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析了国内外2010年至2020年脑电图诊断抑郁症特异性研究的相关文献,总结了该领域研究方向及展望国内外未来研究热点。基于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运用CiteSpace软件对这一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对...本文分析了国内外2010年至2020年脑电图诊断抑郁症特异性研究的相关文献,总结了该领域研究方向及展望国内外未来研究热点。基于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运用CiteSpace软件对这一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对发文数量、国家、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被引文献及期刊进行分析,探索此领域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Web of Science数据库共纳入2 155篇文献。发文最多的机构是多伦多大学,发文最多的国家是美国,中国的发文量占据第三位;热点关键词是焦虑、失调、大脑等。中国知网数据库共纳入529篇文献。其中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热点关键词是脑电信号、事件相关电位、卷积神经网络、精神分裂症等。本研究发现国内外在抑郁症脑电研究领域发展迅速。国际上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探究抑郁患者睡眠时的自发脑电节律特征及非线性动力学参数上。此外,国外对于同步经颅磁刺激和脑电这项技术也很关注,预测未来的研究热点为重性抑郁症患者的脑电诊断机制等基础研究。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发展形式良好,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患者静息态脑电分类及静息态脑电功率谱熵的对照研究上,预测未来的研究热点为抑郁患者并发焦虑症的基础及临床脑电研究。展开更多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前期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数据进行二次分析,评估针刺作为非药物疗法在减少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CSU)患者对应急使用抗组胺药依赖方面的潜力,为CSU的多元化管理提供新的证据。方法:患者随机...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前期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数据进行二次分析,评估针刺作为非药物疗法在减少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CSU)患者对应急使用抗组胺药依赖方面的潜力,为CSU的多元化管理提供新的证据。方法:患者随机分配到针刺组、假针刺组和等待治疗组,并记录了4周治疗期及4周随访期内应急使用抗组胺药的情况。本研究主要评估指标为应急使用抗组胺药的平均天数,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及Tukey HSD多重比较探讨不同时期组间应急使用抗组胺药的平均天数差异。对于组内比较,采用Welch的t检验评估不同时期的差异。非参数Mann-Whitney-U检验进一步验证了组间差异的稳健性。卡方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用于分析治疗组间用药人数的统计学差异。结果:共分析了296名患者的数据。与针刺组相比,等待治疗组在治疗期(0.30,95%CI0.08 to 0.53,P=0.005)和随访期(0.31,95%CI0.12 to 0.50,P<0.001)应急使用抗组胺药的频率增加。组内分析表明,尽管3组应急使用抗组胺药的平均天数有所下降,但这些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与等待治疗组相比,治疗和随访期间接受针刺治疗的患者中应急用药的人数较少(P<0.05)。结论:针刺治疗显示了减轻CSU患者依赖应急用药的潜力,为减少药物负担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非药物治疗选择。展开更多
目的评价针刺干预高血压动物实验研究的偏倚风险与报告质量,分析实验设计、实施与报告中存在的不足,以减少动物实验偏倚风险和提高报告质量。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Web of science、PubMed、Emb...目的评价针刺干预高血压动物实验研究的偏倚风险与报告质量,分析实验设计、实施与报告中存在的不足,以减少动物实验偏倚风险和提高报告质量。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限制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10月8日,由两名研究员根据合格标准独立筛选针刺干预高血压动物的相关实验研究,并使用SYRCLE工具与ARRIVE指南2.0对纳入文献进行偏倚风险与报告质量评价。运用Excel 2019提取数据,根据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纳入79篇针刺干预高血压的动物实验文献,其中有17篇文献与21篇文献分别发表在中文核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和SCI期刊上。SYRCLE评价工具显示,10个条目中有5个条目评估良好,其他条目均存在描述不充分或偏倚风险高的问题。在纳入的79篇文献中,19篇文献的偏倚风险较低,其余研究均存在一定的偏倚风险。ARRIVE指南2.0评价结果显示,38个亚条目中,有19个条目报告良好,而其他条目报告情况均较差。51篇文献的报告质量良好,其余研究报告不充分。结论目前,针刺干预高血压动物实验的偏倚风险较高,报告质量普遍偏低。由于多数重要条目描述不充分,导致实验可重复性和结果转化均受到影响。建议在实验设计和报告过程中参考SYRCLE工具与ARRIVE指南2.0,以提高针刺干预高血压动物实验的规范性与整体质量。展开更多
目的:梳理荨麻疹动物模型研究的实验方法、检测指标及评价方法,为后续荨麻疹的相关研究提供可参考的模型基础。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Web of Science、Embase、PubMed数据库,...目的:梳理荨麻疹动物模型研究的实验方法、检测指标及评价方法,为后续荨麻疹的相关研究提供可参考的模型基础。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Web of Science、Embase、PubMed数据库,以“荨麻疹”“动物模型”为主题词检索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从建库到2022年7月13日。由2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文献的发表时间、文献来源、动物情况、造模方法、造模时间、检测指标等进行提取,建立数据文件,进行定量统计和分析。结果: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116篇,涉及荨麻疹动物实验共计129个,其中中文文献102个、英文文献27个。近3年荨麻疹动物实验研究呈明显上升趋势,文献来源多为学位论文。荨麻疹模型实验动物多为雌雄各半的KM小鼠和SD大鼠,造模方法以被动皮肤致敏模型为主,造模时间多为14~16 d,造模成功指标多以皮肤蓝斑面积、耳肿胀表观指标为主,其他检测指标侧重于皮肤和血清中的病理指标。结论:目前荨麻疹的实验研究虽然日益增多,但目前研究中使用的造模方法存在造模标准不统一、临床吻合度不高等问题。因此该文对荨麻疹动物模型的造模要素及评价标准进行分析,并提出造模时应优先选用SPF级雌雄各半的KM小鼠或SD大鼠,小鼠以6~8周龄为宜,大鼠以8~10周龄为宜;研究的造模方法可考虑将主动、被动致敏模型相结合,但具体的造模时间、致敏次数等造模要素还需进一步探索;模型评价建议包括行为、表观、病理、免疫4个方面。展开更多
背景: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康复领域。目的:阐述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在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和趋势,分析研究发展构架,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2010-01-01/2...背景: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康复领域。目的:阐述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在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和趋势,分析研究发展构架,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2010-01-01/2020-10-07的文献。中文检索词为“神经肌肉电刺激”“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英文检索词为“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MES”。应用CiteSpace V软件对纳入文献的发文量、国家、作者、机构、被引文献及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绘制相应图谱。结果与结论:①最终纳入2453篇相关文献,其中中国知网数据库618篇,Web of Science核心集数据库1835篇。②中国发文量最高的作者是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兰小曼,发文量最高的机构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康复医学科,中国研究关键词以脑卒中、吞咽障碍等词出现频次较高,相互间连线多而紧密;国外发文量最高的作者是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GUILLAUMEY MILLET,发文量最高的机构是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国外研究关键词以“脑卒中、骨骼肌、运动”出现频次较高。③详细分析上述数据后发现,近年来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整体研究热度保持稳定,国际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脑卒中后的功能障碍研究;中国此类研究倾向于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治疗盆底功能障碍以及联合针刺治疗卒中后的吞咽障碍,国际此类研究趋势集中于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对神经肌肉功能的机制探讨以及与磁刺激治疗结合的临床研究。④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针对吞咽功能、盆底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及其的临床应用范围仍有待于未来的进一步研究。展开更多
背景: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无创脑功能活动监测手段,对于脑成像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属于脑科学领域中新的研究热点。目的:以CiteSpace知识图谱为基础,对国际上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相关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共现分析、共...背景: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无创脑功能活动监测手段,对于脑成像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属于脑科学领域中新的研究热点。目的:以CiteSpace知识图谱为基础,对国际上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相关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共现分析、共被引分析和聚类分析,探索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近10年研究概况和目前研究热点,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一定指导。方法:以Web of Science中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收录的2010至2020年间发表的相关文献记录为研究对象,利用CiteSpace软件分别以作者、国家和机构、关键词作为节点进行共现分析,对被引期刊、参考文献进行共被引分析,并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动态前沿演化分析。结果与结论:①共纳入相关文献1734篇;发文最多的作者以FALLGATTER AJ为代表;发文最多的国家为美国、日本、中国;发文最多的机构为蒂宾根大学、德雷塞尔大学、伦敦大学学院;②预测从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角度出发,借助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对不同脑区尤其是额叶皮质区的研究、利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对大脑相关各种机制的探索、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对婴幼儿个体差异的检测以及与其他脑功能成像技术相结合所展开的研究仍旧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热点;③运用CiteSpace对Web of Science中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近10年的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及可视化分析可知,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发展较为迅速;④此次研究相对直观地揭示了可合作的研究者及机构,并对研究热点进行了预测,为日后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研究的选题、发展方向等提供了一定参考。展开更多
文摘本文分析了国内外2010年至2020年脑电图诊断抑郁症特异性研究的相关文献,总结了该领域研究方向及展望国内外未来研究热点。基于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运用CiteSpace软件对这一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对发文数量、国家、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被引文献及期刊进行分析,探索此领域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Web of Science数据库共纳入2 155篇文献。发文最多的机构是多伦多大学,发文最多的国家是美国,中国的发文量占据第三位;热点关键词是焦虑、失调、大脑等。中国知网数据库共纳入529篇文献。其中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热点关键词是脑电信号、事件相关电位、卷积神经网络、精神分裂症等。本研究发现国内外在抑郁症脑电研究领域发展迅速。国际上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探究抑郁患者睡眠时的自发脑电节律特征及非线性动力学参数上。此外,国外对于同步经颅磁刺激和脑电这项技术也很关注,预测未来的研究热点为重性抑郁症患者的脑电诊断机制等基础研究。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发展形式良好,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患者静息态脑电分类及静息态脑电功率谱熵的对照研究上,预测未来的研究热点为抑郁患者并发焦虑症的基础及临床脑电研究。
文摘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前期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数据进行二次分析,评估针刺作为非药物疗法在减少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CSU)患者对应急使用抗组胺药依赖方面的潜力,为CSU的多元化管理提供新的证据。方法:患者随机分配到针刺组、假针刺组和等待治疗组,并记录了4周治疗期及4周随访期内应急使用抗组胺药的情况。本研究主要评估指标为应急使用抗组胺药的平均天数,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及Tukey HSD多重比较探讨不同时期组间应急使用抗组胺药的平均天数差异。对于组内比较,采用Welch的t检验评估不同时期的差异。非参数Mann-Whitney-U检验进一步验证了组间差异的稳健性。卡方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用于分析治疗组间用药人数的统计学差异。结果:共分析了296名患者的数据。与针刺组相比,等待治疗组在治疗期(0.30,95%CI0.08 to 0.53,P=0.005)和随访期(0.31,95%CI0.12 to 0.50,P<0.001)应急使用抗组胺药的频率增加。组内分析表明,尽管3组应急使用抗组胺药的平均天数有所下降,但这些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与等待治疗组相比,治疗和随访期间接受针刺治疗的患者中应急用药的人数较少(P<0.05)。结论:针刺治疗显示了减轻CSU患者依赖应急用药的潜力,为减少药物负担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非药物治疗选择。
文摘目的:梳理荨麻疹动物模型研究的实验方法、检测指标及评价方法,为后续荨麻疹的相关研究提供可参考的模型基础。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Web of Science、Embase、PubMed数据库,以“荨麻疹”“动物模型”为主题词检索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从建库到2022年7月13日。由2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文献的发表时间、文献来源、动物情况、造模方法、造模时间、检测指标等进行提取,建立数据文件,进行定量统计和分析。结果: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116篇,涉及荨麻疹动物实验共计129个,其中中文文献102个、英文文献27个。近3年荨麻疹动物实验研究呈明显上升趋势,文献来源多为学位论文。荨麻疹模型实验动物多为雌雄各半的KM小鼠和SD大鼠,造模方法以被动皮肤致敏模型为主,造模时间多为14~16 d,造模成功指标多以皮肤蓝斑面积、耳肿胀表观指标为主,其他检测指标侧重于皮肤和血清中的病理指标。结论:目前荨麻疹的实验研究虽然日益增多,但目前研究中使用的造模方法存在造模标准不统一、临床吻合度不高等问题。因此该文对荨麻疹动物模型的造模要素及评价标准进行分析,并提出造模时应优先选用SPF级雌雄各半的KM小鼠或SD大鼠,小鼠以6~8周龄为宜,大鼠以8~10周龄为宜;研究的造模方法可考虑将主动、被动致敏模型相结合,但具体的造模时间、致敏次数等造模要素还需进一步探索;模型评价建议包括行为、表观、病理、免疫4个方面。
文摘背景: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康复领域。目的:阐述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在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和趋势,分析研究发展构架,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2010-01-01/2020-10-07的文献。中文检索词为“神经肌肉电刺激”“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英文检索词为“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MES”。应用CiteSpace V软件对纳入文献的发文量、国家、作者、机构、被引文献及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绘制相应图谱。结果与结论:①最终纳入2453篇相关文献,其中中国知网数据库618篇,Web of Science核心集数据库1835篇。②中国发文量最高的作者是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兰小曼,发文量最高的机构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康复医学科,中国研究关键词以脑卒中、吞咽障碍等词出现频次较高,相互间连线多而紧密;国外发文量最高的作者是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GUILLAUMEY MILLET,发文量最高的机构是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国外研究关键词以“脑卒中、骨骼肌、运动”出现频次较高。③详细分析上述数据后发现,近年来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整体研究热度保持稳定,国际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脑卒中后的功能障碍研究;中国此类研究倾向于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治疗盆底功能障碍以及联合针刺治疗卒中后的吞咽障碍,国际此类研究趋势集中于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对神经肌肉功能的机制探讨以及与磁刺激治疗结合的临床研究。④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针对吞咽功能、盆底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及其的临床应用范围仍有待于未来的进一步研究。
文摘背景: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无创脑功能活动监测手段,对于脑成像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属于脑科学领域中新的研究热点。目的:以CiteSpace知识图谱为基础,对国际上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相关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共现分析、共被引分析和聚类分析,探索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近10年研究概况和目前研究热点,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一定指导。方法:以Web of Science中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收录的2010至2020年间发表的相关文献记录为研究对象,利用CiteSpace软件分别以作者、国家和机构、关键词作为节点进行共现分析,对被引期刊、参考文献进行共被引分析,并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动态前沿演化分析。结果与结论:①共纳入相关文献1734篇;发文最多的作者以FALLGATTER AJ为代表;发文最多的国家为美国、日本、中国;发文最多的机构为蒂宾根大学、德雷塞尔大学、伦敦大学学院;②预测从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角度出发,借助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对不同脑区尤其是额叶皮质区的研究、利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对大脑相关各种机制的探索、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对婴幼儿个体差异的检测以及与其他脑功能成像技术相结合所展开的研究仍旧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热点;③运用CiteSpace对Web of Science中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近10年的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及可视化分析可知,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发展较为迅速;④此次研究相对直观地揭示了可合作的研究者及机构,并对研究热点进行了预测,为日后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研究的选题、发展方向等提供了一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