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东北侧地区干湿年夏季环流异常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俞亚勋 王宝灵 +1 位作者 谢金南 董安祥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1年第1期103-112,共10页
使用NCEP/ NCAR 1968~ 1997年 6~8月平均再分析全球网格点资料以及同期青藏高原东北侧17站夏季总降水量观测资料,对青藏高原东北侧典型干湿年夏季平均的大尺度环流场和物理量场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青藏... 使用NCEP/ NCAR 1968~ 1997年 6~8月平均再分析全球网格点资料以及同期青藏高原东北侧17站夏季总降水量观测资料,对青藏高原东北侧典型干湿年夏季平均的大尺度环流场和物理量场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青藏高原东北侧夏季干湿年形成的原因和机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侧区域干湿年夏季对应的大尺度环流场和有关物理量场差异明显,最后给出了青藏高原东北侧夏季干湿年的物理图像,为短期气候预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夏季 干湿年 大气环流 降水量 涡度场 散度场
下载PDF
青藏高原气象学的研究进展和问题 被引量:47
2
作者 钱正安 焦彦军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7年第3期207-216,共10页
分高原天气学、高原气候学、高原及邻近地区的大气环流、以及高原数值预报和模拟四方面简要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也兼及国外)青藏高原气象学的主要进展,也提出今后研究中应注意的有关问题。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象学 气候学 大气环流 数值预报
下载PDF
黔西北山地气候与喀斯特植被分布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刘崇欣 谢永贵 +2 位作者 卢伟清 毕宁 吴春平 《林业调查规划》 2008年第4期41-45,共5页
通过对黔西北地区的植被调查和山地气候分析,认为温度是决定植物分布的主要条件,年降雨量及其在季节中的分配决定着植被类型的分布;该区的植被具次生性强、过渡性明显、多样性丰富的特征;植物的分布和生长与环境条件很密切,不同植物种... 通过对黔西北地区的植被调查和山地气候分析,认为温度是决定植物分布的主要条件,年降雨量及其在季节中的分配决定着植被类型的分布;该区的植被具次生性强、过渡性明显、多样性丰富的特征;植物的分布和生长与环境条件很密切,不同植物种类生长在不同的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分布 植被类型 山地气候 温度 降水量 黔西北地区
下载PDF
2007年高原山地气象研究暨西南区域 气象学术交流会在昆明召开
4
作者 高文良 徐渝江 《四川气象》 2007年第3期F0004-F0004,共1页
关键词 高原气象学 学术交流会 高原山地 南区 科学研究所 中国气象局 昆明 气象学会
下载PDF
达拉特旗树林召镇降水气候特征分析
5
作者 郑晓艳 杨泽龙 《乡村科技》 2020年第21期119-120,共2页
本文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树林召镇一般气象站40年(1978—2017年)降水观测资料的月、年以及量级的变化分析发现,树林召镇的降水年际变化规律不明显,全年总降水的75%集中在6—9月。这个时段是作物的用水关键期,降雨量直接影响作物... 本文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树林召镇一般气象站40年(1978—2017年)降水观测资料的月、年以及量级的变化分析发现,树林召镇的降水年际变化规律不明显,全年总降水的75%集中在6—9月。这个时段是作物的用水关键期,降雨量直接影响作物生长。大雨主要集中出现在6—8月,暴雨集中在七八月,并以8月出现次数最多。七八月是树林召出现大到暴雨的主要时段,也是当地防范洪涝灾害的重要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气候特征 达拉特旗
下载PDF
青藏高原科学试验(TIPEX)介绍 被引量:3
6
作者 徐祥德 《中国科技信息》 1998年第Z2期95-95,共1页
60-70年代的一系列气候事件:非洲连续5年的严重干旱,厄尔尼诺导致全球气候反常,美国的严寒等,敲响了气候变化的警钟:人类自身的活动,已经造成温室气体的增加和高空臭氧层的破坏。1966年4月,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 60-70年代的一系列气候事件:非洲连续5年的严重干旱,厄尔尼诺导致全球气候反常,美国的严寒等,敲响了气候变化的警钟:人类自身的活动,已经造成温室气体的增加和高空臭氧层的破坏。1966年4月,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联盟的大气科学委员会决定:定期开展全球大气试验,集中一段时间,动员各种手段进行全球观测,诊断大气环流状况。并建议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科学试验 TIPEX 全球气候变化 全球大气 物理过程 高原气象 厄尔尼诺 温室气体 气候事件
下载PDF
Pollen records and time scale for the RM core of the Zoige Basin, northeastern Qinghai-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12
7
作者 SHENCaiming TANGLingyu +2 位作者 WANGSumin LIChunhai LIUKam-biu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5年第6期553-562,共10页
A continuous pollen record from the Zoige Basin in the northeastern Qinghai-Tibetan Plateau not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on the vegetation and climate changes during the last two glacial/interglacial cycles, but also... A continuous pollen record from the Zoige Basin in the northeastern Qinghai-Tibetan Plateau not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on the vegetation and climate changes during the last two glacial/interglacial cycles, but also gives proof to establish the time scale of the upper 60 m of the RM core. Subalpine spruce-fir forests colonized the Zoige Basin during the interglacials and interstadials, implying warm and wet climate conditions. Alpine periglacial desert or dry desert may have existed during the penultimate glacial and the last glacial maxima, respectively. Alpine sedge meadow dominated the landscape during MIS 4. The MIS 3 is punc- tuated by a number of stadials similar to those documented in the Guliya and GISP2 ice cores, as indicated by repeated rise and fall of subalpine spruce-fir forests. Our pollen re- cord reveals a regional climate history similar to those from the neighboring sites, including the Arabian Sea and the Guliya ice core, and thus supports the notion that the Qing- hai-Tibetan Plateau acts as an important link between cli- matic events in the North Atlantic realm and the Asian mon- soon doma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粉 时标 青藏高原 气候 放射性碳法 温度 季候风
原文传递
The bulk transfer coefficients and surface fluxes on the western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13
8
作者 Guoping Li Tingyang Duan Yuanfa Go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0年第13期1221-1226,共6页
On the gradient observational data of the atmospheric surface layer from September 1997 to December 1998 collected by two sets of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 (AWS) installed in Gaize and Shiquanhe on the western Tibetan... On the gradient observational data of the atmospheric surface layer from September 1997 to December 1998 collected by two sets of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 (AWS) installed in Gaize and Shiquanhe on the western Tibetan Plateau, mean surface roughness lengths at the two stations above are determined to be 2.7 and 2.9 cm, respectively. The bulk transfer coefficients each day are computed by the profile-flux method, means of the bulk transfer coefficient for momentum (i.e. drag coefficient) in 1998 are 4.83×10-3 and 4.75×103 at the two stations. The surface fluxes of momentum, sensible heat and latent heat each day are further estimated by the bulk formulas, annual mean of these fluxes is 3.4×10-2 and 1.8×102N/m2, 73.1 and 67.2 W/m2, 15.4 and 2.9 W/m2, respectively. The diurnal and seasonal variations are obtained by a composite method and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heat transfers between land and atmosphere, plateau monsoon and plateau rain season are also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STERN TIBETAN PLATEAU AWS data SURFACE ROUGHNESS length BULK transfer coefficient SURFACE flux.
原文传递
念青唐古拉山西段高海拔陆—气系统水热特征 被引量:4
9
作者 谢健 刘景时 +3 位作者 杜明远 康世昌 贾书刚 王忠彦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1-158,共8页
利用实测的念青唐古拉山脉南坡海拔4800m和5333m,以及北坡5400m的土壤温、湿度和地表气温一年的数据,对该地区水热特征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地、气温差冬季大夏季小,且相对邻近地区偏大。同时地温与气温有良好相关,但随深度增加,相关... 利用实测的念青唐古拉山脉南坡海拔4800m和5333m,以及北坡5400m的土壤温、湿度和地表气温一年的数据,对该地区水热特征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地、气温差冬季大夏季小,且相对邻近地区偏大。同时地温与气温有良好相关,但随深度增加,相关系数减小。土壤热力梯度的方向低海拔由下而上,高海拔则相反。土壤湿度高海拔略大于低海拔,干季和湿季分别受冻融过程和印度洋季风降水影响。高海拔冻结期比低海拔长3~4个月,其下层土壤湿度在冻融交替期表现一个剧烈的跃变现象。念青唐古拉山南、北坡海拔相近区域相同层位土壤温度差异在0~8℃之间。南坡土壤温度年平均高于北坡3~4℃。南坡冻结比北坡晚而融化比北坡早,上层土壤湿度南坡小于北坡,而下层土壤湿度南坡大于北坡,南北坡水热过程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青唐古拉 高海拔山地 陆—气系统 土壤温度 土壤湿度 水热特征
原文传递
记高原气象学研究和黑河实验忆一代宗师叶笃正先生
10
作者 胡隐樵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I0001-I0004,共4页
得知噩耗,悲痛万分。中国现代气象学主要奠基人之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世界气象组织WMO最高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叶笃正院士,于2013年10月16日在北京逝世。继竺可桢、赵久章、顾震潮、陶诗言、谢义炳等开国... 得知噩耗,悲痛万分。中国现代气象学主要奠基人之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世界气象组织WMO最高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叶笃正院士,于2013年10月16日在北京逝世。继竺可桢、赵久章、顾震潮、陶诗言、谢义炳等开国一辈气象学家后,又一位在国际上最具影响的中国现代气象学巨星坠落。使我们周围许多同仁追忆这位我国现代气象学宗师的教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气象学 叶笃正 黑河实验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中国科学院 世界气象组织 自然科学 气象学家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侧“雅安天漏”旱涝年降水特征 被引量:6
11
作者 周秋雪 李跃清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2年第2期1-9,共9页
利用四川省雅安市1951~2008年逐日降水资料和1969~2000年逐小时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青藏高原东侧雅安地区4个典型旱年和4个典型涝年的降水量、降水频率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雅安旱年的平均年降水量为1242.9mm,涝年的平均... 利用四川省雅安市1951~2008年逐日降水资料和1969~2000年逐小时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青藏高原东侧雅安地区4个典型旱年和4个典型涝年的降水量、降水频率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雅安旱年的平均年降水量为1242.9mm,涝年的平均年降水量比旱年多1010mm。旱年汛期降水量占旱年降水总量的70.4%,涝年汛期降水量超出旱年一倍,且占涝年降水总量的81.1%。旱、涝年降水量的季节变化明显,且涝年的季节差异更加显著;雨强与降水量的季节变化相似,夏季达到最大,且旱、涝年年雨强和汛期雨强的差异很明显;旱、涝年之间的雨日差异要小的多,季节差异也不突出。旱、涝年降水量和雨日的最大值、最小值出现月份不同,旱年降水量7月最多、1月最少,而涝年降水量8月最多、12月最少。另外,旱、涝年白天、夜间的月降水量和月雨日最大值出现时间不同,并且不同降水强度,旱、涝年降水量和雨日的逐月变化也有较大差异;旱、涝年降水日变化与夜雨特征都突出,但夜间降水量和频次远远大于白天。旱、涝年降水量和频次的最大值、最小值出现时间有差异,旱年最大小时降水量在01时,最小在14时。涝年夜间小时降水量为双峰结构,最大小时降水量在23时,另一最大值在03时,最小在16时。旱年和涝年最大小时降水频次均出现在00时,最小分别出现在14时和15时。并且,降水量和频次从谷值到峰值的增加速率超过了从峰值到谷值的衰减速率;进一步分析发现,随着降水强度的增加,其夜间降水量越容易出现多峰值的波动,且旱、涝年夜间降水量和频次的差值也越明显。其中,旱年中雨和大雨降水量和频次高于涝年,但涝年暴雨降水量和频次远高于旱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安天漏 旱涝年 降水量 雨日 多时间尺度
下载PDF
珠穆朗玛峰登山气象条件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胡初阳 次旦巴桑 +2 位作者 朗珠次旦 代华光 赤曲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14年第3期29-34,共6页
利用珠穆朗玛峰地区定日气象站1959—2009年气象探测资料,分析了珠穆朗玛峰地区的降水、气温、高空风等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并重点总结珠穆朗玛峰地区主要登山期(春季)成功登顶的天气、气候背景及大气环流形势。结果表明,5月500 hPa环流中... 利用珠穆朗玛峰地区定日气象站1959—2009年气象探测资料,分析了珠穆朗玛峰地区的降水、气温、高空风等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并重点总结珠穆朗玛峰地区主要登山期(春季)成功登顶的天气、气候背景及大气环流形势。结果表明,5月500 hPa环流中高纬度为宽广的低值区,乌拉尔山地区基本维持长波槽或低值中心,咸海—里海和贝加尔湖附近多存在脊区;伊朗高压偏北且东伸至印度半岛,印度副热带高压与咸海、里海附近高压脊同位相叠加且北抬加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维持在中南半岛以西;孟加拉湾、印度半岛低槽或低压中心建立,高原南部南支槽不明显;东亚大槽偏强、偏东。对应西藏高原和珠穆朗玛峰地区降水偏弱等特征,5月是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最佳时机,且20时至凌晨之间更适合登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穆朗玛峰 登山 环流 高空风
下载PDF
蒙古高原地面风、压、温场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8
13
作者 汤懋苍 高晓清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21-128,共8页
对蒙古国40个气象站1961—1990年平均压、风、温资料作了分析,其结果表明:①冬季地形“中脊线”东西两侧的气候截然不同。西侧自由大气的暖平流很少触到地面,中小型地形的热力差异明显:气压场上为“多中心”,相应的盛行... 对蒙古国40个气象站1961—1990年平均压、风、温资料作了分析,其结果表明:①冬季地形“中脊线”东西两侧的气候截然不同。西侧自由大气的暖平流很少触到地面,中小型地形的热力差异明显:气压场上为“多中心”,相应的盛行风场为多种多样;东侧为冷平流,可触及地面,中小型地形的热力差异不明显,气压场为相对少变,山脉影响一般形成不了闭合中心,西北风占绝对优势。不同地形坡向间温度差异较小。②夏季,高空控制气流(行星西风)减弱,“中脊线”以东的各地形性气压中心得以发展,向风面为高压(或脊)、背风面为低压,其中“色得格低压”和“克鲁伦河低压”为统流低压,而“呼伦贝尔低压”和“浑善达克低压”为背风下沉低压,干燥少雨成为沙漠区。夏季河套灌区近地层为一高压,其成因与人工灌溉关系极大。气温可用地理要素较好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高原 地面风 气压 温场 基本特征
下载PDF
环境监测在当前水及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的作用
14
作者 赵全 张霄 《区域治理》 2023年第16期124-126,共3页
为了优化大气污染防治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效果,需要在污染防治阶段进行环境监测方式的运用,借此来充分掌握环境变化的具体情况,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性发展。通过分析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现状以及环境监测在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防治工作中... 为了优化大气污染防治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效果,需要在污染防治阶段进行环境监测方式的运用,借此来充分掌握环境变化的具体情况,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性发展。通过分析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现状以及环境监测在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防治工作中的具体应用,或可制定出更具有可行性的环境监测技术优化策略,推动环境监测工作的全面完善与改革,让大气污染防治和水污染防治工作更上一层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监测 大气污染 水污染 防治工作
下载PDF
贺兰山区气候若干问题 被引量:19
15
作者 许朝斋 林之光 汪奕琮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71-176,共6页
本文主要利用宁夏区农业厅和区气象局气候资料中心于1985年3月,组织的贺兰山中部剖面考察期间11个气象站点的观测资料,在国内首次对贺兰山的气候特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本文主要阐述了贺兰山东麓的冷湖效应,东坡磷矿点典型的山谷风... 本文主要利用宁夏区农业厅和区气象局气候资料中心于1985年3月,组织的贺兰山中部剖面考察期间11个气象站点的观测资料,在国内首次对贺兰山的气候特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本文主要阐述了贺兰山东麓的冷湖效应,东坡磷矿点典型的山谷风现象,雨季的最大降水高度,以及研究确定了剖面上西坡日照百分率随高度的真实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 冷空气潮 山谷风 日照 气候
下载PDF
近58a来玉树站气温变化特征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传辉 周顺武 李慧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0年第2期6-11,共6页
根据青海省玉树站近58 a(1951~2008年)的逐月气温资料,利用线性回归、小波分析、M ann-Kendall法和S/R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该站春、夏、秋、冬季及年平均气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58 a来玉树站各季节和年平均气温均经历了先降后... 根据青海省玉树站近58 a(1951~2008年)的逐月气温资料,利用线性回归、小波分析、M ann-Kendall法和S/R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该站春、夏、秋、冬季及年平均气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58 a来玉树站各季节和年平均气温均经历了先降后升的阶段,整体呈现出上升趋势,其中春季气温上升最快的阶段出现在20世纪80到90年代,其它季节和年平均气温出现在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2)各季及年平均气温普遍具有准5 a的年际振荡;3)各季和年平均气温突变普遍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4)根据S/R分析得出,未来一段时期玉树站气温依旧保持增暖趋势,尤其在秋、冬季的增温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 气温 趋势 线性回归 小波分析 MANN-KENDALL S/R分析
下载PDF
中天山北坡山区近30a气候变化特征 被引量:12
17
作者 万瑜 曹兴 +2 位作者 崔玉玲 宫恒瑞 贾健 《干旱气象》 2012年第4期575-582,共8页
利用中天山北坡山区的3个测站1981~2010年的逐月平均气温、降水资料,运用线性回归分析、小波分析、Mann-Kendall突变分析等方法,对中天山北坡山区近30 a来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周期特征、突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气温、降水量... 利用中天山北坡山区的3个测站1981~2010年的逐月平均气温、降水资料,运用线性回归分析、小波分析、Mann-Kendall突变分析等方法,对中天山北坡山区近30 a来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周期特征、突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气温、降水量均呈波动上升,中、高山带气温线性倾向率分别为0.74℃/10 a、0.60℃/10 a,降水量线性增加率为12.9 mm/10 a、39.0 mm/10 a,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降水增加尤为显著;秋季增暖趋势显著,冬季增暖速率最小,秋季增暖对全年的贡献率最大;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高山带4季降水量均呈增加态势,夏季增加显著,而中山带夏季、秋季降水量呈弱的负趋势。中山带在2001年发生显著性的增温突变,而降水为波动性的变化过程,未出现显著的突变年份。气温、降水量存在3 a高频振荡周期以及6~7 a准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天山 山区 气候 特征 突变
下载PDF
巴山山地的气候特点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兆元 董亚非 +1 位作者 吴素良 黄华贵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311-320,共10页
本文在1981年气候考察观测的基础上,应用1951—1980年,31—33°N范围内的台站资料,分析了巴山山地温度、湿度、降水、风速以及雾和日照等的垂直变化特点,并根据各种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统一订正到500m高度上,绘出其水平分布图,以消... 本文在1981年气候考察观测的基础上,应用1951—1980年,31—33°N范围内的台站资料,分析了巴山山地温度、湿度、降水、风速以及雾和日照等的垂直变化特点,并根据各种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统一订正到500m高度上,绘出其水平分布图,以消除山区地形海拔高度的影响,更清楚地看出巴山南北气候的差异,为巴山农业、林业多种经营的发展提供气候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 山地 巴山
下载PDF
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的观测基础 被引量:28
19
作者 李跃清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1年第3期77-82,共6页
本文围绕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的观测需求,从高原气象科学技术问题、高原气象前期科学试验、高原气象观测设计与站网布局等方面,分析了发展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气象综合观测系统的重要意义、技术关键和重点目标,提出了观测系统的... 本文围绕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的观测需求,从高原气象科学技术问题、高原气象前期科学试验、高原气象观测设计与站网布局等方面,分析了发展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气象综合观测系统的重要意义、技术关键和重点目标,提出了观测系统的布局思路和建设方案,为我国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提供观测基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科学试验 观测系统布局
下载PDF
凉山州北部近50年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郑自君 梁星星 +4 位作者 王建嫱 莫芳 刘康平 李家川 范亚辉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32期250-255,共6页
利用凉山州北部(甘洛、越西、冕宁、喜德四站)1961—2010年降水量资料,采用一元线性回归、趋势分析、Mann-Kendall法等方法,研究分析了凉山州北部近50a降水变化趋势和特征。结果表明:(1)近50年来降水量呈上升增加趋势,变化倾向率最大为3... 利用凉山州北部(甘洛、越西、冕宁、喜德四站)1961—2010年降水量资料,采用一元线性回归、趋势分析、Mann-Kendall法等方法,研究分析了凉山州北部近50a降水变化趋势和特征。结果表明:(1)近50年来降水量呈上升增加趋势,变化倾向率最大为38.7mm/10a(通过了α=0.05显著性检验);(2)从年降水变率变化趋势分析中发现,近50年旱少涝多(仅甘洛在1972年出现一次干旱);(3)暴雨次数随着年代的推移整体呈增多趋势,并且由北向南明显增多;(4)通过对降水量进行M-K检验,甘洛、越西、喜德站检测出了突变,均有增多的趋势的突变,其中甘洛突变增多趋势十分显著,冕宁没有检测出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凉山北部 降水 变化倾向率 降水变率 M-K突变 气候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