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6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2009—2011年艾滋病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103
1
作者 王勇 +3 位作者 朱秋映 刘伟 朱金辉 郑文彬 《华南预防医学》 2013年第1期6-11,共6页
目的了解2009—2011年广西艾滋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针对性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历史卡片下载"处分别下载截至2009、2010和2011年底广西累计报告HIV/AIDS数据库... 目的了解2009—2011年广西艾滋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针对性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历史卡片下载"处分别下载截至2009、2010和2011年底广西累计报告HIV/AIDS数据库,对该数据库的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9—2011年广西新报告HIV/AIDS共36 669例(HIV 23 893例,占65.2%;AIDS 12 776例,占34.8%)。其中男性24 599例、女性12 070例;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65.7%(24 095/36 669);年龄分布以20~39岁所占比例最大,但呈逐年下降趋势:从2009年的57.7%(43 660/75 716)降至2011年的36.1%(5 150/14 250),≥60岁年龄段的病例数上升明显,从2009年的18.7%(2 012/10 771)升至2011年的28.4%(4 052/14 250);已婚有配偶者占64.5%(23 664/36 669),其中52.4%(12 406/23 664)进行了配偶检测,检出阳性率为56.0%(6 946/12 406);传播途径以异性性接触传播为主,2011年所占比例达90.0%(12 821/14 250);男性病例和40岁以下女性病例以非婚异性接触史为主,分别为74.6%(18 998/25 466)、60.5%(3 737/6 179),≥40岁女性病例以阳性配偶/固定性伴接触史为主,为52.4%(2 633/5 023)。2009—2011年报告死亡9 282例,其中当年报告当年死亡4 471例,占新报告病例数的12.2%(4 471/36 669),占报告死亡数的48.2%(4 471/9 282)。结论 2009—2011年,广西新报告HIV/AIDS及死亡人数呈现上升趋势;艾滋病疫情流行地区分布差异较大;异性性接触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中老年人群报告感染者及病人数所占比例大幅上升;存在病人发现晚的问题。应加强高危人群、重点人群的监测,争取早发现和积极治疗病例,并针对不同人群开展有效的干预措施,以减少新发感染和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广西2010-2015年艾滋病流行特征及趋势分析 被引量:88
2
作者 葛宪民 +7 位作者 朱秋映 王学燕 沈智勇 蓝光华 陈怡 吴秀玲 孟琴 周信娟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0-43,共4页
目的了解广西2010-2015年艾滋病流行特征及趋势,为制定针对性防治措施和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数据为基础,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0-2015年艾滋病新发现并报告病例疫情信息资料。结果广西新发现... 目的了解广西2010-2015年艾滋病流行特征及趋势,为制定针对性防治措施和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数据为基础,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0-2015年艾滋病新发现并报告病例疫情信息资料。结果广西新发现并报告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例数2011年比2010年增长22.34%,2012-2015年各年分别报告12 229例、10 877例、9 460例、9 190例,晚发现比例连续6年维持在50%以上。97%以上乡镇(街道)历年都有病例报告,男女比例为2.45∶1,男性新发现并报告为AIDS病人的从26.19%上升到35.41%;25~49岁占48.70%,25~49岁和0~14岁从54.40%下降到43.14%和从1.15%下降到0.52%,而50~64岁从22.44%上升到33.58%;农民占67.92%,从9 515例下降到6 483例,学生从36例上升到126例;异性性传播占90.42%,同性性传播从0.93%上升到5.33%,注射吸毒和母婴传播从10.74%下降到1.98%和从1.04%下降到0.48%。报告病例来源于医疗机构占57.07%,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占34.22%,HIV抗体检测医疗机构占66.08%,医疗机构检出阳性比例从2010年的1.91‰下降到2015年的0.88‰,不同机构不同年份阳性检测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广西2012-2015年新发现并报告HIV/AIDS病例数连续4年下降,但晚发现比例较高,且以性传播途径为主,提示广西艾滋病流行模式已发生转变,艾滋病防治工作面临诸多新挑战,亟须在策略及防治措施和模式上取得新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新发现并报告 描述流行病学 流行特征 分析
原文传递
2006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的监测资料分析 被引量:77
3
作者 陈艳 郭云昌 +5 位作者 王竹天 刘秀梅 刘弘 戴月 闻剑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31-334,共4页
目的分析2006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收集的2006年食源性疾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年,18个监测地区共上报594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累计发病13849人,死亡67人。在病因清楚的事件中,... 目的分析2006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收集的2006年食源性疾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年,18个监测地区共上报594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累计发病13849人,死亡67人。在病因清楚的事件中,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和患者数最多,分别占48.3%和63.3%;化学物引起的暴发事件数和患者数分别占24.8%和15.5%;动植物引起的暴发事件数和患者数分别占23.5%和17.7%。结论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发现,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是中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今后仍然需要强化食源性疾病的报告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疾病暴发 监测网
原文传递
我国环境中镉、铅、砷污染及其对暴露人群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6
4
作者 钟格梅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62-565,共4页
该文对我国环境有色金属镉、铅、砷污染及其对暴露人群健康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研究认为有色金属镉、铅、砷对人体有毒害作用;有色金属矿山的开采和冶炼是环境镉、铅、砷污染的主要来源;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产生水污染、... 该文对我国环境有色金属镉、铅、砷污染及其对暴露人群健康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研究认为有色金属镉、铅、砷对人体有毒害作用;有色金属矿山的开采和冶炼是环境镉、铅、砷污染的主要来源;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产生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和生物污染,继而危害暴露人群的身体健康,产生一系列急性和慢性病症。但环境有色金属镉、铅、砷污染与暴露人群肿瘤等相关疾病的相关性以及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的累积暴露量需进一步进行调查和研究;通过危害认定、剂量-反应关系评定、暴露评价和危险度特性描述对该类环境污染健康影响作出危险度评价应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 环境污染 环境暴露
下载PDF
1993~2002年广西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及防治对策分析 被引量:51
5
作者 林玫 +5 位作者 董柏青 曾竣 王鸣柳 李翠云 龚健 梁大斌 《华南预防医学》 2003年第4期10-12,共3页
目的 探讨广西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 ,为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析广西 1993~ 2 0 0 2年伤寒、副伤寒疫情报告资料及实验室检测资料。结果  1993~ 2 0 0 2年广西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 4 730 5例 ,年均发病率 10... 目的 探讨广西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 ,为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析广西 1993~ 2 0 0 2年伤寒、副伤寒疫情报告资料及实验室检测资料。结果  1993~ 2 0 0 2年广西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 4 730 5例 ,年均发病率 10 2 7/ 10万 ,以 15~ 19岁最高 (14 5 0 / 10万 ) ,男性发病高于女性 ,年均病死率 0 10 % ;病例以农民为主 (占 4 1 0 9% ) ,主要分布在桂林市及所辖区 (占 5 1 99% ) ;发病高峰在 6~ 10月份 (占 6 1 5 6 % ) ;年均发病年龄以 10~ 4 4岁为主 (占 86 5 2 % )。 10年间共发生暴发疫情 2 2起 ,传播方式大多为水型 (占 77 2 7% ) ,多数发生在农村学校和城乡结合部的大中专院校 ,并有以桂林市及所辖区为重点向其他地区扩散的趋势 ;1994~ 1998年实验室分离的菌株 2 16株 ,均为伤寒沙门菌 ,自 1999年以后以甲型副伤寒为主 ,占 92 6 4 % (6 30 / 6 80 )。伤寒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氟哌酸、氯霉素等常用抗生素的敏感率均超过 90 % ,但对磺胺的敏感率较低 ,分别为 2 5 %和 77%。影响流行的因素主要有城镇和农村的供水和污水处理严重滞后、学校卫生安全存在薄弱的环节、迟报疫情和误诊、传染源的管理不善等。结论 近 10年广西伤寒、副伤寒维持较高的发病水平 ,优势菌型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3~2002年 广西 伤寒 副伤寒 流行特征 预防 治疗
下载PDF
2007—2008年广西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45
6
作者 钟格梅 +3 位作者 刘展华 黎勇 黄江平 李裕利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25-327,共3页
目的了解广西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07、2008年分别随机抽取广西壮族自治区43和27个监测县,现场调查取水方式、水源类型及覆盖人口。并在监测县分别设置了919和551个水质监测点,于2007、2008年丰(7或8月)、枯... 目的了解广西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07、2008年分别随机抽取广西壮族自治区43和27个监测县,现场调查取水方式、水源类型及覆盖人口。并在监测县分别设置了919和551个水质监测点,于2007、2008年丰(7或8月)、枯水期(3或11月)进行水样的采集、检验和评价。结果2008年农村集中式供水覆盖人口比例为35.72%,较2007年的31.80%提高了3.92个百分点;以地表水为饮用水的人口比例为28.72%,较2007年的22.15%提高了6.57个百分点。2008年水样合格率(24.59%)高于2007年(20.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丰水期水样合格率(17.28%)低于枯水期(26.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07、2008年广西农村集中式供水水质合格率(26.89%)高于分散式供水(12.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各项检测指标中,感官和一般化学指标、毒理学指标合格率均在97%以上,微生物指标合格率最低,集中式供水细菌学指标合格率在34.76%~80.68%,分散式供水细菌学指标合格率在21.43%~66.57%。结论微生物污染是广西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合格率较低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卫生调查
原文传递
广西农村60岁以上老年男性HIV感染因素调查 被引量:44
7
作者 蓝光华 +5 位作者 沈智勇 张鸿满 朱秋映 陈怡 吴兴华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2013年第8期560-561,570,共3页
目的了解广西老年男性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病人的商业性行为特征,为老年人的艾滋病(AIDS)和性病防治策略和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累计报告60岁以上老年男性HIV感染者/病人占当地所有HIV感染者和病人比例较高的某6个县作... 目的了解广西老年男性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病人的商业性行为特征,为老年人的艾滋病(AIDS)和性病防治策略和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累计报告60岁以上老年男性HIV感染者/病人占当地所有HIV感染者和病人比例较高的某6个县作为本次调查的地区,分别对农村地区存活的60岁以上老年男性HIV感染者和病人进行问卷调查,每个县调查20例以上。结果接受调查的149名60岁以上老年男性HIV感染者和病人中,有35.4%(35/99)的人与配偶仍有性生活,26.3%(26/99)的人目前仍与配偶或同居者平均每月发生1~4次性行为,而最近1次与配偶或同居者发生性行为时48.1%(13/27)的人没有使用安全套。90.6%(135/149)的老年男性HIV感染者和病人曾与商业性伴发生过性行为,81.5%(110/135)的人在与商业性伴发生性行为时从未使用安全套。30.2%(45/149)的人使用过壮阳药。结论在广西农村老年男性人群中,商业性性行为是最主要的HIV感染途径,发生商业性行为时不使用安全套是感染HIV的主要原因,服用壮阳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村老年男性发生商业性行为的次数,同时也增加了感染HIV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老年男性 艾滋病 商业性行为
原文传递
广西低档暗娼艾滋病知识及行为状况调查 被引量:37
8
作者 周月姣 +3 位作者 沈智勇 张小娟 谭广杰 崔岩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79-581,共3页
随着艾滋病疫情的发展,经性途径传播作为中国艾滋病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仍在进一步上升。在报告的疫情中,经性途径传播的比例从2006年的33.1%上升到2011年1-9月的75.2%[1]。相关研究显示,暗娼是传播艾滋病的重要“桥梁人群”心[2]... 随着艾滋病疫情的发展,经性途径传播作为中国艾滋病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仍在进一步上升。在报告的疫情中,经性途径传播的比例从2006年的33.1%上升到2011年1-9月的75.2%[1]。相关研究显示,暗娼是传播艾滋病的重要“桥梁人群”心[2]。暗娼人群由于其性行为频繁,极易造成性病和艾滋病的传播,而处于底层的低档暗娼,因其流动性大、隐蔽性强,在一定程度上更容易受到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的侵袭,是艾滋病防治的重要目标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档暗娼 艾滋病 知识 性行为
原文传递
广西农村寄宿学校饮水微生物污染与介水传染病关系分析 被引量:35
9
作者 钟格梅 +6 位作者 杨虹 陈莉 李裕利 李裕生 黎智 黄江平 黎勇 《现代预防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347-1349,1354,共4页
[目的]掌握农村寄宿中小学校饮水微生物污染现状及其与肠道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密切程度,为预防和控制肠道传染病在农村寄宿学校的发生和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卫生部《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2001)对209所农村寄宿学校饮用水末梢... [目的]掌握农村寄宿中小学校饮水微生物污染现状及其与肠道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密切程度,为预防和控制肠道传染病在农村寄宿学校的发生和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卫生部《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2001)对209所农村寄宿学校饮用水末梢水进行采样,并对3项微生物指标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和粪大肠菌群进行检验和评价;收集、汇总2000年01月~2005年11月的肠道传染病疫情资料,现场调查核实由于饮水引起暴发性传染病的种类、次数和患病人数等,并对典型介水传播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进行相关描述和分析。[结果]农村寄宿学校饮用水微生物指标合格率仅为35.89%,其中以乡镇水厂和无设施自备水源供水合格率最低,分别为26.92%和33.54%;乡镇供水水质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和细菌总数超标率依次为69.23%、57.69%和42.31%;无消毒设施自备水源供水水质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和细菌总数超标率依次为67.07%、63.41%和43.29%;有消毒设施自备水源供水水质合格率为68.42%,其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和细菌总数超标率依次为31.58%、31.58%和15.79%;2000年以来发生在209所寄宿学校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49起,81.63%为经水传播,疫情暴发和流行主要由于水源被生活污水污染以及未对饮水进行有效消毒引起。[结论]广西农村地区寄宿学校饮水受微生物严重污染,是导致多年来伤寒副伤寒等肠道传染病疫情在农村寄宿学校发生的根本原因;必须采取有效消毒措施以保证农村寄宿学校师生饮水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地区 寄宿学校 饮用水 微生物污染 介水传染病
下载PDF
2010-2014年广西青年学生艾滋病流行特征 被引量:35
10
作者 孟琴 沈智勇 +2 位作者 周信娟 朱秋映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58-459,467,共3页
目的分析近5年广西青年学生中,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青年学生的艾滋病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利用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数据,对2010-2... 目的分析近5年广西青年学生中,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青年学生的艾滋病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利用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数据,对2010-2014年广西新报告的15-24岁学生HIV/AIDS病人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14年,广西新报告的15-24岁学生病例数占广西新报告HIV/AIDS病例数的0.39%(229/58 464),而且青年学生新报告病例数呈逐年上升趋势。229例学生病例中,以男性(占87.34%)、20-24岁(占63.32%)、大专及以上(占71.18%)为主;男学生中同性性传播(占62.50%)为主要感染途径、异性性传播(占34.50%)次之,女学生中则全部为异性传播,主要来源于检测咨询(占56.77%)。结论广西青年学生病例报告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文化程度高、通过性途径传播和主动寻求检测咨询的为其主要流行特征。应加强对青年学生的宣教和干预,增强青年学生在性行为中的协商意识能力、同性性行为的安全途径,控制HIV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新报告 青年学生 流行特征
原文传递
广西壮族自治区2012年艾滋病哨点中老年嫖客HIV感染危险因素调查 被引量:33
11
作者 陈怡 +6 位作者 沈智勇 蓝光华 张鸿满 周月姣 朱秋映 张小娟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086-1090,共5页
目的 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中老年嫖客感染HIV现状、相关高危行为和危险因素.方法 2012年4-7月在广西艾滋病哨点对≥40岁的中老年嫖客进行面对面访谈,获取一般人口学、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行为学、检测等信息,并采集3~5 ml血液检... 目的 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中老年嫖客感染HIV现状、相关高危行为和危险因素.方法 2012年4-7月在广西艾滋病哨点对≥40岁的中老年嫖客进行面对面访谈,获取一般人口学、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行为学、检测等信息,并采集3~5 ml血液检测HIV抗体,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分析.结果 14个嫖客哨点共调查4260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2.1%,72.0%在低档场所发生商业性交易,年龄越大嫖娼场所档次越低;嫖客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74.2%,HIV阳性嫖客知晓率为65.8%;共检出73名HIV抗体阳性,阳性率(M)为1.40%,自愿咨询检测点来源人群较其他来源人群具有更高的HIV感染危险(OR=23.672,95%CI:4.984~112.434),中档场所嫖娼人群较低档场所具有较低的HIV感染危险(OR=0.410,95%CI:0.190~0.885),梅毒阴性(OR=0.255,95%CI:0.132 ~ 0.491)、丙型肝炎阴性(OR=0.154,95%CI:0.059 ~ 0.401)者HIV感染危险较低,嫖客婚内/外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均较低,且嫖娟场所档次越低,安全套使用率越低;嫖客既往HIV抗体检测率仅为4.6%,41名嫖客有CD4+T淋巴细胞检测结果,其中80.5%的CD4+T淋巴细胞数<350 cell/μl,61.0%的CD4+T淋巴细胞数<200 cell/μl.结论 广西中老年嫖客HIV阳性率高,与低档场所暗娼发生无保护性行为是感染HIV的重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中老年嫖客
原文传递
广西2004-2007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33
12
作者 雷芝樱 陈娜萦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016-1017,共2页
目的了解广西2004-2007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情况及基本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4-2007年广西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4-2007年广西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共报告365起,发病18177... 目的了解广西2004-2007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情况及基本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4-2007年广西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4-2007年广西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共报告365起,发病18177例,无死亡,波及877961人;以传染病疫情和食物中毒为主,分别占85.21和7.67;12个月均有事件报告,3-5月和11-12月是高发季节。结论2004-2007年广西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呈逐年上升趋势,事件主要发生在乡村中小学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卫生 生活变动事件 流行病学研究 学生
下载PDF
2014年广西晚发现HIV/AIDS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 被引量:33
13
作者 孟琴 朱秋映 +2 位作者 周信娟 沈智勇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82-284,共3页
目的了解2014年广西新报告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中,晚发现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策略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利用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的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4年广西艾滋病晚... 目的了解2014年广西新报告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中,晚发现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策略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利用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的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4年广西艾滋病晚发现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14年广西新报告HIV/AIDS病人9526例,其中晚发现病例4926例(51.71%)。不同流行病学特征病例的晚发现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男性、离异或丧偶、农民、异性性传播感染和样本来自临床就诊的病例晚发现比例较高,分别为56.66%(3878/6844)、60.05%(1096/1825)、55.24%(3787/6855)、53.37%(4722/8847)和59.30%(3342/5636)。结论 2014年广西HIV/AIDS病人晚发现比例较高,应加强主动监测力度,扩大对高危和重点人群的宣传和检测,从而及早发现感染病例,降低晚发现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 流行病学特征 晚发现病例 分析
原文传递
2002-2004年广西主要农产品铅镉砷汞污染调查分析 被引量:29
14
作者 覃志英 +6 位作者 梁江明 吴祖军 陈广林 吴训 江永红 黄兆勇 蒋慧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CAS 2006年第4期29-32,共4页
目的:监测广西主要农产品铅、镉、砷、汞污染状况,探讨污染来源,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同时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02~2004年在严格的质量控制下,按照统一的方法,选择广西5个市(南宁、桂林、百色、玉林、北海... 目的:监测广西主要农产品铅、镉、砷、汞污染状况,探讨污染来源,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同时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02~2004年在严格的质量控制下,按照统一的方法,选择广西5个市(南宁、桂林、百色、玉林、北海)的主要农产品为监测点,于每年秋冬两季采样,共采样品8大类846件农产品,进行了重金属铅、镉、砷、汞4个指标的监测。结果:共获得1460个有效数据。其中:29件蔬菜、2件鸭肝、5件黄豆、7件皮蛋、3件鲜奶铅含量超标;4件大米、27件蔬菜、18件肾、10件蟹、18件螺、1件花生、1件黄豆镉含量超标,其余农产品中铅、镉、砷、汞含量均低于国家标准。结论:农产品中受到砷、汞重金属污染风险较少,有部分农产品受到不同程度铅、镉重金属污染,尤其是皮蛋中的铅污染和猪肾、甲壳类海产品中的镉污染严重,污染主要来源与工业“三废”排放、污泥、城市垃圾和食品加工中的二次污染有关。应加强对环境的综舍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产品 重金属 污染 分析
下载PDF
2010-2012年广西5市县≥18岁城乡居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聚集状况分析 被引量:33
15
作者 方志峰 朱婷 +5 位作者 刘展华 陈玉 陆武韬 李忠友 王启淳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0-83,共4页
目的分析广西城乡≥18岁居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及聚集性情况。方法利用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项目广西调查点资料,选取广西5市、县≥18岁城乡居民作为调查对象,运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风险比值。结果被调查... 目的分析广西城乡≥18岁居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及聚集性情况。方法利用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项目广西调查点资料,选取广西5市、县≥18岁城乡居民作为调查对象,运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风险比值。结果被调查者超重肥胖率、高血压患病率、糖尿病患病率、血脂异常率(标化率)分别为23.5%、23.7%、8.0%、40.1%。63.4%的人群至少有1种及以上心血管危险因素,1种、2种、≥3种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比例分别为34.2%、19.7%、9.5%;男性1种、2种、≥3种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风险分别是女性的1.281倍、1.536倍和1.600倍;>65岁人群1种、2种、≥3种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风险分别是18~34岁年龄组的3.714倍、10.366倍和26.662倍;汉族人群2种、≥3种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风险分别是壮族及其他少数民族1.267倍和1.620倍;城镇居民2种、≥3种聚集风险是农村居民的1.366倍和2.587倍。结论广西城乡居民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性较高,特别是血脂异常率对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性的贡献率较大,应加强血脂异常率高危人群管理和防治,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方法
原文传递
广西南宁地区5岁以下儿童细菌性脑膜炎的流行病学监测 被引量:30
16
作者 董柏青 +13 位作者 林玫 李翠云 谭冬梅 梁大斌 廖和壮 刘先知 权怡 方锦嵩 吴兴华 秦卫文 Kilgore PE Kennedy WA 徐志一 ClemensJD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91-395,共5页
目的 分析南宁地区5岁以下儿童细菌性脑膜炎的发病率、流行特征、病原谱、后遗症等的特点。方法 采取以监测区域所有医院、卫生院及村卫生室为监测单位,以人口为基数的流行病学监测方法,以符合筛选标准的病例作为研究病例;采集脑脊液(C... 目的 分析南宁地区5岁以下儿童细菌性脑膜炎的发病率、流行特征、病原谱、后遗症等的特点。方法 采取以监测区域所有医院、卫生院及村卫生室为监测单位,以人口为基数的流行病学监测方法,以符合筛选标准的病例作为研究病例;采集脑脊液(CSF)和血液标本,按照统一规程进行病原学分离和临床诊断。结果 在26个月的监测期内,在5岁以下儿童中共收集到符合筛检标准的研究病例1272例,其中临床诊断病例265例,临床诊断病例年均发病率为86.36/10万,病原确诊细菌性脑膜炎病例38例,年均发病率为12.38/10万。确诊病例的病原谱以葡萄球菌为主,次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双球菌(Sp);年龄分布以1月龄以下年龄组为最高,次为1~12月龄组,1~24月龄组是Sp和流感嗜血杆菌(Hi)所致脑膜炎的高发年龄组;并发症和后遗症发生率分别为13.16%和0.00%,病死率18.42%。实验室分别从1193份血培养标本和1211份CSF培养标本中分离出40株Hi和23株Sp等致病菌,但均未分离到脑膜炎奈瑟菌(Nm)。结论 首次证实广西存在Hi所致脑膜炎,年均发病率为0.98/10万,处于较低发病水平;确诊细菌性脑膜炎年均发病率12.38/10万,是当前危及儿童健康的重要问题;确诊细菌性脑膜炎的病原谱以葡萄球菌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南宁地区 5岁以下儿童 细菌性脑膜炎 流行病学 疾病监测
原文传递
广西低档暗娼人群安全套使用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31
17
作者 周月姣 谭广杰 +3 位作者 崔岩 沈智勇 张小娟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13年第7期801-804,共4页
目的了解和分析广西低档暗娼安全套使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按照《广西低档暗娼人群专项调查工作方案》要求进行问卷、采血、检测。所有资料经Epidata3.1进行双录入,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的7 936名研究对象中,最近一个... 目的了解和分析广西低档暗娼安全套使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按照《广西低档暗娼人群专项调查工作方案》要求进行问卷、采血、检测。所有资料经Epidata3.1进行双录入,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的7 936名研究对象中,最近一个月与客人发生性关系时,每次都能坚持使用安全套的占47.20%。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固定场所(OR=1.735,95%CI:1.501-2.006)、无吸毒行为(OR=2.303,95%CI:1.107-4.789)、接受同伴教育(OR=1.482,95%CI:1.333-1.647)、最近1年做过HIV检测(OR=1.339,95%CI:1.211-1.481)是安全套使用的促进因素;而文化程度低(OR=0.826,95%CI:0.748-0.913)、知晓艾滋病知识低(OR=0.476,95%CI:0.422-0.538)、风险意识低(OR=0.886,95%CI:0.792-0.990)、每次商业性行为收费低于50元(OR=0.605,95%CI:0.541-0.677)是安全套使用的阻碍因素。结论广西低档暗娼坚持使用安全套率低、影响因素多且复杂,需对这类人群加强分类指导与针对性干预,促进安全套使用,减少经低档暗娼人群造成的艾滋病传播与蔓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低档暗娼 安全套使用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2002-2004年广西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研究 被引量:28
18
作者 李秀桂 +7 位作者 黄林 蒋震羚 吕素玲 黄兆勇 方志峰 杨娟 王红 车光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05年第6期1268-1270,共3页
目的监测了解主要食品中致病菌污染状况,构建广西食品致病菌污染数据库,为有效防治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南宁、桂林等6个市采集6大类食品,按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方法对食品中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大肠杆菌O157... 目的监测了解主要食品中致病菌污染状况,构建广西食品致病菌污染数据库,为有效防治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南宁、桂林等6个市采集6大类食品,按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方法对食品中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大肠杆菌O157:H7、志贺氏菌以及海产品中的副溶血弧菌进行分离与鉴定.结果2002~2004年在6市5类食品中检出沙门氏菌54株,检出率4.49%;其次为检出单增细胞李斯特菌51株,检出率为4.24%,志贺氏菌为1.64%、大肠杆菌O157:H7为0 25%;而另1类食品海产品中副溶血检出率高达20.00%(41/205).结论广西主要食品均遭受食源性致病菌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以生肉污染最为严重,受到了沙门氏菌、L.m、O157:H7、志贺氏菌的污染,熟肉、水产品、生食蔬菜也遭受L.m污染;而海产品副溶血弧菌污染严重.有针对性防范和控制各类食品致病菌的污染,是防止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 食源性致病菌 食品污染 监测
下载PDF
1994~2002年广西甲型副伤寒和伤寒流行情况分析 被引量:24
19
作者 杨进 董柏青 +5 位作者 王鸣柳 龚健 李翠云 曾竣 杨宏徽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04年第2期177-180,共4页
目的 了解 1994~ 2 0 0 2年接种伤寒Vi疫苗后的 7年间伤寒和副伤寒流行变化 ,评价Vi疫苗对控制伤寒流行的效果并分析甲型副伤寒的特征及影响其爆发流行的因素。 方法 对自治区疾病控制中心实验室记录、伤寒副伤寒爆发调查报告、监... 目的 了解 1994~ 2 0 0 2年接种伤寒Vi疫苗后的 7年间伤寒和副伤寒流行变化 ,评价Vi疫苗对控制伤寒流行的效果并分析甲型副伤寒的特征及影响其爆发流行的因素。 方法 对自治区疾病控制中心实验室记录、伤寒副伤寒爆发调查报告、监测系统资料、全区伤寒流行地区伤寒Vi疫苗供应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经过血培养证实甲型副伤寒病例为 12 0 0例、伤寒为 2 85例 ;甲型副伤寒与伤寒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十分相似 ;饮用污染水是引起甲型副伤寒爆发的主要原因 ;从 1999年起 ,甲型副伤寒杆菌开始超过伤寒菌为优势流行菌株。 结论 在广泛使用伤寒Vi疫苗后 ,伤寒基本得到控制 ,但因为引起副伤寒发病的危险因素依然存在 ,甲型副伤寒已取代寒 ,成为广西农村地区的最重要的传染病之一。为控制甲型副伤寒的流行 ,在安全饮用水供应状况得到全面改善之前 ,应尽快研制出副伤寒疫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4~2002年 广西 甲型副伤寒 伤寒 流行病学 影响因素
下载PDF
2007-201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吸毒人群艾滋病流行趋势分析 被引量:27
20
作者 陈怡 +5 位作者 沈智勇 朱秋映 梁富雄 蓝光华 黎锋 《疾病监测》 CAS 2013年第8期643-647,共5页
目的分析2007—201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吸毒人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阳性率及相关危险行为的变化趋势。方法通过全区多个市县设立HIV监测哨点,每年4—7月由统一培训的工作人员通过滚雪球抽样(... 目的分析2007—201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吸毒人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阳性率及相关危险行为的变化趋势。方法通过全区多个市县设立HIV监测哨点,每年4—7月由统一培训的工作人员通过滚雪球抽样(社区)及连续采样(强戒所)的方法对吸毒人员开展面对面访谈,获取一般人口学、行为学等信息,并采血3—5ml检测HIV、梅毒及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结果吸毒人群HIV阳性率(中位数)从2007年13.9%下降到2012年5.7%,梅毒阳性率(中位数)从2007年3.4%上升到2012年6.0%;吸毒人群曾经共用针具率逐年下降,但2012年最近1个月共用针具率为14.0%,商业性行为比例逐年上升,安全套使用率提高不明显。结论2007—2012年广西吸毒人群HIV阳性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各年龄组吸毒人群HIV阳性检出率也在逐年下降。吸毒人群经静脉注射感染HIV呈减缓趋势,但针对吸毒人群的艾滋病综合干预仍不容松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 吸毒人群 哨点监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