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株新型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GJWA3的脱氮性能及定量检测 被引量:13
1
作者 苏兆鹏 李赟 +4 位作者 潘鲁青 何子岩 刘丽平 窦乐 张梦宇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41-50,共10页
从水产养殖水体中分离出一株具有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能力的菌株Halomonas sp.GJWA3,该菌株在单一氮源条件下(10 mg·L^(-1))对NH_(4)^(+)-N、NO_(2)^(-)-N和NO_(3)^(-)-N的48 h去除率分别为96.44%、99.42%和78.27%,氮平衡分析结果... 从水产养殖水体中分离出一株具有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能力的菌株Halomonas sp.GJWA3,该菌株在单一氮源条件下(10 mg·L^(-1))对NH_(4)^(+)-N、NO_(2)^(-)-N和NO_(3)^(-)-N的48 h去除率分别为96.44%、99.42%和78.27%,氮平衡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能够去除水体中大部分无机氮。该菌株在pH为7.0~8.5、温度为25~35℃、C/N为10~20、盐度为24~40条件下表现出优良的NH_(4)^(+)-N、NO_(2)^(-)-N去除能力。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建立菌株GJWA3的定量方法,定量范围为1×10^(4)~1×10^(8) CFU·mL^(-1),线性相关性为R2=0.9572,通过此方法检测到该菌株在实际养殖水和废水中均能保持较高丰度,同时其48 h对TN的去除率分别为49.01%和62.48%。安全性实验表明,该菌株无溶血作用,且对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有较高的生物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菌株GJWA3具有优异的脱氮能力、良好的水产养殖环境适应性和应用安全性,可在养殖水处理领域进行实际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单胞菌 异养硝化 好氧反硝化 定量检测 水产养殖
下载PDF
对虾肠道中产蛋白酶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其产酶特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宋梦思 潘鲁青 +1 位作者 黄飞 高烁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8-67,共10页
本文对从健康的凡纳滨对虾、日本囊对虾肠道中初步分离得到的58株菌进行产蛋白酶能力测试,筛选得到产酶能力较强的3株菌,经生理生化和16S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为蜡样芽孢杆菌(SDMG9)、沙福芽孢杆菌(SDVG4)及蜡样芽孢杆菌(SQVG9)。生长... 本文对从健康的凡纳滨对虾、日本囊对虾肠道中初步分离得到的58株菌进行产蛋白酶能力测试,筛选得到产酶能力较强的3株菌,经生理生化和16S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为蜡样芽孢杆菌(SDMG9)、沙福芽孢杆菌(SDVG4)及蜡样芽孢杆菌(SQVG9)。生长及产酶条件优化表明菌株SDMG9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8-40℃、pH为5.5-6.5、盐度为0-20,最适产酶温度为28℃、pH为9.5、盐度为0;菌株SDVG4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8-40℃、pH为5.5-8.5、盐度为10-20,最适产酶温度为40℃、pH为5.5、盐度为10;菌株SQVG9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8-40℃、pH为6.5-8.5、盐度为0-20,最适产酶温度为28℃、pH为7.5、盐度为10。经溶血试验与药敏试验检测表明三株菌均无显著溶血圈且所含耐药因子较少,不具备潜在的致病性,为后续对虾肠道益生菌的筛选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虾 肠道 菌株 蛋白酶 酶学特性
原文传递
中草药对凡纳滨对虾生理功效与安全评价的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黄辉 潘鲁青 宋梦思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6-153,共8页
本文研究了中草药对凡纳滨对虾的生理功效和安全性评价。实验将基础饲料作为对照组饲料,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1%黄芪多糖、0.1%黄芪多糖+0.05%大蒜素、0.1%绿原酸、0.1%绿原酸+0.05%大蒜素作为四种实验组饲料(G1-G4),养殖凡纳滨对虾2... 本文研究了中草药对凡纳滨对虾的生理功效和安全性评价。实验将基础饲料作为对照组饲料,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1%黄芪多糖、0.1%黄芪多糖+0.05%大蒜素、0.1%绿原酸、0.1%绿原酸+0.05%大蒜素作为四种实验组饲料(G1-G4),养殖凡纳滨对虾21d,再进行7d攻毒实验。结果表明:3种中草药配方对凡纳滨对虾血细胞数量、吞噬率、血浆抗菌活力和总抗氧化能力影响显著(P<0.05),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G1、G2处理组对虾血细胞数量6d后显著高于对照组,G3、G4处理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各处理组血细胞吞噬率、血浆抗菌活力分别于10d、3d后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除G1处理组外,各处理组血浆总抗氧化能力10d后显著高于对照组,之后各指标均保持稳定;攻毒7d后,各处理组对虾累积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累积死亡率为G4<G2<G3<G1<对照组。各处理组血浆谷丙转氨酶(GTP)和谷草转氨酶(GOP)活性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G1、G2和G4处理组肝胰腺泡状细胞明显增多,其余与对照组组织结构类似,形态正常。由此可见,3种中草药配方对凡纳滨对虾免疫防御和抗氧化具有明显的增强作用,提高了对虾抵御病原菌能力,并对肝胰腺无毒副作用,以G4(0.1%绿原酸+0.05%大蒜素)配方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草药 凡纳滨对虾 生理功效 安全评价
原文传递
对二甲苯对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的毒性效应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蔺鹏飞 苗晶晶 +2 位作者 潘鲁青 林雨霏 武江越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56-164,共9页
采用急性和28 d慢性暴露试验研究了海洋典型危险化学品对二甲苯对褐牙鲆幼鱼的致死效应和生长抑制效应,并测定了遗传毒性、神经毒性以及免疫毒性效应相关的毒理学评价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对二甲苯对褐牙鲆幼鱼的96 h-LC50为45.7 mg·... 采用急性和28 d慢性暴露试验研究了海洋典型危险化学品对二甲苯对褐牙鲆幼鱼的致死效应和生长抑制效应,并测定了遗传毒性、神经毒性以及免疫毒性效应相关的毒理学评价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对二甲苯对褐牙鲆幼鱼的96 h-LC50为45.7 mg·L^(-1),根据国家环保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规定的化学物质对鱼类毒性分级标准,属于中等毒性,浓度高于2.3 mg·L^(-1)的暴露能显著抑制褐牙鲆幼鱼的生长;4.6和9.2 mg·L^(-1)浓度组观察到对二甲苯暴露28 d后褐牙鲆肝脏中的丙二醛含量与DNA损伤程度显著升高,脑组织中乙酰胆碱酯酶(Ach E)活力被明显抑制;9.2 mg·L^(-1)浓度组暴露28 d后,褐牙鲆幼鱼体内总血细胞数量和溶菌酶活力显著降低。这些结果表明较高浓度的对二甲苯长期作用可导致褐牙鲆幼鱼的氧化胁迫,造成其肝脏毒性损伤并产生神经毒性与免疫毒性。本实验结果为了解对二甲苯对鱼类的毒性作用机制以及对二甲苯的海洋生态风险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二甲苯 褐牙鲆 急性毒性 慢性毒性
下载PDF
莱州湾海洋PAHs污染调查与生物监测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曹云浩 潘鲁青 +1 位作者 孙家伟 李泽远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7-116,共10页
本文在2018年3、5、8、10月份开展了莱州湾PAHs污染调查和生物监测技术研究。结果表明:莱州湾表层沉积物ΣPAHs范围为197.53~575.73 ng/g d.w.,最低为S4站3月份,最高为S2站10月份;四角蛤蜊软体部为73.43~156.39 ng/g d.w.,最低为S4站3月... 本文在2018年3、5、8、10月份开展了莱州湾PAHs污染调查和生物监测技术研究。结果表明:莱州湾表层沉积物ΣPAHs范围为197.53~575.73 ng/g d.w.,最低为S4站3月份,最高为S2站10月份;四角蛤蜊软体部为73.43~156.39 ng/g d.w.,最低为S4站3月份,最高为S2站8月份。表层沉积物、四角蛤蜊软体部中PAHs含量均值均呈现S2>S3>S1>S4的变化趋势。通过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得出鳃丝EROD、SOD、GPx、DNA损伤、LPO和消化盲囊CYP450、EROD、UGT、T-AOC、GPx、DNA损伤、PC、LPO可作为指示莱州湾PAHs污染的现场生物标志物。鳃丝与消化盲囊的IBR分析结果存在差异,鳃丝IBR得分均值呈现S2>S3>S4>S1的趋势,而消化盲囊则为S2>S3>S1>S4。MPI表明S2处于严重污染等级,S3处于轻度污染等级,S1与S4相近处于轻度与良好等级之间,鳃丝、消化盲囊的IBR和MPI结果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其中消化盲囊IBR站点得分均值排序与化学监测结果排序相同,且消化盲囊的指数评价结果与莱州湾沉积物的PAHs含量显著相关。由此可见,综合生物指数分析方法是评估海洋环境污染状况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 多环芳烃 四角蛤蜊 生物标志物 综合生物指数
原文传递
海水小球藻-芽孢杆菌复合体系去除海水养殖中氮磷污染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刘丽平 李赟 +2 位作者 潘鲁青 邱若怡 宋佳琦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3-55,共13页
本研究针对集约化海水养殖引起的氮、磷污染问题,选用海水小球藻(Chlorella sp.)和分离自养殖池塘的芽孢杆菌(Bacillus sp.)SD148BN14构建了一种微藻-细菌复合体系。该复合体系能够去除合成废水中90.66%的总氮和93.04%的总磷,氮、磷去... 本研究针对集约化海水养殖引起的氮、磷污染问题,选用海水小球藻(Chlorella sp.)和分离自养殖池塘的芽孢杆菌(Bacillus sp.)SD148BN14构建了一种微藻-细菌复合体系。该复合体系能够去除合成废水中90.66%的总氮和93.04%的总磷,氮、磷去除性能优于单独使用小球藻或菌株SD148BN14。藻-菌复合体系产生的生物量达0.44 g/L,且复合体系生物量中蛋白质和脂质占比显著高于小球藻生物量中二者占比。小球藻与菌株SD148BN14在细胞生长、光合活性和物质交换等方面表现出以协同为主的相互作用关系。在温度20~35℃、盐度10~40、光照强度4000~16000 lx、pH6~9、碳氮比1~10、氮磷比4~10、氮浓度1~20 mg/L条件下,藻-菌复合体系具有稳定、高效的氮去除能力。使用藻-菌复合体系能够去除实际海水养殖水中92%以上的总氮和总磷,去除实际海水养殖废水中95%以上的总氮和总磷。生物安全性实验初步验证了菌株SD148BN14应用于养殖环境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该海水小球藻-芽孢杆菌复合体系具有优异的氮磷去除性能和生物量生产能力,兼具良好的海水养殖环境适应性,具备治理海水养殖氮磷污染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菌复合体系 小球藻 芽孢杆菌 海水养殖 氮磷去除 生物量
下载PDF
凡纳滨对虾肠道铁载体高产菌株筛选与饲料添加应用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何晶晶 潘鲁青 +1 位作者 张国桃 陈元靖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28-238,共11页
本研究筛选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肠道铁载体高产菌株,并探究了饲料中添加铁载体高产菌株对凡纳滨对虾的生理功效。结果显示,从凡纳滨对虾肠道中筛选出一株铁载体产量高达74.87%的菌株SDVGH3,经鉴定属于泛菌属(Pantoea sp... 本研究筛选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肠道铁载体高产菌株,并探究了饲料中添加铁载体高产菌株对凡纳滨对虾的生理功效。结果显示,从凡纳滨对虾肠道中筛选出一株铁载体产量高达74.87%的菌株SDVGH3,经鉴定属于泛菌属(Pantoea sp.),产生的铁载体属于异羟肟酸型,该菌株无溶血性,对大部分抗生素敏感;优化了该菌株铁载体产量的培养条件:最适温度为28℃,pH为7.5,盐度为0,装液量为10 m L,Fe^(3+)浓度为0.01 mmol/L;采用滤纸片扩散法检测了菌株抑制病原菌的特性,显示能抑制5种凡纳滨对虾致病菌。通过在饲料中添加SDVGH3菌液,凡纳滨对虾增重率和饲料利用率明显升高,血细胞数量、吞噬率和血浆酚氧化酶、抗菌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攻毒后,实验组的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0^(10)CFU/g实验组的死亡率最低,为61.4%;添加10~7 CFU/g SDVGH3菌液处理组,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多样性显著提高,弧菌属(Vibrio sp.)在肠道菌群中所占比例明显下降。研究表明,铁载体高产菌株SDVGH3能明显促进凡纳滨对虾生长、免疫防御能力,增强肠道菌群健康,具有应用于水产养殖中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载体菌株 凡纳滨对虾 肠道菌群 消化酶活性 非特异性免疫
下载PDF
对二甲苯和苯乙烯对海洋微藻生长和光合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吕娜 李赟 +3 位作者 潘鲁青 林雨霏 武江越 苗晶晶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5-91,共7页
为了探讨对二甲苯和苯乙烯对海洋微藻的毒性效应,本研究以三角褐指藻和亚心形扁藻为材料,分别比较了不同浓度的对二甲苯和苯乙烯胁迫对微藻生长以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并计算对二甲苯和苯乙烯对三角褐指藻和亚心形扁藻96hEC50。研究表明... 为了探讨对二甲苯和苯乙烯对海洋微藻的毒性效应,本研究以三角褐指藻和亚心形扁藻为材料,分别比较了不同浓度的对二甲苯和苯乙烯胁迫对微藻生长以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并计算对二甲苯和苯乙烯对三角褐指藻和亚心形扁藻96hEC50。研究表明,对二甲苯和苯乙烯对三角褐指藻和亚心形扁藻生长的抑制呈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对二甲苯和苯乙烯对三角褐指藻96hEC50分别为60.20mg/L和47.82mg/L,对亚心形扁藻的96hEC50值分别为26.49mg/L和85.62mg/L,相比而言,三角褐指藻对苯乙烯敏感,而亚心形扁藻对对二甲苯更为敏感。同时研究还发现,对二甲苯和苯乙烯胁迫下,试验微藻的叶绿素含量均随处理浓度以及处理时间而显著降低。这些结果为评估对二甲苯和苯乙烯对海洋微藻的毒性效应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褐指藻 亚心形扁藻 对二甲苯 苯乙烯 EC50
原文传递
多巴胺对凡纳滨对虾血细胞免疫作用效应途径的研究
9
作者 潘珊珊 潘鲁青 张兰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50-158,共9页
本文通过血细胞体外培养,研究了多巴胺(DA)及多巴胺受体(DARs)拮抗剂对凡纳滨对虾血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和免疫防御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DA及DARs拮抗剂对凡纳滨对虾血细胞内信号通路因子(AC、PLC、cAMP、DAG、PKA、PKC)和免疫防御效应(... 本文通过血细胞体外培养,研究了多巴胺(DA)及多巴胺受体(DARs)拮抗剂对凡纳滨对虾血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和免疫防御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DA及DARs拮抗剂对凡纳滨对虾血细胞内信号通路因子(AC、PLC、cAMP、DAG、PKA、PKC)和免疫防御效应(酚氧化酶原活力、酚氧化酶活力、吞噬率及抗菌活力)影响显著(P <0.05)。在DA作用下血细胞第二信使合成酶(AC、PLC)、第二信使(cAMP、DAG)及蛋白激酶(PKA、PKC)含量显著升高;与DA处理组相比,DARs 1型拮抗剂对血细胞信号通路因子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且表现出剂量效应,而DARs 2型拮抗剂引起AC、cAMP和PKA信号通路因子明显升高,PLC、DAG和PKC信号通路因子无显著变化。DA作用后血细胞酚氧化酶原活力、吞噬率及抗菌活力均显著降低,而胞吐酚氧化酶活力显著升高;与DA处理组相比,DARs 1型拮抗剂对血细胞上述免疫防御效应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且呈剂量效应,而DARs 2型拮抗剂血细胞吞噬活力显著降低,而其他免疫防御效应无显著变化。混合DARs拮抗剂均与1型拮抗剂作用类似。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得出,DA主要通过凡纳滨对虾膜上1型DAR激活AC-cAMP-PKA和PLC-DAG-PKC信号通路调控血细胞吞噬活力、proPO系统和免疫活性因子的胞吐,2型DARs抑制AC-cAMP-PKA信号通路,辅助调控吞噬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胺 凡纳滨对虾 血细胞 信号通路 免疫效应
原文传递
对虾养殖环境脱氮脱硫复合菌的构建与效能分析
10
作者 李梓路 刘畅 +3 位作者 李腾 王俏俏 窦乐 潘鲁青 《渔业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27,共10页
随着对虾集约化养殖的快速发展,由于追求高产量和过量投饲等原因导致养殖水体中氨氮(NH_(4)^(+)-N)、亚硝酸盐氮(NO_(2)^(-)-N)和硫化物污染加重,严重危害对虾生长和生理功能。本研究利用自对虾养殖环境中筛选出的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 随着对虾集约化养殖的快速发展,由于追求高产量和过量投饲等原因导致养殖水体中氨氮(NH_(4)^(+)-N)、亚硝酸盐氮(NO_(2)^(-)-N)和硫化物污染加重,严重危害对虾生长和生理功能。本研究利用自对虾养殖环境中筛选出的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HHVEN1和SDVEA2)和硫氧化菌(GHWS3和GHWS5),成功构建了两种高效脱氮脱硫复合菌NS1-1和NS2-2,并研究其脱氮、脱硫能力。结果显示:复合菌NS1-1对NH_(4)^(+)-N、NO_(2)^(-)-N和硫化物去除率均达到95%以上,NS2-2的去除率分别为90.27%、97.38%和89.62%,且均优于单一菌株;复合菌NS1-1和NS2-2在温度20℃~35℃、碳氮比(C/N) 5~20、盐度20~30和以葡萄糖或琥珀酸钠为碳源的培养条件下均能发挥最大脱氮脱硫效能,两者最适pH范围不同,分别为7.5~8.0和7.0~8.5。复合菌NS1-1和NS2-2在水产养殖尾水中各菌株之间具有良好的共存性,在实际养殖尾水中NH_(4)^(+)-N、NO_(2)^(-)-N、硫化物去除率分别为78.75%、75.09%、79.61%和81.44%、62.68%、72.64%。研究表明,复合菌NS1-1和NS2-2具有高效脱氮脱硫的去除效能和优异的环境适应能力,研究成果为水产养殖环境消除氮、硫污染提供了科学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虾养殖 脱氮脱硫菌株 复合菌 条件优化 效能解析 降解应用
下载PDF
栉孔扇贝鳃细胞原代培养与B[α]P细胞毒性检测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子仙 田依萌 +1 位作者 刘志 潘鲁青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5-112,共8页
本研究优化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鳃细胞制备方法和原代培养条件,采用3种细胞活性检测技术,比较分析了苯并(a)芘(B[α]P)对栉孔扇贝鳃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显示,栉孔扇贝鳃组织在1%青霉素–链霉素(双抗)和庆大霉素消毒10-30 min内... 本研究优化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鳃细胞制备方法和原代培养条件,采用3种细胞活性检测技术,比较分析了苯并(a)芘(B[α]P)对栉孔扇贝鳃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显示,栉孔扇贝鳃组织在1%青霉素–链霉素(双抗)和庆大霉素消毒10-30 min内,原代培养鳃细胞存活率无明显差异。消毒30 min时,镜检无染菌现象,细胞状态良好。胰蛋白酶消化时间对鳃细胞收获量影响显著,在消化15-25 min内,鳃细胞存活率较高,胰蛋白酶的最佳消化时间为25 min。在150-300 g相对离心力作用下,鳃细胞形态和存活率存在明显差异,在150 g时,存活率和细胞完整性较好。添加胎牛血清(5%-20%)在6-12 h内鳃细胞存活率无显著变化,培养24 h时,5%和20%处理组存活率显著下降,10%和15%处理组存活率无明显变化。台盼蓝拒染法细胞活性检测表明,B[α]P对栉孔扇贝鳃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CCK8试剂法得出,仅在16μg/mL最高浓度下,鳃细胞活性受到显著抑制;而中性红比色法显示,鳃细胞毒性作用与B[α]P浓度、染毒时间呈正相关性。研究表明,栉孔扇贝鳃细胞最佳制备方法:消毒30 min、胰蛋白酶消化25 min、相对离心力为150 g、原代培养基添加10%胎牛血清为最佳。同时,中性红比色法可以作为评价B[α]P对栉孔扇贝鳃细胞毒性的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栉孔扇贝 鳃细胞 原代培养 B[α]P 细胞毒性
下载PDF
栉孔扇贝在二噁英胁迫下解毒代谢过程与生物标志物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亚楠 潘鲁青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8-77,共10页
本研究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分别暴露于0、0.001、0.01和0.1μg/L的2,3,7,8-四氯二苯并-对-二噁英(TCDD)中,分别于0、1、3、6、10、15d取消化盲囊样品,初步探究了栉孔扇贝在TCDD胁迫下的解毒代谢过程。结果表明:TCDD对栉孔扇贝Ah... 本研究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分别暴露于0、0.001、0.01和0.1μg/L的2,3,7,8-四氯二苯并-对-二噁英(TCDD)中,分别于0、1、3、6、10、15d取消化盲囊样品,初步探究了栉孔扇贝在TCDD胁迫下的解毒代谢过程。结果表明:TCDD对栉孔扇贝AhR信号通路和解毒代谢关键基因表达均具有显著影响,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各染毒组AhR信号通路和I相、II相、III相代谢关键基因表达在15d内呈峰值变化,于10d达到最大值,其中HSP90、XAP2和ABCB1基因表达量呈现明显剂量效应,GST-microsomal、SULT1B1、UGT和ABCC1、ABCG2基因表达量均为:中浓度组>高浓度组>低浓度组,而且AhR、ABCC1、ABCG2基因表达分别与ARNT、GST-microsomal、UGT和SULT1B1基因表达变化趋势类似。IBR分析表明,解毒代谢关键基因表达在不同时间对TCDD染毒浓度表现出不同的响应水平,ARNT、ABCG2基因表达在各个染毒时间点均具有较高响应程度。由此可见,栉孔扇贝在TCDD胁迫下由AhR信号介导,通过I相、II相、III相连续的代谢完成对TCDD的解毒代谢过程,ARNT、ABCG2基因表达可作为栉孔扇贝在TCDD胁迫下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栉孔扇贝 2 3 7 8-四氯二苯并-对-二噁英 解毒代谢 综合生物标志物
原文传递
栉孔扇贝消化盲囊亚细胞组分分离与鉴定技术
13
作者 陈维 魏守祥 +1 位作者 李禹含 潘鲁青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1-118,共8页
采用匀浆、差速离心、镜检和标志酶测定等方法,研究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消化盲囊亚细胞组分分离与鉴定技术。结果显示,经Hoechst33258染色,在匀浆2min对照组中,观察到大量栉孔扇贝消化盲囊完整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膜完整,... 采用匀浆、差速离心、镜检和标志酶测定等方法,研究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消化盲囊亚细胞组分分离与鉴定技术。结果显示,经Hoechst33258染色,在匀浆2min对照组中,观察到大量栉孔扇贝消化盲囊完整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膜完整,荧光强度较高;在匀浆3、4、5 min实验组中,完整细胞数目逐渐减少,且出现许多形态较小、荧光强度弱、轮廓模糊的细胞碎片。通过血球计数板法得到的细胞破碎结果与上述染色结果一致,随着匀浆时间(2~5 min)的增加,细胞破碎率升高,当匀浆时间达到5 min时,细胞破碎率升至94.24%。利用Hoechst 33258染色栉孔扇贝消化盲囊亚细胞分离组分(S2、C2、C4、S5和C5),镜检发现,C2组分荧光强度最强,荧光颗粒数目多,而其他组分荧光强度弱,且基本观察不到荧光颗粒。由此推测,细胞核主要存在于C2组分中;同时,细胞膜(5’-核苷酸酶)、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细胞质(乳酸脱氢酶)和微粒体(葡萄糖-6-磷酸酶)标志酶活力在其他亚细胞组分中有少量检出,但它们在S2、C4、S5和C5组分中的的标志酶活性比例较高(分别为63.90%、64.89%、77.82%和67.55%)。由此推测,S2、C2、C4、S5和C5分离组分分别为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线粒体和微粒体。本研究成功构建了栉孔扇贝消化盲囊亚细胞组分分离与鉴定技术方法,为贝类生理机制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栉孔扇贝 消化盲囊 亚细胞组分 分离鉴定
下载PDF
三种拟除虫菊酯对毛蚶的急性毒性效应及其物种敏感度分布研究
14
作者 孙策 苗晶晶 +1 位作者 李莉 潘鲁青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33-140,共8页
为探究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对埋栖贝类的毒性作用,本文研究了甲氰菊酯、溴氰菊酯和氯氰菊酯对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幼贝和成贝的急性毒性效应及其物种敏感度分布。研究表明,甲氰菊酯、溴氰菊酯和氯氰菊酯对毛蚶幼贝的96 h半致死浓度(... 为探究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对埋栖贝类的毒性作用,本文研究了甲氰菊酯、溴氰菊酯和氯氰菊酯对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幼贝和成贝的急性毒性效应及其物种敏感度分布。研究表明,甲氰菊酯、溴氰菊酯和氯氰菊酯对毛蚶幼贝的96 h半致死浓度(LC50)值分别为286.5、23.4和17.9 ng·mL^(-1),对成贝的96 h LC50值分别为3931.9、709.5和737.7 ng·mL^(-1),说明相较成贝毛蚶幼贝对3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更敏感。多物种毒性数据比对发现,贝类对3种菊酯的敏感性低于已报道的鱼类和甲壳类,物种敏感度分布模型分析表明,基于保护95%水生生物种类的甲氰菊酯、溴氰菊酯和氯氰菊酯毒性阈值分别为0.20、0.01和0.02 ng·mL^(-1)。研究结果可为我国近海环境中3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使用中的生态风险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 毛蚶 毒性效应 物种敏感度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