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交流的交通:日常跨界流动的人类学反思——以霍尔果斯口岸“中哈跨境合作中心”为例 被引量:13
1
作者 赵萱 鸿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16,共8页
在主流的边界与移民研究中,存在着跨界流动促成文化互动和相互认同的观点,但基于霍尔果斯口岸"中哈跨境合作中心"的民族志材料,由于边境地区的空间设置、地缘政治经济情境以及文化符号商业化策略等3个方面的差别使得出现了一... 在主流的边界与移民研究中,存在着跨界流动促成文化互动和相互认同的观点,但基于霍尔果斯口岸"中哈跨境合作中心"的民族志材料,由于边境地区的空间设置、地缘政治经济情境以及文化符号商业化策略等3个方面的差别使得出现了一种可命名为"无交流的交通"(transportation without communication)的日常跨界流动的特殊形态。在这一形态下,频繁的跨界交通往来并没有促成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反而在超越领土边界的情境下形成了新的空间区隔,并且在商业开发对文化符号的反复挪用中削弱了文化间相互理解的有效性。进而以此说明"一带一路"背景下,对于中国与周边国家跨界交往的全面理解应当基于微观的日常层面,通过跨界流动形式的多样性与结果上的复杂性进行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界流动 无交流的交通 政治经济差异 空间格局 文化建构
下载PDF
边疆人类学概述 被引量:13
2
作者 黑斯廷斯.唐南 袁剑 鸿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3-49,114-117,共11页
人类学家关于边疆和边界的研究包括将内涵和认同层面存在差异的各个世界分离和联系起来的文化边疆,标示出地理空间的边疆以及形塑社会关系秩序和界定"社群"(community)成员资格的边疆。这些文化、领土和社会维度常常交叠在一... 人类学家关于边疆和边界的研究包括将内涵和认同层面存在差异的各个世界分离和联系起来的文化边疆,标示出地理空间的边疆以及形塑社会关系秩序和界定"社群"(community)成员资格的边疆。这些文化、领土和社会维度常常交叠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整体性的边疆人类学。目前,社会科学已经逐步将对边疆关注的焦点聚集到其关系性和动态性两个方面,不再将其视为政治边缘,而是嵌入到日常生活中,这也是人类学长期坚持的一种探索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人类学 文化边疆 政治边疆 社会边疆
下载PDF
当代西方批判边界研究述评 被引量:12
3
作者 赵萱 鸿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1-134,142,共15页
20世纪90年代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出现的重大变革对西方边界研究造成了巨大冲击,由此兴起的批判边界研究在“流动”概念的基础上发展出“生命政治边界”的理论取向,开创了全球化时代边界研究的新路径,继而确立了民族志在边界研究中的方法... 20世纪90年代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出现的重大变革对西方边界研究造成了巨大冲击,由此兴起的批判边界研究在“流动”概念的基础上发展出“生命政治边界”的理论取向,开创了全球化时代边界研究的新路径,继而确立了民族志在边界研究中的方法论地位。本文对批判边界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并以西方学者关于美国-墨西哥边界以及加纳边界的实证研究为例,呈现批判边界研究的应用与特点,由此提出西方批判边界研究对于中国边疆研究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 批判边界研究 全球流动 生命政治
原文传递
口岸经济与农村社会:重思“边民互市”的定位与发展 被引量:8
4
作者 鸿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19,186,共10页
在中国规模庞大的口岸经济体系中,边民互市构成了独特而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边民互市在口岸经济中的地位模糊性,其在研究和治理层面都未能成为一个独立对象,而是长期依附于国家口岸,形成了“口岸—边民互市”的分析框架并在研究和治理... 在中国规模庞大的口岸经济体系中,边民互市构成了独特而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边民互市在口岸经济中的地位模糊性,其在研究和治理层面都未能成为一个独立对象,而是长期依附于国家口岸,形成了“口岸—边民互市”的分析框架并在研究和治理上呈现出“城市主义”“经济主义”以及“全球主义”的特征。这一框架在为部分位于口岸和城市的边民互市贸易区带来更大发展空间的同时,也造成了非口岸和非城市的边民互市点的空间性失衡、合法性风险以及主体性困境,“扭曲”了农村社会与口岸经济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岸经济 边民互市 农村社会 资本积累 民生保障
下载PDF
“科学边疆”及其实践——19世纪后期英国围绕印度西北边疆的治理策略及其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袁剑 鸿 《世界历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3-84,157,158,共14页
19世纪70年代末在英属印度出现的"科学边疆"概念及其论争,极大地影响了印度西北边境的确定、阿富汗边界的划定以及英国对阿富汗山地部落的治理体系,其概念与实践结果作为帝国的政治遗产后来被巴基斯坦等国所继承。在19世纪后... 19世纪70年代末在英属印度出现的"科学边疆"概念及其论争,极大地影响了印度西北边境的确定、阿富汗边界的划定以及英国对阿富汗山地部落的治理体系,其概念与实践结果作为帝国的政治遗产后来被巴基斯坦等国所继承。在19世纪后半叶,随着英国对印度殖民统治的深化,在边疆治理层面也逐步形成新的理念。以寇松为核心,"科学边疆"观开始从一种军事策略转变为地缘理念,被运用到英属印度西北部地区的治理中,并与同时期的英俄中亚大博弈形成互动性关联。"科学边疆"在形成动力、内涵及具体操作三个方面呈现其独特性,并在后续的实践中构成了一种议题复杂的治理体系,对英属印度及后续国家的边疆态势及周边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属印度 科学边疆 寇松 文化霸权 治理体系
原文传递
西方人类学边界研究述评
6
作者 鸿 包智明 《世界民族》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23,共13页
在人类学理论和方法的持续影响下,传统边界研究转型并发展出一个重要的跨学科细分领域——人类学边界研究。该领域从萌芽到成型历经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学对“文化”与“边界”之间逻辑关系的转变使边界从研究前提转为研究问... 在人类学理论和方法的持续影响下,传统边界研究转型并发展出一个重要的跨学科细分领域——人类学边界研究。该领域从萌芽到成型历经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学对“文化”与“边界”之间逻辑关系的转变使边界从研究前提转为研究问题,为该领域兴起奠定了理念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统边界研究对人类学的吸收促成从“边界”到“边界化”的研究范式转型,边界研究的本体论与认识论得以更新。在前两个阶段基础上,近十年来,边界化研究范式在“政治批判”和“伦理关怀”的拓展中进一步吸收并凸显了民族志方法,人类学边界研究由此成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 边界 文化 边界化 主体性
原文传递
以现代性为锚:边疆性概念的得与失--云南瑞丽某抵边村的民族志考察 被引量:1
7
作者 鸿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19,共9页
历经“三次研究高潮”的中国边疆学产生了一系列纷繁复杂的研究成果,但共享了一个基础语境,即“以现代性为锚”,可视为对现代性的自发性、自觉性或自反性的回应。现代性概念的牵引下,一方面,中国边疆研究和治理确立了议题、内容甚至目标... 历经“三次研究高潮”的中国边疆学产生了一系列纷繁复杂的研究成果,但共享了一个基础语境,即“以现代性为锚”,可视为对现代性的自发性、自觉性或自反性的回应。现代性概念的牵引下,一方面,中国边疆研究和治理确立了议题、内容甚至目标;但另一方面,中国边疆的复杂性也被部分忽视和遮蔽。聚焦于“边疆性”概念的理论研究并结合民族志案例对边疆治理实践的考察,不仅可以简明勾勒出现代性对中国边疆研究和治理的具体锚定,即“国家性”和“一致性”;也能反过来揭示现代性所造成的遮蔽,即“地方性”和“异质性”。由此在深化对中国边疆的复杂主体与复杂体系认知的同时,促成“以边疆性为锚”对现代性内涵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边疆性 抵边村 国家性 异质性
下载PDF
耶路撒冷阿克萨清真寺的人类学解读——从国家的遗产到遗产的文明 被引量:3
8
作者 赵萱 鸿 《世界民族》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2,共12页
阿克萨清真寺,位于耶路撒冷老城内,在前现代时期,阿克萨清真寺所处的圣殿山伴随着各类宗教文明在不同时期的争夺,历经多次政权更迭而几经推倒重建,其性质和主权不断变换。进入现代民族国家阶段,阿克萨清真寺以人类文化遗产的形态得以长... 阿克萨清真寺,位于耶路撒冷老城内,在前现代时期,阿克萨清真寺所处的圣殿山伴随着各类宗教文明在不同时期的争夺,历经多次政权更迭而几经推倒重建,其性质和主权不断变换。进入现代民族国家阶段,阿克萨清真寺以人类文化遗产的形态得以长期保留,与此同时又必须接受以色列政府的主权管理,这使其具有了民族国家和宗教文明的双重属性。在耶路撒冷特殊的地缘政治背景下,两种属性往往在日常生活中构成冲突:一方面,民族国家的管理对其宗教文明的特质加以强有力的约束;另一方面,在某些特殊的时空之下,宗教文明又对民族国家构成了暂时性的超越,为民族国家的管理提供了新的挑战和可能性。本研究将基于2012—2013年东耶路撒冷的田野调查从阿克萨清真寺的日常管理、土地日冲突事件以及盖德尔夜的宗教实践等方面探讨现代民族国家与宗教文明之间复杂的互动过程,揭示其冲突与共生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色列 民族国家 文明 冲突
原文传递
近代中国视野中的乌兹别克斯坦:背景、认知与演变——以清末民国时期的国内报刊记述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袁剑 鸿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2-98,共7页
乌兹别克斯坦是当代中亚的关键国家,也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节点国家,在中亚地缘政治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对于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稳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乌兹别克斯坦自身的历史形成是比较晚近的事情,经历了俄国在中亚的征服... 乌兹别克斯坦是当代中亚的关键国家,也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节点国家,在中亚地缘政治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对于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稳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乌兹别克斯坦自身的历史形成是比较晚近的事情,经历了俄国在中亚的征服行动以及俄国—苏联在当地统治的政策转型过程,而与此同时,清末以来中国西北的边疆危机以及国内知识界寻求强国之路的努力,使乌兹别克斯坦地区开始受到关注,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当时中国自身处境与期待的一种外在折射。从清末民国时期国内报刊对乌兹别克斯坦的记述入手,考察当时国内知识界对于乌兹别克斯坦认知形成的背景及其演变过程,并结合当时中国国内的政治、社会热点以及中亚的政局变迁,进一步展现和分析这种认知过程背后国内的知识需求、社会期待等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中乌两国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报刊 近代 乌兹别克斯坦
原文传递
法国“自然边疆”观的起源 被引量:2
10
作者 诺曼·J.G.彭斯 袁剑 鸿 《中国边疆学》 2018年第2期253-265,共13页
在法国由古代向近代民族国家的转型过程中,其边疆观念也经历了历史性的变迁,“自然边疆”(natural frontiers)观逐步成为塑造法国历史与现实认同的主要理念。本文通过对中世纪以来法国内政和外交层面边疆观念变迁的分析,揭示了“自然边... 在法国由古代向近代民族国家的转型过程中,其边疆观念也经历了历史性的变迁,“自然边疆”(natural frontiers)观逐步成为塑造法国历史与现实认同的主要理念。本文通过对中世纪以来法国内政和外交层面边疆观念变迁的分析,揭示了“自然边疆”观的形成、发展和近代转型过程,为我们进一步理解法国国家认同与法兰西民族的形成与变迁历程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国 自然边疆 观念 起源
下载PDF
群体认同的历史与想象——兼读刘正爱《孰言吾非满族:一项历史人类学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鸿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16年第3期70-74,共5页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有三个关于满族的现象值得我们关注:社会文化层面大量的清宫剧引发了大众对"满清"文化的追捧,人口层面80年代以来满族人口大量增长一跃而成为仅次于壮族的第二大少数民族,学术层面新清史的争论从90年代开始以来...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有三个关于满族的现象值得我们关注:社会文化层面大量的清宫剧引发了大众对"满清"文化的追捧,人口层面80年代以来满族人口大量增长一跃而成为仅次于壮族的第二大少数民族,学术层面新清史的争论从90年代开始以来至今方兴未艾,2015年更是在澎湃新闻上引发新一轮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人类学 满族 群体认同 20世纪80年代 刘正 想象 文化层面 少数民族
下载PDF
“英俄大博弈”时期的中亚变局——基于亨利·罗林森的人生史考察
12
作者 赵萱 炳林 鸿 《亚非研究》 2018年第1期47-65,共19页
'英俄大博弈'作为19世纪重要的历史事件,受到学者的持续关注。大多数以事件为中心的研究往往过于关注两大帝国势力之间的结构性较量,而忽视了事件之中个体的生命历程。从大博弈参与者的'人生史'出发对19世纪的中亚变局... '英俄大博弈'作为19世纪重要的历史事件,受到学者的持续关注。大多数以事件为中心的研究往往过于关注两大帝国势力之间的结构性较量,而忽视了事件之中个体的生命历程。从大博弈参与者的'人生史'出发对19世纪的中亚变局做出回顾,一方面可以丰富现有的资料,另一方面更能够呈现'活生生的历史动态'。本文以英国军官亨利·罗林森的人生史为研究对象,对19世纪的大博弈进行梳理,力图展现罗林森丰富多彩、身份叠合的生命历程,并以此呈现复杂多变、势力纠葛的19世纪中亚格局,进而尝试提出人生史在历史研究以及历史人类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亨利·罗林森 中亚 大博弈 人生史
下载PDF
重新发现中亚
13
作者 塞诺 袁剑 鸿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6期13-19,共7页
该文章撰写于2004年,收录于《第欧根尼》(Diogenes)2004年第4期第7~19页。文章从中亚的历史、地理与生态定位出发,结合近现代中亚的历史发展背景,对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以来,中亚在世界历史与地缘政治中的重要性进行简明扼要的梳理... 该文章撰写于2004年,收录于《第欧根尼》(Diogenes)2004年第4期第7~19页。文章从中亚的历史、地理与生态定位出发,结合近现代中亚的历史发展背景,对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以来,中亚在世界历史与地缘政治中的重要性进行简明扼要的梳理,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中亚和当前“一带一路”的大背景具有启示意义。当然,文中一些论述,我们也要批判性地看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 中央欧亚 苏联 历史地理
下载PDF
2015年的中国边疆研究:契机、传承与创新
14
作者 袁剑 鸿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16年第1期38-43,共6页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大国,中国内部的丰富多样性构成了外界观察和认识的重要对象。随着当代中国对外认知视野的拓展以及世界整体地缘环境的变迁,边疆在中国自身发展与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日渐凸显,从历史比较的角度来看,这种...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大国,中国内部的丰富多样性构成了外界观察和认识的重要对象。随着当代中国对外认知视野的拓展以及世界整体地缘环境的变迁,边疆在中国自身发展与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日渐凸显,从历史比较的角度来看,这种重要性与近代中国的边疆危机及对边疆事务的关注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更多地是基于中国主体性与议题主导的一种话语表现形式,不具有“救亡图存”的现实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 边疆研究 创新 传承 历史比较 地缘环境 认知视野 学术研究
下载PDF
评尼罗·格林(编)《中亚历史中的旅行书写》
15
作者 鸿 《全球史评论》 CSSCI 2016年第2期255-261,共7页
Nile Green,eds.,Writing Travel in Central Asian History,Bloomington,Indiana: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10,xii+220 pp.在中亚研究掀起新一波高潮的今天,'中央欧亚'这一哥伦布时代之前东西沟通的重要通道,再次成为解释... Nile Green,eds.,Writing Travel in Central Asian History,Bloomington,Indiana: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10,xii+220 pp.在中亚研究掀起新一波高潮的今天,'中央欧亚'这一哥伦布时代之前东西沟通的重要通道,再次成为解释近代世界形成的'通道'。丝绸之路、玉石之路等一系列的命名为我们解读这块'心脏地带'提供了更多的理念。中亚的解读还有多少种可能性?2010年在洛杉矶组织的'通往河中之路:亚洲十字路口上的旅行书写'会议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从文化技术(culture technology)的角度,将中亚视为一条'文本之路'(road 展开更多
原文传递
丝绸之路还是草原之路?——世界史中的丝绸之路
16
作者 大卫·克里斯蒂安 鸿 《西北民族论丛》 2016年第2期291-313,共23页
现代史学并未完全领会到丝绸之路生态的复杂性,因此也未能理解其古老性或者掌握其在欧亚历史中的重要性。丝绸之路对农耕文明区域之间在物品、技术和思想的相互传播中所扮演的角色已得到很好的理解,但是丝绸之路所扮演的跨生态(trans-ec... 现代史学并未完全领会到丝绸之路生态的复杂性,因此也未能理解其古老性或者掌握其在欧亚历史中的重要性。丝绸之路对农耕文明区域之间在物品、技术和思想的相互传播中所扮演的角色已得到很好的理解,但是丝绸之路所扮演的跨生态(trans-ecological)角色却未得到理解——事实上这一角色同样在游牧和农耕之间实现物品和思想的传播。后一个交流体系,虽然更少被知晓,但是在时间上却早于'跨文明'(trans-civilization) 展开更多
原文传递
装置研究视角下的国家边界——以新疆霍尔果斯口岸为例
17
作者 鸿 赵萱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23,共9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兴起的批判边界研究在概念上将物理边界界定为具有社会建构意涵的“过程”和“实践”,其强调多元主体互动在边界内涵、功能和变迁中的影响。在此语境下,“装置”概念被引入,为国家边界研究提供了一个整体性框架。... 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兴起的批判边界研究在概念上将物理边界界定为具有社会建构意涵的“过程”和“实践”,其强调多元主体互动在边界内涵、功能和变迁中的影响。在此语境下,“装置”概念被引入,为国家边界研究提供了一个整体性框架。对“装置”概念的学术史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以新疆霍尔果斯口岸的田野材料为中心,提出主权、规训和治理等三类装置形态,其构成了理解边界的多元主体及其主体性效果的重要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 装置 主体性 权力关系 霍尔果斯口岸
下载PDF
全球边疆:美国对外关系中的比较史与边疆研究路径
18
作者 内森.J.西蒂诺 袁剑 鸿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7-40,102-104,共15页
长期以来,美国对外关系研究的新路径并没有对例外论者的假设构成挑战,同时也无法对全球范围内的美国经验提供一个比较视角。最近开展的边地(borderland)和边疆(frontier)研究则为历史学家提供了一个深入到文化遭遇、文化认同转变以及国... 长期以来,美国对外关系研究的新路径并没有对例外论者的假设构成挑战,同时也无法对全球范围内的美国经验提供一个比较视角。最近开展的边地(borderland)和边疆(frontier)研究则为历史学家提供了一个深入到文化遭遇、文化认同转变以及国家政治边缘的富有价值的视角,并可以对周边地区的人力和自然资源如何整合到更大的经济交换体系这一过程进行分析。在对边疆研究的域外经验与实践进行系统梳理之后,本文指出,有必要将边疆路径引入美国对外关系研究的领域,这样不仅有助于相关研究的推进,而且能够突破特纳理论的局限,进而更全面地看待包括当代跨国市场等在内的美国的内部发展与海外扩张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全球边疆 对外关系
下载PDF
墨西哥—美国边界:边疆人类学的诞生 被引量:2
19
作者 袁剑(译) 鸿(译) 《华西边疆评论》 2019年第1期167-193,共27页
导言近年来,对边疆、边境和跨境行为有很多讨论。边界(border)这一概念现在被广泛用于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和教育领域等各种语境。然而,我们对边界方面的论述应向什么方向展开还没有充分研究。地缘政治上的边疆和观念上的边疆之间的冲突... 导言近年来,对边疆、边境和跨境行为有很多讨论。边界(border)这一概念现在被广泛用于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和教育领域等各种语境。然而,我们对边界方面的论述应向什么方向展开还没有充分研究。地缘政治上的边疆和观念上的边疆之间的冲突、矛盾和悖反一直潜伏在我们左右。边疆研究如何增进我们的知识并加深对当地民众和文化实践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学科 地缘政治 社会科学 边疆研究 人类学 墨西哥 边界
原文传递
仪式、记忆与布里亚特离散群体的家乡观念 被引量:1
20
作者 萨亚娜·纳睦萨拉耶娃 袁剑(译) 鸿(译) 《中国边疆学》 2017年第2期317-341,共25页
本文作者萨亚娜·纳睦萨拉耶娃(Sayana Namsaraeva),现为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系研究员。本文原名“Ritual,Memory and the Buriad Diaspora Notion of Home”,刊载于Franck Billé,Grégory Delaplace,Caroline Humphrey eds... 本文作者萨亚娜·纳睦萨拉耶娃(Sayana Namsaraeva),现为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系研究员。本文原名“Ritual,Memory and the Buriad Diaspora Notion of Home”,刊载于Franck Billé,Grégory Delaplace,Caroline Humphrey eds.,Frontier Encounters:Knowledge and Practice at the Russian,Chinese and Mongolian Border(《边疆的遭遇:俄国、中国和蒙古边境的知识与实践》).Open Book Publishers,2012,pp.137-164。该文通过对布里亚特社会空间跨界维度的考察,通过理论层面和实际个案的分析,拓展了我们对于由俄罗斯、中国以及蒙古国所共享的北亚地区社会与跨界民族群体的现代变迁,以及在这种变迁背后所隐含的国家力量。该文所涉及的议题对于我国的相关跨界议题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其中的一些判断可能存在不当之处,还需要广大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加以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 记忆 布里亚特 离散 家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