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3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荒漠地表生物土壤结皮形成与演替特征概述 被引量:94
1
作者 张元明 王雪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6期4484-4492,共9页
土壤表面结皮是世界范围内干旱沙漠地区土壤表面广泛存在的自然现象,包括物理结皮和生物土壤结皮两大类型。其中,生物土壤结皮作为干旱沙漠地区特殊环境的产物,是由细菌、真菌、蓝绿藻、地衣和苔藓植物与土壤形成的有机复合体。它的形... 土壤表面结皮是世界范围内干旱沙漠地区土壤表面广泛存在的自然现象,包括物理结皮和生物土壤结皮两大类型。其中,生物土壤结皮作为干旱沙漠地区特殊环境的产物,是由细菌、真菌、蓝绿藻、地衣和苔藓植物与土壤形成的有机复合体。它的形成使土壤表面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上均明显不同于松散沙土,具有较强的抗风蚀功能和重要的生态效应,成为干旱沙漠地区植被演替的重要基础。随着形成生物土壤结皮的物种更替,维持结皮结构的主要胶结方式亦随之发生变化,即由胞外多糖的粘结作用逐渐转变为蓝藻和荒漠藻的藻丝体、地衣菌丝体以及苔藓植物假根的缠绕和捆绑作用,物种更替是结皮微结构和胶结方式转化的生物基础。生物土壤结皮的形成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生物土壤结皮的早期阶段(土壤酶和土壤微生物),藻结皮阶段、地衣结皮阶段和苔藓结皮阶段。即随着土壤微生物在沙土表面的生长,随后出现丝状蓝藻和荒漠藻类植物,形成以藻类植物为主体的荒漠藻结皮;当土壤表面得到一定固定后,便开始出现地衣和苔藓植物,形成以地衣和苔藓植物为优势的生物结皮类型。其中,前一阶段的完成又为后一阶段的开始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适宜时,生物土壤结皮也可以不经历其中某个阶段而直接发育到更高级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土壤结皮 形成过程 演替特征 微结构 荒漠地区
下载PDF
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震旦系天然气成藏特征 被引量:93
2
作者 杨跃明 文龙 +2 位作者 罗冰 王文之 山述娇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9-188,共10页
以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震旦系古老碳酸盐岩气藏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分析气藏储集层、天然气组分及气藏类型、油气成藏条件与成藏演化等,研究了震旦系古老碳酸盐岩气藏成藏过程。乐山—龙女寺古隆起震旦系灯影组已发现6个气藏,气... 以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震旦系古老碳酸盐岩气藏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分析气藏储集层、天然气组分及气藏类型、油气成藏条件与成藏演化等,研究了震旦系古老碳酸盐岩气藏成藏过程。乐山—龙女寺古隆起震旦系灯影组已发现6个气藏,气藏储集岩类、储集层类型基本一致,均具有高温、常压、强非均质性特征,但不同层段气藏类型、古隆起不同部位气藏天然气组成及碳同位素组成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古隆起震旦系灯影组天然气属于油裂解气,主要为灯影组自身烃源岩与寒武系筇竹寺组烃源岩的混源气,良好的烃源岩、储集层、源储组合与输导条件决定了灯影组气藏的形成和保存。古隆起区灯影组气藏的形成经历了古油藏生成、古油藏裂解、气藏的调整与定型3个阶段,受古隆起形成及不同部位构造差异演化影响,气藏形成具有3种不同的天然气聚集成藏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乐山一龙女寺古隆起 震旦系 灯影组 天然气 成藏条件 成藏过程
下载PDF
堰塞金沙江上游的白格滑坡形成机制与过程分析 被引量:86
3
作者 邓建辉 高云建 +1 位作者 余志球 谢和平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16,共8页
2018年10月10日和11月3日,西藏自治区江达县白格村金沙江右岸先后2次发生滑坡堵江事件,堰塞湖与溃坝洪水给金沙江上游沿岸居民及其生产和生活设施带来巨大灾害。滑坡发生后,作者先后2次赶赴现场,参与灾害调查与救灾工作。基于现场调查,... 2018年10月10日和11月3日,西藏自治区江达县白格村金沙江右岸先后2次发生滑坡堵江事件,堰塞湖与溃坝洪水给金沙江上游沿岸居民及其生产和生活设施带来巨大灾害。滑坡发生后,作者先后2次赶赴现场,参与灾害调查与救灾工作。基于现场调查,结合相关资料,对滑坡的形成机制与过程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白格"10·10"滑坡是一个高位、高剪出口、高速非完全楔形体基岩滑坡,方量约107 m^3。2)滑坡地处金沙江缝合带,岩性为元古界熊松群片麻岩组,具有多期、多次变形与变质特点,糜棱岩化和蚀变很严重。3)滑坡按高程划分为3区,即前缘的阻滑区、中部的主滑区和后缘的牵引区,分割高程大致为3 500和3 000 m。主滑区为楔形体,系2组发育良好的结构面切割形成;阻滑区为四面体,由2组发育较差的结构面切割形成;牵引区为完全风化的岩土体夹团块状碎裂岩体。4)滑坡存在2个滑动方向,即主滑区的S80°E方向和阻滑区的N70°E方向,剪出口高程约2 950 m。5)主滑区楔形体重力是滑坡的主要动力来源,滑坡的孕育过程是相对完整的阻滑区岩体在主滑区重力驱动下的渐进破坏过程。6)滑坡过程如下:首先,主滑区和阻滑区启动;其次,失去支撑的牵引区再启动;随后,先启动的滑体高速撞击四川岸,逆坡爬高约95 m,并在两侧形成碎屑冲刷区;然后,先启动的滑体折返,并与后启动的滑体在河面上方相撞,冲击河水形成高速水砂射流,在两岸形成水砂射流冲刷区;而后,堰塞坝下游坡滑动,形成次级滑移区;最后,冲击产生的雨雾降落,完成滑坡坝表面冲刷。7)白格"11·3"滑坡是牵引区的部分岩土体在起阻滑作用的碎裂岩体渐进解体后下滑的结果,方量约3×106 m^3。8)牵引区目前严重变形的方量约5.50×106 m^3,存在再次滑坡与堵江的风险,需要采取合理的工程措施消除隐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 白格滑坡 高速滑坡 形成机制 形成过程 滑坡坝 堰塞湖
下载PDF
四川盆地及邻区震旦纪末—寒武纪早期构造运动性质与作用 被引量:80
4
作者 李伟 刘静江 +2 位作者 邓胜徽 张宝民 周慧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46-556,563,共12页
近期在四川盆地震旦系—寒武系获得了天然气勘探的新突破,而对于震旦纪末—寒武纪早期构造运动的认识还存在较大争论。通过岩石学特征、地震剖面特征、沉积环境等方面的研究,认识到震旦纪末的构造运动与寒武纪早期的构造运动存在明显差... 近期在四川盆地震旦系—寒武系获得了天然气勘探的新突破,而对于震旦纪末—寒武纪早期构造运动的认识还存在较大争论。通过岩石学特征、地震剖面特征、沉积环境等方面的研究,认识到震旦纪末的构造运动与寒武纪早期的构造运动存在明显差异。研究认为桐湾运动是以整体隆升与沉降为特征,并发育三幕构造运动,即灯影组二段富藻层沉积末期的桐湾Ⅰ幕、灯影组二段沉积末期的桐湾Ⅱ幕与灯影组三段—灯影组四段沉积末期的桐湾Ⅲ幕,桐湾期的灯影组镶边碳酸盐台地还存在轻微裂化作用下的热液沉积。寒武纪早期的兴凯运动以裂陷为主,发育两幕构造运动,即麦地坪组沉积期的兴凯Ⅰ幕与筇竹寺组沉积期的兴凯Ⅱ幕,兴凯期的上扬子碳酸盐台地遭遇较强的裂解,热液作用普遍较强,但至兴凯Ⅱ期时,裂陷活动主要发生在川南—黔北地区,川中—川北较弱。桐湾期的隆升剥蚀不仅控制了三大岩溶风化壳的发育,且其形成的绵阳—宜宾—会东巨大侵蚀沟谷控制了下寒武统麦地坪组的泥岩与页岩为主的碎屑岩沉积;兴凯运动不仅控制了有利烃源岩的发育,且与桐湾运动一起控制了有利源-储配置区的分布。因此,四川盆地震旦纪末—早寒武世发育两类不同性质的构造运动,前者主要促进了储层的发育,后者主要促进了烃源岩的发育,二者共生组合形成了震旦系与寒武系的良好油气成藏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震旦纪 寒武纪 桐湾运动 兴凯运动 灯影组 麦地坪组 筇竹寺组 岩溶 储层 烃源岩 热液作用
下载PDF
SiO_2气凝胶的非超临界干燥法制备及其形成过程 被引量:57
5
作者 陈龙武 甘礼华 侯秀红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819-823,共5页
通过对正硅酸乙酯的两步水解-缩聚反应速率的调控,使生成的醇凝胶具有比较完整的网络结构,配合乙醇溶剂替换和正硅酸乙酯乙醇溶液浸泡和陈化,改善和增强凝胶的结构和强度,在分级干燥下实现了SiO_2气凝胶的非超临界干燥制备,并采用SEM、... 通过对正硅酸乙酯的两步水解-缩聚反应速率的调控,使生成的醇凝胶具有比较完整的网络结构,配合乙醇溶剂替换和正硅酸乙酯乙醇溶液浸泡和陈化,改善和增强凝胶的结构和强度,在分级干燥下实现了SiO_2气凝胶的非超临界干燥制备,并采用SEM、TEM、TG-DTA、XRD和吸附-脱附技术等手段对所得气凝胶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该气凝胶是由粒径约10 nm均匀球状纳米粒子构成的具有连续网络结构的低密度多孔材料,密度为200~400 kg·m^(-3),孔径分布在10~30 nm范围内,孔隙率约为91%,比表面高达625.65m^2·g^(-1)外观及微观构造与应用超临界干燥制得的气凝胶完全一致.调节反应体系中各组分的配比以及控制两步水解-缩聚过程中酸与碱的加入量可以获得不同密度的块状SiO_2气凝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O2 气凝胶 非超临界干燥法 制备 形成过程 表征
下载PDF
玛湖凹陷风城组碱湖烃源岩发育的构造背景和形成环境 被引量:53
6
作者 张元元 李威 唐文斌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8-54,共7页
玛湖凹陷是准噶尔盆地重要的生烃凹陷,凹陷中下二叠统风城组的湖相优质烃源岩被认为是中国至今发现的最古老的碱湖沉积,是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百里油区形成的重要基础。通过区域构造、沉积学以及岩石矿物学方面的综合研究表明,风城组沉积... 玛湖凹陷是准噶尔盆地重要的生烃凹陷,凹陷中下二叠统风城组的湖相优质烃源岩被认为是中国至今发现的最古老的碱湖沉积,是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百里油区形成的重要基础。通过区域构造、沉积学以及岩石矿物学方面的综合研究表明,风城组沉积于西准噶尔地区古生界基底上所发育的二叠纪造山后伸展断陷中,整体上是一套扇三角洲—湖相沉积体系,其中碱湖沉积集中于玛湖凹陷的中心地带。风城组发育大量的特征性碱类矿物,包括硅硼钠石、氯碳酸钠镁石、碳酸钠钙石、水硅硼钠石、碳镁钠石、碳氢钠石和苏打石等,表征了碱湖沉积特点,碱化程度高,区别于常见的盐湖沉积。碳酸钠钙石、碳氢钠石、硅硼钠石和水硅硼钠石等碱类矿物的发育,证实玛湖凹陷风城组碱湖烃源岩形成于受深部热液作用影响的高盐度闭塞性湖泊环境,而不是蒸发成因,这也和伸展断陷背景下活跃的火山活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玛湖凹陷 风城组 碱湖烃源岩 伸展断陷 热液作用
下载PDF
技术的政治经济学 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过程理论的思考 被引量:43
7
作者 王星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00-222,共23页
劳动过程是一个加工原材料的生产性转化过程,在其中实现了劳动与技术的双重转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过程理论通过劳动政治这一概念将生产体制与技术形成之间的相关性勾连起来。但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过程理论多关注技术对劳动的殖民,对于劳动... 劳动过程是一个加工原材料的生产性转化过程,在其中实现了劳动与技术的双重转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过程理论通过劳动政治这一概念将生产体制与技术形成之间的相关性勾连起来。但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过程理论多关注技术对劳动的殖民,对于劳动政治与技术形成复杂的互动过程鲜有触及。技术形成可区分为物化技术选择和技能生产两个面向,不同的劳动政治类型能够规制技能生产的路径走向,进而影响物化技术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劳动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展示,与此相关的技术形成政治经济学是解释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不同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形成 劳动过程 劳动政治
下载PDF
邯郸市PM_(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42
8
作者 孟琛琛 王丽涛 +5 位作者 张芬芬 魏哲 马思萌 杨晶 张宏雷 石成华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443-3451,共9页
本研究通过对邯郸市环境空气中PM2.5样本进行采集和成分检测,分析了该地区PM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污染特征,并结合气象要素(风速、温度)、气态污染物(O3、NO2、SO2、CO)、SOR(硫氧化率)、NOR(氮氧化率)对其主要来源进行了解析.研究结... 本研究通过对邯郸市环境空气中PM2.5样本进行采集和成分检测,分析了该地区PM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污染特征,并结合气象要素(风速、温度)、气态污染物(O3、NO2、SO2、CO)、SOR(硫氧化率)、NOR(氮氧化率)对其主要来源进行了解析.研究结果表明:总水溶性无机离子(TWSII)浓度季节变化特征明显,秋、冬季高于春、夏季.SO2-4、NO-3、NH+4是PM2.5中主要的水溶性无机离子,在TWSII中所占的比例为夏(93.2%)>冬(85.6%)>秋(85.5%)>春(84.0%).春、夏、秋三季PM2.5呈酸性,冬季显碱性.此外还分析得到,SO2-4在四季中均以(NH4)2SO4的形式存在.NO-3在冬季以NH4NO3的形式存在,其余季节中以NH4NO3、HNO3等共存.绝大部分Cl-在冬季以NH4Cl的形式存在,其它季节中以NH4Cl、KCl等的形式存在.均相反应是SO2-4的主要生成途径,夏、冬季也伴随有非均相反应.NO-3的生成以均相反应为主(春、夏、秋),在冬季均相反应与非均相反应同时存在.应用因子分析法解析出4个主因子,其中,工业、燃煤、交通、生物质燃烧等综合源是PM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水溶性无机离子 生成途径 来源解析
原文传递
中国华南大陆及陆缘地带的大地构造基本格局 被引量:32
9
作者 王光杰 滕吉文 张中杰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2000年第3期25-44,共20页
华南及陆缘地带主体由扬子块体和华南块体、南海盆地及琼南微块体和台湾岛活动带组成 .在多期构造运动、多期岩浆活动和多种力系作用下形成了该区浅部和深部独特的结构形式和深层过程 .因此 ,该地区不论在岩相和地球内部圈层耦合 ,海陆... 华南及陆缘地带主体由扬子块体和华南块体、南海盆地及琼南微块体和台湾岛活动带组成 .在多期构造运动、多期岩浆活动和多种力系作用下形成了该区浅部和深部独特的结构形式和深层过程 .因此 ,该地区不论在岩相和地球内部圈层耦合 ,海陆耦合以及壳、幔、核深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和演化 ,地史进程和在东亚大陆动力学研究中均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本文在纵观各地质大家学术观点和构造分类的基础上 ,基于对该区多年来的岩石圈深部结构、构造和深部地球物理场研究结果 ,阐述了该区大地构造格局、构造分类与分区、基底属性、断裂体系及其发展 ,分析了该区构造格局、块体界带、断裂延伸及其动力学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格局 断裂延伸 块体边界 陆缘地带 华南大陆
下载PDF
水动力型滑坡形成运动机理与防控减灾技术 被引量:39
10
作者 周家文 陈明亮 +5 位作者 李海波 徐奴文 肖明砾 杨兴国 孙海龙 戚顺超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31-1145,共15页
水动力型滑坡是指在冰川融雪、降雨、水位变动、地表径流及地下水活动等水动力因素驱动下而发生的斜坡岩土体失稳灾害。西南地区是水动力型滑坡尤其是库区滑坡的高发区,其失稳破坏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基础设施的安全,且有可能造... 水动力型滑坡是指在冰川融雪、降雨、水位变动、地表径流及地下水活动等水动力因素驱动下而发生的斜坡岩土体失稳灾害。西南地区是水动力型滑坡尤其是库区滑坡的高发区,其失稳破坏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基础设施的安全,且有可能造成深远的次生灾害,提升水动力型滑坡灾害的监测预警、综合防控与应急处置水平极为迫切。水动力型滑坡易发于松散堆积层、破碎岩体、软岩以及含有软弱夹层的斜坡等地层,地质环境、水文活动以及人类活动干扰等因素的长期作用在水动力型滑坡的孕育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斜坡在各种不利因素的持续交替作用下,逐渐产生变形破坏,稳定性不断降低并趋于极限失稳状态,最终在短期水文条件的改变下而导致整体失稳破坏。斜坡失稳后的滑坡动力过程非常复杂,尤其是特大型高位滑坡,在运动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强烈的冲击破碎和沿程侵蚀铲刮现象,导致滑坡运动性态的改变和堆积方量的增大,水的存在会加剧滑坡沿程侵蚀铲刮作用以及导致运动性态向流态化转变而造成更远的运动距离和更广的致灾范围。水动力型滑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不同地质结构和水动力条件的滑坡变形破坏过程存在很大差异,远距离非接触式滑坡早期识别与监测技术以及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且具备自主学习的滑坡预报预警方法是未来重要发展方向。水动力型滑坡防治涉及到工程建设、经济民生、社会等多方面因素,需要综合运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在未来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应重视库区滑坡的危害性,复建设施的修建应尽可能远离库区滑坡影响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动力型滑坡 形成机理 破坏模式 动力过程 监测预警 防控减灾
下载PDF
Structural pattern of eastern Himalayan syntaxis in Namjagbarwa and its formation process 被引量:37
11
作者 ZHANG Jinjiang, Jl Jianqing, ZHONG Dalai, DING Lin & HE Shundong1. Department of Geology,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2.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29, China Correspondence should be addressed to Zhang Jinjiang (email: zhjj@pku.edu.c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4年第2期138-150,共13页
The structural pattern of the eastern Himalayan syntaxis in Namjagbarwa consists of two series of structures with different styles. One series compiles the earlier ductile contractional and lateral-slip deformation sy... The structural pattern of the eastern Himalayan syntaxis in Namjagbarwa consists of two series of structures with different styles. One series compiles the earlier ductile contractional and lateral-slip deformation system, formed by nearly north-south shortening within the syntaxis, left-lateral and right-lateral slipping along its western and eastern boundaries respectively. They were possibly produced by the indentation of the Indian continent into Asian continent after India-Asia collision. The peak deformation-metamorphic ages in these structures are 62-60 Ma, ~23 Ma and ~13 Ma. The other series is composed of ductile-brittle normal faults distributing concentrically and dipping toward the outsides of Namjagbarwa Peak. They were probably the collapse structures caused by rapid uplift in a later time and the beginning ages for the normal faulting are about 7.3-6.3 Ma. Keywords Namjagbarwa - eastern Himalayan syntaxis (EHS) - structural pattern - formation process - structural chron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mjagbarwa EASTERN HIMALAYAN syntaxis (EHS) STRUCTURAL pattern formation process STRUCTURAL chronology.
原文传递
三次氧化铁皮缺陷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33
12
作者 夏先平 何晓明 +1 位作者 孙业中 何国军 《宝钢技术》 CAS 2002年第4期33-36,共4页
氧化铁皮缺陷是影响热轧带钢表面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利用电子探针 ,探测了基体不含Cr的热轧带钢表面三次氧化铁皮缺陷处的化学成分 ,根据其中Cr含量的变化规律 ,分析了缺陷的形成原因和过程。
关键词 三次氧化铁皮 热连轧带钢 形成原因 热轧
下载PDF
公元前第三千纪北方地区社会复杂化过程考察——以榆林地区考古资料为中心 被引量:35
13
作者 孙周勇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0-79,共10页
公元前3000至公元前1800年之间的北方地区人口数量较前期急剧增长,聚落规模差异加剧,社会结构日趋复杂。在经历了财富集中、高等级聚落、大型宫室、祭坛及公共设施涌现的过程之后,聚落间防御需求日趋强烈,环壕、城垣等防御设施成为聚落... 公元前3000至公元前1800年之间的北方地区人口数量较前期急剧增长,聚落规模差异加剧,社会结构日趋复杂。在经历了财富集中、高等级聚落、大型宫室、祭坛及公共设施涌现的过程之后,聚落间防御需求日趋强烈,环壕、城垣等防御设施成为聚落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常态化的祭祀、占卜等宗教活动成为凝聚聚落人群的核心手段。公元前2300年前后,以石峁城址为核心的北方地区"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形成,开启了早期城市化道路,迈开了走向早期国家的步伐。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的石峁遗址不仅成为国内已知规模最大的龙山时期至二里头早期阶段城址,也当仁不让地成为北方地区地缘政治的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元前3000-公元前1800年 石峁遗址 聚落特征 区域政体中心 形成过程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天然气勘探的关键地质问题 被引量:33
14
作者 刘树根 孙玮 +3 位作者 宋金民 雍自权 王浩 赵聪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1-167,共17页
基于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的深入研究和油气勘探过程分析,总结了目前有关雷口坡组的基本认识:①烃源复杂且主力烃源层不明确,混源气占多数;②储集层类型多样,既有滩相储层、风化壳岩溶储层,又有微生物岩储层;③储集层层位多,雷一段... 基于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的深入研究和油气勘探过程分析,总结了目前有关雷口坡组的基本认识:①烃源复杂且主力烃源层不明确,混源气占多数;②储集层类型多样,既有滩相储层、风化壳岩溶储层,又有微生物岩储层;③储集层层位多,雷一段、雷三段、雷四段均有优质储层发育,但各段优质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和形成机理不清楚;④油气成藏机理复杂,过程不明。据此,提出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天然气勘探的关键地质问题有:①气藏主力烃源岩和输导系统问题;②储层类型、成因和分布问题;③气藏成藏过程和机制问题。只有这些关键地质问题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雷口坡组的勘探才有望发现成片成带的规模性天然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口坡组 烃源岩 储层成因 成藏过程 四川盆地
原文传递
多孔介质中天然气水合物形成实验研究 被引量:31
15
作者 李明川 樊栓狮 赵金洲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7-28,共2页
通过实验认识到多孔介质中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极不均匀、明显的分层这一特征,研究了多孔介质对水合物形成相平衡的影响,揭示了多孔介质缩短水合物形成过程的本质①多孔介质界面现象突出,不可能形成均匀稳定的天然气水合物;②多孔介质对天... 通过实验认识到多孔介质中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极不均匀、明显的分层这一特征,研究了多孔介质对水合物形成相平衡的影响,揭示了多孔介质缩短水合物形成过程的本质①多孔介质界面现象突出,不可能形成均匀稳定的天然气水合物;②多孔介质对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相平衡条件影响是粒径越小,影响越大,并可能出现严重的偏离现象;③缩短了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诱导时间和成长时间,即孔隙粒径越小,缩短的时间越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介质 天然气水合物 界面效应 相平衡 形成过程
下载PDF
旋挖灌注桩在(深圳)沿海地区复杂地层中应用实例 被引量:33
16
作者 赵伟 吴旭君 +3 位作者 王召磊 郑平 高焰林 谷霖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1196-1199,共4页
通过深圳某沿海地区旋挖钻孔灌注桩基的工程应用实例,介绍了沿海地区复杂地层桩基施工的工程特点、工艺流程及工艺参数。通过施工关键技术的控制:桩基垂直度控制、成孔技术及沉渣处理等施工方法的论述,解决了旋挖钻机在沿海地区复杂地... 通过深圳某沿海地区旋挖钻孔灌注桩基的工程应用实例,介绍了沿海地区复杂地层桩基施工的工程特点、工艺流程及工艺参数。通过施工关键技术的控制:桩基垂直度控制、成孔技术及沉渣处理等施工方法的论述,解决了旋挖钻机在沿海地区复杂地层中桩基施工的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挖钻机 填石地层 淤泥质地层 气举反循环 工艺参数
下载PDF
黄河内蒙古段冰凌形成机理及凌汛成因分析研究 被引量:30
17
作者 冯国华 朝伦巴根 闫新光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4-76,共3页
本文着重分析研究黄河内蒙古段冰凌形成机理、冰情演变及凌汛成因。文中系统分析了黄河内蒙古段的冰情演变过程的四个时期,即由冰晶形成至产生大量冰凌的成冰期;由凌块封冻至盖面冰层增至最厚的结冰期;冰层开始融化至解冻前的融冰期和... 本文着重分析研究黄河内蒙古段冰凌形成机理、冰情演变及凌汛成因。文中系统分析了黄河内蒙古段的冰情演变过程的四个时期,即由冰晶形成至产生大量冰凌的成冰期;由凌块封冻至盖面冰层增至最厚的结冰期;冰层开始融化至解冻前的融冰期和解冻开河至冰凌消失的消冰期。分析研究了影响凌汛成因的热力、动力和河势三大作用因素。使河水成冰又由冰融化成水的热量交换作用的因素,包括太阳辐射热、水温、气温、风、降水量、空气中的湿度;水位的抬升以至流速的变化等水流作用,均为动力因素;河道的特性影响为河势因素。通过分析研究,便于指导防凌实践,使防凌工作更加科学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冰凌 形成机理 演变过程 凌汛成因 内蒙古段
下载PDF
聚电解质复合物 被引量:22
18
作者 曾 陈观文 《高分子通报》 CAS CSCD 1997年第1期29-36,共8页
本文介绍了聚电解质复合物的研究及发展状况,包括聚电解质复合物的形成、结构以及影响形成聚电解质复合物的各种因素,还介绍了近年来以聚电解质复合物为材质的渗透汽化膜的应用和在生物医药方面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 聚电解质复合物 渗透汽化膜 医用高分子材料
下载PDF
花岗岩与大地构造 被引量:29
19
作者 王涛 王晓霞 +5 位作者 郭磊 张磊 童英 李舢 黄河 张建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59-1478,共20页
花岗岩(广义)是地球有别于其它星球及地球上大陆地壳有别于大洋地壳的物质标志,是大陆上分布最广的岩石之一。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本文系统阐述了花岗岩大地构造的内涵、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发展方向。花岗岩大地构造将花岗岩视为一种构... 花岗岩(广义)是地球有别于其它星球及地球上大陆地壳有别于大洋地壳的物质标志,是大陆上分布最广的岩石之一。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本文系统阐述了花岗岩大地构造的内涵、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发展方向。花岗岩大地构造将花岗岩视为一种构造标志体、地质体,是从花岗岩角度,探索解决大地构造问题,其研究内容可概括为物理特性(构造)、物质组成(岩石地化)和年代学三大方面,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巨量花岗岩浆侵位的物理特性变化及其构造意义,包括岩浆上升迁移、汇聚定位及岩体(带)形成/构建过程;(2)花岗岩体变形改造及其构造意义;(3)花岗岩物源与大陆生长及深部结构,以新老物质组成,划分造山带类型;(4)巨型花岗岩带发育过程与大陆聚散,探索超大陆和中小板块聚散的岩浆响应。花岗岩大地构造丰富了大地构造研究内容,也有助深化花岗岩体(带)形成、发育过程和构造背景的认识。它的提出是当今地球科学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构造标志体 形成/构建过程 热动力学 深部物源示踪 造山带类型
下载PDF
论品牌竞争力的来源及其形成过程 被引量:24
20
作者 胡大立 谌飞龙 《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8期40-44,共5页
品牌的本质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无形契约,品牌反映的关系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契约关系。本文从竞争力的经济学解释入手,分析并指出品牌差别优势是品牌竞争力的源泉,要素优势转化是品牌差别优势形成的关键,顾客感知是品牌优势通向品牌... 品牌的本质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无形契约,品牌反映的关系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契约关系。本文从竞争力的经济学解释入手,分析并指出品牌差别优势是品牌竞争力的源泉,要素优势转化是品牌差别优势形成的关键,顾客感知是品牌优势通向品牌竞争力的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牌优势 品牌竞争力 来源 形成过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