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匮要略》吴迁本与邓珍本对比研究 被引量:19
1
作者 张承坤 沈澍农 《中医药文化》 2019年第1期88-96,共9页
通过对《金匮要略》吴迁本与邓珍本的对比研究,以两本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和论证,确认吴迁本最大程度上保留了《金匮要略》北宋官刻原貌,是该书现存最正宗、最权威的传本,而邓珍本对《金匮要略》官刻做了全方位的修改,内容已非官刻原貌,... 通过对《金匮要略》吴迁本与邓珍本的对比研究,以两本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和论证,确认吴迁本最大程度上保留了《金匮要略》北宋官刻原貌,是该书现存最正宗、最权威的传本,而邓珍本对《金匮要略》官刻做了全方位的修改,内容已非官刻原貌,应属于民间修改重编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匮要略》 版本 吴迁 邓珍
下载PDF
《金匮要略》“补气加半夏”考 被引量:7
2
作者 张承坤 沈澍农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9-100,118,共3页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的黄芪建中汤方后附有小字注文“及疗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三两”,对于“补气加半夏”中医界历来争议很多。通过对比《金匮要略》不同传本以及《外台秘要》,可知这14字小字注文应当是引自《...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的黄芪建中汤方后附有小字注文“及疗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三两”,对于“补气加半夏”中医界历来争议很多。通过对比《金匮要略》不同传本以及《外台秘要》,可知这14字小字注文应当是引自《删繁方》“又建中汤,疗肺虚损不足,补气方”,宋臣诠次整理《金匮要略》时在黄芪建中汤后补充了这个用半夏三两的建中汤,但由于改易了部分原文所以产生了歧义,应当是此建中汤方有补气之功,而非半夏这味药可以补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匮要略》 黄芪建中汤 补气 半夏 删繁方
下载PDF
姚新苗从肝肾论治痛风病经验 被引量:2
3
作者 张瑞坤 +4 位作者 闫坤 吴雨伦 陈智能 李桂锦 姚新苗 《浙江中医杂志》 2023年第4期249-250,共2页
姚新苗认为痛风的病因为肝肾受损、筋脉不利。病机为肝肾精血亏虚,筋脉失于濡养,不荣则痛。病位在半表半里之间,病性为本虚标实。在具体的临证过程中,姚师首辨虚实缓急,次辨寒热表里,根据患者所苦,对症用药,重视肝肾同治,同时也注重全... 姚新苗认为痛风的病因为肝肾受损、筋脉不利。病机为肝肾精血亏虚,筋脉失于濡养,不荣则痛。病位在半表半里之间,病性为本虚标实。在具体的临证过程中,姚师首辨虚实缓急,次辨寒热表里,根据患者所苦,对症用药,重视肝肾同治,同时也注重全身调护,防止正虚邪恋,病情反复,迁延难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风 肝肾论治 姚新苗 名医经验
下载PDF
益骨汤对骨质疏松大鼠骨组织蛋白表达的影响
4
作者 唐子成 +3 位作者 张瑞坤 闫坤 李桂锦 姚新苗 《浙江临床医学》 2023年第12期1754-1757,共4页
目的益骨汤是临床上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中药复方。然而,其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方法使用TMT定量蛋白质组学对从模型组和益骨汤组大鼠骨组织中提取的蛋白质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确定益骨汤干预... 目的益骨汤是临床上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中药复方。然而,其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方法使用TMT定量蛋白质组学对从模型组和益骨汤组大鼠骨组织中提取的蛋白质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确定益骨汤干预后的差异表达蛋白以鉴定感兴趣的生物学相关蛋白,同时进行功能注释相关分析以探究其生物学功能及作用机制。结果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GO条目156个,主要包括骨骼肌功能、酶活性和横纹肌作用;KEGG富集显示,矿物质吸收通路被显著富集。PPI蛋白质互作关系表明,相关蛋白可能是通过影响骨骼肌从而影响了骨质疏松的发生。结论益骨汤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治疗有效果。其中,益骨汤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肠道影响矿物质吸收从而影响了相关蛋白的表达,进而调控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蛋白质组学 益骨汤 骨组织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下载PDF
中医古籍中的“瘘”字
5
作者 王兴伊 《中医文献杂志》 2023年第1期8-10,共3页
中医古籍里常见瘘病。经文献考证,“瘘”字最初指颈部疾病,早期医籍中常与“鼠”并用,称为“鼠瘘”。至隋唐时期,“瘘”字出现义变,与“漏(瘺)”混用,多强调漏下脓血。但在实际运用中,“瘘”与“漏”仍承担着不同的分工。“瘘”作伛偻... 中医古籍里常见瘘病。经文献考证,“瘘”字最初指颈部疾病,早期医籍中常与“鼠”并用,称为“鼠瘘”。至隋唐时期,“瘘”字出现义变,与“漏(瘺)”混用,多强调漏下脓血。但在实际运用中,“瘘”与“漏”仍承担着不同的分工。“瘘”作伛偻之义常在非医文献中使用,而中医古籍里鲜见,体现了中医古籍用字的精准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古籍 用字研究 考证
下载PDF
鬼疰病名考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兴伊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78-80,共3页
现代中医学认为鬼疰是肺痨的别称,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但通过对中医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鬼疰背后的含义是在不断变化的。最初在《神农本草经》与《肘后备急方》中出现,常与鬼气邪气一类并提,隋唐以后其含义逐渐演变,归类于... 现代中医学认为鬼疰是肺痨的别称,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但通过对中医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鬼疰背后的含义是在不断变化的。最初在《神农本草经》与《肘后备急方》中出现,常与鬼气邪气一类并提,隋唐以后其含义逐渐演变,归类于肺脏疾病,系统分类,随证附方。再到宋明之时,与骨蒸等病并称,成为具有传染性的肺痨。早期其涵义应是受到方仙道的影响,并不是纯粹的医学术语,在被纳入医学体系后随着医家实践的积累逐渐脱离鬼神之说。鬼疰之义的变化不仅反映了古人认识疾病方式的转变,同时也反映了中医对疾病认识的不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鬼疰 病名 中医术语 方仙道
下载PDF
明代小字本《金匮要略》抄写者吴迁生平考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承坤 沈澍农 《中医文献杂志》 2019年第3期4-5,共2页
通过对《石仓历代诗选》和《千顷堂书目》的研究分析,推测明代小字本《金匮要略》的抄写者吴迁(字景长)可能是元末明初时生活在嘉兴、苏州一带的读书人,他与出身嘉兴名门的陈氏兄弟为友,互相之间有诗文唱和,且具有一定的藏书爱好,除小... 通过对《石仓历代诗选》和《千顷堂书目》的研究分析,推测明代小字本《金匮要略》的抄写者吴迁(字景长)可能是元末明初时生活在嘉兴、苏州一带的读书人,他与出身嘉兴名门的陈氏兄弟为友,互相之间有诗文唱和,且具有一定的藏书爱好,除小字本《金匮要略》外,还收藏过《画继补遗》写本二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匮要略 吴迁 吴景长 版本
下载PDF
荆州胡家草场治水方与仲景十枣汤关系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范振宇 王兴伊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6664-6667,共4页
湖北荆州胡家草场出土一枚治水医方简,编号843,用大戟、甘遂、芫花与大黄4味药峻下逐水。经研究发现,作为西汉早期(公元前163年)出土简牍,其上所载治水方与东汉末年(约200年)张仲景十枣汤有传承关系,此方或为仲景十枣汤之祖方。同时发... 湖北荆州胡家草场出土一枚治水医方简,编号843,用大戟、甘遂、芫花与大黄4味药峻下逐水。经研究发现,作为西汉早期(公元前163年)出土简牍,其上所载治水方与东汉末年(约200年)张仲景十枣汤有传承关系,此方或为仲景十枣汤之祖方。同时发现两方在主证、药味、炮制、剂型等方面存在差异,十枣汤有去大黄、加十枣、变主证之异,而此异正体现张仲景博采众方,辨证用药之神思机巧。去大黄是因张仲景意识到大黄并不适用于没有热象的水证;加大枣不仅能够顾护胃气更可有助利水;方剂对应主证的调整则是张仲景擅于辨证论治的体现。通过胡家草场治水方与仲景十枣汤的对比,充分展示张仲景创立泻水逐饮经典名方十枣汤之思辨,对现代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家草场 治水方 十枣汤 张仲景 出土文献
原文传递
《佛说痔病经》文献考述兼论中印医学文化交流
9
作者 王兴伊 《图书馆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39-147,共9页
《佛说痔病经》是义净从印度翻译而来的一卷密教文献,对痔病描述颇具特色。其内容见于敦煌文书S.5379、《大正藏》《医心方》、西夏写卷И_(HB).NO.807。经研究发现S.5379时代最早,与后三种写本有差异,当各抄自不同底本。其内容里关于... 《佛说痔病经》是义净从印度翻译而来的一卷密教文献,对痔病描述颇具特色。其内容见于敦煌文书S.5379、《大正藏》《医心方》、西夏写卷И_(HB).NO.807。经研究发现S.5379时代最早,与后三种写本有差异,当各抄自不同底本。其内容里关于痔病的描述可发现是受到印度传统医学阿育吠陀昙梵陀利学派的影响较大,阿育吠陀对痔病的认识由身体各部位皆可长出“痔”,逐渐缩小至仅描述肛周疾病,由广义至狭义。该经卷先在中国的中原传播,又返传敦煌、黑水城,后又传至日本,流传甚广,并影响中医对痔病的认识,使中医之“痔”由肛周疾病扩大至鼻痔、耳痔等其他部分的赘生物,由狭义至广义。该经卷保留中印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痕迹,在浓墨重彩的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留下宝贵的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说痔病经 阿育吠陀 中医 交流传播 佛教 痔病
下载PDF
丝绸之路上的药物及其知识的传播——以阿魏为中心
10
作者 王兴伊 《中医药文化》 2022年第6期507-515,共9页
通过梳理阿拉伯医学、印度传统医学、中医传世医籍和中医出土文献中阿魏的功效,认为中医对阿魏知识的吸取过程主要受到印度医学与阿拉伯医学的影响,其中阿拉伯医学在吸收印度医学后成为中印交流的“中转站”,并再次影响中医。中古时期... 通过梳理阿拉伯医学、印度传统医学、中医传世医籍和中医出土文献中阿魏的功效,认为中医对阿魏知识的吸取过程主要受到印度医学与阿拉伯医学的影响,其中阿拉伯医学在吸收印度医学后成为中印交流的“中转站”,并再次影响中医。中古时期一度盛行的阿魏在明清之时鲜见,经分析主要是伪药盛行、佛教衰落、贸易阻断因素导致,其中贸易阻断是最根本原因,且阿魏的传播、盛行、式微正与丝绸之路的兴起、繁盛、衰落相契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魏 印度医学 阿拉伯医学 本草 丝绸之路
下载PDF
本我之道,用彼之器:中医对于"印度医"的受容姿态解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承坤 沈澍农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20年第4期195-199,共5页
通过丝绸之路,中医对于以印度医药为主体的西域医学在不同层面上有不同程度的吸纳。通过对敦煌医药文献以及传世医籍的分析,按"理、法、方、药"4个层次,分析和评判中医对于印度医药在不同方面的接纳程度和接纳机制,认为中医... 通过丝绸之路,中医对于以印度医药为主体的西域医学在不同层面上有不同程度的吸纳。通过对敦煌医药文献以及传世医籍的分析,按"理、法、方、药"4个层次,分析和评判中医对于印度医药在不同方面的接纳程度和接纳机制,认为中医学对印度医药的吸纳在"理"的层面"局部渗透","法"的层面"无所吸纳","方"的层面"取己所需","药"的层面"重新定义",总体特征是"本我之道,用彼之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 印度医药 受容
原文传递
《伤寒论》第58条汗吐下内涵探析
12
作者 王兴伊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第10期68-70,共3页
《伤寒论》第58条“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后世医家大多认为此为“汗、吐、下”三法误治导致亡血亡津液的情况,对于“阴阳自和”更是解说各异。经考证,“若”字皆作“或”义,“发汗、吐、下”与“... 《伤寒论》第58条“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后世医家大多认为此为“汗、吐、下”三法误治导致亡血亡津液的情况,对于“阴阳自和”更是解说各异。经考证,“若”字皆作“或”义,“发汗、吐、下”与“亡血”是并列关系,“阴阳”指脉象言,条文乃是指发汗、呕吐、泻下、失血之后导致津液亡失的状态,脉象调和即可自愈,既符合文义也符合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中医古籍 异文 考证
下载PDF
网络小说视域下中医药文化传播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承坤 张洪雷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第19期1-4,共4页
网络小说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和流行事物,具有传播广泛、读者数量众多、更容易走进青少年群体等优势,成为传播中医药文化的一种新载体。在分析网络小说传播中医药文化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针对网络小说作家的中医药文化知识培训、强化以网络... 网络小说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和流行事物,具有传播广泛、读者数量众多、更容易走进青少年群体等优势,成为传播中医药文化的一种新载体。在分析网络小说传播中医药文化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针对网络小说作家的中医药文化知识培训、强化以网络小说传播中医药文化的网站管理、培养一批中医药专业出身的网络小说作家等对策和建议,从而更好的在网络小说平台传播中医药文化,提升中医药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文化 网络小说 软实力 学术交流
下载PDF
敦煌文献中“干痟”病考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承坤 沈澍农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4402-4404,共3页
中医知识流传过程中,抄写者常会根据自己对词语的理解刻意更换字形,书写者当时意中了了,但由此可能造成读者误解。敦煌文献甘图007作为一张涉及中医病名的佛教戒律写本,就因为更换形符而造成了中医疾病的误读。经考证,甘图007中的"... 中医知识流传过程中,抄写者常会根据自己对词语的理解刻意更换字形,书写者当时意中了了,但由此可能造成读者误解。敦煌文献甘图007作为一张涉及中医病名的佛教戒律写本,就因为更换形符而造成了中医疾病的误读。经考证,甘图007中的"干痟"不应为"消渴",而是"干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文献 文献考证 名词术语 误读
原文传递
印度医典《妙闻集》的文献考述
15
作者 王兴伊 《中医药文化》 2022年第4期372-378,共7页
《妙闻集》是印度阿育吠陀三大医典之一,因极具特色的外科内容闻名于世。目前学界对《妙闻集》作者和成书年代的考证仍存在一些不同观点,有待进一步考证研究。经对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的考证发现,《妙闻集》思想源流可上溯至公元前,但成... 《妙闻集》是印度阿育吠陀三大医典之一,因极具特色的外科内容闻名于世。目前学界对《妙闻集》作者和成书年代的考证仍存在一些不同观点,有待进一步考证研究。经对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的考证发现,《妙闻集》思想源流可上溯至公元前,但成书年代应该在4—7世纪,9—10世纪之后或有一个地位上升时期。《妙闻集》是一本合集性质的著作,非成于一人一时;苏斯鲁塔非《妙闻集》作者,乃是假托圣人之名抬高自身学术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妙闻集》 苏斯鲁塔 阿育吠陀 医典
下载PDF
中医古籍中的“盻”字
16
作者 张承坤 沈澍农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1-142,145,共3页
在中医古籍中,"盻""盼""眄"三个字的字形较为相近,因此时常出现误读的情况,并常常被相互混淆使用。这三个字虽然都有"看"的意思,但在实际运用中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别,应当加以区分。本文以中... 在中医古籍中,"盻""盼""眄"三个字的字形较为相近,因此时常出现误读的情况,并常常被相互混淆使用。这三个字虽然都有"看"的意思,但在实际运用中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别,应当加以区分。本文以中医古籍《伤寒论》《黄帝内经》和《食物本草》为例,分别列举这三部书中对"盻""盼""眄"这三个字的误读现象,提示在阅读中医古籍时应当注意区别这三个字形相近的字,避免因文字混淆而产生的误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古籍 误读 用字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