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1篇文章
< 1 2 5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谁是翻译主体 被引量:256
1
作者 陈大亮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7,共5页
在原文作者,译者和读者三个“人”当中,谁能称得上是翻译主体?目前国内外对这一问题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本文从这一问题出发阐明了作者对这一问题的基本观点,重点解决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否定原作者是翻译主体;二是批判了把 翻译看作是原... 在原文作者,译者和读者三个“人”当中,谁能称得上是翻译主体?目前国内外对这一问题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本文从这一问题出发阐明了作者对这一问题的基本观点,重点解决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否定原作者是翻译主体;二是批判了把 翻译看作是原作者与译者对话的错误观点;三是翻译主体间性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主体 翻译主体性 翻译主体间性 原文作者 译者 对话
原文传递
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 被引量:240
2
作者 冯建军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26-31,共6页
21世纪人类的交往实践格局 ,呼唤类主体的出现。类主体是 2 1世纪教育所要培养的目标。类主体不同于个人主体 ,个人主体的主体性表现为一种以占有为目的的单子式主体性 ,类主体表现为以存在为目的的主体间性。前者的产生诉诸于主—客二... 21世纪人类的交往实践格局 ,呼唤类主体的出现。类主体是 2 1世纪教育所要培养的目标。类主体不同于个人主体 ,个人主体的主体性表现为一种以占有为目的的单子式主体性 ,类主体表现为以存在为目的的主体间性。前者的产生诉诸于主—客二分模式 ,后者的产生诉诸于主—主交往模式。当今研究主体教育 ,必须明确培养学生的主体间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 教育交往 主体教育 教育关系 占有式教育 交往式教育
原文传递
主体教育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被引量:216
3
作者 冯建军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5-121,共7页
近代的教育理论是在主体性框架中建构的,其历史的意义不容低估。但当代的发展使主体性教育理论陷入了困境,所以,当代的教育理论应当开始主体间性的拓展。主体间性为教育理论提供了新的哲学范式和方法论原则,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还原了教育... 近代的教育理论是在主体性框架中建构的,其历史的意义不容低估。但当代的发展使主体性教育理论陷入了困境,所以,当代的教育理论应当开始主体间性的拓展。主体间性为教育理论提供了新的哲学范式和方法论原则,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还原了教育和教育研究的本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 主体间性 教育理论
下载PDF
翻译研究: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 被引量:188
4
作者 陈大亮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9,共7页
目前,翻译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成为翻译研究的热门话题和理论界关注的重点之一。本论文从当前国内对这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出发,以哲学上的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为理论基石,以翻译研究三种范式的历史演进为线索,以三类不同性质的主体性的表... 目前,翻译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成为翻译研究的热门话题和理论界关注的重点之一。本论文从当前国内对这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出发,以哲学上的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为理论基石,以翻译研究三种范式的历史演进为线索,以三类不同性质的主体性的表现为理论视角,分析了翻译主体性研究的困惑,提出了哲学的主体间转向对翻译理论四方面的建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 主体间性 范式 中心 建构意义
原文传递
文学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被引量:179
5
作者 杨春时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7-24,共8页
西方现代哲学、美学发生了由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向 ,而中国古代哲学、美学本来就是主体间性的。在 80年代确立了主体性后 ,新世纪的中国文学理论应当开始主体间性的拓展。主体间性文学理论突破了认识论的局限 ,不是把文学活动看作主... 西方现代哲学、美学发生了由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向 ,而中国古代哲学、美学本来就是主体间性的。在 80年代确立了主体性后 ,新世纪的中国文学理论应当开始主体间性的拓展。主体间性文学理论突破了认识论的局限 ,不是把文学活动看作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征服 ,而是看作主体间的共在 ,是自我主体与世界主体间的对话、交往 ,是对自我与他人的认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 主体间性 文学理论 文学 文学活动 文学语言 美学 自我主体 对象主体 哲学
下载PDF
从主体性、主体间性到他者性——教学交往的范式转型 被引量:142
6
作者 刘要悟 柴楠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2-109,共8页
教学交往先后经历了主体性、主体间性和他者性三种不同的范式。主体性范式通过主体性原则实现主体在教学交往中的支配性地位,但却导致了自我中心化倾向,同时也呈现出交往的知识论特征;主体间性的教学交往范式力图避免主体性范式面临的困... 教学交往先后经历了主体性、主体间性和他者性三种不同的范式。主体性范式通过主体性原则实现主体在教学交往中的支配性地位,但却导致了自我中心化倾向,同时也呈现出交往的知识论特征;主体间性的教学交往范式力图避免主体性范式面临的困境,使交往双方在民主、参与、合作中达成彼此的理解,然而理解却并不能保证接受,而且主体间性在面对情感和价值内容时表现出的无奈也使其成为一种在想象中构建的乌托邦式的交往世界;教学交往的他者转向使同一性哲学的认识主体得以解构,从而确保了交往中他者的他性。他者性教学交往是为了他者并对他者承担责任的交往,它通过重建主体性最终得以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交往 主体性 主体间性 他者性
原文传递
没有“主体间性”就没有“规则”——论哈贝马斯的规则观 被引量:105
7
作者 童世骏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3-32,共10页
尤根·哈贝马斯的规则观涉及三个理论问题 :遵守规则的条件、规则意识的产生和规则正当性的辩护。他把主体间性看作是解决这三个问题的关键 :离开了主体间性 ,就无法知道某人是不是在遵守一条规则 ;离开了主体间性 ,就既不能形成“... 尤根·哈贝马斯的规则观涉及三个理论问题 :遵守规则的条件、规则意识的产生和规则正当性的辩护。他把主体间性看作是解决这三个问题的关键 :离开了主体间性 ,就无法知道某人是不是在遵守一条规则 ;离开了主体间性 ,就既不能形成“规则意识” ,也不能从“规则意识”中发展出“原则意识”、分化出“价值意识”。离开了主体间性 ,更无法为规则的正当性提供辩护。哈贝马斯之所以关注规则概念 ,是因为他关注这样三个实践问题 :“区别于自然现象的社会现象的研究何以可能 ?”、“现代社会中真正自由的人格何以可能 ?”、“现代社会制度的合法性辩护何以可能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 ,哈贝马斯用他的交往理性概念来扬弃康德的实践理性概念。把康德关于“无规则即是无理性”的观点和哈贝马斯的“没有主体间性就没有规则”的观点综合起来 ,可以得出“没有主体间性就没有理性”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则 主体间性 交往理性 实践理性 规则意识 原则 价值
下载PDF
对高等学校学生权力的探讨——学生主体地位的政治学视角 被引量:73
8
作者 李福华 《教师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21,共7页
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学生权力不断演化和制度化确认,为教育教学及其管理中学生主体性的实现提供思想、价值基础和政治学支持。在教育体制改革深化、教育教学及其管理中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境下,我国传统的"二元权力论"已... 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学生权力不断演化和制度化确认,为教育教学及其管理中学生主体性的实现提供思想、价值基础和政治学支持。在教育体制改革深化、教育教学及其管理中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境下,我国传统的"二元权力论"已经失去滋生的土壤,教师因为学术而享有压倒性权力值得怀疑,管理者行政权力的无限放大、泛化必须遏制。因此,学生权力必将成为高校权力结构的重要构成,我们在大学组织设计和基本制度安排过程中,要注意把学生权力置于重要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学校 学生权力 主体地位 政治学 权力结构 主体间性
下载PDF
他者性:超越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 被引量:86
9
作者 冯建军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8,共8页
师生关系是一种基本的教育关系。在主体性视野中,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象化关系。主体间性超越师生的对象化关系,走向师生之间的平等交往,这是师生关系认识和实践的进步。但它仍以主体的"为我性"为根基,外在主体间性... 师生关系是一种基本的教育关系。在主体性视野中,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象化关系。主体间性超越师生的对象化关系,走向师生之间的平等交往,这是师生关系认识和实践的进步。但它仍以主体的"为我性"为根基,外在主体间性反映的是主体间的利益互惠关系,内在主体间性反映的是主体间的精神同一性。列维纳斯对主体间性提出了批判,他以"他者"来界定"自我",他者是绝对的差异性,自我是作为他者的自我,自我是具有为他性的主体。在他者性的视域中,师生关系是非对称的伦理关系,学生作为他者,意味着教师对学生发展负有无限的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 他者性 师生关系
原文传递
语言哲学视域中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建构 被引量:81
10
作者 成晓光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15,共7页
言语使用形成人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在基本言语层面,言语建构人的主体性,为人类表征世界提供资源。在功能言语层面,功能性言语标记又使主体间性成为可能。本文在语言哲学的视域中考察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建构过程,指出,人的主体性在语言... 言语使用形成人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在基本言语层面,言语建构人的主体性,为人类表征世界提供资源。在功能言语层面,功能性言语标记又使主体间性成为可能。本文在语言哲学的视域中考察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建构过程,指出,人的主体性在语言作用下走向主体间性是一种哲学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 主体间性 功能性言语 语言哲学 语言建构
原文传递
论生态美学的主体间性 被引量:55
11
作者 杨春时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81-84,共4页
生态美学需要有一个哲学基础。启蒙运动以来,确立了主体性哲学的主导地位。但主体性建立在主客对立和主体对客体的征服的基础上,因此,主体性哲学是反生态主义的,主体性美学包括实践美学不能成为一种生态美学。现代美学已经完成了由主体... 生态美学需要有一个哲学基础。启蒙运动以来,确立了主体性哲学的主导地位。但主体性建立在主客对立和主体对客体的征服的基础上,因此,主体性哲学是反生态主义的,主体性美学包括实践美学不能成为一种生态美学。现代美学已经完成了由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型,只有主体间性才能成为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主体间性哲学把人与世界的关系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规定为主体与主体的关系,通过二者的交往、对话、沟通、融合而达到审美的境界。不仅现代西方美学包括生态美学是主体间性的,而且中国古代美学也是主体间性的,因而也具有生态美学的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 主体性 生态美学 哲学基础
下载PDF
从互动交际的视角看让步类同语式评价立场的表达 被引量:71
12
作者 乐耀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8-69,127,共12页
文章考察了让步类同语式(如"这双鞋好是好,可就是太贵了")在不同的会话序列结构中是如何表达主观评价立场的。厘清了在交际互动中,会话行为和表达该会话行为的语言形式之间的相应关系。通过分析让步类同语式在会话中表达评价... 文章考察了让步类同语式(如"这双鞋好是好,可就是太贵了")在不同的会话序列结构中是如何表达主观评价立场的。厘清了在交际互动中,会话行为和表达该会话行为的语言形式之间的相应关系。通过分析让步类同语式在会话中表达评价立场的各种形式,总结了该结构在互动中表达评价立场时所遵循的总体原则,即先扬后抑;揭示了同语结构与会话结构之间的关联,即让步类同语式通常出现在表达相反话语立场的接话话轮中;阐明了同语结构立场表达的互动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语式 让步 会话结构 评价立场表达 交互主观性 互动语言学
原文传递
从主体间性理论看文学作品的复译 被引量:43
13
作者 李明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6-72,共7页
近年来,翻译研究非常重视翻译的主体性探讨并着重凸显翻译过程中原文作者、译者和读者三者之间的主体间性关系。本文亦从哲学上的主体间性理论出发,探讨了文学作品复译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并指出,所有这些因素都是主体,他... 近年来,翻译研究非常重视翻译的主体性探讨并着重凸显翻译过程中原文作者、译者和读者三者之间的主体间性关系。本文亦从哲学上的主体间性理论出发,探讨了文学作品复译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并指出,所有这些因素都是主体,他(它)们之间平等共在、相互作用、相互否定、相互协调、相互交流,处在主体间性关系之中。复译是他(它)们以此为基础而进行对话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 主体 对话 翻译 复译
原文传递
汉语人称代词类话语标记系统的主观性差异 被引量:50
14
作者 张旺熹 姚京晶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1,共9页
本文从人称的角度对"人称代词+看/说/想"类结构的话语标记用法进行考察。依据人称代词的不同,本文对该类结构的话语标记能力和话语标记功能所表现出的系统性的不对称性进行描写,并从主观性、交互主观性以及对话框架的角度对... 本文从人称的角度对"人称代词+看/说/想"类结构的话语标记用法进行考察。依据人称代词的不同,本文对该类结构的话语标记能力和话语标记功能所表现出的系统性的不对称性进行描写,并从主观性、交互主观性以及对话框架的角度对这种不对称性进行理论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话框架 话语标记 主观性 交互主观性
下载PDF
翻译伦理的回归与重构 被引量:44
15
作者 刘卫东 《中国外语》 CSSCI 2008年第6期95-99,104,共6页
伦理是人与人交往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翻译自然要受到伦理的约束。传统的翻译伦理在文化批判理论的抨击下虽已沦陷,但随着翻译研究的发展,伦理问题又再度进入学界的视野。本文在分析当前五种翻译伦理研究... 伦理是人与人交往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翻译自然要受到伦理的约束。传统的翻译伦理在文化批判理论的抨击下虽已沦陷,但随着翻译研究的发展,伦理问题又再度进入学界的视野。本文在分析当前五种翻译伦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应在交互主体性的视域下将其予以整合,旨在进一步推动翻译伦理问题的研究走向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 伦理 主体 交互主体性
原文传递
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对西方哲学发展史的一个后现代性考察 被引量:33
16
作者 金惠敏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7-59,共13页
“subject”一词在西方语境中有两层意思 :“主体”与“主观”。现代性主体哲学正是通过“主观”而建立了“主体” ,从而对他者在各种意义上的霸权。与此相应 ,2 0世纪对主体哲学的拯救或批判就有了两条思路 :一是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 “subject”一词在西方语境中有两层意思 :“主体”与“主观”。现代性主体哲学正是通过“主观”而建立了“主体” ,从而对他者在各种意义上的霸权。与此相应 ,2 0世纪对主体哲学的拯救或批判就有了两条思路 :一是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以反方法论为旗的反认识论的“本体论转向” ,一是拉康的精神分析和法国后结构主义对作为实体存在的绝对“主体”的解构。从以上两层意义的内在勾连中展开对“subject”的西方哲学史考察 ,可以看出 :“主体”是“主观”的产物 ,“主体间性”是“主观”的认识论哲学的最高成就 ,但同时“主体间性”在胡塞尔那里的终于失败 ,则意味着我们必须修正现代认识论或者在它之外另辟蹊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哲学 主体哲学 主体间性 他者间性 自我意识 先验自我
下载PDF
间性理论与文化间性 被引量:46
17
作者 郑德聘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年第4期73-77,共5页
间性理论作为主体间性、文本间性、文化间性等诸理论观点的综合,其主要的哲学理论基础在于主体间性。主体间性,力图克服主客二分的近代哲学思想和思维模式,强调主体与主体的共在和主体间对话沟通、作用融合及不断生成的动态过程。作为... 间性理论作为主体间性、文本间性、文化间性等诸理论观点的综合,其主要的哲学理论基础在于主体间性。主体间性,力图克服主客二分的近代哲学思想和思维模式,强调主体与主体的共在和主体间对话沟通、作用融合及不断生成的动态过程。作为主体间性在文化领域具体体现形式的文化间性,也表现出文化的共存、交流互识和意义生成等特征。主体间性和文化间性理论为哲学、文学、比较文学、文化学、社会学和解释学等各学科开拓了更大的学术空间,拓展出新的研究维度,从而获得更阔的研究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问性 文化问性 共在 对话交流 融合生成
下载PDF
试论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融合 被引量:31
18
作者 闫青会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04年第6期74-75,共2页
人的主体性是现代人最重要的观念之一。文章对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提出了主体性必须与主体间性融合的观点。因为脱离主体间性的主体性 ,往往失去合理发挥的尺度 ,极易出现“过之”与“不及”的现象 ;而离开主体性的主体... 人的主体性是现代人最重要的观念之一。文章对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提出了主体性必须与主体间性融合的观点。因为脱离主体间性的主体性 ,往往失去合理发挥的尺度 ,极易出现“过之”与“不及”的现象 ;而离开主体性的主体间性 ,因没有现实性基础而成为空虚。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融合 ,对完善和发展人的主体性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 主体间性 人类困境
下载PDF
论数学课堂文化的内涵与模式及对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价值 被引量:44
19
作者 聂晓颖 黄秦安 《数学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1-74,共4页
数学课堂文化是凝聚着数学传统和师生主体间性色彩的课堂.数学文化是构建数学课堂文化的一个重要理论来源.数学课堂文化应该贯穿数学文化的精髓,融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于一体并充分体现师生主体间性.在丰富多样的数学课堂文化模式建构及... 数学课堂文化是凝聚着数学传统和师生主体间性色彩的课堂.数学文化是构建数学课堂文化的一个重要理论来源.数学课堂文化应该贯穿数学文化的精髓,融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于一体并充分体现师生主体间性.在丰富多样的数学课堂文化模式建构及其实践中,可以通达实现数学核心素养教育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课堂文化 数学文化 主体间性 数学核心素养
下载PDF
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再思考——基于福建屏南古村落发展实践的启示 被引量:42
20
作者 王孟图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9年第6期145-153,共9页
艺术介入乡村建设是新时代中国乡村发展的新路径。在关于"艺术乡建"的学术研讨中,"主体性"的话题最受关注。虽然学界一再呼吁"艺术乡建"的主体是村民,但是在如何唤醒村民"主体性"、如何激发村... 艺术介入乡村建设是新时代中国乡村发展的新路径。在关于"艺术乡建"的学术研讨中,"主体性"的话题最受关注。虽然学界一再呼吁"艺术乡建"的主体是村民,但是在如何唤醒村民"主体性"、如何激发村民"主体性"持续成长、如何看待处理"主体性"与"主体间性"关系等深层次和细节性问题上,尚且有待深入探讨和审思。该文聚焦福建屏南古村落艺术乡建中"人人都是艺术家"乡村公益美育理念及"互联网+"创新型思维导向,提示了当地在实现村民"主体性"确立、持续成长和生成开放包容的"主体间性"乡建权力架构等方面实践中获得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 主体间性 艺术介入 乡村建设 福建屏南古村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