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武昌和广州夜间电离层闪烁的观测 被引量:3
1
作者 雷源汉 马淑英 +3 位作者 叶冬英 梁百先 曾庆衿 梁丽屏 《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89年第3期32-36,共5页
本文利用1986年3月~12月在武昌和广州同时获得的VHF卫星信标记录和电离层垂测资料,对两地的夜间电离层闪烁、TEC波状扰动和扩展F层进行了比较,得到如下结果:(1) 在广州观测到单个等离子体泡或相继出现的电离层电子减损以及与它相关的VH... 本文利用1986年3月~12月在武昌和广州同时获得的VHF卫星信标记录和电离层垂测资料,对两地的夜间电离层闪烁、TEC波状扰动和扩展F层进行了比较,得到如下结果:(1) 在广州观测到单个等离子体泡或相继出现的电离层电子减损以及与它相关的VHF电离层闪烁;(2) 广州夜间闪烁和区域型扩展F层的出现率均比武昌的大,而频率型扩展F层和TEC波状扰动的出现率均比武昌的小;(3) 在持续时间大于3h,SI>1dB的10次闪烁事件中,广州与武昌两地夜间闪烁开始和结束时间互有迟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闪烁 TEC波状扰动 扩层f
下载PDF
AlGaN/GaN双异质结F注入增强型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冲 赵梦荻 +7 位作者 裴九清 何云龙 李祥东 郑雪峰 毛维 马晓华 张进成 郝跃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79-384,共6页
理论模拟了不同GaN沟道厚度的双异质结(AlGaN/GaN/AlGaN/GaN)材料对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HEMT)特性的影响,并模拟了不同F注入剂量下用该材料制作的增强型器件的特性差异.采用双异质结材料,结合F注入工艺成功地研制出了较高正向阈值电压... 理论模拟了不同GaN沟道厚度的双异质结(AlGaN/GaN/AlGaN/GaN)材料对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HEMT)特性的影响,并模拟了不同F注入剂量下用该材料制作的增强型器件的特性差异.采用双异质结材料,结合F注入工艺成功地研制出了较高正向阈值电压的增强型HEMT器件.实验研究了三种GaN沟道厚度制作的增强型器件直流特性的差异,与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采用降低的F注入等离子体功率,减小了等离子体处理工艺对器件沟道迁移率的损伤,研制出的器件未经高温退火即实现了较高的跨导和饱和电流特性.对14 nm GaN沟道厚度的器件进行了阈值电压温度稳定性和栅泄漏电流的比较研究,并且分析了双异质结器件的漏致势垒降低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异质结 增强型器件 f等离子体 漏致势垒降低效应
下载PDF
D-二聚体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比值测定在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2
3
作者 唐晓洪 来青伟 +4 位作者 胡朋 李青云 李昕昱 袁蕊 樊红彬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12期858-860,共3页
目的:检测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VST)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的水平,探讨D-D/Fg( D/F)比值在CVST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013年3月—2014年10月收治的33例CVST患者,所有患者均行Fg测定,其中19例患者同时测... 目的:检测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VST)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的水平,探讨D-D/Fg( D/F)比值在CVST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013年3月—2014年10月收治的33例CVST患者,所有患者均行Fg测定,其中19例患者同时测定D-D并计算D/F值。门诊健康体检者23例作为对照组。结果CVST组Fg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VST组D/F比值及D-D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D-D诊断CVST的灵敏度(Se)为94.7%,特异度(Sp)为95.7%,D/F比值诊断CVST的Se为94.7%,Sp为100%。结论血浆D/F比值及D-D水平可以作为筛查诊断CVST快捷的实验室指标,其中D/F比值诊断CVST更有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纤维蛋白原 D-二聚体 D/f比值 颅内静脉窦血栓
下载PDF
去白细胞滤器对血液产品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王雅卿 姚美辰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第20期205-207,共3页
目的研究去白细胞滤器对过滤后血液产品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40袋全血,每袋200 ml,分别检测过滤前后血浆中的游离血红蛋白(FHb)浓度、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因子Ⅷ(FⅧ)活性,过滤后的红细胞回收率、残余白细胞计数和过滤所需时间。... 目的研究去白细胞滤器对过滤后血液产品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40袋全血,每袋200 ml,分别检测过滤前后血浆中的游离血红蛋白(FHb)浓度、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因子Ⅷ(FⅧ)活性,过滤后的红细胞回收率、残余白细胞计数和过滤所需时间。结果对过滤后的去白全血进行检测,红细胞回收率均可达到>85.00%,白细胞计数均<2.5×10^(6)个/单位,且全部滤器过滤时间<10 min。过滤后,血浆中的FHb为(0.076±0.016)g/L,高于过滤前的(0.039±0.019)g/L;血浆中的FIB为(1.860±0.230)g/L,低于过滤前的(2.010±0.290)g/L;血浆中的FⅧ为(91.100±7.900)%,低于过滤前的(95.300±9.2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RFB T-200型去白细胞滤器能够满足血液制备的质量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白细胞滤器 fHb 血浆纤维蛋白原 f 白细胞计数
下载PDF
Surface properties of Al-doped ZnO thin film before and after CF_4/Ar plasma etching
5
作者 Young-Hee JOO Gwan-Ha KIM +1 位作者 Doo-Seung UM Chang-Il KIM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7期194-200,共7页
Al-doped ZnO(AZO) is considered as an alternative to transparent conductive oxide materials.Patterning and achieving a stable surface are important challenge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dry etching process... Al-doped ZnO(AZO) is considered as an alternative to transparent conductive oxide materials.Patterning and achieving a stable surface are important challenge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dry etching processes, which must be overcom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AZO in various devices. Therefore, in this study, the etch rate and surface properties of an AZO thin film after plasma etching using the adaptive coupled plasma system were investigated. The fastest etch rate was achieved with a CF_(4)/Ar ratio of 50:50 sccm. Regardless of the ratio of CF_(4) to Ar,the transmittance of the film in the visible region exceeded 80%.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analysis of the AZO thin film confirmed that metal-F bonding persists on the surface after plasma etching. It was also shown that F eliminates O vacancies. Consequently, the work function and bandgap energy increased as the ratio of CF-4 increased. This study not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on the effect of plasma on AZO thin film, but identifies the cause of changes in the device characteristics during device fabr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doped ZnO plasma etching f-based plasma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ultraviolet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下载PDF
Prediction of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Guillain Barre Syndrome—An Egyptian Study
6
作者 T. Alloush N. A. Fahmy +3 位作者 M. M. Fouad H. O. Albaroudy M. Hamdy H. H. Salem 《Neuroscience & Medicine》 2019年第3期232-246,共15页
Study Objectives: Guillain-Barre syndrome (GBS) is an acute-onset, monophasic immune-mediated disorder of the 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that often follows an infection. The outcome and prognosis of GBS depend on many ... Study Objectives: Guillain-Barre syndrome (GBS) is an acute-onset, monophasic immune-mediated disorder of the 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that often follows an infection. The outcome and prognosis of GBS depend on many factors such as the etiology, clinical features, neurophysiology and immunological parameter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factors (clinical, investigatory tools, and therapies) that may affect the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GBS. Patients and methods: this was an analytical observational study that was conducted at Ain Shams university hospitals and Kobri Elkoba Military Hospital including twenty patients with the diagnosis of Guillain Barre Syndrome in the duration from 2016 to 2018. This study included twenty patients with the diagnosis of GBS within two weeks from onset of neurologic symptoms, whom their diagnosis based on the established clinical criteria and verified by investigations. Patients were selected from both genders and aged from 18 to 65 years old. Nerve conduction studies and electromyography were performed within two weeks from admission. Various lines of treatment such as plasma exchange (PE),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s (IVIG) or both were used during the period of admission in hospital. Outcome was assessed by the Hughes functional score (F-score), that was applied to the patients on admission, at end of 4 weeks from onset of neuropathy and at the end of 8 weeks. The final outcome at the end of 8 weeks was classified as follow: Group I: good prognosis (0 - 2) on the Hughes functional score (15 patients) and Group II: poor prognosis (3 - 6) on the Hughes functional score (5 patients). Results: the age of the study population ranged from 18 to 65 years with mean of 36.10 ± 16.08 years. Fifteen (75%) patients were males and 5 (25%) patients were females.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ound between poor and good prognosis regarding gender. The most common electrophysiological subtype was demyelinating followed by axonal neuropathy. Most patients (75%)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uillain-Barre Syndrome (GBS) Nerve Conduction Studies and Electromyography DEMYELINATING and AXONAL NEUROPATHY HUGHES functional SCORE (f-Score) plasma Exchange IVIG
下载PDF
发射光谱法在等离子体刻蚀废气微量F元素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7
作者 刘慧杰 黄光周 《光谱实验室》 CAS CSCD 2005年第2期247-252,共6页
以CF4Ar为等离子体刻蚀废气的模拟气体 ,利用发射光谱法分析F。含氟废气中 F原子的发射光谱在6 0 0— 80 0 nm波段内的谱线为 6 97.5 nm和 739.5 nm。研究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放电时射频功率对F元素检测的影响 ,表明提高射频功率可降低 ... 以CF4Ar为等离子体刻蚀废气的模拟气体 ,利用发射光谱法分析F。含氟废气中 F原子的发射光谱在6 0 0— 80 0 nm波段内的谱线为 6 97.5 nm和 739.5 nm。研究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放电时射频功率对F元素检测的影响 ,表明提高射频功率可降低 F元素检出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刻蚀 发射光谱法 元素 检测 应用 微量 等离子体放电 射频功率 含氟废气 电感耦合 f原子 检出限
下载PDF
CHF_3/DMCPS比对F掺杂SiCOH薄膜结构及性能的影响(英文)
8
作者 邢振宇 叶超 《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2期58-61,共4页
研究了用十甲基环五硅氧烷和三氟甲烷电子回旋共振等离子体沉积的掺F SiCOH低k薄膜中,CHF3/DMCPS比对薄膜结构、成分、介电性能、热稳定性和憎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HF3/DMCPS比的增大,沉积的薄膜从SiCOH向F-SiCOH和a-C:F:H转变.对... 研究了用十甲基环五硅氧烷和三氟甲烷电子回旋共振等离子体沉积的掺F SiCOH低k薄膜中,CHF3/DMCPS比对薄膜结构、成分、介电性能、热稳定性和憎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HF3/DMCPS比的增大,沉积的薄膜从SiCOH向F-SiCOH和a-C:F:H转变.对于F-SiCOH薄膜,在获得较低介电常数的前提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OH薄膜 f掺杂 ECR等离子体
下载PDF
SF_6/O_2等离子体刻蚀a-C:F薄膜的研究
9
作者 吴振宇 杨银堂 +1 位作者 汪家友 柴常春 《微细加工技术》 EI 2007年第1期36-40,共5页
以SF6/O2为刻蚀气体,采用电子回旋共振等离子体反应离子刻蚀(ECR-RIE)方法进行了氟化非晶碳(a-C∶F)低介电常数薄膜的等离子体刻蚀技术研究,结果表明,a-C∶F薄膜的刻蚀速率取决于薄膜中C—CFx与CFx两类基团刻蚀过程,富C—CFx结构的a-C∶... 以SF6/O2为刻蚀气体,采用电子回旋共振等离子体反应离子刻蚀(ECR-RIE)方法进行了氟化非晶碳(a-C∶F)低介电常数薄膜的等离子体刻蚀技术研究,结果表明,a-C∶F薄膜的刻蚀速率取决于薄膜中C—CFx与CFx两类基团刻蚀过程,富C—CFx结构的a-C∶F薄膜刻蚀速率在O2含量约20%时达到最大,而富CFx结构的a-C∶F薄膜刻蚀速率随O2的增大而减小。AFM分析表明,SF6气体刻蚀a-C∶F薄膜可以有效消除薄膜表面的团聚结构。XPS能谱分析表明,SF6气体刻蚀a-C∶F薄膜样品化学组分未发生变化,而O2气体刻蚀后在样品表面形成富C的a-C∶F层。该研究结果为a-C∶F应用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层间介质工艺奠定了必要的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f 等离子体刻蚀 表面形貌 XPS
下载PDF
电离层等离子体交换不稳定性与大气重力波的耦合
10
作者 黄朝松 李均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239-247,共9页
研究了赤道电离层等离子体交换不稳定性和大气重力波的耦合性质。如果没有外部扰动的影响,非线性效应使交换不稳定性饱和在一个很小的幅度上。在适当的条件下,重力波能触发交换不稳定性。如果重力波的幅度足够大,所触发的交换不稳定... 研究了赤道电离层等离子体交换不稳定性和大气重力波的耦合性质。如果没有外部扰动的影响,非线性效应使交换不稳定性饱和在一个很小的幅度上。在适当的条件下,重力波能触发交换不稳定性。如果重力波的幅度足够大,所触发的交换不稳定性的扰动幅度能达到50%甚至更大,产生等离子体泡,本文的理论揭示了电离层大尺度扩展F的产生机制,可以解释许多重要的电离层观测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 等离子体 稳定性 重力波
原文传递
穴位埋线法对原发性痛经大鼠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控与影响 被引量:32
11
作者 陈盼碧 陈静 +1 位作者 崔瑾 杨孝芳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9-33,共5页
目的: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角度探讨穴位埋线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机制。方法: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西药组、穴位埋线组,每组10只。缩宫素制备大鼠痛经模型。西药组采用芬必得灌胃治疗,穴位埋线组在"关元&... 目的: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角度探讨穴位埋线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机制。方法: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西药组、穴位埋线组,每组10只。缩宫素制备大鼠痛经模型。西药组采用芬必得灌胃治疗,穴位埋线组在"关元""次髎""三阴交"穴进行简易穴位埋线治疗。比较各组大鼠30min内扭体次数,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浆中β-内啡肽(β-EP)水平及子宫组织前列腺素E2(PGE2)、前列腺素F2α(PGF2α)含量,MTT比色法检测脾脏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扭体次数增多(P<0.01);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穴位埋线组均能减少30 min内扭体反应次数(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浆β-EP含量显著降低(P<0.01),子宫组织中PGE2含量明显降低、PGF2α含量明显升高(P<0.01),脾脏NK细胞活性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穴位埋线组血浆β-EP的含量明显升高(P<0.01),子宫组织中PGE2含量明显升高、PGF2α的含量明显降低(P<0.01),脾脏NK细胞活性明显升高(P<0.01)。结论:穴位埋线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其机制与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有关,可升高血浆β-EP含量,降低子宫组织中PGF2α含量、升高PGE2含量,提高脾脏NK细胞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痛经 穴位埋线法 血浆β-内腓肽 子宫前列腺素E2/f 脾脏自然杀伤细胞活性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原文传递
微波电子回旋共振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沉积氟化非晶碳薄膜的研究 被引量:24
12
作者 叶超 宁兆元 +1 位作者 程珊华 康健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784-789,共6页
使用三氟甲烷和苯的混合气体 ,利用微波电子回旋共振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了F/C比在0 11— 0 6 2之间的α C∶F薄膜 .研究了微波功率对薄膜沉积和结构的影响 ,发现微波功率的升高提高了薄膜的沉积速率 ,降低了薄膜的F/C比 ... 使用三氟甲烷和苯的混合气体 ,利用微波电子回旋共振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了F/C比在0 11— 0 6 2之间的α C∶F薄膜 .研究了微波功率对薄膜沉积和结构的影响 ,发现微波功率的升高提高了薄膜的沉积速率 ,降低了薄膜的F/C比 ,也降低了薄膜中CF和CF3 基团的密度 ,而使CF2 基团的密度保持不变 .在高微波功率下可以获得主要由CF2 基团和CC结构组成的α C∶F薄膜 .薄膜的介电频率关系 (1× 10 3 — 1× 10 6Hz)和损耗频率关系 (1× 10 2 — 1× 10 5Hz)均呈指数规律减小 ,是缺陷中心间简单隧穿引起的跳跃导电所致 .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化非晶碳薄膜 键结构 介电性质 ECRPECVD 沉积速率 成分
原文传递
等离子体氟化改性环氧树脂及其在C4F7N/CO2混合气体中电气性能研究 被引量:24
13
作者 詹振宇 阮浩鸥 +3 位作者 律方成 刘伟 李志兵 谢庆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787-1798,共12页
气体绝缘全封闭组合电器(GIS)/气体绝缘输电线路(GIL)长期运行中绝缘子表面积聚的电荷严重威胁电气设备的稳定运行,改善绝缘材料表面化学物理性质能有效提升其绝缘性能。该文采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对环氧树脂绝缘试样进行氟化改性处理,... 气体绝缘全封闭组合电器(GIS)/气体绝缘输电线路(GIL)长期运行中绝缘子表面积聚的电荷严重威胁电气设备的稳定运行,改善绝缘材料表面化学物理性质能有效提升其绝缘性能。该文采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对环氧树脂绝缘试样进行氟化改性处理,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了改性前后绝缘试样的微观物理形貌及化学组分。等离子体处理可以高效可控地在环氧树脂表面大面积接枝氟元素,样片表面粗糙度随着改性处理时间呈现先增大后降低的现象,改性处理后样片的空穴陷阱能级略有变深、电子陷阱能级先变浅后变深。改性处理10min样片在C4F7N/CO2混合气体中的交直流沿面放电均达到最大值。实验结果表明适当的氟化处理造成表面粗糙度的增加,导致爬电距离增加,正电荷消散变慢,负电荷消散变快,最终使得样片的闪络电压得到了提升。过度的氟化处理使得样片基体结构受损,氟元素剥离,最终造成绝缘强度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等离子体 氟化改性 C4f7N/CO2混合气体 沿面闪络
下载PDF
接枝偶联剂对F-12纤维/环氧复合材料界面改性的研究 被引量:17
14
作者 龙军 张志谦 +1 位作者 魏月贞 黄玉东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5-19,共5页
采用一种大分子接枝偶联剂对 F- 1 2纤维表面进行等离子体接枝改性 ,并采用 ESCA对改性后的纤维表面进行分析 ,研究了接枝偶联剂的分子量和浓度对 F- 1 2 /环氧复合材料横向拉伸强度的影响 ,并结合横向拉伸的断口对改性机理进行了分析... 采用一种大分子接枝偶联剂对 F- 1 2纤维表面进行等离子体接枝改性 ,并采用 ESCA对改性后的纤维表面进行分析 ,研究了接枝偶联剂的分子量和浓度对 F- 1 2 /环氧复合材料横向拉伸强度的影响 ,并结合横向拉伸的断口对改性机理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 :接枝偶联剂接枝改性以后 ,能够有效地改善 F- 1 2 /环氧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状态 ,从而提高复合材料的横向拉伸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表面改性 冷等离子体 AfRP f-12纤维
下载PDF
吴茱萸次碱对高血压大鼠血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被引量:19
15
作者 及时雨 齐平建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37-240,共4页
目的观察吴茱萸次碱对高血压模型大鼠血压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分别采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及两肾一夹(2K1C)高血压大鼠模型,设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卡托普利阳性组及吴茱萸次碱低、中、高剂量组(10,20,40 mg/kg),每日... 目的观察吴茱萸次碱对高血压模型大鼠血压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分别采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及两肾一夹(2K1C)高血压大鼠模型,设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卡托普利阳性组及吴茱萸次碱低、中、高剂量组(10,20,40 mg/kg),每日灌胃给药1次,给药4周,每周测定1次血压,末次给药后,腹主动脉取血,分别测定血浆血栓素(TXB2)、6-酮-前列腺-F1α(6-Keto-PGF1α)、肾素活性(PRA)、心房钠肽(ANP)水平。结果在两个模型中吴茱萸次碱均有较好的降压作用,并能使SHR大鼠血浆TXB2水平降低,6-Keto-PGF1α水平升高;使2K1C大鼠血浆PRA、ANP水平升高。结论吴茱萸次碱能明显降低SHR及2K1C大鼠血压,其降压效果可能通过调节PGI2和TXA2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增加舒血管物质ANP水平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茱萸次碱 高血压 血栓素 6-酮-前列腺-f 肾素活性 心房钠肽
下载PDF
莪术中微量元素的测定 被引量:12
16
作者 孙树英 王洪存 王磊 《泰山医学院学报》 1997年第1期11-13,共3页
目的探讨中药莪术中微量元素的含量。方法应用等离子体发谢光谱法测定了莪术中Mo、Zn、Mn、Mg、Fe、Co、Cr、Cu、V、P、Ca、Ge、Ni13种微量元素。结果莪术中Zn、Mn、Mg、Fe、P、Ca含量较高;Cr... 目的探讨中药莪术中微量元素的含量。方法应用等离子体发谢光谱法测定了莪术中Mo、Zn、Mn、Mg、Fe、Co、Cr、Cu、V、P、Ca、Ge、Ni13种微量元素。结果莪术中Zn、Mn、Mg、Fe、P、Ca含量较高;Cr、Ni、Cu、Ge次之;Mo、Co、V含量为最低。结论上述微量元素的存在是莪术的特性,也与莪术临床治疗作用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莪术 等离子体 光谱法 微量元素 含量
下载PDF
南极中山站冬季电离层的平均特性 被引量:16
17
作者 刘顺林 贺龙松 刘瑞源 《极地研究》 CAS CSCD 1997年第3期192-197,共6页
本文利用南极中山站的数字式电离层垂直测高仪1995年的频高图资料,对中山站上空冬季电离层的一些平均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中山站冬季电离层F层很不稳定,其日变化比较明显,foF2的月中值在0900UT出现极大并在1400... 本文利用南极中山站的数字式电离层垂直测高仪1995年的频高图资料,对中山站上空冬季电离层的一些平均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中山站冬季电离层F层很不稳定,其日变化比较明显,foF2的月中值在0900UT出现极大并在1400UT附近出现次极大。最大值在0900UT(磁中午)附近,这是极隙区软电子沉降、极区等离子体对流和光辐射电离效应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形成了所谓的磁中午异常。在2000~0100UT之间foF2数值较小,可能是由于这段时间中山站正处于电离层极洞区域。Es层几乎每天都可以观测到,在1700UT附近出现机率较高,并且foEs数值较大,多数为极光型Es,主要是由于极光粒子沉降引起的。电离层E层的变化相对平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纬电离层 极洞 中山站 电离层 南极
下载PDF
分子束外延方法生长p型氧化锌薄膜 被引量:6
18
作者 矫淑杰 梁红伟 +5 位作者 吕有明 申德振 颜建锋 张振中 张吉英 范希武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60-462,共3页
用等离子辅助分子束外延 (P MBE)的方法 ,在蓝宝石c 平面上外延生长了p型氧化锌薄膜。在实验中采用高纯金属锌作为Zn源、NO作为O源和掺杂源 ,通过射频等离子体激活进行生长。在生长温度 30 0℃ ,NO气体流量为 1.0sccm ,射频功率为 30 0... 用等离子辅助分子束外延 (P MBE)的方法 ,在蓝宝石c 平面上外延生长了p型氧化锌薄膜。在实验中采用高纯金属锌作为Zn源、NO作为O源和掺杂源 ,通过射频等离子体激活进行生长。在生长温度 30 0℃ ,NO气体流量为 1.0sccm ,射频功率为 30 0W的条件下 ,获得了重复性很好的p型ZnO ,且载流子浓度最大可达 1.2× 10 19cm-3 ,迁移率为 0 .0 5 35cm2 ·V-1·s-1,电阻率为 9.5Ω·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锌薄膜 P型掺杂 一氧化氮 射频等离子体 分了束外延
下载PDF
电针对类痛经模型大鼠血浆血栓素B_2、六酮前列腺素F_(1α)的影响 被引量:15
19
作者 李春华 任晓暄 +7 位作者 郭孟玮 赵雅芳 嵇波 刘玉祁 苑鸿雯 解秸萍 张露芬 朱江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47-352,共6页
目的:观察电针即刻介入对类痛经模型大鼠的镇痛效应及血浆血栓素B2(TXB2)、六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的影响,进一步探讨针刺缓解胞宫疼痛的作用机制,并初步探讨经穴效应的特异性。方法:动情间期雌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盐水组、... 目的:观察电针即刻介入对类痛经模型大鼠的镇痛效应及血浆血栓素B2(TXB2)、六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的影响,进一步探讨针刺缓解胞宫疼痛的作用机制,并初步探讨经穴效应的特异性。方法:动情间期雌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盐水组、模型组、三阴交组、血海组、悬钟组、非穴组,每组10只。除盐水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连续10 d给予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末次给药1 h后,腹腔注射缩宫素0.2 mL/只,制备类痛经大鼠模型。于第10天各电针组给予即刻电针20 min。记录大鼠20 min扭体潜伏期和扭体评分;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大鼠血浆TXB2、6-keto-PGF1α的含量。结果:与盐水组相比,模型组扭体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扭体评分明显增高(P<0.01),血浆TXB2的含量、TXB2/6-keto-PGF1α比值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三阴交组扭体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各电针组扭体评分均明显减少(P<0.01),血浆TXB2的含量、TXB2/6-keto-PGF1α比值均明显降低(P<0.05,P<0.01),三阴交组血浆6-keto-PGF1α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各电针组之间比较,扭体潜伏期,扭体评分,血浆TXB2、6-keto-PGF1α的含量及TXB2/6-keto-PGF1α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即刻介入可通过调节血浆TXB2、6-keto-PGF1α的失衡,改善血管内环境,缓解血管的痉挛状态,从而缓解胞宫疼痛,且经穴之间具有相对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痛经 扭体反应 血栓素B2 六酮前列腺素f 穴位效应特异性
原文传递
透穴疗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与机理探讨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顺 蔡玉颖 《上海针灸杂志》 2003年第2期18-20,共3页
目的 研究透穴疗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理。方法  9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透穴组和西药组各 4 5例进行对照观察 ,同时对治疗前后血浆 ET、TXB2 和 6 - Keto- PGFIa进行观察。结果 透穴组有效率 93.33% ,优于西药组6 6 .6 7... 目的 研究透穴疗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理。方法  9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透穴组和西药组各 4 5例进行对照观察 ,同时对治疗前后血浆 ET、TXB2 和 6 - Keto- PGFIa进行观察。结果 透穴组有效率 93.33% ,优于西药组6 6 .6 7% ,具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血浆 ET、TXB2 和 6 - Keto- PGFIa含量明显下降。结论 透穴疗法通过降低血浆 ET、TXB2 和 6 - Ket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血浆内皮素 血浆血栓烷B2 6-酮-前列腺素f 针灸 透穴疗法 疗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