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ISH检测宫颈脱落细胞hTERC基因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9
1
作者 李静然 魏丽惠 +6 位作者 刘宁 赵丽君 屠錚 赵超 崔淑慧 韦平 赵昀 《现代妇产科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725-729,共5页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人类染色体末端酶(hTERC)基因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6年10月至2007年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科122例宫颈脱落细胞标本,其中CIN患者66例、宫颈鳞癌(SCC)患者20例、正常细胞学妇女36例,用荧光原...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人类染色体末端酶(hTERC)基因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6年10月至2007年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科122例宫颈脱落细胞标本,其中CIN患者66例、宫颈鳞癌(SCC)患者20例、正常细胞学妇女36例,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检测脱落细胞hTERC基因。结果:在CINⅠ、CINⅡ/Ⅲ和SCC患者宫颈脱落细胞中hTERC基因的表达率分别是16.13%、48.57%和90%,CINⅠ、CINⅡ/Ⅲ、SCC组与正常组比较,hTERC基因阳性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CINⅠ与CINⅡ/Ⅲ、CINⅠ与SCC比较,CINⅡ/Ⅲ与SC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病变程度增加,hTERC基因表达率增加。hTERC基因检测CINⅡ/Ⅲ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是48.57%、92.53%、77.27%和77.5%。CIN和SCC组hTERC基因拷贝数明显增加,其中CIN患者平均拷贝数为2.8,SCC组平均拷贝数为3.2,hTERC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宫颈病变的程度关系密切。结论:hTERC基因在CIN和SCC中表达异常,且随病变程度增加阳性表达率增加,可作为宫颈癌前病变进展的生物遗传学监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原位杂交 细胞遗传学 端粒 染色体末端转移酶 宫颈上皮内瘤病变
下载PDF
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导入普通小麦的大赖草染色质 被引量:11
2
作者 刘文轩 陈佩度 刘大钧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5期546-551,共6页
利用以大赖草基因组DNA为探针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导入普通小麦的大赖草染色质进行检测,结果:(1)根尖体细胞或花粉母细胞时期均可用于检测大赖草染色质。间期核中杂交信号点数与所含大赖草染色体数目之间的对应关系依染色体显强C-... 利用以大赖草基因组DNA为探针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导入普通小麦的大赖草染色质进行检测,结果:(1)根尖体细胞或花粉母细胞时期均可用于检测大赖草染色质。间期核中杂交信号点数与所含大赖草染色体数目之间的对应关系依染色体显强C-带末端数不同而不同;(2)利用荧光原位杂交,从普通小麦-大赖草单体异附加系的减数分裂前植株60Co-γ射线辐射后代中检测到一批大赖草端着丝粒染色体和小麦-大赖草染色体易位等结构变异;(3)用基因组原位杂交检测导入小麦的大赖草染色质时加或不加封阻DNA对原位杂交结果无太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大赖草 染色体易位 荧光原位杂交
下载PDF
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异附加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赵继新 陈新宏 +4 位作者 王小利 武军 傅杰 何蓓如 孙志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05-108,113,共5页
 利用荧光原位杂交和染色体C-分带技术,对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的异附加系进行了研究。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异附加系H9015-17-1-9,H9017-14-16-5都附加有2条华山新麦草的染色体。对这2个材料和华山新麦草进行染色体C-分带带型比较,初...  利用荧光原位杂交和染色体C-分带技术,对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的异附加系进行了研究。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异附加系H9015-17-1-9,H9017-14-16-5都附加有2条华山新麦草的染色体。对这2个材料和华山新麦草进行染色体C-分带带型比较,初步推断,H9015-17-1-9附加的是Nh5染色体,H9017-14-16-5附加的是Nh6染色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华山新麦草 异附加系 分子细胞遗传学 荧光原位杂交 染色体
下载PDF
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异代换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赵继新 陈新宏 +4 位作者 王小利 武军 傅杰 何蓓如 孙晓娟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3期2277-2281,共5页
利用荧光原位杂交和染色体 C-分带技术对普通小麦 -华山新麦草的异代换系进行了研究 .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 :异代换系 H92 1- 6 - 12和 H92 4 - 3- 4均含有 2条华山新麦草的染色体 .对这 2个材料和华山新麦草进行染色体 C-分带带型比... 利用荧光原位杂交和染色体 C-分带技术对普通小麦 -华山新麦草的异代换系进行了研究 .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 :异代换系 H92 1- 6 - 12和 H92 4 - 3- 4均含有 2条华山新麦草的染色体 .对这 2个材料和华山新麦草进行染色体 C-分带带型比较 ,结果认为 :H92 1- 6 - 12可能是普通小麦 -华山新麦草的 5 A / N5h 代换系 ,H92 4 - 3- 4可能是 3D/ N4 h代换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华山新麦草 异代换系 荧光原位杂交 染色体C-分带
下载PDF
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EB病毒DNA及感染细胞类型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6
5
作者 邢燕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495-500,共6页
目的研究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慢性活动性感染(CAEBV)、急性感染(AEBV)以及正常儿童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EBV—DNA水平,以及EBV感染细胞类型的差异,探讨其与CAEBV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收集2004年3月至2008... 目的研究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慢性活动性感染(CAEBV)、急性感染(AEBV)以及正常儿童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EBV—DNA水平,以及EBV感染细胞类型的差异,探讨其与CAEBV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收集2004年3月至2008年4月在我院住院的CAEBV患儿10例,AEBV患儿13例,以及正常儿童12例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EBV—DNA水平,并对EBV—DNA阳性的CAEBV和AEBV及正常儿童,用免疫磁珠法分选各种淋巴细胞后进行EBV编码的RNA-1(EBV encoding RNA-1,EBER-1)探针荧光原位杂交(FISH)确定EBV感染细胞的类型。结果CAEBV组EBV—DNA载量为[(6.8×10^7)±(1.1×10^8)]/ml,AEBV组EBV-DNA载量为[(1.3×10^6)±(1.6×10^6)]/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AEBV组PBMC的EBV—DNA水平明显高于AEBV组(P〈0.01);7例CAEBV患儿做细胞分选及FISH后,发现EBV不仅可以引起B细胞感染,而且还引起NK细胞、CD4^+和CD8^+T细胞不同程度的感染,临床表现为反复或持续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样症状。6例患儿以感染T细胞为主,其中1例以CD8’T细胞感染为主,临床表现除高热,肝脾淋巴结大,伴严重的血液系统一系或三系降低外,还并发了爆发性的致死性T淋巴细胞增殖综合征而死亡。1例以NK细胞感染为主,临床表现还伴有对蚊虫叮咬高度敏感且IgE高达2500U/ml。AEBV组7例患儿均显示感染B淋巴细胞,临床表现为可以痊愈的IM。6例正常儿童均为阴性。结论CAEBV患儿体内存在更多的EBV复制和不同的EBV感染细胞类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EBV-DNA水平并测定EBV感染的淋巴细胞类型有可能协助CAEBV临床个体化诊治和评估病情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疱疹病毒4型 免疫磁化分离 实时荧光定量PCR 荧光原位杂交
原文传递
肝硬化患者肠道微生态的变化 被引量:15
6
作者 吴旭 吴云峰 +1 位作者 毛朝亮 吴中明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6期2491-2495,共5页
目的:观察肝硬化(hepatic cirrhosis,HC)患者粪便中类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大肠杆菌、直肠真杆菌-球形梭菌和梭状芽胞杆菌,比较肝硬化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之间肠道微生态的差异,以了解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方法:收集2010-03/2010... 目的:观察肝硬化(hepatic cirrhosis,HC)患者粪便中类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大肠杆菌、直肠真杆菌-球形梭菌和梭状芽胞杆菌,比较肝硬化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之间肠道微生态的差异,以了解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方法:收集2010-03/2010-12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所收治的肝硬化患者29例,并以13例同期健康在校大学生作对照,收集粪便标本.经固定、玻片上涂片,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y,LSCM)对细菌进行计数观察.应用秩相关检测法进行分析.结果:肝硬化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粪便中双歧杆菌、类杆菌、真杆菌-直肠梭菌、肠球菌、大肠杆菌和梭状芽胞杆菌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减少(Z=-4.006、-4.34、-4.399、-4.174、-3.558、-3.95,均P<0.01),6种细菌的比例发生改变,表现为双歧杆菌及类杆菌专性厌氧菌的数量减少,大肠杆菌、直肠真杆菌-球形梭菌、肠球菌和芽胞杆菌的数量增多(P<0.05).细菌数量及比例之间的这种改变与肝硬化病因及肝硬化严重程度(Child-Pugh)分级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肠道中6种细菌数量及构成比发生改变,肠道微生态的这种变化与肝硬化不同病因及疾病严重程度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肠道微生态 荧光原位杂交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
下载PDF
Genetic Relationships Among Five Basic Genomes St, E, A, B and D in Triticeae Revealed by Genomic Southern and in situ Hybridization 被引量:11
7
作者 Zhao Liu Dayong Li Xueyong Zh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7期1080-1086,共7页
The St and E are two important basic genomes in the perennial tribe Triticeae (Poaceae). They exist in many perennial species and are very closely related to the A, B and D genomes of bread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The St and E are two important basic genomes in the perennial tribe Triticeae (Poaceae). They exist in many perennial species and are very closely related to the A, B and D genomes of bread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Genomic Southern hybridization and 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GISH)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genom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two genomes (St and E) and the three basic genomes (A, B and D) of T. aestivum. The semi-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Southern hybridization suggested that both St and E genomes are most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 genome, then the A genome, and relatively distant to the B genome. GISH analysis using St and E genomic DNA as probes further confirmed the conclusion. St and E are the two basic genomes of Thinopyrum ponticum (StStE^eE^bE^x) and Th. intermedium (StE^eE^b), two perennial species successfully used in wheat improvement. Therefore, this paper provides a possible answer as to why most of the spontaneous wheat-Thinopyrum translocations and substitutions usually happen in the D genome, some in the A genome and rarely in the B genome. This would develop further use of alien species for wheat improvement, especially those containing St or E in their genome compon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 genome 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 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perennial Triticeae St genome wheat
原文传递
男性不育患者精子染色体畸变及精子DNA完整性分析 被引量:14
8
作者 邱毅 王磊光 +3 位作者 张丽红 杨丹彤 张爱东 于建春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81-685,共5页
目的探讨男性不育患者精子染色体和精子DNA完整性的改变。方法精子染色质扩散(sperm chromatin dispersion,SCD)实验分析精子DNA碎片,正常生育男性(对照组)32名,特发性严重少弱精子症患者(idiopathic severeolig oasthenozoospe... 目的探讨男性不育患者精子染色体和精子DNA完整性的改变。方法精子染色质扩散(sperm chromatin dispersion,SCD)实验分析精子DNA碎片,正常生育男性(对照组)32名,特发性严重少弱精子症患者(idiopathic severeolig oasthenozoospenTtia,ISOA)19例,妻子不明原因反复自然流产(unexplained recurrent miscarriage,URM)38例;多色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tinsituhybridization,FISH)技术检测URM妇女丈夫(n=12)、ISOA不育者(n=10)及对照组(n=5)精子13、21、18、X和Y染色体畸变。结果对照组、ISOA不育者及URM妇女丈夫精子13、18和21染色体数目总体异常的比率分别为1.29%、4.02%和3.91%,而x和Y染色体数目总体异常的比率分别为0.61%、2.03%和1.9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CD实验分析精子DNA碎片,ISOA不育患者(n=19)及URM妇女丈夫(n=38)精子DNA碎片比例平均为40.7%±17.8%和22.1%±10.3%,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12.1%±5.2%,P〈0.01)。nsH精子染色体(13、21、18、X和Y探针)数目畸变率与精子DNA碎片比率呈正相关(r=0.874,P〈0.01,n=27),精子DNA碎片比率与精子密度及前向运动精子率呈负相关(r=-0.571,P〈0.01,和r=-0.616,P〈0.01,n=89),与畸形精子比率呈正相关(r=0.637,P〈0.01,n=89)。结论精子染色体畸变率和精子DNA碎片比率增高,可能是ISOA和妻子URM不育男性的原因之一,精子DNA损伤筛查可能为特发性男性不育患者提供有用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子染色质扩散实验 男性不育 精子DNA碎片 荧光原位杂交 染色体畸变
原文传递
新型Actinobacteria荧光原位杂交(FISH)探针的设计和应用 被引量:8
9
作者 余利岩 徐平 姚天爵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401-406,共6页
Actinobacteria是形态上变化各异的 ,具有超过 5 0 % G+ C的 DNA碱基组成的 ,革兰氏染色呈阳性的微生物 ,放线菌是 Actinobacteria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们可产生丰富的次级代谢产物。目前 ,临床上使用的抗生素中有三分之二来自于放线菌。... Actinobacteria是形态上变化各异的 ,具有超过 5 0 % G+ C的 DNA碱基组成的 ,革兰氏染色呈阳性的微生物 ,放线菌是 Actinobacteria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们可产生丰富的次级代谢产物。目前 ,临床上使用的抗生素中有三分之二来自于放线菌。具有普通细菌形态的 Actinobacteria由于和放线菌具有相近的共同祖先 ,可能会具有一些其它的共性 ,是目前药物筛选中一个新的研究对象 ,但很难用形态观察的方法将之和其它细菌加以区分。本论文利用此类微生物 16 Sr RNA基因同源性 ,设计了两个探针 PA- 1、PA- 2并运用荧光原位杂交方法进行 Actinobacteria的鉴定 ,G+ C含量测定结果表明 ,这两个探针联合使用可直观、正确地鉴定 Acti-nobacter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INOBACTERIA 荧光原位杂交 核苷酸探针
下载PDF
蔷薇属植物的胞核学研究及其展望 被引量:11
10
作者 蹇洪英 张颢 +3 位作者 李树发 王其刚 邱显钦 唐开学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07-211,共5页
对蔷薇属植物的胞核学研究历史、基于染色体的分类、系统研究及现代月季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概述,总结了蔷薇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核型研究现状及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蔷薇属植物胞核学研究中的应用。对蔷薇属的胞核学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蔷薇属 胞核学 染色体数目 核型 荧光原位杂交
下载PDF
荧光原位杂交法对血培养标本中细菌和真菌鉴定效果评价 被引量:11
11
作者 王沛 Gjalt.W.WELLING Nico MEESSEN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37-139,共3页
目的 建立一种阳性血培养标本的检测和鉴定的快速方法。方法 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法 ,Bact/Alert仪器报警后 ,取阳性血培养液 15 μl于玻片上 ,全细胞杂交 1h ,同时将阳性标本转种培养基平板 ,用VITEK仪器法鉴定 ,比较杂交法与仪器法的... 目的 建立一种阳性血培养标本的检测和鉴定的快速方法。方法 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法 ,Bact/Alert仪器报警后 ,取阳性血培养液 15 μl于玻片上 ,全细胞杂交 1h ,同时将阳性标本转种培养基平板 ,用VITEK仪器法鉴定 ,比较杂交法与仪器法的符合率。结果 杂交法与仪器法测定了 118份临床阳性标本 ,葡萄球菌属的符合率96 3% ,链球菌属和肠球菌属的符合率 10 0 % ,革兰阴性杆菌的符合率 86 8% ,白色念珠菌的符合率 10 0 % ,总符合率 91 5 %。结论 联合应用Bact/Alert血培养仪及荧光原位杂交法 ,能显著缩短阳性血培养标本中的细菌和真菌的鉴定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培养 细菌 真菌 鉴定 荧光原位杂交
下载PDF
乳腺癌组织中HER2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12
12
作者 杨雅洁 孙艳花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8年第1期55-59,64,共6页
目的对比研究IHC检测乳腺癌组织中HER2蛋白表达与FISH检测HER2基因扩增的一致性,探讨HER-2基因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0—2015年乳腺癌根治术后癌组织标本463例,应用FISH检测标本中HER2基因表达、IHC检测HER2、ER... 目的对比研究IHC检测乳腺癌组织中HER2蛋白表达与FISH检测HER2基因扩增的一致性,探讨HER-2基因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0—2015年乳腺癌根治术后癌组织标本463例,应用FISH检测标本中HER2基因表达、IHC检测HER2、ER、PR、Ki67、P53的蛋白表达,分析HER2基因与蛋白表达的一致性和相关性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463例乳腺癌标本中HER2基因扩增率为35.64%(165/463),HER2蛋白表达阳性率为26.35%(122/463);HER2蛋白表达、、+和-的标本中HER2基因扩增率分别为91.50%、10.00%、8.27%、7.14%;HER2基因扩增及蛋白表达与病理学分级(r=0.140、r=0.310,均P<0.01)、肿块大小(r=0.103、P<0.05,r=0.499,P<0.01)、有无淋巴结转移(r=0.175、r=0.220,均P<0.01)及Ki67表达(r=0.220、r=0.331,均P<0.01)呈正相关,与ER(r=-0.406、r=-0.382,均P<0.01)、PR表达(r=-0.610、r=-0.635,均P<0.01)呈负相关。结论 FISH和IHC两种方法检测HER2表达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及相关性,但HER2蛋白表达组与HER2基因扩增间的一致性较低,提示HER2蛋白表达者须进一步进行FISH检测;HER2表达与Ki67、ER、PR、淋巴结转移、肿块大小及病理学分级之间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HER2 免疫组织化学 荧光原位杂交
下载PDF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黏膜相关菌群及其与症状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王深皓 钟文婷 +6 位作者 鲁晓岚 史海涛 赵刚 张静 靳耀峰 王双妮 赵红莉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8年第12期1412-1418,共7页
目的比较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 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患者与健康对照者在总细菌、大肠杆菌、梭菌属、拟杆菌、双歧杆菌和乳酸菌等6种细菌的差异,并探究菌群与症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6... 目的比较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 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患者与健康对照者在总细菌、大肠杆菌、梭菌属、拟杆菌、双歧杆菌和乳酸菌等6种细菌的差异,并探究菌群与症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6年10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进行结肠镜检查的IBS-D患者20例及健康体检者16名。收集其肠道黏膜标本,制成冰冻切片后进行荧光原位杂交,对肠黏膜相关细菌进行观察计数,并分析其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结果 IBS-D患者肠黏膜中的细菌主要定植在黏膜表面及与之相邻的黏液层中,仅个别患者有极少量的细菌定植在黏膜深处的固有层中。与健康对照组相比,IBS-D患者肠黏膜相关菌群中的细菌总数、大肠杆菌、拟杆菌和梭菌属数量明显增多(P<0.05),双歧杆菌数量则明显减少(P<0.05),但二者在乳酸菌的数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IBS-D患者固有层中细菌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IBS-D中,腹痛程度评分与大肠杆菌数量、排便次数、乳酸菌的数量、对大便的满意情况与双歧杆菌之间有显著相关性(P<0.05),其他细菌的数量与其他IBS-D症状之间均无显著的相关性(P>0.05)。结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IBS-D患者的肠道微生态发生了显著改变,总细菌、大肠杆菌、拟杆菌、梭菌属和双歧杆菌的数量均产生了变化,而这种变化则与IBS-D某些症状的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荧光原位杂交 肠黏膜相关菌群
下载PDF
欧洲山杨一号染色体显微分离、原位杂交分析及特异文库的构建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守攻 张勇 +4 位作者 刘博 李秀兰 宋文芹 韩素英 齐力旺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94-800,共7页
以欧洲山杨(Populus tremula)根尖细胞为材料,采用玻璃针分离法,通过显微操作器成功地分离出一号染色体。将分离到的单条染色体去蛋白、Sau3A酶切,并在染色体DNA片段两端加上Sau3A人工接头,进行两轮PCR扩增,得到了200~3000bp的... 以欧洲山杨(Populus tremula)根尖细胞为材料,采用玻璃针分离法,通过显微操作器成功地分离出一号染色体。将分离到的单条染色体去蛋白、Sau3A酶切,并在染色体DNA片段两端加上Sau3A人工接头,进行两轮PCR扩增,得到了200~3000bp的DNA扩增片段。以DIG-dUTP标记的欧洲山杨基因组DNA为探针进行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显微分离出的染色体扩增片段与欧洲山杨基因组DNA同源,从而证明一号染色体DNA确实已被成功地扩增。以一号染色体第2轮PCR产物为探针进行荧光原位杂交,发现荧光信号较密集的分布于一号染色体,但同时荧光信号也出现在其它染色体的着丝粒及端粒区域。对第2轮PCR产物进行克隆,构建单条染色体DNA文库,经分析,该微克隆文库包含约3×10^5个重组子。随机挑选160个重组子进行鉴定,证明该文库的插入片段主要介于230~2200bp之间,平均800bp。该文库的构建为欧洲山杨1号染色体特异探针的筛选、遗传图谱的构建、重要基因的克隆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山杨 染色体 显微分离 特异性文库 荧光原位杂交
下载PDF
普通小麦-簇毛麦易位系T4VS·4VL-4AL的选育与鉴定 被引量:9
15
作者 陈全战 王官锋 +1 位作者 陈华锋 陈佩度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71-877,共7页
利用染色体C-分带和基因组原位杂交分析,从普通小麦-簇毛麦4V染色体二体异附加系(DA4V)与普通小麦农林26-离果山羊草3C染色体二体异附加系(DA3C)杂种后代中选育出小麦-簇毛麦纯合易位系T4VS.4VL-4AL。SSR和RFLP标记分析表明,该易位染色... 利用染色体C-分带和基因组原位杂交分析,从普通小麦-簇毛麦4V染色体二体异附加系(DA4V)与普通小麦农林26-离果山羊草3C染色体二体异附加系(DA3C)杂种后代中选育出小麦-簇毛麦纯合易位系T4VS.4VL-4AL。SSR和RFLP标记分析表明,该易位染色体包括4VS、4VL近着丝粒部分区段和4AL顶端区段;该易位系具有良好的细胞学稳定性,结实正常,为杀配子染色体诱发形成的补偿型易位;易位系T4VS.4VL-4AL高抗梭条花叶病,是小麦抗病育种新种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簇毛麦 T4VS·4VL-4AL易位 C-分带 荧光原位杂交 分子标记
下载PDF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of Dendranthema (DC.) Des Moul. Revealed by 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 被引量:9
16
作者 Si-LanDAI Wen-KuiWANG +1 位作者 Mao-XueLI Ying-XiuX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7期783-791,共9页
: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the different species in the genus Dendranthema (DC.) Des Moul. were estimated based on chromosome 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with 18S-26S rDNA of Arabidopsis and genomic ... :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the different species in the genus Dendranthema (DC.) Des Moul. were estimated based on chromosome 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with 18S-26S rDNA of Arabidopsis and genomic DNA of Dendranthema as probes.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re was no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number of nuclear organization region (NOR) loci and the ploidy of Dendranthema. The exact cytogenetic information of NORs about 14 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 (OTUs) indicated that D. vestitum (Hemsl.) Ling et Shih was closer to the cultivars than other putative species, whereas D. zawadskii (Herb.) Tzvel. was the most distinct. The ambiguously distributed signals of 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GISH) with genomic DNA of lower ploidy species as probes suggested that different genomes among Dendranthema were mixed. The result also indicated the limitation of GISH in studies on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the different species in this genus Dendranthema and on the origin of cultivated chrysanthemums. Based on these results and previous research, the origin of Chinese cultivated chrysanthemum is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ltivated chrysanthemum DENDRANTHEMA 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 ORIGIN PHYLOGENY
原文传递
163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遗传学特征 被引量:10
17
作者 郭晓红 翟晓文 +2 位作者 钱晓文 王宏胜 范翠青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12-317,共6页
目的:了解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细胞遗传学特征。方法:通过骨髓染色体核型分析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对163例初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0-17岁)进行细胞遗传学分型。结果:本组病例细胞遗传学异常率87.7%(143/163)。倍体群分析显示,... 目的:了解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细胞遗传学特征。方法:通过骨髓染色体核型分析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对163例初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0-17岁)进行细胞遗传学分型。结果:本组病例细胞遗传学异常率87.7%(143/163)。倍体群分析显示,最常见高超二倍体(51-67条染色体)45例(27.6%),X染色体和21号染色体获得率为100%。特异性基因异常最常见t(12;21)ETV6/RUNX1(26例,16.0%),其次是t(1;19)TCF3/PBX1(13例,8.0%),t(4;11)MLL重排和t(8;14)IGH/MYC(各6例,3.7%),t(9;22)BCR/ABL(2例,1.2%)和i AMP21(1例,0.6%)。非典型结构异常率为:dup(1q)20.2%,del(6q)和del(9p)10.4%,del(12p)12.9%和del(13q)5.5%等。与西方儿童比较,t(12;21)、t(1;19)、t(9;22)和高超二倍体的发生率均较一致(P>0.25)。与韩国儿童比较,t(9;22)的发生率似乎更低(1.5%vs 9.5%)(P<0.005)。结论:本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的细胞遗传学异常表现与西方儿童基本相似,风险可能不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细胞遗传学 荧光原位杂交
下载PDF
Actinobacteria的分离与鉴别 被引量:3
18
作者 余利岩 姚天爵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6-41,共6页
Actinobacteriaclassisnov .一般包括具有超过 5 0 %G +C的DNA碱基组成的微生物。实验中在分土培养基中 ,添加了Nalidixicacid及Aztreonam和Benlate ,从 4份土壤样品中 ,共分离得到 64株细菌 ,革兰氏阳性细菌共计 5 6株 ,占所分离菌株的... Actinobacteriaclassisnov .一般包括具有超过 5 0 %G +C的DNA碱基组成的微生物。实验中在分土培养基中 ,添加了Nalidixicacid及Aztreonam和Benlate ,从 4份土壤样品中 ,共分离得到 64株细菌 ,革兰氏阳性细菌共计 5 6株 ,占所分离菌株的 87 5 %。任意挑选其中的革兰氏阳性细菌 ,选用以高G +C含量革兰氏阳性细菌为靶点的PHGC探针及PNHGC对照探针 ,并联合使用我们自行设计的适用于Actonobacteria的PA 1和PA 2探针进行初筛菌株的鉴别。综合 4种探针的FISH的结果 ,我们可以判定在 31株分离株中 ,有 2 2株Acti nobacteria,6株低G +C含量革兰氏阳性细菌 ,其它 3株则不易判定。DNAG +C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 ,所建立的FISH方法可作为鉴别Actinobacteria的一种手段 ,它具有完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INOBACTERIA 革兰氏阳性高G+C含量细菌 荧光原位杂交 FISH 放线菌
下载PDF
5S rDNA在不同倍性割手密染色体上的物理定位 被引量:10
19
作者 王平 余凡 +2 位作者 黄永吉 陈胜烨 邓祖湖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761-1768,共8页
割手密作为甘蔗育种中重要的野生亲本,具有适应范围广、抗病和抗逆性强的优势。为了确定5S r DNA在不同倍性割手密基因组中的分布位点的数目、区域与拷贝数,本研究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云南82-114(2n=10x=80)和福建89-1-19(2n=13x=104... 割手密作为甘蔗育种中重要的野生亲本,具有适应范围广、抗病和抗逆性强的优势。为了确定5S r DNA在不同倍性割手密基因组中的分布位点的数目、区域与拷贝数,本研究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云南82-114(2n=10x=80)和福建89-1-19(2n=13x=104)两份不同倍性割手密材料的间期核和中期染色体上进行5S r DNA定位研究。结果表明:5S r DNA在这两个割手密无性系中的位点数、分布位置以及信号的强弱变化较大。其中,云南82-114割手密有10个信号位点,且基本都在着丝粒附近;福建89-1-19割手密有13个信号位点,部分靠近着丝粒,还有少部分在着丝粒附近的长臂上;同一细胞中不同染色体上的杂交信号有强弱之分,差异明显;而且割手密的5S r DNA位点数与倍性具有相关性,在染色体上没有固定的分布模式,5S r DNA在不同染色体上的拷贝数存在较大的差异。研究结果揭示了割手密染色体结构多样性和5S r DNA拷贝数多样性,可在分子水平上为染色体提供有效的识别标记,有助于物种的进化及亲缘关系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割手密 5SrDNA 染色体 倍性 荧光原位杂交
原文传递
Vleiotic recombination and male infertility: from basic science to clinical reality? 被引量:8
20
作者 Michael Chann Patricio E Lau Helen G Tempest 《Asian Journal of Andrology》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2期212-218,共7页
Infertility is a common problem that affects approximately 15% of the population. Although many advances have been made in the treatment of infertility, the molecular and genetic causes of male infertility remain larg... Infertility is a common problem that affects approximately 15% of the population. Although many advances have been made in the treatment of infertility, the molecular and genetic causes of male infertility remain largely elusive. This review will present a summary of our current knowledge on the genetic origin of male infertility and the key events of male meiosis. It focuses on chromosome synapsis and meiotic recombination and the problems that arise when errors in these processes occur, specifically meiotic arrest and chromosome aneuploidy, the leading cause of pregnancy loss in humans. In addition, meiosis-specific candidate genes will be discussed, including a discussion on why we have been largely unsuccessful at identifying disease-causing mutations in infertile men. Finally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sperm aneuploidy screening will be touched upon along with future prospective clinical tests to better characterize male infertility in a move towards personalized medici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 IMMUNOfluorescENCE male infertility meiotic recombination semen parameters synap-tonemal complex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