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主流的边界与移民研究中,存在着跨界流动促成文化互动和相互认同的观点,但基于霍尔果斯口岸"中哈跨境合作中心"的民族志材料,由于边境地区的空间设置、地缘政治经济情境以及文化符号商业化策略等3个方面的差别使得出现了一...在主流的边界与移民研究中,存在着跨界流动促成文化互动和相互认同的观点,但基于霍尔果斯口岸"中哈跨境合作中心"的民族志材料,由于边境地区的空间设置、地缘政治经济情境以及文化符号商业化策略等3个方面的差别使得出现了一种可命名为"无交流的交通"(transportation without communication)的日常跨界流动的特殊形态。在这一形态下,频繁的跨界交通往来并没有促成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反而在超越领土边界的情境下形成了新的空间区隔,并且在商业开发对文化符号的反复挪用中削弱了文化间相互理解的有效性。进而以此说明"一带一路"背景下,对于中国与周边国家跨界交往的全面理解应当基于微观的日常层面,通过跨界流动形式的多样性与结果上的复杂性进行考察。展开更多
Nile Green,eds.,Writing Travel in Central Asian History,Bloomington,Indiana: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10,xii+220 pp.在中亚研究掀起新一波高潮的今天,'中央欧亚'这一哥伦布时代之前东西沟通的重要通道,再次成为解释...Nile Green,eds.,Writing Travel in Central Asian History,Bloomington,Indiana: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10,xii+220 pp.在中亚研究掀起新一波高潮的今天,'中央欧亚'这一哥伦布时代之前东西沟通的重要通道,再次成为解释近代世界形成的'通道'。丝绸之路、玉石之路等一系列的命名为我们解读这块'心脏地带'提供了更多的理念。中亚的解读还有多少种可能性?2010年在洛杉矶组织的'通往河中之路:亚洲十字路口上的旅行书写'会议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从文化技术(culture technology)的角度,将中亚视为一条'文本之路'(road展开更多
本文作者萨亚娜·纳睦萨拉耶娃(Sayana Namsaraeva),现为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系研究员。本文原名“Ritual,Memory and the Buriad Diaspora Notion of Home”,刊载于Franck Billé,Grégory Delaplace,Caroline Humphrey eds...本文作者萨亚娜·纳睦萨拉耶娃(Sayana Namsaraeva),现为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系研究员。本文原名“Ritual,Memory and the Buriad Diaspora Notion of Home”,刊载于Franck Billé,Grégory Delaplace,Caroline Humphrey eds.,Frontier Encounters:Knowledge and Practice at the Russian,Chinese and Mongolian Border(《边疆的遭遇:俄国、中国和蒙古边境的知识与实践》).Open Book Publishers,2012,pp.137-164。该文通过对布里亚特社会空间跨界维度的考察,通过理论层面和实际个案的分析,拓展了我们对于由俄罗斯、中国以及蒙古国所共享的北亚地区社会与跨界民族群体的现代变迁,以及在这种变迁背后所隐含的国家力量。该文所涉及的议题对于我国的相关跨界议题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其中的一些判断可能存在不当之处,还需要广大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加以鉴别。展开更多
文摘在主流的边界与移民研究中,存在着跨界流动促成文化互动和相互认同的观点,但基于霍尔果斯口岸"中哈跨境合作中心"的民族志材料,由于边境地区的空间设置、地缘政治经济情境以及文化符号商业化策略等3个方面的差别使得出现了一种可命名为"无交流的交通"(transportation without communication)的日常跨界流动的特殊形态。在这一形态下,频繁的跨界交通往来并没有促成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反而在超越领土边界的情境下形成了新的空间区隔,并且在商业开发对文化符号的反复挪用中削弱了文化间相互理解的有效性。进而以此说明"一带一路"背景下,对于中国与周边国家跨界交往的全面理解应当基于微观的日常层面,通过跨界流动形式的多样性与结果上的复杂性进行考察。
文摘Nile Green,eds.,Writing Travel in Central Asian History,Bloomington,Indiana: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10,xii+220 pp.在中亚研究掀起新一波高潮的今天,'中央欧亚'这一哥伦布时代之前东西沟通的重要通道,再次成为解释近代世界形成的'通道'。丝绸之路、玉石之路等一系列的命名为我们解读这块'心脏地带'提供了更多的理念。中亚的解读还有多少种可能性?2010年在洛杉矶组织的'通往河中之路:亚洲十字路口上的旅行书写'会议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从文化技术(culture technology)的角度,将中亚视为一条'文本之路'(road
文摘本文作者萨亚娜·纳睦萨拉耶娃(Sayana Namsaraeva),现为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系研究员。本文原名“Ritual,Memory and the Buriad Diaspora Notion of Home”,刊载于Franck Billé,Grégory Delaplace,Caroline Humphrey eds.,Frontier Encounters:Knowledge and Practice at the Russian,Chinese and Mongolian Border(《边疆的遭遇:俄国、中国和蒙古边境的知识与实践》).Open Book Publishers,2012,pp.137-164。该文通过对布里亚特社会空间跨界维度的考察,通过理论层面和实际个案的分析,拓展了我们对于由俄罗斯、中国以及蒙古国所共享的北亚地区社会与跨界民族群体的现代变迁,以及在这种变迁背后所隐含的国家力量。该文所涉及的议题对于我国的相关跨界议题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其中的一些判断可能存在不当之处,还需要广大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加以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