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语法歧义和语用模糊对比研究 |
俞东明
|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221
|
|
2
|
研究型大学的外语自主学习与创造性人才培养 |
范捷平
|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
2004 |
163
|
|
3
|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出路 |
黄建滨
邵永真
|
《外语界》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118
|
|
4
|
中动结构的界定 |
何文忠
|
《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
2005 |
105
|
|
5
|
学习者自主:身份与自我 |
庞继贤
叶宁
张英莉
|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
2004 |
85
|
|
6
|
涉外导游词翻译的特点及策略 |
陈刚
|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74
|
|
7
|
汉语时间系统中的“前”、“后”认知和表达 |
张建理
|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68
|
|
8
|
抑制课程自主性的控制符号——教师发展的话语权 |
吴宗杰
|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
2004 |
73
|
|
9
|
基于探究社团体系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 |
沈瑛
盛跃东
|
《外语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81
|
|
10
|
翻译即解释:对翻译的重新界定——哲学诠释学的翻译观 |
朱健平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6 |
69
|
|
11
|
话语角色类型及其在言语交际中的转换 |
俞东明
|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59
|
|
12
|
汉语“心”的多义网络:转喻与隐喻 |
张建理
|
《修辞学习》
北大核心
|
2005 |
49
|
|
13
|
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价值选择与理论建构 |
聂珍钊
|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70
|
|
14
|
英汉双宾语句认知对比研究 |
张建理
|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55
|
|
15
|
跨文化能力递进—交互培养模式构建 |
许力生
孙淑女
|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66
|
|
16
|
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谈规约问题 |
许力生
|
《外语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60
|
|
17
|
跨文化能力构建再认识 |
许力生
|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61
|
|
18
|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材研究:回顾与思考 |
黄建滨
于书林
|
《外语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61
|
|
19
|
宏观社会语言学视域下的旅游语言景观研究 |
尚国文
|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8 |
59
|
|
20
|
外语教师发展的研究范式 |
吴宗杰
|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CSSCI
|
2008 |
5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