性大小之辨"的回答开启了心学在本体层面的思考,然而他的回答并未完成。陆象山接续孟子的心学传统,进一步在伦理情境中剖析大体之心的内涵。在德与伪的辨析中,大体之心表现为涵泳人格、成就主体的完整实现;在同与... 孟子关于"心性大小之辨"的回答开启了心学在本体层面的思考,然而他的回答并未完成。陆象山接续孟子的心学传统,进一步在伦理情境中剖析大体之心的内涵。在德与伪的辨析中,大体之心表现为涵泳人格、成就主体的完整实现;在同与异的辨析中,大体之心是善与人同的公理心。通过应对"心性大小之辨"的具体议题,陆象山建立起了自己的心学宗旨——"先立乎其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象山 大体 德性 性善 先立乎其大
原文传递
心性论视野下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及其现实关怀
11
作者 谢伟铭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1期7-11,共5页
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思想是其整个人生哲学的理性精神的体现,亦是其在民族危难之时,关怀现实人生的理论探索。其中"觉解"这一观念贯穿始终,成为人生境界思想的理论基石。然而,觉解这一观念又前后连接着"心"、"... 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思想是其整个人生哲学的理性精神的体现,亦是其在民族危难之时,关怀现实人生的理论探索。其中"觉解"这一观念贯穿始终,成为人生境界思想的理论基石。然而,觉解这一观念又前后连接着"心"、"性"观念,不能分裂来看。因为有"心"、"性",才使"觉解"成为可能和必要。本文通过对觉解、心、性三个观念,尤其是心、性观念的挖掘,来理解冯先生人生境界思想所蕴含的现实关怀之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觉解
下载PDF
《易》以明心显性——魏了翁易学义理观探析
12
作者 邹啸宇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8-56,共9页
以往研究魏了翁的易学,主要围绕"以象数求义理"、"性善之义具于《易》"及"图可为书、书可为图"等思想展开,本文则专门探究魏了翁易学中的义理思想,力求推明其"《易》以明心显性"之论和"... 以往研究魏了翁的易学,主要围绕"以象数求义理"、"性善之义具于《易》"及"图可为书、书可为图"等思想展开,本文则专门探究魏了翁易学中的义理思想,力求推明其"《易》以明心显性"之论和"自明本心"的易学根本宗旨。魏氏易学以义理为本,融通易学与理学之心性论,强调"《易》以明心显性"。一方面,魏了翁立足于性善论,将"性"视为《易》之大本要道,以《易》发明性道之理,不仅主张"性善之义具于《易》",而且以先天易为性之体而后天易为性之用;另一方面,他在心本论的基础上主张"以心明《易》"和"以《易》观心"的观点,视发明本心为研《易》之宗旨,将《易》归宗融贯于本心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了翁 鹤山 易学
下载PDF
权近《天人心性合一之图》研究
13
作者 于春海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2-48,共7页
韩国有着悠久的学《易》历史,早在汉代,中国儒学便已传入其国。到李朝时期,作为易学一部分的易图学研究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代表人物是高丽末期、李朝初期的哲学家权近。他在中国易学家周敦颐《周氏太极图》的影响下,创制了《天... 韩国有着悠久的学《易》历史,早在汉代,中国儒学便已传入其国。到李朝时期,作为易学一部分的易图学研究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代表人物是高丽末期、李朝初期的哲学家权近。他在中国易学家周敦颐《周氏太极图》的影响下,创制了《天人心性合一之图》。《天人心性合一之图》与《周氏太极图》的轮廓大体相同,都是黑白相间、酷似人形,反映了太极为本、阴阳互补、天人合一的特征。但《天人心性合一之图》又有它独特的一面,将伦理、心性等问题纳入易学体系,完成对前者的超越。由此可见,中韩易学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既有借鉴和吸收,又有创新和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近 易图学 周敦颐 天人心性合一
下载PDF
试论孟子心性论哲学的理论结构 被引量:5
14
作者 郑开 《国际儒学(中英文)》 2021年第2期10-26,164,共18页
孟子哲学的理论形态是心性论,其重要性在于:它是儒家哲学的基本理论范式。孟子心性论哲学是孔孟之间儒家人性论发展的蜕变与升华,且是儒家精神境界理论的重要基础。从理论结构层面分析,孟子关于人性的双重性的阐述、关于心的概念深层揭... 孟子哲学的理论形态是心性论,其重要性在于:它是儒家哲学的基本理论范式。孟子心性论哲学是孔孟之间儒家人性论发展的蜕变与升华,且是儒家精神境界理论的重要基础。从理论结构层面分析,孟子关于人性的双重性的阐述、关于心的概念深层揭示,以及对精神境界的超越性和不可思议性的提示,为真正内在地理解儒家心性论确立了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心性论 精神境界
原文传递
心的性化:荀子与儒家心学初成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恒 《齐鲁学刊》 CSSCI 2022年第2期16-24,共9页
“善解荀子”与“统合孟荀”是近年“荀学热”中涌现的新见,这对于重新认识荀子、消弭荀孟之间的思想张力大有推进之功,但却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荀孟对峙”的刻板印象。从语言哲学角度看,尽管荀孟在概念使用上存在错位,但其对广义人性的... “善解荀子”与“统合孟荀”是近年“荀学热”中涌现的新见,这对于重新认识荀子、消弭荀孟之间的思想张力大有推进之功,但却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荀孟对峙”的刻板印象。从语言哲学角度看,尽管荀孟在概念使用上存在错位,但其对广义人性的理解一脉相承。荀子从所谓“性恶”出发,通过“以伪别性”将“善”的问题引向了“心”,“心”不仅是恶的来源,也是善的依据,呈现出多维立体结构。同时,荀子也意识到“心”作为德性之源并不能保证德行的实现,主张以外在的师法礼义治气养心、化性起伪。荀子对“心”的完整结构及其限度的发现使滥觞于孔孟的儒家心学至此方谓初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心学 心的性化 以性释心 孟子
下载PDF
身心一体:郭店竹简的“一贯之道”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再林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1-20,共10页
正如其文本中的""("仁")字一字点破的那样,郭店竹简是以身心一体为其思想主旨,并借以构建其整个学说和体系的。竹简不仅为我们推出了其天人观上的内生外成的"天人合一"思想,推出了其伦理观上的"诚于... 正如其文本中的""("仁")字一字点破的那样,郭店竹简是以身心一体为其思想主旨,并借以构建其整个学说和体系的。竹简不仅为我们推出了其天人观上的内生外成的"天人合一"思想,推出了其伦理观上的"诚于中,形于外"的"至诚之道",还使其亦心亦身、亦心理亦生理的"情"之本体得以豁然揭晓。因此,在整个竹简中,身心一体毋宁说已成为其真正的"一以贯之"之道。而该道身心的如如朗现,既体现了对中国古老的无间身心的大一、大化之原道的历史回归,又以其与后儒唯心主义的"心性论"道统思想的分道扬镳,以其之于中国式"宏大叙事"的根本的、彻底的颠覆,为我们开启了中国思想史的一种全新的诠释和深度的检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心一体 以“意”释“心” 天人合一 至诚之道 情本体
原文传递
湛甘泉心、性思想研究
17
作者 唐雄山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1-8,共8页
湛甘泉认为,心有两种状态,性也具有两个层面。心有思、虑、感应、役形等功能,而性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心的功能与性的内涵决定了"性的心化"的可能性。在湛甘泉的思想体系中,"性的心化"是指个体(包括群体)的思维模式... 湛甘泉认为,心有两种状态,性也具有两个层面。心有思、虑、感应、役形等功能,而性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心的功能与性的内涵决定了"性的心化"的可能性。在湛甘泉的思想体系中,"性的心化"是指个体(包括群体)的思维模式、思维角度、思维高度及心理结构等对个体(包括群体)人性组合形态的影响;"心的性化"是指个体(包括群体)的人性组合形态对个体(包括群体)的思维模式、思维角度、思维高度与心理结构等的影响。"心的性化"与"性的心化"使心与性混而为一,不可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的心化” “心的性化”“心、性合-”
下载PDF
从《易》之三易到心之三易——论马一浮易学思想及其对朱陆之学的取舍 被引量:1
18
作者 于文博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1-69,共9页
马一浮的易学思想以"三易"为核心,"三易"即不易、变易、简易。马一浮既将"三易"看作理解《周易》文本的枢纽,又将其扩展为认识世界、探究人心的关键性范畴。通过对《易》之三易和心之三易的分析,马一浮... 马一浮的易学思想以"三易"为核心,"三易"即不易、变易、简易。马一浮既将"三易"看作理解《周易》文本的枢纽,又将其扩展为认识世界、探究人心的关键性范畴。通过对《易》之三易和心之三易的分析,马一浮检讨了诸种错误认识:就《易》的内在结构而言,他针对得意忘言、得意忘象,强调变易和不易的联系,提倡"得象尽意"的简易之用;就认识世界而言,他针对断见和常见,强调不易和变易不即不离的关系,提倡简易指向的非断非常的正见;就理解人的心性结构而言,他针对陆王的"心即理",剖析心性层面不易、变易、简易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提倡程朱的"心统性情"和"性即理",并由此在朱陆之间进行了取舍。马一浮以"三易"为核心的易学思想,是其经学思想的终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易 变易 简易 心统性情 性即理
原文传递
戴震与荀子心性论之差异
19
作者 李慧子 Hou Jian 《孔学堂》 CSSCI 2022年第3期91-99,I0090-I0101,共21页
戴震思想虽与荀子有相近处,但他们的心性论架构存在明显差异。荀子将性、心、欲、情视为一源,戴震则把血气心知拆分成人性的两部分。二人虽都提出心具有认知、情感、思辨、统御感官的能力,但对心是否必然成善的判定不同:荀子认为心虽有... 戴震思想虽与荀子有相近处,但他们的心性论架构存在明显差异。荀子将性、心、欲、情视为一源,戴震则把血气心知拆分成人性的两部分。二人虽都提出心具有认知、情感、思辨、统御感官的能力,但对心是否必然成善的判定不同:荀子认为心虽有向善的资质,但心也好利,“可以”为善不等于“能”成善;而戴震主张心喻仁、心好理义,心知必然成善。荀子认为心能认识理,但自身不具备理,而戴震指出心自含理义。二人都反对寡欲,主张发挥心的作用以理制欲,但荀子认为心既能管控情欲,也会为情欲所驱使,戴震则主张情中包含大共理,因此要以情絜情。在修养论上,两人都注重以解蔽、学问修为和遵循礼法之方法养护心灵,但区别在于戴震反对心斋坐忘工夫论,因而戴震思想近于荀子性恶论的说法不能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震 荀子 心性论
下载PDF
“新理学”对陆王心学的批评与汲取
20
作者 刘金鹏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11期6-10,共5页
在"新理学"体系中,冯友兰虽自称是接着程朱理学讲,但对陆王心学还是有所汲取。具体来说,在心性论与工夫论方面,"新理学"对陆王心学的汲取带有较多的批评意味,这反映出冯友兰在哲学建构上的开放心胸与批评精神。
关键词 冯友兰 “新理学” 陆王心学 心性论 工夫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