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根据对立统一的矛盾观,认为我国各族人民为了加强彼此认同,为了同舟共济,需要避免极端立场和极端做法,兼和相济,同心互助,在存有交互性(mutuality of being)中彼此认同,付诸实践,这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牢靠的根基。兼和...本文根据对立统一的矛盾观,认为我国各族人民为了加强彼此认同,为了同舟共济,需要避免极端立场和极端做法,兼和相济,同心互助,在存有交互性(mutuality of being)中彼此认同,付诸实践,这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牢靠的根基。兼和相济和存有交互性,是作者分别借自张岱年和萨林斯的重要概念,借用这两个重要概念来分析我国各族人民之间的平等互助关系,呈现各族人民团结进步、共同繁荣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以便有条件、尝试性地探讨促进民族团结、提高共同体意识的可持续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用好用足生态视域,即差异共生、互联交融、由多生一的生态之路。我国各族人民之间要保持一种人文生态,共同建设多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处理好"一"与"多"的关系,从民族共有、文化互联、命运相同的历史命运,发现和培养重叠共识。少数民族认同多数民族,多数民族认同少数民族,各族人民共同认同更高层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团结一致,同心协力建设好良性发展的民族生态。展开更多
文摘本文根据对立统一的矛盾观,认为我国各族人民为了加强彼此认同,为了同舟共济,需要避免极端立场和极端做法,兼和相济,同心互助,在存有交互性(mutuality of being)中彼此认同,付诸实践,这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牢靠的根基。兼和相济和存有交互性,是作者分别借自张岱年和萨林斯的重要概念,借用这两个重要概念来分析我国各族人民之间的平等互助关系,呈现各族人民团结进步、共同繁荣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以便有条件、尝试性地探讨促进民族团结、提高共同体意识的可持续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用好用足生态视域,即差异共生、互联交融、由多生一的生态之路。我国各族人民之间要保持一种人文生态,共同建设多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处理好"一"与"多"的关系,从民族共有、文化互联、命运相同的历史命运,发现和培养重叠共识。少数民族认同多数民族,多数民族认同少数民族,各族人民共同认同更高层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团结一致,同心协力建设好良性发展的民族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