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43篇文章
< 1 2 9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语法歧义和语用模糊对比研究 被引量:221
1
作者 俞东明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30-36,共7页
语法歧义和语用模糊对比研究俞东明[Abstract]Thispaperisapreliminaryatempttodistinguishpragmaticambivalencefromgrammaticalambig... 语法歧义和语用模糊对比研究俞东明[Abstract]Thispaperisapreliminaryatempttodistinguishpragmaticambivalencefromgrammaticalambiguityfromthepers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用模糊 语法歧义 言外之力 语用学 说话人 言外行为 语用功能 消除歧义 对比研究 间接言语行为
原文传递
研究型大学的外语自主学习与创造性人才培养 被引量:163
2
作者 范捷平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9-21,共3页
外语自主学习对研究型大学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改革,特别是对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意义重大,本文从建构主义和认知学习理论出发,对外语自主学习和创造性人才的概念展开讨论,并以此为基础探讨我国研究型大学外语自主学习的特点及其在... 外语自主学习对研究型大学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改革,特别是对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意义重大,本文从建构主义和认知学习理论出发,对外语自主学习和创造性人才的概念展开讨论,并以此为基础探讨我国研究型大学外语自主学习的特点及其在研究型大学培养创造性人才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学习 认知学习 创造性学习 建构主义
下载PDF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出路 被引量:118
3
作者 黄建滨 邵永真 《外语界》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0-22,共3页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教学改革 教学大纲 大学毕业生 词汇量 《大纲》 英语学习 基础阶段 大学英语教材 英语课程
原文传递
中动结构的界定 被引量:105
4
作者 何文忠 《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9-14,共6页
以往的许多中动研究在观察、描写和解释三个层面都存在明显谬误和漏洞,这种状况的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对中动结构缺乏一个全面的把握,没有对中动结构作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从而把本该归入中动范畴之中的句子排除在外,或把本该排除在外的句... 以往的许多中动研究在观察、描写和解释三个层面都存在明显谬误和漏洞,这种状况的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对中动结构缺乏一个全面的把握,没有对中动结构作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从而把本该归入中动范畴之中的句子排除在外,或把本该排除在外的句子囊括其中,影响了其观察和描写的充分性、解释和结论的可靠性。由于中动结构并没有独立统一的句法形式,因此单纯从句法结构入手来进行界定必然会面临诸多困难。中动结构有其深刻的认知动因,从认知入手能够抓住中动结构的本质。对中动结构进行严格界定,有助于我们明确研究的对象和范围,避免不必要的论争,有利于我们全面了解中动结构的句法和语义特征,从而为中动研究的其他核心问题提供可靠保证,确保中动研究的全面科学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动结构 界定 认知语法 认知动因
下载PDF
学习者自主:身份与自我 被引量:85
5
作者 庞继贤 叶宁 张英莉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22-25,共4页
身份具有双重性,即个人的自我体现和自我的社会身份。学习者与教师各具的身份双重性必将对学习者自主带来影响。本文从探讨身份与自我这两个概念入手,以两项对中国大学生的实证研究数据为基础,重点分析、考察大学生有关自主学习的观... 身份具有双重性,即个人的自我体现和自我的社会身份。学习者与教师各具的身份双重性必将对学习者自主带来影响。本文从探讨身份与自我这两个概念入手,以两项对中国大学生的实证研究数据为基础,重点分析、考察大学生有关自主学习的观念,实行自主学习的条件以及大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等问题。文章认为为了有效地实现学习者的自我管理、自我监察和自我评估,学生与教师都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各自的身份与自我对学习者自主带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者自主 身份 自我 学习者观念
下载PDF
涉外导游词翻译的特点及策略 被引量:74
6
作者 陈刚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67-73,共7页
涉外导游词的翻译颇为特殊 ,学者少有探讨。它涉及特殊的文本类型、翻译标准、翻译目的及针对性较强的翻译原则和策略等诸多问题。此类导游词文本是信息文本、表情文本和祈使文本的结合体 ,其翻译特点 (或难点 )是服务对象明确、文化对... 涉外导游词的翻译颇为特殊 ,学者少有探讨。它涉及特殊的文本类型、翻译标准、翻译目的及针对性较强的翻译原则和策略等诸多问题。此类导游词文本是信息文本、表情文本和祈使文本的结合体 ,其翻译特点 (或难点 )是服务对象明确、文化对应词较少和古诗词较多。由于导游翻译重视“现场效果” ,故其标准更应重“达” ,以符合导游语言的职业特点 ;涉外导游词翻译的有效策略是使用不同文化概念词 ,采用铺垫法、补充法或展示法等辅助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外导游词 翻译特点 特殊文本类型 现场效果 标准 策略
下载PDF
汉语时间系统中的“前”、“后”认知和表达 被引量:68
7
作者 张建理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84-91,共8页
时间是空间隐喻的结果,因此,空间呈流动性和序列性,时间亦然。时间的这些特性在汉语中是用前、后概念来认知的。用右视认知可以解释时间的流动性,但引入左视认知可以恰当地解释时间的序列性并深化解释。这种结合左右视的认知理论可以全... 时间是空间隐喻的结果,因此,空间呈流动性和序列性,时间亦然。时间的这些特性在汉语中是用前、后概念来认知的。用右视认知可以解释时间的流动性,但引入左视认知可以恰当地解释时间的序列性并深化解释。这种结合左右视的认知理论可以全面地描写和解释汉语的时间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 时间概念隐喻 汉语时间系统 前后 一词多义
下载PDF
抑制课程自主性的控制符号——教师发展的话语权 被引量:73
8
作者 吴宗杰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0-34,共5页
致力于教师和学生自主发展的外语课程并不能脱离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的限制。抑制自主性发展的形式恰恰就是课堂和学校的交往方式。而这种交往方式又是与学校各学科的课程分类及其关系密切相关,而根本的是受制于包括来自西方在内各种... 致力于教师和学生自主发展的外语课程并不能脱离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的限制。抑制自主性发展的形式恰恰就是课堂和学校的交往方式。而这种交往方式又是与学校各学科的课程分类及其关系密切相关,而根本的是受制于包括来自西方在内各种话语的影响。本文对这些话语是如何转变为课程“文本”(交流),成为抑制自主性的具体语言形式进行考察。作者认为教师应该通过批判性解读课程活文本来认识这些话语的本质,以达到自我发展的目的。这将为教师打开“理想语言情境”之道,在那里自主性、语言学习和人的思想精神将同时得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性 教育话语 课程文本 教师发展
下载PDF
基于探究社团体系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 被引量:81
9
作者 沈瑛 盛跃东 《外语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1-89,共9页
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翻转课堂教学应运而生。探究社团体系是一种界定、描述和衡量包括翻转课堂在内的混合学习社团各种因素的动态机制。本文分析了我国大学英语混合学习现状,阐述了探究社团定义,探讨了基于探究社团体系构建大学... 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翻转课堂教学应运而生。探究社团体系是一种界定、描述和衡量包括翻转课堂在内的混合学习社团各种因素的动态机制。本文分析了我国大学英语混合学习现状,阐述了探究社团定义,探讨了基于探究社团体系构建大学英语翻转课堂的科学性,并从探究社团体系的认知临场、社会临场和教学临场三要素视角,论述了基于探究社团体系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构建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转课堂 混合学习 探究社团 大学英语
原文传递
翻译即解释:对翻译的重新界定——哲学诠释学的翻译观 被引量:69
10
作者 朱健平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9-74,84,共7页
从哲学诠释学角度界定翻译要遵循五项原则:描述性、动态性、译者因素、开放特征和文化因素。从这个角度看,翻译就是解释。具体地说,翻译的过程就是在跨文化的历史语境中,具有历史性的译者使自己的视域与源语文本视域互相发生融合形成新... 从哲学诠释学角度界定翻译要遵循五项原则:描述性、动态性、译者因素、开放特征和文化因素。从这个角度看,翻译就是解释。具体地说,翻译的过程就是在跨文化的历史语境中,具有历史性的译者使自己的视域与源语文本视域互相发生融合形成新视域,并用浸润着目的语文化的语言符号将新视域重新固定下来并形成翻译文本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诠释学 翻译 解释 视域融合
下载PDF
话语角色类型及其在言语交际中的转换 被引量:59
11
作者 俞东明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9-22,共4页
话语角色类型及其在言语交际中的转换俞东明Abstract:BasedonthefindingsfromthestudiesmadebyJ.Thomas(1991)andS.Levinson(1982),thepres... 话语角色类型及其在言语交际中的转换俞东明Abstract:BasedonthefindingsfromthestudiesmadebyJ.Thomas(1991)andS.Levinson(1982),thepresentpaperisafurth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角色 言语交际 话语分析 说话者 语用学 受话者 言语行为 批评语言学 社会角色 话语信息
原文传递
汉语“心”的多义网络:转喻与隐喻 被引量:49
12
作者 张建理 《修辞学习》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0-43,共4页
汉语“心”的词义组成一个多义网络,这一网络节点间的关系通过认知语义学的观点来加以解释,可以部分揭示人类的认知方式和结果。研究显示,“心”的一些词义引申分别涉及隐喻和转喻认知,很多其他词义的引申同时涉及两者。在这一个案中,... 汉语“心”的词义组成一个多义网络,这一网络节点间的关系通过认知语义学的观点来加以解释,可以部分揭示人类的认知方式和结果。研究显示,“心”的一些词义引申分别涉及隐喻和转喻认知,很多其他词义的引申同时涉及两者。在这一个案中,转喻是主导的,隐喻是辅助的。这一判断可以用认知体验性和认知功能性观点来加以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义 转喻 汉语 隐喻 词义引申 认知语义 解释 揭示 观点 关系
下载PDF
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价值选择与理论建构 被引量:70
13
作者 聂珍钊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71-92,205,206,共24页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种从伦理视角认识文学的伦理本质和教诲功能,并在此基础上阅读、理解、分析和阐释文学的批评理论与方法。以自然选择为基础,文学伦理学批评发展出伦理选择理论,并建构以伦理选择、伦理身份、伦理环境、自由意志、理...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种从伦理视角认识文学的伦理本质和教诲功能,并在此基础上阅读、理解、分析和阐释文学的批评理论与方法。以自然选择为基础,文学伦理学批评发展出伦理选择理论,并建构以伦理选择、伦理身份、伦理环境、自由意志、理性意志等术语为核心的批评话语体系,为这一批评方法的运用奠定基础。在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中,以大脑为载体的脑文本、书写材料为载体的书写文本和电子介质为载体的电子文本,构成文学的三大文本形式;同时,文学伦理学批评以脑文本为基础建构自己的文本理论。在文学起源上,文学伦理学批评认为,文学源于人类伦理表达之需,将文学视为道德的产物,坚持文学批评的道德责任,强调文学的教诲功能,具有鲜明的价值立场。文学的审美是非功能化的,它主要是通向和实现教诲功能的途径。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建构体现中国学者提出原创性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的努力,对于扩大中国文学理论国际影响力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伦理学批评 伦理选择 教诲 审美
原文传递
英汉双宾语句认知对比研究 被引量:55
14
作者 张建理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8-33,共6页
英汉双宾语句的异同是当前国内语言学界在讨论并有争议的一个话题。本研究确立配价、结构和构式是三个有关联但处于不同分析层面上的概念实体。构式会对进入其内动词的配价和词义进行调整,并由于动词的不同而整个句群呈一构多义状。对... 英汉双宾语句的异同是当前国内语言学界在讨论并有争议的一个话题。本研究确立配价、结构和构式是三个有关联但处于不同分析层面上的概念实体。构式会对进入其内动词的配价和词义进行调整,并由于动词的不同而整个句群呈一构多义状。对比英汉语可以发现,由于两语言的运作机制不同,构式与进入其内的动词有不同的互动,遂产生下列异同英语双宾语构式有给予义,汉语双宾语构式引发两个传承构式,其构式义分别为‘给予’和‘取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式语法 双宾语句 英汉对比 传递行为
原文传递
跨文化能力递进—交互培养模式构建 被引量:66
15
作者 许力生 孙淑女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3-121,共9页
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使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并赋予跨文化能力以新的内涵。跨文化能力递进—交互培养模式是在现有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全球化语境对跨文化能力的新要求而提出的,以期为跨文化能力培养提供可供参考的实... 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使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并赋予跨文化能力以新的内涵。跨文化能力递进—交互培养模式是在现有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全球化语境对跨文化能力的新要求而提出的,以期为跨文化能力培养提供可供参考的实践模型。该模式以跨文化人格为培养目标,将知识、动机、技能、语境和效果五要素纳入其中,以全球化为语境,按照知识习得、动机培养、技能训练逐层递进的方式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能力,注重交际双方的交流互动在实现交际效果和培养跨文化能力上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能力 递进—交互培养模式
下载PDF
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谈规约问题 被引量:60
16
作者 许力生 《外语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24-30,共7页
文化规定和制约着人们的言语交际活动,本文沿着D.Hymes所提出的研究思路,从谈话的时机、内容、方式、话语量以及言语行为与非言语行为的配合等五个方面概括地讨论了不同文化之间在言谈规约上所存在的差异,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了言... 文化规定和制约着人们的言语交际活动,本文沿着D.Hymes所提出的研究思路,从谈话的时机、内容、方式、话语量以及言语行为与非言语行为的配合等五个方面概括地讨论了不同文化之间在言谈规约上所存在的差异,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了言谈规约差异对跨文化交际可能造成的困难与问题,探讨了解决这些困难与问题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言谈规约 文化差异
原文传递
跨文化能力构建再认识 被引量:61
17
作者 许力生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32-139,共8页
全球化时代的人类生存在很大程度上群体的人们能否进行充分交往并逐步相互理解,而跨文化交往的状况能否得到改善,在很大程度上要看交际参与者是否具备跨文化能力。探索跨文化能力的构建也因此成为跨文化交际研究中最主要的领域之一。然... 全球化时代的人类生存在很大程度上群体的人们能否进行充分交往并逐步相互理解,而跨文化交往的状况能否得到改善,在很大程度上要看交际参与者是否具备跨文化能力。探索跨文化能力的构建也因此成为跨文化交际研究中最主要的领域之一。然而,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西方学术传统的某些影响和限制导致跨文化能力构建研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缺陷和偏误,包括"简约化"和"碎片化"的倾向、对"功效性"的迷思以及非跨文化取向的研究范式等,迫切需要我们在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从更广阔的视界和更高的境界来重新认识跨文化能力构建研究,只有这样才能超越局限,转换范式,使跨文化能力构建研究取得新的实质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力 跨文化 构建
下载PDF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材研究:回顾与思考 被引量:61
18
作者 黄建滨 于书林 《外语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7-83,共7页
本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19种主要外语类期刊发表的大学英语教材研究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国内外语界对大学英语教材研究总体偏少,2000年后才略有增加;所研究的教材种类不平衡,对综合英语教材的配套教材如写作教材、语... 本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19种主要外语类期刊发表的大学英语教材研究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国内外语界对大学英语教材研究总体偏少,2000年后才略有增加;所研究的教材种类不平衡,对综合英语教材的配套教材如写作教材、语法教材等研究不多;教材编写理论与原则逐渐得到重视,但没有形成理论系统,相关研究相当薄弱;对学习主体研究不够,缺乏实证调查研究;教材评价研究不够客观,外部评价过少。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必须大力加强大学英语教材研究,推动研究的系统化和科学化,从而为新一代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进一步提高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教材 教材编写理论与原则 教材评价
原文传递
宏观社会语言学视域下的旅游语言景观研究 被引量:59
19
作者 尚国文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46-56,共11页
语言是观察旅游对一个地区社会文化影响的重要窗口。为旅游而构建的语言景观在一定程度上是以商业目的为导向的,工具理性常常使得语言权利等问题被淡化和掩盖。本文从宏观社会语言学视角分析旅游语言景观所反映的社会现实问题。我们认为... 语言是观察旅游对一个地区社会文化影响的重要窗口。为旅游而构建的语言景观在一定程度上是以商业目的为导向的,工具理性常常使得语言权利等问题被淡化和掩盖。本文从宏观社会语言学视角分析旅游语言景观所反映的社会现实问题。我们认为,旅游语言景观能发挥多种信息功能和象征功能,而语言的商品化、语言表征的真实性、英语的霸权地位、少数族群语言的角色和命运等都是旅游语言景观研究值得关注的问题;旅游语言景观的构建在考虑游客符号需求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少数族群的语言权利。本文的分析将有助于旅游语言景观研究的深入开展,也能为决策者的旅游语言景观管理和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景观 旅游 宏观社会语言学 符号 框架
下载PDF
外语教师发展的研究范式 被引量:57
20
作者 吴宗杰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CSSCI 2008年第3期55-60,31,共7页
过去几十年里,教师发展研究已成为教育和外语教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对教师自身的关注不仅仅是为了提高教师质量,它代表的是一种新的教育价值观和研究方法论。本文探讨教师发展研究的范式转换问题,提出为什么有关教师的研究必须要实现范... 过去几十年里,教师发展研究已成为教育和外语教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对教师自身的关注不仅仅是为了提高教师质量,它代表的是一种新的教育价值观和研究方法论。本文探讨教师发展研究的范式转换问题,提出为什么有关教师的研究必须要实现范式转换,转换背后到底代表着什么样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研究教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本文从社会科学、哲学角度探讨这些问题,希望人们理解教师研究代表着新兴的社会科学理念,其目的不在于发展理论,而是为了提升教师的存在质量及其实践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语教学研究 教师发展 教育价值观 教师质量 社会科学 哲学角度 科学理念 教师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