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从海德格尔弗莱堡早期的“实行意义”谈其对历史的理解 |
张兴娟
|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
|
2019 |
0 |
|
2
|
施蒂纳对马克思的意义:自我意识的批判界限 |
王利军
|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CSSCI
|
2013 |
0 |
|
3
|
感恩的季节 感谢有你 |
项耀汉
|
《中国高新区》
|
2011 |
1
|
|
4
|
人类理性之“根”和“翼”——论怀特海理性观的两个维度 |
黄铭
|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3
|
|
5
|
图像、表象与范畴——论胡塞尔的直观对象 |
高秉江
|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5
|
|
6
|
论詹姆士·奥康纳的“自然维度”理论及其当代价值——兼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历史唯物主义重构的出发点 |
朱宏
杨慧民
|
《延边党校学报》
|
2013 |
0 |
|
7
|
海德格尔“间隙”处的美学思想 |
惠帅
|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
2014 |
1
|
|
8
|
教育与语言 |
雅斯贝尔斯
|
《教师博览(上旬刊)》
|
2016 |
1
|
|
9
|
卡西尔对文化悲观论的批判 |
李恩来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0 |
|
10
|
让儿童诗意地栖居于百草园——在生存美学与人类学视阈下关注儿童的成长 |
牛文绩
华艳军
|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
1
|
|
11
|
阿伦特的现象学人学观 |
高燕
|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0 |
|
12
|
海德格尔“在世”学说对解决环境危机的启示 |
钟毓书
|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2
|
|
13
|
存在·理解·言说——海德格尔的本体论解释学 |
陈祥明
|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0 |
|
14
|
胡塞尔和弗雷格同异说──现代西方哲学比较的一个尝试 |
丁耘
|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2
|
|
15
|
探讨可能世界的方式——保尔·费耶阿本德与卡尔·波普之比较 |
李春泰
|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0 |
|
16
|
诗歌翻译:得失之间的审美探求——读苏珊·巴斯内特的《种子移植——诗歌与翻译》 |
倪诗锋
|
《外语与翻译》
|
2006 |
3
|
|
17
|
海德格尔与政治 |
曾裕华
|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0 |
|
18
|
论波普尔的“历史意义”问题 |
谭扬芳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0 |
|
19
|
解读维特根斯坦私人语言中的三个区分和八种样式 |
侯彦明
|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
3
|
|
20
|
交往行为的哲学意蕴 |
夏宏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
|
|