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酮类化合物的药动学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60
1
作者 方一杰 徐岩成 +2 位作者 毛毛 王芳 姜远英 《药学服务与研究》 CAS 2015年第1期6-9,共4页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多酚化合物,是植物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的各个部位。由于黄酮类化合物特殊的化学结构,使其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如抗氧化、调脂等作用,研发该类药物对防治疾病、维护健康有积极意义...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多酚化合物,是植物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的各个部位。由于黄酮类化合物特殊的化学结构,使其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如抗氧化、调脂等作用,研发该类药物对防治疾病、维护健康有积极意义。本文从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药动学特点、药理作用及机制等方面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黄酮类化合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酮类化合物 化学结构 药代动力学 药理作用 综述
下载PDF
以结果为导向的基础医学整合模块课程的构建与思考 被引量:24
2
作者 姜文霞 余莉 +7 位作者 陈小平 张青锋 王飞 徐晓娟 尹岚 葛艳 徐新东 毛毛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19年第9期652-656,共5页
以结果为导向(outcomes based education,OBE)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基于在基础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涉及病理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等多学科以及人体几乎各器官系统疾病发生机制与转归等主干桥梁专业知识,针对其具有知识点呼应、内... 以结果为导向(outcomes based education,OBE)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基于在基础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涉及病理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等多学科以及人体几乎各器官系统疾病发生机制与转归等主干桥梁专业知识,针对其具有知识点呼应、内容宽泛、与临床紧密联系承上启下的特征,构建了基础医学"损伤、感染、免疫与修复"的全英文模块课程。模块教学从知识结构出发进行反向课程设计、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教与学的教学手段、持续改进教学评价及保障体系。这种教学模式优化了传统学科教学体系和器官系统整合课程体系的不足,进一步提高了医学教育质量,促进了基础医学的建设,推进了医学教育国际化进程,为国家培养了更多能够适应未来全球发展所需的医学专业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结果为导向 基础医学 整合课程 构建 思考
原文传递
磷霉素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联用对体外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态学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范燕 王睿 +5 位作者 毛毛 蔡芸 梁蓓蓓 刘茹 柴栋 裴斐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CAS 2007年第5期18-20,共3页
目的:通过研究磷霉素与氨基糖苷类药物(阿米卡星、异帕米星)联合应用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体外联合效应,探讨磷霉素对氨基糖苷类药物在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的作用。方法:采用改良的组织培养平板法建立铜绿假单胞菌PAO1生... 目的:通过研究磷霉素与氨基糖苷类药物(阿米卡星、异帕米星)联合应用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体外联合效应,探讨磷霉素对氨基糖苷类药物在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的作用。方法:采用改良的组织培养平板法建立铜绿假单胞菌PAO1生物被膜模型,应用银染法快速鉴定法观察经不同剂量的两类药物单用与联合作用处理后的PAO1生物被膜结构,对其形态学进行描述,并采用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进行图像分析。结果:银染法快速鉴定的形态学结果显示,PAO1生物被膜上分布着浓密黑染交织物质,其间隙中聚集着短杆状细菌体;同一剂量下,联药组的黑染交织物较单药组少;磷霉素分别与阿米卡星和异帕米星联用时的抑制被膜形成作用基本相似。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的分析显示,平均光密度值随着药物的剂量增大而逐渐减小,联药组的平均光密度值显著低于单药组的平均光密度值(P<0.05)。结论:研究发现,磷霉素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联用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具有显著增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霉素 氨基糖苷类药物 细菌生物被膜 PAO1
下载PDF
细胞因子失衡与溃疡性结肠炎研究现状 被引量:9
4
作者 毛毛 张军东 +2 位作者 王彦 贾鑫明 姜远英 《药学服务与研究》 CAS CSCD 2005年第1期86-89,共4页
目的:综述细胞因子失衡在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为治疗UC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查阅文献并归纳总结。结果:促炎和抑炎细胞因子间的失衡在UC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结论:细胞因子失衡是UC发病的关键环节,下涉细胞因... 目的:综述细胞因子失衡在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为治疗UC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查阅文献并归纳总结。结果:促炎和抑炎细胞因子间的失衡在UC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结论:细胞因子失衡是UC发病的关键环节,下涉细胞因子的失衡并重建平衡的策略在UC治疗过程中大有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炎 溃疡 细胞因子 综述
下载PDF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5
作者 宗辉 孙钰芳 +2 位作者 陈思敏 毛毛 慎慧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43-351,共9页
近年来,临床上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引起感染的死亡率居高不下。β-内酰胺酶是革兰阴性菌对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目前,治疗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的抗菌药物研发遭遇瓶颈,21世纪以来未见基于新靶点的小分子药物上市。近年来... 近年来,临床上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引起感染的死亡率居高不下。β-内酰胺酶是革兰阴性菌对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目前,治疗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的抗菌药物研发遭遇瓶颈,21世纪以来未见基于新靶点的小分子药物上市。近年来,新药研发机构逐渐聚焦于开发β-内酰胺酶抑制剂,旨在通过克服β-内酰胺酶介导的耐药性提高现有抗菌药物的临床疗效。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在临床上的成功应用,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成为最有望解决临床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的策略。本文对近年来有关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相关研究和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并对未来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内酰胺酶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阿维巴坦 氨曲南 美罗培南
原文传递
大蒜素抗菌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6
作者 蔡芸 毛毛 王睿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CAS 2007年第5期12-14,共3页
大蒜素为大蒜中的主要抗菌活性成分,本文复习了近年来大蒜素在抗菌活性方面的研究报告,重点介绍了大蒜素及其各种衍生物的结构和作用机制,以及大蒜素在抗细菌、真菌、病毒及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方面的最新研究结果。
关键词 大蒜素 作用机制 抗微生物活性
下载PDF
防耐药突变体选择浓度和耐药突变选择窗理论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7
作者 梁蓓蓓 毛毛 +1 位作者 蔡芸 王睿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CAS 2008年第4期39-41,共3页
目的:阐述防耐药突变体选择浓度和耐药突变选择窗理论的最新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归纳。结果与结论:体外MPC测定、体外药效学研究、动物感染模型、人体内研究验证了MSW理论,防耐药突变体选择浓度和耐药... 目的:阐述防耐药突变体选择浓度和耐药突变选择窗理论的最新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归纳。结果与结论:体外MPC测定、体外药效学研究、动物感染模型、人体内研究验证了MSW理论,防耐药突变体选择浓度和耐药突变选择窗理论为评价细菌耐药新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耐药突变体选择浓度 耐药突变选择窗 耐药突变株
下载PDF
紫杉醇治疗小细胞肺癌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6
8
作者 李然 王睿 +7 位作者 汤建华 罗奇 毛毛 蔡芸 梁蓓蓓 张桂云 龙丽艳 陈良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10期851-860,共10页
目的系统评价紫杉醇在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MEDLINE、EMbase、CBM、CNKI和VIP等电子数据库,检索时间截至2007年。纳入含紫杉醇治疗小细胞肺癌的... 目的系统评价紫杉醇在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MEDLINE、EMbase、CBM、CNKI和VIP等电子数据库,检索时间截至2007年。纳入含紫杉醇治疗小细胞肺癌的对照研究。由2名评价者独立评价并交叉核对纳入研究质量,对同质研究采用RevMan4.2.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个对照研究,1675例小细胞肺癌患者,5个研究报道采用了随机方法,9个研究均未详细报道是否采用盲法。Meta分析结果表明,PET方案(紫杉醇+顺铂+足叶乙甙)与EP方案(顺铂+足叶乙甙)的反应率相似[OR=1.35,95%CI(0.98,1.85)],PET方案化疗后重度血小板下降[OR=1.68,95%CI(1.12,2.52)]和致死性毒性[OR=4.00,95%CI(1.77,9.04)]高于EP方案,而化疗后重度白细胞下降低于EP方案[OR0.50,95%CI(0.37,0.68)]。所有研究共报道了54例治疗相关性死亡。结论在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中,紫杉醇与卡铂、足叶乙甙合用可提高无进展生存期,但与EP方案合用并不能提高长期生存率且增加了毒性,紫杉醇作为二线用药有一定疗效。由于本系统评价纳入的研究数量较少,存在偏移的高度可能,影响了结果的论证强度,期待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以提供高质量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细胞肺癌 紫杉醇 疗效 安全性 系统评价
下载PDF
肺部真菌感染诊断研究进展 被引量:5
9
作者 毛毛 王睿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07年第2期50-53,41,共5页
近20年来.随着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癌症放疗化疗的增多.广谱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艾滋病的流行.免疫功能低下者不断增多。深部真菌感染作为一种并发病.感染率大幅上升.其中肺部真菌感染占深部真菌感染的首位.约50%~60%侵犯... 近20年来.随着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癌症放疗化疗的增多.广谱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艾滋病的流行.免疫功能低下者不断增多。深部真菌感染作为一种并发病.感染率大幅上升.其中肺部真菌感染占深部真菌感染的首位.约50%~60%侵犯支气管、肺.以念珠菌和曲霉菌最常见.其次为新型隐球菌和毛霉菌。肺部真菌感染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病情常被原发病掩盖.易被误诊、漏诊.延误治疗时机;重症患者病死率高.据报道未经治疗的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病死率达30%~80%。因此.肺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及实验手段的不断提高.由以往只靠痰液涂片、培养和组织病理学及影像学等检查手段来诊断肺部真菌感染的时期跨人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检查的新时代.从而大大提高了肺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率.也有利于临床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部真菌感染 感染诊断 深部真菌感染 早期诊断率 分子生物学检查 免疫功能低下 广谱抗菌药物 临床表现
下载PDF
抗体药物Fc段结构域改造研究进展
10
作者 刘爽 孙钰芳 +2 位作者 邱熙然 毛毛 慎慧 《中国临床医学》 2024年第1期143-153,共11页
抗体是生物体内应对外来物质入侵时产生的主要保护物质,是保护生物体的重要分子。对抗体的Fc段进行改造可有效延长抗体的半衰期,大大减少给药剂量;Fc段介导的抗体效应子的功能也可以根据疾病特殊性进行上调或下调,实现治疗效果最大化。... 抗体是生物体内应对外来物质入侵时产生的主要保护物质,是保护生物体的重要分子。对抗体的Fc段进行改造可有效延长抗体的半衰期,大大减少给药剂量;Fc段介导的抗体效应子的功能也可以根据疾病特殊性进行上调或下调,实现治疗效果最大化。同时,仅有Fc片段的抗体,也可具备结合抗原的能力,通过缩小抗体分子的大小,可大大减少抗体分子量大的限制,为抗体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方向。此外,除抗肿瘤作用外,抗体分子在抗感染领域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抗感染中和抗体Fc区进行工程改造,可有效促进保护性的细胞免疫效应,增强抗病毒活性并延长半衰期。本文总结了抗体Fc结构域的功能特性及优化策略,并介绍Fc结构域优化改造所介导的生物学效应及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体 Fc结构域 效应子 分子改造 临床应用
下载PDF
基于新靶点的抗真菌药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1
作者 黄鑫 刘颖 +2 位作者 陈思敏 毛毛 姜远英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15年第3期175-181,共7页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现有抗真菌药物由于抗菌谱有限、副作用大等原因,致使临床应用受限。因此,基于新靶点的抗真菌药物成为治疗真菌感染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抗真菌药物研究取得较大进展。其中,抑制真菌细胞壁合成的药物(...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现有抗真菌药物由于抗菌谱有限、副作用大等原因,致使临床应用受限。因此,基于新靶点的抗真菌药物成为治疗真菌感染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抗真菌药物研究取得较大进展。其中,抑制真菌细胞壁合成的药物(如E1210和D11-2040)、抑制蛋白激酶或蛋白磷酸酶信号通路的药物(如KP-372-1、17-AAG、Mycograb)、靶向真菌毒力因子的单克隆抗体(如C7、213Bi-18B7、188Re-18B7)、激活宿主免疫系统的疫苗[如PEV7和β-(Man)3-FbaTT]等,正引起人们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真菌 靶点 化合物 抗体 疫苗
下载PDF
渗透促进剂对莫达芬尼透皮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浩 王睿 +4 位作者 栾伟 白楠 毛毛 王文刚 栾复新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CAS 2008年第6期28-30,共3页
目的:研究10种渗透促进剂对莫达芬尼透皮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以40%PEG-400生理盐水溶液为接受介质,以大鼠离体腹部皮肤为透皮屏障,计算不同单元渗透促进剂作用下莫达芬尼累积渗透量Q、稳态流量JS及相关参数。结果:... 目的:研究10种渗透促进剂对莫达芬尼透皮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以40%PEG-400生理盐水溶液为接受介质,以大鼠离体腹部皮肤为透皮屏障,计算不同单元渗透促进剂作用下莫达芬尼累积渗透量Q、稳态流量JS及相关参数。结果:不同促渗剂对莫达芬尼有不同程度的促渗作用,氮酮、丁香油、月桂酸、薄荷醇对莫达芬尼促透作用比较显著,其增渗倍数分别是空白对照组的17.3850,16.3303,9.3297,8.7037倍。结论:此研究为莫达芬尼透皮吸收制剂处方的设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达芬尼 经皮给药系统 促渗剂
下载PDF
白念珠菌侵袭宿主毒力因子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3
作者 邱熙然 陈思敏 +4 位作者 侯炜彤 张玉 郭诗雨 姜远英 毛毛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20年第3期183-188,共6页
白念珠菌是一种寄生于人类黏膜表面的条件致病菌,是导致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白念珠菌形成侵袭性感染的过程主要分为黏附、侵袭、播散、形成感染灶等步骤,其中黏附和侵袭过程最为关键。黏附是白念珠菌入侵宿主... 白念珠菌是一种寄生于人类黏膜表面的条件致病菌,是导致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白念珠菌形成侵袭性感染的过程主要分为黏附、侵袭、播散、形成感染灶等步骤,其中黏附和侵袭过程最为关键。黏附是白念珠菌入侵宿主的前提,该过程主要依赖于细胞壁表面的黏附素。侵袭阶段主要与菌丝形成、细胞壁表面毒力蛋白表达和蛋白水解酶分泌增加有关。形成菌丝是白念珠菌侵袭宿主的关键因素,主要由细胞内cAMP/PKA和MAPK等信号通路调控;侵袭素主要位于白念珠菌细胞壁表面,可以协助其穿刺宿主上皮细胞、诱导内吞作用;白念珠菌还可分泌多种蛋白水解酶,它能够破坏宿主组织细胞,协助白念珠菌形成感染灶。该文主要对白念珠菌黏附和侵袭宿主过程中关键的毒力因子进行综述,为理解白念珠菌致病机制以及选择潜在的药物靶点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念珠菌 毒力因子 黏附 侵袭
下载PDF
EIA法检测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诊断小细胞肺癌价值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睿 汤建华 +7 位作者 李然 唐惠林 毛毛 蔡芸 梁蓓蓓 张桂云 龙丽艳 陈良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10期846-850,共5页
目的评价EIA法检测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诊断小细胞肺癌的价值。方法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1966年~2008年3月,收集关于EIA法检测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诊断小细胞肺癌价值的相关研究文献并进行质... 目的评价EIA法检测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诊断小细胞肺癌的价值。方法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1966年~2008年3月,收集关于EIA法检测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诊断小细胞肺癌价值的相关研究文献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4.2.7软件进行异质性分析,MetaDisc进行Meta分析及绘制SROC曲线。结果共纳入15篇文献,包括4221例患者,其中经金标准确认的SCLC患者共672例,非SCLC者354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纳入研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导致各研究间存在异质性(P=0.0002,I2=66.1%),15个研究的合并灵敏度是0.67,95%CI(0.64,0.71),合并特异度是0.91,95%CI(0.90,0.92)。亚组分析结果显示,4个使用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提供试剂的研究间未见统计学异质性(P=0.33,I2=13.4%),SROC曲线下面积0.9672,SE=0.0393;4个使用瑞士Roche公司提供试剂的研究间未见统计学异质性(P=0.23,I2=29.9%),SROC曲线下面积0.8311,SE=0.0836。结果表明其平均漏诊率为35.1%,平均误诊率为7.4%,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结论现有有限证据表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在早期诊断小细胞肺癌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作为较重要的参考指标之一,但需要更多高质量的研究加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细胞肺癌 肿瘤标记物 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 系统评价
下载PDF
围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调查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毛毛 王睿 +4 位作者 蔡芸 梁蓓蓓 刘茹 李然 倪淑欣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CAS 2007年第5期8-11,共4页
目的:调查某三甲医院围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方法:回顾性调查2006年1月~2006年12月在该院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病历202份。统计分析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种类、给药途径、用法用量、疗程、用药频度和药物利用... 目的:调查某三甲医院围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方法:回顾性调查2006年1月~2006年12月在该院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病历202份。统计分析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种类、给药途径、用法用量、疗程、用药频度和药物利用指数等。结果:手术切口全部为Ⅰ期愈合。手术前、后均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抗菌药物应用种类以第二代头孢菌素和青霉素类药物为主,190例患者(94.06%)为单用一种抗菌药物,92.08%的患者为手术前24h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术后应用抗菌药物疗程1d~10d不等,大部分病例(79.7%)于术后72h内停用抗菌药物。结论:该院围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基本合理,但尚存在个别不当之处,如选用抗菌药物针对性不强、缺乏病原学依据和用药疗程偏长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抗菌药物 合理应用
下载PDF
抗真菌感染新药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玉 陈思敏 +3 位作者 郭诗雨 侯炜彤 姜远英 毛毛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253-1263,共11页
随着免疫功能缺陷人群的增多,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s)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临床常用抗侵袭性真菌感染药物有三唑类(氟康唑)、多烯类(两性霉素B)、棘白菌素类(卡泊芬净)等,然而这... 随着免疫功能缺陷人群的增多,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s)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临床常用抗侵袭性真菌感染药物有三唑类(氟康唑)、多烯类(两性霉素B)、棘白菌素类(卡泊芬净)等,然而这些药物并不能满足临床需要,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因此,本文着重于目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的抗真菌感染新药,根据作用靶点不同依次介绍:作用于细胞壁的新型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剂CD101和SCY-078、几丁质合成酶抑制剂尼可霉素Z、GPI锚定蛋白抑制剂APX001;作用于细胞膜的CYP51抑制剂VT-1161和VT-1129、破坏细胞膜通透性药物CAmB;影响细胞代谢的嘧啶合成抑制剂F901318,以及生物制剂包括细胞表面凝集素样序列3蛋白疫苗(NDV-3)和抗真菌感染抗体Mycograb。本文主要综述了上述新药的研究进展,包括作用机制、体内外活性、临床研究结果等,为相关药物的研发与未来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真菌感染 临床研究 抗真菌感染新药 抗真菌靶点 体内外活性
原文传递
利福喷丁联合氟康唑对耐药白念珠菌感染小鼠的作用及免疫机制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袁公 王玉连 +2 位作者 毛毛 卢祥婷 吴建华 《中国药师》 CAS 2019年第1期20-25,共6页
目的:观察利福喷丁联合氟康唑对耐药白念珠菌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100只ICR小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利福喷丁组(0. 9 mg·kg^(-1))、氟康唑组(0. 5 mg·kg^(-1))、利福喷丁+氟康唑组(0. 9 m... 目的:观察利福喷丁联合氟康唑对耐药白念珠菌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100只ICR小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利福喷丁组(0. 9 mg·kg^(-1))、氟康唑组(0. 5 mg·kg^(-1))、利福喷丁+氟康唑组(0. 9 mg·kg^(-1)+0. 5 mg·kg^(-1))。除空白对照组外,给予各组小鼠尾静脉注射耐药白念珠菌100悬液处理,构建真菌感染模型。感染2h后,利福喷丁组、氟康唑组、利福喷丁+氟康唑组分别腹腔注射给药,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1次/d,连续给药7 d。真菌感染后连续观察30 d,统计各组大鼠生存情况,检测Th1、Th17、Th2细胞比例,观察肾脏组织病变情况及肾脏载菌量。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平均存活时间明显缩短,肾脏组织现大量真菌菌丝、孢子和炎症性病变,肾脏载菌量明显增多,外周血Th1、Th17细胞比例明显降低,Th2细胞比例明显增高(P <0. 05)。与模型组比较,利福喷丁组小鼠平均存活时间、肾脏组织病变程度及肾脏载菌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氟康唑组及利福喷丁+氟康唑组小鼠平均存活时间显著延长,肾脏组织中菌丝和孢子减少,肾脏组织病变程度减轻,肾脏载菌量显著减少,外周血Th1、Th17细胞比例显著升高,Th2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 <0. 05);且联合作用效果显著优于氟康唑单独作用(P <0. 05)。结论:利福喷丁联合氟康唑可增强氟康唑对耐药白念珠菌的抗菌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Th1、Th17、Th2细胞分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福喷丁 氟康唑 白念珠菌 耐药性 机制
下载PDF
健康志愿者单次皮下注射重组人胰高血糖素类多肽-1(7-36)[rhGLP-1(7-36)]耐受性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睿 裴斐 +7 位作者 柴栋 方翼 郑专杰 尚雯 梁蓓蓓 董涛 李聪然 毛毛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7年第7期814-818,共5页
目的:在中国健康成年志愿者中评价单次皮下注射重组人胰高血糖素类多肽-1(7-36)[rhGLP-1(7-36)]的安全性、耐受性。方法:根据GCP设计试验方案,并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受试者须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选择42名18~50岁健康成人,将... 目的:在中国健康成年志愿者中评价单次皮下注射重组人胰高血糖素类多肽-1(7-36)[rhGLP-1(7-36)]的安全性、耐受性。方法:根据GCP设计试验方案,并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受试者须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选择42名18~50岁健康成人,将受试者随机分至0.10~0.45mg7个剂量组,每组6名,男女各半,分别接受单次皮下注射rhGLP-1(7-36),进行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考察药物耐受性。结果:单次皮下注射rhGLP-1(7-36)耐受性试验中,各组受试者各项指标测定值均在正常范围内,条件均衡,具较好可比性。因剂量至0.30mg时,不良事件(恶心、呕吐)在该组发生率超过50%,故于该剂量组试验完成后终止了下一剂量组试验,仅有4个剂量组共24名健康受试者完成了本试验。24例受试者完成的4个剂量组耐受性试验中,给药后实验室检查未见有临床意义的改变。试验中出现10例(共15例次)可能与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如头晕、恶心、呕吐等,但均可耐受,且为一过性反应,于给药后1h内自行消失。其中,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0.25、0.30mg组(共7例12例次),而低剂量组(0.10、0.20mg)仅有3例发生轻度不良反应。15例次不良反应中,头晕、恶心有10例次,呕吐有5例次;整个试验过程未见严重不良事件。结论:24名中国健康成年受试者分别单次皮下注射rhGLP-1(7-36),最大剂量至0.20mg,比较安全、耐受性较好,为最大耐受剂量。而单次给药剂量至0.25mg或0.30mg则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最大耐受剂量为0.20mg。建议单次用药剂量不宜超过0.20mg。在Ⅱ期临床试验中需严密观察恶心、呕吐这些与药物可能有关的不良反应及其发生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胰高血糖素类多肽-1(7-36) 单次皮下注射 耐受性
下载PDF
复方肠泰制剂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何丽娟 张军东 +1 位作者 毛毛 姜远英 《海军医学杂志》 2016年第2期113-117,共5页
目的观察复方肠泰制剂在小鼠溃疡性结肠炎中对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葡聚糖硫酸钠诱导小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实验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不同剂量治疗组(4.3 g/kg与17.1 g/kg)、美沙拉嗪对照组和硫唑嘌... 目的观察复方肠泰制剂在小鼠溃疡性结肠炎中对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葡聚糖硫酸钠诱导小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实验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不同剂量治疗组(4.3 g/kg与17.1 g/kg)、美沙拉嗪对照组和硫唑嘌呤对照组。造模7 d内,观察记录各组小鼠体质量和疾病活动指数变化;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小鼠结肠的超微结构;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炎症;ELISA法测定各组小鼠结肠组织TNF-α、IL-6、IFN-γ、IL-10;蛋白质印迹方法检测各组小鼠结肠组织中ZO-1、Occludin和Claudin-1蛋白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小鼠体质量、DAI和结肠长度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组织中TNF-α、IL-6和IFN-γ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病理显示炎性细胞明显浸润,ZO-1、Occludin和Claudin-1蛋白的表达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复方肠泰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剂量复方肠泰制剂对小鼠肠黏膜屏障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肠上皮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升高以及肠道免疫功能调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紧密连接蛋白 肠屏障功能
下载PDF
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抗体药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0
作者 侯炜彤 郭诗雨 +4 位作者 张玉 邱熙然 陈思敏 姜远英 毛毛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1972-1978,共7页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作为超级细菌的典型代表,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目前传统的抗生素治疗和疫苗主动预防都无法有效控制MRSA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毒力是由大量的毒力因子决定...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作为超级细菌的典型代表,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目前传统的抗生素治疗和疫苗主动预防都无法有效控制MRSA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毒力是由大量的毒力因子决定的,如黏附素、溶血素、自溶素、蛋白酶等。这些毒力因子能够协助菌体黏附、侵袭宿主,是引发机体组织损伤和脓毒症的主要原因。抗菌药物虽然具有较强的杀菌效果,但对毒力因子的作用欠佳,而且在抗菌药物反复作用下,MRSA会裂解释放更多毒素,加重感染。针对毒力因子的中和方面,以抗体为基础的治疗方法未来有望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治疗方法。本文主要对近年来国内外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抗体药物研究状况进行综述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毒力因子 抗体药物 药物靶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