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理性的困惑与非理性的救赎——浅析谭恩美小说《一百种秘密感官》 被引量:4
1
作者 李淑芹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73-76,共4页
华裔美国作家谭恩美的小说《一百种秘密感官》是作者在创作主题及艺术风格方面达到成熟的代表作。在这部小说中谭的创作主题有所变化 :阐释双重文化背景的主体基于美国现代公民身份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生命的反思 ,在小说中 ,现代公民所崇... 华裔美国作家谭恩美的小说《一百种秘密感官》是作者在创作主题及艺术风格方面达到成熟的代表作。在这部小说中谭的创作主题有所变化 :阐释双重文化背景的主体基于美国现代公民身份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生命的反思 ,在小说中 ,现代公民所崇尚的理性主义认知模式及随之而来的怀疑主义思维惯性成为主人公获得生命原动力的障碍 ,而其反面即谭借中国文化所传达的非理性的人生观则构成个体获得身心和谐的必要因素 ,故此小说获得了更加普遍的社会意义。在内容设计上美国生活与中国故事平分秋色 ,主人公逐渐与那个神秘的东方同胞拉近距离 ,直至最终融为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谭恩美 小说 《一百种秘密感官》 理性主义认知模式 人生观 非理性
下载PDF
现代主体性:西方社会组织体制建构的逻辑基础 被引量:1
2
作者 高猛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5年第3期15-21,共7页
在流变的现代性视野中,西方现代社会组织体制是以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流变为主线的社会系统的组织化过程,是"人的主体性"、"社会自主性"、"国家自主性"三者共同建构的结果。社会组织体制作为一个整合的秩序... 在流变的现代性视野中,西方现代社会组织体制是以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流变为主线的社会系统的组织化过程,是"人的主体性"、"社会自主性"、"国家自主性"三者共同建构的结果。社会组织体制作为一个整合的秩序结构,评判其建构合理性的根本依据是看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公民对主体性的追求。作为内生逻辑,西方的社会组织体制主要表现为一种内生自发的秩序,由社会内生组织结合生成的"强社会"成为重要的建构主体。作为外生逻辑,国家的制度安排使这一过程具有可控性和规定性。西方经验表明,"国家自主性"与"社会自主性"可以并行不悖,未来社会组织体制的建构趋势是按照"强公民—强社会—强国家"的理路形成新型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主体性 西方社会组织体制 社会自主性 国家自主性
下载PDF
新时期以来史剧观的深化与史剧理论建构的委顿
3
作者 伏涤修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23年第2期5-15,共11页
新时期以来,历史剧创作较之以往有了长足的发展、进步,人们对历史剧的见解也越来越深化、多元。在历史剧与现实的关系上,从政治化的“古为今用”的创作观念到注重“现代意识”“主体意识”;在历史剧与历史的关系上,从强调“历史真实”... 新时期以来,历史剧创作较之以往有了长足的发展、进步,人们对历史剧的见解也越来越深化、多元。在历史剧与现实的关系上,从政治化的“古为今用”的创作观念到注重“现代意识”“主体意识”;在历史剧与历史的关系上,从强调“历史真实”进而提出以“历史可能性及假定性”为基础;在历史剧与艺术虚构的关系上,从“历史表现需要”到拒绝史学奴役的“历史审美需要”。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史剧理论体系建构在近几年呈现出委顿状态:新史剧观的表述不够系统完整,对于后现代史学对文艺创作的影响基本处于茫然、漠视状态,新史剧观对历史剧创作只是提供了可能性、或然性而非必然性,传统史剧观影响依然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剧观 现代主体意识 历史可能性 历史假定性 历史审美真实
下载PDF
论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概念 被引量:12
4
作者 汪信砚 夏昌奇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87-296,共10页
黑格尔赋予“市民社会”这一古老概念以新的含义,他用市民社会概念描述了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在这一社会中,作为自由意志实体化的个人具有独立的主体地位,个体拥有绝对的所有权和自由让渡的权利;个体的存在以自我利益的满足为目的,他们... 黑格尔赋予“市民社会”这一古老概念以新的含义,他用市民社会概念描述了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在这一社会中,作为自由意志实体化的个人具有独立的主体地位,个体拥有绝对的所有权和自由让渡的权利;个体的存在以自我利益的满足为目的,他们主要通过市场交换的方式来满足各自的需求;个体间的利益差异和社会秩序主要通过司法和中介组织来协调和维持。黑格尔对市民社会概念的“翻新”、对西方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尔 市民社会 现代主体
下载PDF
20世纪文学日常生活话语中的性别政治 被引量:12
5
作者 王宇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1-117,共7页
从性别的视角来审视20世纪中国文学对日常生活的表述(即日常生活话语),不难看出这一话语实际上隐含了深重的性别政治。20世纪文学的日常生活话语预设了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二元对立及其之间的权力等级。而将这种等级关系与性别阶序挂... 从性别的视角来审视20世纪中国文学对日常生活的表述(即日常生活话语),不难看出这一话语实际上隐含了深重的性别政治。20世纪文学的日常生活话语预设了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二元对立及其之间的权力等级。而将这种等级关系与性别阶序挂钩,似乎成了一个普泛性的话语策略——即在对日常生活的超越与滞守的二元对立中,超越的向度始终被指派给了男人,而女人天生就是日常生活的滞守者,甚至本身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即便20世纪50—70年代文学对女英雄的修辞也只是从一个相反的方向来贯彻这一话语策略。这一话语策略不仅参与了现代性意义的构建,甚至还参与了对现代性的反思。由此足见现代知识谱系中无所不在的性别政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文学 日常生活话语 现代主体 性别政治 二元对立权力机制
原文传递
《攀登者》:“国家”的显影与当代史的回收 被引量:6
6
作者 张慧瑜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1-53,共3页
《攀登者》是一部商业类型与主流价值相结合的电影,这部电影通过讲述中国攀登队先后两次登顶珠穆朗玛峰的故事,实现了双重文化意义。一是把爱国主义、国家情怀融入商业类型片中,在商业片的结构中传播主流价值;二是从现代的角度重新讲述2... 《攀登者》是一部商业类型与主流价值相结合的电影,这部电影通过讲述中国攀登队先后两次登顶珠穆朗玛峰的故事,实现了双重文化意义。一是把爱国主义、国家情怀融入商业类型片中,在商业片的结构中传播主流价值;二是从现代的角度重新讲述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历史,实现当代史的文化贯通。在中国经济崛起的大背景下,一种更具历史整合力的新中国故事正在浮现和成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攀登者 现代主体 当代史 历史整合
原文传递
作为“图像”的现代报纸:新闻学基体的历史性转换 被引量:3
7
作者 孙藜 《新闻大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5,117,共16页
从新闻学基体演化的角度重思19世纪中后期电子与印刷的遭逢与转化,可为数字媒介时代新闻学范式重构提供历史理解。"现代主体"与"世界图像"作为印刷现代性知识实践的"基体",被电子媒介带入瞬时疾速和全球... 从新闻学基体演化的角度重思19世纪中后期电子与印刷的遭逢与转化,可为数字媒介时代新闻学范式重构提供历史理解。"现代主体"与"世界图像"作为印刷现代性知识实践的"基体",被电子媒介带入瞬时疾速和全球卷入的新型交往时空。至少存在三种作为回应的理论探索,"报刊四种理论"走向了对印刷现代性的直接继承和内部修正;李普曼以"探照灯"与"人造太阳"的迂回方式重归"现代主体",并构想了"大数据治理"的轮廓;麦克卢汉则在对新基体的探索之上预言了AI网络时代"记者"向"艺术家"的转变。历史反思揭示,当下新闻学基体实现历史性转换的关键,在于以新的想象力重估旧有"概念"体系,创造一个在同生共在的矛盾中寻求新可能性的"世界"并栖居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主体 世界图像 现代报纸 电子媒介 新闻学范式
原文传递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被引量:1
8
作者 毕芙蓉 《马克思主义哲学》 CSSCI 2023年第5期57-63,167,共8页
甲午战争的惨败,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民族意识的觉醒,塑造了中华民族这个自觉的现代化主体。现代民族认同,既是文化认同,也是政治认同。中华民族在奋发图强的复兴之路中,转变了思想观念,建立了新式学堂,开启了现代文明之路。中华... 甲午战争的惨败,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民族意识的觉醒,塑造了中华民族这个自觉的现代化主体。现代民族认同,既是文化认同,也是政治认同。中华民族在奋发图强的复兴之路中,转变了思想观念,建立了新式学堂,开启了现代文明之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创建与中华民族复兴所走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同一条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民族意识 现代化主体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原文传递
论哈代的《无名的裘德》的现代性 被引量:1
9
作者 何爱英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45-46,共2页
《无名的裘德》渗透着现代意识,向现代主义试探着伸出了触角。该小说表达了对性的坦率态度,成功刻画了"淑"这么一个有着独立精神的现代女性,描写了主人公在动荡异化的社会中寻找自我的时候所感受到的孤独和无根感。以上种种,... 《无名的裘德》渗透着现代意识,向现代主义试探着伸出了触角。该小说表达了对性的坦率态度,成功刻画了"淑"这么一个有着独立精神的现代女性,描写了主人公在动荡异化的社会中寻找自我的时候所感受到的孤独和无根感。以上种种,使得托马斯.哈代无愧于"现代主义先锋"的称号,对D.H.劳伦斯,詹姆斯.乔伊斯,约瑟夫.康拉德和弗吉尼亚.伍尔夫等现代作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名的裘德》 现代性 女性主义 自我
下载PDF
当下影视剧创作与文化症候
10
作者 张慧瑜 《文化发展论丛》 2017年第1期219-229,共11页
随着影视产业化改革,电影、电视剧不仅成为文化产业领域的投资热点,而且成为主流文化价值观的承担者。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崛起,影视剧也开始发挥重要的文化功能。本文从主流电影、青春题材影视剧、新的中国故事三个角度来呈现影视创作... 随着影视产业化改革,电影、电视剧不仅成为文化产业领域的投资热点,而且成为主流文化价值观的承担者。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崛起,影视剧也开始发挥重要的文化功能。本文从主流电影、青春题材影视剧、新的中国故事三个角度来呈现影视创作的新变化,如新的国家认同、青年人社会阶层的再分化以及现代主体的浮现等问题。这些作品从文化的角度回应了当下中国所处的位置以及面临的各种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流电影 青春题材影视剧 现代主体 中国故事
下载PDF
论穆旦诗歌抒情体验方式的生成与流变
11
作者 王欣闻 《郑州师范教育》 2018年第1期55-58,共4页
穆旦有许多具有浪漫风格的抒情诗作,这一类文本,虽然形式上较少典范的"现代感",但是其语汇运用以"野力"作为核心表现,通过"野兽""土地""农人"等一系列相关意象,揭示自然生命力的野... 穆旦有许多具有浪漫风格的抒情诗作,这一类文本,虽然形式上较少典范的"现代感",但是其语汇运用以"野力"作为核心表现,通过"野兽""土地""农人"等一系列相关意象,揭示自然生命力的野蛮与强悍,由此形成其诗歌写作独特的抒情体验方式。此类以"野力"为中心的抒情样式,在穆旦诗歌的多样化探索中,还复现为多重的变化,由自然生命力而衍生出"再生""重铸""爱欲"等一系列相关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穆旦 野力 再生 重铸 现代主体
原文传递
星期制度传入近代中国的时空哲学分析
12
作者 高佩 《科学.经济.社会》 2018年第2期33-39,45,共8页
星期,是生活世界中普遍使用的时间单位;星期制度,则是现代社会组织中人们习以为常并自觉遵循的惯例。星期制在中国传入和普及所具有的特殊意义,既显现在它的传入方式上,又显示在它最终造成的效果上。历史事实的描述和社会制度与功能的分... 星期,是生活世界中普遍使用的时间单位;星期制度,则是现代社会组织中人们习以为常并自觉遵循的惯例。星期制在中国传入和普及所具有的特殊意义,既显现在它的传入方式上,又显示在它最终造成的效果上。历史事实的描述和社会制度与功能的分析,有助于把握星期制的起源和它传入中国前后的三种形态:作为信徒的宗教制度,作为主权国家交往的外交制度,作为人们内化于身心的日常制度。借助租界"异空间"的哲学分析,才能够理解星期制这一舶来品,无论社会是否实际地按照它的节律来组织,它都已经将"工作-休息"二分的句法写入了中国,并将延续它生产"现代主体"的效果:严肃、理性、分化、统一,却又游戏、感性、聚集或杂烩。星期制内化后发展至今,关系到新的、更为复杂的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期制 时间 异空间 现代主体
下载PDF
生态理性再启蒙视野下“天人合一”双创理路探索
13
作者 陈思敏 《云梦学刊》 2020年第6期93-98,共6页
现代主体生态理性再启蒙应植根于生活。"天人合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范畴之一,富含主体生活境遇中的生态理性和智慧,对基于生命健康与安全、生产劳动空间与实践、富有美学意涵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之上的主体生态理性再启蒙... 现代主体生态理性再启蒙应植根于生活。"天人合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范畴之一,富含主体生活境遇中的生态理性和智慧,对基于生命健康与安全、生产劳动空间与实践、富有美学意涵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之上的主体生态理性再启蒙有特殊意义。"天人合一"应植根主体生活,在主体唯物辩证生态观、生命健康安全观、环境正义伦理观、绿色生产劳动观、绿色生活美学观等生态理性的再启蒙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主体 生态理性 再启蒙 天人合一 双创
下载PDF
论现代主体自由的局限
14
作者 杜早华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45-49,94,共5页
现代主体将自身看作是与外部世界对立的抽象实体,从而将自由理解为自我保存。自由是衡量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的重要尺度,但不是生命、生活的全部。脱离生活世界谈论和固守抽象的自由必然陷入悖论,从而导致生命价值、生活意义的贬损和消... 现代主体将自身看作是与外部世界对立的抽象实体,从而将自由理解为自我保存。自由是衡量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的重要尺度,但不是生命、生活的全部。脱离生活世界谈论和固守抽象的自由必然陷入悖论,从而导致生命价值、生活意义的贬损和消解。现实自由的根基在于生活世界,它必然以生活世界为旨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主体 自由 生命价值 生活世界
下载PDF
关于构建中国边疆学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32
15
作者 周伟洲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9,共9页
本文将中国边疆学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时期。认为在21世纪至今第三个时期的第二个阶段现代中国边疆学的构建已初见成效,国内学者对中国边疆学科的定义、内涵、架构及研究方法已基本达成共识,只是对历史上中国的边疆有不同的认识。在此... 本文将中国边疆学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时期。认为在21世纪至今第三个时期的第二个阶段现代中国边疆学的构建已初见成效,国内学者对中国边疆学科的定义、内涵、架构及研究方法已基本达成共识,只是对历史上中国的边疆有不同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作者针对目前构建现代中国边疆学迫切需要做的工作提出了七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边疆学 学科建设 思考与建议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图书馆学为什么没有被建构为一门成熟的现代学科——中国古代图书馆学学科建设研究之一 被引量:13
16
作者 傅荣贤 李满花 +2 位作者 刘伟 郑建华 李海晨 《山东图书馆季刊》 2009年第1期13-16,共4页
下述三大学术旨趣,导致中国古代图书馆学迄今没有被建构为一门成熟的现代学科。第一,将理论论域局限于分类编目的技术层面,使得除此之外的其他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思想智慧逸出了人们的学术视野。第二,庸俗地看待历史时间的演进,认为"... 下述三大学术旨趣,导致中国古代图书馆学迄今没有被建构为一门成熟的现代学科。第一,将理论论域局限于分类编目的技术层面,使得除此之外的其他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思想智慧逸出了人们的学术视野。第二,庸俗地看待历史时间的演进,认为"古代"藏书楼不能等同于"现代"图书馆,从而在研究主体上缺失正确的指谓。第三,满足于知性研究,从而对古代图书馆学的学科精神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反思前贤时所走的弯路与不足,有助于我们扬长避短,在建构中国古代图书馆学的学术征程中迈出坚实的一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图书馆学 学科建设 现代学科
下载PDF
哲学视域下审美样式演化的历史与逻辑
17
作者 陆玉胜 张敬畏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1-24,共14页
审美样式经历了模仿美、典型美、超理性美、实践美等四种发展类型。模仿美包括形式美和象征美;典型美包括本质美和理想美;超理性美包括意境美、显隐美和生活美;实践美包括生产美和劳动美。这四类审美样式对应的哲学基础,依次为古代主客... 审美样式经历了模仿美、典型美、超理性美、实践美等四种发展类型。模仿美包括形式美和象征美;典型美包括本质美和理想美;超理性美包括意境美、显隐美和生活美;实践美包括生产美和劳动美。这四类审美样式对应的哲学基础,依次为古代主客未分的哲学、近代主客二分的意识哲学、现代主客合一的语言哲学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审美样式的本质是社会存在。不同哲学视域下的审美样式对应着不同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等社会存在形态。考察哲学视域下审美样式演化的历史与逻辑,能够给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审美样式的养成提供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样式 古代主客未分的哲学 近代主客二分的意识哲学 现代主客合一的语言哲学 历史唯物主义
下载PDF
论党内法规学的学科独立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俊杰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CSSCI 2022年第6期120-127,共8页
从理论上论证党内法规学实质上已经符合现代学科独立的标准,能够汇聚学界共识,落实《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的部署,为早日实现党内法规学的学科地位奠定良好基础。在传统学科范式下发展出来的学科独立标准主要是“内外双重... 从理论上论证党内法规学实质上已经符合现代学科独立的标准,能够汇聚学界共识,落实《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的部署,为早日实现党内法规学的学科地位奠定良好基础。在传统学科范式下发展出来的学科独立标准主要是“内外双重标准说”,但这一观点不能适应党内法规学等新兴学科的发展要求,对由社会需要主导学科形成的交叉学科应当采取集合内外双重标准优势的“新内外双重标准说”。依据这一学说进行判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党内法规学形成了系统完善的内在理论体系,外在的制度支撑已颇具规模,具备独立学科的特征,符合现代学科范式下学科独立标准的各项要求,党内法规学已经实现实质独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内法规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 学科独立 现代学科范式
原文传递
返回人的现实世界——马克思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的共同取向
19
作者 刘会强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第4期1-4,共4页
自黑格尔以后,笛卡尔开创的近代主体哲学受到批判,取而代之的是建基于生活世界的当代哲学。从哲学存在论的角度看,马克思创立的新哲学与当代哲学在基本取向上是相同的,马克思哲学属于当代哲学的范畴,而非近代哲学。
关键词 当代哲学 马克思哲学 当代西方哲学 近代哲学 现实世界 存在论 黑格尔 开创 创立 取向
下载PDF
由“是女人”向“生成女人”的跨越——一种女性主体的欲望化和去本质化思考 被引量:3
20
作者 程党根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6-61,共6页
"生成"(becoming)是德勒兹用来区分分子(molecular)和克分子实体(molar entity)、少数主义者(minoritarian)和多数主义者(majoritarian),横越和重新调整克分子的"统一性"的一个概念;"生成女人"(be-coming... "生成"(becoming)是德勒兹用来区分分子(molecular)和克分子实体(molar entity)、少数主义者(minoritarian)和多数主义者(majoritarian),横越和重新调整克分子的"统一性"的一个概念;"生成女人"(be-coming-woman)则是他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后现代女性主体概念。德勒兹所说的生成的女人,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女人,也不是现代女性主义哲学话语中的女性主体,因为它们都是"是女人"(being-woman),是克分子实体。"生成女人"由"柔韧的分割线"和"逃逸线"构成,它逃离男人和女人这两个克分子实体,拒不承认、认同或者仿效作为克分子实体的"是女人"。"生成女人"作为新的后女性主体,确立的不是某种如男性主体那样的实体式的主体,而是一个主体化过程。它从两个方面实现了女性主体观突破:一是使女性主体欲望化和身体化,二是使身体、性别身份去本质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勒兹 生成女人 是女人 后女性主体 欲望 去本质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