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甜玉米、笋玉米的起源与遗传 被引量:50
1
作者 刘雅楠 +1 位作者 杨涛兰 李社荣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44-45,共2页
甜玉米是由籽粒鲜嫩、糖份含量高的一类胚乳突变体转育而成的。笋玉米是指幼穗柔软、食用纤维丰富的一类多穗(甜)玉米,也有几种基因型,近二十年来发展迅速,和甜玉米一样,也已成为一种玉米产业。1甜玉米、笋玉米的起源、遗传与基... 甜玉米是由籽粒鲜嫩、糖份含量高的一类胚乳突变体转育而成的。笋玉米是指幼穗柔软、食用纤维丰富的一类多穗(甜)玉米,也有几种基因型,近二十年来发展迅速,和甜玉米一样,也已成为一种玉米产业。1甜玉米、笋玉米的起源、遗传与基因型关于甜玉米的起源时间,可以追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玉米 笋玉米 起源 遗传 起源 基因型
下载PDF
玉米空间诱变效应及其应用的研究 Ⅰ.空间条件对玉米叶片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38
2
作者 李社荣 刘雅楠 +5 位作者 刘敏 汪永祥 薛淮 郝连元 薛二宝 《核农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5期274-280,共7页
本文报道了经返回式卫星搭载后玉米叶片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主要包括:细胞质壁分离,液泡增大,细胞壁加厚、扭曲,胞间连丝增多,叶绿体及细胞核变形,核膜缺刻,线粒体数目增多,嵴模糊不清,内质网数量增多、体积增大,以及细胞内... 本文报道了经返回式卫星搭载后玉米叶片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主要包括:细胞质壁分离,液泡增大,细胞壁加厚、扭曲,胞间连丝增多,叶绿体及细胞核变形,核膜缺刻,线粒体数目增多,嵴模糊不清,内质网数量增多、体积增大,以及细胞内膜系统和其它超微结构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诱变 玉米 超微结构 叶片
下载PDF
植物空间诱变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3
作者 李社荣 +1 位作者 刘雅楠 汪永祥 《核农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6期375-379,共5页
概述了国内外植物空间诱变研究的新进展,包括:1空间诱变的特点;2空间诱变的形态学、细胞学、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效应;3空间诱变的机理。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植物 空间诱变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同工酶与玉米杂种优势研究——Ⅰ.营养生长期杂种与其亲本的比较 被引量:31
4
作者 李继耕 杨太兴 《遗传》 CAS 1979年第3期8-11,49,共5页
“同工酶”一词最早由Markert及Mφller(1959)提出,借以指具有相同的酶活性但其蛋白质分子结构又不相同的一类酶。现有的同工酶概念比较广泛,主要指来源相同,催化性质相同而结构不同的酶的蛋白质分子。
关键词 杂种 条带 酶谱 杂交种 杂种优势 杂交优势 亲本 同工酶 玉米
下载PDF
多胞质玉米胚乳淀粉粒性状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敬玲 贾敬鸾 +4 位作者 刘敏 赵世民 刘雅楠 李社荣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49-253,共5页
11种多胞质系玉米胚乳淀粉粒的扫描电镜观察表明:不同的细胞质对细胞核有不同程度的互作,3种甜质胞质玉米的胚乳淀粉粒多呈球形,排列紧密,存在一定的共性;4种雄性不育胞质玉米的胚乳淀粉粒多呈不规则形,除(T)Mo17外,排列疏松。... 11种多胞质系玉米胚乳淀粉粒的扫描电镜观察表明:不同的细胞质对细胞核有不同程度的互作,3种甜质胞质玉米的胚乳淀粉粒多呈球形,排列紧密,存在一定的共性;4种雄性不育胞质玉米的胚乳淀粉粒多呈不规则形,除(T)Mo17外,排列疏松。这11种玉米胚乳淀粉粒的平均直径为9.78μm—14.69μm,通过玉米胚乳淀粉粒形态特征的观察,在玉米淀粉性状和玉米籽粒的商品价值关系上进行一定程度探索,为玉米的进一步发展和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胞质玉米 细胞质雄性不育性 胚乳淀粉粒 扫描电镜观察
下载PDF
玉米杂种优势群及其杂交利用模式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被引量:14
6
作者 吉海莲 +1 位作者 李九云 三森.健葩彤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0-37,共8页
简要总结了玉米杂种优势群及其杂交利用模式概念的形成历史,分析了导致它们在几十年中能成功发展的重要因素,并讨论了相关的问题和今后应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玉米 杂种优势群 杂交利用模式 优势群及其杂交利用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下载PDF
十个玉米推广种抗旱力的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刘雅楠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45-50,共6页
本研究以我国玉米当前有代表性的10个推广种为材料,在半干旱地区设立田间水源控制设施,分不浇水区(旱区)与浇水区(水区)分析玉米杂交种的产量及产量因素的干旱系数、经济学产量的水分利用率和所需积温。测定玉米杂交种的抗旱力... 本研究以我国玉米当前有代表性的10个推广种为材料,在半干旱地区设立田间水源控制设施,分不浇水区(旱区)与浇水区(水区)分析玉米杂交种的产量及产量因素的干旱系数、经济学产量的水分利用率和所需积温。测定玉米杂交种的抗旱力试验所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玉米杂交种对干旱的反应不尽相同,试材可分为不敏感组与敏感组两组。不敏感组以遗长101号、掖单4号、农大60号为代表,产量干旱系数分别为2.3%、8.7%和14.5%;敏感组以中单120号、京单841号为代表,干旱系数分别为20.7%和25.4%。(2)不同玉米杂交种经济学产量的水分利用率(籽粒kg/t水)差异较大,不敏感组水分利用率较之敏感组提高29.5%~58.3%。(3)从总体上来看,推荐玉米生产上扩大种植抗(耐)旱玉米杂交种遗长101号、掖单4号、农大60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杂种 抗旱力 干旱系数 经济学产量
下载PDF
空间特殊环境诱致玉米突变体的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吉海莲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4-68,共5页
以 7个玉米自交系种子为材料 ,做空间条件诱变处理。主要诱变因素是宇宙辐射和微重力。处理与未处理对照种子 ,在北京和三亚一年两次种植 ,至今已经是Sp9~Sp1 1。从Sp2~Sp3中筛选到 1 1种突变体 (Mut1 -Mut1 1 ) ,包括株高、抗大小斑... 以 7个玉米自交系种子为材料 ,做空间条件诱变处理。主要诱变因素是宇宙辐射和微重力。处理与未处理对照种子 ,在北京和三亚一年两次种植 ,至今已经是Sp9~Sp1 1。从Sp2~Sp3中筛选到 1 1种突变体 (Mut1 -Mut1 1 ) ,包括株高、抗大小斑病 ,叶平伸 ,穗长 ,多穗性 ,籽粒类型变异等 5种突变类型。空间诱变处理具有诱变谱宽的特点。对诱变主要因素作了分析和讨论 ,认为空间诱变致突变最可能是微重力和空间辐射两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突变体 空间环境 自交系种子 诱变处理
下载PDF
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新类型BaoI、BaoII的发现 被引量:8
9
作者 燕振国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37-39,共3页
经过10 代自交选择,从157 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源中育成了Bao I、Bao II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应用35 个自交系作测交试验,用小斑菌O、C、T 生理小种做人工接种试验,初步确定这二个新类型的属组。Bao I型可能属... 经过10 代自交选择,从157 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源中育成了Bao I、Bao II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应用35 个自交系作测交试验,用小斑菌O、C、T 生理小种做人工接种试验,初步确定这二个新类型的属组。Bao I型可能属S组,而Bao II型则为其它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细胞质 雄性不育 小斑菌生理小种 BaoⅠ
下载PDF
甜玉米新种质生化成分的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雅楠 叶松青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6,共6页
以我国自己转育成的甜玉米新种质为材料,研究甜玉米的生化成分、优势率和遗传控制。研究结果表明,(1)甜玉米新种质各种生化成分与原始基因型接近,营养价值高,食味品质好;(2)甜玉米品质性状优势率以负(向)优势为主,明显不... 以我国自己转育成的甜玉米新种质为材料,研究甜玉米的生化成分、优势率和遗传控制。研究结果表明,(1)甜玉米新种质各种生化成分与原始基因型接近,营养价值高,食味品质好;(2)甜玉米品质性状优势率以负(向)优势为主,明显不同于生长势性状的优势率;(3)普甜、甜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甜玉米 新种质 生化成分 优势率 遗传控制
下载PDF
优质蛋白玉米胚乳贮存蛋白积累的电泳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明生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4年第2期123-129,共7页
玉米胚乳的22 kD和20 kD醇溶蛋白在授粉后15 天开始积累,编码22 kD 和20 kD醇溶蛋白的结构基因在胚乳发育过程中同时表达。优质蛋白玉米和o2 玉米的胚乳中,22 kD和20 kD醇溶蛋白的合成受到抑制,即o2 ... 玉米胚乳的22 kD和20 kD醇溶蛋白在授粉后15 天开始积累,编码22 kD 和20 kD醇溶蛋白的结构基因在胚乳发育过程中同时表达。优质蛋白玉米和o2 玉米的胚乳中,22 kD和20 kD醇溶蛋白的合成受到抑制,即o2 基因对22 kD和20 kD醇溶蛋白的合成有负的调节作用。Mo17/o2 和Mo17 胚乳醇溶蛋白的双向电泳结果表明,Mo17/o2 的27 kD、22 kD、20 KD和15 kD醇溶蛋白的合成均受到强烈的抑制。遗系041/o2 和遗系040/o2 胚乳醇溶蛋白的双向电泳结果表明,二者只在高分子量的蛋白质斑点区域有一些细微的差别。可溶性蛋白的SDS-PAGE分析表明,Mo17/o2 胚乳的可溶性蛋白比其同型系Mo17 少38.7 kD 和26.7 kD两条谱带,多27.2 kD和26.1 kD两条谱带。二者出现的可溶性蛋白的差异是o2 基因调控的结果。遗系041/o2 胚乳的可溶性蛋白比其同型系040/o2 多18.6 kD和17.6 kD两条谱带,少40.2 kD 一条谱带,这与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乳 基因 玉米 蛋白 电泳
下载PDF
我国玉米杂交优势利用回顾与未来育种改进遗传性状的前瞻 被引量:6
12
作者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9年第S2期1-6,共6页
回顾了我国玉米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启蒙与创建阶段(1926-1948)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1949至今),在品间杂交、双杂交、三系杂交直至单杂交利用阶段杂交优势利用发展历程;提出我国杂交玉米研究发展的特点与明显的收益;指出期间应用综合... 回顾了我国玉米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启蒙与创建阶段(1926-1948)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1949至今),在品间杂交、双杂交、三系杂交直至单杂交利用阶段杂交优势利用发展历程;提出我国杂交玉米研究发展的特点与明显的收益;指出期间应用综合育种方法技术选育成功的一些优秀骨干系,对未来育种起着较大的启迪效果;讨论并展望了未来育种改进遗传性状、育种目标、育种理念和杂交优势定义的问题。未来育种要求提高耐密性、低密度无胁迫下单株杂交优势和生物学与非生物学逆境抗性以及包括光合性能在内的一些生理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优势 骨干系 育种目标 育种理念 未来育种
下载PDF
玉米新改良群体多酚氧化酶活性变化 被引量:6
13
作者 马春红 郑秋玲 +4 位作者 张凤莲 李运朝 崔四平 贾银锁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70-72,共3页
选用36份新种质合成相互轮回选择的2个基础群体(NRRSPⅠC0和NRRSPⅡC0)及常规的6个玉米优势群,测定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探讨其利用前景。结果表明,Tan-HzC5酶活性最高,抗病性最好,且Tan-HzC5、NRRSPⅡC0与ReidC2的PPO活性处于同一较高... 选用36份新种质合成相互轮回选择的2个基础群体(NRRSPⅠC0和NRRSPⅡC0)及常规的6个玉米优势群,测定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探讨其利用前景。结果表明,Tan-HzC5酶活性最高,抗病性最好,且Tan-HzC5、NRRSPⅡC0与ReidC2的PPO活性处于同一较高水平;Luda、PFC5的活性最低,与前三者差异极显著;Pn6C4、NRRSPⅠC0和Lan.C2居中。NRRSPⅡC0与NRRSPⅠC0田间表现高抗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Luda高度感病。PPO活性高低与田间抗感病害的试验结果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改良群体 多酚氧化酶活性
原文传递
优质蛋白玉米02基因控制赖氨酸超量积累的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雅楠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5年第1期65-73,共9页
以38个QPM(或02)和对照普通玉米为实验材料,进行02基因控制赖氨酸超量积累的生化和遗传分析。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QPM玉米02基因为隐性的单基因遗传,它控制着胚乳、雄穗和幼苗期叶片中赖氨酸的超量积累,一些修... 以38个QPM(或02)和对照普通玉米为实验材料,进行02基因控制赖氨酸超量积累的生化和遗传分析。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QPM玉米02基因为隐性的单基因遗传,它控制着胚乳、雄穗和幼苗期叶片中赖氨酸的超量积累,一些修饰因子和遗传背景对胚乳物理性状产生影响;(2)QPM玉米、普通玉米的胚较之胚乳,或者QPM玉米胚乳较之普通玉米胚乳都含有较多的天门冬氮酸、甘氨酸、赖氨酸和精氨酸,含有较少的脯氨酸、谷氨酸、亮氨酸和苯丙氨酸;(3)两种玉米之间,在胚乳蛋白质含量及胚乳可溶性蛋白、醇溶蛋白、谷蛋白的赖氨酸含量方面没有什么不同;(4)已经育成一批QPM或02玉米自交系,并配制出几个强优势杂交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蛋白玉米 玉米 胚乳 o2基因 赖氨酸
下载PDF
玉米空间飞行处理细胞超微结构变异的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社荣 刘雅楠 +3 位作者 刘敏 张纯花 薛淮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63-67,共5页
玉米干种子搭载于返回式卫星上,经离海平面176km至354km的空间条件处理,发现处理后的玉米叶片超微结构发生各种变异。主要变异包括:细胞质壁分离,液泡增大,细胞壁加厚、扭曲,胞间连丝增多,出现叶绿体基粒盘和基质类囊... 玉米干种子搭载于返回式卫星上,经离海平面176km至354km的空间条件处理,发现处理后的玉米叶片超微结构发生各种变异。主要变异包括:细胞质壁分离,液泡增大,细胞壁加厚、扭曲,胞间连丝增多,出现叶绿体基粒盘和基质类囊体的变异,细胞核和叶绿体变形,内质网的数量增多、体积增大,以及其它细胞内膜系统与其它超微结构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搭载实验 空间生物学 细胞结构变异
下载PDF
玉米多胞质系线粒体数量和结构特征的比较分析
16
作者 李敬玲 赵世民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4期352-356,共5页
以玉米多胞质系为材料,采用透射电镜的观察方法,比较观察了11种材料中黄化幼芽细胞的线粒体结构特征的变化.观察表明,11种材料黄化幼芽线粒体形态及外膜、内膜、泡状嵴和基质颗粒等没有什么显著的差异,而线粒体大小和每个细胞... 以玉米多胞质系为材料,采用透射电镜的观察方法,比较观察了11种材料中黄化幼芽细胞的线粒体结构特征的变化.观察表明,11种材料黄化幼芽线粒体形态及外膜、内膜、泡状嵴和基质颗粒等没有什么显著的差异,而线粒体大小和每个细胞内的线粒体数量却是明显不同的.F检验说明,线粒体大小和每个细胞线粒体数量上有极显著的差异,也即是说,11种不同细胞质类型的材料细胞质作用和核质(基因)互作是明显的.试验还观察到线粒体、分裂现象和线粒体、淀粉粒聚集在胞间连丝附近的有趣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胞质玉米 线粒体 结构特征 透射电镜
下载PDF
玉米新种质改良群体的细胞渗透势研究
17
作者 郑秋玲 马春红 +2 位作者 董文琦 贾银锁 《河北农业科学》 2010年第5期64-65,共2页
采用2个与我国常用种质亲缘关系远的新优势种质群,即选用36份新种质合成了新的相互轮回选择的新优势群体(NRRSPⅠC0、NRRSPⅡC0)及常规的6个优势群,利用渗透势评价该群体,并与我国常用玉米种质类群进行比较,明确其适应环境的能力。结果... 采用2个与我国常用种质亲缘关系远的新优势种质群,即选用36份新种质合成了新的相互轮回选择的新优势群体(NRRSPⅠC0、NRRSPⅡC0)及常规的6个优势群,利用渗透势评价该群体,并与我国常用玉米种质类群进行比较,明确其适应环境的能力。结果表明:Tan-Hz C5抗旱性最强,Reid C2抗旱性最弱,新优势种质群NRRSPIC0和NRRSPⅡC0抗旱性趋于中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优势种质群 渗透势
下载PDF
玉米不同优势群粘滞度测定与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马春红 及增发 +4 位作者 贾银锁 崔四平 吴哲 李运朝 《河北农业科学》 2010年第2期60-62,共3页
本研究选用符合育种目标要求,且与我国常用玉米种质亲缘关系远的新种质,即选用36份新种质合成了新的相互轮回选择的基础群体NRRSPⅠC0和NRRSPⅡC0,并利用细胞质量理化参数检测评价新群体,研究合成新群体与我国常用玉米种质类群的杂种优... 本研究选用符合育种目标要求,且与我国常用玉米种质亲缘关系远的新种质,即选用36份新种质合成了新的相互轮回选择的基础群体NRRSPⅠC0和NRRSPⅡC0,并利用细胞质量理化参数检测评价新群体,研究合成新群体与我国常用玉米种质类群的杂种优势关系,明确其利用途径。结果表明:Tan-Hz C5和NRRSP I C0细胞质粘滞度较高,其细胞质质量较好,而新优势群NRRSPⅡC0处于中等水平。试验结果:优势群的细胞质粘滞度大小顺序为Tan-Hz C5>NRRSP I C0>Luda>(NRRSPⅡC0=Reid C2)>PF C5>Lancaster C2>Pn6C4。表明,外来的新改良群体可在我国加以利用,并逐步改善我国玉米遗传基础狭窄的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种质资源创新 优势群 细胞质粘滞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