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专利战略的SWOT分析与选择 被引量:7
1
作者 张林 守霞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3-68,共6页
新能源汽车产业承载着实现我国汽车产业"弯道超车"的历史使命,建立和以专利战略为基础的知识产权战略是实现其历史使命的重要保障。新能源汽车产业专利战略的制定必须深入分析企业内部的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遇、威胁,只有在... 新能源汽车产业承载着实现我国汽车产业"弯道超车"的历史使命,建立和以专利战略为基础的知识产权战略是实现其历史使命的重要保障。新能源汽车产业专利战略的制定必须深入分析企业内部的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遇、威胁,只有在此基础上作出的战略选择和建议才是科学、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汽车产业 专利战略 SWOT分析 战略选择
下载PDF
思维导图对在校护生学习中医护理操作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黄靖珏 +4 位作者 谈玲 韩玲利 李芳 陈丽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第44期228-229,共2页
中医护理操作在中医护理学中占很大比例。学习与掌握中医护理操作对在校护生有一定难度。在校护生在学习中医操作的过程中使用思维导图,有诸多益处,并为以后的临床实践奠定基础。
关键词 中医护理操作 思维导图 护生
下载PDF
不同强度间伐对毛竹根系N、P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邱丽君 +4 位作者 张扬 陈伏生 李光敏 杨光耀 万松泽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58-366,共9页
【目的】间伐和林下植被剔除是常见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措施,但间伐和林下植被剔除对毛竹根系氮(N)、磷(P)养分含量的影响鲜有报道。【方法】选择中亚热带广泛分布的毛竹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强度间伐(25%间伐、50%间伐)和林下植被剔... 【目的】间伐和林下植被剔除是常见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措施,但间伐和林下植被剔除对毛竹根系氮(N)、磷(P)养分含量的影响鲜有报道。【方法】选择中亚热带广泛分布的毛竹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强度间伐(25%间伐、50%间伐)和林下植被剔除对毛竹鞭根和篼根N、P养分含量及根际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林下植被剔除对毛竹根系养分含量无显著影响。25%间伐处理增加根际土壤P含量,加强篼根根际效应,促进根系对根际土壤N、P的吸收,显著增加篼根全N含量和鞭根全P含量(P<0.01),有利于促进毛竹根系的生长,提高毛竹生产力。50%间伐显著增加篼根N含量,但对篼根P含量、鞭根N、P含量均无显著影响。【结论】从长远来看,随着植物对土壤P需求的增加,土壤P输入的持续减少可能加剧毛竹人工林土壤P的限制作用,不利于毛竹林生产力的提高。此外,本研究结果表明,毛竹篼根和鞭根养分含量对间伐处理的响应差异明显,可能与毛竹篼根和鞭根的功能差异性有关,然而目前缺乏相关的研究,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待补充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伐 根系养分 篼根 鞭根 毛竹
下载PDF
二维配位聚合物[Tb(1,4⁃bdc)_(1.5)(phen)(H_(2)O)]_(n)的合成、晶体结构及对Fe_(3+)离子的荧光检测 被引量:2
4
作者 吴浩东 +7 位作者 Muhammad Yaseen 梁艾琳 刘贺 王帅 王刚 全葳 王浩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51-558,共8页
通过溶剂热反应成功合成出一种新型2D配位聚合物[Tb(1,4-bdc)_(1.5)(phen)(H_(2)O)]_(n)(1)(1,4-H_(2)bdc=对苯二甲酸;phen=菲咯啉)。对其进行了单晶X射线衍射、粉末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元素分析、荧光光谱表征。X射线衍射晶体学分析... 通过溶剂热反应成功合成出一种新型2D配位聚合物[Tb(1,4-bdc)_(1.5)(phen)(H_(2)O)]_(n)(1)(1,4-H_(2)bdc=对苯二甲酸;phen=菲咯啉)。对其进行了单晶X射线衍射、粉末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元素分析、荧光光谱表征。X射线衍射晶体学分析表明,配合物1结晶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2个相邻的Tb(Ⅲ)离子与4个1,4-bdc^(2-)通过—O—C—O—桥联成双核单元,并进一步通过1,4-bdc^(2-)桥联成二维层状结构。荧光实验证明配合物1可以通过荧光猝灭机制检测Fe_(3+),Ksv=8.39×10^(3) L·mol-1,检测限为0.017μmol·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位聚合物 晶体结构 荧光检测
下载PDF
我国缺陷图书产品召回立法的完善
5
作者 张林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6-7,21,共3页
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是国际社会对缺陷产品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制度。为加强图书产品的管理,我国很早就通过制定《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等法律、行政规章的形式确立了缺陷图书产品的召回制度。但现有制度存在立法层次低、操作性不强等问题。... 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是国际社会对缺陷产品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制度。为加强图书产品的管理,我国很早就通过制定《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等法律、行政规章的形式确立了缺陷图书产品的召回制度。但现有制度存在立法层次低、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应根据我国国情和保护图书消费者权益的需要,通过制定《出版质量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明确缺陷图书产品召回的对象、实施主体、召回方式、召回程序、监管机构、法律责任等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陷图书产品 召回 完善立法
下载PDF
论我国销售者产品责任归责原则的立法选择
6
作者 张林 《孝感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68-71,共4页
从更好地保护消费者利益的角度,我国立法应对销售者与生产者实行相同的归责原则,这就是严格责任原则。但我国现行立法并没有对销售者与生产者实行相同的归责原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现行立法存在表述的不准确,另一方面也在于人们对法律理... 从更好地保护消费者利益的角度,我国立法应对销售者与生产者实行相同的归责原则,这就是严格责任原则。但我国现行立法并没有对销售者与生产者实行相同的归责原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现行立法存在表述的不准确,另一方面也在于人们对法律理解的错误。要想对销售者与生产者实行相同的归责原则,必须对我国现行的法律进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销售者 生产者 产品责任 归责原则
下载PDF
藏北高寒草地土壤有机质化学组成对土壤蛋白酶和脲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2
7
作者 马书琴 +1 位作者 陈有超 鲁旭阳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16-527,共12页
土壤酶作为生态系统的生物催化剂,是土壤有机体的代谢驱动力,在土壤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该研究以藏北5种不同类型高寒草地(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草甸草原、高寒荒漠草原和高寒荒漠)为研究对象,利用热裂解气质联... 土壤酶作为生态系统的生物催化剂,是土壤有机体的代谢驱动力,在土壤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该研究以藏北5种不同类型高寒草地(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草甸草原、高寒荒漠草原和高寒荒漠)为研究对象,利用热裂解气质联用技术(Py-GC/MS)分析不同类型草地土壤有机质化学组成,并建立其与土壤蛋白酶和脲酶活性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5种高寒草地土壤(0-15cm)的酶活性表现出一定差异性,高寒荒漠草原土壤的脲酶活性显著高于蛋白酶活性,而其余类型高寒草地的脲酶和蛋白酶活性之间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蛋白酶活性在5种高寒草地土壤之间的差异显著,而脲酶活性在5种草地土壤之间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相关分析发现,土壤蛋白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烷烃、烯烃和芳香烃的相对丰度和糠醛:吡咯的值密切相关,土壤脲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化学组成之间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综上所述,高寒草地类型和土壤有机质化学组成是影响高寒草地土壤蛋白酶活性的重要因素,而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其影响因素有待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高寒草原 土壤有机质化学组成 酶活性 热裂解气质联用(Py-GC/MS)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不同高寒草地类型土壤酶活性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17
8
作者 万松泽 +4 位作者 蒋洪毛 胡扬 马书琴 陈有超 鲁旭阳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28-538,共11页
土壤酶活性作为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关键因素,是反映土壤质量和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但是关于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中不同草地类型间酶活性的差异研究还很少。因此,该研究在藏北高寒草地选择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草甸草原、高寒荒漠... 土壤酶活性作为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关键因素,是反映土壤质量和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但是关于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中不同草地类型间酶活性的差异研究还很少。因此,该研究在藏北高寒草地选择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草甸草原、高寒荒漠草原和高寒荒漠5种草地类型进行野外原位调查和采样,测定了涉及碳(C)、氮(N)和磷(P)循环的14种酶的活性,并建立了高寒草地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和土壤理化性质等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C循环酶(蔗糖酶、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和P循环酶(碱性磷酸酶)在不同高寒草地类型间活性差异明显,N循环酶中仅芳香氨基酶和亚硝酸盐还原酶两种酶在不同高寒草地类型间活性差异明显。同时,C、N和P循环酶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其中,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纤维素酶和α-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显著正相关,多酚氧化酶与亚硝酸还原酶和β-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显著负相关。在测定的19个环境指标中,土壤有机质(SOM)含量、革兰氏阴性菌数量、土壤N和P含量计量比、革兰氏阳性菌数量、细菌数量、放线菌数量、全氮含量、真菌数量是影响土壤酶活性的关键因子,且SOM含量的影响最大(解释量为11.9%)。综上所述,不同高寒草地类型间C循环酶、P循环酶和两种N循环酶(芳香氨基酶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差异显著,SOM含量、微生物数量和N含量等是影响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土壤酶活性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高寒草原 土壤酶活性 土壤微生物 环境因子
原文传递
土壤中微塑料迁移及其对有机污染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9
作者 寇诗棋 关卓 +3 位作者 鲁旭阳 何杨 张建强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7-470,共14页
塑料的广泛使用所引发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不容小觑。陆地生态系统作为微塑料的主要汇集地,是污染控制的关键。本文针对土壤环境中微塑料及其对共存有机污染物迁移的影响进行综述。土壤微塑料赋存研究发现全球土壤,尤其我国农田土壤存在不... 塑料的广泛使用所引发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不容小觑。陆地生态系统作为微塑料的主要汇集地,是污染控制的关键。本文针对土壤环境中微塑料及其对共存有机污染物迁移的影响进行综述。土壤微塑料赋存研究发现全球土壤,尤其我国农田土壤存在不同程度的微塑料污染。微塑料的赋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及陆地生态系统的微生物群落特征。环境因素、土壤理化特征、微塑料自身特性以及生物作用等不同程度地影响微塑料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微塑料可通过疏水作用、静电力、π-π键等与土壤中的共存有机污染物发生相互作用,进而影响两者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共迁移、环境归趋及环境毒性。未来针对土壤中微塑料的研究方向应更多关注土壤中微塑料的精准检测与标准化、土壤中微塑料迁移模型研究、微塑料老化对其环境行为的影响研究以及微塑料与共存污染物相互作用的影响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迁移 有机污染物 土壤
下载PDF
基于热裂解气质联用(Py-GC/MS)技术的土壤有机质化学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马书琴 德吉央宗 +4 位作者 秦小静 陈有超 胡扬 鲁旭阳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85-999,共15页
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SOM)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壤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扮演重要角色,植物源、微生物源和动物源有机残留物的微生物和物理化学转化导致了SOM化学成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进而使得解析SOM结构... 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SOM)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壤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扮演重要角色,植物源、微生物源和动物源有机残留物的微生物和物理化学转化导致了SOM化学成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进而使得解析SOM结构和组成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近年来,热裂解气质联用(pyrolysis-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Py-GC/MS)技术被广泛用于测定SOM的结构和化学组成,实现了对SOM化学成分的定性和半定量分析。本研究在分析SOM组成及来源的基础上,综述了目前基于Py-GC/MS技术研究SOM化学组成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SOM化学组成和其来源的前体物质及特殊SOM化学成分解析,评估SOM的稳定性,探讨土壤物质循环过程,研究SOM对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机制。研究表明:①不同生态系统SOM的化学组成存在一定差异,这是由于不同植物来源的化合物在土壤中的积累过程和初始凋落物的化学成分直接影响着SOM化学组成,②SOM化学组成和外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影响SOM含量和动态过程的最重要因子是气候,它通过影响植被类型分布、光合作用物质生成量和土壤微生物活性调节SOM的化学组成,土地利用方式、野火、耕作方式等也影响着SOM的含量和组成。基于Py-GC/MS技术从SOM的本质,也就是SOM化学成分和化学组成角度揭示土壤生态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机制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土壤生态 土壤化学 气候变化 热裂解气质联用(Py-GC/MS)
下载PDF
山地冰川生态系统微生物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2
11
作者 胡扬 +4 位作者 蒋洪毛 陈有超 刘巧 段宝利 鲁旭阳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99-914,共16页
山地冰川生态系统包含冰、雪、冰川融水、冰尘、沉积物、冰碛物和土壤等多种栖息地,孕育了独特的生物群落,由耐寒性微生物占主导。由于对气候变化极其敏感,近几十年来,全球范围内的山地冰川正在急剧退缩。依据垂直分层特征、空间位置、... 山地冰川生态系统包含冰、雪、冰川融水、冰尘、沉积物、冰碛物和土壤等多种栖息地,孕育了独特的生物群落,由耐寒性微生物占主导。由于对气候变化极其敏感,近几十年来,全球范围内的山地冰川正在急剧退缩。依据垂直分层特征、空间位置、环境特征和定殖微生物营养类型等,将山地冰川生态系统分为4个生态区:冰川表面区域、冰川内部区域、冰川下部区域和冰川前缘区域。从微生物的生理特征、群落组成、影响微生物分布和多样性的生态因素等几个方面,综述了山地冰川生态系统不同生态区的微生物研究现状。近10年来对冰川生态系统微生物的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方面内容:①嗜冷、耐冷细菌和真菌的分离培养;②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特征;③微生物群落构建和演替过程;④微生物介导的元素循环过程;⑤生态因子与微生物群落相互关系。目前,大部分研究集中在冰川前缘和表面区域,且主要关注细菌类群的组成和多样性。未来应该把冰川表面、内部、下部及前缘区域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考虑,开展针对不同生境的多种微生物类群的长期监测和研究,重点关注类群间交互作用和功能方面。以期更好地理解极端环境下微生物介导的生态过程及其发挥的生态作用,这对维护山地冰川及其相关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冰川 冰川微生物 极端环境 冰川生态系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