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析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成因 被引量:23
1
作者 南菲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31-32,70,共3页
中西民族的思维方式,由于受不同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影响,客观上存在差异。了解这些差异以及差异形成的原因对我们的英语学习大有裨益。
关键词 思维方式 差异 原因
下载PDF
爱伦坡的文学理论及其在《黑猫》中的体现 被引量:17
2
作者 南菲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91-94,共4页
爱伦坡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坚持文学的最终目的是追求美的整体效果,反对文学的说教功能和现实价值。他的恐怖小说以独特的想象和深刻的洞察深入到人类心理隐秘的角落,名作《黑猫》是坡创作原则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 爱伦坡 文学理论 恐怖魅力 黑猫
下载PDF
变动地缘中的身体:《姐妹山》的边界空间书写
3
作者 南菲 《当代外国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5-42,共8页
美国犹太作家内森·英格兰德的小说《姐妹山》反映出作家关于边界空间的兴趣和文学主张。本文着眼日常生活中具体而微的空间实践,考察犹太人在定居点边界空间中,凭借身体扩大以色列国家领土、加深犹太集体记忆、改造阿拉伯景观、传... 美国犹太作家内森·英格兰德的小说《姐妹山》反映出作家关于边界空间的兴趣和文学主张。本文着眼日常生活中具体而微的空间实践,考察犹太人在定居点边界空间中,凭借身体扩大以色列国家领土、加深犹太集体记忆、改造阿拉伯景观、传承文化仪式的过程,发现边界既加固领土安全,又作用于边界主体的身份与情感,同时被主体的身体实践所表达和形塑,并且定居点空间因犹太定居者身体的介入,呈现一种地缘政治与生命力量的交互,处于不停的变化之中,期待通过人地互动的生命政治解读,纠偏民族—国家宏大叙事对底层视角的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森·英格兰德 《姐妹山》 边界空间 身体
原文传递
《爱的历史》:后记忆语境下的第三代大屠杀叙事 被引量:4
4
作者 南菲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5-43,共9页
第三代大屠杀文学是当代美国犹太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第一代亲身经历和第二代观察记忆双重缺失的后记忆时代,第三代作家试图通过想象性创作,以再现文本的文本之方式与大屠杀取得联系。妮可·克劳斯小说《爱的历史》因其多重叙事... 第三代大屠杀文学是当代美国犹太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第一代亲身经历和第二代观察记忆双重缺失的后记忆时代,第三代作家试图通过想象性创作,以再现文本的文本之方式与大屠杀取得联系。妮可·克劳斯小说《爱的历史》因其多重叙事声音、大屠杀隐性在场、大屠杀美国化、后现代及其超越的书写特征,成为后记忆时代第三代大屠杀文学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妮可·克劳斯 《爱的历史》 第三代大屠杀叙事 后记忆
原文传递
谁的巴勒斯坦:《不速之客》的空间与记忆书写 被引量:3
5
作者 南菲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6-44,160,共10页
巴勒斯坦空间在阿拉伯和犹太两个民族的记忆框架里,承载着不同的宗教信仰、文化传统与身份认同。《不速之客》中阿拉伯人“纳克巴”(Nakba)灾难创伤记忆和暴力回归家园,与犹太人“应许之地”文化记忆统摄下大屠杀后返乡复国的神话尖锐对... 巴勒斯坦空间在阿拉伯和犹太两个民族的记忆框架里,承载着不同的宗教信仰、文化传统与身份认同。《不速之客》中阿拉伯人“纳克巴”(Nakba)灾难创伤记忆和暴力回归家园,与犹太人“应许之地”文化记忆统摄下大屠杀后返乡复国的神话尖锐对立,反映了记忆作为心理地理中介变量塑造空间感知与地方依恋的强大驱力。小说对集体记忆建构性的披露、对个人暗恐与官方宏大记忆叙事之间张力的呈现,又暗示斗争双方反思集体记忆、容纳他者记忆、超越复仇循环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纳森·佩普尼克 不速之客 巴勒斯坦 纳克巴 大屠杀 空间记忆 暗恐
原文传递
《耶路撒冷去来》中的以色列地方书写
6
作者 南菲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2023年第4期60-71,共12页
美国犹太作家索尔·贝娄在犹太民族记忆、复国主义意识形态、游客猎奇心理以及西方知识体系框架下写就的《耶路撒冷去来》,蕴含着他对古老犹太家园的恋地情感、对现代犹太国家的支持、对中东“异域”风情的欲望、对巴勒斯坦的“他... 美国犹太作家索尔·贝娄在犹太民族记忆、复国主义意识形态、游客猎奇心理以及西方知识体系框架下写就的《耶路撒冷去来》,蕴含着他对古老犹太家园的恋地情感、对现代犹太国家的支持、对中东“异域”风情的欲望、对巴勒斯坦的“他地”想象。贝娄在游记中书写的“地方”既非对以色列毫无根据的臆想,也不是对地理现实的客观呈现,而是旅行主体受先在经验影响,对异地的理解、阐释与塑形,与一套指涉真实空间的话语生产体系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路撒冷去来》 以色列 美国犹太人 地方
原文传递
仁者和知者:中西思维方式差异探源 被引量:3
7
作者 南菲 《社科纵横》 2007年第4期124-125,共2页
中西民族的思维方式存在差异。不同的哲学观、自然条件以及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影响力,在中西民族思维方式形成之初即已表现出来。
关键词 思维方式 差异 原因
下载PDF
《养家糊口的人》的“格托”书写 被引量:3
8
作者 南菲 游芬娟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49-54,共6页
美国犹太女作家安琪亚·叶捷尔斯卡的代表作《养家糊口的人》的"格托"书写突破性地聚焦于种族与性别密不可分的复杂情形,即第一代犹太女性在追求自由道路之上的双重困境:逃离"格托"令她们失去根基,所向往的美... 美国犹太女作家安琪亚·叶捷尔斯卡的代表作《养家糊口的人》的"格托"书写突破性地聚焦于种族与性别密不可分的复杂情形,即第一代犹太女性在追求自由道路之上的双重困境:逃离"格托"令她们失去根基,所向往的美国新世界又视其为"他者";回归"格托"构建"美国犹太人"理想身份的努力亦以失败告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琪亚·叶捷尔斯卡 《养家糊口的人》 美国犹太女性 逃离 回归 格托叙事
下载PDF
浅析英语语言中性别差异的表现 被引量:2
9
作者 南菲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44-47,共4页
语言与社会互相依存,是反映社会的镜子。英语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现象是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各种文化共有的现象。本文试图从语音、语义和使用三个方面来对英语语言中的性别差异做初步探讨。
关键词 语言 性别差异 表现
下载PDF
孤独无处可逃——《心是孤独的猎手》之拉康式解读 被引量:1
10
作者 段长顺 南菲 《文教资料》 2018年第19期20-21,38,共3页
本文从拉康欲望理论入手解读卡森·麦卡勒斯名作《心是孤独的猎手》,指出小说中孤独被感知是由于他者欲望对主人公的压迫,孤独感加强的原因是主人公自身欲望被语言能指异化,而倾听要求的部分满足则造成了主人公逃脱孤独的幻象。
关键词 卡森·麦卡勒斯 《心是孤独的猎手》 拉康 欲望理论
下载PDF
言说不可言说——论《耶路撒冷乞丐》的空间叙事 被引量:1
11
作者 南菲 吕安琪 《外文研究》 2020年第3期92-98,110,共8页
埃利·威赛尔的《耶路撒冷乞丐》的空间叙事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对耶路撒冷物理空间和幸存者心理空间的书写。就形式而言,它运用叙事时间空间化、叙事进程空间并置等策略,表达传统现实主义无法再现的大屠杀创伤。小说的空间叙事表明... 埃利·威赛尔的《耶路撒冷乞丐》的空间叙事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对耶路撒冷物理空间和幸存者心理空间的书写。就形式而言,它运用叙事时间空间化、叙事进程空间并置等策略,表达传统现实主义无法再现的大屠杀创伤。小说的空间叙事表明,创伤主体通过私人经验的脱域,将个人灾难化为与所有人共通的真相,或能达到言说不可言说的创伤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路撒冷乞丐 空间叙事 大屠杀 创伤
下载PDF
虚构的真相——从不可靠叙述看《应许之地》的移民同化叙事 被引量:1
12
作者 南菲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4-28,共5页
从《应许之地》自传文本的特殊性出发,通过分析其文本内、文本间、文本外的不可靠叙述,指出该作品展现的移民同化过程并非历史真实,而是作家为了跻身主流,发出声音所采取的叙事策略。这一策略既是作家替移民辩护的主动选择,也是她对主... 从《应许之地》自传文本的特殊性出发,通过分析其文本内、文本间、文本外的不可靠叙述,指出该作品展现的移民同化过程并非历史真实,而是作家为了跻身主流,发出声音所采取的叙事策略。这一策略既是作家替移民辩护的主动选择,也是她对主流话语压力的被动服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可靠叙述 同化叙事 《应许之地》
下载PDF
短篇小说《最响亮的声音》中的反抗主题
13
作者 李小纯 南菲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2年第19期57-59,共3页
美国犹太女作家佩蕾在《最响亮的声音》中揭露了美国公立学校想要将少数族裔融入美国“大熔炉”的意图,并利用反讽叙事描绘了学校的这种文化移入策略如何适得其反,最终注定失败的故事。本文运用胡克斯的边缘化理论,从三个方面阐明该小... 美国犹太女作家佩蕾在《最响亮的声音》中揭露了美国公立学校想要将少数族裔融入美国“大熔炉”的意图,并利用反讽叙事描绘了学校的这种文化移入策略如何适得其反,最终注定失败的故事。本文运用胡克斯的边缘化理论,从三个方面阐明该小说的反抗主题:反抗策略的动力、如何进行反抗以及反抗的结果。本研究旨在鼓励少数族裔在主流文化中拥有清醒的批判立场,利用反抗策略来提升民族自我意识,维持民族文化独立性,助力少数族裔的发展和解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讽 边缘化理论 反抗主题 反抗策略
下载PDF
爱伦坡与霍桑小说创作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南菲 陈许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25-28,共4页
作家爱伦坡其人其文的特立独行一直受到学界关注,对他与同时期其他作家一致之处却鲜有论及。事实上爱伦坡与霍桑均身处美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南方,个人经历也颇为相似,这使得他们在题材、技巧、风格等诸多方面体现出共性。
关键词 爱伦坡 霍桑 小说 比较
下载PDF
论莫里森短篇小说《宣叙》的空间叙事
15
作者 范文武 南菲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2年第6期41-43,共3页
现代小说空间感不单单来源于文本,也来源于读者在反复阅读中心理空间的主动建构。本文以莫里森唯一一篇短篇小说《宣叙》为例,以空间视角为突破口,研究小说中物理空间叙事功能、主题空间聚集效应、人物的空间化塑造,探讨研究其空间叙事... 现代小说空间感不单单来源于文本,也来源于读者在反复阅读中心理空间的主动建构。本文以莫里森唯一一篇短篇小说《宣叙》为例,以空间视角为突破口,研究小说中物理空间叙事功能、主题空间聚集效应、人物的空间化塑造,探讨研究其空间叙事特点。对《宣叙》的空间叙事研究有助于探讨作品与生俱来的艺术性与主题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里森 《宣叙》 空间叙事 种族关系
下载PDF
文化心理学视野下幸福感缺失因素透视——以《店员》中的海伦为例
16
作者 南菲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59-65,70,共8页
美国梦的核心是人人有权追求幸福。在认知叙事学范畴里,幸福是一种结果激情,其叙事文本常常围绕事业和爱情展开;在文化心理学视野内,幸福是个体对生活满意度和正负情感的主观判断,一定程度上是特定文化在个体心理上的投射之物。本文将... 美国梦的核心是人人有权追求幸福。在认知叙事学范畴里,幸福是一种结果激情,其叙事文本常常围绕事业和爱情展开;在文化心理学视野内,幸福是个体对生活满意度和正负情感的主观判断,一定程度上是特定文化在个体心理上的投射之物。本文将上述两种理论结合,分析《店员》中第二代犹太移民海伦在美国和犹太双重文化压力之下的心理状态和变化,指出两种文化价值观的异质性是导致海伦美国梦想破灭,幸福感缺失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心理学 幸福感 价值观 美国梦
下载PDF
强化颠覆抑制协合:《应许之地》的文化诗学阐释
17
作者 南菲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2-128,共7页
引言 20世纪初,美国犹太文学开始萌芽。其代表人物之一玛丽·安亭(Mary Antin)从1911年9月起,在《大西洋月刊》上分十次连载自传《应许之地》,讲述主人公怎样从俄属波兰小镇中世纪般的犹太人栅栏区(Pale of Settlement),来到2... 引言 20世纪初,美国犹太文学开始萌芽。其代表人物之一玛丽·安亭(Mary Antin)从1911年9月起,在《大西洋月刊》上分十次连载自传《应许之地》,讲述主人公怎样从俄属波兰小镇中世纪般的犹太人栅栏区(Pale of Settlement),来到20世纪美国的现代都市波士顿;又怎样随着物理时空的转换,从受尽种族与性别双重歧视的犹太女孩玛什珂·安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阐释 《大西洋月刊》 文化 20世纪 犹太文学 代表人物 现代都市 物理时空
原文传递
何处是吾乡:论《反生活》的空间书写
18
作者 南菲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3-39,共7页
罗斯在《反生活》中调动召唤结构、文本互涉、并置拼贴等诸多空间叙事手段,以分形叙事与主题并置叙事为空间框架,通过对两兄弟互为镜像的反生活书写,将民族历史与个人身份的关系置于全世界空间中进行考察,反映了当代美国犹太人最关心的... 罗斯在《反生活》中调动召唤结构、文本互涉、并置拼贴等诸多空间叙事手段,以分形叙事与主题并置叙事为空间框架,通过对两兄弟互为镜像的反生活书写,将民族历史与个人身份的关系置于全世界空间中进行考察,反映了当代美国犹太人最关心的话题,包括以色列社会的现状、宗教复国主义的影响、犹太人关于流散与回归的争论。祖克曼兄弟跨越三大洲的移动空间地图,表达了美国犹太人在犹太意识、美国价值、中东地缘政治等各因素合力作用下的身份追寻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生活》 空间 流散 以色列
下载PDF
大学英语作文段落写作技巧
19
作者 南菲 《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 2002年第5期76-80,共5页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 ,作文成绩不理想 ,总在 6-7分徘徊 (满分为 15分 )。写作对学生来说一直是个难题。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 ,其中段落结构杂乱无章 ,缺乏过渡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拟好主旨句 ,运用好过渡手段十分重要。
关键词 宝剑技巧 大学英语 英语作文段落 主旨句 过渡手段
下载PDF
空间三一论视阈下《犹太战争》的叙事特征
20
作者 南菲 安妮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47-51,62,共6页
文章运用列斐伏尔的空间三一论,分析《犹太战争》主人公在宗教复国主义空间表征意识形态下进行的空间实践,及其创立的王国作为表征空间所体现的缺陷:以色列“空间表征”的构想者包括世俗复国主义与宗教复国主义两大阵营,他们之间存在既... 文章运用列斐伏尔的空间三一论,分析《犹太战争》主人公在宗教复国主义空间表征意识形态下进行的空间实践,及其创立的王国作为表征空间所体现的缺陷:以色列“空间表征”的构想者包括世俗复国主义与宗教复国主义两大阵营,他们之间存在既共谋又冲突的关系。耶胡迪通过“空间实践”建立起“表征空间”又被摧毁,正是两大空间表征构想集团相互勾连又冲突的投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犹太战争》 图瓦·瑞希 空间表征 空间实践 表征空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