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绿肥在我国旱地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服务功能及其应用 被引量:61
1
作者 樊志龙 柴强 +5 位作者 曹卫东 于爱忠 赵财 谢军红 殷文 胡发龙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389-1402,共14页
旱地农业分布面积广、增产潜力大,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方面占有重要地位,但也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土壤贫瘠、水土流失严重和不可再生资源利用效率低等问题。绿肥不仅具有提高土壤质量、调节土壤养分和增强土壤水分蓄纳能力,从而改善作物... 旱地农业分布面积广、增产潜力大,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方面占有重要地位,但也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土壤贫瘠、水土流失严重和不可再生资源利用效率低等问题。绿肥不仅具有提高土壤质量、调节土壤养分和增强土壤水分蓄纳能力,从而改善作物生长环境,促进作物持续高产稳产的作用,而且在增加农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提高地表覆盖度、减少养分向环境中的无效损失、增强农田系统气体调节功能、提高病虫草害的生物防控等方面也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和农产品需求改变等新形势下,以肥用为主要目的的传统绿肥种植应用技术已不能满足当前农业发展的需求,需要加强旱地绿肥种质资源的选育工作,通过研制新的适应新形势的全国绿肥区划,构建适应不同区域的绿肥种植模式,优化和研发适应现代化生产水平的耕作栽培技术,探究绿肥综合效益评价体系,为旱地农业区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效益,构建资源节约、生态保育型的绿肥应用模式,充分挖掘绿肥效益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绿肥 作物多样性 生态保育 绿色生产 区划
原文传递
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绿洲灌区玉米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调控效应 被引量:61
2
作者 魏廷邦 柴强 +1 位作者 王伟民 王军强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28-444,共17页
【目的】针对土壤水分、氮肥供应不足以及玉米早衰、种植密度不合理等严重制约绿洲灌区玉米的生产问题,通过研究不同水氮配比及种植密度对玉米光合作用、干物质积累特征和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该区玉米高产、稳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201... 【目的】针对土壤水分、氮肥供应不足以及玉米早衰、种植密度不合理等严重制约绿洲灌区玉米的生产问题,通过研究不同水氮配比及种植密度对玉米光合作用、干物质积累特征和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该区玉米高产、稳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2016—2017年,于河西绿洲灌区进行大田试验,以先玉335为参试品种,采用裂裂区设计,灌水水平(W_1:4 050 m^3·hm^(-2),W_2:3 720 m^3·hm^(-2))做主区,施氮水平(不施氮N_0:0,低施氮N_1:300kg·hm^(-2),高施氮N_2:450 kg·hm^(-2))为裂区,种植密度(低密度D_1:75 000株/hm^2,中密度D_2:97 500株/hm^2,高密度D_3:120 000株/hm^2)为裂裂区,测定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等指标。【结果】施氮量、种植密度对玉米全生育期净光合速率、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及其出现天数、干物质积累量、产量、WUE和氮肥利用率有显著影响。水肥耦合可增强玉米密植条件下的光合作用,提高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提前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出现的天数,增大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在减量20%灌水和高施氮水平下,中密度处理的全生育期净光合速率较低密度和高密度分别提高17.31%和11.43%;高密度和中密度处理的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及最大增长速率出现天数较低密度处理分别提高21.07%、7.52%和提前6.7 d、4.1 d;高密度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较中密度、低密度分别提高4.27%和10.59%,中密度处理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利用率较低密度、高密度处理分别提高24.2%、11.4%、29.9%和29.2%、18.4%、13.8%。在减量20%灌水条件下,中密度高施氮处理的全生育期净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分别较中施氮、不施氮分别提高7.34%、11.63%、14.63%和49.54%、44.53%、69.03%;高密度高施氮处理的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及最大增长速率出现天数较中施氮、不施氮分别提高19.07%、54.35%和提前3.9 d、6.8 d;同等密度高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氮耦合 种植密度 绿洲灌区 光合作用 干物质积累特征
下载PDF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被引量:42
3
作者 殷文 柴强 +4 位作者 李玲玲 于爱忠 谢军红 樊志龙 胡发龙 《高教学刊》 2020年第14期28-31,共4页
新时代视角下,“新农科建设”为我国高等院校农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指明了新的方向。文章通过分析“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学专业人才需求状况,提出了农学专业创新的实践教学模式,针对创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应采取的改革体制。探索农学... 新时代视角下,“新农科建设”为我国高等院校农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指明了新的方向。文章通过分析“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学专业人才需求状况,提出了农学专业创新的实践教学模式,针对创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应采取的改革体制。探索农学专业“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旨在进一步提高农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满足“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社会对农学专业人才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科建设 农学专业 实践教学 改革创新
下载PDF
间作小麦秸秆还田对地膜覆盖玉米灌浆期冠层温度及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7
4
作者 殷文 柴强 +5 位作者 于爱忠 赵财 樊志龙 胡发龙 范虹 郭瑶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4764-4776,共13页
【目的】作物的光合生理特性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冠层温度反映作物冠层的能量平衡状况,与作物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形成密切相关。研究不同覆盖方式下作物冠层温度与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形成,旨在优化耕作制度,提高干旱内陆灌区作物生产... 【目的】作物的光合生理特性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冠层温度反映作物冠层的能量平衡状况,与作物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形成密切相关。研究不同覆盖方式下作物冠层温度与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形成,旨在优化耕作制度,提高干旱内陆灌区作物生产潜力。【方法】2014—2016年,在西北干旱灌区,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小麦秸秆还田及地膜覆盖利用方式下,小麦间作玉米模式中玉米灌浆期的冠层温度及光合生理特性。【结果】间作较单作可降低玉米灌浆期的冠层温度,以免耕小麦带25—30 cm高茬收割覆盖还田与玉米带地膜2年覆盖(NTSI2),免耕小麦带25—30 cm高茬收割立茬还田与玉米带地膜2年覆盖(NTSSI2)处理降低效果更为显著,较传统耕作每年覆新膜单作(CTM)处理分别降低10.3%与7.5%,比传统翻耕小麦带无秸秆还田与玉米带每年覆新膜(CTI)处理分别降低7.6%与4.7%。从冠气温差可知,NTSI2处理随气温变化玉米灌浆期冠层温度变化较小,可减小气温变化对玉米生长发育造成的不利影响。间作较单作可增大玉米灌浆期的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及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L),以NTSI2、NTSSI2处理提高幅度较大,较CTM处理玉米Pn提高比例分别为23.0%与18.1%,较CTI处理提高比例分别为13.4%与8.9%;同理,与CTM处理相比,Tr分别提高7.9%与5.8%,与CTI处理相比,Tr分别提高6.1%与4.1%;NTSI2、NTSSI2处理WUEL较CTM处理提高14.4%与12.0%,较CTI提高7.2%与4.9%,呈现水分高效利用的潜势。相同的净占地面积下,间作较单作玉米具有增产效应,增产幅度达到52.2%,其中NTSI2、NTSSI2处理较CTM处理分别增产57.2%与53.4%,较CTI处理分别增产17.6%与14.7%,说明免耕地膜2年覆盖与秸秆还田同步应用于间作模式可进一步加强玉米增产效应。【结论】在河西绿洲灌区,集成应用免耕秸秆还田与地膜2年覆盖技术是实现高产高效间作模式的理想耕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间作玉米 秸秆还田 地膜覆盖 冠层温度 光合生理 产量
下载PDF
有机氮替代无机氮对旱作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5
5
作者 谢军红 柴强 +3 位作者 李玲玲 张仁陟 王林林 刘畅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99-1206,共8页
为了促进黄土高原西部半干旱区水氮高效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性生产,探索适宜的有机氮替代无机氮水平,于2016—2018年在甘肃农业大学旱作农业综合实验站进行了3年的大田试验,设置了6个处理:单施化学氮肥不施有机肥(T_1)、有机肥50%替代化... 为了促进黄土高原西部半干旱区水氮高效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性生产,探索适宜的有机氮替代无机氮水平,于2016—2018年在甘肃农业大学旱作农业综合实验站进行了3年的大田试验,设置了6个处理:单施化学氮肥不施有机肥(T_1)、有机肥50%替代化学氮肥(T_2)、有机肥37.5%替代化学氮肥(T_3)、有机肥25%替代化学氮肥(T_4)、有机肥12.5%替代化学氮肥(T_5)和不施氮肥对照(CK),研究了有机氮替代无机氮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系统产量、经济效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施用显著增加了玉米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在200 kg·hm^(-2)施氮水平下,有机肥氮替代处理在干旱年份表现出明显的增产增效作用;而在丰水年,有机氮替代无机氮处理籽粒产量、水氮利用效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总体来说,与单施化肥相比,50%和37.5%替代处理籽粒产量分别增加15.6%和18.2%,收获指数分别增加35.1%和27.0%;水分利用效率、降水利用效率、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偏生产力分别增加17.4%、15.7%、15.6%、155.2%和22.3%、17.7%、18.0%、179.3%.表明在相等的总氮量投入下,50%和37.5%是该地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有机氮替代无机氮的适宜水平,建议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 全膜双垄沟播 玉米 氮肥替代 产量 水氮利用效率
原文传递
干旱内陆灌区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春小麦田土壤水分利用特征 被引量:25
6
作者 殷文 柴强 +4 位作者 胡发龙 樊志龙 范虹 于爱忠 赵财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247-1259,共13页
【目的】针对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干旱绿洲灌区作物生产,传统翻耕产量不稳定及水分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研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春小麦农田土壤水分利用特征,旨在优化耕作措施,提高干旱内陆灌区农田的水分利用率。【方法】2014—2016年,... 【目的】针对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干旱绿洲灌区作物生产,传统翻耕产量不稳定及水分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研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春小麦农田土壤水分利用特征,旨在优化耕作措施,提高干旱内陆灌区农田的水分利用率。【方法】2014—2016年,在河西绿洲灌区,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少耕,25—30 cm秸秆高留茬立茬还田(NTSS);少耕,25—30 cm秸秆高留茬覆盖还田(NTS);翻耕,25—30 cm秸秆高留茬还田(TS);传统翻耕,无秸秆还田(CT))对春小麦田水分利用的时间动态、耗水结构以及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为优化试区春小麦高产高效栽培管理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少耕秸秆还田可降低春小麦田耗水量,与CT相比,NTSS、NTS分别降低3.1%—7.8%与3.7%—7.7%;NTSS、NTS通过减少春小麦生育前期(灌浆期之前)的耗水,增大生育后期(灌浆初期至成熟期)的耗水量,有效协调春小麦前后生育时期需水矛盾,相比NTSS,NTS处理的调控效应更突出。少耕秸秆还田具有抑制土壤蒸发,减小棵间蒸发占总耗水量(E/ET)的比重,提高水分利用有效性的作用,NTSS、NTS较CT棵间蒸发量分别降低9.3%—17.4%、10.8%—23.3%,较TS分别降低4.0%—5.8%与5.6%—11.4%,以NTS降低棵间蒸发量幅度较大,因而NTS较CT处理E/ET降低6.9%—21.3%。秸秆还田具有增产优势,与CT相比,NTSS、NTS、TS分别增产16.6%—24.9%、18.6%—27.3%、10.2%—18.7%,3个秸秆还田处理中,NTSS、NTS较TS分别增产5.2%—5.9%、7.2%—9.5%。因而,秸秆还田处理具体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NTSS、NTS、TS较CT处理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1.1%—28.3%、26.6%—30.6%、13.1%—20.3%,以NTSS、NTS提高比较大,比TS分别提高6.7%—11.9%、8.6%—13.7%。【结论】在水资源短缺的河西绿洲灌区,集成应用少耕与25—30 cm秸秆立茬及覆盖还田技术是实现春小麦高产、稳产、灌溉水高效利用的理想耕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耕作措施 耗水特性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春小麦
下载PDF
绿洲灌区不同施氮水平下玉米绿肥间作模式的水分利用特征 被引量:22
7
作者 李含婷 柴强 +6 位作者 王琦明 胡发龙 于爱忠 赵财 殷文 樊志龙 范虹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608-2618,共11页
【目的】针对玉米连作对化肥依赖过高、水分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探讨间作绿肥和减施氮肥对玉米农田耗水特征的影响,以期明确间作绿肥生产玉米的水分利用特征,为玉米生产减氮及水分高效利用技术的优化提供理论实践依据。【方法】2018—2... 【目的】针对玉米连作对化肥依赖过高、水分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探讨间作绿肥和减施氮肥对玉米农田耗水特征的影响,以期明确间作绿肥生产玉米的水分利用特征,为玉米生产减氮及水分高效利用技术的优化提供理论实践依据。【方法】2018—2019年,在河西绿洲设置田间定位试验,设玉米间作绿肥和单作玉米(M)两种种植模式,减量25%施氮(N1:270 kg·hm-2)和传统施氮(N2:360 kg·hm-2)两个施氮水平,绿肥种类包括作箭筈豌豆(V)和油菜(R),研究不同处理下耗水特性和产量表现。【结果】间作绿肥可保证玉米稳产,在玉米/绿肥带状间作模式中,N1与N2处理的玉米产量差异不显著。间作绿肥和减施氮肥25%处理可提高绿肥刈割期、玉米收获后土壤含水量,以M/VN1处理提高幅度最大,较传统施氮下单作玉米(MN2)分别高17.2%—18.9%、28.6%—31.3%;间作绿肥和减施氮肥25%处理可降低作物在绿肥播前至刈割、绿肥刈割至玉米收获和作物全生育期的耗水量,以M/VN1处理降低幅度最大,较MN2分别降低38.8—48.8、32.9—53.9和80.9—92.7 mm;间作绿肥可提高玉米水分利用效率,以M/V处理最为突出,比M处理高14.9%—15.6%;N1与N2相比,M/R、M/V处理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3.4%—5.2%、5.7%—6.5%,M处理的降低4.0%—5.5%;提高幅度以M/VN1处理最大,较MN2高14.8%—16.8%。玉米间作绿肥、减施氮肥25%处理可有效改善土壤含水量,降低系统耗水,提高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具有较高的水分生产力。【结论】在水资源短缺的河西绿洲灌区,间作绿肥可保证玉米稳产,具有较高的水分供给潜力,其中玉米间作箭筈豌豆集成减量25%施氮处理的综合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绿肥间作 减量施氮 土壤含水量 产量 水分利用
下载PDF
玉米密植光合生理机制及应用途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8
作者 郭瑶 柴强 +1 位作者 殷文 范虹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871-1883,共13页
在有限土地面积上生产足够粮食保证粮食安全,关键在于提高单产。密植作为提高玉米单产的重要农艺措施,适度增加种植密度,其群体光合速率不受影响甚至有所提高,进而可以增加单产。揭示玉米密植光合生理学机理,是当前提高单产的重点研究... 在有限土地面积上生产足够粮食保证粮食安全,关键在于提高单产。密植作为提高玉米单产的重要农艺措施,适度增加种植密度,其群体光合速率不受影响甚至有所提高,进而可以增加单产。揭示玉米密植光合生理学机理,是当前提高单产的重点研究方向。密植致使玉米光合特性发生改变,调控限制光合生理因子是有效促进玉米密植增产的关键所在,而挖掘密植增产的光合生理学潜力是玉米密植生理学基础,在保障粮食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基于前人研究成果,重点综述了光合生理研究方法与思路变迁,国内外玉米适应密植的光合生理响应和相关农艺调控途径研究现状,为光合生理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围绕未来玉米密植生产对科技的需求,依据现代科技的发展趋势,我们认为,传统研究方法必须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挖掘光合潜力或缩小实际与理论光合速率之间的差距以实现高光效是未来玉米密植研究的主要目标。探讨光合生理功能基因差异表达对栽培措施的响应作为今后研究的重点之一,明确农艺措施与密植玉米光合相关基因表达信息的联系与互作关系,通过农艺栽培措施与分子生物学技术融合挖掘玉米密植增产的光合生理潜力,为玉米密植增产提供光合生理理论和实践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密植 方法变迁 光合生理 调控途径
下载PDF
地上地下互作强度对小麦间作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9
作者 杜进勇 柴强 +4 位作者 王一帆 范虹 胡发龙 殷文 李登业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398-1406,共9页
针对地上、地下互作对间作群体光合特性影响研究相对薄弱,生产实践中缺乏间作系统精确调控的相关理论依据等问题,本研究于2015—2017年,以小麦间作玉米为对象,通过设塑料布隔根(P,无根间作用)、尼龙网隔根(N,部分根间作用)和不隔根(完... 针对地上、地下互作对间作群体光合特性影响研究相对薄弱,生产实践中缺乏间作系统精确调控的相关理论依据等问题,本研究于2015—2017年,以小麦间作玉米为对象,通过设塑料布隔根(P,无根间作用)、尼龙网隔根(N,部分根间作用)和不隔根(完全根间作用)3种根系分隔方式,以及低(M1,45,000株hm^–2)、高(M2,52,500株hm^–2)2个玉米密度,系统分析了地上地下互作强度对间作作物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地上地下完全互作可显著增加间作群体的光合势,提高间作玉米的净光合速率,增大间作群体全生育时期的净同化率。与低密度相比,增大玉米密度使间作群体全生育期光合势平均提高12.4%;与尼龙网隔根和塑料布隔根相比,不隔根处理光合势提高了10.3%和29.0%。增大密度使间作玉米净光合速率比低密度平均提高11.2%;不隔根间作玉米生育期净光合速率较尼龙网隔根和塑料布隔根平均提高4.7%和7.7%。玉米密度对间作系统净同化率影响不显著;不隔根处理全生育时期净同化率比尼龙网隔根和塑料布隔根平均提高11.5%和14.8%,生育后期,间作群体的光合势与产量极显著正相关。因此,地上地下协同影响作物群体光合势及间作组分作物的净光合速率,从而影响间作群体的净同化率,可通过增加密度和根间互作来促进协同作用,增加间作系统产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间作 密度 根间作用 互作强度 光合特性
下载PDF
覆膜方式对一膜两年覆盖旱地玉米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水分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13
10
作者 谢军红 张仁陟 +4 位作者 李玲玲 柴强 罗珠珠 蔡立群 齐鹏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935-1942,共8页
以挖掘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节本增效技术,探讨一膜两年覆盖系统土壤水分平衡为目标,通过大田定位试验,量化研究了一膜两年覆盖条件下,全膜沟垄作(F_1M)、全膜平作(F_2M)、半膜平作(F_3M)和不覆膜平作(F_4M,对照)玉米的产... 以挖掘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节本增效技术,探讨一膜两年覆盖系统土壤水分平衡为目标,通过大田定位试验,量化研究了一膜两年覆盖条件下,全膜沟垄作(F_1M)、全膜平作(F_2M)、半膜平作(F_3M)和不覆膜平作(F_4M,对照)玉米的产量、经济收益、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水分平衡.结果表明:2年全膜沟垄作、平作的生物产量较对照平均增加32.8%和32.9%,籽粒产量增加60.8%和51.7%,水分利用效率和降水利用效率平均增加59.8%、35.9%和87.6%、64.4%.新覆膜全膜沟垄作、平作属于高产高投模式,其总产值较对照增加51.0%、41.2%,产投比较对照降低15.1%和16.2%;一膜两年覆盖全膜沟垄作、平作属于节本增效型生产模式,其总产值较对照增加40.8%和42.2%,产投比增加40.3%和42.2%.在606.5 mm的低降水条件下,一膜两年覆盖全膜沟垄作、平作的总耗水量分别达731.3和746.8mm,土壤水分亏缺分别达124.8和140.3 mm,较对照增加22.7%和38.0%.一膜两年覆盖使全膜沟垄作、平作休闲期土壤水耗水量较对照降低了28.6%和30.0%,休闲效率较对照增加178.9%、148.3%.这说明全膜沟垄作、平作具有明显的增产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作用,该技术结合一膜两年覆盖技术能实现节本增效,但在推广应用时需考虑低降水条件下的土壤水分亏缺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 玉米 农作系统 一膜两年覆盖 产量 水分平衡
原文传递
间作绿肥弥补减施氮肥引起的玉米产量损失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李含婷 柴强 +5 位作者 胡发龙 王国璀 王琦明 樊志龙 殷文 范虹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329-1340,共12页
【目的】河西绿洲灌区玉米连作普遍存在过量施氮等问题,我们探讨了间作绿肥来减少玉米氮肥投入的可行性及机理,以减少玉米生产带来的环境风险。【方法】于2019—2020年,在甘肃武威开展玉米间作绿肥田间试验,供试绿肥作物为箭筈豌豆(Vici... 【目的】河西绿洲灌区玉米连作普遍存在过量施氮等问题,我们探讨了间作绿肥来减少玉米氮肥投入的可行性及机理,以减少玉米生产带来的环境风险。【方法】于2019—2020年,在甘肃武威开展玉米间作绿肥田间试验,供试绿肥作物为箭筈豌豆(Vicia sativa L.)和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设玉米间作箭筈豌豆(M/V)、玉米间作油菜(M/R)和单作玉米(M)3种种植模式,副区为常规施氮量(360 kg/hm^(2),N2)和减氮25%(270 kg/hm^(2),N1)两个施氮水平。绿肥作物在盛花期(玉米出苗50天左右)刈割并覆盖于玉米行间。从玉米出苗后开始,每15天取样分析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量,收获期调查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结果】在单作玉米(M)条件下,N1较N2处理玉米籽粒产量和生物量分别降低了15.7%和12.9%(P<0.05),而在M/R、M/V种植模式下,N1与N2水平间两指标无显著差异。玉米出苗后0~60天的干物质积累量,N1水平较N2水平在3个种植模式下平均降低了15.8%;M/R和M/V模式较M模式分别平均降低了8.8%和31.5%;玉米生长60~105天的干物质积累量,N1水平较N2水平在3个种植模式下平均降低了7.2%,而M/R和M/V种植模式分别较M种植模式分别提高了10.2%和8.8%;玉米生长105~150天(灌浆初期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N1水平比N2水平降低了4.2%,而M/R和M/V种植模式分别较M模式提高5.8%和8.2%。在玉米生长60~105天及105~150天,N1水平下M/R、M/V种植模式与N2水平下M种植模式的干物质积累量均无显著差异。间作绿肥显著提高了减氮条件下(N1)玉米的最大增长速率(V_(max)),M/R和M/V种植模式较M种植模式分别提高16.1%和27.3%,其中,以N1水平M/V种植模式的V_(max)提高幅度较大,比N2水平M种植模式高16.6%。间作绿肥可提高减氮条件下玉米穗粒数和千粒重;与单作玉米相比,玉米穗粒数和千粒重M/R种植模式分别提高11.9%和19.6%,M/V种植模式分别提高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绿肥 减氮 玉米 干物质积累 产量构成
下载PDF
老年人随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变异性与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相关性 被引量:11
12
作者 宫亚楠 赵颖馨 +6 位作者 贾青 孙尚文 盛林 张华 柴强 刘振东 王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28-231,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人随访LDL-C变异性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合格入选老年人667例,平均随访6年。每次年度随访时检测血浆LDL-C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并计算LDL-C变异性。根据LDL-C标准差三分位(<0.42mmol/... 目的探讨老年人随访LDL-C变异性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合格入选老年人667例,平均随访6年。每次年度随访时检测血浆LDL-C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并计算LDL-C变异性。根据LDL-C标准差三分位(<0.42mmol/L,0.42~0.63mmol/L,>0.63mmol/L)分为低变异性组221例,中变异性组224例和高变异性组222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股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每2年检测1次。结果与低变异性组比较,中变异性组及高变异性组颈动脉IMT、cfPWV及hs-CRP变化值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变异性组比较,高变异性组颈动脉IMT、cfPWV及hs-CRP变化值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随访LDL-C变异性与颈动脉IMT、cfPWV及hs-CRP变化值呈正相关(r=0.407,r=0.314,r=0.303,P<0.01)。校正混杂因素后,随访LDL-C变异性是颈动脉IMT、cfPWV及hs-CRP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高随访LDL-C变异性是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并独立于LDL-C水平及调脂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固醇 LDL 动脉粥样硬化 血脂异常 C反应蛋白质 颈动脉疾病 降血脂药
下载PDF
玉米农田土壤碳排放及碳平衡对地膜覆盖方式及种植行距的响应 被引量:10
13
作者 于爱忠 柴强 +3 位作者 殷文 胡发龙 樊志龙 赵财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3726-3735,共10页
【目的】分析干旱绿洲灌区玉米农田土壤碳排放特征及碳平衡对地膜覆盖方式及种植行距的响应,为评价区域典型农作制模式及其关键栽培技术的生态效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田间试验于2013—2014年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进行,共设4个处理:全... 【目的】分析干旱绿洲灌区玉米农田土壤碳排放特征及碳平衡对地膜覆盖方式及种植行距的响应,为评价区域典型农作制模式及其关键栽培技术的生态效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田间试验于2013—2014年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进行,共设4个处理:全膜覆盖等行距(50 cm)、全膜覆盖宽窄行(40 cm+80 cm)、半膜覆盖等行距(50 cm)和半膜覆盖宽窄行(40 cm+80 cm)。分析土壤呼吸速率季节变化特征及土壤碳排放量。计算土壤碳排放效率(CEE),并采用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评估农田碳平衡及其强度。【结果】土壤呼吸速率随玉米生育进程呈典型的单峰曲线。全膜覆盖均显著提高了玉米全生育期农田土壤碳排量,且玉米根呼吸碳排放量的贡献率在18.8%—77.2%,平均为49.1%。半膜覆盖宽窄行碳排放效率最高,达到2.65 kg·kg^(-1),分别较全膜覆盖等行距和全膜覆盖宽窄行处理高37.3%和26.2%。4种玉米种植模式中,半膜宽窄行模式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最高,达到7 446.2kg C·hm^(-2),显著高于其他3种植模式。【结论】4种种植模式均表现为大气CO2的汇,半膜覆盖宽窄行种植模式碳排放量最低的同时碳汇效应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土壤呼吸 碳排放效率 碳平衡
下载PDF
干旱灌区小麦间作玉米麦后复种绿肥的可持续性分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苟志文 殷文 +5 位作者 柴强 樊志龙 胡发龙 赵财 于爱忠 范虹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319-1331,共13页
【目的】针对干旱灌区传统生产模式的资源利用率和产投比低等问题,研究小麦间作玉米集成麦后复种绿肥的光能利用率、灌溉水生产力及经济效益表现,结合试区常规种植模式,评价不同种植模式的可持续性,对于干旱灌区农业生产的节本增收有重... 【目的】针对干旱灌区传统生产模式的资源利用率和产投比低等问题,研究小麦间作玉米集成麦后复种绿肥的光能利用率、灌溉水生产力及经济效益表现,结合试区常规种植模式,评价不同种植模式的可持续性,对于干旱灌区农业生产的节本增收有重要指导意义。【方法】2018-2020年,在河西绿洲灌区设置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春小麦间作玉米小麦收后复种绿肥(W-G//M)、春小麦间作玉米(W//M)、春小麦复种绿肥(W-G)、单作玉米(M)、单作春小麦(W))对生产系统叶日积、籽粒产量、光能利用率、灌溉水生产力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综合以上相关指标,对各种植模式的可持续性进行评价。【结果】随着试验年度的延长,春小麦收后复种绿肥能显著提高主栽作物全生育期的总叶日积。W-G//M较W//M的叶日积提高了7.7%-7.8%。间作较单作以及麦后复种绿肥模式均能提高主栽作物籽粒产量,但同时也提高了生产成本的投入。2018和2019年,W-G//M处理和W//M处理的混合籽粒产量无显著差异,而2020年,W-G//M处理较W//M处理的籽粒产量提高了8.7%。W-G//M处理较M、W-G和W处理的纯收益分别提高16.7%-26.5%、78.5%-132.2%和35.9%-78.8%。2018年,W-G//M较W//M处理的纯收益降低了7.2%,但是2019和2020年,二者的纯收益无显著差异,且产投比也具有相似的趋势。复种绿肥能显著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W-G//M处理较W//M处理的光能利用率提高了7.2%-14.1%;W-G处理较W处理的光能利用率提高了23.5%-52.1%。W-G处理较W处理的灌溉水生产力显著降低,降低了48.6%-54.3%(灌溉水利用效率)和30.9%-39.8%(单方灌溉水经济效益),而W-G//M处理和W//M处理的灌溉水生产力无显著差异。综合3年试验结果,W-G//M处理较其余4个处理的可持续性显著提高。【结论】在干旱绿洲灌区,间作以及麦后复种绿肥能提高主栽作物籽粒产量和经济效益,且灌溉水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后复种 豆科绿肥 经济效益 灌溉水生产力 可持续评价
下载PDF
水氮减量密植玉米的产量及产量构成 被引量:6
15
作者 韦金贵 郭瑶 +3 位作者 柴强 殷文 樊志龙 胡发龙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919-1929,共11页
针对干旱绿洲灌区水资源匮乏、玉米生产化肥投入量大等问题,在水氮减量条件下,探讨增大密度对玉米干物质积累、籽粒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以期为建立水氮减量玉米稳产高效技术体系提供依据。20202021年,在地方习惯灌水减量20%(3240 m^(3... 针对干旱绿洲灌区水资源匮乏、玉米生产化肥投入量大等问题,在水氮减量条件下,探讨增大密度对玉米干物质积累、籽粒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以期为建立水氮减量玉米稳产高效技术体系提供依据。20202021年,在地方习惯灌水减量20%(3240 m^(3)hm^(-2),W1)、习惯灌水(4050 m3hm^(-2),W2)和减量施氮25%(270 kg hm^(-2),N1)、习惯施氮(360 kg hm^(-2),N2)条件下,研究密度从7.50万株hm^(-2)(低,D1)提高30%(中,D2)、60%(高,D3)时,玉米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响应特征。研究表明,水、氮减量均显著降低玉米籽粒产量,增密30%可补偿水氮同时减量导致的产量降低效应;施氮量不变降低灌水量时,增密可显著提高产量。2个试验年度内,W1较W2、N1较N2产量分别降低3.0%、12.9%,D2、D3较D1产量分别高12.9%、9.2%;W1N1D1较W2N2D1处理减产12.3%,W1N1D2与W2N2D1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增密30%能够补偿水氮减量减产的主要原因是提高了灌浆初期到成熟期干物质的累积量和成穗数,W1N1D2与W2N2D1相比,灌浆初期到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提高5.8%,Vmax(最大干物质积累速率)、Vmean(平均干物质积累速率)、Tm(最大干物质积累速率出现时间)、HI(收获指数)差异均不显著,穗数增加24.7%,但穗粒数、千粒重分别降低19.3%和14.8%。W1N2D2较W2N2D1处理增产13.9%。当施氮量不变时,减水增密稳产的主要原因是提高了干物质积累量、Vmean、HI和穗数,W1N2D2与W2N2D1相比,穗数、干物质积累、Vmean和HI分别提高24.8%、10.2%、8.4%和4.7%,千粒重差异不显著。因此,本试验水氮同步减量条件下增密30%,是绿洲灌区玉米水氮节约稳产高产的可行措施;在施氮量保持不变但灌水量减少20%时,密度提高30%是玉米节水增产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氮减量 密植 玉米 干物质积累 产量 补偿效应
下载PDF
春小麦对生殖生长期阶段性干旱与复水的光合生理响应 被引量:9
16
作者 马绍英 李胜 +3 位作者 马蕾 王雅梅 柴强 卢旭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4-40,48,共8页
【目的】探究不同抗旱能力小麦品种对阶段性干旱及复水的光合及荧光生理响应.【方法】以春小麦品种‘西旱2号’和‘永良4号’为材料,采用盆栽法,花期控水,灌浆期复水,测定光合与荧光特性参数.【结果】干旱胁迫造成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 【目的】探究不同抗旱能力小麦品种对阶段性干旱及复水的光合及荧光生理响应.【方法】以春小麦品种‘西旱2号’和‘永良4号’为材料,采用盆栽法,花期控水,灌浆期复水,测定光合与荧光特性参数.【结果】干旱胁迫造成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_n)下降,气孔导度(G_s)、胞间CO_2浓度(C_i)减小.轻度干旱胁迫(田间持水量的55%~60%)复水后,2个品种光补偿点变低,饱和点增高;当中度干旱胁迫(田间持水量的45%~50%)复水后,‘西旱2号’光强利用范围较充分供水(田间持水量的70%~75%)CK增宽,‘永良4号’则变窄.PSⅡ实际光合效率(ΦPSⅡ)、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化学淬灭系数(qP)、最大荧光(F_m)、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_v/F_m)下降,初始荧光(F_0)升高,且随胁迫程度的加深变化幅度增大,‘永良4号’较‘西旱2号’变化幅度更大,表现出‘西旱2号’的抗旱性优势.轻度干旱复水各指标均可恢复,部分表现出补偿效应,中度干旱胁迫复水后,‘西旱2号’的ΦPSⅡ、ETR、qP和F_m恢复至CK水平,而F_0和F_v/F_m未能恢复.‘永良4号’仅ETR和qP恢复至CK水平,而ΦPSⅡ、ETR、F_0和F_v/F_m均未能恢复.【结论】轻度干旱胁迫,复水后小麦品种荧光特性表现一定的补偿效应;中度干旱胁迫复水后,抗旱性强的品种基本可恢复正常水平,而抗旱性弱的品种由于缺水对光系统的严重损伤,使其难以恢复正常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干旱胁迫 复水 光合生理
下载PDF
小麦玉米田耕作模式的防风蚀效果 被引量:8
17
作者 杨彩红 冯福学 +2 位作者 柴强 耿艳香 伏星舟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15,共7页
通过风洞实验,在5个风速下对6种耕作方式下农田土壤风蚀速率、0~20 cm风沙流结构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土壤风蚀速率较传统耕作平均降低20%~40%;保护性耕作和传统耕作条件下土壤风蚀速率均随风速的增大呈幂函数递增,但在... 通过风洞实验,在5个风速下对6种耕作方式下农田土壤风蚀速率、0~20 cm风沙流结构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土壤风蚀速率较传统耕作平均降低20%~40%;保护性耕作和传统耕作条件下土壤风蚀速率均随风速的增大呈幂函数递增,但在传统耕作条件下递增较快;风速14 m·s^-1是荒漠绿洲农田土壤风蚀加剧转折点,当风速>14m·s^-1时保护性耕作下风蚀速率较传统耕作明显降低;0~20 cm内,传统耕作和保护性耕作下输沙率与高度分别呈线性和指数关系,保护性耕作下0~4 cm输沙量和输沙量百分比(Q0~4/Q0~20)均低于传统耕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轮作 间作 土壤风蚀 风洞实验 风沙流结构
原文传递
老年高血压患者收缩压晨峰与脑白质损害的相关性 被引量:8
18
作者 胡文静 刘红霞 +6 位作者 王娟 纪田田 段丹丹 张华 孙尚文 柴强 刘振东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68-270,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收缩压晨峰与脑白质损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山东省章丘地区筛选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37例。所有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收缩压晨峰现象分为晨峰组150例和非晨峰组187例。采用头颅...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收缩压晨峰与脑白质损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山东省章丘地区筛选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37例。所有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收缩压晨峰现象分为晨峰组150例和非晨峰组187例。采用头颅MRI评估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WMH)水平。结果晨峰组总WMH、脑室周围WMH、深部WMH明显高于非晨峰组[(9.05±2.71)ml vs(6.31±2.33)ml,(6.89±2.32)ml vs(4.48±2.02)ml,(2.17±0.89)ml vs(1.83±0.72)ml,P<0.01]。收缩压晨峰与总WMH、脑室周围WMH、深部WMH呈正相关(r=0.561,r=0.563,r=0.283,P<0.01)。校正混杂因素后,收缩压晨峰是总WMH、脑室周围WMH、深部WMH的独立影响因素(r=0.479,r=0.486,r=0.208,P<0.01)。结论收缩压晨峰为脑白质高信号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昼夜节律 血压 血压监测 便携式
下载PDF
覆膜免耕对玉米间作豌豆农田土壤有机碳和氮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丁磊 柴强 +6 位作者 于爱忠 胡发龙 殷文 樊志龙 范虹 任慧 赵财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148-1156,共9页
借助2013年在河西绿洲灌区建立的不同耕作措施长期定位试验,通过探究耕作措施与种植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和氮的变化特征,以期为构建试验区农田高效生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试验设置耕作方式和种植模式两个因素,包括传统覆膜耕作(CT)和覆膜免... 借助2013年在河西绿洲灌区建立的不同耕作措施长期定位试验,通过探究耕作措施与种植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和氮的变化特征,以期为构建试验区农田高效生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试验设置耕作方式和种植模式两个因素,包括传统覆膜耕作(CT)和覆膜免耕(NT)2种耕作方式;单作玉米(M)、玉米间作豌豆(M/P)、单作豌豆(P)3种种植模式,共6个处理;通过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0~20 cm、2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和C/N,明确覆膜免耕对禾豆间作农田土壤碳氮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覆膜耕作相比,覆膜免耕显著增加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2 a平均分别增加4.8%、5.3%、11.1%、17.8%,同时也增加20~40 cm土壤的有机碳、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但对全氮含量影响不显著。在覆膜免耕措施下,玉米间作豌豆较单作玉米显著提高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分别提高4.6%、7.0%、14.5%和21.6%,而20~40 cm土层中仅土壤全氮含量无显著差异。覆膜免耕较传统覆膜耕作降低0~20 cm土层的C/N,而种植模式之间土壤C/N表现为玉米间作豌豆小于单作玉米。相对于其他处理,覆膜免耕玉米间作豌豆体系能有效提高土壤有机碳、全氮及其组分。因此,在河西绿洲灌区玉米间作豌豆体系中,覆膜免耕玉米间作豌豆为该区域高效、可持续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膜免耕 传统覆膜耕作 有机碳 全氮 禾豆间作
下载PDF
复种绿肥在不同灌水水平下对小麦籽粒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刁亮 杨昭 +3 位作者 胡发龙 殷文 柴强 樊志龙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572-2581,共10页
探明麦后复种绿肥在不同灌水水平下对小麦籽粒品质和产量的影响,对构建干旱灌区基于绿肥的小麦稳产丰产与优质生产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撑作用。本研究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2种种植模式:麦后复种绿肥(W-G)和麦后休闲(W);副区... 探明麦后复种绿肥在不同灌水水平下对小麦籽粒品质和产量的影响,对构建干旱灌区基于绿肥的小麦稳产丰产与优质生产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撑作用。本研究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2种种植模式:麦后复种绿肥(W-G)和麦后休闲(W);副区设小麦生育期3个灌水水平:低灌水(I1:190 mm)、中灌水(I2:240 mm)、高灌水(I3:290mm),于2020年和2021年测定分析了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容重等品质指标,产量表现及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在同一灌水水平下,W-G较W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增加了5.8%~26.5%、湿面筋含量增加了9.3%~26.4%、容重增加了0.4%~2.1%;同一种植模式不同灌水水平之间,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随灌水水平的降低呈增加趋势,而籽粒淀粉含量和湿面筋含量随灌水水平的降低呈减少趋势,I2小麦籽粒容重显著大于I1和I3;各组合处理之间,麦后复种绿肥中灌水水平(W-GI2)的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与麦后复种绿肥低灌水水平(W-GI1)之间差异不显著,均高于其他处理,较麦后休闲高灌水水平(WI3)增加了15.1%~35.0%, W-GI2的小麦籽粒淀粉含量、湿面筋含量均与麦后复种绿肥高灌水水平(W-GI3)差异不显著。W-G较W籽粒产量增加了7.0%~13.2%;小麦籽粒产量随灌水水平的降低呈减少趋势,但W-GI2小麦籽粒产量与W-GI3差异不显著,较WI3平均增加了6.0%。W-G较W使小麦播前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了5.6%~31.5%,但W-GI2土壤有机质含量在20~40 cm土层与W-GI3差异不显著,较WI3平均增加了7.8%。总之,麦后复种绿肥较麦后休闲处理能够显著增加麦田土壤有机质含量,使小麦在中灌水条件下获得较高籽粒产量的同时,改善籽粒蛋白质、淀粉、湿面筋含量等品质,可作为干旱灌区限量灌溉条件下小麦持续稳产丰产与品质优化的推荐农艺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灌水水平 籽粒品质 产量 小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